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八音樂器種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客家八音樂器種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錘寬寫的 台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 和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的 台灣傳統音樂之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音樂史:客家八音主題報告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也說明:發展過程中,其演奏曲目擴增,樂器種類也多樣化,而且演奏型態也從單純器樂演奏,演變為另外又加入戲曲唱腔與山歌小調演唱的音樂種類,皆說明了客家八音在多樣多變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 黃均人所指導 劉馨茹的 「神明的匠師」在台灣-現存北管樂器製作紀錄片 (2015),提出客家八音樂器種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管、牌子、嗩吶、銅鑼、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鄭方靖所指導 蔣岫珊的 高雄市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與一般國小學生之音樂偏好調查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音樂偏好、國小音樂教育、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的重點而找出了 客家八音樂器種類的解答。

最後網站展覽+音樂會一起玩胡琴 - 人間福報則補充:十四至十六日在華山文創園區戶外大草原舉辦戶外音樂會,有采風樂坊、美濃客家八音團、無雙樂團、台灣豫劇團、國光劇團、台灣國樂團、絲竹空爵士樂團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客家八音樂器種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

為了解決客家八音樂器種類的問題,作者呂錘寬 這樣論述:

  當前台灣社會的音樂,以樂曲的文化背景論之,可分為通俗音樂、歐洲藝術音樂、創作的藝術音樂,及傳統音樂。前兩者的活動蓬勃,後兩者雖隱性而微,卻最能體現台灣音樂文化的特徵。   台灣傳統音樂分為歌樂篇(《台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已於2005年出版並入圍金鼎獎)與器樂篇,本書分析器樂部分,包括原住民器樂、南管指套與譜、北管牌子與譜、客家八音、十三音與陣頭式器樂、戲劇過場音樂、漢族宗教儀式中的器樂等,並以樂器分類法、樂器命名、樂器生態、台灣傳統樂器分類等作為總論。除以文字敘述或分析樂種現象,作者還親自採譜,以樂譜表現各類台灣傳統音樂中的器樂曲調樣式。   本書藉客觀資料呈現,描述台灣傳統音樂曾

經有過的諸多樂種,及其生態與音樂特徵,重新呈現台灣傳統音樂之美。 作者簡介 呂錘寬 現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兼任教授 學歷:法國巴黎第四大學音樂學院高級研究文憑 經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傳統音樂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兼任教授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第三屆) 代表著作:《泉州絃管(南管)研究》     《泉州絃管(南管)指譜叢編》     《台灣的南管》     《南管記譜法概論》     《北管音樂概論》     《北管細曲賞析》     《北管細曲選集》     《北管牌子集成》    

 《台灣道教儀式與音樂》     《台灣傳統樂器》     《台灣漢族傳統音樂》     《北管古路戲的音樂》     《Groves音樂辭典》 (2000年版)撰寫〈台灣漢族傳統音樂〉條目     《台灣文化事典》(國立台灣師大人文中心   2004)      撰寫「台灣傳統音樂」部分之條目     《台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     《台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

「神明的匠師」在台灣-現存北管樂器製作紀錄片

為了解決客家八音樂器種類的問題,作者劉馨茹 這樣論述:

《神明的匠師》是一部關於北管樂器製作的紀錄片,北管樂器製作匠師又被稱為神明的匠師。北管文化根源於中國大陸,相傳清乾隆(西元1736-1795)~嘉慶(西元1796-1820)年間由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融入當地社會的習俗,影響擴及布袋戲、傀儡戲、歌仔戲、道教科儀的後場音樂以及客家八音。任何迎神賽會、歲時節慶都可聽見北管音樂,屬臺灣發展最蓬勃的傳統音樂之一,樂曲種類多樣,廣泛分佈於各地,又可稱為臺灣早期的流行音樂,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對先民來說,北管戲曲無論在酬神、娛樂方面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北管音樂中的鑼、鼓、鈸及嗩吶所產生明亮高亢、熱鬧的音色,在早期農業社會中,搭配神明遶境的遊行,

或是起兵交戰的戲劇,立刻吸引左鄰右社前來觀看,因此北管音樂在民間戲曲和祭祀儀禮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影響北管音樂音色、音準的北管樂器製作匠師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幕後推手。儘管如此,除了少數學術論文以及公視製作之薪傳系列紀錄片之外,鮮少有專注於北管樂器製作的相關書籍與影片,然而樂器被賦予著音樂文化傳承的使命,應該被重視。所以本文以「神明的匠師」為主題,以紀錄片形式的拍攝手法紀錄北管「牌子」樂器的製作及其脈絡,採訪徐文樟、八音王陳建誠、响仁和鐘鼓廠王錫坤、林午銅鑼林烈旗等匠師,並且於梨春園、保安宮、雞籠中元祭、慈惠宮保民繞境等活動拍攝北管音樂演奏,欲顯示現存北管樂器製作的現況及北管音樂的應用

場合。

台灣傳統音樂之美

為了解決客家八音樂器種類的問題,作者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 這樣論述:

  本書由台灣音樂的研究專家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執筆撰文,介紹台灣原住民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漢族傳統音樂的宗教儀式性音樂、南管、北管音樂文化,以及客家音樂的代表音樂形式:客家山歌與客家八音。  原住民音樂:從歌唱的形式、內容的分析、器樂、歌舞、祭祀音樂、解析多聲部合唱之特色,一窺原住民音樂的奧秘,最後提出「照葉樹林文化帶」觀點,揭開台灣原住民音樂面紗。  漢族傳統音樂:介紹台灣傳統音樂樂曲型態與樂器種類,並透過南管、北管音樂與道教儀式音樂的分析研究,提供漢族傳統音樂入門的途徑。  客家音樂:介紹台灣客族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由人聲演唱的客家山歌與純器樂演奏的客家八音。而客家山歌的形成、演變與客

家戲曲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客家八音的鼓吹音樂的特色,顯示出與客家族群生活息息相關。

高雄市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與一般國小學生之音樂偏好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客家八音樂器種類的問題,作者蔣岫珊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與一般國小學生對於不同音樂風格之偏好情形。討論的風格分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世界音樂及臺灣傳統音樂四大類。研究方法採用訪談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在訪談調查法方面,以研究者自編「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與一般國小學生之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訪談樣本抽取來自高雄市8間學校共16位國小學生,而訪談結果一方面作為問卷設計的參考方向,也作為探討影響研究結果因素的部份輔助。在問卷調查法方面,以研究者自編「國小學生音樂偏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依其個人背景變項與校內外音樂學習經驗,進一步探究其音樂偏好的差異情形。藝術才能音樂班樣本為高雄市所有12間學校的

學生,一般國小學生樣本則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28間學校的學生,兩者樣本數合計共為802人,回收有效問卷782份,將所得資料分別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一、 高雄市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與一般國小學生對各類音樂風格偏好現況依序皆為「流行音樂」、「古典音樂」、「世界音樂」、「臺灣傳統音樂」。二、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對各類音樂風格偏好呈現不同差異情形(一) 在班級類型變項上,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在「古典音樂」的偏好度顯著高於一般國小學生。(二) 在性別變項上,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中,男生在「世界音樂」與

「臺灣傳統音樂」的偏好度顯著高於女生。一般國小學生中,女生在「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偏好程度顯著高於男生;而男生則在「世界音樂」與「臺灣傳統音樂」的偏好度顯著高於女生。(三) 在族群變項上,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其音樂偏好不受族群類別影響。一般國小學生中,族群類別為原住民者,其對「流行音樂」偏好度顯著高於族群類別為客家者;族群類別為閩南者,其對「臺灣傳統音樂」偏好度則顯著高於族群類別為客家者。(四) 不同音樂學習經驗之學生對各類音樂風格偏好呈現不同差異情形。1. 在一般國小學生中,有參與校內音樂性社團者對「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偏好程度顯著高於無與者;參與社團時間長短則在「流行音樂」

偏好呈顯著差異。2. 在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有校外樂器學習經驗者對「流行音樂」的偏好程度顯著高於無經驗者,但其音樂偏好不受校外樂器學習時間長短影響;在一般國小學生中,有校外樂器學習經驗者對「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偏好程度顯著高於無經驗者;校外樂器學習時間長短則在「流行音樂」偏好呈顯著差異。3. 在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有校外團體音樂班學習經驗者對「流行音樂」的偏好程度顯著高於無經驗者,但其音樂偏好不受校外團體音樂班學習時間長短影響;在一般國小學生中,其音樂偏好不受校外團體音樂班學習經驗與校外團體音樂班學習時間長短影響。4. 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主修樂器種類為「傳統樂器」類者對「臺灣傳統音

樂」的偏好程度顯著高於主修樂器為「鋼琴」、「弦樂」、「管樂」及「打擊樂」類者;主修樂器學習時間為「2年以上~3(含)年」對「世界音樂」的偏好程度顯著高於學習時間為「3年以上」者。(五) 在家庭社經地位變項上,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其音樂偏好不受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在一般國小學生中,家庭社經地位等級為「低」與「中」者,其對「臺灣傳統音樂」偏好度顯著高於家庭社經地位等級為「高」者。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就教學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二方面,提出若干建議,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