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中正路一段150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李筱峰所指導 陳芬蘭的 「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 (2012),提出彰化市中正路一段150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抗美援朝、韓戰、反共義士、返鄉探親、離散。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彰化市中正路一段150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彰化市中正路一段150號的問題,作者陳芬蘭 這樣論述:

本論文由一個寂寂無名卻參與「抗美援朝」戰役的小兵──陳長安先生的生命史為研究基點,追溯其因緣於時代下的悲喜人生。七十餘年的生命經驗(1931-2004)跨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興衰史,同時反映世界冷戰氛圍下國際局勢匹變,以及台灣邁向民主化的歷程。 本研究企圖跳脫過去傳統歷史論文的撰述模式,嘗試以「生命書寫」作為書寫的方式。強調於不同的時空中,再現其生活現實與生命軌跡,並透過理論的探討與文本的分析,觸及人生的衝突、創傷、離散或戰爭經驗等,藉以開展更寬廣的對話與思辯空間。歷史事件發生在每個不同個人的身上,都是一樁說不盡的「故事」,尤其處於動盪的局勢當中,每個經歷磨難而

倖存的生命,都顯得如此珍貴,彰顯著身為人的價值!失去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生命,所謂「國家」的尊嚴何以存續?所謂「領袖」的光芒又如何得以彰顯? 陳長安十歲開始負擔家計,未及二十又因家計從軍,貧窮與飢餓讓他不敢憧憬「未來」!詎料?在踏上所謂「抗美援朝」一途便自此與親人音訊全斷!而國共對峙的政治局勢更讓他滿懷的鄉愁硬生生地被阻絕了四十載!本研究綜合與陳長安生平相關歷史事件之發展,由以下三個層面深究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歷史意涵。首先,權力的過度擴張實為釀成時代悲劇的主因,「抗美援朝」一役塑造了「反共義士」的虛妄性。其次,陳長安因政權計劃性的欺騙流落至台灣,成為弱勢族群,產生一段社會底層的婚

姻,案主如何說服自己接受現狀的心理轉折?是筆者所欲深入探究的。最後,就社會學而言「陳長安先生已然選擇在台灣落地生根」,但其政治傾向卻始終認同「中華民國」,反對台灣成為民主獨立的國家!這種現象正是走過戰亂時代倖存者的特徵;因此要求老兵們體認民主的真正意涵其實是一種「為難」。本論文研究個案陳長安的一生堪稱為「一群小老百姓對大歷史的無言抗議」,對筆者而言,不僅成就兩代之間的交流,亦可稱為一種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