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噪耳塞原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陳小娟所指導 李明洋的 國中小學生噪音型聽閾升高盛行率及聽力保健教育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 (2011),提出抗噪耳塞原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噪音型聽閾升高、聽力保健、噪音預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電機工程學研究所 陳志宏所指導 施宜成的 主動式噪音抑制於核磁共振影像噪音之研究 (2000),提出因為有 主動式噪音抑制、核磁共振影像的重點而找出了 抗噪耳塞原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抗噪耳塞原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中小學生噪音型聽閾升高盛行率及聽力保健教育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

為了解決抗噪耳塞原理的問題,作者李明洋 這樣論述:

本研究共包括3項子研究,子研究一以隨機取樣方式,針對高雄縣市982名國小四年級至國中三年級學生實施聽力檢查,以瞭解國中小學生噪音型聽閾升高的發生率;子研究二亦以隨機取樣方式,針對臺灣地區22116名國小四年級至國中三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建立國中小學生聽力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常模;子研究三採前後測不等組實驗設計,以高雄縣市1003名國小四年級至國中三年級學生為對象,隨機分成2組實驗組與1組對照組,然後以兩種方式(上網自學、聽檢諮詢)分別實施於兩實驗組,並於教學前、後針對所有對象進行前後測,以瞭解聽力保健教育計畫對國中小學生的實施成效。研究者於上網結束後,尚針對上網學生進行訪談。本研

究所得結果如下: 一、國中小學生噪音型聽閾升高比率約介於2.04%至17.41%,其中,採林政佑標準判定,則國中生的盛行率為21.07%,顯著高於國小生(12.16%),鄉村地區學生的盛行率為21.10%,顯著高於都市地區(15.41%),單側盛行率為15.38%,高於雙側(2.04%),凹谷聽閾則以發生於6K Hz的比率最多,佔9.47%。 二、國中小學生聽力保健行為相當缺乏而亟需增進,保健態度尚屬積極,唯對於採取防範措施的態度顯得較為被動,至於保健知識則對於「耳朵生理」的認知最薄弱,其他如「噪音的特質」、「噪音的危害」,以及「噪音的防範」等概念,也有模糊不清之處,乃亟需進一步提

升。 三、國中小學生在「國中小學生噪音預防聽力保健量表」各分量表5、10、25、50、75、90和95百分位數的得分情形,知識:16、19、23、27、29、31與31;態度:22、23、26、28、30、32與33;行為:11、12、14、16、19、22與23。 四、國中小學生在「國中小學生噪音預防聽力保健量表」各分量表的得分均會因就學地區和教育階段的交互作用而有顯著差異:在保健知識方面,就國中生的得分而言,北區、中區和南區均顯著高於東區,北區又顯著高於中區;就國小生的得分而言,北區顯著高於中區和南區;就各地區的得分而言,北區、中區和南區國中生均顯著高於國小生,東區的國中小學生

則無顯著差異。在保健態度方面,就國中生的得分而言,南區和東區均顯著高於北區和中區;就國小生的得分而言,東區顯著高於北區、中區和南區,而中區又高於南區;就各地區的得分而言,中區國小生顯著高於國中生,南區則是國中生顯著高於國小生。在保健行為方面,就國中生的得分而言,北區和南區均顯著高於東區,北區亦顯著高於中區;就國小生的得分而言,東區顯著高於中區和南區。就各地區的得分而言,北區國中生顯著高於國小生,東區則是國小生顯著高於國中生。 五、聽力保健教育計畫實施後,實驗組在「國中小學生噪音預防聽力保健量表」知識、態度與行為分量表的得分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六、聽力保健教育計畫實施後,學生在聽力保健知識的

學習成效方面,會因為不同教育階段及不同實施方式而有顯著差異:就「教育階段」而言,國小生顯著優於國中生;就「實施方式」而言,「上網自學」顯著優於「聽檢諮詢」。在聽力保健態度的學習成效方面,國小生顯著顯著優於國中生。而在聽力保健行為的學習成效方面,「上網自學」顯著優於「聽檢諮詢」。 七、國中小學生對於聽力保健互動教學網站的滿意度頗高(總分10分得8.2分),也願意將網站推薦給親友。

主動式噪音抑制於核磁共振影像噪音之研究

為了解決抗噪耳塞原理的問題,作者施宜成 這樣論述:

核磁共振影像技術(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由於具備了非侵入性與無輻射傷害的優點,配合強大的成像序列變化,使其提供了豐富的組織訊息,成為近年來臨床診斷及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利器。然而,核磁共振影像在掃描影像時,由於磁場梯度不停改變,導致線圈內感應電流的產生,進而造成強大的磁力,致使線圈受力而相互碰撞,發出吵雜且令人覺得不舒服的噪音,而這噪音伴隨著高速成像序列的變化,更有明顯的激增。文獻指出,長期處於核磁共振儀之噪音下,會產生暫時性聽覺障礙。目前大部分醫院多是使用耳塞或是耳機等被動式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然而,耳塞、耳機對低頻噪音的抑制效果非常差,也同時造成病患與操作

員間溝通上的困難。因此,本研究嘗試以主動式噪音抑制的方法來克服此問題。 傳統上,主動式噪音抑制系統大多採用適應性濾波器(adaptive filter)來實現,不過仍有其缺點,如FIR濾波器不適合於寬頻的系統中使用,且其硬體電路較為龐大,而IIR濾波器於參數調整中,容易出現系統不穩定的情況。因此,我們採用具有高精確預測能力的神經網路方法,對不同的脈衝序列(pulse sequence)與掃描參數的噪音進行噪音抑制。 抑制的模擬結果顯示,對臨床上經常使用的gradient echo、spin echo及RARE-IR 成像序列,以及大腦功能性研究經常使用的

echo-planar imaging成像序列進行噪音抑制,得到噪音抑制量皆在18分貝左右,而echo-planar imaging更有21分貝的噪音抑制量。在噪音抑制系統的實現上,我們架構了一個以DSP為基礎之系統,但受限於硬體系統的輸入輸出時間太長,只得到5.035分貝的噪音抑制量,若未來能提昇此系統的硬體速度,將可克服時間延遲問題,達到更好的噪音抑制結果。 關鍵字:主動式噪音抑制、核磁共振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