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單位cc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容量單位cc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本Newton Press寫的 單位與定律:完整探討生活周遭的單位與定律! 人人伽利略09 和弗雷德瑞克.馬泰爾的 全球網路戰爭:全球化vs在地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容量單位表 - 線上工具也說明:mL/c.c L oz.tr(UK) oz.t(US) pint(US) gal(UK) gal(US) bushel(UK) bu... mL/c.c 1 0.001 0.0352 0.03382 0.00211 0.00022 0.00026 0.00003 0.00... L 1000 1 35.196 38.8148 2.11342 0.21998 0.26418 0.0275 0.02... oz.tr(UK) 28.4123 0.02841 1 0.96075 0.06005 0.00625 0.00751 0.00078 0.00...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人 和稻田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 徐昕煒所指導 李齊的 多倉多車途程規劃問題下建構低碳冷鏈多溫共配模型 (2021),提出容量單位cc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冷鏈物流、具時間窗車輛路徑問題、碳價格、多倉庫、多溫共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理學院應用科技學程 吳耀銓所指導 王仁傑的 在有限基板空間內改善信號的性能 (2019),提出因為有 基板的重點而找出了 容量單位cc的解答。

最後網站「cc ml」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則補充:cc ml資訊懶人包(1),2021年7月4日—毫升(ml)是『容量』或『液體的體積』的計量單位,英文為milliliter,縮寫ml,又稱為公撮,相當於立方公分。✓1公升=1000毫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容量單位cc,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單位與定律:完整探討生活周遭的單位與定律! 人人伽利略09

為了解決容量單位cc的問題,作者日本Newton Press 這樣論述:

理解科學不可或缺的 宇宙、化學、生物的原理‧定律 全部解說!   本書將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熟悉單位,像是時間一分一秒、溫度高低變化、電流安培…等,或是課堂中學過但不太了解的導出單位與特殊單位,作了系統化的全面解說,藉此釐清觀念、深入淺出的輔助您學習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科學知識!   「從這裡到便利商店約300公尺」、「電影再10分鐘就要開演了」、「最近胖了2公斤」……,單位不知不覺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有了這些單位,我們才能明白這些數字代表的涵義,不過1公尺到底怎麼定義出來的呢?一秒又是怎麼計算的呢?   單位的種類非常繁多,例如力的單位、壓力的單位、能量的單位等

等,但不管是表示哪種量的單位,都是由7個基本單位組合而成。2019年5月,國際度量衡大會針對基本單位之中的「公斤」、「安培」、「莫耳」、「克耳文」,運用亞佛加厥常數、普朗克常數、量子霍爾效應、約瑟夫森效應與水的三相點等,對其做了重新定義,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準確。   而國際度量衡大會在制訂單位的時候,必須運用一些定律,這是因為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一切現象,都隱含著定律。不論是投出去的球會飛往哪個方向也好,電線中流動的電量也好,父母的特徵遺傳給子女的比例等等,都各自依循著既定的定律,在宇宙、自然、化學、生物等領域也都有著各樣的定律,像是「相對性原理」、「光速不變原理」、「自由落體定律」、「佛萊明

左手定律」…等,本書由淺入深,提供廣泛年齡層閱讀,只要瞭解就能知道「原來如此」的奧祕! 本書特色   1.本書系來自日本牛頓出版社的科普書系列,一貫以精美插圖、珍貴照片以及電腦模擬圖像,來解說科學知識,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2.以一書一主題的系統化,縱向深入閱讀,橫向觸類旁通,主題涵蓋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工學、歷史、醫學藥學九大類。   3.總以各方角度來闡明各類科學疑問,啟發讀者對科學的探究興趣。   序言 6  單位的新定義 一、基本單位 18  自然界的量以7個單位「記述」 24  長度(公尺:m) 26  質量(公斤:kg) 28  時間(

秒:s) 30  電流(安培:A) 32  溫度(克耳文:K) 34  物質量(莫耳:mol) 36  光度(燭光:cd) 37  制定單位的歷史與SI詞首 二、導出單位 40  頻率(赫茲:Hz) 42  能量(焦耳:J) 44  電壓(伏特:V) 46  功率(瓦特:W) 47  電荷・電量(庫侖:C)、靜電容量(法拉:F) 48  電阻(歐姆:Ω)、電導(西門子:S) 50  磁通量(韋伯:Wb)、磁通密度(特士拉:T) 51  電感(亨利:H) 52  力(牛頓:N)、壓力(帕斯卡:Pa) 53  平面角(弧度:rad)、立體角(球面度:sr) 54  光通量(流明:lm)、照度(勒

克司:lx) 55  酵素活性(開特:kat) 56  放射能(貝克:Bq)、吸收劑量(戈雷:Gy)、劑量當量(西弗:Sv) 三、特殊單位 60  震度、地震規模(M) 62  資訊量(位元:bit) 64  海里、節(kn)、重力加速度(Gal)、旋轉速度(rpm)、特克斯(mg/m)、噸(T)、兩 66  克拉(car、ct) 67  毫米水銀柱(mmHg)、埃(Å) 68  天文單位(au)、光年、秒差距(pc) 70  長度的單位 71  面積的單位 72  容積的單位 73  質量的單位 74  力的單位、壓力的單位、黏度的單位、磁場的單位 75  能量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溫度的單

位、光的單位 四、力和波的原理、定律 78  原理與定律的定義 82  自由落體定律 84  平行四邊形定律 85  虎克定律 86  慣性定律 88  牛頓的運動方程式 90  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92  槓桿原理 94  功與能量 96  動量守恆定律 98  角動量守恆定律 100  阿基米德原理 102  帕斯卡原理 103  柏努利定律 104  反射、折射定律 106  惠更斯原理 五、電場與磁場的定律 110  庫侖定律 112  歐姆定律 113  電量(電荷)守恆定律、克希荷夫定律 114  焦耳定律 116  安培定律 118  佛萊明左手定律 120  電磁感應定律

六、與能量有關的定律 協助和田純夫/渡部潤一 124  能量守恆定律 126  力學能守恆定律 128  熵增定律 七、相對論與量子論的原理 132  相對性原理 134  光速不變原理 136  等效原理 138  測不準原理 八、宇宙的定律 142  克卜勒定律 144  萬有引力定律 146  E=mc2 148  哈伯定律 150  維恩波長偏移定律 九、化學的定律 154  亞佛加厥定律 156  合併氣體定律 158  各種化學定律 十、生物的定律 162  孟德爾定律①~② 166  哈代-溫伯格定律 167  全有全無定律   推薦序   日常生活裡,我們會用到

公尺、公分、公斤、公噸、分、秒、公升、伏特、瓦等數不清的單位。倘若沒有這些公認的單位,就無法表達:一棵樹有多高、一包米有多重、上第一堂課要在什麼時候走出家門、一個杯子能裝多少飲料、為什麼各種電器需要的電池數目不一樣、一盞電燈每小時消耗多少能量。因此,認識各種單位的意義和由來,既有充實知識的趣味,也有助於了解和比較生活上各種物件的功能。   制定各種單位的過程中,人類觀察過許多自然現象和物體的行徑,發現一些規律性,而產生了粗略的單位,例如一天(兩次日出之間的時間)、一個月(兩次月圓之間)、一英尺(成人腳底板的長度)等。一方面由於有了這些單位,另一方面觀察的現象範圍也擴大,就發展出一些觀測工具,

提高觀測結果的精確度。細心地整理觀測結果,歸納出各種現象的規律性,和其中各因素演變的因果關係,也就發現了一連串的物理定律。   在這些定律的指引下,人類製作觀測儀器的材料和技術不斷進步,觀測範圍、精密程度跟著提升。於是,又發現更多定律,也需要修改或制定更多適用的單位。「單位」和「定律」互相激盪著,人類的智慧和努力寫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因而日本牛頓雜誌社在2014年出版「單位與定律」一書。由於國際度量衡大會在2019年修訂部分單位的定義,「單位與定律」的修訂版問世,人人出版社將這本好書譯成中文。   本書包括兩部分:從序言到第3章陳述「單位」的發展史,以及各種單位的定義;第4章到第10章解說

和「單位」有密切關係的各種「定律」。因為「單位」是因量度的需要而制定,而量度時所觀測的大多屬於物理現象,觀測儀器和技術大多運用物理學原理而建立,所以本書主要介紹物理學定律,即使化學定律的基礎依然是物理學。最後一章的生物學定律,則屬於新的範疇。   第1章從長度、質量、時間這些最基本的物理量所用的單位說起,向讀者說明一系列「基本單位」的沿革。以生動的插圖,及精心製作的表格,呈現文章內容的重點。例如24、25兩頁的插圖顯示:「公尺」的定義從最早以地表兩定點間的距離為依據,到以「公尺原器」兩刻線間的距離為標準,再到現在藉助於光速恆定的特性而制定。圖裡附加適當篇幅的說明,讓讀者聯想到本文中較詳細的介

紹,而能體會修改定義的原因,和修改後提升觀測精確度的結果。   不論生活上或科技研發方面,長度、質量、時間不足以表達物件與現象的規模及演變。例如脈搏可能「用手指感測」(把脈)或是以「壓力感測器測量」或「經由心電圖等電子儀器觀測」,而測量內容包括「每秒幾次」、「每次搏動的強弱」等資訊,所以我們需要頻率、能量、電壓這些「導出單位」。   在第2章開頭,作者以聲波和電磁波的頻率為例,說明振幅、頻率、週期、波長的定義,以及頻率與波的效應(是否聽得見、醫療上的用處等)之間的關係。插圖及相關說明很鮮明易懂,可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在解說力、能量、功和功率、電磁場的主要物理量、壓力、光通量和照度、酵素

活性、放射活性及生物等效劑量這些觀念與單位時,也一樣用容易體會的方式編製插圖,使讀者容易接收陌生領域裡的資訊。   為了表示地震具有的威力來源,以及在各地造成的震動效果,地球科學界觀測並分析地震時震源地質結構的變化,並研究人體對於震動程度的感受和當地的加速度之間的關係,建立「地震規模」和「震度」的觀念。表達這兩個觀念的數值(例如規模6.3、震度4級),是經由精確規定的量度方法和計算產生的,但不能冠上前述的某種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這兩個觀念的數值大小,具有明確的實用意義,它們各自構成一種「特殊單位」。第3章第1節的詳細解說(包括插圖和附表),可以讓讀者體會這種特殊單位的意義,也有助於理解氣象局

發布的地震消息內容。   類似地,位元(bit)和位元組(byte)是用來計量資訊量的觀念。因為它們的數值是依照精確定義產生的,也就形成另一種「特殊單位」。第3章的各節,詳細而清楚地解釋許多種特殊單位。例如斤、兩、磅是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質量單位,經由規定舊有單位與國際單位的換算而定義的。又如光年與天文單位,是簡潔表達宇宙間的長距離所需而制定的。   值得提醒讀者注意的一個單位,是表示容積和體積的「毫升」(milliliter),它的縮寫是「ml」。但是很多人把ml讀作mol,變成物質量的單位「莫耳」。正確的做法是把它唸成milliliter,或依照從前表示相同意思的「立方公分」(cm3)

之縮寫「cc」。   第4章到第8章,實際上是一部插圖豐富精美的物理學科普教材,從經典物理的力學,談到近代物理的相對論、量子論和宇宙學。它選用的題材,一方面呼應前文的單位之定義及由來,使讀者領悟到制訂那些單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欣賞制定單位過程展現的人類智慧之美。   第9章列舉一些化學定律。本文及插圖讓讀者從分子、原子、電子等微粒的行徑(包括排列、運動、碰撞等),認識支配(造成)各種現象的機制,以詮釋各定律中的相關變因及呈現的結果。   第10章以遺傳學中的孟德爾定律及哈代-溫伯格定律,和神經傳導訊息的全有全無定律,作為生物學定律的範例。只用文字敘述,很難將這類題材傳達給讀者。本章

精心製作的示意圖,鮮明地呈現基因的可能組合方式,以及刺激強度與鈉離子流動與否的關係,因而幫助讀者了解造成種種遺傳效應的原因,和神經對刺激能否產生反應的條件。   本書的共同作者都是「單位與定律」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有條理地將工作及研究的心得,融入本書的文字及插圖中。在本書各章,常會看到一個項目以不同的層次反覆呈現,因而能使讀者對書中題材感到興趣、細心閱讀,逐步增進了解程度,並啟發深入思考、謹慎推理的好習慣。這是一本圖文並茂、引人入勝的科普好書! 曹培熙 老師 台大物理系暨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中心退休教授

容量單位cc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 Photoshop 課程講師
由於實在太多同學像我反映希望可以有線上課程學習
所以就決定錄製一系列的 Photoshop 線上影片教學
而且不加密、不設限、不販售,就是純分享
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這系列 Photoshop 教學影片
是由初學到深入,專為初學者設計
後半部進階內容與範例並非一般商業用途
而是針對 Photoshop 與 3ds Max 之間的整合教學
包含無縫貼圖製作、建築合成調色、室內設計合成調色、遊戲貼圖製作方面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
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Photoshop CC 2020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u0WwWG
Photoshop CC 2020 線上教學影片範例下載:http://bitly.com/2FTNygJ
JC-Design 網站:http://jc-d.net/
JC-Design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jcdesigntw/
JC-Design LINE ID:@umd7274k

---------------------------------------------------------------------------------------------------

解析度
 ● DPI (Dot Per Inch) 指的是一英寸中有幾個像素
  ▲ 解析度的大小關係到影像的清析與否,一般電腦螢幕的解析度為72DPI,搭配高階一點的顯示卡則可到96DPI。如果是要印刷用的影像檔案,則至少要300DPI 以上才不會有馬賽克的模糊現像產生。若是要使用在網頁上的影像檔案,則只要72DPI 就足夠了。
  ▲ 影像的解析度會影響列印時,影像的列印品質及大小,但不會影響它在螢幕上所呈現的品質。而且,影像解析度是可以透過 PhotoImpact 、 PhotoShop 、 PaintShop Pro… 等影像處理軟體加以改變!
 ● 每英寸像素,ppi 或 PPI (Pixels Per Inch)
  ▲ 像素密度(pixel density)單位,即每英寸的長度中所具有的像素。由解析度中X或Y軸的數字除以該軸的長度(英寸),可得該軸的像素每英寸密度。一般的像素是方形或接近方形,X與Y軸像素密度相同,但也有不相同的顯示器。
  ▲ 掃描圖片時的度量單位:掃描圖片時,我們在原稿的每一英吋範圍內要產生多少畫素值pixel,經過掃描後,同一張原稿,它的 ppi 值越大時,所得到的圖像也越大,通常我們在掃描時,對於較大的正片或圖像,可以採用較大的 ppi 值,對較小的正片或照片採用較小的 ppi 值,ppi 與 dpi 是不同的!

介紹常見影像格式(BMP、GIF、JPEG、PNG、向量圖)
 ● BMP:Windows的標準影像格式,支援RGB、索引色、灰階和點陣色彩模式。
 ● GIF:翻譯為圖形交換格式,是一種LZW壓縮格式,設計用於最小化檔案大小和電子傳輸時間。優點為可以做動畫和透明背景圖,缺點是色彩數少,只支援256色、易失真。
 ● JPEG:是利用離散餘弦轉換壓縮技術來儲存靜態影像的檔案格式。支援CMYK、RGB、灰階色彩模式,不同於GIF的是JPEG會保留RGB影像中的所有色彩資訊,但會選擇性的丟棄資料以壓縮檔案容量,是一種破壞性的壓縮。
 ● PNG:是免專利的一種替代GIF的圖形格式,支援灰階、含Alpha的RGB色彩、點陣圖、無含Alpha的RGB色彩模式,利用Alpha色版來定義檔案中的透明度,所以可以產生無鋸齒邊緣的背景透明圖。
 ● 向量圖:以數學函式來描述螢幕上的圖形、色彩,就算是改變圖形的外觀,也只是改變了數學函式的某些參數值,讓電腦重新計算而已,因此不會有點陣圖失真和鋸齒狀的情形發聲,而且因為只是記錄數學函式的參數值,所以檔案遠小於點陣圖。

---------------------------------------------------------------------------------------------------

==延伸線上教學聯結==
Photoshop CC 2017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2A9PH3B
3ds Max 2015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n3
AutoCAD 2015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m6Y
TQC AutoCAD 2008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tB

多倉多車途程規劃問題下建構低碳冷鏈多溫共配模型

為了解決容量單位cc的問題,作者李齊 這樣論述:

近年來,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暖化對全世界的影響持續加劇,其中冷鏈物流的成長及其高碳排放量的特性使其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冷鏈物流需要空調設備維持運送產品的新鮮度,車輛本身加上空調設備的高耗能使冷鏈物流成為高排碳的行業。全球減碳趨勢下,冷鏈業者必須在維持原有服務量能下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而多溫共配是一種新型態的配送模式,可提高車輛裝載容量利用率並降低成本與環境的影響。基於冷鏈物流的各項成本與環境影響,本研究以時間窗車輛路徑問題為基礎,以降低整體碳排放及運送成本為目標,建立一個具時窗的低碳多溫冷鏈車輛路徑模型(Low Carbon Multi- temperature Cold Chain Vehic

le Routing Problem with Time Window, LCMT-VRPTW),在LCMT-VRPTW中除了固定成本(如:車輛購置成本、人力成本)外,以貨品特性及顧客滿意度為出發點,考慮產品的損壞成本、時間窗(Time Window)、碳交易(Carbon Trading)等政策作為本研究之環境因素,利用多溫共配情境,增加整體運輸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以促進永續發展。同時,本研究以台灣地理位置做為模型規劃案例,並利用IBM ILOG CPLEX模擬最佳化冷鏈物流路徑與結果,包含倉儲選擇、路徑規劃與多溫層產品共配關,結果可知在多溫共配的情境相較於單溫層配送情境可節省下34%總成

本與45%碳成本。除成本與減碳效益外,多溫共配僅需一半的運輸時間即可完成相同顧客轉運的需求任務。最後在實務上,LCMT-VRPTW能為物流業者滿足顧客需求下規劃出成本更低之配送路徑,在碳價格、時間窗制定本研究也給予相關決策建議,可將冷鏈物流成本與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關鍵字: 冷鏈物流、具時間窗車輛路徑問題、碳價格、多倉庫、多溫共配

全球網路戰爭:全球化vs在地化

為了解決容量單位cc的問題,作者弗雷德瑞克.馬泰爾 這樣論述:

「這是一場挑戰歷史與地理法則的革命, 我們現在不過還在這場數位轉變的開端而已。」   Facebook在全球擁有十三點五億個會員,Google每月的訪客數量超過十億,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具有高度行動性,數位世界似乎超越了空間與疆界。如果你認為數位化會加速全球統一化、日後會有「主流」網路產生、世界正因網路呈現一致的話,本書將顛覆你的觀點。   從矽谷到日本,從巴西、南非直到加薩,馬泰爾實際走訪五十多個國家,透過當地人使用網路的情況告訴你:網路並非全球化,而是在地化;它沒有打破地理限制、沒有消除語言上的隔閡、也沒有使文化趨於單一,相反的,只要有不同的領地,就會產生不同的網路使用方法──疆

界將會維持下去。   中國創造Google或Facebook的複製品,並結合審查系統建立屬於自己的網路;阿拉伯國家運用社群網路進行革命;以色列利用網路躍身為「新創企業之國」;巴西結合當地文化,使勒西菲港口重生為「數位港」。網路因區域、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具有地域性的特質;網路的未來將朝多元性發展,產生一個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聰明」(Smart)得多的數位世界。 本書特色   ★作者橫跨50多個國家,實地深入訪查。   ★顛覆人們普遍對數位化世界將超越空間與疆界的想法。   作者簡介 弗雷德瑞克.馬泰爾(Frédéric Martel)   出生於一九六七年,為法國記者及作家。他是法國

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的社會學博士,並擁有社會學、政治科學、公法及哲學這四個碩士學位,曾任美國及羅馬尼亞法國大使館的文化職,也以訪問學者的身分參訪哈佛大學及紐約大學。他曾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及法國高等商業研究學院(HEC)的企管碩士班開課,現於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de Paris)任教,並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IRIS)與法國文化部擔任研究者。   至今馬泰爾出版過九本書,其中包括《美國文化》(伽利瑪出版社,二○○六年,暫譯)和《全球文化戰爭》(弗拉馬利翁出版社,二○一○年)。這些書已在二十幾個國家,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外,他每週在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主持廣播節目《軟實力》(Soft Power),並在同集團的法國新聞廣播電台(France Info)有每週一次的短評節目《法國新聞觀點》(France Info Idées)。   編者的話 序言   第一章 河谷 「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著呢。」   第二章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審查制度只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睡覺!」   第三章 行動電話 巴西中產階級的能動性   第四章 IT 代表的是印度科技 他們掃描了二十六億隻眼睛 中國是硬體,印度是軟體   第五章 智慧城市 非洲開始起步走 「這是毋庸置疑的,巴西前進得太快了」 新創企業之國   第六章 都市更新

貧民窟及「包容」 Twitter 槓上毒梟 419 騙局   第七章 我的伊斯蘭 黎巴嫩的數位戰爭 加薩歡迎您 「伊朗人民看得到你的推文嗎?」 清真式網路   第八章 主管機關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綁手綁腳的主管機關   第九章 智慧策展 文化在非商業領域的延伸 創用CC 計劃(Creative Commons) 文化商品的末日 亞馬遜的雲端 文化批評已死!智慧策展萬歲! 「The Long Click」,以及我們所知的評論的末日 《哈利波特》和Booktubers 迷你歐普拉時代   第十章 社群電視 阿拉伯偶像 明日的電視 好萊塢的敗仗   第十一章 「.EU」 Ñ 西里爾字母的網際網路

. 魁北克(.quebec) 去Gengo 一下 歐洲的數位馬賽克   後 記 新興網路 主流網路 美國的特殊性 網際網路的巴爾幹化   詞彙表 資料來源   序言   《全球網路戰爭》(Smart)是一個關於數位全球化的調查。藉由深入田野,在舊金山、北京、約翰尼斯堡、加薩或特拉維夫—以及在總計五十幾個國家之中,試著描繪今日的數位轉變,以及其他來臨的數位世界。不管是從宏觀角度、或從膚淺的表面來看,科技的全球化似乎是一種統一化,我們都看得到類似的數位案例與日俱增。Facebook 有十三點五億會員,在這地球上每六個人,就有一人使用Facebook,其中還有半數是用手機登入的—而且「免費註

冊」。然而,網路在全球的形象雖然看似一致,但它其實因地而異。這就是《全球網路戰爭》的主題。   本書依據的論點很簡單:和人們所想的相反,網路及數位問題並不全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現象,它們紮根於當地,具有地域性的特質。和它最相關的人事物,其實就是男人和女人、新聞、電子商務、應用程式、地圖,和社群網路,而這些人事物之間原本就存在著有形的、實體的真實連結。它是一個「智慧型世界」,也是一個「渺小的世界」,但無論如何,它都是一個既不乏味、也不平坦的世界。   對那些直覺認為這個世界正在擴張、朝著單一網絡演變,並且認為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正在消逝的人來說,這本反直覺的書帶來另外一種觀點,它打破了人們普遍對數位

化世界將超越空間與疆界的想法。這也許很令人驚訝,網路並沒有廢除傳統的地理限制、沒有使文化認同解體,也沒有消除語言上的相異—網路反而還促成了這些現象。   未來幾年內,由於網路使用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區域化的一面甚至應該更加明顯。網路的未來並不是一個全球整體的概念,而是紮根於區域;它並不全球化,而是在地化。因此,我們應該停止探討以大寫I 開頭的「網路」(Internet),並用小寫複數的「網路」(internets)來取代—這也是我在本書中使用的寫法。這就是我的主題:網路的多元性。   這個思考網路的新方法催生了一個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Smart)得多的世界。網路的多元性、國家的獨特

性、語言及文化在數位世界中都各佔有一席之地。網路與身分認同、區域差異及語言不是對立的,它也不反對「文化例外」和多元性。這是好消息,也是本書的主要發現。數位轉變不是一個強化統一性的現象;它不會產生一個單一化的「主流」—不像文化全球化一樣。畢竟,我們所參與的是一個複雜得多的全球化現象,從這方面來看,它所引起的恐懼就值得討論,也許也必須換個角度思考。對那些生活在焦慮中,害怕因為全球化及科技大幅改變,而失去他們的身分認同的人—這是合理的擔憂─本書告訴他們不該如此悲觀,況且這也不是可能性最高的局面。   因此,網路比我們認為的還要「聰明」,這也就是本書命名的來由。原文書名的「Smart」(聰明)這個英

文字有好幾種用法,人們用它來指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智慧城市(smart city)、智慧電網(smart grid)、智慧經濟(smart economy)、智慧手錶(smart watch)、智慧型電視(smart TV),以及一個「更聰明」的世界。   由這些詞看來,人們想說什麼?「智慧」這個詞正成為單純的「網路」的同義詞,而且可以擴大到整個數位領域,包括可上網的行動電話、應用程式、科技,以及整體的數位範疇。當頗具盛名的紐約市警察局宣布他們成立了「智慧小組」時,代表的是該單位配有含影像監控、偵測器及審查系統的新巡邏車,以便記下車牌號碼後與罪犯資料庫即時比對。   然而,

在「智慧型」這個聽起來很酷的名稱下,其實還隱藏了更為可靠的安全用途—即使它不太引發這樣的聯想。它指的是現正來臨的網路的根本變化,也就是從資訊到傳播,以及現階段發生的、邁向知識網路的變化。有了web 2.0,與其上網接收資訊,網路使用者已經開始自己生產資訊,且從現在起,將網路視為人類發展的工具;在各大貧民窟裡,也不一定只將他們的時間花在「自拍」而已。在這方面,「智慧」是一個基本的字彙,它的意義宣告了網路的未來:知識的未來及區域化的未來。   這個我在各地都觀察到的網路區域化現象正在進行中,它並沒有排除全球化及加速化的現象。就像主流文化存在一樣,網路中當然也存在著一個整體統一的面向,但這些加速全

球化的現象並不顯著。當傳播溝通正在發展,而我們生活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時,有人質疑過嗎?此外,未來的投射仍然顯得氣喘吁吁,摩而定律(Moore's Law)預測微處理器的容量與性能每十八個月就會加倍(這個說法很虛假,其實這只是來自摩爾的推測),另一個光子學法則預測光纖線路的傳輸速度,則是每九個月就會加倍。在二○一三年,傳輸量達到每秒三百一十兆位元這個天文數字,在這種速度之下,只需要不到一分鐘,就能把美國國會圖書館—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所有藏書傳送完畢。即使將來,這些法則會無可避免的碰上它們在實體或經濟上的限制,對我們而言,數位世界仍會持續快速的成長,並且沒有終點。   最近,Google 的老闆

估計:「現在在網路上,我們每四十八小時所創造的內容量,等於從人類誕生開始一直到二○○三年為止所創造的量。」而且據他所言,到了二○二五年,我們的電腦將會比現在快六十四倍。這是一個挑戰歷史與地理法則的革命,我們現在不過還在這場數位轉變的開端而已。   《全球網路戰爭》是我前一本關於文化全球化的著作:《全球文化戰爭》的續集。當《全球文化戰爭》的主題聚焦在全球化及美國化當下的創意產業情形,而故意將數位問題擱置於一旁時,《創意戰爭》則專注於網路及數位世界。和《全球文化戰爭》相同,我在本書中優先採用第一手資料:因此,我持續進行調查,大部分的訪談都是新的、未出版過的。   畢竟,《全球網路戰爭》是一本去

神話的作品,它讓讀者知道,如果我們能夠了解網路現象的動態是深深根植在一塊土地、一個社群中,具有強烈的鄰近性的話,就能重新控制數位時代—也能重新控制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結論完全不是建立在任何意識形態的推理上,而是調查研究的結果。   在文章主旨牽扯到數位問題的情況下,研究者與記者該了解保有謙遜態度的重要性。網路加速的速度如此驚人,以致於所有我們堅信的事,都是靠不住的。   要是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完成,那麼書裡大概幾乎不會提到平板電腦,也不會提到iPad(於二○一○年四月發售);然而,它們卻完全顛覆了文化中的數位領域。若在大約七年前完成,書中也不會提及現在在我們生活中,佔如此中心地位的智慧型手機與

應用程式(第一支iPhone 在二○○七年發表,而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蘋果公司的App Store 則建立於二○○八年)。這本書若在九年前完成,書中甚至不會談到創立於二○○六年、且在那之後就一直具有決定性地位的Twitter;說到Facebook與YouTube,它們才剛要慶祝十二歲生日而已。要是這本書在十五年前寫成的話,書中幾乎不會有任何關於創立於二○○一年的維基百科的蛛絲馬跡,甚至也不會寫到在一九九八年時,仍只是一家新興公司的Google。我們也記得像芬蘭的諾基亞或加拿大的黑莓這種模範公司,他們錯過了轉型成智慧型手機的時機,結果只能顧影自憐;或是像微軟、戴爾、美國線上或雅虎這樣的數位巨人,

昨日它們還是所向無敵的,但今日必須再度自我創新。   視算科技(Silicon Graphics)這家具象徵性的新興公司失敗了,MySpace 的轉型不甚成功,輪盤聊天室(Chatroulette)搞砸了它的經濟模式,就連Google Reader 也離線了;更不用說那些幻想的城市、已經遭到遺棄且渺無人煙的現代龐貝古城了—例如第二人生。我們正經歷的科技與革命,進行速度快得令人目瞪口呆,想必能杜絕所有光說不練的景象。   然而,作為《全球文化戰爭》的續集,對我而言,解讀這個在到來的「後」世界,並且思考這股「未來潮流」,似乎是不可或缺的。該怎麼做呢?和每當談到「全球網路」時,只擔心「數量」的矽

谷精神領袖們相反,也不同於某些認為研究調查只需要操作辦公室裡的電腦就能完成的顧問專家,本書採用了迥異的研究方法:它假設網路在這裡與在別處是不同的,而且偏好的調查取徑範圍非常廣和深入(依照「broad and deep」這組當紅的詞)。   數位的對話在每個地方都是不同的,光連上線還不足以了解它們,我應該親身實地(IRL,所謂的in real life)拜訪網路的行動者,應該前進田野,走遍世界各地,沿著這些路線觀察,把網路瀏覽器拋諸腦後,這樣才能看見真正的網路;只有藉由質性田野研究調查,透過遍布五大洲的幾百次訪談,才可能漸漸了解這個正來臨的數位轉變的真實性與廣大的規模。  

在有限基板空間內改善信號的性能

為了解決容量單位cc的問題,作者王仁傑 這樣論述:

數年前,主流的儲存裝置是以機械式硬碟為主,儲存容量最大為TB;另外儲存裝置還有另一種選擇為固態儲存裝置,儲存容量最大為MB。隨著科技的進步,固態儲存裝置採用3D NAND Flash堆疊技術,對於每單位儲存容量與傳輸速度也有了大幅提升,並且每儲存單位GB價格與機械式硬碟也持續在拉近中,漸漸的有取代機械式硬碟的趨勢。機械式硬碟應用市場主要在桌機、筆電方面;固態儲存裝置應用於許多的3C產品,例如電腦、相機、手機、平板、攝影機等等。因此相對比較起來固態儲存裝置在應用上越容易產生相容性、訊號品質不佳的問題發生。例如固態儲存裝置產品中的記憶卡搭載在許多不同的手機應用上容易會發生認卡的問題,但透過對記憶

卡與手機之間的訊號嘗試使用接地訊號分離,是能解決手機認卡的問題。經由對記憶卡產品多方面的評估、考量,藉由在有限基板空間內改善訊號的性能是能不增加成本且有效的來解決相容性及訊號品質問題,是目前業界最被廣為接受的改善方式之一。因此,實驗為假設五種可行性的設計條件是能在有限基板空間內被實現、運用,再藉由電性分析軟體解析訊號的品質及空間的利用率來定義出基板設計準則,此準則是能被運用在量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