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記憶體用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快閃記憶體用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hi YunhuaChen HaoRao Bing寫的 Oracle Exadata性能優化 和黃國興 等的 計算機導論(第4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關鍵報告】旺宏,台灣記憶體的隱形冠軍也說明:因此,DRAM 多是用在做暫存,而Flash 則是拿來儲存資料所用,例如電動卡匣、USB 隨身碟、記憶卡,固態硬碟(SSD)等,都是Flash 的應用。 Flash 的基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 和清華大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吳肇欣所指導 王子珩的 二維材料電阻式記憶體與1T1R結構之研究 (2020),提出快閃記憶體用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二硫化鉬、電阻式記憶體、1T1R結構、氧電漿轟擊、低功率切換元件、材料改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張廖貴術所指導 葉柔辰的 含氮與鋁之氧化鋯堆疊式電荷儲存層多晶矽快閃記憶體元件的輻射效應及特性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電荷捕捉式快閃記憶體、多晶矽、三面閘極結構、高介電係數材料、輻射效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快閃記憶體用途的解答。

最後網站快閃記憶體如何演進以符合工業4.0的設計需求- 華邦電子則補充:單層SLC NAND為工業應用提供高可靠度的儲存媒介。但是當在需要高資料傳輸率的應用時,研發人員會選擇使用速度較快的NOR Flash,但是NOR Flash相對容量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快閃記憶體用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Oracle Exadata性能優化

為了解決快閃記憶體用途的問題,作者Shi YunhuaChen HaoRao Bing 這樣論述:

本書適用于資料庫管理員、資料庫開發者、系統架構師、資料庫愛好者。   本書假定讀者已經熟悉Oracle資料庫,所以沒有詳細解釋Oracle資料庫的工作原理,除非資料庫涉及到Exadata相關的特性。 石雲華 2005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一直從事Oracle資料庫協力廠商運維服務工作,擁有十餘年電信運營商、保險公司、稅務機構核心系統Oracle資料庫運維經驗。現就職於北京海天起點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擔任Oracle資料庫專家組成員,Exadata部門負責人,持有11gOCM、Exadata、Goldengate等職業證書,擅長於Oracle/Goldengate/Exad

ata方面的故障診斷及疑難問題處理。 陳浩 2010年起從事資料庫方面的工作,工作內容涉及資料庫實施,管理,運維,近幾年專注Oracle Exadata一體機的客戶服務工作。服務客戶有電信行業,電力行業,社保行業,金融行業,製造業等。現就職於北京海天起點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 Exadata部門的軟體技術支援工作。持有11gOCM、Exadata、Goldengate等相關證書,擅長於Oracle資料庫,Exadata 等方面的實施,管理,運維等工作。 饒冰 2000—2004年任職於oracle公司培訓部和服務部,2004年加入北京海天起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任職公司cto。具備十多年

oracle相關產品的實施及維護經驗,技術深厚。   第1章智慧掃描 1.1什麼是智慧掃描 1.1.1行過濾 1.1.2列映射 1.1.3布隆過濾 1.1.4函數過濾 1.2智慧掃描前提條件 1.2.1前提條件 1.2.2滿足條件但不觸發智慧掃描 1.3如何確定正在發生智慧掃描 1.3.1執行計畫中出現全掃描並不代表已經智慧掃描 1.3.2如何確認智慧掃描已經工作 1.4串列直接路徑演算法 1.4.1_small_table_threshold參數 1.4.2_very_large_object_threshold參數 1.4.3串列Direct Path Read演算法

1.4.4_direct_read_decision_statistics_driven參數 1.5引導SQL語句使用智慧掃描 1.6診斷智慧掃描錯誤結果集 1.6.1智慧掃描流程圖 1.6.2智慧掃描錯誤結果集的診斷 1.7診斷智慧掃描性能問題 1.7.1智慧掃描性能問題常見原因 1.7.2智慧掃描性能問題診斷工具 第2章存儲索引 2.1存儲索引工作原理 2.2檢測SQL語句是否利用存儲索引 2.3列資料分佈對存儲索引的影響 2.4禁用存儲索引特性 2.5跟蹤存儲索引 2.6存儲索引特性增強 2.6.1存儲索引重定位 2.6.2優化MIN()和MAX()函數 2.7存儲索引不工作場景 2.

7.1_kcfis_storageidx_disabled參數 2.7.2_smu_debug_mode參數 2.7.3長事務 2.7.4存儲索引超過8個欄位   第3章Exadata Smart FlashLog 3.1FlashLog工作原理 3.2管理FlashLog 3.2.1FlashLog日常管理 3.2.2關閉FlashLog特性 3.3FlashLog診斷 3.4監控FlashLog性能 3.4.1FlashLog性能指標 3.4.2FlashLog性能分析 第4章Exadata FlashCache 4.1Exadata上PCIE快閃記憶體卡變遷史 4.1.1X2系列F2

0卡 4.1.2X3系列F40卡 4.1.3X4系列F80卡 4.1.4X5系列F160卡 4.1.5X6系列F320卡 4.1.6X7系列F640卡 4.2Exadata上PCIE快閃記憶體卡的不同用途 4.3Exadata FlashCache原理 4.3.1針對大表或智慧掃描資料塊的緩存 4.3.2哪些資料塊會緩存到FlashCache中 4.3.3手動將對象keep在FlashCache中 4.3.4FlashCache keep屬性值自動失效 4.3.5FlashCache(writethrough模式)IO請求 4.3.6設置Griddisk的Cache策略 4.4FlashC

ache壓縮特性 4.4.1FlashCache壓縮特性需求 4.4.2FlashCache壓縮內部原理 4.4.3FlashCache壓縮特性的開啟與關閉 4.5FlashCache writeback模式 4.5.1為什麼開啟FlashCache的writeback模式 4.5.2FlashCache writeback模式需求 4.5.3FlashCache writeback模式IO請求 4.5.4writeback與writethrough模式切換 4.5.5writeback模式的flush操作 4.5.6直接路徑寫入對writeback模式的影響 4.6監控Fla

shCache性能 4.6.1flashcachecontent指標 4.6.2確認FlashCache的命中率 4.6.3FlashCache內容分析工具 4.6.4某個資料庫佔用的FlashCache大小 第5章混合列壓縮 5.1資料壓縮原理 5.1.1OLTP壓縮原理 5.1.2混合列壓縮原理與範圍 5.2混合列壓縮表解壓縮 5.3DML操作對混合列壓縮表的影響 5.4併發操作對混合列壓縮表的影響 5.5混合列壓縮建議 第6章IO資源管理 6.1IORM概要 6.2IO調度對比 6.3IORM目標模式 6.4IORM實施分類 6.4.1InterDatabase類型 6.4.2In

traDatabase類型 6.4.3Category類型 6.4.4Mixed類型 6.5監控IORM性能 6.5.1收集IORM配置資訊 6.5.2metric_iorm.pl腳本 第7章磁片擦洗特性 7.1“自動磁片擦洗和修復”特性需求 7.2自動磁片擦洗和修復特性對IO的影響 7.3自我調整的磁片擦洗調度特性 7.4“自動磁片擦洗和修復”特性增強 7.5“ASM磁片擦洗”特性 第8章Exadata優化誤區 8.1Exadata上是否需要索引 8.2Exadata上開啟並行 8.3Exadata上SGA設置 8.4Exadata上是否需要分區 8.5Exadata上的SQL是否需要

優化 第9章等待事件與性能指標 9.1Exadata等待事件 9.1.1cell smart table scan和cell smart index scan等待事件 9.1.2cell single block physical read等待事件 9.1.3cell multiblock physical read等待事件 9.1.4cell list of blocks physical read等待事件 9.2監控性能指標 9.2.1指標類型 9.2.2存儲節點相關指標 9.2.3Celldisk相關指標 9.2.4FlashCache相關指標 9.2.5FlashLog相關指標 9.

2.6Smart IO相關指標 9.2.7資源整合相關指標 第10章Exadata優化案例 10.1案例1(FlashCache writeback因素) 10.2案例2(FlashCache資源使用不均因素) 10.3案例3(IO回應延時) 10.4案例4(網路因素) 10.5案例5(智慧掃描因素) 10.6案例6(綜合因素) 10.7案例7(智慧掃描引發性能問題) 10.8案例8(整合環境引發性能問題) 10.9案例9(FlashCache管理缺陷) 結束語   Exadata是Oracle公司跨時代的一款產品。運行在Exadata架構上的Oracle資料庫,其整體

性能比運行在傳統架構上的Oracle資料庫高出十幾倍,在一些特殊的業務場景,其性能表現還可以更加優秀。 有人可能會說,Exadata架構上內置了Infiniband交換機,同時在存儲底層使用了PCIE快閃記憶體卡,與傳統的SAN存儲環境相比,其IO頻寬提升了好幾倍,性能當然更加優秀了。沒錯,但這僅僅是Exadata架構性能提升的一個小小的因素而已。 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紛紛效仿Exadata架構,迅速推出了自己的資料庫一體機產品,但這種效仿僅僅是硬體架構層面的模仿,對於Exadata的核心技術還是沒辦法模仿的。 Exadata上的Oracle資料庫之所以運行速度這麼快,並不是它的硬

體有多麼好(其實它的硬體就是一堆PC伺服器而已,單純就硬體的運算能力進行對比,它就無法與IBM小型機抗衡),主要在於它有獨特的核心技術。那麼Exadata的核心技術是什麼呢?核心技術就是存儲管理軟體層面上的特性,如智慧掃描、FlashCache等。 一年前,在筆者編寫的第一本Exadata專著《Exadata實施運維指南》中,僅僅涉及了Exadata的刷機安裝、管理工具、硬體更換、元件升級這幾部分內容。這一方面是由於圖書篇幅的限制,另一方面主要因為筆者認為Exadata軟體特性才是Exadata架構的核心,有必要把這部分內容單獨拿出來深入地進行講解。 本書就帶領大家步入Exadata的軟體

世界,瞭解Exadata的核心特性。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核心特性,才能更好地進行Exadata優化工作。 由於Oracle公司不可能公開Exadata原始程式碼,Exadata架構中很多軟體特性的具體實現演算法是封閉的,外部人員基本上不可能接觸到這些細節的技術資訊。在本書中,有些軟體特性的底層實現原理是個人推測的,這就難免存在一些疏漏,有待讀者指出並修改,也希望大家能回饋相關意見,使本書得到更好的修編、改進。 致謝 首先,感謝北京海天起點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沒有這樣的一個平臺,我們可能連接觸Exadata的機會都沒有,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本書的出版。 其次,感謝饒冰、陳浩和我一起合力完成了本

書;感謝劉文建、王富貴在我們遇到Exadata硬體方面的故障時,提供的各種思路與幫助;同時感謝我的其他同事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給予的很大幫助。 最後,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各位編輯老師為本書的出版所做的細緻入微的工作,特別感謝盛東亮老師,他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多次提出修改建議。     編著者2019年11月  

快閃記憶體用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4K #QNAP #TSh973AX #NAS #Google #Google容量
▌建議開啟 4K 畫質 達到高品質觀影享受

【更新】
影片太快看不懂的都給我來這裡
👉 https://bit.ly/2Savclb

再不到 3 個月, Google 就要把免費雲端相簿收收收起來囉 !
要先救自己,才能救家人;學好學滿 NAS 技術
雲端硬碟和雲端相簿 哥哥姊姊爸爸媽媽隔壁阿花一定都會愛你

這次介紹的可不只是小兒科等級 NAS
高達 30,000 元 多達 9bay 硬碟槽的 TS-h973AX
欸都 可是這個 9bay 概念有點顛覆傳統啦
就是發揮 QNAP 專注的 SSD + HDD 整合效能發揮
加上極其穩定的 QuTS 可以說是老虎飛上天
要看它怎麼亂玩如何自我修復 就跟伊森一起惡搞吧

💢 拒絕養套殺:http://bit.ly/3uSgbDd


::: 章節列表 :::
➥ 開頭前言
00:00 前情提要

➥ 規格分析
00:38 硬體比較
01:19 硬碟抉擇
01:53 I/O 規格
02:20 9 bay 設計

➥ 進階應用
03:08 QuTS 作業系統
03:28 災難救援演習
04:42 網路速率
04:59 資料縮減
05:18 虛擬機應用
05:37 三二一備份
06:23 專業用途
06:50 AI 相簿
07:06 雲端同步

➥ 最後總結
07:26 心得總結


::: QNAP TS-h973AX 規格 :::
尺寸重量:182.65 × 224.6 × 224.1mm / 3.52kg
作業系統:QuTS hero Edition / QTS
CPU:AMD Ryzen™ V1500 2.2GHz
RAM:1 x 8GB SO-DIMM DDR4 最大支援 2 x 32GB Support ECC memory
快閃記憶體:5GB
內部硬碟數:
 5 x 3.5" / 2.5" SATA 3
 2 x 2.5”U.2 NVMe PCIe Gen 3 x 4 / SATA 3
 2 X 2.5”SATA 3
PCIe 擴充槽:無
USB 介面:3 x USB-A 3.2 Gen 2 + 1 x USB-C 3.2 Gen 2
乙太網路:2 x 2.5 GbE RJ45 + 1 x 10GbE RJ45
HDMI 輸出:無
建議售價:NT$34,000
保固:2 年



不要錯過 👉 http://bit.ly/2lAHWB4


--------------------------------------
#4K #QNAP #TSh973AX #NAS #Google #Google容量 #雲端 #AMD #科技狗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3cdog/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3c_dog/
📖 官方網站:https://3cdogs.com/
📖 回血賣場:https://shopee.tw/3cdog

▋ 有任何問題都來這邊找我們:[email protected]

二維材料電阻式記憶體與1T1R結構之研究

為了解決快閃記憶體用途的問題,作者王子珩 這樣論述:

隨著AI與IoT日漸普及,存儲裝置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然目前傳統存儲裝置並無法應付這樣的的需求,例如快閃記憶體苦於耐用度不足,而快取記憶體雖有足夠的存取速度但容量太小等。因此,新型態記憶體的需求因應而生,目前最受矚目的一群稱為SCM (Storage Class Memory, 儲存級記憶體),其特色是不俗的存取速度與較以往快取記憶體更大的容量,而電阻式記憶體(RRAM)便是其中一員。和傳統記憶體相比,RRAM的優點有記憶密度大(NOR FLASH的2-4倍)、高操作速度(~140MB/秒)與更好的耐用度(>106次)等。RRAM一般常用的材料主要為TMO (Transitional Meta

l Oxides, 過度金屬氧化物),並以此組成MIM(金屬-半導體-金屬)的三明治結構,並確立了RRAM的特性指標,以此為根基,學者們開始找尋替換新材料的可能性。隨著近年材料科學的蓬勃發展,二維材料一躍而上映入人們的眼簾,也開始有研究團隊應用二維材料來製作RRAM,例如h-BN, MoS2和MoTe2等。二維材料的主要製備可以透過CVD沉積與機械剝離法,而在本篇論文中則以機械剝離法為製作方法,並佐以其他製程來測試製作元件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首先,我們將以二硫化鉬作為主動層材料,而後透過常溫量測得到的數據找出面積對於元件開關比的關聯性,更進一步以變溫量測探討電阻值的改變,以及判斷其電流傳導特性

等。其後我們亦將材料替換為六方氮化硼並發現其導電特性由於屬於較高能階材料之緣故,與二硫化鉬有所不同。而後我們發現機械剝離法材料有較嚴重的高阻態漏流問題,並透過文獻回顧發現是由於缺乏晶格邊界缺陷導致,為了優化機械剝離法RRAM的電特性,我們希望通過製程方法在材料中製造缺陷,並解決切換時機械剝離法元件的漏流問題,以此將兩種方法的優點結合起來。在本文中,我們將透過使用RIE使得MoS2表面氧化並充斥缺陷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模擬CVD元件的晶格邊界並提高元件的開關比。在製作單顆RRAM成功並確立其標準電性後,我們便試著將其與二維材料電晶體串接,形成一個獨立的量測單元,並觀察其在電晶體作為限流器的

情形下兩者的匹配程度與RRAM是否仍能正常運作,並在後續透過其他製程手段例如氧化電漿製程與材料堆疊等成功解決兩者匹配性的問題。

計算機導論(第4版)

為了解決快閃記憶體用途的問題,作者黃國興 等 這樣論述:

計算機導論是本書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和所學專業有關的入門教材,介紹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中有關專業知識的入門知識點及和資訊技術有關的社會人文等知識,力求使學習者對所學專業有比較廣泛深入的瞭解,樹立專業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本書的內容對於相近專業的讀者瞭解和學習計算機科學技術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教材。此外,本書對於想概要瞭解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內涵的人士也是一本很好的閱讀材料。 黃國興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資訊學院、軟體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專業委員

會主任,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多次到荷蘭TWENTE大學和法國NANTES大學開展合作研究。主持和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對ACM 和IEE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的研究,形成了對中國計算機學科教育頗有影響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研究成果。主要從事軟體工程、智慧資訊系統、資料採擷、知識庫與專家系統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第1章 緒論1 1.1計算機的基本概念1 1.1.1什麼是計算機1 1.1.2計算機的分類2 1.1.3計算機的特點3 1.1.4

計算機的用途3 1.1.5計算機的發展4 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定義7 1.2.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7 1.2.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根本問題7 1.2.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範疇8 1.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教育10 1.3.1技術的變化10 1.3.2文化的變化11 1.3.3教育觀念的變化11 1.4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畢業生的基本要求11 1.4.1知識、能力和素質11 1.4.2檢驗標準12 1.4.3優秀學生12 1.5資訊化社會的挑戰13 1.5.1資訊化社會的特徵13 1.5.2Internet與資訊化社會14 1.5.3資訊化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16 1.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17 1.6.1知識體系的結構17 1.6.2學科知識體系一覽17 1.6.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課程體系結構28 本章小結29 習題29目錄計算機導論(第4版) 第2章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32 2.1計算機的運算基礎32 2.1.1數制32 2.1.2數制間的轉換34 2.1.3碼制38 2.1.4數的定點表示和浮點表示39 2.1.5資訊的幾種編碼41 2.2邏輯代數基礎44 2.2.1命題邏輯基礎45 2.2.2邏輯代數基礎知識48 2.3計算機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49 2.3.1計算機硬體的基本結構49 2.3.2計算機的工作原理52 2.3.3計算機組織

與系統結構53 2.4程式設計基礎54 2.4.1程式設計語言54 2.4.2結構化程式設計55 2.4.3良好的程式設計風格55 2.5演算法基礎56 2.5.1解題的步驟56 2.5.2什麼是演算法57 2.5.3怎樣衡量演算法的優劣58 2.6資料結構基礎59 2.6.1什麼是資料結構59 2.6.2幾種典型的資料結構60 本章小結62 習題63 第3章 計算機硬體系統65 3.1計算機系統65 3.1.1馮·諾依曼體系結構65 3.1.2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發展66 3.1.3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評價標準66 3.1.4微型計算機的硬體結構67 3.2系統單元68 3.2.1系統主機板與時鐘

頻率68 3.2.2電子資料與指令68 3.2.3微處理器69 3.2.4主記憶體71 3.3輸入輸出系統74 3.3.1輸入輸出原理74 3.3.2擴充槽和介面卡75 3.3.3系統匯流排76 3.3.4埠與連接電纜77 3.4輸入裝置78 3.4.1鍵盤輸入78 3.4.2定點輸入裝置79 3.4.3掃描輸入裝置80 3.4.4語音輸入裝置82 3.4.5其他輸入裝置83 3.5輸出設備84 3.5.1顯示器84 3.5.2印表機85 3.5.3繪圖器86 3.5.4其他輸出設備86 3.6輔助存放裝置87 3.6.1硬碟87 3.6.2光碟89 3.6.3快閃記憶體和U盤90 3.6.4

磁帶91 3.7平板電腦92 3.7.1平板電腦的概念 92 3.7.2平板電腦的發展93 3.7.3平板電腦的晶片93 3.7.4ARM微處理器應用94 本章小結95 習題96 第4章 計算機系統軟體與工具軟體98 4.1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98 4.1.1組合語言翻譯系統99 4.1.2高級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99 4.1.3高級程式設計語言解釋系統100 4.2作業系統100 4.2.1什麼是作業系統101 4.2.2作業系統的功能101 4.2.3作業系統的分類102 4.2.4幾種常用的作業系統103 4.3工具軟體112 4.3.1下載軟體112 4.3.2FTP工具軟體114

4.3.3圖像流覽軟體114 4.3.4截圖軟體114 4.3.5PDF檔閱讀軟體115 4.3.6詞典工具115 4.3.7檔案壓縮軟體116 4.3.8防毒軟體116 本章小結116 習題117 第5章 計算機應用軟體119 5.1文書處理軟體119 5.1.1Word 2007概述119 5.1.2文檔的基本操作123 5.1.3文檔的排版132 5.2試算表軟體144 5.2.1Excel 2007基本知識144 5.2.2工作表的建立146 5.2.3工作表的編輯和格式化155 5.2.4資料的圖表化159 5.2.5數據清單163 5.2.6頁面設置和列印165 5.3文稿演示軟

體166 5.3.1文稿演示軟體的基本操作167 5.3.2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170 5.3.3動畫、超連結和多媒體技術172 5.3.4放映和列印演示文稿177 本章小結178 習題179 第6章 資料庫系統及其應用183 6.1資料庫系統的基本概念183 6.1.1資料庫系統的定義183 6.1.2資料管理技術的發展184 6.1.3資料庫系統的體系結構185 6.1.4資料庫管理系統186 6.2結構化查詢語言(SQL)概述188 6.2.1SQL的產生與發展188 6.2.2SQL的特點188 6.2.3SQL的功能189 6.3SQL的資料定義操作189 6.3.1基本表的定義、

修改與撤銷190 6.3.2索引的定義與撤銷193 6.4SQL的資料查詢操作193 6.4.1查詢語句的一般形式194 6.4.2簡單查詢195 6.4.3多表查詢196 6.4.4嵌套查詢197 6.5SQL的資料更新操作197 6.5.1插入操作197 6.5.2刪除操作198 6.5.3修改操作199 6.6幾種新型的資料庫系統199 6.6.1分散式資料庫199 6.6.2多媒體資料庫200 6.6.3並行資料庫200 6.6.4演繹資料庫200 6.6.5主動資料庫201 6.6.6資料倉庫201 6.7資料庫系統的應用202 6.7.1資訊與資訊系統202 6.7.2交易處理系統

203 6.7.3執行資訊系統203 6.7.4決策支援系統204 6.7.5資料採擷系統205 本章小結206 習題206 第7章 多媒體技術及其應用210 7.1多媒體210 7.1.1媒體的定義210 7.1.2多媒體系統的主要特徵211 7.1.3多媒體系統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211 7.2超文字與超媒體212 7.2.1多媒體文檔212 7.2.2超文字與超媒體的概念213 7.2.3超文字與超媒體示例213 7.2.4超文字系統的體系結構214 7.3多媒體技術215 7.3.1音訊技術215 7.3.2圖像和圖形216 7.3.3視頻和動畫218 7.3.4多媒體資料壓縮技術2

18 7.4多媒體通信系統技術220 7.4.1多媒體通信系統體系結構220 7.4.2H.323電視會議221 7.4.3H.324可視電話221 7.4.4IP電話222 7.5多媒體創作工具222 7.5.1音樂製作222 7.5.2圖形與圖像製作223 7.5.3動畫製作224 7.5.4視頻影像處理224 7.5.5多媒體圖文製作224 7.5.6Web創作225 7.5.7文字的藝術修飾與多媒體演示文稿製作226 7.6多媒體編輯語言226 7.6.1HTML與DHTML226 7.6.2JavaScript227 7.6.3ASP227 7.6.4PHP228 7.6.5XML2

28 7.6.6移動開發229 7.7虛擬實境技術230 7.7.1VRML230 7.7.2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232 7.7.3VR、AR及MR間的區別232 7.8全息幻影233 7.8.1全息幻影的概念233 7.8.2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的特點233 本章小結234 習題234 第8章 計算機網路及其應用236 8.1資料通信與連通性236 8.1.1資料通信與連通性的定義236 8.1.2連通方法236 8.1.3使用者端連接選項237 8.1.4通信通道238 8.1.5資料傳輸239 8.2計算機網路架構240 8.2.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240 8.2.2計算機網路的術語241

8.2.3計算機網路的結構241 8.2.4計算機網路的互聯設備243 8.3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和使用方式244 8.3.1計算機網路的分類244 8.3.2構架計算機網路的策略245 8.4Internet與TCP/IP協議246 8.4.1Internet的起源246 8.4.2Internet的應用247 8.4.3Internet的工作方式247 8.4.4Internet中計算機的地址和命名248 8.4.5Internet的連接249 8.5Internet的服務功能249 8.5.1Email249 8.5.2討論群組251 8.5.3FTP檔案傳輸251 8.5.4Telne

t遠端登入252 8.6Web和流覽器253 8.6.1Web253 8.6.2流覽器253 8.6.3搜尋引擎254 8.7局域網的基礎構架255 8.7.1乙太網256 8.7.2權杖環網258 8.7.3FDDI網258 8.7.4ATM網259 8.7.5無線局域網259 8.8物聯網260 8.8.1物聯網的基本概念260 8.8.2物聯網的組成261 8.8.3物聯網的相關技術261 8.8.4物聯網的應用模式與在我國的應用現狀263 8.9企業內部網和外聯網264 8.9.1內部網264 8.9.2外聯網265 8.10集群與網格技術265 8.10.1集群系統265 8.10.

2網格266 8.10.3雲技術266 本章小結266 習題267 第9章 軟體工程269 9.1軟體工程的概念269 9.1.1為什麼提出軟體工程269 9.1.2什麼是軟體工程270 9.1.3軟體生存週期271 9.2軟體發展模型271 9.2.1瀑布模型272 9.2.2漸增模型272 9.2.3演化模型273 9.2.4螺旋模型273 9.2.5噴泉模型274 9.2.6轉換模型274 9.2.7智慧模型274 9.3軟體發展方法275 9.3.1模組化方法275 9.3.2結構化方法275 9.3.3面向資料結構方法276 9.3.4物件導向方法277 9.3.5統一模組化語言2

78 9.3.6軟體複用和構件技術280 9.4軟體過程和過程改進283 9.4.1軟體過程283 9.4.2軟體過程工程283 9.4.3軟體過程模型284 9.4.4軟體過程實施285 9.4.5軟體過程改進286 9.4.6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287 本章小結289 習題290 第10章 計算機資訊安全技術291 10.1計算機資訊安全面臨的威脅291 10.1.1資訊安全的重要性291 10.1.2安全問題的現狀291 10.1.3計算機資訊安全的定義及威脅資訊安全的手段292 10.1.4計算機資訊安全的因素293 10.1.5資訊安全的策略與網路安全體系結構294 10.2保密技術

295 10.2.1保密防護技術與洩密發現技術295 10.2.2計算機系統的保密技術296 10.2.3Internet中使用的密碼技術299 10.3防禦技術300 10.3.1防火牆的概念301 10.3.2防火牆技術301 10.3.3防火牆的結構303 10.3.4身份鑒別和存取權限控制304 10.4虛擬私人網路306 10.4.1什麼是VPN306 10.4.2VPN的分類及其用途307 10.5審計與監控技術308 10.5.1審計與監控的準則308 10.5.2審計與監控309 10.6計算機病毒311 10.6.1計算機病毒的定義311 10.6.2計算機病毒的發展311

10.6.3計算機病毒的檢測與防治313 10.7無線感測器網路與智慧卡的安全314 10.7.1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安全314 10.7.2智慧卡的安全315 本章小結316 習題316 第11章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318 11.1製造業318 11.1.1計算機輔助設計318 11.1.2計算機輔助製造319 11.1.3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320 11.2商業321 11.2.1零售業322 11.2.2電子資料交換322 11.2.3電子商務323 11.3銀行與證券業325 11.3.1電子錢325 11.3.2網上銀行與移動支付326 11.3.3證券市場訊息化327 11.4交通運輸業

327 11.4.1交通監控系統327 11.4.2坐席預訂與售票系統328 11.4.3全球衛星定位系統328 11.4.4地理資訊系統330 11.4.5智慧交通系統331 11.4.6車載GPS智慧導航系統332 11.5辦公自動化與電子政務334 11.5.1辦公自動化334 11.5.2電子政務334 11.6教育領域335 11.6.1校園網335 11.6.2遠端教育336 11.6.3計算機輔助教育337 11.6.4計算機教學管理系統337 11.7醫學領域337 11.7.1醫學專家系統338 11.7.2遠端醫療系統338 11.7.3數位化醫療儀器338 11.7.4病

員監護與健康護理339 11.7.5醫學研究339 11.8科學研究339 11.8.1科技文獻的存儲與檢索339 11.8.2科學計算340 11.8.3計算機模擬341 11.9藝術與娛樂341 11.9.1音樂與舞蹈341 11.9.2美術與攝影341 11.9.3電影與電視342 11.9.4多媒體娛樂與遊戲342 11.10人工智慧343 11.10.1人工智慧概述343 11.10.2人工智慧發展歷程343 11.10.3人工智慧的應用345 11.10.4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347 本章小結347 習題347 第12章 職業道德與擇業349 12.1資訊產業界的道德準則349 1

2.1.1“綠色”資訊產業349 12.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員的道德準則351 12.1.3企業道德準則352 12.1.4計算機用戶道德352 12.1.5安全與隱私353 12.2資訊產業的法律法規355 12.2.1與計算機智慧財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355 12.2.2計算機軟體保護356 12.2.3軟體資產價值評估358 12.3專業崗位與擇業361 12.3.1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有關的職業種類362 12.3.2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有關的職位362 12.3.3終生學習363 本章小結364 習題365 參考文獻367   主任: 李曉明副主任:

蔣宗禮盧先和委員: (按姓氏筆劃為序) 馬華東馬殿富王志英王曉東甯洪 劉辰孫茂松李仁發李文新楊波 吳朝暉何炎祥宋方敏張莉金海 周興社孟祥旭袁曉潔錢樂秋黃國興 曾明廖明宏秘書: 張瑞慶前言FOREWORD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各類新技術讓人目不暇接,但這些技術都離不開計算機系統。目前,我國有1000多所大學開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專業,作為一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當進入大學校門時既有對這門學科所學內容的無限嚮往,也很想知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知識?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學成後可以從事哪些工作?本書針對這些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本書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和所學專業有關的入門課程教材,介紹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中有關計算機技術、程式設計語言、軟體工程等專業課程的入門知識點以及和資訊技術相關的社會人文知識,力求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樹立學習本專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與此同時,使學生對後繼課程的學習有一個初步瞭解,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力求實現以下目標: ●以國際、國內教學研究成果為指導,內容涵蓋學科教育中對“計算機導論”課程所要求的知識點,並且注意反映近期資訊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除了介紹基本專業知識外,對學科的研究範疇及學習方法也進行了介紹,力求在大學學習的開始階段就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學習和研究興趣。 ●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自己的活動和體會,讓學生具備主動獲取知識(特別是從網路上獲取知識)的能力。 ●體現對學生有關人文方面的要求,介紹了社會對IT技術人員的要求,對學生的擇業和就業進行初步指導。 ●每個章節中都有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做出重大貢獻的圖靈獎獲得者或有關IT知識的介紹,力圖用領域中大師的輝煌成果激勵學生,使他們瞭解學科發展的歷史,開拓他們的視野。 本書共分12章,教學中可採用36學時或54學時模式,以下括弧中的數位為

54學時的建議教學學時,括弧前的數位則為36學時的建議教學學時。第1章介紹計算機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定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教育、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畢業生的基本要求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等,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2章介紹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包括數制與碼制、數的定點與浮點表示、資訊的編碼,邏輯代數基礎,計算機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程式設計基礎,以及演算法與資料結構的基礎知識等,為進一步學習本書的後續各章和後繼課程打好基礎,建議教學學時為7(8)。第3章以微型計算機為例介紹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使讀者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建議教學學時為7(8)。第4

章介紹計算機系統軟體,包括程式設計語言、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和作業系統等系統軟體及幾個常用的工具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5章介紹常用應用軟體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文書處理軟體、試算表軟體和文稿演示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3(8),學生應在課後增加練習。第6章闡述資料庫系統的定義、發展、分類、體系結構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和資料庫語言等基本概念,並且介紹部分使用方法,建議教學學時為3(4)。第7章主要介紹多媒體技術、多媒體創作工具及其應用,包括多媒體、超媒體、超文字的概念,視頻、音訊等各種媒體技術及其製作工具,並且描述了多媒體的主要應用、超文字和超連結以及全息幻影成像技術等,建議教學學時為3

(5)。第8章介紹計算機通信與網路的基本知識、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和操作以及物聯網的相關技術,並且描述了計算機網路各種應用及其相關工具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5(7)。第9章介紹軟體工程中相關的概念和內容,力求使學生瞭解軟體發展的工程化方法,知道軟體發展的各種模型以及軟體過程工程和過程改進的概念,對軟體發展能力成熟度模型有所瞭解,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10章介紹計算機資訊安全和計算機病毒,包括計算機系統和資訊所面臨的各種攻擊手段以及主要的計算機病毒,並且重點講述各種防禦計算機資訊受到攻擊的技術,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11章從行業的角度,介紹計算機在製造業、商業、銀行與證券業、交通運輸業、辦公自

動化與電子政務、教育、醫學、科學研究以及藝術與娛樂等領域中的綜合應用,其中既包括傳統的應用,也包括許多新的應用領域,同時也介紹了將計算機應用於各行各業所使用的主要技術和方法,建議教學學時為0(1)。第12章介紹信息產業界的道德準則以及與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密切相關的職業種類和擇業原則,包括“綠色”資訊產業、計算機專業人員的道德標準、企業道德標準、用戶道德標準、安全與隱私、資訊產業的法律法規、計算機軟體產權保護、軟體價值評估、專業崗位和擇業等。力求使學生懂得終生學習的重要性,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建議教學學時為0(1)。 本教材中所給學時是建議學時,由於本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繁多,各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

情況也不一樣,在學習本書時各個學校可以適當調整學時,對其中一些章節的內容也可以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裁剪處理。例如,對第5章中的內容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又如,對第11章的內容可以採用自學的方式,對第12章的內容可以採用討論的方式,等等。 本書由黃國興教授擔任主編,並且編寫了第1章、第4章、第5章、第9章和第12章;張瑜教授在原陶樹平教授編寫的基礎上改編了第2章、第6章和第11章;丁岳偉教授編寫了第3章、第7章、第8章和第10章。耿紅琴教授對本次改編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張瑞慶編審對本書的編寫十分關心,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加上作

者水準有限,對書中存在的不妥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前言計算機導論(第4版)作者 2019年7月  

含氮與鋁之氧化鋯堆疊式電荷儲存層多晶矽快閃記憶體元件的輻射效應及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快閃記憶體用途的問題,作者葉柔辰 這樣論述:

為了提升記憶體特性並達成尺寸微縮的目標,需要不斷引進新的半導體製程技術,其中電漿製程的高能離子就可能對元件造成輻射傷害。所以輻射效應除了在太空工業、核能發展、軍事用途,半導體製程中的輻射環境也可能造成元件故障。因此本篇論文藉由三面閘極多晶矽無接面式快閃記憶體元件觀察輻射傷害對於操作特性的影響,並照射10 k、100 k、1000 k(rad)之鈷(Co)-60輻射劑量了解劑量效應;另外,再透過含氮與鋁之氧化鋯堆疊式電荷儲存層來提升記憶體的操作特性及抗輻射能力。本論文分為三個部份,首先製備氮化矽/二氧化鋯堆疊式電荷儲存層並應用於多晶矽通道電荷捕捉式快閃記憶體,探討該元件經三種鈷(Co)-60輻

射劑量照射前後的影響。由實驗結果得知,ZrO2樣品的導通電流、開關電流比、寫入速度以及抹除速度特性,皆會隨著輻射照射劑量增加而劣化;但電荷保持力變得更好,推測是因輻射所產生的界面缺陷捕捉了欲從通道或閘極端流失的電荷,另一種猜測是元件的電荷儲存層受到輻射破壞,進而增加ZrO2內較深的能階缺陷。為了減低輻射對於記憶體保持力的影響,論文第二部分將氮與鋁摻入元件之氮化矽/二氧化鋯堆疊式電荷儲存層中。ZrON樣品與ZrAlON樣品皆有較好的電荷保持力,推測氨電漿處理使電荷儲存層中的淺缺陷數量減少,也讓薄膜中的漏電流路徑被氮摻雜鈍化。而ZrAlON樣品相較於ZrO2樣品能有效提升可靠度特性,且不會犧牲太多

的操作速度。此外,ZrAlON樣品可能是Al元素的加入使電洞陷阱數量增加,因此具有比ZrON樣品更快的抹除速度。最後一部份,探討氮、鋁摻雜對ZrO2電荷儲存層之抗輻射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ZrAlON樣品的寫入/抹除速度皆於輻射後明顯劣化,而ZrON樣品則不受輻射影響。在可靠度方面,三個樣品的耐久力皆沒有隨著輻射劑量增大而變化。而ZrON樣品及ZrAlON樣品的電荷保持力特性會隨著輻射劑量增大而劣化,可能是因為氨電漿處理可提升材料熱穩定性並強化電荷儲存層的鍵結,而降低輻射對於電荷儲存層的破壞。也證實輻射效應對於記憶體元件是一種全面性的傷害,可能直接破壞界面,或是破壞電荷儲存層中原子的鍵結及改變

了缺陷狀況,皆可能導致記憶體特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劣化。ZrON樣品在記憶體操作速度以及可靠度特性方面,較不易受輻射照射或劑量影響,為抗輻射能力最佳的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