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空氣球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成功大學 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 陳炳志所指導 姜劭辰的 雙管型吉爾定電容器之地表導電率量測 (2020),提出探空氣球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氣導電率、吉爾定電容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葉大綱 、詹士樑所指導 陳韻如的 臺灣梅雨季節GPS可降水量與降雨量變化 (2020),提出因為有 GPS、梅雨季節、大氣可降水量、降雨量的重點而找出了 探空氣球時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探空氣球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雙管型吉爾定電容器之地表導電率量測

為了解決探空氣球時間的問題,作者姜劭辰 這樣論述:

地球大氣受到宇宙射線、太陽輻射、X-ray等高能輻射照射與放射性物質對空氣的游離,產生正離子、負離子,使大氣中含有少量的電荷可以流動形成大氣導電率。而大氣導電率會隨著不同高度、時間、溫濕度、氣溶膠濃度等有所變化,現今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地震發生的前後可能導致地表大氣導電率的改變。且透過大氣導電率與大氣電場的量測,便可推導出大氣垂直電流密度,此參數對於全球大域電路中電荷流動的機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大氣導電率的量測是非常重要的。本論文將針對傳統的吉爾定電容器(Gerdien condenser)進行改良,發展雙管型吉爾定電容器作為大氣導電率量測儀器。本儀器採用不同的同軸管供電方式避免靜電透鏡(Ele

ctrostatic lens)的產生,並且透過兩個同軸管進行同時量測,排除冷次定律所造成的量測誤差。並經由負離子產生器與不同空氣密度下的定性測試後,本儀器可有效量測於不同離子濃度下之導電率變化。最後將儀器移至戶外進行長時間的現地量測,發現大氣導電率在晴朗天氣下會隨著日夜有所化,而在陰天時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且在本次量測過程中經歷了一場地震,也量測到了較高的大氣導電率。

臺灣梅雨季節GPS可降水量與降雨量變化

為了解決探空氣球時間的問題,作者陳韻如 這樣論述:

梅雨季節發生在每年的5月及6月份,在5月底至6月初為降雨量之最大時間,且降雨量在空間分布情形由北向南遞增,其中以南部平地及中南部山區最為顯著。GPS 氣象學(GPS Meteorology, GPSMet)透過GPS訊號反演出連續性、即時性及覆蓋率高之大氣可降水量(Perceptible Water Vapor, PWV)資料,可提供發生降雨之預測指標,在氣象領域具相當貢獻。 故本研究以量化方式進行探討 2006至2019年梅雨季節期間之大氣可降水量及降雨量之長期趨勢及相關變化,再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之空間內

插(spatial interpolation)方式進行空間分布之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在逐日分析中,發生明顯降雨大約從5月中旬開始明顯增加,在6月初期達到最大,並隨後逐漸減緩,而大氣可降水量在5月中旬逐漸增加,但在6月以後變化不大,其可能原因為受溫度所影響,在5月期間,由於春季越來越短,升溫速度快速,因此大氣可降水量也有明顯上升現象,而到6月已進入夏季,溫度上升幅度變化不大,因此大氣可降水量沒有明顯變化。在各年差異分析中,總降雨量未有明顯增加趨勢,但在大氣可降水量方面,仍有上升趨勢,且這14年上升幅度約為13 %,其原因可推究於暖化現象所造成的現象。在空間分布情形方面,大氣可降水量以南

部地區增加最明顯,而降雨量在中部山區及南部地區增加最明顯,且降雨量由臺灣北部地區往南部地區有明顯增加情形。由於梅雨季節降雨是臺灣重要水資源之一,本研究期盼能提供政府在氣候監測及掌握發生降雨之即時資訊之參考,以利降低災難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