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嘉義唱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小米嘉義唱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玉妹,洪渟嵐,汪憲宗,陳叔倬,林和君,江郁喬,陳俊斌,余明旂,謝雯穎,林志興,山本芳美,賴俊兆,陳映君,張至善,蔡念儒,林頌恩寫的 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三輯:言說與記述 卑南學研究的多聲音軌 和顏艾琳的 走讀台灣風土【限量簽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耶魯 和遠景所出版 。

義守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吳有龍所指導 蔡璧鴻的 從警政署統計查詢網驗證花東地區酒駕查緝現況 (2019),提出小米嘉義唱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花東地區、飲酒比例、酒駕比例、警政署統計查詢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 楊佈光所指導 呂惠茹的 班際音樂發表活動對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桃園市中原國小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班際音樂發表活動、表演藝術、學校特色、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重點而找出了 小米嘉義唱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米嘉義唱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三輯:言說與記述 卑南學研究的多聲音軌

為了解決小米嘉義唱歌的問題,作者鄭玉妹,洪渟嵐,汪憲宗,陳叔倬,林和君,江郁喬,陳俊斌,余明旂,謝雯穎,林志興,山本芳美,賴俊兆,陳映君,張至善,蔡念儒,林頌恩 這樣論述:

  《卑南學:卑南族群研究與部落調查資料彙編》簡稱《卑南學資料彙編》,其目的是希望藉由「卑南學學術研討會」的常年舉行,整理過往各領域先進的研究成果,並結合引進當代社會各領域專家與研究機構,協助建立Pinuyumayan「卑南族」族群知識的資料,培養族內同胞研究各自部落議題的興趣與能力,進而促使「卑南學」未來成為一個學界研究的專門領域。   本輯內容有:卑南族語文選:二十三年了;我們的鞦韆;漁人的話/生物人類學揭示的卑南族系統所屬與人群互動/卑南族民間精怪傳說與魔神仔比較研究:以大巴六九部落為中心/文化復振與創造:Likavung部落的成年禮/內外交演,唱我部落:巴布麓薪傳

少年營唱出的文化意義/記卑南族 Pinaski(下賓朗)部落的一位織女/Kasavakan部落族語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微觀原住民的書寫世界:南王部落pakawyan家族的現象與討論/卑南族の身体装飾:手のイレズミと「お歯黒」/卑南族自辦民族學校芻議/天主教在卡大地布部落的本地化/當代原住民運動與自然保育的相遇:以卡大地布「守護知本濕地」為例/從去殖民角度看博物館與原住民社群合作知識生產之道:以卑南族Ktratripulr卡大地布部落文史書製作為例。   生物人類學揭示的卑南族系統所屬與人群互動   生物人類學研究能夠提供人群間系統所屬,以及接觸互動問題關鍵性的證據,近十年來新遺傳指標的發現

更大大提升了生物人類學研究的敏感度以及鑑別力,因此臺灣南島族群的起源與遷徙問題也在這一波的生物人類學研究中得到重要的進展。過去人類學者對於卑南族的系統所屬以及人群互動一直有爭議。系統所屬部分,對外部分語言學證據指出卑南語與其他臺灣南島語不同,則卑南族是否是臺灣南島語族中最古老的一群?對內石生系與竹生系是否又有不同的系統源流?人群互動部分,台東史前時代遺址大量出土,卻無法有效區辨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先祖們的互動;近代漢人移墾台東又促成相互通婚。以上議題都可以利用生物人類學資料加以檢視。本文整理並分析近年來發表所有關於卑南族的生物人類學文獻,提供卑南族系統所屬與人群互動重要的資訊。   卑南族

民間精怪傳說與魔神仔比較研究:以 Viruwa 與 Balaz 為例   臺灣漢人族群民間盛行「魔神仔」傳聞,直至今日仍時有所聞,也仍是報章媒體的熱門議題。經筆者田野調查與研究所見,臺灣原住民族如阿美、排灣、賽夏、泰雅、鄒、達悟、布農諸族群中亦有幾近相同的共同傳說,而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卑南族中亦有相同的傳聞,並以 Viruwa或 Balaz名之,但至今關於卑南族民間精怪傳說仍然缺乏詳細的紀錄與研究。本文將以大巴六九部落和射馬干部落為主要訪查中心,調查卑南族中相關傳述的語彙和口述紀錄,與其他泛族群近似魔神仔等共同傳說作比較研究,分析卑南族精怪傳說在該母題傳說模式下的特殊性及其文化意義,同時補益

卑南族民間信仰的相關文獻紀錄及研究。   文化復振與創造: 以 Likavung(利嘉)部落成年禮為例   Likavung(利嘉)部落自1990年前後開始進行陸續的文化復振,而利嘉部落青年在參與卑南族跨部落文化營後,回到自身部落學習,進而產出文化成長班,帶著弟弟妹妹一同向老人家學習,這群年輕人試圖在部落創造,以當代的時空、環境下,教育青少年如何成為一位Likavung的人。2017年Likavung 部落舉行了成年禮儀式,而主要舉行儀式的兩位男生,正是第一屆文化成長班之學員,是被一群姊姊們帶大,與過去成年禮的男性,是在男子會所中受教育、養成的過程,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本文試圖以 Likav

ung(利嘉)部落成年禮儀式產出及執行過程中,討論文化復振與文化創造之間的關聯。   內外交演,唱我部落: 巴布麓薪傳少年營唱出的文化意義   巴布麓部落每年年底的 semimusimuk,一個由薪傳少年營到部落內及鄰近社區家戶唱歌、報佳音的活動,已經成為部落年度大事,儼然成為巴布麓的創新傳統之一。2016年卑南學學術研討會中,薪傳少年營指導老師林娜維以她推動薪傳少年營的經驗,發表〈巴布麓部落薪傳少年營:文化復育計畫〉一文,詳述這個團隊的創辦、發展,以及 semimusimuk 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年度例行活動。我將接續林娜維的討論,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討論巴布麓薪傳少年營展演的文化意義。借用謝

世忠在討論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時提出的「內演」與「外演」觀念,作者認為巴布麓薪傳少年營的展演經常帶有「內外交演」的性質,既向部落外觀眾展現部落當代樂舞面貌,也在部落內發揮重要的社會功能,並凝聚部落認同,來探討薪傳少年營在 semimusimuk、舞臺表演及日常生活演唱的歌曲和他們表演的方式,藉此觀察巴布麓部落族人如何透過這些活動中「傳統與現代」以及「部落內與部落外」的對話,營造出部落共同體的認同感。   記卑南族 Pinaski(下賓朗)部落的一位織女   Pinaski(下賓朗)部落是位於臺東縣卑南鄉的卑南族部落,於臺東著名的綠色隧道北端出口,是卑南八社中規模較小的部落。日治時代,日

本人就叫這裡「檳榔樹格」。下賓朗部落的卑南族人在日治時期定居於現在部落位置,緩緩走過百年,它留下許多豐富的人文資產,然卑南族的織布技術就是其中一項令人津津樂道的無形文化資產。   作者自 2013 年起藉由學習卑南族傳統織布,深入訪談、觀察和相關文件資料對照檢證等方式追溯 ina(孫菊花女士)的生命歷程,並將這些紀錄整理出這篇文章。本文記錄的這位織女 ina 現年80歲,其生命歷程對卑南族織布變革及傳承有著很大的意義,作者認為其生命史於當地具有特殊意義。本文將由她的成長背景開始,延伸探尋,採用生命史的敘說方式,理解她個人之生命關照與反省,交融出她對於織布工作的執著態度。本文除企圖反映她對生命

的獨到經驗,也提供其他女性另種同理心的參照角度;書寫風格將結合說明文與記敘文(敘說故事)的方式呈現。ina 由於母親早逝、父親再婚、受姨母的撫養,姨母的教養態度與其自身的人格特質,建構出她傳統宿命、樂觀開朗、友善寬容、恪遵孝道、任勞任怨的生活態度;人生低潮期,宗教適時介入,在信仰支持及教友協助下,促使她日益知足勇敢、保守敬畏、進而圓融善解,終至她在日後工作與處世上都有正面積極的人生觀。   Kasavakan 族語復振路之成人族語行動研究   這是一篇想要當個會說卑南語的人,努力成為能說卑南語的真正卑南族人的行動過程。   微觀原住民的書寫世界:南王部落 pakawyan 家族的現象與討

論   本文從當代原住民的書寫發展概述入手,最後聚焦在原住民、卑南族、南王部落一個小小家族的書寫活動上,其實是想借由微觀的角度深入了解當代原住民日常生活中的書寫狀況。       卑南族的身體裝飾――手紋和「黑齒」   從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一個住在東京的日本人,他以訴說卑南族或是「生蕃」的奇妙事物而聞名。這位男性叫村上八十吉(村上吉弘),從頭到腳都有刺青,甚至連臉都有刺青,這在日本人中都極其少見。他死後,福士政一博士,將他的皮膚作為醫學標本,現在還收藏在東京大學醫學部的標本室裡。 一直到現在,村上的事情和刺青標本仍流傳在一些好事者間。關於自己臉上和身上的刺青由來,村上在新聞雜

誌裡不斷的重複說是在「卑南刺青的」。村上所說的話,還有之後根據資料來檢討卑南族的刺青、卑南周邊民族狀況,並且對照歷史後,即可得知那是個非常可疑的說法。     本文想要解開對卑南族人的誤會。為了要檢討實際的狀況,首先,先看村上到底說了什麼,再介紹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何廷瑞德關於台灣原住民的全面性刺青論文〈臺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1959)。然後再從初期調查卑南族的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他其實是個歷史學者,從他的資料當中,回顧卑南族刺青和染黑齒的習慣。一旦刺了青,就是一輩子的痕跡,可是染黑齒,卻是暫時的。黑齒常常要補染。不過在身體研究上,都屬於身體裝飾或是身體改造的一種。不管哪種,對現

在的卑南族而言,都已經是過去的習慣了。在這篇論文當中要回顧其實際使用的時期,這樣的資料,再提供給卑南族人,當成是今後可以參考的一個視點。   卑南族自辦民族學校芻議     從 Pinuyumayan 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到臺東縣南王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卑南族教育在政策法令的空間裡開創、展現了更多的實踐可能性,透過這些經驗過程的累積,並對照國內「民辦實驗教育」、「為台灣而教」的蓬勃發展,本文嘗試探究卑南族教育自治藍圖的下一步可能:自辦民族學校,以及其在民族自覺及跳脫體制框架上具有的意義。   天主教在卡大地布部落的本地化   天主教於 1953 年傳入卡大地布部落,是天主教在卑

南族居住地區的第一個傳教據點,亦是鄰近幾個卑南族部落(南王、下賓朗、初鹿等)中天主教信仰人數比例最高的堂區,最盛時期部落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成為天主教徒,還培育出三位本地神父;除了傳教工作方面的成功,知本天主堂在部落的文化保存、復振和教育方面,皆有不可抹滅之貢獻與重要性。 知本天主堂由族人自發、自力將教堂裝潢設計為原民風格,展現天主教信仰與卑南族文化的巧妙相融;天主教信仰在精神層面更是影響著族人的日常生活,且體現於天主堂的小米收穫祭感恩彌撒、煉靈月追思亡者等禮儀當中,天主教禮儀也在時間的洪流中潛移默化影響了部落中的非教友族人。知本天主堂乃實踐信仰在地化精神之典範。   當代原住民運動與自然保育

的相遇:以卡大地布「守護知本濕地」為例   知本濕地位於知本溪出海口,這片土地面臨大型開發的壓力,從20年前捷地爾高爾夫球場的開發,到最近規劃的太陽能發電廠,長久以來一直處於開發和環境保護下的拉扯。在過去,自然保育團體以生態環境價值作為訴求,來面對大型環境開發案的壓迫,直到近年來臺東本地的原住民運動興起,例如卡大地布部落的「捍 衛祖靈.拒絕遷葬」運動,在意義上不再是認同與文化的議題,進一步涉及了空間管理和自主性,以及提供了不同群體參與的機會。臺東鳥會、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發起「守護知本濕地」運動,近年來首度與原住民部落傳統領域論述結合,產生了新的意義與力量。本文討論守護知本濕地之行動與知本地

區原住民 運動之間的關連性與獨特性,並認為這涉及土地的價值框架下,自然保育、部落觀念,與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競合。當代原住民的文化復振與爭取政治自決空間運動大都強調保障原住民族在固有領域的土地使用權益,並依循傳統智慧生存,在這樣的思潮和覺醒下,許多部落紛紛宣示傳統領域。近年來原住民參與已成為守護東部地區自然環境十分重要的力量。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論述將歷史與調查結合,除了彰顯傳統領域的劃設範圍以外,也涉及到部落從口傳的話語轉換成空間管理的可能。就自然保育及環境保護而言,對於土地的保護不僅是珍稀物種、棲息地、生態保育價值的推動,更是不同人群在土地的使用活動和生活文化發生的場域,進而與資本主義強調

的資本至上的價值競逐,在臺灣開展了一條自然保育、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新路徑。   從去殖民角度看博物館與原住民社群 合作知識生產之道:   以卑南族 Katratripulr卡大地布部落文史書製作為例   文史出版如何作為部落佐證口述歷史信度強而有力的文獻參考?這中間隱含甚麼樣弔詭的迴路?部落透過建構自身文史並出版書籍,是宣告部落主權的方式。本文以卑南族 Katratripulr 卡大地布部落文化地名故事成書的歷程與成果,探討其內文如何顯現族人呼籲對於原住民主權的重視,而成果意涵則具體牽動了「索賠」、「書寫」、「命名」與「護衛」等去殖民方法的實踐。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參與其中擔任的協

力角色,又如何重合博物館的時代任務,於在地知識與轉型正義上有所參與。有關這類合作或延伸的議題,又有哪些可供討論、反思或展望之處。本文針對上述結果與相互關係,進行實例分析與探討。

從警政署統計查詢網驗證花東地區酒駕查緝現況

為了解決小米嘉義唱歌的問題,作者蔡璧鴻 這樣論述:

本研究在探討由警政署統計查詢網,驗證花東地區酒駕查緝現況,由警政署統計查詢網得知花東地區酒駕比例偏高,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經深度訪談,由族群文化、警政單位查緝法令及個人因素,得知飲酒比例偏高與酒駕比例高之關聯性如下;一、族群文化為花東地區飲酒比例偏高的主因,且不受限於原住民族群,在花東地區之漢人、客家人及平地人大部分亦受到當地飲酒文化影響,增加飲酒比例,進而增加酒駕機率。二、警政單位對於酒駕查緝因地緣關係或當地習性,對於各地區酒駕查緝情況多有異同,增加了花東地區酒駕民眾僥倖心態。三、個人家庭因素亦影響飲酒習性,若從小家庭中接觸酒精,還未飲酒卻看著家中族人、親友飲酒,難免產生模仿效應,增加

日後飲酒的可能性。

走讀台灣風土【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小米嘉義唱歌的問題,作者顏艾琳 這樣論述:

以最貼近土地的距離,走讀台灣。   一地一風土,一鄉一特色,一戶一故事   詩人顏艾琳這次要以最貼近土地的距離,   深入台灣鄉鎮,品嘗在地飲食,感受風土人情。   整個台灣,都是城鄉鎮的博物館。   台灣,這座美麗的島,我們心心念念的家園,除了天然的地理美景,物產豐隆等肉眼看得到的外在資源,還有隨處可及的溫暖人情,無疑是台灣最美的風景。然而台灣要發展一鄉一特色,最大的問題是,誰在當地發展、延續執行這個特色?   翻讀本書,有如跟著一個誠懇的導覽,在基隆八斗子嘗鮮、淡水走訪詩意、桃園角板追山、新竹南園尋靜、走踏文創霧峰、微醺於彰化二林、在雲林看農青如何復興家鄉、閱覽嘉義的神鬼傳奇、感受台

南人的「敢」、嗅聞還存著農村氣味的宜蘭、適合慢呼吸的台東、古趣及新潮匯流的澎湖、處處風獅爺的金門……   作者在本書試圖勾勒天地人三合,介紹與當地產業息息相關之景點,讓各地用生命書寫出的風土篇章,被聽見、被看見、也被學習,唯有如此,才能讓感動的故事不僅僅是感動而已。   走,讓我們一起加入「人才」的行列中,在說著母語的土地上,人人都是家鄉的導覽員。現在讓我們走入書裡,與詩人一起關心這塊土地! 名人推薦   吳晟(作家) 專文推薦   呂學海、李偉文、林淑娥、曾旭正、劉克襄、顏漏有 聯手推薦(依姓名筆劃序)   「艾琳是詩人,是個有詩壇超女之稱的行動派,透過她的踏查,再以詩人之眼來看生

養我們的這塊土地,絕對會讓你留下深刻且迴盪不已的感受。」──李偉文(作家)   「讓我們跟著艾琳走讀台灣,看到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愛台灣,是了解目前台灣天地人之間的好書。」──林淑娥(台灣公益CEO協會秘書長)   「讀此書,有共享記憶的,自然津津有味;若無,也必心生嚮往。足矣!」──曾旭正(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詩人的地方風物之旅,善於以精巧的文字另闢美學,彷彿攝影家總是比我們多了一道幽微之光,可以借取,在適當的位置,照出敘述主體綽約之美。在眾多地方城鎮的旅行裡,有時我們享受的常是這樣獨特而溫柔的夾議夾敘。」──劉克襄(作家)   「研讀《走讀台灣風土》,有如跟著她一起重新走

過台灣的大城小鎮,感受台灣不同的城鄉風貌,並重拾遺忘的記憶。」──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顏艾琳   艾琳,颱風名。台南下營人。來臺北受教育後,習得文學跟編輯技能。一個活得像魏晉時的嬉皮。玩過搖滾樂團、劇場、「薪火」詩刊、手創、公共藝術等。詩作已被改編成流行樂、現代舞劇、微電影、舞臺劇等多元媒介。   出身於南台灣農家,近年來因曾在農媒擔任總編輯,接觸到台灣鄉鎮之「地味」已非童年時純粹,在詩文藝創作之餘,發願深度走讀臺灣各地、探查產業特色、訪問在地或新來之漂鳥人士,為原鄉的演變跟發展留下紀錄。相信唯有存善心、做好人事、相隔的天與地才能共好;人,是關鍵、是宏

大天地中最渺小的要角,天地人三才存濟,地球村才會存在。自許為地球公民,持續觀察兩岸一地一風土,用攝影與文字建構地味博物館。   Facebook顏艾琳   www.facebook.com/yan.a.lin.7   Facebook台灣風土 Taiwan Terroir   www.facebook.com/taiwanterroir 推薦序 最美是人情/吳晟 推薦語 基隆│基隆不只財高八斗  新北│滬尾第一老街重建聚落  桃園│兩蔣、泰雅都要復興角板山  新竹│南園,世間選一不二  台中│文創光復了霧峰  彰化│濁水溪旁,酒與米之鄉  雲林│雲林,農情蜜驛  嘉義│

詭趣又旺來的民雄  嘉義│大林,My Darling  台南│期許之地:下營鵝豆桑、鹽水炸蜂炮  台南│贏得強強滾的三寶 台南│台南漫遊食光  宜蘭│水色宜蘭 台東│台東山海慢呼吸   澎湖│離島第一站,澎湖 金門│金門,誰的鄉愁 結語 走,看見台灣風土 推薦序 最美是人情 吳晟   詩人顏艾琳近年來親身貼近土地,一面走一面讀,一面刻畫鄉鎮地景和生活人情,完成新作《走讀台灣風土》一書。這本書以寫台灣的人物、記敘台灣的故事、描繪台灣的景色為主要軸心,進而展現出台灣多元的文化面貌,堪稱是一本書如其名的作品。透過一場場的旅行踏查,深入台灣不同的鄉鎮,找尋農產之美,為讀者介紹與當地產業息息相關

之景點,就像一個誠懇的導覽,帶領遊客身歷其境,走踏台灣的風土。跟著她的步伐,讀者們也彷彿親自走了一趟基隆八斗子、淡水重建街、桃園復興、新竹南園、台中霧峰、彰化溪州二林、雲林、嘉義民雄大林、台南下營鹽水、宜蘭、台東、澎湖、金門等地。   艾琳的創作題材角度多面向,縱使看過再多美麗的景色,從文字裡,我們不難看到,台灣風土民情仍舊是顏艾琳最深情的眷戀。台灣的大城小鎮,擁有數不盡的景物,以及令人回味的美食,只要她所能到達的地方,都是絕佳的取景之處,從來不會缺少題材,信手拈來,落花水面皆文章。她將從小到大的記憶儲存於腦海裡,乃至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庶民影像,那些過往的童年、青春的點滴經歷,由遠而近,逐一

清楚地陳明在眼前。而總是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後,我們會發現其實真正感動我們的,是人與人,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裡,那些友善的往來,還有一起為這塊土地灌溉養分的種種溫暖。   透過不同的視野,寫出不同的城鄉面貌,《走讀台灣風土》不只流露出對寶島的感情,也把自然的風光、珍貴的史地,還有各地的特產,一覽無遺地展現給讀者。   我一直很感激,在2010年參與反國光石化運動及2012年反中科搶奪農民灌溉用水,很多藝文界朋友站出來聲援,艾琳是其中非常熱心的一位,可見她對社會公義極富熱情,欣逢新書出版謹致數語,給予最深的祝福。 台東是雲的國度, 也是一個很慢活的山海城市。 從台北搭時速280的普悠瑪

火車,也要三個多小時,搭飛機約五十分鐘,經過宜蘭就算是東部,火車上看山看海看稻田與連綿的山,還有雲。飛機上天與海則連成一片,船往天上的雲港游去,怎麼看都美到不可思議。 2005年我受邀駐地知本溫泉區,除了暢遊大東部,還深入卑南族的兩個部落;其中建和部落的哈古頭目,恰是我的作者之一。參觀巴拉冠、跳舞唱歌、一起喝小米酒、圍著篝火講有點淒涼的笑話、說原住民在大環境的生存問題……集部落文化作家、知名木雕藝術家的頭目哈古,在他家抱摸著小麝香豬的肚子,一邊跟我訴說台東年輕世代的原住民,不認同自己的原生文化、更不認同漢人的生活觀,卻盲目模仿美國的黑人嘻哈文化。我那時在部落走動,看到一堆刺青、綁雷鬼或是黑人的

辮子頭、打扮很美墨的年輕人哼唱著Eminem的嘻哈歌曲,覺察出哈古的憂心。 十年之間,我多次去旅遊跟演講,也在台北的原住民部落大學擔任傳播學講師,不論從台東或在台北觀察,台東也改變了。花東快速公路因為環評通不過、地質容易因地震跟豪雨坍落成災,但自然景觀是台東最重要的觀光財,低工業、大山大海的陸洋資源、綠島跟蘭嶼、原住民文化與特殊的飲食,如何推廣跟強化台東特點,高速火車普悠瑪將以前七小時的車程縮短一半,原住民的族群文史教育、藝術經過文創包裝、產官學的深化與垂直連線,正逐一展現台東的蛻變。 血液裡都是海水的島人 船劃破大海的平靜,觀光客到了綠島、再轉蘭嶼;台東最美的綠蘭跳島旅行,近年由於交通跟船班

的改善,船未到綠島,已經遠遠看到海邊的民宿。到了蘭嶼,更無法相信這麼多異國色彩的元素,也加諸這個南島語系的小火山島,顯見台東的觀光旅遊的確興盛。但最應該突出的達悟族藝術跟民俗文化,或台東本身的原民圖騰,甚至以前蘭嶼最傳統的野銀聚落,竟然已經被現代水泥房子圍起來,達悟族知名作家夏曼‧藍波安面對家鄉越變越現代化,透過書寫記錄了族人被都市文明沖刷、被物質消費奴役、小島被外來觀光商業化,人與島的性格被侵吞、消化的悲傷。還好夏曼身上流著達悟男人的血液、行動上投入搶救耆老的口傳傳奇、傳統手藝與妻子親耕糧食、作息。他不僅是作家,更以維持達悟族生活為榮耀。

班際音樂發表活動對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桃園市中原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小米嘉義唱歌的問題,作者呂惠茹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中壢區中原國小班際音樂發表活動進行的方式、演變,及對藝術與人文課程、教學成效及師生的影響,收集封閉式量化數據和開放式質化資料,使用了文獻探討、內容分析、現場觀察、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五種方法。在研究中蒐集了共十三屆的活動計畫、秩序冊、曲目、曲譜及活動照片影片等檔案文獻,作為時間縱向探討範圍,加上以106學年度班際音樂發表會為範疇,針對當屆的活動準備工作做現場觀察,並在活動結束後進行以六年級學生為對象的問卷調查,還有以不同對象所做的深度訪談,做橫向的分析與深究。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結論如下:一、班際音樂發表活動成為中原國小每年固定舉辦的大型活動之一。二、改制為發表形式使活動

發展更具永續經營條件。三、活動內容多元發展有助於創意及表演藝術教育的啟發。四、選曲上的原則及變化使表演內容更顯多元創新。五、音樂老師在教學創意方面及表演音樂的準備上更具挑戰。六、學生普遍抱持正面積極、樂於參與的態度。七、活動期間校園間呈現出符合學校願景的正面氛圍。八、班際音樂發表活動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有其關聯性。九、班際音樂發表活動有補充表演藝術課程的附加價值。十、全校性投入的班際音樂發表活動可成為學校特色。關鍵詞:班際音樂發表活動、表演藝術、學校特色、藝術與人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