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思想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M.H.艾布拉姆斯寫的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修訂譯本) 和洪朝輝的 左右之間 兩極之上:適度經濟學思想導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專欄】中心思想的政治解析也說明:何謂中心思想,其實政治學沒有嚴謹定義,使用時務必小心謹愼。 中心思想在國內世俗用法,或許指涉固定的政治信仰,例如相信民主政治丶自由平等,或是國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大學 和香港城市大學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國際政治研究所 蔡東杰所指導 王智揚的 中國對南海政策及周邊國家回應之研究 (2014),提出思想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邊外交、中國崛起、核心利益、一帶一路。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陳德和所指導 白安富的 老子思想治療學應用-對戒毒輔導的哲學反思 (2013),提出因為有 老子、治療學、戒毒、輔導的重點而找出了 思想定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什麼是科學思想? 起源,前提和特徵則補充:例如:“思考”的定義是反映和創造思想的行為在腦海中。 “形象”:它是心理進步概念的虛擬表示,在諸如知識,判斷和推理等術語緊密相關的情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思想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修訂譯本)

為了解決思想定義的問題,作者(美)M.H.艾布拉姆斯 這樣論述: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是現代文學理論的扛鼎之作,問世六十多年來,依然以其理論的前沿性和邏輯的精密性對當代學者產生著巨大影響。   本書著重討論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全面整理、敘述、建構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想和批評實踐,不僅提供了認識、解讀這一文學運動的理論框架和批評語言,同時擴展、深化了讀者對總體文學現象的認識,對西方文藝理論做了一個全面的總結和回顧,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闡述了“模仿說”“實用說”“表現說”和“客觀說”。另外,艾布拉姆斯還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學四要素理論,即作品、世界、藝術家、受眾。 M.H.艾布拉姆斯(1912—2015)   是歐美現當

代文學理論家中的大師級人物,20世紀30年代就讀於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   畢業後長期在康奈爾大學任教,成為該校“英語文學1916級終身教授”。他的文字被認為是“批評的標準”,使他一再被聘為重要教科書《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的編者與各版修訂者,另著有《文學術語詞典》《自然的超自然主義》等書。 歷史•比喻•文學——修訂譯本序 童慶生/ 1 序言 / 001 第一章導論:批評理論的總趨向 / 005 一藝術批評的諸種座標 / 008 二模仿說 / 010 三實用說 / 017 四表現說 / 024 五客觀說 / 029 第二章模仿與鏡子 / 037 一藝術猶如鏡子 / 039

二經驗主義理想中的模仿物件 / 043 三超驗主義的理想 / 050 第三章浪漫主義關於藝術和心靈的類比 / 059 一關於“表現”的各種隱喻 / 060 二情緒和詩歌物件 / 066 三心靈比喻的變遷 / 069 第四章詩歌和藝術的表現理論的發展 / 091 一假如你要我哭…… / 092 二朗吉弩斯及其追隨者 / 094 三原始語言和原始詩歌 / 100 四作為詩歌規範的抒情詩 / 106 五德國的表現說:音樂詩 / 110 六華茲華斯、佈雷爾和探索者 / 116 七表現說與表現實踐 / 119 第五章浪漫主義理論種種: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 / 129 一華茲華斯與18世紀 / 13

3 二柯爾律治論詩篇、詩歌與詩人 / 144 第六章浪漫主義理論諸家論:雪萊、哈茲裡特、基布林及其他 / 159 一雪萊和浪漫派的柏拉圖主義 / 161 二朗吉弩斯、哈茲裡特、濟慈及其強度標準 / 167 三作為宣洩的詩:約翰•基布林及其他人 / 173 四表現性語言的語義學:亞歷山大•史密斯 / 184 第七章文學創造心理學:機械論與有機論 / 197 一文學創造的機械論 / 200 二柯爾律治的機械幻想和有機想像 / 209 三浪漫主義時期的聯想性想像 / 219 第八章文學創造心理學:無意識的天賦和有機體的生長 / 233 一自然而成的天才、靈感和韻致 / 237 二18世紀英國的

自然天才論和自然生長論 / 249 三德國以植物喻天才的種種理論 / 253 四英國批評中的無意識創造 / 267 五柯爾律治與有機主義美學 / 272 第九章展示個性的文學 / 289 一風格與人 / 292 二主觀和客觀以及浪漫主義多重解釋說 / 300 三英國理論中的主觀和客觀 / 306 四莎士比亞的悖論 / 309 五彌爾頓、撒旦和夏娃 / 315 六開啟荷馬心靈的鑰匙 / 323 第十章忠實於自然的標準:羅曼司、神話和隱喻 / 339 一真實與詩的神奇 / 341 二偏離經驗真實的邏輯 / 345 三作為異態世界的詩 / 349 四詩的真實和隱喻 / 364 五華茲華斯、柯爾律

治論擬人化與神話 / 369 第十一章浪漫主義批評中的科學與詩歌 / 387 一實證主義與詩歌 / 389 二牛頓的彩虹和詩人的彩虹 / 393 三詩歌的真實和誠實 / 404 四既不真亦不假的詩 / 412 五浪漫主義詩歌的作用 / 419 歷史·比喻·文學   ——修訂譯本序   童慶生   2014年7月28日,奧巴馬總統在白宮向坐在輪椅上、滿頭銀髮的M. H.艾布拉姆斯頒授2013年度的國家人文科學勳章(the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表彰他為美國學術作出的傑出貢獻。授獎詞高度評價了他所取得的學術成就,特別指出,艾氏之研究不僅加深了人

們“對浪漫主義傳統的認知”,而且極大地拓展了“文學研究領域”。據獎項官網介紹,國家人文科學勳章獎項設立於1997年,授予那些“加深了國人對人文科學的理解,拓寬了公民和歷史、文學、語言、哲學及其他人文科目互動範圍”的研究者或團隊。 對艾布拉姆斯而言,國家人文科學勳章或許是遲到的榮譽,此時,他已年屆102歲,步入了生命的最後時段。2015年4月21日,獲獎後不到一年,艾布拉姆斯去世。不過,這枚人文勳章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象徵意義,為這位文學教育界的耆老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著述和教學職業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1953年,下文簡稱《鏡與燈》)奠定了艾布拉姆斯在學術

界和文學批評理論界的地位。這是一部聚焦19世紀初期英國文學的斷代史,全面整理、敘述、建構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想和批評實踐,不僅提供了認識解讀這一文學運動的理論框架和批評語言,同時擴展深化了讀者對總體文學現象的認識。1957年,哥倫比亞大學徵詢250位批評家、學者和教授,請他們甄別評選此前30年中出版的文學研究佳作,最後共有5本著作入選,《鏡與燈》是其中之一。其他4種分別是路易斯(C.S. Lewis)的《愛的寓言》()、F.O. 馬西森(F.O. Matthiessen)的《美國文藝復興》()、《T.S.艾略特文集》(),以及備受艾布拉姆斯推崇的學者洛夫喬伊(Arthur O. Lovejoy

)的《存在之巨鏈》()。當然,學術著作的價值和意義不應取決於學術機構或出版社這類不無市場運作意味的評選評獎活動。與《鏡與燈》同時上榜的其他幾本著作,曾幾何時,大多已寂寂無人知曉,即使在大學英美文學本科專業的參考書目中也極為罕見。相比之下,《鏡與燈》出版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都是歐洲文學史研究,特別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想史研究無法繞過的參考書,在學術界和思想界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98年,距哥倫比亞大學評選四十多年後,美國出版社現代圖書館公佈了100部20世紀最具影響的非虛構著作書單,《鏡與燈》位列第25部。在跨越不同年代的評選活動中榜上有名,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鏡與燈》的價值和影響。   一

  作為一部斷代文學思想史,《鏡與燈》在研究範式、歷史書寫、批評實踐等諸方面皆有示範性作用。如其副標題所示,本書關注的是“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之間的關係。然而,不無諷刺的是,《鏡與燈》最為人熟知和津津樂道的部分並非作者傾力而為的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實踐,而是為討論這一主旨內容作鋪墊的導論,即本書開篇章“批評理論的總趨向”。在文本接受過程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的悖論,作者與讀者對書中內容有不同的偏好,作者訴諸文字的初衷未必是讀者之興趣所在,而讀者喜愛的部分、認可的精華也不必是作者傾心之處、重點所在。可以說,《鏡與燈》廣泛的影響至少部分源自讀者對第一章的偏愛和“誤讀”,而其中隱含的接受學意義上的

悖論值得深思。然而,“批評理論的總趨向”確是一篇精彩的導論。在短短二十幾頁中,艾布拉姆斯縱覽歐洲2500多年的文學批評史,演示文學批評思想的流變,高屋建瓴卻不失精准,宏觀綜合而又形象直觀,展現出高超的歷史敘事技巧。文學批評思想史研究與其他思想史研究並無本質的不同。歷史上形形色色的理論體系、思想觀點,或同生共存,或前後交錯,相互間既有影響繼承的關係,又有針鋒相對相互排斥的現象,也有相當數量的表述受制於特定的語境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孤立性。文學批評思想史亦然,不同的理論、觀點、立場、爭論等,枝蔓纏繞,“剪不斷,理還亂”,寫什麼,如何寫,令人大費周章。最為常見的書寫方法是依循時間的順序追溯文學批評思

想譜系。例如,韋勒克的《近代文學批評史,1750—1950》(1955—1992年)在這方面頗具代表性。這部批評史的首卷初版於1955年,與《鏡與燈》的出版前後相差不過兩年,而最後一卷直到1992年才出版。全書共八大卷,耗時 37年,是韋勒克耗費畢生心血的著作,據說,最後兩卷是作者在病床上口述完成的。《近代文學批評史,1750—1950》篇幅巨大,但覆蓋的時間跨度僅為近現代兩百年的歐洲文學批評史。編年史或通史完全受制於物理時間的框架,表面上看,逐年逐代記錄文學批評史上的進程完全依循了自然的敘述順序,然而,思想發展的進程並不總是依照時間的進度而進步,排列批評史上的人事、觀點、文本,未必能準確把握

真實的思想史進程。   顯然,艾布拉姆斯在導論中刻意回避了編年史的書寫模式,不以物理時間為敘述架構,而是以精心提煉的“四要素”為討論起點和敘述框架,梳理批評思想的繼承和轉換、蛻變和革新,追溯文學理論的內在邏輯和走向,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出與“四要素”相對應的批評理論:“模仿說”“實用說”“表現說”和“客觀說”。擺脫了物理時間上的限制,艾布拉姆斯意外地獲得了更多思辨的空間和主體的自由。以觀念要素為敘述框架要求作者自覺超越敘述討論中可能涉及的特定的批評家、文本、時段和地區等細節,將注意力聚焦批評思想和觀念本身,因而作者可以在相對抽象的觀念層面上,跳躍性地展示批評流派的異同和轉變。讀者盡可按照艾氏描繪

的批評路線圖,為書中提及和未提及的批評家和文本找到合適的位置。   “批評理論的總趨向”對歐洲批評理論史中思潮流派的分類基於觀念,但毋庸置疑,其結論是歷史性的。這不僅因為該章之宗旨是為接下來討論和定義浪漫主義批評思想搭建平臺和框架,更重要的是,作者依據“四要素”整理歸納出來的四組極具代表性的文學批評理論皆為歷史的產物,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方能充分顯示其曾經在歷史上發揮過的影響和作用。它們如同四大區塊,共同拼構出歐洲文學批評思想史的版圖。大致可以這麼說:前兩種理論,“模仿說”和“實用說”及其相應的批評實踐盛行於18世紀末以前,而後兩種批評理論中的“表現說”興於18世紀末,盛於19世紀上半葉,是浪漫時

期佔據主流的批評思想。最後,以文本為中心的“客觀說”流行於20世紀上半葉,直至《鏡與燈》出版之際,仍然主導著學界解讀文學作品的實踐。歐洲長達2500多年的文學批評史就是這樣被艾布拉姆斯輕鬆直觀地嵌入“四要素”構成的三角圖形中,歷史上曾經紛繁混亂的批評思想開始變得井然有序。   毋庸諱言,艾氏的“四要素”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經過如此劃分呈現的文學批評思想史固然清晰明瞭,易懂易記,但終究還是粗線條的速寫,不免失之粗疏,必然遺漏省略了豐富的歷史細節,因而極有可能將錯綜複雜的批評思想史簡單化。其次,以“四要素”建構的框架帶有理論上的預設,而這預設是否可靠,值得深入思考。在“四要素”制約下,四種批評理論

傾向或流派似乎只能分別源於其中的某一個要素,否則,便無從獲得充分的自我定義和自我實現。例如,“模仿說”只能強調“四要素”中的“世界”,忽略不計其他三要素;“實用說”只關注受眾,與其他要素似乎並無實質的關聯。如果說以作品文本為中心的批評理論即為“客觀說”,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和讀者的主體性已然降至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而“模仿說”中的作者,夾在“世界”與“作品”之間,其功能猶如一條通道,毫無能動性創造性可言,這樣的“模仿說”豈非更像   “客觀說”?讀者難免會心生疑慮:一種理論為何不可同時兼顧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要素呢?歷史上的批評思想理論流派果真這般整齊劃一,以至於史學家可以乾淨整齊地歸類、界定、命名

它們?這樣分類歷史上的理論思潮真能反映無限豐富的批評思想史嗎?艾布拉姆斯將浪漫主義文藝思想定義為“表現說”,然而,我們知道,華茲華斯在強調詩歌作為詩人自我情感延伸的同時,極為重視詩歌語言和詩歌形式的獨特作用和價值,反復強調外部世界對於詩歌創作的重要性,從未忘卻或輕視過文學的巨大的道德作用和社會功能,視詩歌為捍衛人類文明的最後防線。他在《抒情歌謠集序言》中對這些立場和觀點都一一做了清晰而有力的表述。華茲華斯的詩論已然如此豐富,考慮到同期其他主要詩人的觀點和思想,英國浪漫主義批評思想的實際情況必然更加複雜,豈是簡單的“表現說”三個字所能概括?   當然,艾布拉姆斯的目的並非以一種理論概括整個時代的

文學思想和批評實踐,他對“四要素”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認識,只是在研究寫作的實際過程中目睹文學批評思想史研究中的混亂,他感到有必要想像建構一套“既簡潔又靈活的參照系”,以最直接的方法、最明瞭的語言去討論涵蓋“盡可能多的藝術理論體系”。真實的歷史世界裡並無先驗的研究套路、現成的解讀框架,所以,最易達至目的、最是一目了然的分類法,便是最好的分類法。 艾布拉姆斯從錯綜複雜的文學批評史中提煉出“四要素”,並作為概念依託和敘述切入點,這看似簡單,卻是高度抽象和宏觀綜合的結晶,蘊含著深厚的學養,展現出典型的英美實用主義的研究傳統:化繁為簡,舉重若輕,明瞭直接。果然,以“四要素”觀照歐洲批評思想史,迷霧盡散,眼

前一片晴朗。這樣的歷史書寫模式令艾布拉姆斯備感興奮,多年後,他回憶起當年寫作《鏡與燈》第一章的情形,欣喜之情仍溢於言表,“突然間,可以將混亂的批評理論分門別類,而一旦將它們分門別類,就可以看到它們如何彼此相伴而行,如何各自講述著屬於自己那部分的故事”,又如何共同講述著一個完整的批評史故事。對於在文學思想史的混亂無序中艱難跋涉的讀者來說,“四要素”不啻為一把利器,可供他們清除枝蔓纏繞,尋找前行的路徑。這篇導論惠及了幾代讀者,它在讀者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頗高,這絕非沒有理由。   艾布拉姆斯多次指出,“四要素”服務於《鏡與燈》的論述主旨,導論原為輔助性章節,然而,不無諷刺的是,這篇導論的影響超過了《

鏡與燈》本身,頗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不僅如此,導論被收入多種文學批評文集,成為研習文學理論批評史的重要文本和教材,“四要素”及其相關的四種理論分類也常被誤讀為原創性的文學批評方法,對批評理論歷史的解讀竟被混淆為原創性批評理論。其實,艾布拉姆斯並未試圖提出自己的批評理論,他本人對導論的巨大成功和影響始料未及,喜憂參半。一方面,導論大大提高了《鏡與燈》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導論的影響使得這部研究浪漫主義文學的學術專著超出了其預設的學術範圍和讀者群,在一定程度上掩蓋、削弱了《鏡與燈》的理論主旨和學術價值。讀者津津樂道“四要素”時,已無暇顧及本書的核心關切,而對浪漫主義詩學無特別專業興趣的讀者讀畢導論,

似乎沒有必要繼續研讀下面的章節。直到晚年,艾布拉姆斯對《鏡與燈》接受過程中出現的這種情況仍然耿耿於懷,他抱怨道,談到《鏡與燈》,“人們更願意記得第一章”,還有就是本書的題目“鏡與燈”,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在公共學術空間認真討論這部專著的核心關切。

思想定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位好媽媽、好妻子、好媳婦應該必需要是什麼樣子?沒特別想要有小孩的Nita,在先生、家人的期待下決定生育,沒想到自覺身體健康的她,兩次生產過程卻經歷難產、妊娠糖尿病、腹腔長腫瘤、產後憂鬱等等的身心健康考驗。辭職成為全職媽媽的她,生活重心全圍繞家庭,卻因感受不到與小孩的連結與愛,背負著深重的愧疚與罪惡感,種種壓抑住的情緒成為濃重的烏雲,使她看不見自己的價值與活著的意義⋯⋯。後來遇見的生活教練,提供了她一套『思想力量的金字塔』和各種心態轉念的工具,讓Nita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再與其他人比較、減少了自我質疑、建立起自信,不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讓她在混沌的生活中看見一條可以往前走的路!收聽這集Nita的人生故事分享,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與價值,檢視標籤與信念,從迷惘中看見自己的力量與改變生活的潛力!
------------------
🌟加入【女子健心療書會】 一年帶你讀完100本精選好書❤️ 馬上點擊報名連結加入,一起成長:https://pay.weread.com.tw/redirect/bypass/peipei/?channel=podcast
------------------
節目中將與你聊聊的內容有⬇️
00:01:51 走過生產鬼門關的經歷
00:09:52 如何走出產後憂鬱、失控的健康與生活
00:20:47 心態轉念工具-思想力量的金字塔
00:28:50 舊有信念的覺察與化解
00:35:21 看見自我改變的見證
00:42:28 重點整理與總結
-------------------------
⭐️ 看本集音頻文章:https://girlpoweroom.com/nita/
-------------------------
本集節目由統一陽光贊助,滿75元可使用折扣碼GIRLPOBL5獲得優惠唷!
點擊享聽眾優惠:https://reurl.cc/xgKOYE
-------------------------
✨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讓我能持續創作出更多優質內容給你聽吧❤️
👉🏻贊助連結:https://pay.firstory.me/user/ck7a2gx3ms2vl0873fv7w0gsn

⬇️來這邊找來賓Nita:
IG【@nita_huang93】https://www.instagram.com/nita_huang93/
------------------------------------------------------------
👇🏻在其他平台上收聽女子健心室Podcast:
-Firststory:https://reurl.cc/yZpgv2
-Spotify: https://reurl.cc/Mvz9xL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WdOyZy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nzYyjd
-Pressplay、Anchor、Castro、Pocket Cast、Breaker
------------------------------------------------------------
👇🏻其他資源:
臉書私密社團:https://reurl.cc/9EnxNY
粉絲專頁:https://reurl.cc/GVNQy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irl_power_room/
健心電子報:https://artisanal-pioneer-9065.ck.page/10f6acb1ea
Peipei的新書:https://reurl.cc/Mvz9pk
------------------------------------------------------------
👇🏻聯絡資訊:
歡迎寄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在IG上追蹤我、給我私訊:
🔍Peipei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peipeifitlife/
🔍女子健心室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girl_power_room/

中國對南海政策及周邊國家回應之研究

為了解決思想定義的問題,作者王智揚 這樣論述:

摘要中國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開始調整其外交策略,積極推動雙邊、多邊外交合作及尋求加入區域與國際組織,多方參與國際事務,由於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實力躍居世界第二,伴隨而來的能源需求亦隨之攀升,在整體外交策略修正,特別著重在利益層面,而南海豐富的天然資源蘊藏,正符合「中國崛起」所需要的舞台,此外2010年中國首度使用「核心利益」的字眼,來表示南海攸關其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由此可知,中國在南海政策作為上,已逐漸轉趨強硬,尤其在主權議題上擁有無可退讓的決心;另外面對泛國際化的南海爭議及美國重返亞太政策,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進一步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傳統主導地位,並全面拓展與

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建構自由貿易區,促進東亞一體化,以取回區域霸權地位。

左右之間 兩極之上:適度經濟學思想導論

為了解決思想定義的問題,作者洪朝輝 這樣論述:

  自中國的孔子倡導「中庸」、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推崇「適度」以來,人類追求「中庸」「適度」的理想已經超過了兩千五百年。適度哲學的定義和要素,主要包括中間性、平常性、主觀性、動態性、和合性與價值相對性,它們為適度經濟學的適度思想界定了基本的原則和規範。     適度經濟學思想的理論,主要反映在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平衡供需、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均衡價格、康芒斯(John Rogers Commons)的相對價值、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妥協綜合、西蒙(Herbert A. Simon)的有限理性等,促使平衡、均衡、相對、妥協、有限等五大原則成

為適度經濟學思想的核心價值。     本書試圖融合史學、哲學和經濟學,來闡述適度經濟學思想的主題。它從東西方史學與哲學開題,以西方經濟學思想史的演變為脈絡,結合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跨學科演化,系統論述適度經濟學思想的起源、定義、內涵、外延、結構和功能,研究分析適度經濟學思想所獨有的三元理論、三角範式、適度曲線和合宜政策,並探討未來經濟學發展的可能方向與選擇。本書對研究與學習經濟思想史、經濟學、經濟政策、東西方哲學和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者及學生而言,甚具參考價值。     「海外華人學者研究叢書」由李國慶、李捷理、華世平教授主編,旨在匯聚海外華人學者,分享他們在各自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華人學者在全球

涵蓋各學科領域、專業各異,故叢書選題範圍寬泛,但共通點是作者都具備中國文化的背景,所研究的方向、材料選擇以及立論依據,即便所涉為一般的題目,也可能會論及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令各論著兼具中外視野,有着不一樣的獨特性。「海外華人學者研究叢書」冀透過學術交流,與其他民族一起面對人類的共同挑戰和機遇,也分享共同的進步和福祉。 作者簡介   洪朝輝     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史博士,先後在美國四所大學任教任職,現為美國紐約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終身教授。主要從事經濟史和社會經濟轉型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社會經濟變遷的主題――美國現代化進程新論》、The Price of Ch

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wer, Capital, and the Poverty of Rights 等。 第一章 導論:適度經濟學思想 第二章 適度思想的哲學淵源與定義 第三章 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平衡與均衡 第四章 制度經濟學的中和性與行為經濟學的主觀性 第五章 文化經濟學共享價值與適度經濟學思想定義 第六章 適度經濟學思想的三元理論與研究主題 第七章 適度經濟學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八章 適度經濟學思想的政策原則 第九章 結語:適度經濟學思想與未來經濟學

老子思想治療學應用-對戒毒輔導的哲學反思

為了解決思想定義的問題,作者白安富 這樣論述:

  老子思想是中華文化思想代表之一,數千年來在歷史中累積無數的文化傳統,同時也一直扮演人心安頓與療癒的功能。老子思想的興起,固有其歷史的機緣與條件因素,而在歷史的興衰更迭之中,老子思想洞見「有為」的弊病,是以提出「無為」的處方,「無為」的蘊義即是一套治療的思維,從「無為」到「無不為」即是治療癒後的境界。有境界就有實踐的工夫,工夫不在於知識的累積,而是化掉自我的執著,契入自由無恃的精神境界,同時也是相應於道的自然。  老子的道是人生的理想、生命的引導,也可以是人心欲望的治療師,道不是玄妙的觀解意境,道是生活修行的境界,固然可以有哲學上的歧義,但是卻不能脫離修養的實踐。老子思想語言的特色之一,是

「正言若反」詭辭為用的智慧,亦即是正面的道理用反面來說,意在破除對名言概念的執著,超越相對價值的矛盾與對立。老子思想中的柔弱、不爭、致虛、守靜、無為、無欲、無執、無心、自然等詞句,正是老子思想經典文本的關鍵字,同時也是修養的工夫所在。  本論文之研究,即是以老子思想之治療學的意涵,梳理出其人生修養上的實踐面向,以老子思想的智慧提供在毒品濫用問題的矯治參考,老子思想的可貴之處亦在洞察問題的根源本質,是以老子思想不是矯治一個問題,而是恢復一個人的健康,順此,老子思想也可以是恢復一個家庭或是社會的健康。回到本研究關切的戒毒輔導方面,老子思想定義的輔導關係,是尊重包容的立場,醫病雙方或是輔導雙方,不是

尊卑、上下的關係,而近似同儕、平等的關係。最後在輔導的策略上,「我無為而民自化」,意謂受輔者的改變是繫於輔導者的修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