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gps 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手持gps pt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瓊興,楊家穎寫的 嵌入式系統:myRIO程式設計(附範例光碟) 和羅亞非 等編著的 32位嵌入式微處理器原理及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全華圖書 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 饒見有所指導 林緯程的 以三維特徵地圖輔助相機定位之適應性與精度分析 (2021),提出手持gps 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ORB-SLAM、三維特徵地圖、坐標轉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莊智清所指導 黃冠穎的 強健的耦合多頻導航衛星FPGA接收機之設計及應用 (2021),提出因為有 全球衛星導航訊號接收機、多頻衛星導航訊號之耦合處理、強健之多頻衛星導航訊號偵測、定位訊號品質監控、強健的地面定位導航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手持gps pt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手持gps 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嵌入式系統:myRIO程式設計(附範例光碟)

為了解決手持gps ptt的問題,作者陳瓊興,楊家穎 這樣論述:

  本書是LabVIEW相關進階課程之書籍,搭配創新嵌入式硬體「NI myRIO 1900」,以實際軟體操作視窗進行圖文導引,大量程式範例,循序漸進加以解說每個程式的內容與觀念,並結合精選實用感測器與實例應用,小專題式詳細引導,激發設計靈感,自行創造出獨特的設計方法及技巧,設計出實用的系統。 本書特色   1.獨家收錄目前全球正夯的物聯網概念,將IOS及Android的手持裝置與myRIO 1900做結合。   2.本書中有大量程式範例,循序漸進加以解說每個程式的內容與觀念,加強實務設計能力。   3.針對專題製作常用的各種感測器結合NI myRIO 1900,小專題式

詳細引導,激發實作靈感,自行創造出獨特的設計方法及技巧,開發出實用的系統。

以三維特徵地圖輔助相機定位之適應性與精度分析

為了解決手持gps ptt的問題,作者林緯程 這樣論述:

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做為一個在未知環境同時進行感測器定位以及環境地圖建立的概念,常被用以處理無可靠GNSS訊號環境之定位問題。基於影像特徵點之視覺(Visual) SLAM(V-SLAM),透過重複的三維特徵地圖建立、影像特徵至三維特徵地圖的匹配和空間後方交會的過程來達成相機定位目的。倘若特徵點法V-SLAM建立之三維特徵地圖,能做為場景先驗控制重複使用,則無可靠GNSS訊號環境之定位問題即可獲解決。然而基於影像灰度值計算的影像特徵點萃取技術,其特徵萃取和匹配結果常受環境光照條件影響。因此對於不同光照條件下所建立之三維特徵地

圖,其光照條件的改變對相機定位之適應性值得被進一步探討。 得益於ORB-SLAM中的地圖再利用功能,本研究選擇其做為測試用之V-SLAM 系統。首先,本研究透過單眼相機,分別於不同光照條件下,以手持錄影的方式環繞位於戶外之測試場域,拍攝場景之影片。再將拍攝之影片,輸入ORB-SLAM中進行處理,建立不同光照條件下的三維特徵地圖。最後,再將前述步驟建立之三維特徵地圖輸入ORB-SLAM,以純定位模式(Localization Mode)對不同光照條件下拍攝之影片進行交叉定位測試,而輸出之相機外方位參數將和以SfM (Structure from Motion)方法建立之參考相機軌跡比較,進行精

度分析。然而本研究所使用之相機為單眼相機,使輸出成果缺乏尺度資訊,又ORB-SLAM之輸出為稀疏點雲,難以精確標記控制點進行座標轉換。為此,本研究基於混合模式平差及三維正形轉換的概念,提出藉由控制點以及相機軌跡進行坐標轉換的兩種坐標轉換模式,所提出之轉換結果,亦將和SLAM領域中常用的Umeyama’s Method進行比較。 本研究之實驗結果顯示,以ORB-SLAM建立之三維特徵地圖輔助相機定位,在相機定位部分,其定位精度主要決定於建立該特徵地圖之ORB-SLAM處理成果之精度,和光照條件的改變並無明顯關聯;而旋轉角部分,ORB-SLAM亦可以獲得穩定的成果,然而其回復之旋轉角正確程度,則

取決於後方交會時特徵點之分布涵蓋影像之面積比例。

32位嵌入式微處理器原理及應用

為了解決手持gps ptt的問題,作者羅亞非 等編著 這樣論述:

本書共分七章。主要介紹了SPCE3200為內核的S+core 7體系結構、指令系統;SPCE3200的使用指南、功能部件、系統開發和SPCE3200的應用實例。 書中所含內容豐富、講解由淺入深,通俗易懂,並附有大量的圖示和程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本書適用于愛好單片機專業的各大中專院校的師生教學,也選用于工程實踐的科技工作者閱讀與參考。 第1章 S+core 7體系結構 1.1 S+core 7簡介 1.2 S+core 7特點 1.3 體系結構直接支持的數據類型 1.4 處理器模式 1.5 內部寄存器 1.5.1 概述 1.5.2 通用寄

存器 1.5.3 用戶自定義引擎寄存器 1.5.4 特殊功能寄存器 1.5.5 控制寄存器 1.6 異常 1.6.1 異常原因 1.6.2 異常處理流程 1.6.3 異常優先級 1.6.4 異常向量 1.6.5 各種異常描述 1.7 緩存簡介 1.7.1 指令Cache 1.7.2 數據Cache 1.7.3 存儲器一致性 1.8 指令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 1.8.1 指令存儲器 1.8.2 數據存儲器 1.9 片上調試 第2章 S+core 7指令系統 2.1 概述 2.2 指令格式與編碼 2.3 32位指令集 2.3.1 裝載與存儲指令 2.3.2 數據處理指令 2.3.3 分支指令 2.3

.4 特殊指令 2.3.5 協處理器指令 2.4 16位指令集 2.4.1 裝載與存儲指令 2.4.2 數據處理指令 2.4.3 跳轉與分支指令 2.4.4 特殊指令 2.4.5 並行條件執行 2.5 合成指令集 2.6 S+core 7處理器的GNU編譯器 2.6.1 S+core 7 C編譯器參數 2.6.2 S+core 7 C編譯器的基本數據類型 2.6.3 S+core 7 C編譯器的函數調用約定 2.7 S+core 7處理器的GNU匯編器 2.7.1 S+core 7 C匯編器參數 2.7.2 匯編語言語法 2.7.3 匯編器偽指令 2.7.4 段及其重定位 2.8 S+core

7處理器的GNU鏈接器 第3章 SPCE3200使用指南 3.1簡介 3.1.1 概述 3.1.2 SPCE3200特性 3.2 引腳信息 3.2.1 SPCE3200的引腳分布 3.2.2 SPCE3200的引腳描述 3.3 結構概述 3.4 存儲器分配 3.5 存儲器映射 3.6 鎖相環PLL與時鐘發生器CKG 3.6.1 鎖相環PLL 3.6.2 時鐘發生器CKG 3.6.3 寄存器描述 3.6.4 系統時鐘調整 3.7 中斷控制器 3.7.1 概述 3.7.2 特性 3.7.3 中斷源 3.7.4 結構框圖 3.7.5 寄存器描述 3.7.6 中斷機制 3.7.7 應用舉例 3.8

存儲器接口單元 3.9 APB總線DMA 3.10 啟動代碼 3.10.1 文件組成 3.10.2 *Prog.ld 3.10.3 *startup.s 3.10.4 啟動代碼工作流程 第4章 SPCE3200功能部件 4.1 通用I/O口 4.1.1 概述 4.1.2 引腳描述 4.1.3 結構 4.1.4 寄存器描述 4.1.5 基本操作 4.2 定時器 4.2.1 概述 4.2.2 特性 4.2.3 引腳描述 4.2.4 結構 4.2.5 寄存器描述 4.2.6 基本操作 4.2.7 注意事項 4.3 實時時鐘 4.3.1 概述 4.3.2 特征 4.3.3 寄存器描述 4.3.4 基本

操作 4.3.5 應用舉例 4.4 時基 4.4.1 概述 4.4.2 結構 4.4.3 寄存器描述 4.4.4 基本操作 4.4.5 應用舉例 4.5 看門狗 4.5.1 概述 4.5.2 特性 4.5.3 結構 4.5.4 寄存器描述 4.5.5 基本操作 4.5.6 注意事項 4.6 睡眠與喚醒 4.6.1 睡眠 4.6.2 睡眠相關寄存器 4.6.3 喚醒 4.6.4 鍵喚醒相關寄存器 4.6.5 應用舉例 4.7 模/數轉換器 4.7.1 概述 4.7.2 特性 4.7.3 引腳描述 4.7.4 結構框圖 4.7.5 寄存器描述 4.7.6 基本操作 4.7.7 注意事項 4.8 通

用異步串行通信模塊 4.8.1 概述 4.8.2 特性 4.8.3 引腳描述 4.8.4 結構框圖 4.8.5 寄存器描述 4.8.6 基本操作 4.8.7 注意事項 4.9 串行外圍接口 4.9.1 概述 4.9.2 特性 4.9.3 引腳描述 4.9.4 結構框圖 4.9.5 SPI描述 4.9.6 寄存器描述 4.9.7 基本操作 4.9.8 注意事項 4.10 標準的硬件接口 4.10.1 概述 4.10.2 特性 4.10.3 引腳描述 4.10.4 結構框圖 4.10.5 I2C描述 4.10.6 寄存器描述 4.10.7 基本操作 4.10.8 注意事項 4.11 SIO控制器

4.11.1 概述 4.11.2 特性 4.11.3 引腳描述 4.11.4 結構 4.11.5 寄存器描述 4.11.6 基本操作 4.11.7 注意事項 4.12 NOR型Flash控制器 4.12.1 概述 4.12.2 特性 4.12.3 引腳描述 4.12.4 寄存器描述 4.12.5 基本操作 4.13 TFT LCD控制器 4.13.1 概述 4.13.2 特性 4.13.3 引腳描述 4.13.4 寄存器描述 4.13.5 基本操作 第5章 SPCE3200開發系統介紹 5.1 SPCE3200實驗儀 5.1.1 功能特點 5.1.2 硬件原理 5.2 S+core IDE集成

開發環境 5.2.1 工程的編輯 5.2.2 工程的調試 5.3 應用舉例 第6章 SPCE3200應用實例 6.1 原理概述 6.2 應用分析 6.3 硬件電路 6.4 程序設計 6.4.1 主程序 6.4.2 軟件FIFO管理程序 6.4.3 UART收發程序 6.4.4 RTC控制及日期計算程序 6.4.5 NOR型Flash操作程序 6.4.6 命令獲取和分配程序 6.4.7 命令處理程序 第7章 附錄 7.1 常用術語、縮寫和約定解釋 7.1.1 術語 7.1.2 縮寫 7.1.3 約定 7.2 CPU內核寄存器速查表 7.3 硬件模塊寄存器速查表 7.4 匯編指令速查表 7.5 偽

指令速查表 我國的嵌入式系統入門教育一般是從學習8位單片機開始的。8位單片機具有簡單易學、技術成熟的優點;但這種單片機存儲資源相對較小,所以若在片內應用操作系統,會造成存儲資源緊張。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制造業的不斷升級,對MCU性能要求較高的手持設備(像手機、數碼相機、PDA、GPS、電子游戲機、MP3播放器、MP4播放器和PMP等)的產量增長迅速,同時包括數碼相框、機頂盒、安防監控、信息家電等有更高性能要求的多媒體和通信設備的推出,以及有越來越多的像電視機、汽車音響及電子玩具等傳統應用也提出數字化和“硬件軟化”的要求,它們對MCU計算性能、集成度的要求都超出絕大多數8

/16位微控制器能提供的範圍。飛思卡爾、瑞薩科技、NEC、NXP、意法半導體、英飛凌、Atmel、富士通、三星等世界半導體大公司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或采用自己的CPU核,或采用購買ARM、MIPS內核,利用SOC技術紛紛推出自己高性能的32位產品,以滿足不同終端產品對MCU性能的需求。 2006年凌陽科技公司在台灣率先推出了以S+core 7為內核的32位微處理器。該處理器在一個芯片上集成了像手機、數碼相機、PDA、GPS、電子游戲機、MP3播放器、PMP、汽車信息娛樂(inforainment)、STB以及家庭娛樂系統中多媒體系統所需的功能,具有強大的多媒體特性。凌陽公司目前已經陸

續推出多款S+core 7內核系列32位芯片,並在多個產品上得到大量應用。 凌陽公司是全球最大消費性IC設計廠商之一。2001年底在中國內地開展校企合作的大學計劃,利用企業的資源改善高校教學、實驗、科研條件,增加高校師生接觸新技術、新器件的機會,提高高校的嵌入式技術的教學水平。凌陽實施大學計劃8年來先後與600余所院校合作,共建凌陽16位單片機實驗室300余所。為了使學校教學內容不與新技術脫節,培養學生追蹤新技術和創新的能力,凌陽公司特為高等院校設計一款采用凌陽S+core 7內核、集成較多新技術、具有豐富的硬件資源及多媒體特色的32位SOC微處理器——SPCE3200。

SPCE3200處理器芯片內部集成了MPEG4硬件編解碼模塊、32 KB片上SRAM、4 KB指令和4 KB數據緩存、DMA接口控制器等;外圍接口包括支持隔行掃描/逐行掃描的NT—SC/PAL視頻輸出接口、16位的立體聲音頻DAC、VGA/CIF模式TFT/STN型LCD控制器接口;支持包括RGB565格式、CCIR一601/656 CMOS影像傳感器控制接口、TVE控制器、光槍接口;支持SD卡和Nand型Flash接口用于海量數據存儲;支持USB 1.1主機或USB 1.1外設;支持包括RS232、SPI、SIO、I2C、I2S等串行接口。SPCE3200集成度高,內含眾多多媒體新技術,能完

成當前大多數高端電子產品的開發,是學習嵌入式系統的好平台。 本套教材包括二大部分。第一部分為32位嵌入式微處理器原理及應用,介紹SPCE3200的原理、基礎功能模塊和基礎應用;第二部分為嵌入式微處理器的高級應用,介紹SPCE3200的高級功能模塊及其多媒體應用。兩個部分分別為一本書,作為一種教材推出。本套教材由淺入深、注重基礎,不僅可以作為學習嵌入式系統開發的教科書,對于從事SPCE3200開發者而言還是一套實用的參考書。

強健的耦合多頻導航衛星FPGA接收機之設計及應用

為了解決手持gps ptt的問題,作者黃冠穎 這樣論述:

本論文完整分析、設計了可快速穩定地偵測與同步多頻全球衛星定位導航訊號之接收晶片架構。定位導航訊號接收機透過訊號擷取與追蹤來同步接收機產生之本地端複製訊號與即時接收到之訊號,藉此導航訊息與測距量測量得以被還原並解出,接著完成定位。在這基礎上,具有多通道之多頻衛星導航接收機的運作,可不經由多組獨立導航訊號擷取與追蹤器來達成,由於其採用耦合處理架構,此模式藉由第一個獲得的通道資訊快速地給予第二或第三頻段之同步輔助參數,不僅縮短了第二頻段之導航訊號抓取時間,也大幅減低了硬體複雜度。本研究期間妥善考察現今透過此類輔助擷取技術來達到多頻同步之架構,發現其典型方法存在關鍵性能限制,由於實際接收訊號上,每個

頻道間受到一定不同程度之環境干擾,如: 接收載波雜訊、熱與載波抖動,使得傳統輔助抓取訊號之同步方法受到性能下降,受干擾下第二頻段抓取時間將會發散。對此干擾,量化性能衰減分析,如:適應性、抓取速度、同步速度被仔細評估與分析。為了克服此限制,本論文針對不同情境,提出決定性耦合、混合之同步架構,快速、直接與穩定地偵測與同步多頻訊號,用於手持式定位裝置。此耦合同步架構,重構了輔助架構之框架,包含: 輔助架構調整、適應性估測方法導入、模型不確定建立,最終可高速鏈結多頻、多通道參數,並最小化硬體資源,實質達到快速與強健地多頻導航訊號偵測與同步,並且執行驗證實驗。此外,基於地面通訊系統之機會定位訊號之混合被

設計來大幅提升定位品質,包含:訊號品質監控、地面訊號混和定位、誤差地面定位訊號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