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 寬頻 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政治大學 日本研究學位學程 李衣雲所指導 葉雅涵的 1990年後台灣大眾影像媒介的消費與觀看的演變---以日本動畫為例 (2020),提出家用 寬頻 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閱聽人、迷文化、大眾媒介、日本動畫。

而第二篇論文大同大學 事業經營學系(所) 廖子賢所指導 陳伯偉的 以「社會影響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解釋電子佈告欄使用渴望與意圖 (2014),提出因為有 使用渴望、科技接受模式、社會影響理論、電子佈告欄、使用意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家用 寬頻 PT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家用 寬頻 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90年後台灣大眾影像媒介的消費與觀看的演變---以日本動畫為例

為了解決家用 寬頻 PTT的問題,作者葉雅涵 這樣論述:

台灣從戒嚴時代所產生的「官方」與「地下」兩種閱聽管道的架構,在1990年代與2000年代也持續存在並發展。過去只能透過盜版的錄影帶及有線電視收看,但1990年代對媒體的鬆綁,讓日本戲劇與動畫成為能普遍公開觀賞的內容,且風靡一時。而動畫在1990年代開始累積許多迷(fan),至今日已經成為一個廣泛且主流的興趣,並伴隨著媒體科技的快速變遷,改變了閱聽人的收視習慣。本論文根據台灣每個時期流行的媒介,選取出該時期的熱門日本動畫,並分析閱聽人的收看管道。並以不同主流媒介時期的迷文化(fandom)活動,觀察其所產生的文本和行為,探討台灣的閱聽人在觀看日本動畫時使用的管道,以及媒介使用習慣的變化。  台

灣的日本動畫閱聽群眾,從1990年代以電視為主流媒介,到2000年代以後漸漸地轉變成以電腦為主要媒介。也因此,收看動畫的管道則是從電視和錄影帶,以電視為主的固定式載具,改成以光碟、下載和串流平台等,以電腦為主並能在不同平台間交換的流動式載具及內容。最後,迷日常交流談論的據點,也從小賣店、社團等,轉變成以網路的虛擬社群為主要聯繫方式。

以「社會影響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解釋電子佈告欄使用渴望與意圖

為了解決家用 寬頻 PTT的問題,作者陳伯偉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即時性、匿名性、便利性、互動性,讓人們的互動可以跨越時空限制,進而改變人們之前傳統的溝通方式,而網際網路已經造就人類社會更多元化的發展,這些發展尤其對經濟活動與社會型態上有明顯的改變。「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即使用者使用終端程式,透過網際網路以進行連線與溝通。有鑒於當前BBS使用的普遍性,其BBS之「使用渴望」與「使用意圖」實值得探究。本研究試圖以「社會影響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發展電子佈告欄「使用渴望」與「使用意圖」之前因變數。本研究以台灣地區某電子佈告欄—台大批踢踢實業坊(PTT)之使用者為研究對象,以便利性抽樣

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230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社會影響因素」(即:主觀規範、群體規範、社會認同)正向顯著影響「使用渴望」與「使用意圖」;「科技接受因素」(即: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正向顯著影響「使用渴望」與「使用意圖」。此外,「社會認同」正向顯著影響「群體規範」;「知覺易用性」正向顯著影響「知覺有用性」。最後,「使用渴望」正向顯著影響「使用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