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亞洲科技104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展望亞洲科技104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莊銘國寫的 非洲鈔票故事館(2版) 和施仁喬劉浩典的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李梅琛所指導 余秋菊的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2021),提出展望亞洲科技104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憂鬱、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林泰和所指導 劉超文的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之探討-2017至2021年 (2021),提出因為有 川普、習近平、印太戰略、軍事戰略、地緣戰略、外交戰略、四方安全對話的重點而找出了 展望亞洲科技104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展望亞洲科技104,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非洲鈔票故事館(2版)

為了解決展望亞洲科技104的問題,作者莊銘國 這樣論述:

  繼最浪漫的鈔票故事書,鈔票學達人莊銘國   將帶領您探索神秘非洲的人文藝術殿堂。            在悠悠尼羅河參見埃及艷后,欽嘆金字塔的鬼斧神工;看獅子王奔馳在非洲大草原,動物們悠遊漫步於雨林;騎著駱駝,穿越神秘的撒哈拉沙漠。您知道什麼是非洲五霸嗎?罕見的「霍加皮」指的是什麼?有「非洲溫暖之心」美名的是哪一國人?非洲對我們而言,既遙遠又陌生,從非洲鈔票中,我們得以窺見非洲人文史地與政經科技的縮影。     鈔票不只是鈔票   輕鬆成為知性與感性的世界公民     《非洲鈔票故事館》是五大洲介紹的第三本。非洲是世界國家數最多的洲。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橫貫非洲北部,沙漠以北的埃及、利

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巴尼亞、摩洛哥等,主要居住著含族及閃族的阿拉伯人,以前是人類古文明的埃及文化、腓尼基文化,現在屬於阿拉伯文化範圍,我們稱為「白色非洲」。     在沙漠以南,以北方蘇丹黑人及南方班圖黑人為主,大體上是民族成份非常複雜的地區。在坦尚尼亞的東非大裂谷發現250萬年前的「直立人」,是歷史最早的人類,由此移往世界各地,在黑人區大部分是傳統遊耕文化,我們稱為「黑色非洲」。     非洲有雨林、草原等豐富的植物資源,所以野生動物繁多。迄今已成立數百座自然保留區,成為觀光資源。     大多數非洲居民從事農業生產、牧養牲畜及熱帶作物,生產可可、咖啡、茶葉、丁香、花生和棕油,在世界占一席之

地。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為了解決展望亞洲科技104的問題,作者余秋菊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腦血管疾病是造成臺灣地區民眾十大死因的第4名,腦中風發生的6個月內有超過25%的病患導致嚴重失能,慢性疾病皆是腦中風的致病危險因子,針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及控制是可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故需長時間監控及配合慢性疾病藥物治療,改變飲食習慣及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提供病患出院返家後疾病相關知識。護理人員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傳統護理指導大部份給予紙本單張及口頭教育,然而現今資訊科技的進步及行動網路3C產品的普及化,可提供即時、個別化,是目前臨床照護上最即時及有效率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探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病患提升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及避免憂鬱之成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神經內科病房及老年醫學病房進行收案,採兩組前、後測,隨機、單盲之實驗性研究設計,收案82位,包括實驗組40位(行動裝置教育方案)及控制組42位(常規護理),分別於住院48小時內進行前測及介入,出院前24小時進行後測之施測。研究問卷包含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量表(Stroke Self-Care Knowledge)、腦中風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SEQ)、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健康指導內容滿意度之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

e, VAS ),以套裝統計軟體SPSS 20.0版進行統計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呈現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資料及疾病特徵;推論性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比較兩組在人口學基本屬性、疾病特徵、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憂鬱及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運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檢定兩組之前、後測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及憂鬱改善成效,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比較兩組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研究結果: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老年、男性、已婚、退休、高中職、佛道

教為主,共病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平均值為2.28,過去病史以高血壓為主、其次為糖尿病。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後兩組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於組別主效果( β = 6.88, SE = .78,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6.15, SE = .71,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93, SE = .8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腦中風自我效能(SSEQ)於組別主效果( β = 16.80, SE = 2.46,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33.66, SE = 2.78,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46, SE = 4.02,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憂鬱(BDI)改善成效於組別主效果( β = -7.29, SE = 1.50,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8.37, SE = 1.77,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5.28, SE = 2.0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方式比較實驗組(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與控制組(常規護理)的介入措施滿意度,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 < .05),即表示此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措施的滿意度比常規護理有明顯成

效。結論:本研究結果證實透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可以有效提升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程度成改善憂鬱程度,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有較高的介入滿意度。臨床與實務應用:在實證依據基礎下,使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更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成效佳,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因應3C化數位時代來臨,手機及網路使用普及化,希望能藉由腦中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方便性、健康指導內容生動性,且有具個別性的優點,能促進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在病患住院期間提供返家後健康指導內容,更能減少的時間人力成本。對於需要長期復健治療之腦中風患者更能提供持續性的照護內容,藉由操作行動裝置教育方案過程,

更可以促進患者與家人之間的親情互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

為了解決展望亞洲科技104的問題,作者施仁喬劉浩典 這樣論述:

  未來新加坡執政黨會否開啟國家民主化新時代?   旅港新加坡學者之城邦國家政治沉思錄   • 新加坡的威權管治模式正處於何種困境?   • 為何新加坡執政黨崇尚精英主義,卻會利用民粹主義,以應對社會聲音?   • 為何新加坡執政黨需要主動開啟國家民主化新時代?     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政治,一直受各界注視。在二〇二〇年大選,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依然贏得選舉,繼續執政,但其得票率下降約百分之十,反對黨所得國會議席數目增至歷史新高,共得十席。     對於未來新加坡政治會有何種走向,各界分析未有定論。評論者間漸有的共識是,新加坡管治模式已現暗湧,人民行動黨政府需要變革,以應對新的國家政治氣候轉變

。     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可概分為兩類:第一類,以人民行動黨為中心;第二類,以新加坡社會為中心。《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的兩位作者、新加坡學者施仁喬(Cherian George)與劉浩典(Donald Low)主張前者。他們肯定人民行動黨過去的治績,亦認為未來新加坡國家發展仍能受益於其強有力的管治風格,故此他們在《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之中,直指人民行動黨政府治國方式的各種弊端,希望喚起其善意,使之明白,建構更為平等與公義的社會,發展更為民主與公平的政經制度,拓展政治多元空間,增強政府的問責度,皆合乎新加坡的國家乃至執政黨利益。他們相信,若然人民行動黨政

府能夠及早利用其管治優勢,自內而外推動變革,從執政黨乃至國家前途角度看,這都將會是最佳情景。     在新加坡之內,《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的觀點不一定會盡得掌聲,但在華文世界之中,這是立足於新加坡本土、理解新加坡政治生態特質與轉變的重要參考文本。   專文推薦     P•W•普雷斯頓(P. W. Preston,英國伯明翰大學政治社會學系榮休教授,Singapore after Lee Kuan Yew作者之一。)   韓俐穎(Kirsten Han,新加坡獨立記者)   黃偉豪(香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及政策研究課程主任)   李鎮邦(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施仁喬(Cherian George)     新加坡人,前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記者。移居香港之前,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學者。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院長(研究及拓展),近著包括Hate Spin: The Manufacture of Religious Offense and Its Threat to Democracy。   劉浩典(Donald Low)     新加坡人,移居香港之前,曾為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

ublic Policy)副院長。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學部高級講師及實踐教授與新興市場研究所所長。   譯者簡介   鄺健銘     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曾負笈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在新加坡從事研究工作。著有《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與《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合著著作包括China’s Influence and the Center-periphery Tug of War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Indo-Pacific﹑East Asia: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Hong Kong Under Chi

nese Rule: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Gridlock與《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文章散見於The Diplomat、Asian Survey;香港《信報》、《明報》、《經濟日報》、《亞洲週刊》、《立場新聞》、《端傳媒》、《評台》;新加坡Channel NewsAsia、《聯合早報》;馬來西亞《當代評論》、《燧火評論》;台灣《上報》﹑《新新聞》﹑《風傳媒》、《關鍵評論網》、《故事》;中國《參差計劃》等。 推薦序(一)後李光耀時代的前世今生╱P・W・普雷斯頓 3 推薦序(二)事先張揚的警告——論新加坡政治生態的悄然轉

變╱韓俐穎  11 推薦序(三)新加坡與人民行動黨:改革的臨界點╱黃偉豪 17 推薦序(四)展望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政治╱李鎮邦  21 導讀  另一種國家與社會關係想像 ——讀《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鄺健銘  29 繁體中文版作者新序 書寫《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的三大前設╱施仁喬、劉浩典37 英文版作者原序 自由與現實政治——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模式發展圖譜╱施仁喬、劉浩典 45 緒言  轉變中的新加坡與人民行動黨之應對  57 人民行動黨自我革新? 58 人民行動黨政府之認受性 60 新加坡之變 60 新加坡未來管治議題 62 人民行動黨與新意識形態 6

7 本書結構 69 第一部分  二〇二〇年大選、全球疫情、新加坡挑戰  第一章  新加坡之隱憂 73 關於二〇二〇年大選結果 74 人民行動黨的競選表現 75 人民行動黨政府的管治前路 78 第二章  二〇二〇年大選與世代矛盾 81 盛港選區效應 83 新加坡政府的改革空頭支票 85 公民社會之崛起 88 第三章  新加坡的發展與民主  91       政治制度的三種形態 93 現代化理論在新加坡 94 威權主義之可持續性與國族主義之崛起 96 新加坡威權主義之進化 100 第四章  改革之必要 103 社會怨氣與新加坡政府之反應 104 人民行動黨的團體迷思 106 人民行動黨與民

主改革進程 108 第五章  危機之啟示  113 新加坡政府應對疫情之表現 114 疫情的教訓——多元與人性之必要 117 第二部分  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    第六章  效率以外——論國家復原力與社會公義 123 疫情後的經濟危機  124 效率與其侷限 125 論社會復原力之必要 126 社會公義與平等 130 第七章  反思新加坡的外勞處境與國家生產力 133 新加坡生產力之不足 134 新加坡之工業政策 136 第八章  論新加坡的新財政契約 139 關於增加銷售稅 140 拋棄經濟教條之必要 141 增加銷售稅之外的經濟政策想像 143 第九章  關於資產稅 147 新自

由主義之影響 147 關於開徵資產稅 149 第十章  令人尷尬的新加坡族群議題 153 新加坡大選與族群議題 154 論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 155 拋棄李光耀時代教條之必要 157 第三部分  新加坡的國家民主與政府問責 第十一章  新加坡的民主前路 171 新加坡的反對黨力量 172 新加坡執政黨對選民的不對稱期望 173 國會內的超級多數  176 關於民主政制 181 第十二章  論設立新加坡申訴專員機制之必要 183 從新加坡總統大選說起 184 新加坡的管治排名  186 設立申訴專員公署之必要 189 第十三章  重鍊新加坡的媒體生態 191 新加坡的媒體管理模式

192 另一種媒體管理想像 195 改革媒體管理模式之路 199 第十四章  新加坡模式之下的社會激情 205 實現激情(Passion Made Possible)——廣告口號的理想與現實 206 被懲罰的新加坡社會激情 206 關於管治的三種溝通模式 207 新加坡的管治溝通模式 209 第十五章  新加坡政治新常態下的自由思想 215 新加坡的政治新常態 216 應行的新加坡政經改革 218 新加坡的公義城市願景 219 人民行動黨思想僵化? 226 第十六章  新加坡作為開放城市之必要 227 新加坡的管控與自由 228 民主政制下的選舉與人民行動黨 229 新加坡的言論自由 

232 第十七章  民粹主義與人民行動黨 237 關於民粹主義在新加坡 239 精英與大眾 241 民粹式國族主義之誘惑 244 第十八章  新加坡的「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 251 新加坡的「抵制文化」 253 「抵制文化」的散播者 254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之探討-2017至2021年

為了解決展望亞洲科技104的問題,作者劉超文 這樣論述:

川普總統自2017年就職第45任美國總統以後,美中之間即產生巨大變化,兩國的交往從歷任美國總統的時而合作、時而競爭,演變至川普總統執政時,對峙與衝突取代了合作與競爭。尤其以印太區域整體情勢,在川普總統強勢作風影響下,印太地區亦正因中國的崛起現象,彷彿是危險光譜上正散發恆光的一點,讓世界各國不得不重視與正視此一充滿危機與衝突的光譜跡象。本研究旨在探討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探討,特別是針對中國崛起造成美國與世界各國無論在軍事、地緣與外交戰略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本研究主要含括三個部分之探討:第一是探討「印太戰略」的起源,對照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說明兩者間異同並闡述其他國家的「印

太戰略」,以追溯其起源;第二是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帶來的威脅,尤其當習近平2012年掌權後,挾其改革開放後整體國力大幅發展成果,帶動在印太區域軍事、地緣及外交戰略的擴張,對美國與其盟邦所造成衝擊與挑戰;最後則是循上述脈胳與基礎,進一步探討川普政府如何以「印太戰略」之軍事、地緣與外交政策應對中國的崛起,探討美中兩國關係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並足以因應威脅。研究發現,面對中國崛起所造成的挑戰,川普總統因敗選而中止連任,「印太戰略」政策亦無法繼續落實。其各項政策與作為亦隨政權轉移而有所調整,惟觀察接任的拜登總統以「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用語,取代原有「安全與繁榮」來推測,拜登政府的美中關係政策仍延續川普政

府路線。對中國或印太區域安全影響仍待後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