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湖滑軌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輔仁大學 法律學系 鍾芳樺所指導 魏子璇的 法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1949-2019) (2020),提出川湖滑軌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治、社會主義、中國憲法史、中國政治史、合法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齊茂吉所指導 朱茜的 中共八大及其影響之研究 (2007),提出因為有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八大、八大路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川湖滑軌評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川湖滑軌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法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1949-2019)

為了解決川湖滑軌評價的問題,作者魏子璇 這樣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迄今七十年的歷史,也可以濃縮為一部憲法史或法治史。憲法規範國家的性質、制度、任務等根本問題,憲法的根本法地位使得國家重大的社會變遷基本都會在憲法史中有所體現與映射。歷史包含諸多視角與領域,而憲法史主要注重的是憲法與社會現實變遷、尤其是與政治演變之間的相互關聯。縱觀共和國歷史,無論是政治史還是憲法史,整體看來都是在根據現實的變化與需要不斷校正;展現出一條烏托邦色彩與理念追求日益消逝,逐漸走向制度化與現代化的演變脈絡。中國官方當今對法治採用的表述是社會主義法治,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當然官方對社會主義概念的詮釋在數十年間不斷變動,對法治的認識同樣如此。社會主義制度一直被視為是國家

的根本制度,在現行憲法第一條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共和國的前三十年中,社會主義這一意識形態一直是政權主要的合法性來源。但自七十年代末期開始,原有的意識形態愈發式微,與此相配套的計劃經濟政治體制也逐漸瓦解;這使得國家不得不開始逐漸發展市場經濟、主要依靠績效合法性,同時也因經濟績效存在的弊端與風險而逐漸建構法理合法性,重新強調實行法治路線,逐漸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法治是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而憲法又是法治的基礎,是衡量法治發展水平的尺度和基本要素。不過中國此前幾部憲法的內容中都只是分散地、間接地展現出了部分法治理念,尚未

上升到一定高度、尚未獲得足夠的重視;而法治這個概念在憲法中的首次直接出現,是在1999年憲法修正案中,取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法制一詞,這一轉變也代表著執政者對法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此次修憲將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針寫入憲法並作為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而當今,隨著官方出於總結此前曲折歷程的教訓、彌補日益嚴重的合法性危機等考量而进一步地強調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不斷抬升法治與憲政等理念的地位;以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社會階層的多元分化、公民社會的逐漸形成,民眾的法治意識與權利意識逐漸覺醒,民間開始廣泛出現要求盡快落實法治的呼聲;因此官方與民間對實行法

治、甚至是實行憲政逐漸形成高度共識,全社會開始普遍關注法治建設的進展。儘管社會各方對法治的具体定義或认识一直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在現實中法治理念的貫徹也仍然受到諸多束縛,但法治在中國日漸深化的整體態勢卻幾乎已是難以逆轉。而縱覽建國七十年來的法治史,明顯可以從中發現兩條相互聯動的線索與脈絡:明線是官方自上而下的推動,而暗線則是民眾自下而上的追求。畢竟若從根本上看來,法治形成的過程實則正是受到兩個層面的雙向推動:基於社會上層尋求權力的合法性基礎、建構統治合法性的需要以及社會底層制衡國家權力、保護自身權利免受侵害的需要。本文從現代中國的政治、憲法的演變歷程出發,通過法史學的視角概述法治理念在憲法演變

歷程中的發展過程,以及法治理念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不斷碰撞,嘗試探究法治在中國的變遷歷程與前景;通過對建國七十年來政治史與憲法史的梳理與分析,希望能為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以及未來的路徑方向提供參考。

中共八大及其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川湖滑軌評價的問題,作者朱茜 這樣論述:

  自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的變化是令人驚異的。十九世紀末,列強以武力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在傳統社會秩序的逐步解體中被迫走上了現代化的歷程。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基調是中國的現代化,但中國現代化之路卻充滿了崎嶇和坎坷。1949 年,中共以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結合群眾動員的方式所建立的現代國家,在50 年代初期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中共即以此力量解決了建國初期的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危機,也開始了共產中國現代化的道路。  從中共建政以後的新民主主義時期,大體上完成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統一以及階級的改造。1956年,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也開始進入了社會主義。同年,中共召開第八次全

國代表大會,這是中共在建政之後召開的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反映了當時國內外的特殊情勢,也體現了當時主要的時代任務。由八大所開創的建設目標,代表著共產中國正邁向以生產力提升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對中共而言,中共的八大可說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八大路線」為中共走向現代化目標奠定了政治基礎。  然而,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左傾,使得中共在八大之後的國家政策走向愈趨極端,不僅使八大所確立的政策方針產生中斷,也使中國喪失了50年代到70年代發展經濟的良機,因而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斷裂。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改革開放政策,正可說是中共對於1956年八大路線的回復,中國又重新回到了現

代化的歷史主流。本文願藉由對中國二十世紀現代化發展與斷裂的歷史回顧,讓今後的我們在發展的路上減少一些摸索,進而找到一條更清晰寬廣、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