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撲空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拓撲空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蓁蓁寫的 軟件測試:原理、模型、驗證與實踐 和楊典的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拓撲空間_百度百科也說明:拓撲空間 是一個集合X和其上定義的拓撲結構組成的二元組 。X的元素 x通常稱為拓撲空間. 的點。而拓撲結構一詞涵蓋了開集,閉集,鄰域,開核,閉包,導集,濾子等若干概念。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 和木果文創有限公司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張慕恩所指導 李燁程的 基於空間型構法則下歷史端景場域之研究—— 以臺北地區為例 (2020),提出拓撲空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間型構法則、軸線法、視域法、都市端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袁廣鳴所指導 黃大原的 遠方在線-情感回溯的幻術 (2018),提出因為有 裂隙敘事、虛構、隨機、反身性、分岔、拓撲空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拓撲空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正品】德國HABA原裝進口桌遊拓撲空間位置遊戲133145 ...則補充:【正品】德國HABA原裝進口桌遊拓撲空間位置遊戲133145邏輯思維早教益智. $11,780. 尚無評價. 0 已售出. 運費: $50 - $60. 延長訂單撥款. 第三方支付保障買賣雙方權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拓撲空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軟件測試:原理、模型、驗證與實踐

為了解決拓撲空間的問題,作者王蓁蓁 這樣論述:

按證明論和證偽論兩種哲學思想原理,把現今存在的軟件測試工作進行了梳理,闡述了各種思想原理對軟件測試技術的發展的貢獻。還提出了一些技術模型和理論模型,用實例表明重視思想原理對於軟件測試具體實踐的重要性。   對於計算機《軟件測試》課程的學生、研究生和教師,這本書是一本較好參考讀物。對於研究軟件測試的專家和從事軟件測試工作的技術人員,這本書也值得閱讀。 王蓁蓁   金陵科技學院軟件工程學院副教授,江蘇省軟件測試工程實驗室主任。于2009年畢業于東南大學電腦科學與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南京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系博士後流動站。2012年起在金陵科技學院軟件工程學院從事教學

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軟件測試、程式分析、人工智慧、瑪律可夫決策過程。   已主持並參與多項校級、省級及科研項目,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1項。2014年9月至11月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進行短期訪問;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獲得江蘇省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境外研究資助,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得爾分校電腦科學系進行訪學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2017年出版專著《認知行為思維模型》。 第1章 緒論 1.1軟件產品工程: 集成測試與開發 1.2軟件測試遵循的思想原理   第1篇 軟件測試證明論思想原理 第2章 軟件發展過程中的驗證

活動 2.1需求分析概述 2.2需求驗證概述 2.3系統設計概述 2.4設計驗證概述 2.5模組編碼概述 2.6單元測試概述   第3章原型和圖形 3.1原型 3.1.1概述 3.1.2示例 3.2圖形 3.2.1圖形在需求分析中的作用 3.2.2圖形在形式表示中的應用 3.2.3圖形在形式證明中的應用   第4章模型檢驗簡介 4.1標準方法 4.1.1基本概念 4.1.2標準模型檢驗步驟 4.1.3示例: LTL模型檢驗基於Büchi自動機的演算法 4.1.4符號模型檢驗 4.1.5CTL符號模型檢驗 4.1.6其他降低問題複雜性的方法 4.1.7其他標準方法 4.2抽象解釋 4.2.1根據

存在(或經驗)的抽象 4.2.2抽象解釋理論框架 4.2.3基本抽象解釋理論的模型檢驗 4.2.4運用抽象解釋理論對(抽象模型)標準方法的改良 4.2.5抽象模型檢驗總結 4.3綜合方法 4.3.1謂詞抽象 4.3.2模型核對總和定理證明 4.3.3其他方面的努力 4.4應用和其他重要方法概覽 4.4.1模型檢驗理論在程式分析中的應用簡介 4.4.2其他重要方法 4.5小結   第5章抽象解釋的兩個理論模型 5.1抽象解釋全總域模型 5.1.1構造全總域模型 5.1.2理論性問題 5.2抽象解釋部分等價邏輯關係模型 5.2.1具體語義域和語義函數 5.2.2抽象解釋 5.2.3理論問題   第

6章程式正確性形式演繹證明 6.1公理化 6.1.1霍爾邏輯及其證明規則 6.1.2霍爾邏輯系統的可靠性和完備性 6.2不變式 6.2.1程式流程圖 6.2.2不變式概念 6.2.3不變式之間的一致性 6.2.4一個更強的屬性 6.2.5流程圖程式驗證實例 6.2.6不變式方法評論 6.3弱前置條件 6.3.1弱前置條件的概念 6.3.2謂詞轉換函數WP性質 6.3.3程式設計語言控制成分的語義 6.3.4程式正確性證明方法   第7章程式正確性概率演繹證明 7.1概率論數學基礎知識 7.1.1概率空間 7.1.2隨機變數理論知識 7.1.3瑪律可夫過程 7.2概率模型 7.2.1離散時間瑪律

可夫鏈 7.2.2連續時間瑪律可夫鏈 7.3概率模型驗證 7.3.1系統DTMC模型的檢測 7.3.2系統CTML模型的檢測 7.4操作概要 7.4.1操作的概念 7.4.2操作概要表示 7.4.3操作概要的用途   第8章集成測試中的驗證活動 8.1組合測試引言 8.2關於正交表的基礎知識 8.2.1正交表的一般定義 8.2.2二水準正交表 8.2.3正交拉丁方 8.2.4Ltu(tm)型正交表 8.2.5一般正交表Ln(t1×t2×…×tm) 8.3正交試驗組合測試方法 8.4其他組合測試方法概覽 8.4.1基於覆蓋組合的“類型”設計測試用例集 8.4.2可變強度和具有約束的組合測試 8.

5組合測試模式分析模型及其理論 8.5.1Walsh函數基礎知識 8.5.2Walsh函數模式分析模型及其基礎理論 8.5.3模型在組合測試中的應用 第2篇 軟件測試中的證偽論思想原理 第9章 軟件發展過程中的“證偽”活動 9.1軟件發展過程中的“證偽”活動概述 9.2集成測試 9.2.1概述 9.2.2負面測試 9.2.3遺傳演算法 9.3系統測試 9.3.1概述 9.3.2系統測試對電腦科學發展的作用 9.3.3系統測試對度量科學的貢獻 9.3.4系統測試提供的新測試方法和技術 9.4接受度測試   第10章 軟件測試理論 10.1程式測試經典理論 10.1.1Goodenough和Ge

rhart理論 10.1.2Weyuker和Ostrand理論 10.1.3Gourlay理論 10.2軟件測試理論分析 10.2.1軟件存在缺陷的兩個理論根源 10.2.2軟件測試方法理論分類 10.3類隨機測試方法示例 10.3.1隨機TBFL演算法模型 10.3.2實例分析 10.3.3演算法功效進一步說明和小型實驗 10.3.4類隨機測試方法總結   第11章 隨機TBFL演算法討論 11.1軟件缺陷存在原因再分析 11.2隨機模糊綜合TBFL 11.2.1演算法概述 11.2.2演算法框架及其原理分析 11.2.3實例分析 第12章 眾包軟件測試技術 12.1眾包技術 12.2眾包

軟件測試技術 12.2.1概述 12.2.2利用歷史資料偵錯工具的眾包技術示例 12.2.3利用即時資訊偵錯工具的眾包技術示例 12.3軟件拓撲空間與測試原理 12.3.1預備知識 12.3.2程式拓撲空間表示及其非標準分析 12.3.3在軟件測試領域中的應用 12.3.4總結 參考文獻 後記 一位學者曾經明確提出,計算已經變成如此廣泛的概念,它泛指一切可按程式或按邏輯運行的活動和行為,以致電腦的概念也得到更加廣泛的推廣,它泛指一切可由內部軟件驅動的設備。在這個意義上,時至今日,我們在人類社會中各個領域再也找不到一個角落,在那裡人們根本不需要使用任何由軟件驅動的電腦設備。毫

不誇張地說,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由電腦支配,或者說由其內部運行的軟件支配,至少受到它們的重大影響。 由於軟件是非物質存在的,它看不見、摸不著,它的運行並不嚴格遵循“物理定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電腦的廣泛應用,軟件越來越複雜,導致軟件本身原本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缺陷”越來越難以被覺察。有缺陷的軟件在運行時帶有不確定性,會隨機地產生出乎人們意料的結果,而其結果往往帶來巨大傷害。注意到軟件缺陷在人類社會中的潛在危險,軟件測試成為人們關注的技術和研究課題。自電腦問世以來,無論從技術方面還是理論方面,軟件測試都得到迅猛發展。 目前,國內外都出版了大量高品質的有關軟件測試的專著。這些專著大都側重具體技術

層面,軟件測試的思想原理並未受到專著作者的重視。鑒於此,我想從思想原理方面對軟件測試的理論和實踐做一些工作。J.Myers認為: “人們對軟件測試的看法決定了其對軟件測試的方式,例如可以影響到測試用例的選取工作。   ”大體上說,對於軟件測試,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竭力證明開發的軟件的正確性; 另一種是不相信軟件是正確的,並想方設法找出它的毛病。在哲學上,前一種態度稱為證明論,後一種態度稱為證偽論。實際上,不僅在軟件測試領域,在人類所有科學領域,對於研究的課題都是根據證明論和證偽論兩種觀念發展的。   一般來說,在很長的歷史階段,證明論一直是主導觀念。反映在電腦科學發展早期,許多大

師都在軟件正確性證明方向做過努力。完全證明軟件的正確性(如果說它不是不可能的話),在技術上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因為它通常要求艱深的數學工具。所以,後來軟件界放棄了(或者說不再偏重)軟件正確性的演繹證明,而是把精力放在現在我們所熟知的軟件測試技術上。   不過,在軟件測試技術的選取和發展上,人們仍然持有不同的觀念。我們認為,無論基於什麼樣觀念發展軟件測試理論,都會豐富軟件測試工作,且對軟件測試技術的發展會有極大幫助。   因此,本書主要從軟件測試思想原理方面著手,即基於證明論和證偽論兩種理論取向,對現有的軟件測試工作進行梳理。雖然我們試圖盡可能清晰地介紹一些軟件測試的工作,但重點並不完全是討論軟件

測試的技術細節,只關注怎樣把軟件測試的實踐和它所依據的原理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框架下進行研究,對於此項工作,還從模型和驗證兩種角度進行了闡述。   特別地,在各種理論取向下,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技術模型和理論模型,如使用Walsh函數模型的檢驗技術、隨機模糊軟件缺陷定位技術、軟件拓撲空間和測試原理之間的關係模型等,藉以表示思想原理對於軟件測試的研究是有指導意義的。“思想上的突破往往是決定一切的”,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如果本書能引起人們對軟件測試思想原理的重視,那麼我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No.617720214)的大力支持和資助。感謝江蘇省軟件測試工程實驗

室專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感謝所有一直關心和幫助我的恩師、學者和同事。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王蓁蓁 2021年9月于金陵科技學院

基於空間型構法則下歷史端景場域之研究—— 以臺北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拓撲空間的問題,作者李燁程 這樣論述:

空間型構法則是一種描述空間模式的新語言,其基本思想是對空間進行尺度劃分和空間分割,分析其複雜的結構關係。配合相關的分析軟體Depthmap可定量研究深層的空間結構特徵。本文時間軸定位20世紀初期、中期、末期,空間軸在形態學理論基礎下,研究在這三個時期下的臺北地區的空間形態特徵。本研究利用Depthmap對拓撲空間關係進行軸線法的結構分析,找出三個時期都市內在的核心軸線,再運用視域法分析核心軸線內的視域模式,得到視域便捷值最高的端景場域。通過空間型構法則這一理論的指導,分析各歷史階段中空間形態的變遷,端景場域的意義內涵與形成之歷史過程。本文藉由空間型構法則及文獻資料來瞭解都市端景在都市空間的形

成原因、空間的組織秩序,以及端景場域與社會間有形與無形的互動。給予臺北都市空間的結構擴張、歷史變遷、端點變化及未來都市歷史端景場域指認,提供科學性,可量化的研究方法。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為了解決拓撲空間的問題,作者楊典 這樣論述:

每個人都渴望追憶, 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 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 韜光往事以回憶書寫回憶,用生命療癒生命   * 不是小說卻比小說精彩,不是傳記卻比傳記更真實   * 因特殊的家世背景,得以窺見近代中國最黑暗、最神祕的文革往事,他以青春之血拭去痛苦淚光,寫出一個生命態度噹噹作響的巨變年代,長逾百年劃時空之史詩!   回憶殺──十七歲的獠牙   最初,我們都來自昨日。一千年前是昨日、一星期前是昨日、一秒鐘前也是昨日。「昨日即往事、離別、缺失、遺憾、否定與羞愧,以及所有我們留戀、思索及賴以昇華的東西。」   大陸中生代(八九一代)詩人、小說家、畫家、古琴家楊

典繼《琴殉》之後,磅礡再現史詩般的回憶殺;一本關於他自己和一些民國往事,一本漫談文革、文明和新舊文化直面對決的動盪歲月,書一翻開,映入眼簾的文字是有畫面的,突然泉湧而出的情景,那麼的似曾相識,即使你從來沒有去過,他說他的重慶,卻勾起你的愁懷,想起人生某段歲月中曾經折騰你、啃蝕你的心情點滴,你以為過去了其實並沒有過去。   打開十七歲的任意門   《十七歲的獠牙》帶著回憶而來,讓人思緒掉入任意門,你會忍不住想問,為什麼是十七歲?繼續看下去,他說,「十七歲是禁忌的一年,每個人都站在世界的中心,那是愛情的中心、肉體的中心,廣場上的肉醬、坦克、槍聲與革命的中心。」   而禁忌,也意謂著打破禁錮,挑

戰既有文化或傳統權威,因為十七歲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包袱、無謂正義,更沒有實質意義上的「過去」。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渴望追憶,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因此張開十七歲的獠牙,正是百無禁忌穿透時空,即使挖開後發現所有血淋淋的肉瘤不忍卒睹,亦是了無懸念除之而後快!   他說,人之所以要回憶,並非是為了記起自己呱呱墜地的樣子,而是拚死拚活泅過母親子宮成功著岸,究竟是所為何來?因此書中雖以相當篇幅敘述家族故事,抽絲剝繭找到曾祖楊襄甫曾參與早期興中會反清革命,又在危難關頭救過國父孫中山兩次。但,在那什麼荒謬事都可能發生的時代,這只是千千萬萬性命交關故事

的縮影,他把家族各人經歷當祭品,意欲釣出人性卑微的光輝才是終途。   正如許多評家說過,楊典的文字是有魔力的,一念既起,不管是一個地方、一間店子或是一個人,皆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寫故鄉重慶,「是我誕生後看到的第二個子宮,鐵一樣的子宮」,細說重慶的夏天暴熱滾燙,苦蟬凌空尖叫,人民仍喝著江津白乾吃火鍋,渾身曬得脫皮也只當換了一件衣服。而後說:「我小時候最愛的不是祖國,而是冰糕。因為我血熱。」不緊不慢又斬釘截鐵,讓人不禁莞爾。   紅色武俠世界的荒謬劇   他以看似戲謔又犀利的生動描述,帶領讀者回溯自己出生前後,這世界發生過的大小事,少年的他,目睹(或聽聞)被打成「黑五類」的父祖及外公外婆上下兩

三代一大家子,人生最精華的大好時光盡付東流,生命如風中蘆葦一折就斷,他毫不掩飾心中的憤怒,形容那個年代:「是一部荒誕不經,殺人不見血的『紅色武俠世界』。」因為「神」還沒有死,到處又都是神仙的故事,「要不然院子裡為何有那麼多的『牛鬼蛇神』?」   跟著楊典的眼睛去看他走過的地方,經歷過的事情,說「我」這根浮木到底從何而來,欲往何處漂去,浮生萬象必有深刻體會,他透露自己有一個亦師亦友的神祕導師,在閱讀路上,「夜晚不再孤獨,冬天不再惦記缺少爐火」,每當難受時刻想到遠方那位智者,就感到心安。對讀者來說,他正是這樣一位神祕導師啊! 【本書特色】     楊典生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橫掃中土

期間,因為父親是小提琴家(音樂家馬思聰譽為天才學生、中國當代最早的先鋒實驗音樂作曲家),母親是小說家、外公為民國少將軍醫等文藝世家背景,使他一出生即被掛上「黑五類家庭」後代的鮮明身分;帶著一種和人間、時代天生的矛盾衝突,書中他回顧自己磕磕絆絆的成長過程,並因女兒誕生而對生命的連結有了重新感悟:「一切都來自妳,一切都通過妳,一切都在妳之中」,前後花了將近十年終於譜成對家族意義重大的生命書寫,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同時也是一本療癒生命之書。   以第一人稱視角揭露若干文革往事,不僅跳脫以往類型文學常見的悲情批判,而且寫的都是他所認識的身邊至親好友,即使文革已過四十多年,在他筆下仍活靈活現宛如昨日

,文字辛辣一如重慶火鍋,描繪當時一窮二白如何苦中作樂的庶民生活、人生境況、親情友誼和對家國的夢影殘想,有笑有淚,讓人感慨萬千,而留日時期的小帝國札記、讀書偶得、音樂家軼聞等,也都是來自對過去之饕餮;楊典以獨特的寫作風格旁徵博引東西方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皆似珠玉落盤擲地有聲,總能讓人讀來既驚又喜,嘆這世界雖有無數糟糕的東西,但只要有一丁點美好亦是不枉此生!   得獎紀錄   2011年獲「第三屆『後天』詩歌獎」   2011年獲「首屆中國-銀川鴻派國際詩歌獎經典詩集獎」  

遠方在線-情感回溯的幻術

為了解決拓撲空間的問題,作者黃大原 這樣論述:

摘要 從二十年前的網際網路到現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盛行,影像流通更快且劇烈,我們所看所知已不再侷限於過往僅透過口耳相傳或是書本媒體介紹,是以人為本的媒體部署,而是一種在演算法宏觀調控下的觀看視野,通過影像網路與大腦之間的超連結,我們正在操作一種網路式的大腦成像術。 本文主要論述了通過裂隙敘事,影像做為一種幻術式的存在,使非連續性時間影像得以生成。第一章從推敲時間與動態影像的本質開始,包含兩個時間系統:記憶與現實。如何拓展影像在分岔時空中的表述方式?我引用德勒茲千高原中的概念,試圖勾畫一種網路邊緣影像的遊牧策略。第二章透過局部的二分法,參考新媒體藝術、電影、神祕學等實例來分析影像在各

種不同時空的狀態,從無序到有序、回憶與時間、虛構與幻覺。第三章敘述過往作品的思路,包括情感的出口與再現,以及非敘事性的隨機影像元素之間的有機調合。第四章,論述紀錄片中的反身性如何做為一種影像創作的可能性與自我實踐,進而提及文字與影像的雙向調度。第五章,吸收並延伸之前的系列作品經驗,思考如何以遠方的想像與在地情感所形構的一種社會文本,建構開放性的敘事骨架,並通過拾得影像的重組,探索非主觀詮釋在新媒體影像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