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建築設計課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宗倫寫的 削鉛筆 和李濤的 城市微更新:城市存量空間設計與改造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ICANN公共政策研習營」活動 - 蘭陽技術學院全球資訊網也說明:(四)課程重點:透過講師授課、分組討論,及實際進行ICANN模擬會議等方式,讓學員可扮演ICANN社群內不同的多方利害關係團體代表,從中增進對網路基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聯合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吳桂陽所指導 賴世晃的 以DANP方法探討建築系學生設計能力之關鍵要素 (2021),提出建築設計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建築設計能力、「決策實驗室分析」為基礎之網路層級分析法(DANP)、設計整合能力、建築設計教育之關鍵要素、建築設計評圖、提交設計成果。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建築與景觀學系 呂適仲所指導 蘇馭哲的 以問題導向學習提升學生修習建築設計輔助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問題導向學習、學習成效、學習意願、建築設計輔助課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築設計課程的解答。

最後網站為建築師打造的建築設計線上課程 - Udemy則補充:註冊線上建築設計課程,學習提升職業生涯的絕佳工具。課程包括3D 建模、Autocad、展覽設計和Lumion。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築設計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削鉛筆

為了解決建築設計課程的問題,作者郭宗倫 這樣論述:

留美建築師才子郭宗倫最新力作                                  關於霧、水、記憶風景   強力推薦     吳光庭(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 耿一偉(知名策展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靜(一個就讀於淡水某大學設計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和芸(一年級學生)之間的故事。   一個關於淡水河一九九四年的故事。   靜和芸在八年後,分別在不同地點建立她們不同的人生,靜成為攝影家,而芸成為鋼琴演奏家。   她們有機會在八年後相遇嗎?   In which a student, who discovered herself while on a rive

r adventure, unraveled the mystery of her past.   三部曲之二部曲    Episode Two of Trilogy   本書是作者三部曲:康乃爾事件(Cornell Event)、削鉛筆(Sharpen a pencil)、反映(Reflection)中的第二部。《削鉛筆》寫的是一九九四年的故事,基本上沿續作者想處理的一種議題:人和人之間如何了解彼此。形式上則是一本介於小說與劇本之間的作品,它是一種半成品,是作者對於人生感覺沉澱的產物。 後記〉霧、水、記憶風景   這本書是三部曲:康乃爾事件(Cornell Event)、削鉛筆(Shar

pen a pencil)、反映(Reflection)中的第二部。   二○○二年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年,在前半年歷經過一連串的情感波折,我逐漸了解自己是處於應該去發現或是了解什麼的情況下。記錄是一種對於人生感覺的沈澱,而寫作是其中的一種形式。    《削鉛筆》不同於第一部《康乃爾事件》的個人性、和自傳性意味。它基本上是沿續我想處理的一種議題:人和人之間如何了解彼此。這故事的情節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是不被我界定的,事實上也不可能完全被清楚傳達。我們所認知的現實與故事情節並不是一種等同的關係,事實上,生活本身和故事的鋪陳也不是一種所謂的「反射」。這並不是一面鏡子,故事本身也不會百分之百映照著我們

人生的細節,現實生活並不是一種連續的狀態,它常是不延續而片段。    《削鉛筆》寫的是一九九四年的故事。談論過去(The Past),是關於綠色、也是關於水(淡水河)的作品。構思的時間點和《康乃爾事件》接近,但第一份初稿是寫於《康乃爾事件》之前。   以形式而言,這部作品基本上是一種介於小說與劇本之間的東西。它並不是一種「準」小說或劇本,它是一種半成品,是沉澱的產物。   故事的最前和最後情節是於二○○二年我在Boston的住家處完成,靜和芸評圖後看海的那一段,則是在南加州友人的海邊小屋中寫的。    「河流探險」 的情節,是二○二○年有次淡水之旅後決定把搭船的經驗寫出來。當初設想的是靜的學校

設計題目—— 浮動工作室, 如果它在 「現實」上是一艘旅行在淡水河上的船 (一比一的模型),是靜和芸在河流探險中尋找和解開靜小時候和那小男生的情感祕密的伙伴。   靜寫給關心她的大學男生的信,是在從LA回Boston的波音747班機上的構思。飛機是屬於一種封閉且空氣不好而乾燥的空間,在小小的閱讀燈投射下的情境。雖然讓我覺得稍許的孤單,但在寫作的情緒下,有時也帶有一絲絲溫暖。   靜和關心她的大學男生的感情,雖不是一種占有的關係,但這只是一種男生對女生的關心嗎?而靜和芸的情誼是互相的關心,或是對彼此堅定的信心?   人和人之間的了解,一直是人生永遠必須面對的課題,在不同的時刻是有可能以不同形式出

現的。   雖然我直到現在都還不清楚那是什麼。   感謝二○○二年在 Boston工作的事務所同事和朋友,他們對於本書初稿的故事大綱及情節鋪陳提供了寶貴的評論:許正平、王懿瑾、薛芸、林芝薇、余嘉仁、Kate Chen、Dan Chen、鄭如珊、方俊凱、葉斯欣、李致名、陳昆豐、葉筱玫。   在台北的部分,感謝過程中好友和師長的鼓勵:吳永佳、林晏存、蕭秀琴、曹光洲建築師、謝英俊建築師、歐付寶董事長林一泓。   最後,對於後製過程中為本書出版發行辛勞的城邦出版集團團隊,在此也表達我最深的謝意。 郭宗倫   寫於台北   二○二二年 夏天

建築設計課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手作diy小屋,將房子描摹重建,可以強迫我們刻意的去更細膩的觀察每個角落
透過模型屋手做,很仔細的觀察Lo-Fi House,對於套房的居家改造、佈置軟裝

本次針對"藍色咖啡廳實驗室"學習系列將拆解成 3個子系列
👉第3-1集,先建出房間基底雛形
👉第3-2集,客廳軟裝佈置
👉第3-3集,書房佈軟裝置

學習案例:
買了人生中第一間套房!18坪空間打造藍色咖啡廳實驗室|Lo-Projects #72
(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2OtedWYR0)

--------------------------------------------------------------------------------------
其它精采居家室內講糖系列➡️ https://pse.is/3hnrxs
其它精采的建築講糖系列 ➡️ https://pse.is/3hw78f
其它精采的設計講糖系列 ➡️ https://pse.is/3jegnu
訂閱頻道,更多優質內容 ➡️ https://pse.is/SK6MF
工作聯繫mail✉️: [email protected]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funsuger_not_designer/

以DANP方法探討建築系學生設計能力之關鍵要素

為了解決建築設計課程的問題,作者賴世晃 這樣論述:

在臺灣社會經濟條件的快速變遷下,使得建築專業人才養成教育的人力需求趨多元面向,更成為建築專業教育的新趨勢,也影響建築產業與建築教育之間的互動發展甚鉅,但是目前臺灣建築教育人才培訓養成的專業能力和實務業界的人力需求的期待仍存有差距。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探討釐清關於建築教育培訓建築系學生「設計能力之關鍵要素」的定義與觀念,綜理觀察彙整文獻的「設計能力」,並收集相關研究課題的主要研究構面與準則作為基礎,以建立適用於本研究分析之「設計能力」準則題項,並對回收預試問卷資料進行敘述性統計與SPSS項目分析,再以信度分析問卷題項之信度,透過專家訪談思考建築系學生「設計能力」關鍵要素的重要構面,瞭解建築

專業能力培訓和建築實務業界銜接的關聯性。針對「設計能力」關鍵要素的評估,本研究提出:「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創新技術」、「實作能力」、「倫理態度」、「前瞻宏觀」、「設計成果」等七個評估構面。在每個構面下整理出三~四個評估準則,共計二十二個準則,五十五個題項。在此之後進行專家問卷,採用決策實驗室分析基礎之網路層級分析方法,以DEMATEL法影響矩陣分析準則的因果關係結構,利用矩陣運算取得準則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及影響強度,藉由檢視準則間影響程度,瞭解各準則與題項間的影響力與與關聯性。最後再並通過將影響矩陣的DANP納入分析,來取得準則間的關聯以及影響權重分析,歸納各構面與準則的權重表現。本研究

結果可應用在實際建築教育之能力評鑑參考,鼓勵學生在建築教育過程中重視「設計能力」關鍵要素的重要性。

城市微更新:城市存量空間設計與改造

為了解決建築設計課程的問題,作者李濤 這樣論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成為非常稀缺的資源。為了使城市物質空間滿足人們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對城市空間進行局部、微小的改變往往能激發城市自身的能動性,避免了因大規模改變城市空間環境所帶來的諸多不確定後果。 本書圍繞城市微更新這一話題,以理論結合案例的形式向讀者展現了近年來頗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間設計與改造實例,包括城市濱水空間改造、老舊工業建築改造、老舊獨立居住及辦公空間改造、商業空間及商用建築改造、城市廣場改造、學校改造等項目類型,通過改造前後對比、局部初設圖紙、高品質的實景照片,向讀者全面展示專案改造過程。 本書適合建築師、相關專業院

校的師生,以及關注城市發展、對城市微更新感興趣的人士參考使用。 李濤 UAO瑞拓設計,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建築學專業畢業,23年設計從業經驗,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武漢市園林景觀設計行業協會秘書長,2014年9月至今在武漢大學教授建築設計課程。主要項目有良友紅坊藝術社區改造、龍美術館景觀設計,等等,提出“大景觀+微建築+一體化”的設計研究方向;提出“素材、自然與身體”的設計方法論,即純淨單一的材質,把自然條件放在設計需要考慮的首位,從自身的感受出發,詩意地棲居。 設計引言 001 1 城市微更新概述 002 2 城市微更新與城市剩餘空

間價值的挖掘和利用 002 3 國內外關於城市更新的發展與實踐 003 3.1 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城市更新進程及對我國的啟示 003 3.1.1 英國的城市更新 003 3.1.2 美國的城市更新 004 3.1.3 日本的城市更新 005 3.1.4 國外城市更新給我國帶來的啟示 005 3.2 我國城市更新的發展進程,以上海市為例 006 3.2.1 政府政策引導 006 3.2.2 相關設計企業的參與 007 3.2.3 地方高校的相關課程與實踐 008 3.2.4 公眾的參與 009 4 不同城市空間的微更新策略 009 4.1 老舊獨立居住空間改造 009 4.2 老舊社區

改造 010 4.3 城市濱水空間改造 011 4.4 商業街及商場改造 012 4.5 位於城市中心的公共綠地改造 013 4.6 遺留的老舊工業廠房改造 014 5 城市微更新的價值與意義 015 5.1 提升城市競爭力及土地的使用價值 015 5.2 有利於居民物質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 016 5.3 對城市印記的保留 017 案例賞析 019 城市濱水空間改造 021 上海民生碼頭水岸改造及貫通 021 老舊工業建築改造 049 良友紅坊ADC 藝術設計中心及社區景觀改造 049 寶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館 071 愛馬思藝術中心 085 老舊獨立居住及辦公空間改造 09

9 七舍合院胡同四合院改造 099 白塔寺胡同大雜院改造 115 蘇州有熊文旅公寓古宅改造 133 KARMA 辦公樓改造 147 商業空間及商用建築改造 157 北京華潤鳳凰匯購物中心裡巷改造 157 重塑自然序列天健領域改造更新 177 木木藝術社區改造 197 城市廣場改造 209 安亭新鎮中央廣場改造 209 學校改造 229 雲南省玉溪市生態實驗小學改造 229 設計公司名錄 248 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在近20 年得以加速,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研究城市化的進程就會發現,城市其實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如同一個生命有機體,不斷地生長。城市從誕生到長大,再到蓬勃,一直

在“新陳代謝”。當然城市也會老去,歷史中也有不少城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人類歷史中,科技發展其實是城市化的基礎動力。無論是工業革命還是資訊革命,生產方式的轉變,都帶動了城市地塊功能的逐步轉變。比如原來城市核心區的碼頭建築,因為鐵路運輸的發達而逐步廢棄,這是物流方式轉變帶來的城市地塊功能的變化。城市化進程最大的表像是城市人口的劇增,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間、交通空間和公共空間。城市擴張、工廠逐步外遷,留下城市“棕地”需要進行更新改造。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更多的剩餘空間,一種是城市設施自身的富餘空間,如立交橋下;另一種是城市設施之間的擠壓空間,如口袋公園。這些也是需要不斷更新的場地

。城市建築自身也有壽命期限,當城市的細胞(尺度從一棟樓到一間房)因為年代久遠,不再適宜居住或功能轉變時,則需要更好的更新方式來對待它們。 城市不僅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因為它是連續生長的,由無數個小的單元模組或者不同功能的地塊整合而成,隨著中國城市化逐步走向更加集約、精緻的階段,大拆大建的模式已不多見,城市微更新卻可以像針灸手術一樣對更小的地塊進行更新改造。微更新,它的物件是小尺度的,它的方式是漸進的,它的原則是保護性的——能留下的建築特徵和文脈,會被最大限度地保留。 既然是更新,而不是推倒重建,那麼就必然涉及更新的載體:現存場地或現存建築。也必然涉及更新後的新結構,新舊結構之間,是對話和並置

的關係。新舊結構的距離,不僅是物理上的距離(比如很多舊改項目,可以將新舊之間脫開一定距離,微小到幾釐米的縫隙或者是材質上的對比),也是時間上的距離(舊結構使用的是當年的工藝,新結構必須用當代的工藝和材料),進而產生心理上的距離。這種距離,並不是要刻意形成好壞的比拼,而是彰顯時間的流逝,與年代感的並置。並置,一直是微更新的原則和必然手法。留存文脈,彰顯並置,植入新的功能,從而給老舊場地或建築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並置的原則,微更新還有很多具體的手法,比如老的結構,新的表皮,我將其稱為“新包老”,比如MAD 最新的珠海銀坑藝術中心方案“穹頂下的村莊”;也可以是老的表皮,完全新的內核,這是“老包新”

,比如青山周平的蘇州有熊文旅公寓;也可以是老的下層基礎,新的上層結構,這是“老下新上”, 比如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 還可以是局部的替換,這是“局新換老”,比如UAO 瑞拓設計的良友紅坊ADC 藝術設計中心;還有就是“全新換老”,這個提法更適合於城市的剩餘空間,比如口袋公園,它的舊體現在它的用地邊界、周邊的老建築或既有功能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地塊本身因為改造而對周邊的建築或人的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比如俞挺的水塔之家。 城市微更新是和城市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城市化的發展帶來城市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會是微更新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大膽預測一下,未來的城市,因為自動駕駛科技和

共用經濟的發展,汽車不再私有,全部自動駕駛,個人或家庭不再需要自有車輛,汽車數量會大大減少,那麼大量的停車空間必然會閒置,需要轉換功能;汽車數量的下降也會帶來城市交通空間的閒置,如跨越江河的橋樑、高架橋等,這些也需要更新。城市化的發展也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目前的住宅產品,也會向適老化更新……暢想未來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大開腦洞的有趣思維體操。 但是無論怎麼暢想未來,無論城市如何發展,城市的使用主體是人。圍繞人的使用、提升人的愉悅感,是所有城市微更新的不二法門。也正是圍繞“人”的尺度來展開的更新,才是“微”更新,而不是“城市設計”或“再造新城”。充分照顧人的感受,才是微更新永遠的正確發展方向。

以問題導向學習提升學生修習建築設計輔助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

為了解決建築設計課程的問題,作者蘇馭哲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中透過問題導向(PBL)的方式,進行建築設計輔助課程活動的設計,藉由大學一年級的學習生,採用如工作坊、觀察、團隊合作等方式,讓學生更易操作理解,以及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方式,提高其建築設計的基礎能力與培養學習意願,進而提高課程滿意度,並於期間安排成果展、發表會或心得分享等,使建築設計輔助課程更活潑有趣。最後依據本研究的目的與問題,主要採用量化研究進行教學成效與教學意願之評估,透過問卷收集資料與分析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輔以課程回饋單,收集建議及回饋,並使用SPSS軟體來分析運算數據,研究結果顯示,施行後,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意願有顯著提升,也可作為未來進行相關課程設計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