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柏電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康柏電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理查‧謝爾寫的 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經典紀念版):讓你成為最好的談判者! 和平井孝志的 本質思考:MIT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困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商工查詢服務也說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濟新潮社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大葉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龐畯菱所指導 黃育惠的 供應商參與電子商務採購系統使用意願之研究 - 以T公司為例 (2019),提出康柏電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採購電子商務系統、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行為意圖、科技接受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產業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 張明宗所指導 林靜怡的 平板電腦的興起對筆記型電腦的衝擊-以樞紐零件廠商新日興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筆電樞紐、新日興的重點而找出了 康柏電腦的解答。

最後網站康柏笔记本电脑修理 - iFixit則補充:在与惠普合并前,康柏电脑制造全系列的笔记本电脑。 现在他们由惠普制造,拥有最基础功能的电脑。 Compaq Laptop故障排除、维修服务手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康柏電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經典紀念版):讓你成為最好的談判者!

為了解決康柏電腦的問題,作者理查‧謝爾 這樣論述:

★★★一本讓你終身受用、改變人生的談判書!★★★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 專文推薦 美國多所商學院指定教材!已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風行全球!   許多人害怕談判,覺得很難,或是覺得自己個性不適合…… 但是從做生意、談加薪、解決糾紛、到親密的人際關係、教養子女,談判無所不在。 這本書會教你,談判沒那麼難,只需要一些預備知識和觀念。 本書作者理查‧謝爾,多年來主持華頓商學院的「高階主管談判研訓班」,本書融合了他豐富的實務經驗與教學成果,輕鬆帶你入門,學會談判。 首先,每一次談判都不同,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但是「你自己」是談判成功與否的最重要變數。 誠如作者所說:「我的談判策略從自己開

始。成功的談判,真理只有一個:若想遊刃有餘,你必須學會在談判桌上做自己。讓你覺得彆扭的祕訣和計謀,不可能有用。而且,當你處心積慮地思考下一步時,很容易忽略掉對方洩露的重要線索和資訊。談判不需要耍手段,但有必要保持警覺和審慎。」 所以,本書就從「個人的談判風格」開始。談判風格可分為五種:競爭、合作、妥協、迴避、遷就。每個人依性格不同,在這五種風格上會有強有弱。本書獨創「談判風格評估工具」,每個人可以測出自己的談判風格,配合當下情境,運用不同的策略。 本書是運用一套「資訊為本的談判法」(information-based bargaining),強調事前的規劃與準備、仔細聆聽對方真正的需求、以及留

意對方在談判中釋放出的「訊號」。這一套談判法,包含六大基礎: 你的談判風格 你的目標和期望 權威標準和規範 關係 你的對手的利益 籌碼 談判還牽涉到一些必要的心理戰術、提案的時機,本書會教你辨認出在談判過程中,一些十分重要的心理策略。 本書精彩內容包括: 可學習演練的方法架構:六大基礎、談判四步驟 你可以測出自己的「談判風格」,學習如何善用它;遇到不同風格的對手,也有應對之道 籌碼、時間因素、收集訊息、要不要先開價……等關鍵問題 談判的道德問題——談判中往往充滿了謊言,你該說謊嗎?什麼行為才構成詐欺?面對無賴戰術,如何破解? 女性談判者的策略——性別與文化上的差異如何影響談判,如何應對

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線上談判方式的風險 本書也融合一些知名談判案例,包括SONY的創辦人盛田昭夫、印度國父甘地、美國知名的企業家摩根、洛克斐勒、卡內基、房地產大亨川普、談判專家赫贊加(H. Wayne Huizenga)等人的談判策略,以及例如國際知名的綁架案等關鍵時刻,許多生動的談判案例。 想學好談判,這本書是最佳的起點,由淺入深,幫助你解決問題,贏得更好的人生!    【各界好評】 引人入勝……富含耐人尋味的實際案例。謝爾聰明又實用的談判建議,人人都能適用。──Howard Raiffa,哈佛商學院教授 凡是負責談判或管理談判人員的主管都必須閱讀的佳作。《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提供了解

談判情境的有力架構……最棒的是,謝爾的生花妙筆很令人享受。──Efrem Zimbalist III,時代鏡報公司(Time Mirror Company)財務長 理查‧謝爾是談判領域的明星教授。他的專業全都在這本書裏……集結完整的實用建議,所有讀者都能受惠。──Max H. Bazerman,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有意發展或精進談判技巧的讀者應該快跑、而不是用走的,到附近的書店趕緊買一本《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這本書是談判領域的實務者和研究者的必讀書籍,也很推薦一般大眾閱讀。──《爭端解決機制替代報告》(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Rep

ort)   無論你是買車、要孩子上床睡覺、還是安排一筆大生意,這本書能讓你思維敏捷,面對任何人,都可以想出具創意的方式來達成協議。──Laurie Calkhoven,金錢讀書俱樂部總編輯   有智慧、有說服力、引人入勝。《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提供循序漸進的實用建議,讓談判者能夠有效談判,又不需要犧牲自己或自己的價值觀。──Michael Wheeler,哈佛商學院《談判期刊》(The Negotiation Journal)編輯   富含商業界的精選談判策略案例,以及有趣的文化觀察。《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詳細介紹談判藝術的每個層面,是每一位要進行交易的人所必讀。──Ann McLa

ughlin,亞斯本研究所(Aspen Institute)董事長   謝爾教授的著作不僅人人必讀,而且內容淺顯有趣……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本書都是你會一再使用到的無價工具。──《更新》(The Update)   一本徹底改變你對談判看法的全新著作──抽除神祕、代之以成功「工具」……為任何情況的談判者提供直接又實用的基礎。──《商業文摘》(Business Digest)   說到談判,華頓商學院的理查‧謝爾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的著作和研訓班教你如何玩這場遊戲、又不用放棄你的自尊或損及對方的自尊。若想在談判桌上感到自在、有效率,這本書絕對是必讀佳作。──Max J. Garelick,派瑞

‧艾莉絲國際公司(Perry Ellis International)總裁兼執行長   文思嚴謹、妙筆生輝。凡是想深入了解談判的藝術與科學的人,都必須閱讀理查‧謝爾的《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Judith Rodin,賓州大學校長,心理學、精神病學暨醫學教授   理查‧謝爾的書,讓你能夠帶著自信上談判桌。他符合邏輯的具體建議對於商業界女性尤其有用,能幫助她們有技巧又優雅地成功談判。──Hilary B. Rosen,美國唱片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總裁暨執行長   《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所介紹的,正是我們康柏公司一直在尋找的實用工具,能幫

助我們的主管更有效談判、組成聯盟。理查‧謝爾的書有堅實的研究做後盾,內容淺顯易懂,將成為本公司談判訓練的基石。──Myles A. Owens,康柏電腦策略聯盟總監

康柏電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1:06) ▶ 1940-MAY. 25 敦克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00:18:17) ▶ 1986-MAY. 26 歐盟旗幟 / 《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
(00:39:49) ▶ 1943-MAY. 27 法國反抗軍成立 / 《無聲救援》Resistance
(00:57:31) ▶ 1936-MAY. 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01:13:53) ▶ 1382-MAY. 29 錦衣衛成立 / 《錦衣衛》14 Blades
(01:44:49) ▶ 1928-MAY. 30 安妮華達 / 《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01:57:04) ▶ 2005-MAY. 31 深喉嚨揭曉 / 《推倒白宮的男人》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
(02:10:44) 結語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5/25 ~ 5/31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m0OgzbF7e8A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p3t1atmptrc08738p81dwcl/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40-MAY. 25 敦克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勢如破竹在短短半年內橫掃了西歐大半土地,讓英法盟軍措手不及,被逼退至法國北部的臨海城市 敦克爾克,面臨到被殲滅的危機。英國再不救這大約40萬的官兵,這些人的下一步就只有跳海的份了。
.


▶ 1986-MAY. 26 歐盟旗幟 / 《#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

歐盟的前身 歐洲共同體正式採用了深藍色底、12顆環狀排列的金色五芒星旗幟,為歐洲共同體的正式旗幟,並在1993年改為歐盟之後,繼續使用,成為今日我們熟知的歐洲象徵。
.


▶ 1943-MAY. 27 法國反抗軍成立 / 《#無聲救援》Resistance

由法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戴高樂將軍所領導的法國流亡政府,在二戰期間為了集結被納粹佔領的法國境內反抗勢力,在1942年初將此重責大任交給了反抗軍領袖尚穆蘭,並於1943年5月成立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是為具有系統組織化的法國反抗組織。
.


▶ 1936-MAY. 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有「電腦之父」之稱的英國科學家 艾倫圖靈,於1936年5月28日發表了《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論文,是首次提出「圖靈機」的概念,被視為電腦的前身。
.


▶ 1382-MAY. 29 錦衣衛成立 / 《#錦衣衛》14 Blades

錦衣衛的正式名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所設,直屬皇帝,主要負責審訊、巡查、緝捕、護衛等軍政特務,相當於現代的總統府特勤局侍衛。到了明朝後期因錦衣衛的權力擴張,被視為鞏固皇帝權力,以及政治鬥爭的工具。
.


▶ 1928-MAY. 30 安妮華達 / 《#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有法國新浪潮祖母之稱的安妮華達,在1928年5月30日出生於比利時,在1950年代開始創作的電影,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先驅。她在日後的許多作品中,專注於現實主義與女性主義的議題,對全世界的電影圈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


▶ 2005-MAY. 31 深喉嚨揭曉 / 《#推倒白宮的男人》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

1972年6月揭發美國著名的「水門案」線人「深喉嚨」,在經過超過33年後,終於在當年報導水門案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兩人協同行政編輯證實,當時的「深喉嚨」就是時任FBI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供應商參與電子商務採購系統使用意願之研究 - 以T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康柏電腦的問題,作者黃育惠 這樣論述:

組織中導入新的資訊科技系統,目的通常是為了增進效率,而為了提高新系統的效益,對於新系統使用者接受行為的研究是相當重要的。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探討T公司導入「採購電子商務系統」,以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修正版為觀點,模式中所提之「系統品質」為該系統之「系統特性」,並作為 TAM 的「外部變數」,用以探討影響使用者的認知信念,以期預測該系統使用者的使用意圖,並提供T公司未來在改善「採購電子商務系統」之參考。  本研究以T公司「採購電子商務系統」之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來蒐集資料,以e-mail寄發紙本問卷,總計回收有效問卷285份

。將所收集之資料透過spss軟體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系統品質對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均會產生顯著正向影響。二、易用性認知會正向影響有用性認知。三、有用性認知與易用性認知均顯著正向影響行為意圖。而且,本研究結果發現,系統品質是提升使用者認知很重要及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因此,T公司相關部門應就如何增強「採購電子商務系統」之系統品質予以檢討改進,促使符合使用者之認知信念,進而增強使用之意圖,如此方能落實公司採購作業電子化之政策。

本質思考:MIT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困境

為了解決康柏電腦的問題,作者平井孝志 這樣論述:

源自MIT史隆管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 教你擺脫思考慣性,看穿事物表象, 任何棘手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警語:愈是廣泛閱讀商業書籍、熱中學習思考術的人,   愈有可能深陷以下思考慣性而不自知!   1.反面結論:「累了」→「休息」,把現象的反面當成解決問題的答案   2.滿足於一般性解答:「胖了」→「少吃、多動」,找到適用於任何人的解答就滿足   3.依賴架構:使用制式架構(如SWOT分析)整理資訊,就以為自己已經認真思考過了   4.順應類別:如「XX產業就一定業績不振」,把事物分類後就以為已經找到邏輯根據   5.因為關鍵字而停止思考:用漂亮的關鍵字當結論(例如:提高「差異化」),卻沒

想過具體該怎麼做   6.堅持初期假設:封閉在自己建立的假設中,拒絕接受不同的論點,導致思考受限   7.忘記了思考的目的:明明是為了要證明某論點而蒐集資料,卻陷入為了蒐集而蒐集的窠臼中,忘了思考   8.偏重過程:思考繞著作業過程轉,以為說明作業過程(如「預計下週拜訪客戶」),問題就會自動解決   9.喪失主體性:對自己的主張沒信心,只會依賴別人的思考和論點   在競爭激烈的商場/職場上,遇到問題時,你以為你認真思考過了,為什麼想出來的策略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因為,思考慣性阻礙了你,讓你看不清問題的「本質」!   眼睛看得到的,只是問題的結果,而非原因!   誤把結果當原因,不管你蒐

集多少資料、花多少時間思考,   想破頭也無法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例如,某商品銷量衰退時,錯把結果當原因的人只會想到趕快下折扣促銷。   懂得「本質思考」的人,則會追根究柢找到問題的源頭:   如果是因為「商品已經不符市場所需」,應該採取的就是盡快開發新產品;如果是「市場已臻成熟」,那麼企業該重視的應該是利潤,而非營業額;如果是「商品有瑕疵」,日後需負起回收或維修之責,那現在賣不好,才不會讓未來的負擔太大。   同一個問題,有這麼多不同的解決方法,因此你需要「本質思考」──探究眼前現象是由哪些因素、在多長的時間裡、以怎樣的方式形成的,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和改變現象的關鍵!   發

源自MIT史隆管理學院的招牌課程「系統動力學」,   結合作者豐富的商場經驗,歸納成   每一位職場人士都能看懂、學會、並且活用的「本質思考法」:   STEP1: 建構模式──用一張圖來表現構成要素與關係   STEP2: 解讀物力論──掌握模式隨著時間流逝會產生什麼變化   STEP3: 尋找改變模式的策略──找到槓桿點   STEP4: 採取行動,從實踐中得到回饋   能幫助讀者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遇到難題時,不受表象迷惑,   回歸本質,找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對策! MIT史隆管理學院校友 傑出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楓真 Jossy Lee(中文育樂品牌 Chineasy 新事

業總監)、   鄭涵睿 Harris Cheng(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戴偉衡 David Tai(華遠匯暨華鑫資本董事長) 作者簡介 平井孝志   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Roland Berger Ltd.)執行董事、資深合夥人、慶應義塾大學特聘教授、早稻田大學商業學院客座教授(二〇一五年四月就任)。     東京大學研究所理學系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麻省理工大學(MIT)史隆管理學院MBA、博士(學術)。曾任職於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戴爾公司、星巴克、網路創投企業,在製造業、貿易公司等從事顧問工作,進行全球性戰略、新事業開發.R&D戰略、業務

.行銷戰略的方案制定及實施支援。也著手經營戰略、行銷、邏輯思考等企業研修。 譯者簡介 吳怡文   接觸日文本為調劑生活,卻在意外之間,讓這個韻味十足的語言,成了人生下半場的主題曲。     熱愛充滿無限想像的文字轉換遊戲,願終身與翻譯工作為伍。譯作包括《人到中年,更是理直氣壯》、《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想要買馬車》、《巴黎時間旅行》、《奇想遺產》等。 推薦序  學會本質思考,迎頭趕上這世界!  李楓真Jossy Lee 推薦序  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好的投資!  鄭涵睿Harris Cheng 推薦序  

讓台灣有能力思考、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  戴偉衡David Tai 作者序  若不從本質思考,就無法得到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   CHAPTER 1 意外的,人並不會深入思考 --阻礙你看清本質的九個思考慣性 為什麼思考了之後,還是會出現解決不了問題的爛答案? 初階的思考慣性 進退兩難的思考慣性 停在思考入口外面的思考慣性 找出自己的思考慣性,養成從本質思考的習慣   CHAPTER 2  何謂本質思考? --從模式和物力論來思考現象 為什麼會想出無法解決問題的答案 從「模式」和「物力論」掌握事物的本質 MIT史隆管理學院與系統動力學 再複雜的事物,只要能掌握模式和物力論,便可瞭解其本質 何謂模

式? 何謂物力論? 理解物力論並改變模式,就可以真正解決問題 關注本質,就能提升邏輯思考和假設思考的能力 本質思考的四個步驟   CHAPTER 3  本質思考的步驟1  建構模式 --用一張圖來表現構成要素與關係 了解模式後,就能夠看出本質 正循環與負循環 探究模式時的線索1 加入五個構成要素 探究模式時的線索2 思考層面 探究模式時的線索3 注重因果,忽略相關 檢查模式   CHAPTER 4 本質思考的步驟2  解讀物力論 --掌握模式隨著時間流逝會產生什麼變化 從模式中醞釀出的物力論 物力論的形態 探究物力論的關鍵1 庫存量和流通量,必須分開看 探究物力論的關鍵2 以非線形掌握事物 探

究物力論的關鍵3 必須考慮到作用與反作用 探究物力論的關鍵4 從不同要素的觀點,思考幾個未來的策略 解讀物力論的方法1 思考變局點 解讀物力論的方法2 必須考慮到「相變」 解讀物力論的方法3 找出根源性驅動力 物力論的驗證1 將思考延伸至物力論的終點 物力論的驗證2 是否可以把它變成故事   CHAPTER 5  本質思考的步驟3  尋找改變模式的策略 --找到槓桿點 想徹底解決問題,就要改變模式 找尋改變模式的槓桿點 尋找策略的祕訣1 徹底看清前提條件 尋找策略的祕訣2 原因和結果不見得很接近 尋找策略的祕訣3 將思考範圍擴展到有影響的範圍 尋找策略的祕訣4 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 尋找策略

的祕訣5 試著思考「如何思考」   CHAPTER 6 本質思考的步驟4  採取行動,從實踐中得到回饋 --實踐的重要性和兩個個案研究 從實踐中得到的回饋,可以提高本質思考的精確度 如果模式可以改變,就能解決問題 個案研究1  A先生的新產品推廣 個案研究2  B公司的業務改革   CHAPTER 7 學會本質思考的自我訓練法 --每天不斷累積,就可以提高思考的速度和精確度 鍛鍊本質思考的訓練 從報紙和雜誌報導的標題進行聯想 增加「思考的原型」 將思考「視覺化」 讓別人聽聽自己的想法 磨練歷史觀 研究沒有答案的問題 向經典學習   後記 推薦序 學會本質思考,迎頭趕上這世界! ────李

楓真 Jossy Lee   2012年從MIT史隆管理學院畢業後,常常有人問我在MIT修過最棒的課是哪一門?   老實說,每門課都有許多收穫,但後勁最強的,應該就屬發源自MIT的熱門選修「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了!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個案研討,讓我也漸漸鍛鍊出追根究底找尋根本之道的功力,慢慢習慣從整體系統的宏觀角度看事情,而不只偏重單一個點。此外,也學會不能只專注於當下,而要將時間軸拉長,看到過去和現在的決定,如何交織成充滿各種可能的未來。   我之所以說這門課後勁最強,是因為它改變了我思考問題的深度、廣度和角度,在往後的職場和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影響我所做的分析和

決定。   印象很深刻,開學第一堂課老師放了一張投影片,一位西裝筆挺但愁眉苦臉的人坐在中間,兩旁各立著一道等同身高的立牌。「同學們,這個人很可能是未來的你,身為經理人每天有好多決定要做,你通常沒有太多時間思考事情的本質,就得匆促下決定。於是你決定,把左邊的壓力推倒。碰!瞬間你覺得輕鬆多了,你以為所有的過程都是單向線性的,結果……」老師順手按了下張投影片,是剛剛那張圖的遠景,原來從經理人的左邊開始排排站,圍繞了一整圈的骨牌,最後回到右邊。剛剛推倒的那張正帶動接二連三的骨牌倒下,他悶著頭只看到眼前的壓力,草率做出的決定,雖然短暫舒緩立即的壓力,但長遠來說卻造成更大的災難,一張張倒下的骨牌最後終究

會壓到自己。   這就是系統動力學的精髓,我恍然大悟「原來所有的決定都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啊!」   很高興MIT的校友平井孝志先生,以母校的招牌課程為基礎,融合顧問業的經驗,寫成《本質思考》一書,更高興天下文化讓台灣的讀者也能學習世界一流的思考術。我最喜歡最後一章附上鍛鍊本質思考能力的六種訓練方式,真是實用,非常符合MIT的校訓──Mens et manus(拉丁文,意指腦與手),光說不練沒戲唱,要學以致用才有意義。思路,和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的,今天開始改善自己思考的方式,就能改善決策的過程,進而讓被決策影響的結果更好。   過去幾年來,我有幸和

國際頂尖的人才並肩合作,也輔導過許多台灣和美國的學子與新生代經理人,我深深覺得,台灣人的和善天真是難能可貴的,但我們得更努力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   我們和世界還差了好大一截呢,現在就開始迎頭趕上吧! (本文作者台大國企系畢業、在MIT史隆管理學院邊讀MBA邊創立MIT Sloan Design Club,曾任職若水創投、EF Education First美國總部。現任中文育樂品牌Chineasy新事業總監。) 推薦序 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好的投資! ────鄭涵睿Harris Cheng   還記得在MIT就學的第一週,首次接觸到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時的震撼──400多位史隆管理學院MBA學生齊聚一堂,分成數十組進行MIT知名的「啤酒遊戲(The Beer Game)」,每一組分為消費者、零售商、經銷商、啤酒工廠四類角色,分別向上游叫貨並供貨給下游,可看見組中的所有訂單,但過程中不可交談,以整組總成本最低者獲勝。   遊戲規則雖簡單,大多數的團隊在遊戲半途卻已陷入混亂,不但累積大量存貨,臉上浮現不滿表情,也開始有人低聲抱怨。在遊戲的最後,我們認識了如何以系統動力學解讀許多大規模災難為何發生、我們自己可能就是製造系統中混亂的一部份,同時,也體悟到透過本質、全面思考的重要性。   系統動力學是一套透過模型來研究複雜系統中

非線性行為的學說,除了被大量應用在解決世界人口、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的宏觀課題上,也被延伸至「新創團隊如何管理」、「如何真正獲得快樂」等題目中,不但是MIT廣受歡迎的名課,也是許多校友在面對挑戰時的共通語言。   以我自己而言,過往的思考模式總是傾向簡單的因果關係,在修習了系統動力學之後,感受到思考廣度與深度的明顯增加,而這也是在MBA兩年的學習中最大的收穫之一。   作者平井孝志先生說,「認真思考」或「花時間思考」並不等於本質思考,從第一章開始,這本書帶領我重新檢視「思考」這件事。很感謝他深入淺出地闡述系統動力學的重要觀念,同時輔以管理顧問實戰歷練的洞見,為讀者們解構本質思考的可能性,並

且提出「本質=結構×因果」、「妨礙你看清本質的九種慣性」,與「辛苦想出的模式是否有趣」等精闢觀點。   解決問題,一直是職場上最被重視的能力。提升團隊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最好的投資!期待有更多讀者能一起透過此書,培養運用「本質思考」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作者為台大財務金融系學士、MIT史隆管理學院MBA,曾參與天然清潔劑品牌橘子工坊初期草創工作、擔任外商銀行儲備幹部與策略發展經理。現任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推薦序 讓台灣有能力思考、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 ────戴偉衡David Tai   本質思考──也就是發源於MIT史隆管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的思考方法。在這本書

中,作者平井孝志先生很清晰詳盡地用更簡易生動的方式,解釋了複雜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對問題核心的洞察力,以及觀照問題關聯性的分析方法,用以幫助人們真實面對問題的本質,並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本質思考》中文版的發行,在今天台灣面對多層面挑戰,並仍有許多問題糾結不清的同時,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針對台灣政治課題、經濟戰略、產業發展,還有內部的社會公平等議題,若能從本質思考,就可以尋思最創新、有效的正向驅動方法。   二十年前,在我申請到MIT史隆管理學院之後,交通大學的指導教授就特別要求我必須修習這門學問,還記得前面幾堂課給我的感覺,竟是奇特的「問題簡單、分析複雜、結論精彩」!而多年下來,我

常因當年課堂上所受到的影響,嘗試去扭轉許多職場、甚至人生中的挑戰;經歷過許多起伏歷練後,如今感受到這門原來建基於科學計量模型的研究方法,在思考精神上,與佛教思維其實是相通的!如同楊振寧先生曾就量子力學與佛教哲學的關聯性,提出的有趣思辨一樣──原來大千世界中,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因果循環,其實在本質上可以嘗試破除表象,以建立自我覺察與破立的關鍵。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引導讀者以更淺顯的方式,進入系統動力學的思考,以台灣目前總體在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上的淺薄傾向,的確能夠提供一個當頭棒喝般的提示,讓我們在混沌與困頓中,過渡到一個正向的循環,而非大規模的內耗。就我個人來看,這本書實在相當值得台灣的

讀者們高度重視。   《本質思考》除了組織性地提出作者本身基於企業顧問的經驗,所歸納出的本質思考的步驟與訓練,來讓讀者試著思考「如何思考」,隨之逐步發掘策略的線索,並改變看問題的角度與立場,此外更提出一個有趣的見解:建議讀者以本書所提供的思考方法,去研究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才是最好的老師!這放在今天台灣所面臨太多看來似乎沒有答案的問題,就顯得更有張力。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啟示,不只是去理解系統動力學本身所建構的思考模型與分析方法,反而是可能觸發我們更深沉有力的集體性個別思辨,共同為我們當前的扭轉點一起找出正確的道路。 (本文作者國立交通大學、MIT史隆管理學院畢業,曾任職

台積電、DEC、康柏電腦等大型科技公司,1999年起從事創業投資,現任華遠匯暨華鑫資本董事長。) 作者序 若不從本質思考,就無法得到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   不能光是「思考」,而是要從「本質」思考我目前是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Roland Berger Ltd.)合夥人,每天都和團隊伙伴一起為解決客戶的經營難題而努力。   顧問的職責就是解決複雜問題,因此,我不會對年輕的顧問說「思考一下吧!」而總是告訴他們「從本質思考吧!」否則,只會想出無法解決問題的答案。   各位進入職場五年、十年之後,已經慢慢習慣了工作,每天該做的事都能順利完成,也能確實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通常到了這個階段,也已

經看遍各式各樣的商業書籍、學到不少思考方式,並且為了在工作上獲得成果而付出了許多努力。   但是,也有很多人會在這時陷入瓶頸。雖然總是深思熟慮之後才付諸行動,但事情卻未必能像預期般順利進行,或是發現自己想出來的答案,並不是那麼管用。   儘管每個人天生的聰明才智沒有太大差異,但隨著資歷的累積,能夠拿出成果的人和無法有所成的人,差別會愈來愈明顯。可以拿出成果的人,能夠深入思考,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這樣的差別究竟從何而來?我認為箇中差異就在「能否從本質思考」。不從本質思考,光是憑著眼睛所見的表象,只能想出徒勞無益的答案,無法帶來任何成果。   被現象所惑而搞錯答案,MBA課程的

失敗經驗談   我自己就曾多次因為未能從本質思考,而推論出錯誤的答案。接下來的例子,是我在MIT(麻省理工學院)留學時,在創新管理課中的失敗經驗。當時,我們針對彼此競爭的兩家製造商進行辯論。   製造檢驗儀器的A公司和B公司,過去在市占率上勢均力敵,產品的性能和價格也幾乎相同,但是A公司的產品收納在漂亮的盒子裡,設計得相當出色;而B公司產品則是內部構造(管線和感應器的配置)都暴露在外,質感相當粗糙。教授問我們:   「5年後,哪家公司的市占率會成長?」   大家覺得呢?乍看之下,因為A公司的產品設計得很出色,似乎是比較正確的答案(這也是我提出的答案)。   但是,正確答案卻是B公司。

因為B公司的產品可以看到內部構造,採購這個裝置的企業客戶,可以按需求自行改造,讓產品用起來更方便。而且,B公司也可以將客戶進行的改造,運用在下一次的新品開發,形成良性循環。   結果,以客戶實際使用後的改造為基礎,再次改良而成的B公司產品,對客戶來說非常容易操作,因此市占率大幅成長。相對的,A公司用美麗的設計掩蓋了產品最重要的本質,導致業績陷入束手無策的窘境。   當時答錯的我,不只無法解讀儀器製造者和企業客戶之間的「物力論」(Dynamism),更犯了最根本的錯誤:沒有發現企業客戶購買檢驗儀器的理由中,並不包含設計性這一點。也就是說,我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而是被設計這種眼睛看得見的表象所

迷惑。   本質思考的差距,就是企業經營力的差距   企業的優勝劣敗,端看其是否能進行本質思考。就算組織有執行力,如果帶著無法解決問題的答案,往錯誤的方向前進,這執行力反而會變成阻力。   比方說,某家企業業績很差,這個時候最常用的策略就是「成本一律刪減三○%」,以求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獲利。這樣的策略確實非常簡單易懂,執行起來也非常容易,只要有執行力,應該馬上就可以看到成果。   但是,這個策略是否真的有發展性?乍看之下雖然很合理,但是,若是將角度從「現在」換成「將來」,這個策略是否正確就是個疑問。   的確,現在降低成本是件好事,然而,一律減少三○%,很可能會把將來競爭時需要的某些

東西,譬如研究開發力或銷售力等,一併減掉了。再者,所謂「一律」,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從組織士氣的角度來看,也會得到反效果。   成本一律降低三○%雖然簡單易懂,有時候還可以激發從零開始的創意,但也可能淪為只追求眼前績效,導致經營狀況更形惡化的結果。也就是說,這是個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思考之後會出現這種徒勞無益的答案呢?這是因為思考時只看到表象,沒有思考本質性的問題:「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   愈難看清本質,就愈需要從本質思考的現代社會   所謂「本質」,指的是隱藏在問題和現象背後、造成這些問題和現象的真正原因。本質的相反就是表象,或是枝微末節。   

在以前那種業績持續大幅成長、企業的競爭和組織的物力論相對簡單的時代,就算不從本質思考,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因為全世界一起成長這個明顯的事實,就足以掩蓋所有的問題。而且,當時的世界比現在單純,所以也比現在更容易掌握事物的本質。   但是,現在已經是無法期待巨幅成長的時代了,能否從本質思考,所造成的差距將判如天壤。隨著資訊愈來愈發達、氾濫,這個世界也變得更加複雜,反而看不清楚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再加上各種關鍵字不斷產生,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瞭解那些關鍵字的意義而停止思考。資訊發達,讓我們更難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旦被各式資訊淹沒,被枝微末節或事物的表象迷惑,不管花多少時間思考,都無法提

出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   現今的時代,想要在思考時導出結果,並以此為根據做出決策,最重要的就是不被眼前的情報和表面事物迷惑,從本質思考。本書將這種思考方式稱為「本質思考」。   不只是以顧問為職的我們,幾乎對所有商業人士而言,找出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並拿出成果,都愈來愈重要。今後,本質思考將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2-2從「模式」和「物力論」掌握事物的本質 本書對「本質」的定義 所謂本質,就是某件事物成立時,一定要具備的重要東西。不過,光這樣解釋還是很模糊,腦海裡依舊沒什麼概念。 我具體了解「何謂本質」,是在MIT求學,接觸到系統動力學的時候。在系統動力學中,將事物的本質解釋成潛藏在現

象背後的「結構(模式)」 和「因果(物力論)」。(圖表2-2) 所謂模式,是打造出那個現象的結構,亦即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比方說,買參考書給孩子後,孩子的成績進步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很簡單的想成:「買參考書」→「成績進步」 造成成績進步現象的原因是: 「買參考書」→「孩子(利用那些參考書)讀書」→「成績進步」 如果能夠了解這個模式,就會知道即使不買參考書,只要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讓孩子讀書,成績也會進步。 而所謂物力論,指的是長時間來看,模式所形成的現象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和動態,也就是會呈現什麼樣的圖形。比方說,有一個模式是如果一天讀書的時間增加一小時,成績就會提高一個單位。遵循這個單純的模

式,將讀書時間增加為兩小時,成績就可以提高二個單位。 但是,若讀書時間變成十個小時,情況會如何呢?成績或許一時之間會上升,但絕對無法長期持續。搞不好還會變得討厭讀書,甚至精神衰弱,成績下滑。像這樣以較長的時間軸,觀察模式各要素的動態因果關係,就是物力論。 每一個現象背後,一定存在著造成這個現象的模式和物力論,現象是這個模式和物力論的結果,呈現在我們眼前。 掌握「本質」後,從本質思考的意義就更清楚了。那就是在潛藏於現象背後的模式和物力論中盡情想像、思考。 4-1從模式中醞釀出的物力論 預測模式×時間所醞釀出的結果 看到醞釀出現象的模式之後,接著就要想一想這個模式未來會如何發展。亦即從圖像式的模式

中,找出是有什麼因果關係,將來會造成什麼樣的物力論。如果可以理解那個物力論,就能夠想出從根本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對症療法。 物力論不存在於靜止的畫中。所謂找出物力論,就是思考、了解加入時間因素之後,沿著時間軸,模式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平板電腦的興起對筆記型電腦的衝擊-以樞紐零件廠商新日興為例

為了解決康柏電腦的問題,作者林靜怡 這樣論述:

日新月異且多樣化之產品讓消費者有了許多選擇,也讓市場充滿競爭,更可使產業產生消長之變化。近年來很熱門的平板電腦即為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平板電腦興起之後,使替代性的電子產品受到衝擊,例如筆記型電腦產業中的Netbook。由於樞紐對筆電是必要的零組件,我們聚焦在筆電產業的樞紐產品,探討其生存空間及其應變能力。 本研究以產業經濟學中的SCP(結構-行為-績效)為主要架構,進一步分析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以及筆電樞紐等三大產業。除了用結構-行為-績效來貫穿本文的架構,還會探討幾個原因來補充此主題:1.產品多角化,但生產專業化。2.創新與技術進步的觀點。3.垂直分工與垂直整合的相對優劣。本文探討過程

中,針對平板電腦軟、硬體、應用程式之概況來說明與筆電之異同情況,再探討平板電腦可能興起的原因。接著分析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對樞紐產品的影響,透過外在的利害關係,樞紐零件該如何因應。最後針對個案-新日興,探討公司的營運方向及生存空間。經文獻探討及透過SCP的架構分析,可以了解樞紐廠商新日興在平板電腦興起前,早已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筆電廠商的市場策略而提早思考及調整公司的營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