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 最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征服者 最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帆,陳曉偉,邱靖嘉,林鵠,周思成寫的 遼夏金元史:多元族群的衝突與交融 和SerhiiPlokhy的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林大維所指導 鄭麗華的 鄭成功傳說之遊戲藝術創作之研究 (2011),提出征服者 最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遊戲藝術、文化性遊戲、鄭成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古偉瀛、王汎森所指導 潘志群的 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 (2003),提出因為有 漢化、種族、正當性、滿洲、經典詮釋、薙髮、夷狄、清、順治、康熙的重點而找出了 征服者 最新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征服者 最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遼夏金元史:多元族群的衝突與交融

為了解決征服者 最新的問題,作者張帆,陳曉偉,邱靖嘉,林鵠,周思成 這樣論述:

突破中國史框架,用更為廣大的視角 審視過去被視為「外族」、「征服王朝政權」的遼夏金元   馳騁草原的馬上民族從部落聯盟走向專制王朝,這樣的轉變,如何撼動了東亞乃至全世界?   在中國歷史上,北亞草原散居著不同的游牧民族,他們以部落聯盟的姿態與南方中原王朝或交往、或征戰,長久以來被視為邊塞的不安定因子,是被稱作「胡」、「虜」的「化外之地」。直到十世紀,這樣的局勢出現了歷史上未曾有過的變化。   本書以遼、西夏、金、元四個政權為主體,試著突破以往中國史的框架,剖析這些游牧族群如何建立帝國體制、施行統治技術,以及經過長期的衝突與交融,呈現兼容多元族群的帝國特色,並對後來的明清政治發展造成深

遠的影響。   ▎游牧民族的世界   北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建立起部落聯盟的政治型態。為了生存所需,他們與南方農耕族群時有貿易互動,卻又時而發起侵奪行動,因此被中原王朝視為邊境擾動的不安要素,甚至貶抑其為無文化可言的「化外之民」。   十世紀初,耶律阿保機躍馬持弓,建立東抵怒海、北絕大漠的「大契丹國」。騎兵鐵蹄不僅踏破中原邊防,策馬的長鞭聲更鼓動党項、女真、蒙古相繼崛起,呼嘯著游牧民族統略中土、席捲世界的時代已然來臨!   ▎多元帝國的統治   要統治一個廣納多族群的大帝國,「治天下」豈是容易之事!於是這些征服者創制自己的文字,既用以書寫自身的文化與歷史,也翻譯來自不同

族群的文化結晶。無論是西夏文的佛經、女真文的論語、八思巴文的碑刻,都深刻地記錄著帝國璀璨的多元文化。   除了文字語言外,大帝國更延攬來自不同民族的人才,還採取因地制宜的統治措施,在不同族群保留自身社會生活的同時,又可以為政府輸入新鮮的血液,構建出富有活力的多元帝國。   ▎跨界的亞洲史視野   有別於漢人傳統的王朝更迭史,或者中國史、日本史的國別史,遼夏金元為亞洲史提供了真正的跨界視野。北亞民族所建立的多元帝國,跨越了原有的民族、國家、文化邊界,其統治的人民,無論其生活型態是游牧或農耕,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在廣袤的帝國之中得以接觸。中亞的商人能夠在漢人的城市中做生意

,西藏的僧侶進到蒙古草原弘法,西亞的教士出現在太平洋畔的港口。   游牧民族的帝國,不但是打開中國史到亞洲史的門扉,更是連結亞洲史與世界史的橋樑。 本書特色   1. 由張帆等五名專家學者合作編寫,為市面上少見的遼夏金元史專業著作。   2. 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游牧民族及其創建的國家、王朝,見證北亞草原、內亞帝國的多元民族互動,建立跨文化的開闊視野。   3. 符合108課綱的趨勢,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以更為多面向的方式理解歷史。過去被視為「外族」、「征服王朝政權」的遼夏金元,不再只是以武力入主中原的政權,更是擁有自己的傳統社會、文化脈絡的國家,存在於多元並立的東亞世界。 齊聲推薦

  劉祥光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昭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徐欣薰  高中歷史教師   好評推薦   Cheap   百萬訂閱歷史頻道Youtuber   「遼夏金元四個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些國家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字,與中原文化相異甚遠。各國家與民族間的互動,有許多有趣的議題,值得一讀。」     蔡偉傑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作者   「本書由中國大陸遼夏金元史領域的中青年學者合作撰寫,採擷了各種正史、政書、傳記與文集,涵蓋政治、法制、經濟、宗教與文化等主題,能反映編著者對這

些朝代的認識。對於學生或一般入門者來說,也有助於提綱挈領,快速掌握重要史實,是目前最新的遼夏金元史入門書。」     許守泯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對於遼、夏、金、元諸朝的發展,提供簡明扼要、淺顯易懂的認知,有助於吾人理解非漢政權的歷史地位與重要性,可以多元角度看待歷史發展,是一部作為普及歷史知識好書。」     海中雄  中華民國蒙古文化協會理事長、媒體專欄作家   「此書以優美易懂的文字寫出邊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歷史,讓臺灣讀者能輕鬆地走入知性之旅。」  

征服者 最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按訂閱 即時通知最新資訊►
Twitch 實況訂閱 ➜ https://www.twitch.tv/relaxing234
Facebook 粉絲頁 ➜ https://www.facebook.com/stanleysLoL
Stanley Collection音樂 ➜ : https://soundcloud.com/solo-wang/sets/stanley-collection

鄭成功傳說之遊戲藝術創作之研究

為了解決征服者 最新的問題,作者鄭麗華 這樣論述:

遊戲透過結合不同文化形成文化性遊戲, 不僅讓學子更熱於在學習上, 且會創作出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藝術創作, 也會帶給人們更多的內涵和感受, 而現今台灣玩家受到外來文化之影響, 漸漸的忘記自身文化的美, 嚴重的衝擊到台灣文化的推動更是需要注重的課題之一。台灣近年遊戲產業比以前更加不發達,不論是遊戲劇情、美術、風格與玩法等皆無法執行到創新這一點, 於是以研究台灣、美國、日本與韓國的文化性遊戲, 了解其他國家文化性遊戲的發展與內涵, 得知其他國家如何讓遊戲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更希望台灣能夠學習其他國家的優點改善自身的缺點, 讓台灣的文化性遊戲更加具有市場性。本研究蒐集相關文獻加以分析與交互佐證,

探討各國遊戲產業發展, 了解遊戲產業在現今的科技上如何更加精進; 分析各國遊戲中所含文化內涵, 以得知文化與遊戲結合的可能性和創意性; 各國遊戲風格之分析, 更有助於了解台灣遊戲產業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異性。筆者以創作文化性遊戲為目的, 探討台灣民間傳說的運用,並選擇具歷史性、傳奇性、神話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作為創作的主要題材, 並將許多台灣民間傳說結合於遊戲之中。統整文獻並分析個人見解, 得知台灣需要以自身的文化做為主要的創作, 將台灣更多元的文化表現於遊戲藝術上, 如此不但能呈現文化給予大眾, 在藝術創作上更具有原創性。未來透過文化結合藝術創作將會越來越多元, 台灣尚有許多文化內涵是能融入於

創作之中, 鄭成功一人即有許多的傳說故事可以使用於創作上, 故筆者以鄭成功與台灣民間傳說作為創作, 將台灣文化性遊戲的內涵發揮出來。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為了解決征服者 最新的問題,作者SerhiiPlokhy 這樣論述:

位處帝國門前,烏克蘭人如何昂首挺立、追求自由與尊嚴? 在強權環伺中,烏克蘭人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面對歷史的苦難,他們淬煉出團結、勇氣與韌性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傾力之作 橫跨兩千年的壯闊史詩,值得臺灣借鏡的血淚歷史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理解當前世界局勢的必讀之書!   【2021年最新修訂版】   【特別收錄2022年6月作者新版序言】     ★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走過數千年的荊棘之路      今天的烏克蘭民族,是在各種帝國勢力與文明範圍交會之處,從各種瓜分與苦難中生長出來的。烏克蘭國歌的開頭唱著「烏克蘭尚未滅亡」,是十九世紀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心聲,更

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烏克蘭位處歐洲的要衝,也是東西方文明的相遇之處,與臺灣同處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斷層帶,歷史上曾見證各種勢力的傾軋與競逐、戰爭與衝突,這些持續的動盪也形塑了烏克蘭的歷史與民族認同。     在《烏克蘭》一書中,哈佛大學烏克蘭中心主任謝爾希.浦洛基深度剖析這座「歐洲之門」兩千多年的歷史軌跡,從希羅多德到奧匈帝國,一直到今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從帝國大敘事的瓦礫堆中,他挖掘出烏克蘭的複雜過往,重建這段被許多人輕忽或遺忘的歷史,也為當下新聞事件,提供了更為深刻的脈絡。     ★如何理解歷史?看見人物的選擇!     要真正了解烏克蘭這段歷史,而不流於史實的瑣碎堆砌,本書以

各種歷史人物的選擇為中心,告訴我們這些選擇的伏筆與導火線,前因以及後果。     在眾多宗教中,十世紀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弗洛基米爾,最終為何選擇改宗東正教?十六世紀哥薩克國的統領赫梅爾尼茨基,在波蘭─立陶宛聯邦治下尋求自主,怎麼反而找上了沙皇幫忙?他的後繼者馬澤帕,又為什麼想脫離莫斯科的掌控?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內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有什麼方法能宣揚自己的理念?蘇聯統治七十年後,烏克蘭的議會代表為什麼壓倒性選擇獨立,進而為蘇聯敲響了喪鐘?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橘色革命的群眾,又是為何走向廣場抗爭?     透過解答這些謎題,作者帶領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烏克蘭的歷史,既看見當權者的合縱連橫,也看見受壓迫者的抵

抗與無奈。     ★政治、經濟、文化的多方視角     本書討論涵蓋今日烏克蘭這塊土地上的豐富過往:政治運作、軍事抗衡、宗教變遷、族群互動、經濟貿易的轉變,以及文化藝術的發展。     烏克蘭位處黑海邊疆的肥沃土壤,怎樣吸引了許多族群的進駐爭奪?東正教如何在一連串與拜占庭的交涉中,被引入烏克蘭?當游牧者哥薩克人的訴求不被當政者採納,爭取自主的他們,怎樣反而啟動了一連串被分割、被削弱、被視為俄羅斯一部份的歷程?烏克蘭的作家們,在不同時期如何創作、又有怎樣的論戰?而烏克蘭史上最慘烈的飢荒,又是怎麼在名義上要推進農業發展的政策下發生?      ★「民族」的分析軸線     在這樣豐富全面的討論背

後,這本書也以「民族」的發展為分析主軸,讓我們看見各種歷史因素,如何影響這個民族的前世今生:     十六世紀,信仰東正教的貴族們,雖然隨著立陶宛併入波蘭,怎樣卻獲得了新的政治空間,更在文化上讓當代烏克蘭的雛型也於焉誕生?十八世紀,今日烏克蘭被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瓜分,邊境兩側的民族主義者又如何分進合擊,孕育出了一個關於烏克蘭未來的共同圖景?大戰期間,強敵環伺加上民族主義尚未成熟,如何使得短暫獨立的烏克蘭又再度被瓜分?而車諾比核電廠的事故又如何引發烏克蘭人的覺醒,讓歷史記憶被重新討論,學生走上廣場絕食抗爭,終於在戈巴契夫遭遇政變時,使得烏克蘭議會代表高票決定走向獨立?     透過這些故事,浦洛基

娓娓道出烏克蘭所走過的荊棘之路何以如此崎嶇,又如何影響烏克蘭直到今日的發展。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吳玉山(中央研究院院士)     聯合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吳照中(Podcast「烏克蘭什麼」 創辦人)   林正義(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房慧真(作家)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台貿中心主任)   陳健民(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   張翠容(香港國際新聞工作者)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排序)   全球媒體讚譽     對於歐洲最少為人知的大國,(一部)堪稱典範

的記述……閱讀《烏克蘭》的樂趣之一在於,關於久遠事件的敘述看似緻密,又涉及陌生地點與人民,卻因其中的軼事與精準陳述而生色。——《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確鑿而可靠的一部概述,從古希臘時代一直講到今天。——《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部)令人讚賞的新歷史著作……對於烏克蘭的包容歷史以及法制史所抱持的信心,使得希望能夠長存,而包容與法制則皆根植於歐洲基督宗教文明。在對烏克蘭過往簡練而認真的闡述之中,浦洛基先生也為未來提供了一些預示。——《經濟學人》(Econnomist)     若不先對千年來形塑東歐的複雜交錯影響有些認識,

就無法理解今日烏克蘭悲傷又糾結的衝突。關於那段歷史,讀者的最佳參考莫過於浦洛基的新書……浦洛基優雅又沉著地駕馭這個主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浦洛基和他之前的作者有個重大區別,那就是他運用國族認同這個現代概念詮釋烏克蘭歷史,這一概念在後蘇聯共和國中尚未廣泛使用。——《新聞週刊》(Newsweek)     一部簡明扼要、可讀性高的烏克蘭史……生動的敘事有著多采多姿的角色,包括北歐和蒙古盜匪、任意劫掠的哥薩克人、君王、征服者和獨裁者,還有矛盾的十九世紀知識份子:他們熱烈信奉烏克蘭文化認同,卻在文化認同如何演變為國族認同的問題上致命地分裂。——《華盛頓時報》(

Washington Times)     去買這本書……送給子女和孫子女,人手一本。買來送給朋友們。要確定他們真的讀過。——《烏克蘭人週報》(Ukrainian Weekly)     一部步調緊湊的歷史著作,充滿了精練的描述和提點……有力駁斥了普丁及其朝臣的狂妄臆斷,以為烏克蘭是大俄羅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也低人一等,弱小疲弊。——(英國)《泰晤士報》(Times)     《烏克蘭》將我們帶回希羅多德的時代,述說……(烏克蘭)長年奮鬥,贏得自身命運掌控權的糾結故事。——(英國)《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浦洛基是烏克蘭歷史的精妙測繪者,他並不過分強調他所描

述的諸多恐怖;他也不需要,嚴酷的事實不言自明。——(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     浦洛基細心又迷人的歷史,是關於一個幽靈般的國家一連串的故事,這個國家自古至今一再出現又消失……要是理智真能獲勝,浦洛基的這部佳作應當設法呈上普丁案頭,但願能讓這個帝國主義者看清楚:烏克蘭絕未完蛋,更不會滅亡。——(英國)《蘇格蘭前鋒報》(Herald Scotland)     浦洛基對烏克蘭哥薩克人的描述最是精彩,這些自由人來自不馴大草原的僅存部分。——(英國)《旁觀者》(Spectator)     《烏克蘭》詳述俄國與烏克蘭之間爭奪領土和認同的持久衝突……(並)解構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及其

何以致此。——(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     可讀性極強,為一個注定成為民族、軍隊、文化和文明交會之處的國家,說出了扣人心弦的故事。——《俄羅斯評論》(Russian Review)     浦洛基的這本書不盡然是學術著作,它試圖應對當前地緣政治爭論中提出的某些問題,包括烏克蘭是否屬於……俄羅斯世界。——(波蘭)《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     在一本烏克蘭兩千年歷史的概述中,注入適切的細微差異與複雜性並非易事,但浦洛基靈巧嫻熟地善盡這份責任……對於烏克蘭的族群和國家歷史,浦洛基的著作是令人歡迎的入門書。——《出版者週刊》(Publish

ers Weekly)     本書涵蓋的時間範圍與主題不同凡響……對烏克蘭具有基本知識的學生、學者和讀者都能心領神會。或者,本書各章也可各自獨立閱讀,對相關主題興趣強烈的人們,得以聚焦於烏克蘭歷史的特定時代。——《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沿著東西分裂的脈絡,從肯定的角度出發,記述烏克蘭的歷史,從古代的分裂說到現今的動盪……一部淺顯易懂的有用著作,坦誠地思索面對俄國這個貪得無饜的動盪之源,烏克蘭所持續付出的「自由之代價」。——《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詳實、迷人、資訊最新的烏克蘭歷史,莫過於浦洛基這本書名貼切的《烏克蘭》(原書名:歐

洲之門)。浦洛基的這部權威著作,對學者、學生、決策者和要有足夠知識的大眾都價值非凡,能讓他們理解當前烏克蘭的困境。——諾曼.奈馬克(Norman Naimark),史丹佛大學     這是著眼於當下、最切合現時所需的歷史。想理解俄羅斯與西方何以為了烏克蘭前途而彼此對峙的人們,都會想要一讀浦洛基對於烏克蘭處於歐洲門戶的歷史作用,合理、慎重卻又熱情的敘述。——葉禮廷(Michael Ignatieff),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終於:一個引領新聞走向、太多人對其所知卻少得令人難堪的國家,有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精要史書。再也沒有無知的藉口了。——彼得.波莫蘭契夫(Peter Pomerantse

v),《俄羅斯.實境秀》(Nothing Is True and Everything Is Possible)作者     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謝爾希.浦洛基為烏克蘭寫出了一本完美的新歷史著作。本書兼具權威性與創新性,同時又保持了一貫的明晰和易讀,令人難以釋卷。——安德魯.威爾遜(Andrew Wilson),倫敦大學學院烏克蘭研究教授     謝爾希.浦洛基為我們寫出了一本簡潔而全面的烏克蘭史。本書提供讀者脈絡,呈現普丁先生的現行政策何以既違背了烏克蘭人民意願的侵略行為,同時也破壞了冷戰後建立起來的秩序。這本書不但好讀,而且對熟稔莫斯科敘事的人們而言,更能拓寬思考,踏上一段關於烏克蘭歷史的旅

程。——約翰.赫布斯特(John Herbst),前任美國駐烏克蘭大使     本書複雜又精微,修正過去對歷史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清楚明白,是這片一再淪為戰場,又是歐洲糧倉的染血之地扣人心弦的短篇歷史。《歐洲之門》結合了學術權威與敘事天賦──今天想要理解俄國和烏克蘭的人們必不可少的讀物。——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宮廷》(Stalin: The Court of Red Tsar)作者

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

為了解決征服者 最新的問題,作者潘志群 這樣論述:

滿人以夷狄身份征服華夷意識強烈的中土,其統治正當性受到故明境內漢人的挑戰與質疑,加上滿人的人口不足漢人三百分之一,如何確定其統治正當性,以消解反抗之依據,穩定征服統治的局面,緩和本身的統治焦慮,實乃順治康熙兩朝當務之急。多爾袞為其出兵入關之舉,提出「討賊救民,為明復讐」的口號,當李自成被擊退後,清軍乃入北京,宣布明已亡於逼死崇禎皇帝的李自成,清從流寇之手代明而得天下,又依據經典,提出三大罪狀指責南明弘光政權之存在為非法,取得摧毀南明的法理基礎。北京、南京的先後順利得取,除了滿人的軍事力量之外,在政治作戰領域的成功,減少了清軍征服行動的阻力,削弱了對手維持存在的理論依據,無疑也是不可忽視的助因

。北京南京既下,滿人對中土的武力控制,自此大致底定。天命說是傳統中國解釋朝代更迭的重要政治理論。各個政權為顯示本身統治的正當性,幾無不以天命為依據;但如何證成本身的確獲有天命,則是另一個問題,特別是在滿人以邊境異族極少人數驟然征服廣大中土的漢人、且必須面對被征服區域裡潛藏濃厚華夷意識的現實政治情境裡,此一問題對於滿人而言更為嚴重。在主要地區的軍事行動暫告結束後,清廷為宣示其的確得天命所眷、擁有統治合法性,遂以其暴力威嚇為「後盾」,強力進行種種政治行動,藉此以證明清的確代明而有正統。遷都北京、改定歷代帝王廟祭祀名單、屢屢祭祀明朝皇帝陵寢,在在都在向臣民明白表示,明朝確實已成過去,當今天下之真主為

滿洲皇帝。頒佈曆書,改易服制,是為了區別新朝與前朝,使臣民體認的了在心理上徹底壓服漢人的文化優越感,並使漢人改變外在身體符號,使之明白新王已經受命,前朝臣民原本的認同與效忠也必須更改,原本征服者╱滿人╱夷狄與被征服者╱漢人╱華夏的關係,被改成了符合清廷定義的君臣關係。清廷急切的在各個新征服地區大量且快速的頒佈曆書,為的就是壓制其他敵對政治勢力在正統權威符號戰場上的競爭威脅力量,並藉由曆書的大量且快速的傳播擴散能力,使清廷的統治正當性更深入人心、廣為人知,打造出一個只有清才是為唯一正統的集體心裡氣氛,潛在壓縮其他政治競爭者的生存空間。而薙髮易服之舉,由於涉及漢人最敏感的種族╱文化意識,造成漢人強

烈反抗,清廷不但立即軍事暴力進行強力鎮壓,且巧妙摘取經典的相關理論資源,重新連接塑造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係,提出君臣關係的絕對化與優位化,以壓制漢人以華夷意識作為反抗薙髮易服的依據。縱然曲阜孔家抬出孔子為免除薙髮易服的擋箭牌,依然遭到清廷引用經典記載的其他孔子之語,作為駁回曲阜孔家免除薙髮衣服的經典根據。經歷順治朝運用暴力威嚇與初步建立的政治論述的雙重壓制後,,繼位的康熙皇帝深通漢文典籍,得而入室操戈,進行經典詮釋的改造工程,以求使清廷統治正當性,能獲得經典的背書與認可,從強化本身統治正當性的理論基礎。以《日講春秋解義》與《日講四書解義》為例,康熙皇帝將胡安國的《胡氏春秋傳》與朱熹的《四書章句

集注》之中原本懷有濃厚華夷意識與政治批判精神的經典詮釋部分,加以刪除、修改,無法刪除的部分,則轉化其中「夷狄」與「中國」等關鍵詞的定義;對於有利於清廷政治政策的經典詮釋,或加以保留,或加強引伸發揮,使之符合清廷君臣關係絕對化與優位化的政治政策,並使夷夏之辨在絕對化與優位化的君臣關係裡,只能活在不能公開的非法空間裡。這些論述與作為,或以暴力威嚇直接強制被征服者接受,或以軟性間接方式展現之。總之,經歷了順治、康熙兩朝近八十年的征服統治之後,清廷的統治正當性終於開始穩定並逐漸獲得漢人程度不一的承認或默認。而順治與康熙所建立的統治正當性的基本精神與運用方式,也為以後的雍正、乾隆所仿效,並「精益求精,發

揚光大」之。以雍正皇帝的《大義覺迷錄》為例,其中諸多內容,其實本是承襲自順治、康熙兩朝陸續建立的統治正當性論述。征服者既然宣稱自己掌握了「真理」,則被征服者原有的批判、質疑與反抗,自然成為見不得光的異端,只能轉到地下,成為潛流。至於這些論述,漢人接受的程度有多少。關於這個問題,恐怕無法做出精準的評估。一整套論述背後的理論架構與觀念可能對大部分人而言太複雜,也不好懂,這時往往需要靠一兩句淺顯易懂且具有強大傳播力的口號,作為普遍接受的關鍵觀念。在順治康熙建立起來、涉及破除華夷意識的統治正當性論述裡,使用頻率最高的、也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孟子》所言之「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之說。依據目前資料

所見,不是雍正帝、而是康熙帝,才是第一個企圖拿孟子這句話破除華夷之辨的清代君主。康熙於《日講四書解義》對孟子該條經文所做的經典詮釋,十分成功,此後為人廣為引用。而康熙帝之所以「不平《續綱目》奪元朝之統」,其實真正在意的還是清廷在中土的統治正當性仍受到漢人潛在的質疑。這句話經過雍正的《大義覺迷錄》刊行並四處宣講,更是廣為天下所周知。乾隆皇帝繼位後,雖然立刻下令查禁《大義覺迷錄》,但是「舜東夷,文王西夷」這句話孟子之語,卻已經成為清代不分滿漢朝野、一致引用的關鍵口號(以我個人目前有限的史料能力,便發現乾隆至少用過六次,次數之多,堪稱有清之最),在滿漢抬面下的矛盾裡,成為成為雙方在最低限度上都能認可

接受的最大公約數(至少當時滿漢在表面上對之都難以反對或否定)。十九世紀中期太平天國高舉夷夏之防為其反滿倒清的口號時,湘軍將領李元度以「舜生東夷,文王西夷,古有明訓」,作為反對石達開宣傳夷夏之別的理由, 更可證明漢人的夷夏觀念清廷的改造宣傳下,確實已經發生了部分的鬆動與變動。但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歷史記憶的重新恢復,種族革命風潮大起。隨著排滿壓力與理論基礎越來越強大,向傳統裡尋找舊資源,大體上仍是清廷與擁護清廷者為維護滿洲的統治正當性而提出的主要辯護路徑之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與思想趨勢裡,尤其是對於許多不滿清廷的知識份子與社會菁英而言,這似乎顯得不太合時宜。而清廷相對於過去而言,已經

愈來愈難以有效掌控信息傳播的領域(特別是新式傳播媒體的紛紛出現、以及其交盪運作出來的那些可能威脅清廷統治正當性的各種思想言論與記憶的公開塑造機制與流通傳布的網絡),加上其他主客觀因素的交相作用,使得如今的帝國對異議者、或對擁清立場正在逐漸鬆動猶疑之人,相對於過去而言,難以有效構成壓制、警告或說服的能量;相反的,這不但容易激起反感、也相對暴露了本身原本存在的弱點與漏洞。在應付那些身處兩極之間的其他意見者對清廷越發嚴重的質疑不滿的潛在離心局面裡,其處理回應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期待;同時也無法消弱或抵銷政治上的激烈反對者對滿洲統治連續發動攻擊的言論傳播空間與管道。滿人的統治正當性在由漢人知識菁英所主導的

種族革命一波波的攻勢中,顯得搖搖欲墜;不僅失去共同的認同、同時失去自我辯護能力的政權,加上本身控制實力與支持者基礎的不斷衰退, 曾經壟斷真理不可一世的政權,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如外觀巍巍、但內部構材已經過份老化的大廈的塌毀一般,只要偶然的一個衝擊能引爆連鎖反應,支撐大廈的最後幾個樑柱便可能難以負荷壓力,而大廈也將於承受難以負荷之過重壓力的瞬間,土崩瓦解。尤其是在理論陣地裡,清廷與支持清廷者在反滿革命者連續不斷的一波波主動攻擊下,陷入被動作戰的挨打態勢;且不論在統治正當性的論述上誰的理論基礎較為雄厚,但整個言論氣氛早已經被徹底翻轉了。當時整個言論氣氛的確逐漸傾向對清廷傳統政治論述抱持著質疑、不滿與

排斥的態度,這種對現存政權政治情感的疏離、甚至產生敵意的升高趨向,正是帝國晚期在統治正當性問題上難以解決的部分之一,且似乎愈來愈難以靠單純的論述競爭,便能輕易解決。局面到這種地步,漢人在恢復歷史記憶後刺激了種族情感的強烈反覆發酵與集體傳播感染,使得清廷愈發嚴重的統治正當性危機,已經不是靠更嚴密合理、更具有說服力的論述,便能立刻挽回的了。湖北的革命起事爆發後不數月,清廷的統治正當性失去了帝國內部幾派重要勢力的最後支持,重重壓力不斷交迫下,清帝宣布退位,滿人兩百六十八年的統治就此結束。在政治妥協下勉強建立的民國共和體制的運作發展,並未如當初反滿革命者預言的那般美好順利,甚至於成為被詛咒的政治圖騰;

另一方面,清帝國的死亡,不只是整個中國舊秩序全面崩解的關鍵,對時代裡的許多人的感受而言,更是意味著和平穩定理想的徹底破滅與對所知世界熟悉感的全然失落。中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期革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