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教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成長型思維教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芭芭拉.歐克莉,貝絲.羅戈沃斯基,泰倫斯.索諾斯基寫的 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清晰的步驟、詳細的圖解,與活潑的實作案例,幫助老師輕鬆備課,讓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和(美)安妮·布洛克希瑟·亨得利的 成長型思維訓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也說明:書籍ISBN(國際標準書號):978-986-235-721-7 書名: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 (MATHEMATICAL MINDSETS) 作者:裘.波勒Jo Boaler 出版:臉譜出版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課程與教學) 林佩璇所指導 林育妃的 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四年級學生成長型思維之行動研究 (2020),提出成長型思維教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差異化教學、成長型思維、英語學習、行動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曾聖翔所指導 林月梅的 「數」「素」看—運用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因數倍數解題能力 (2020),提出因為有 素養導向教學、數學素養、因倍數、學習成效、學習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成長型思維教案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靈小故事 - 鳳溪廖潤琛紀念學校則補充:學生認識正向元素(PERMA )、品格強項、快樂方程式514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期. 望他們學習正面的方法來面對成長路上的困難和挑戰,以及啓發他們尋找幸福快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成長型思維教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清晰的步驟、詳細的圖解,與活潑的實作案例,幫助老師輕鬆備課,讓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為了解決成長型思維教案的問題,作者芭芭拉.歐克莉,貝絲.羅戈沃斯基,泰倫斯.索諾斯基 這樣論述:

線上、實體教學並重時代 搭配大腦學習模式的最新教學法   新世代教學工作者必備的授課方法全攻略   你不必是科技專家,也不必花費大量金錢,只要搭配簡單的工具,   就能運用本書的觀念,將教學方法從優秀轉變為卓越。   無論是線上課程,或在傳統的教室裡,都能運作良好。   學生是否花太多時間學習,成效卻令人失望?他們是否因為感到無聊且容易分心而拖延學習?神經科學家與認知科學家對於大腦和學習方式的了解已有長足的進展,《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將新知融入教學活動中:   ◎如何運用神經元連結的原理,讓學習成果在腦中存成長期記憶。   ◎「主動學習」建立長期記憶的神經連結,幫助學生產生較

高層次的理解。   ◎工作記憶、海馬迴和新皮質如何構成陳述性學習系統?   ◎課堂上短暫休息與夜間睡覺時,大腦如何進行記憶固化?   ◎兼顧「賽車式」、「徒步式」學生學習速度的教學法。   ◎製作短片協助剛接觸線上課程的學生在腦中形成認知地圖。   ◎如何準備燈光與麥克風以營造良好的線上教學環境。   ◎如何運用線上討論區等互動工具,鞏固學生剛學習的內容與專注力。   ◎如何設計配合大腦學習模式的同步與非同步教學的線上教材?   ◎課綱→目標→焦點問題→評量,精準的規劃讓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在學生程度多樣化的課堂上把他們都教好,在線上授課時讓學生維持學習動機,持續投入,新世代教學工

作者面臨許多新挑戰。無論讀者是經驗豐富、充滿熱忱的幼兒園、中小學或高等教育教師,或是想為兒女的教育提供支援的父母,都能在本書得到啟發。   審定、專文導讀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鏗任 好評推薦   基隆市立暖暖高中圖書館主任/臺科大創遊微翻轉教師團隊總召集人  王嘉萍   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   國立臺北大學師培中心副教授/SOIL土壤教學心法共同創始人  李俊儀   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  林怡辰   基隆市立建德國民中學校長  徐仁斌   泛科學共同創辦人及知識長  鄭國威   臺師大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賴以威   臺中

市國中國文輔導員/臺中市長億高中教師  簡鈺珣   (依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記錄   迪瑟波博士(Kristen DiCerbo),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學習長   學習就是造成大腦的變化。《大腦喜歡這樣學.強效教學版》描述那樣的過程如何發生、為何很難發生,以及如何在課堂上促成更多的學習。資深教師會在書中找到很多說明,能夠解釋他們的一些教學技巧為何有效,也能在書中找到一些方法改善那些技巧。新手教師以及在家協助學生的父母則能在書中找到無數的實用建議,協助學生成功學習。   阿嘉沃博士(Pooja K. Agarwal),合著有《有效教學》(Powerful Teaching)

  本書的作者群在教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之間建立起絕佳的橋梁。我自己身為認知科學家和教師,認為這本書充滿了我自己領域的精采研究,同時也有實用的策略,我可以在自己的課堂上付諸實行。如果你正在尋找具有研究基礎的教學策略,同時背後有支持的證據,那麼這是一本必讀之書。   塞伊德博士(Jacqueline El-Sayed),美國教育工程學會學術長   這本書裡的工具擁有神經科學基礎,能讓教師成為很用心的關鍵人物,他們的教學實踐方法能提升學生的成就感。教學者必讀,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等教育都適用。   魏斯勒(Natalie Wexler),著有《知識缺口》(The Knowledge Ga

p)   這是一本易讀又迷人的書,讓教師容易教學,也讓學生容易學習。這些作者提供的訊息,是所有未來的教師都應該在訓練期間獲得的資訊,但他們很少接收到。   馬沙諾博士(Robert Marzano),「馬沙諾學習資源」共同創辦人,   這是我第一次讀到具有神經科學基礎的書,讓我更深入理解學習過程的大腦運作方式,以及教學時應該要用到的特定策略。我大力推薦。   湯林森教育學博士(Carol Ann Tomlinson),著有《如何在學業表現多樣化的班級進行差異化教學》(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Academically Diverse Class

rooms)   這是一本極度實用、使用方便的書,作者群為它賦予了幾大特色:帶領大家深入了解教師與課堂,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來解釋成功的教學與學習有何意涵,並用容易親近的方式寫出複雜的概念。   博加特(Julie Bogart),著有《給孩子火種,他們就會燃燒全宇宙》   這是一本見解深刻的書,我等不及把它交到教師、自學者和父母的手中。這本實用的書探討大腦的功能和各種學習習慣,對每一種學生都很尊重並提出協助。大力推薦!   楊(Scott H. Young),著有《超速學習》(Ultralearning)   非常棒的資源。作者群把複雜的大腦研究轉譯成實用的見解,每個人都可以立即應用。對

於教師和學生同樣是一本必讀的書。   斯托加茨(Steven Strogatz),康乃爾大學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   由神經科學提供資訊,醞釀著幽默感,行文帶有活力和智慧,《大腦喜歡這樣教》是很吸引人的新書,探討教學法的陳年問題。我等不及把書裡的深刻見解應用到我自己的教學現場,以及我自己的學習過程。   朗恩博士(James M. Lang),著有《微型教學》(Small Teaching)   無論教師有多久的教學經驗,讀這本書的每一位教師都會更加了解大腦和各種實用的策略,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實行和樂趣。   布薩奇醫學博士(György Buzsáki),著有《大腦完全解析》(The

Brain from Inside Out)   這本書把認知科學的大量知識轉換成行動,讓教師更了解學習的科學背景,並提供實用的策略,協助學生學習。   拜力克博士(Mayim Bialik),著有《女孩站起來》(Girling Up)和《男孩站起來》(Boying Up)   大腦就是要用來學習和適應,若要幫助學生學習到最多東西,大腦是最可靠的工具。學習應該是有趣的事;若能知道大腦所預設的學習方法,按照那樣學習一定能獲得莫大的樂趣。真是一本讀來愉快又出色的書。

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四年級學生成長型思維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成長型思維教案的問題,作者林育妃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採用行動研究探討運用差異化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在英語領域學習上以及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生,共18位學生。進行為期12週,共三個單元之行動方案。本研究在開始前透過施以多元風格量表以及與導師三角檢證討論來確認學生學習風格與思維傾向,並於各單元實施前進行前測來理解學生之學習準備度,並以此為基礎設計差異化教學方案,後探討差異化歷程中學生思維的變化,最後省思在差異化課堂實踐的過程中,師生可能面對的難題並進行省思與改進。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其先備能力進行分層學習,並透過彈性分組之學習任務讓不同層次之學生能經由討論、互助合作獲得個別的成長,另外

師生共同建立安心、友善及高挑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在此氛圍下更加接納失敗並勇於嘗試,教師也自我省思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學生與教學,逐漸培養師生具備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訓練

為了解決成長型思維教案的問題,作者(美)安妮·布洛克希瑟·亨得利 這樣論述:

安妮·布洛克、希瑟·亨得利著的《成長型思維訓練》的兩位作者都是老師,所以這本書是由老師為老師創作的著作,是作者在自己的課堂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實踐總結,是一本通過創造性的課程、激勵資訊與革新教學來釋放學生潛能的指南,易讀、易懂、易學,但其理論深度和廣度卻絲毫不遜于學者寫的科普著作。 本書不僅全面應用了德韋克團隊在成長型思維培養方面的成果,還融合了心理學各前沿領域的方法或品質培養的相關內容,例如目標定向、執行意圖、元認知策略、堅毅等。一些成熟有效的策略也貫穿本書,在作者的教學方案中隨處可見,例如SMART 五原則等。本書不僅只是成長型思維的操作指導書,更是整個非認知能力領域精華內容的教育踐行地圖,

對廣大老師、家長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安妮·布洛克(Annie Brock) 畢業于堪薩斯州立大學新聞學與大眾傳媒專業,並通過沃什伯恩大學取得了教學資格。曾負責過圖書館媒體運營,還擔任過高中語言藝術課的老師。出版有《穀歌課堂介紹》(Introduction to Google Classroom)一書。目前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兼教育技術顧問,與丈夫及兩個孩子一起生活在堪薩斯州。 希瑟·亨得利(Heather Hundley) 一位擁有12年教學經驗的小學教育工作者。目前在格林布希東南堪薩斯教育服務中心(Greenbush Southeast Kansas Educatio

n Service Center)工作,是一名教學支持專家。希瑟在華盛本大學取得了基礎教育學位,並在貝克大學取得了教育與學校領導專業的碩士學位。她曾擔任過華盛本大學的職前教師主管與客座講師。希瑟近期被提名為堪薩斯州2016年數學與科學教學優秀獎的□終候選人。她與丈夫及三個孩子一起生活在堪薩斯州。   中文版序言 給孩子的□好禮物——成長型思維 前言 兩種思維模式 第 1 章 八月:教學是個實踐過程,並不是在追求完美  第 2 章 九月:每個人都能學會!  第 3 章 十月:大腦如同肌肉,也會成長!  第 4 章 十一月:我是這個學習群體中的重要成員  第 5 章 十二月:我

們喜歡挑戰!  第 6 章 一月:回饋是一份禮物,接受它  第 7 章 二月:沒有計劃的目標僅僅是個願望  第 8 章 三月:錯誤是用來學習的機會  第 9 章 四月:不知道與尚不知道之間是有區別的!  第10章 五月:我明白了!  第11章 六月:照顧不好自己便無法照顧其他人  第12章 七月:新的一天是成長的新契機  注釋  致謝    中文版序言 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成長型思維 黃 臻   我曾經問過很多家長和老師,如果你能給孩子的未來送三件禮物,你會送什麼?大家的回答幾乎都鎖定健康、幸福和成功這幾個方面。如果是我,只能送一件禮物,我會選擇成長型思維模式。 2017

年11月26日,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未來學校大會上,香港嶺南大學魏向東院長代表國際科研團隊分享的一項教育實驗結果震驚全場:僅參與2個學時的特殊課程培訓,一學期後,學生的數學成績(相比對照組)提升了近4分。更有意義的是,該課程與數學壓根沒有半點關係。成績提升只不過是課後自然而然發生的結果之一。 大會著重提到的特殊課程是什麼?到底教了孩子什麼?為什麼效果如此神奇?答案就是本書帶給廣大讀者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又名成長心態、成長型心理定向,是“性格品質力”家族中重要的一員。性格品質力指對人生成就和幸福起決定性作用的非知識性的、非智力的因素的總稱,學術上,它們被教育經濟學家

稱為非認知能力,而被心理學家叫作非智力因素。成長型思維起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團隊的研究成果。由於成長型思維對教育的巨大意義,2017年12月,德韋克教授榮獲首屆全球大的教育單項獎——“一丹獎”。該獎項突破宗教、種族、國家限制,選擇“全球對教育好的研究成果”,號稱教育界的諾貝爾獎。因此,斬獲首屆“一丹獎”意味著成長型思維被認為是近幾十年來教育學術領域偉大的、值得應用推廣的科研成果。 那麼,到底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呢?它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信念的系統的思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堅信智力、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和練習得到不斷提高。由此,成長型思維認為:困難是成長的機會;挫折是收穫的機會;

暴露缺點沒有關係;在別人眼裡只顯得聰明沒有意義,取得實質性進步才重要;天賦只是起點,努力才酷……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勝不驕,他們知道在舒適區裡輕易取得的成功,並不能帶來多少提高,不斷挑戰自己才能變得更聰明。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敗不餒,他們會告訴自己“NOT YET!”(只是尚未成功),從錯誤中學習,讓每次失敗成為通向成功的階梯。 成長型思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呢?首先來看一則真實案例。曉晨是名來自北京中關村某小學的3年級小學生,她曾參加我們科研團隊在中科院心理所的成長型思維教育實驗。每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她曾經會非常焦慮,然後生氣,最後總要大哭一場,一鬧就是一個小時,全家都被這負面情緒交響曲嚇出了“數學恐

懼症”。在接受培訓之後,她全新看待自己,不再被困難嚇倒,而是主動應用有關技能,讓自己的學習過程煥然一新。曉晨告訴媽媽,“每個人都能變得更聰明,而思考難題正是把自己變強的機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學會”。結果不僅是她整個思維和學習狀態發生了轉變,更讓她自己驚喜的是,數學成績從全班倒數第四,在一個學期之內躍升到前五名。 成長型思維對曉晨的影響不是特例,在國內已開展的教育實驗中,這種成效是普遍現象。從一篇2016年末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論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更大規模資料的研究結果。按照是否是成長型思維,研究者將南美國家智利所有公立學校的十年級學生(約16萬人)分成了兩類,一類傾向于成長型思維,另

一類傾向於與之相反的思維模式,叫固定型思維。結果發現,成績的一般規律是與家庭收入相關——越富人家的孩子,成績越好。然而,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在任何一種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中,成長型思維學生的學業成績都遠優於固定型思維的學生。優秀多少呢?哪怕是來自窮家庭階層的孩子,當他們是成長型思維時,語文成績竟然和富但是是固定型思維的孩子相差無幾。也就是說,當人們為了幫孩子學業更優秀而拼爹拼媽,想盡辦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時,科研大資料告訴我們:如果孩子有了成長型思維,這一項優勢就可能消弭富家庭與□窮家庭的家庭背景差距。而且更多的研究表明,成長型思維的學生會越來越優秀,他們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成長型思維對

人生的影響遠不止於學習成績。事實上,它在情緒、態度、人際關係乃至健康方面,都有著深度的決定力。我們中國有句俗話“打蛇打七寸”,意思是說要抓住關鍵的地方。而成長型思維,正像是人生成功的七寸。 成長型思維可以培養嗎?不僅可以培養,而且並不難,只要採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本書的作者、兩名美國教師——布洛克和亨得利,踐行多年,引導一批又一批學生摒棄了固定型思維模式(智力天生固定,難以通過努力得到提升),轉變為積極、上進、自信、努力的自主學習者。 在通讀本書之前,當聽說本書的作者是中學教師而不是大學教授時,我曾猜想本書的優點是實操性強,充滿許多接地氣的案例故事,而高度可能不夠。然而我錯了!本書確實極其易

讀、易懂、易學,其理論深度和廣度卻絲毫不遜于專業學者寫的科普著作。我還注意到,本書不僅全面應用了德韋克團隊在成長型思維培養方面的成果,還完美融合了心理學各前沿領域的方法或品質培養的相關內容,例如目標定向(Goal Orientation)、執行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on Strategy)、堅毅(Grit)等。一些成熟有效的策略也貫穿本書,在作者的教學方案中隨處可見,例如SMART五原則等。本書不僅只是成長型思維的操作指導書,更是整個非認知能力領域精華內容的教育踐行地圖。 投身成長型思維的教育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教育者

會看到,首先收穫的是自己的成長,並感到深深的快樂。當年我剛開始從事成長型思維教育時,曾認為自己原本就是百分之百成長型思維的人,不可能更進一步了。然而這些年來,我仍然出乎意料地收穫了巨大的進步。每當遇到看起來完全無解的麻煩時,壓力感、焦慮感甚至憤怒也會不請自到,但只要我對自己說“我是成長型思維的人,總能有辦法的”,負面情緒便立刻煙消雲散,讓我能從容地將思考集中於如何克服困難,自己怎麼做能把事情變好,哪怕只是變好一點點。於是,我發現,還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不僅成功,連幸福其實都取決於人們自己的選擇。因為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不是外在的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而決定我們有怎樣“看法”的,正是思

維模式。在成長型思維模式下,任何際遇,不管是被褒揚還是被責駡,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不管是輕鬆還是艱苦,不管是有趣還是無聊,都會被我們看作是進步的機會。於是,成長就會真的發生。 最後,也許大家還會有這樣一個疑慮:這本書對美國孩子有益,對中國孩子同樣適用嗎?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對此問題是非常關心的。我在中科院做的大量教育實驗也驗證了,成長型思維訓練對中國學前班至初三學生都有顯著效果。如果一定要問中國讀者應特別注意哪些文化差異的話,我想建議大家特別著重學習本書的第6章到第8章。中華傳統文化中不缺對努力的重視,但相比西方文化,我們更缺乏鼓勵。傳統教育者更嚴厲地批評孩子,甚至不是分析行為,而是評判人

格。事實上,沒有與毛病一直綁定的學生,也沒有只需要發展新技能的孩子。鼓勵孩子看到希望,堅信進步的可能性,這猶如將陽光灑在他們的心田,會滋養生機勃勃的心靈。 感謝青豆書坊迅速為我國引入這本書,可謂從頭到尾、渾身上下都是寶。我想充滿激情地將它推薦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家長甚至年齡較大的青少年。本書既可以作為學校班級實施的教案,又可以作為家庭教育的教材,還可以是開闊視野、自我提升的工具書。試想,如果我國數億青少年和兒童都能從這種世界的品質教育中受益,都積極、上進、陽光、自信、歡迎挑戰、擁抱錯誤、百折不撓、堅持到底,世界將有多麼美好?捧起本書時,正是這個夢想開始的地方。   2017年歲末  

「數」「素」看—運用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因數倍數解題能力

為了解決成長型思維教案的問題,作者林月梅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透過準實驗設計探究素養導向教學方案對於新北市某公立國小兩班五年級學童在數學因倍數解題上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是否產生差異,並調查實驗組學童對於此教學方案之滿意度。兩組在15堂的因倍數課程中進行因數、倍數、公因數、公倍數及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之理解與應用。實驗組採用素養導向教學方案,以探究任務、設計提問、引導思考討論、建立概念並提供活用知識的機會,讓學習涵蓋知識、能力與態度。對照組則是採行一般傳統講述教學方案,以講解概念、布題練習與檢核測驗為主,精熟知識為目的。兩組學生除了進行態度量表及一般試卷評量前後測之外,另外亦施以符合素養導向教學之評量題型—建構反應題之後測,所得量化資

料利用SPSS統計軟體描述統計與獨立t檢定比較兩組之差異。� �了真實反映研究歷程,在量化分析之外,研究者輔以學生之課堂討論、學習單、學習日記、半結構訪談與教學手札,進行文件資料之質性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在學習態度面:從態度量表整體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表現未達顯著差異。二、在學習成效面:傳統一般試卷部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後測之表現皆有顯著差異,而後測平均值實驗組表現優於對照組;在素養導向之建構反應試題部分,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表現具顯著差異。三、在方案滿意度面:實驗組對於素養導向教學方案之滿意程度達高度滿意,滿分5分,平均值達4.52。四、在教師反思面:透過質性工具如學習單、學習日記、半結

構訪談、課室觀察與教師手札中,發現素養導向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在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皆有正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