支援 LTE 筆 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支援 LTE 筆 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OPPO研究院,沈嘉,杜忠達,張治,楊寧,唐海寫的 既會用也了解:最新一代5G核心技術加強版 和耿興元的 ODL技術內幕:架構設計與實現原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深智數位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廖文照所指導 闕慧宇的 應用於筆電環境之LTE槽孔天線設計 (2021),提出支援 LTE 筆 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LTE、槽孔天線、天線匹配電路設計、雙工器、筆電天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曾怡惇所指導 李承穎的 視聽雙障兒童母親教養困境與需求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視聽雙障兒童母親、教養歷程、教養困境、教養困境之因應方式、教養需求的重點而找出了 支援 LTE 筆 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支援 LTE 筆 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既會用也了解:最新一代5G核心技術加強版

為了解決支援 LTE 筆 電的問題,作者OPPO研究院,沈嘉,杜忠達,張治,楊寧,唐海 這樣論述:

  ★由 40 多位全球領先手機製造商 3GPP 標準代表親筆撰寫   ★5G✕萬物互聯✕智慧載體✕全球高速覆蓋✕元宇宙✕無線取代有線   台灣在邁向 IT 科技主導國家政策的今日,   通訊將會是和半導體相同重要的技術,   在真正進入全球高速覆蓋的將來,   5G 與 5G 增強技術等終將成為你最紮實的硬知識基礎。   今日 5G 選擇的技術選項,   是在特定的時間、針對特定的業務需求的成熟技術,   當未來業務需求改變、裝置能力提升,   以這些技術為基礎,在設計下一代系統(如 6G)時,   有機會構思出更好的設計。   ◎想要透過資深工程師視角第一線深入推動大部分 5G

技術設計的形成嗎?   ——如果你想從第一線大廠的工程師中一窺 5G 的奧祕,   知悉諸多現行 5G 技術方案、各個方向的技術遴選、特性取捨、系統設計的過程,   或是想了解 5G 技術 3GPP - R15/R16/甚至是 R17 最關鍵技術未來指引,   本書將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你將在本書學會…   ~5G 技術 R15 至 R16 最關鍵技術與標準化選項最完整說明~   ● R15 標準的關鍵技術:核心針對 eMBB 應用場景,並為物聯網產業提供了可擴充的技術基礎   ● R16 版本增強技術特性   - URLLC   - NR V2X   - 非授權頻譜通訊   - 終端節

能……等   ● 5G 標準化選項   - 性能因素   - 裝置實現的複雜度   - 訊號設計的簡潔性   - 對現有標準的影響程度……等   ● 簡單介紹 R17 版本中 5G 將要進一步增強的方向

支援 LTE 筆 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galaxy tab s7 plus galaxy tab s7 - Samsung 喺 Unpacked 2020 活動上,除咗發佈咗2020年下半年嘅旗艦手機Note20系列之外,亦推出了Galaxy Tab S7+ 同埋 Galaxy Tab S7 兩款高配置嘅平板。今日就同大家介紹下!

Galaxy Tab S7+ 同埋 Galaxy Tab S7 外觀有啲似iPad,都用上左起角嘅機身邊框,以及屏幕四邊嘅窄框設計。唔同嘅係,Galaxy Tab S7 系列嘅前置鏡頭放喺長邊,預設橫向操作,加上16:10嘅屏幕設計,睇片就可以將屏幕用得更盡喇。

Galaxy Tab S7+ 同埋 Galaxy Tab S7 都選用咗 Qualcomm 高通 S865 Plus處理器,配置6GB或者8GB嘅記憶體,同埋高達256GB嘅內存空間。Galaxy Tab S7+ 用上咗12.4寸、支援更新率高達120Hz 嘅 sAMOLED 屏幕,支援屏下指紋辨識技術,而Galaxy Tab S7 就使用11寸嘅LCD面板,指紋辨識就喺機身側邊。網絡連接方面,Galaxy Tab S7 系列支援5G網絡,不過香港應該只會推 出 S7+嘅5G版本,S7 就暫時只會推出 Wi-Fi版同埋4G 版本。

平板電腦一向唔太Sell影相,不過Galaxy Tab S7 系列都配置咗1300萬像素嘅廣角以及500萬像素嘅超廣角鏡頭,亦支援Samsung原生嘅Night Mode 夜拍模式,做緊嘢用呢部機影相落筆記或者出Email,問題都唔大。

三星今次亦重點提及操作睇驗,雖然都係行Android系統,不過就可以Dex桌面模式操作,配合Samsung嘅Keyboard Cover,Keyboard有齊Function Key同埋Touchpad,完全有桌面機嘅體驗。

觸控使用方面,新一代 SPen支援低至9ms嘅時延,貼近實體筆書寫同畫圖嘅體驗,配搭預載嘅軟件,包括直接喺PDF上面畫圖及批改、同埋多款畫圖以及筆記工具,突顯咗呢部平板喺工作同埋日常生活上嘅實用性。

另外,多工處理亦係 Samsung Galaxy Tab S7 系列嘅強項,官方喺發佈會上,展示咗以Galaxy Tab S7+ 同時分屏操作三個App以及快速轉換App嘅體驗,足見呢部旗艦平板強悍嘅性能同功能。

Galaxy Tab S7 系列將會推出霧光銅、霧光黑以及銀色三隻顏色,不過根據香港嘅官方網頁,香港只會推出霧光黑色版本。Galaxy Tab S7 Wi-Fi版、LTE版同埋 S7+ 5G版本售價分別係US$649、US$749同埋US$1049。

#galaxytabs7 #samsungtabs7 #tabs7

應用於筆電環境之LTE槽孔天線設計

為了解決支援 LTE 筆 電的問題,作者闕慧宇 這樣論述:

現今,消費者市場的導向機制使筆電與行動裝置的外型逐漸朝金屬機身與窄邊框方向研發設計,本論文提出一款應用於筆電之LTE槽孔天線,涵蓋690-960 MHz與1700-2700 MHz頻段,能符合多數國家電信業者所支援之LTE規格,所提出的低頻段槽孔長度為134 mm,高頻段槽孔長度為46 mm,加上電路走線尺寸為15×17 mm2的匹配電路設計,該設計適用於金屬機殼與窄邊框筆電,經由實作與效能量測,驗證此設計有良好的輻射效率與匹配。本論文第一部分,將對低頻與高頻槽孔的基本模態進行參數分析,透過不同幾何參數的模擬,驗證LTE槽孔天線能分別用於690~960 MHz低頻帶與1700~2700 MH

z高頻帶,並進行實作的效能驗證,在不同的電路參數情形,分析設計效能上的優劣差異。本論文第二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單一饋入,激發低頻帶與高頻帶槽孔天線,並利用L型匹配電路來增加高低頻的操作頻寬,所完成的天線能夠涵蓋LTE700/GSM850/900低頻帶與GSM1800/1900/UMTS/LTE2300/2500/2600高頻帶,並進行實作的效能驗證。本論文第三部份把槽孔天線及其匹配電路改置於窄邊框之上,減少匹配電路所佔據之面積,同時,也設計一款雙工器電路,具有使高低頻訊號能量分流的效果,使其方便與天線阻抗匹配電路整合,在本章中針對雙工器與天線結構整合分別進行實作與效能驗證。

ODL技術內幕:架構設計與實現原理

為了解決支援 LTE 筆 電的問題,作者耿興元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從原始程式碼層面深入剖析ODL的著作,旨在幫助讀者在透徹理解ODL的先進架構、設計思想和實現原理後,能更有高效地進行SDN開發。 作者是的ODL專家,是SDN領域的佈道者,有在通訊類軟體研發和系統設計領域有超過15年的經驗對ODL及其源碼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ODL架構演進極快,核心模組和介面變動頻繁,ODL子專案眾多,功能和介面碎片化嚴重,學習門檻很高,面對數百萬行的原始程式碼更是無從下手。 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對ODL的核心功能及其原始程式碼(氟版本和氖版本)進行反復提煉、抽絲剝繭,不僅讓讀者理解ODL的系統架構、設計思想、實現原理,而其能讓讀者領略ODL實現源碼中的代碼和設計模

式,*終實現讓讀者更高效地使用SDN的目的,掌握SDL的精髓。 全書13章,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基礎環境篇(第1-2章) 主要介紹了ODL的核心概念、架構、設計目標、編譯構建環境的搭建、源碼閱讀的方法,以及ODL社區對眾多子專案的管理實踐。 第二部分核心架構篇(第3-10章) 從原始程式碼的角度詳細分析了ODL的基本物件、資料樹、MD-SAL DataStore、MD-SALRPC、MD-SAL Notification、MD-SAL Mount、MD-SAL Cluster Service的工作機制與實現原理; 第三部分公共元件篇(第11-13章) 從原始程式碼角度詳細分析了

ODL的AAA、RESTCONF、Blueprint等公共組件的設計、實現與擴展。 耿興元 ODL技術專家,目前就職於中興通訊,是作業系統及支撐平臺的軟體專家級工程師,在通訊類軟體研發及系統設計領域已有超過15年的工作經驗。2015~2017年期間,負責基於ODL的商用SDN控制器平臺的設計和研發管理工作。 在ODL領域有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曾與SDNLAB一起創建了開源專案Jaguar(基於ODL的Kubernetes網路解決方案),是該開源專案的主要管理者與貢獻者。在SDNLAB上錄製了ODL的系列課程,深受讀者歡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礎環境篇

第1章 閱讀原始程式碼前的準備  2 1.1 ODL項目介紹  2 1.1.1 ODL框架之爭  3 1.1.2 SAL的演進  3 1.1.3 ODL的子專案及分類  4 1.1.4 ODL專案的管理  6 1.2 搭建ODL編譯構建環境  6 1.2.1 安裝JDK  6 1.2.2 安裝及配置Maven  8 1.3 閱讀和調試ODL原始程式碼  9 1.3.1 ODL項目源碼下載  9 1.3.2 IntelliJ IDEA安裝  10 1.3.3 IntelliJ IDEA調試ODL的項目源碼  11 1.4 ODL設計目標  12 1.5 ODL總體架構  13 1.6 本章小結

  15 第2章 ODL專案管理設計詳解  16 2.1 問題的提出  16 2.2 解決思路  17 2.3 實現詳解  20 2.3.1 基礎parent設計  20 2.3.2 模組構建  23 2.3.3 feature組織  24 2.3.4 版本打包  25 2.4 專案範本  26 2.4.1 專案目錄佈局設計  26 2.4.2 ODL範本專案  27 2.5 本章小結  28 第二部分 核心原理篇 第3章 ODL基本物件的設計與實現  30 3.1 QName  30 3.1.1 QName定義  30 3.1.2 QName物件比較  36 3.1.3 QName對象創

建  37 3.2 YangInstanceIdentifier  38 3.2.1 Path介面定義  38 3.2.2 YangInstanceIdentifier的類定義  39 3.2.3 YangInstanceIdentifier的比較42 3.2.4 InstanceIdentifier類  44 3.3 NomalizedNode  44 3.3.1 NormalizedNode類的定義  45 3.3.2 NormalizedNode實例的創建48 3.4 本章小結  49 第4章 資料樹的設計與實現  50 4.1 基本概念  50 4.1.1 配置樹與狀態樹  51 4

.1.2 標識與定位  51 4.1.3 快照與MVCC  52 4.2 資料樹的設計與實現  52 4.2.1 Tree結構的設計  52 4.2.2 DataTree相關介面定義  55 4.2.3 DataTree的創建  57 4.3 資料樹的讀寫過程  59 4.3.1 快照實現原理  61 4.3.2 資料校驗的實現  61 4.4 MVCC機制與實現  63 4.4.1 版本號變更規則  63 4.4.2 併發控制  65 4.5 本章小結  67 第5章 MD-SAL DataStore介面設計  68 5.1 基本概念  69 5.1.1 事務和事務鏈  70 5.1.2 

數據分片  70 5.1.3 三階段提交  71 5.2 DataStore SPI設計  72 5.2.1 DOMStore  73 5.2.2 DOMStoreThreePhase-CommitCohort  75 5.2.3 DOMStoreTreePublisher  76 5.3 DataStore DOM API設計  77 5.3.1 DOMDataBroker  77 5.3.2 DOMDataTreeSharding-Service  78 5.3.3 DOMDataTreeChange-Service  80 5.4 DataStore Binding API設計  82

5.4.1 Binding基本物件介面  82 5.4.2 DataBroker  84 5.4.3 DataTreeChangeService  87 5.5 本章小結  87 第6章 MD-SAL DataStore的實現原理  88 6.1 概述  89 6.1.1 背景知識  89 6.1.2 實現原理  91 6.2 Raft演算法及其實現  92 6.2.1 Raft演算法介紹  93 6.2.2 RaftActor設計與實現  98 6.3 DataStore後端實現詳解  106 6.3.1 Shard的實現  106 6.3.2 ShardManager  110 6.3.

3 ShardStrategy及實現  112 6.4 DataStore前端實現詳解  113 6.4.1 DOMStore的實現  113 6.4.2 DOMDataBroker的實現  121 6.4.3 事務鏈實現  124 6.5 Binding DataBroker的實現  125 6.5.1 Adapter設計  125 6.5.2 BindingDOMDataBroker-Adapter的初始化  126 6.6 本章小結  130 第7章 MD-SAL RPC的設計與實現  131 7.1 一個實例  131 7.1.1 RPC的YANG模型定義  131 7.1.2 RP

C的生成介面  133 7.1.3 RPC的實現與調用  135 7.2 RPC機制的總體設計  136 7.2.1 Binding介面設計  136 7.2.2 DOM介面設計  137 7.2.3 總體實現流程  139 7.3 RPC機制實現詳解  141 7.3.1 DOMBroker實現詳解  141 7.3.2 BindingBroker實現詳解  144 7.4 Remote RPC實現詳解  149 7.4.1 Gossip協議的實現  150 7.4.2 遠程RPC註冊及調用  152 7.4.3 Actor設計實現總結  154 7.5 本章小結  155 第8章 MD-

SAL Notification的設計與實現  156 8.1 一個實例  156 8.1.1 YANG模型定義  156 8.1.2 生成的介面  157 8.1.3 消息發佈  157 8.1.4 消息訂閱  158 8.2 MD-SAL Notification介面設計  158 8.2.1 DOM介面  159 8.2.2 Binding介面  160 8.3 MD-SAL Notification實現剖析  161 8.3.1 DOM層實現詳解  161 8.3.2 Binding適配實現  169 8.4 本章小結  171 第9章 MD-SAL Mount機制與NETCONF 

172 9.1 Mount服務介面設計  172 9.1.1 DOM介面  173 9.1.2 Binding介面  174 9.2 Mount機制的實現  175 9.2.1 DOM介面實現  176 9.2.2 NETCONF南向外掛程式的實現  178 9.3 本章小結  186 第10章 MD-SAL Cluster Service  187 10.1 EntityOwnershipService  187 10.1.1 基本概念  187 10.1.2 介面設計  188 10.1.3 實現說明  192 10.2 ClusterSingletonService  195 10.

2.1 介面設計  195 10.2.2 實現說明  196 10.3 本章小結  198 第三部分 公共元件篇 第11章 AAA  200 11.1 Shiro框架介紹  201 11.1.1 Shiro是什麼  201 11.1.2 Shiro的架構  202 11.1.3 Shiro核心處理流程  204 11.2 AAA實現原理  210 11.2.1 Shiro配置優化  210 11.2.2 Realm的8個實現  212 11.2.3 Filter的實現  214 11.2.4 加解密服務  216 11.2.5 數位憑證管理  218 11.3 本章小結  219 第12章

 RESTCONF  220 12.1 RFC 8040解讀  220 12.1.1 操作  221 12.1.2 消息  222 12.1.3 資源  223 12.2 RESTCONF的實現  226 12.2.1 Jersey框架簡介  226 12.2.2 RESTCONF資源介面定義  228 12.2.3 Wrapper設計模式  231 12.2.4 初始化過程  233 12.2.5 用戶端訪問  235 12.3 本章小結  236 第13章 Blueprint及其擴展  237 13.1 Blueprint  238 13.1.1 基礎知識  238 13.1.2 運行原

理  240 13.1.3 命名空間擴展  241 13.2 Blueprint的使用  244 13.3 本章小結  247   Open Daylight(簡稱ODL)專案是Linux基金會旗下的一個 開源合作專案,致力於推進軟體定義網路(SDN)和網路功能虛擬化(NFV)的發展,目的是尋求以一種更透明的方式促進該領域的創新。該組織由行業領先者建立,旨在制定一個統一、開放的平臺,駕馭合作開發的力量,以驅動產業和生態圈的創新。ODL是針對企業、服務提供者、資料中心、WAN的模組化的開放的SDN平臺,其基於OSGi的微服務架構讓使用者能夠按需部署網路服務、應用、協定和外掛程

式。ODL平臺基本每半年發佈一次大版本,從2013年開始,項目經曆了多個版本的反覆運算已趨於成熟和穩定,幾乎成為網路創新應用場景的預設選擇。 ODL把被控制的網路看作是一個消息驅動的巨大狀態機,因此該平臺核心架構即其模型驅動的狀態保存機制與消息轉發機制,稱為模型驅動的業務抽象層(MD-SAL)。該架構的魅力源於其架構的前瞻性、可塑性和長期演進能力。 ODL 在架構設計上的先進性和靈活性,使其成為SDN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開源平臺。靈活的外掛程式機制與在規模上的彈性可擴展,使ODL可應用於智慧城市和其他IoT應用等涉及多種設備類型以及多種網路技術的場景,包括光交換、IP/MPLS、LTE或5G無

線網路。ODL對這些技術的可程式設計性可以做到設備無關。如今,ODL在各場景的網路創新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利用和貢獻ODL項目的中國公司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包括華為、聯想、瑞斯康達、騰訊、Zen player、中興、阿裡巴巴和百度等。2017年3月,中興通訊成為國內首家ODL白金會員。 為什麼寫這本書 ODL不僅僅是一個SDN控制器平臺,它還是一個優秀的模型驅動架構實現,以及一個典型的分散式系統設計範例。通過ODL,我們能學習的不僅僅是SDN,也能學到其通用的程式設計技術及軟體架構設計,其分散式系統設計實現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但是,ODL作為一個開源項目,也有令人詬病的地方,主要有兩點:一

是雖然ODL架構設計比較先進,代碼實現也比較優秀,但ODL缺乏較為系統性的文檔,而且僅有的一些文檔更新也較為滯後,內容陳舊,容易誤導新手;再加上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足以讓大量國內ODL初級玩家望而卻步。二是ODL的架構演進非常快,核心模組和介面變動頻繁,再加上ODL子項目眾多,導致ODL功能和介面碎片化嚴重,開發者一開始面對幾百萬行代碼,確實有點“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 我作為一個一直從事軟體研發工作的工程師,深知學習與應用ODL的不易,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把我之前學習ODL的筆記—對ODL源碼 的分析和對ODL架構設計的理解整理成書,進而幫助大家深入理解ODL設計原理和思想,把握其核

心源碼實現,以不變應萬變。這對大家基於ODL平臺進行業 務研發及應用都能有所裨益。 本書的讀者對象 本書適合所有有志于解決現有網路問題並促進網路變革的通信、網路及電腦行業相關從業者,特別是希望掌握軟體定義網路熱門技術的開發人員,還適合具有一定工作經驗、關注網路熱門技術並希望查漏補缺繼續成長的程式師,以及具備一定軟體發展能力的網路技術領域從業者。 具備一定的Java語言開發基礎,瞭解網路基礎知識及分散式系統基礎知識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中的內容。 本書的主要內容 對于廣大有志於投身網路變革大潮的從業者而言,ODL依然具有很高的門檻—100多個子項目,幾百萬行原始程式碼,OSGi、Mav

en、Akka、YANG等背景知識,都成了相關從業者應用ODL平臺的“攔路虎”。面對這些障礙,我們需要抓住ODL平臺框架的本質與核心—MD-SAL,只有真正理解ODL的這個核心框架設計,理解MD-SAL的核心源碼實現及其設計思想,才能基於ODL進行高效的SDN開發實戰,就如同習武練功,招式是外殼,內功心法是核心,二者要相輔相成。本書結合作者15年的通信軟體研發從業經驗,從ODL核心框架MD-SAL的實現源碼入手進行解構,剖析代碼中的設計模式,總結ODL中的軟體架構設計思想。本書可謂一本重在講授內功心法,並指導內功和招式結合的“武功秘笈”。 本書能幫助入門級程式師深入、直觀地理解ODL技術原

理,構建精准的知識框架;幫助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程式師填補知識漏洞,打通知識體系;説明正在應用ODL構建商用產品和應用的同仁們客觀認識並分析ODL中 現存的問題。本書還分享了作者在基於ODL進行商用開發時總結的若干實戰經驗。 勘誤與支持 本書主要內容來源於本人研究學習ODL源碼的筆 記和在應用ODL開發專案過程中的實踐經驗。我們知道ODL社區非常活躍,版本發佈頻繁,架構調整及源碼變動也比較大,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書中引用的源代 碼與ODL社區最新原始程式碼有一定出入,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務必注意。同時,由於作者寫作和認知水準有限,問題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朋友們通過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

進行指正。 致謝 ODL官方社區的原始程式碼是創作本書的原始素材,因此我首先感謝 ODL官方社區。 其次,我要感謝未來網路學院給予我與大家分享ODL技術的平臺,以及在開源專案Jaguar的成立、運作管理和基礎設施資源上的支援。 最後,感謝中興通訊IT學院的閆林老師的鼓勵和巨大幫助。 耿興元 2019年

視聽雙障兒童母親教養困境與需求之研究

為了解決支援 LTE 筆 電的問題,作者李承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聽雙障兒童母親的教養歷程、所遇之困境、其因應方式與教養需求,期望能對困境及需求,提供相對應之協助。  研究參與者為三位視聽雙障兒童之母親,透過質性研究半結構式訪談方式進行,訪談結束後將訪談內容、研究者省思日誌統整及分析後,歸納出以下結論。一、視聽雙障兒童母親會因不同歷程而產生不同教養困境,經研究者歸納後共有五項,分別為:(1)家庭壓力困境、(2)教育困境、(3)溝通困境、(4)醫療困境,包含醫療專業知能不足之困境、醫療專業同理心不足之困境、(5)人力資源困境。二、視聽雙障兒童母親教養困境之因應方式,為尋求相關專業人員共同討論可行之方向或達成共識目標。三、視聽雙障兒童母親之

教養需求,經研究者歸納後共有五項,分別為:(1)溝通需求、(2)教育需求、(3)專業團隊服務需求、(4)社會福利資源需求,包含長照、相關交通服務、經濟補助、相關資訊、資源、(5)家庭支持需求。  根據上述之視聽雙障兒童母親教養之困境與需求,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相關醫療單位、社政單位、教育單位等,看見視聽雙障兒童母親之需求,使母親於教養歷程中能更加順遂,且保障視聽雙障兒童之各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