岬角成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岬角成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淑敏,李聿修,陳銘鴻,羅章秀寫的 形如其名:地名與地形的對話 和楊貴三,葉志杰的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師大出版社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曹登皓、方惠民所指導 林靖諺的 東北角鹽寮沙灘養灘時機之研究 (2019),提出岬角成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岸管理法、海岸防護、沙灘養灘、永續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資源工程研究所 羅偉所指導 王經維的 臺灣北部南方澳地區石英脈發育與構造演化之探討 (2017),提出因為有 演化構造、石英脈、板岩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岬角成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岬角成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形如其名:地名與地形的對話

為了解決岬角成因的問題,作者沈淑敏,李聿修,陳銘鴻,羅章秀 這樣論述:

  二層、三層,到底是什麼樣的地形,猶如階梯一樣一層一層的上升?   哈盆、霞雲,這些看似無關的地名,事實上都是指涉著相同的地景?   滾水、泡泡,如此生動可愛的名稱,會用來形容的是什麼樣的地形?   浸水、大禹,兩個聚落命名的由來,代表曾遭受什麼自然災害威脅?   崁頂、崁腳,兩地的高度差不多?溪頭、坑尾,都出現在河流源頭?   究竟環境識覺如何影響聚落命名差異?先民真的頂腳、頭尾不分嗎?   過去聚集而居的人群常以附近的環境特徵為聚落命名,因此聚落地名   可作為了解早期居民如何看待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一種途徑。   認識一個地方,不妨就從地名開始吧!   撰

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更系統化、更具象的方式,以豐富的地圖、地形立體圖、歷史地圖、衛星影像、空拍照片等素材,展現聚落地名中隱含的地形、地景、自然災害與環境變遷,提供另一種認識地方並了解環境的取徑。   此外,本書也建置了各主題的地名全臺分布圖與地名列表,並提出一套可善用政府公開資訊的操作流程,以及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視覺化呈現地名與地形關聯性的方法,希望可以藉此讓讀者發掘更多在地的地名故事。  

岬角成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獅頭山公園 #燭台雙嶼 #LionsHeadPark #Doublerock #Taiwan
獅頭山公園步道單程1300公尺來回腳程約一小時。獅頭山公園舊稱「金山中正公園」,坐落於北海岸的金山岬上,海拔約 70公尺。往東可見以地質景觀著稱的「野柳岬」,往西則是磺港漁港與中角的山、海景。長期在軍事管制的保護下,獅頭山的生態資源完整豐富,林相十分多元,近年更因復育有成,不同季節時,還可在步道上偶遇臺灣百合或金花石蒜怒放美景。

燭臺雙嶼:又名「夫妻石」,位於金山岬東側450公尺的海面上,其形狀有如兩個燭臺並列,其成因乃因地盤上升,由隆起的珊瑚礁岩所造成之海蝕岩柱,為早期淡水八景之一!

P.S. 根據最新無人機法規,目前當地已經設為禁航區,空拍影像皆為過去畫面。

東北角鹽寮沙灘養灘時機之研究

為了解決岬角成因的問題,作者林靖諺 這樣論述:

海岸管理法、國土計畫法及濕地保育法等三法係架構我國國土、海域及生態整合管理的重要規範。其中,2015年2月頒布的海岸管理法之立法意旨係在「維繫自然系統、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此說明現行國內海岸防護已由功能性提升至國土保育層面,現行的海岸管理策略必須回應海岸管理法的精神。台灣東北角海岸有特殊的海岸地景,基於海岸資源整合管理目標,本研究探討東北角鹽寮沙灘養灘時機,透過分析研究區過往16年之沙灘地形測量資料,加入歷年海氣象資料探討整體沙灘變動原因及特性,進一步擬定沙灘養灘時機及工作流程。研究顯示,沙灘養灘方式建議以沙丘養灘結合濱海沙灘養灘的綜合性養灘工法為主,並統計歷年沙灘土方量之變動情形,訂定常

態沙灘監測、擴大監測、沙源特性調查、回淤確認及啟動養灘等階段性養灘工作流程,可提供做為東北角鹽寮沙灘永續管理之參酌。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為了解決岬角成因的問題,作者楊貴三,葉志杰 這樣論述:

  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     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     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

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

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   本書特色     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     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

,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臺灣北部南方澳地區石英脈發育與構造演化之探討

為了解決岬角成因的問題,作者王經維 這樣論述: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東南側。在地體構造上屬於一個活動帶(mobile belt) ,也就是造山作用最活躍的板塊交界帶。菲律賓海板塊的呂宋島弧向西北方向擠壓碰撞歐亞板塊,另外在臺灣東北部外海又受到沖繩海槽擴張影響,使得臺灣在這個狹長的島嶼上有著非常多變的地質構造現象。南方澳豆腐岬地區位於臺灣東北部,為中央山脈板岩區之最北端,受蓬萊造山運動的影響,導致岩層發生變形,並發育出許多破裂面,使富含二氧化矽的流體充填其中,形成石英脈。本區域出露的岩性為板岩、變質砂岩以及板岩與變質砂岩互層,板岩中有發育良好的板劈理,在板岩與變質砂岩互層所構成的褶皺中在不同岩性的交界處可以看到劈理轉折的現象,另有許多斷層錯動、

褶皺及石英脈等構造。本區域劈理位態大致相同,為西北西走向。而石英脈可依據野外調查,和薄片分析,將不同產狀與各構造之關係,分為四種產狀。再利用劈理為指標,依據截切法則將石英脈依序分為,1.劈理生成之前充填於變質砂岩裂隙中的透鏡狀石英脈,主要生成在劈理之前;2.在板岩中的褶皺型石英脈,被劈理所截切;3.褶皺生成之後呈雁形排列的石英脈、與層面夾60度角大致與劈理平行的石英脈,和劈理同時生成;4.板岩與變質砂岩層中的水平與鉛直之細長狀石英脈,由薄片分析可見石英脈皆截切劈理,在劈理之後形成。透過液包體分析,得到結果分別為第一期石英脈均溶溫度最高,約在250~350℃之間;第二期石英脈在250~260℃之

間;第三期石英脈次之,約250~300℃之間;第四期石英脈最低,約200~25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