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 遊戲 論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安卓 遊戲 論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方志軒 王柏偉 王新仁 李柏廷 邱誌勇 柯宜均 洪芷寧 胡敏君施登騰 徐端儀 陳沛妤 陳禹先 郭一 許夢芸 黃文浩 葉杏柔 詹媛寫的 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 ARThon No. 1:VR Matters 和[芬]李思拓[美]凱薩琳•弗雷德曼的 偏執樂觀:諾基亞轉型的創業式領導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逢甲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林俊宏所指導 江威增的 大數據與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研究 - 以中國社會信用系統建立為例 (2018),提出安卓 遊戲 論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數據、個人資料保護、隱私權、中國社會信用制度、失信被執行人名。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鍾才元所指導 黃鈺淳的 臉書使用行為與印象整飾之相關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臉書、印象整飾、能力整飾、關係整飾的重點而找出了 安卓 遊戲 論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安卓 遊戲 論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 ARThon No. 1:VR Matters

為了解決安卓 遊戲 論壇的問題,作者方志軒 王柏偉 王新仁 李柏廷 邱誌勇 柯宜均 洪芷寧 胡敏君施登騰 徐端儀 陳沛妤 陳禹先 郭一 許夢芸 黃文浩 葉杏柔 詹媛 這樣論述:

  《藝術松》(ARThon)的創刊號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主軸命題,廣邀台灣相關領域對虛擬實境有深入涉獵的專家學者,從哲學、美學、虛擬藝術創作、產業、個案研究、訪談等不同視野與面向切入,探究虛擬實境的多元可能性。   《藝術松》是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數位藝述》系列(2011年~2015年)精神的延續,作為台灣數位藝術相關知識生產的新園地。藉由台灣數位藝術中心的民間機構力量,創辦藝術松學校影音導讀、Podcast與期刊出版,引薦更多數位藝術的當代思潮。我們強調,數位藝術(或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不單是科技創新,更不僅是科技展示,更重要的是藝術實踐與人文思潮的齊

肩並進,讓實踐與理論、研究平衡發展,共築論述與實踐的共構平台。 本書商色   站在此創新藝術實踐浪潮的2020,本《藝術松》(ARThon)的創刊號便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主軸命題,廣邀台灣相關領域對虛擬實境有深入涉獵的專家學者,從哲學、美學、虛擬藝術創作、產業、個案研究、訪談等不同視野與面向切入,探究虛擬實境的多元可能性。   透過松學校的影音導讀、Podcast與期刊的出版,引薦更多數位藝術的當代思潮。我們強調,數位藝術(或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不單是科技創新,更不僅是科技展示,更重要的是藝術實踐與人文思潮的齊肩並進,讓實踐與理論、研究平衡發展。《藝術松》

可以說是《數位藝述》(2011年~2015年)精神的延續,並作為台灣數位藝術相關知識生產的新園地,藉由台灣數位藝術中心的民間機構力量,共築論述與實踐的共構平台。 得獎紀錄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20年常態補助視覺藝術類出版項目補助。 01《藝術松創刊號》發刊詞 — 黃文浩 02 專題序— VR到底怎麼一回事? —邱誌勇 03 專題文章 〈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王柏偉 〈沉浸於感知經驗中的共感聯覺:論虛擬藝術的美學底蘊〉—邱誌勇 〈VR電影的革新之路〉—柯宜均 〈淺談XR中的AI〉—胡敏君 〈從現況窺探未來:VR產業發展概況,及其未來性〉 —許夢芸 〈Archiv

e or Alive?談在地實驗「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葉杏柔 〈美術館可以典藏虛擬實境藝術作品嗎?〉—陳禹先 〈數位實境與虛擬論述的並置~從VR展示科技的介面性談起〉—施登騰 〈VR之聲:從身體到發聲體〉—王新仁 〈共筆:VR這回事〉—王柏偉、邱誌勇、郭知藝、詹媛安、蔡遵弘   04 VR關鍵字  共感聯覺美學((Syn)aesthetics)— 邱誌勇 身體或是精神性的「沉浸」— 陳沛妤 「掃描」 — 王柏偉、李柏廷 「觸控」 — 王柏偉、蔡遵弘   05 藝術家專訪 — 訪談者:徐端儀、紀錄:方志軒 陶亞倫的藝術世界 06 國際視窗 巴黎抒情愜意中心:城市裡的數位文化匯聚點

–洪芷寧 根莖(Rhizome.org)— 鄭欣昀 07 作者簡介 《藝術松創刊號》發刊詞 黃文浩(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我在2006年承辦了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這是台灣數位藝術發展重要的里程碑。為了激發台灣數位藝術美學的發展與未來創新性概念的討論,隔年與團隊夥伴們商議之後,我們決定創辦「數位藝術評論獎」,藉此鼓勵藝評人踴躍提出數位藝術的美學觀與新的想像。   可惜數位藝術評論並未能如想像中蓬勃,我們不得不改弦易轍找尋其他方法。2011年藉由明訂「數位藝術評論獎」年度主題、區隔學術論文與藝術評論,並於同年創刊《數位藝述》,試圖將台灣數位藝術豐沛的創造力「置入足以顯現其

意義的脈絡」。不過,由於2016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經營權遭到剝奪,《數位藝述》因而停刊,多年在知識累積上的努力被迫中斷。   在2018「台灣數位藝術中心」成立的同時,我們一併設立了「松學校」(ARThon)平台鼓勵知識創新與自學。經歷這幾年的觀察與意見回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透過線上的方式來傳播數位藝術知識是條正確的道路。在這樣的基礎上,從「數位藝術評論獎」時期便積極參與的邱誌勇教授提出了讓「數位藝述」復刊的構想,經過多方討論之後,我們決定改以ARThon「藝術松」之名重新出發。   這次《藝術松創刊號》很高興能邀請到邱誌勇和王柏偉兩位長期耕耘數位藝術論述的夥伴一起主持這本刊物,《藝術松

》基本上仍延續《數位藝述》年度專題的方式,透過研究及觀念與創作實踐對話,拓展數位文化的美學版圖。希望藉由《藝術松》的發行累積台灣科技藝術領域前行的軌跡,並提供數位文化中創造性與前瞻的視野。 專題序 VR到底怎麼一回事? 邱誌勇   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藝術創作已有多元的發展。1968年,被譽為虛擬實境之父的伊凡・蘇澤蘭(Ivan Sutherland)在MIT實驗室中製作了名為《達摩克里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的早期虛擬實境設備。  爾後,新媒體藝術家,如:史考特・費雪(Scott Fisher)、傑佛瑞・蕭(Jeffrey Shaw)、查・達維斯(Char

Davies)、瑞秋・蘿森(Rachel Rossin)以及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等人便不斷地應用虛擬實境技術創作。   1993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策劃了「虛擬實境:一個正在出現的新媒體」(Virtual Reality: An Emerging Medium),此展被定位成史上第一次從VR新技術探索藝術實踐的展覽,透過展出嘗試探尋下一個世代具創新條件的可能性。2017年開始,不僅開啟了以虛擬實境為藝術創作的新契機,更宣示著既是原生數位世代以VR為創作媒材的一次大膽探索;其中,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更與HTC合作,呈現出全球第

一個同時展出虛擬與真實的互動藝術展—「虛擬實境3D列印藝術品展覽—Virtually Real」,跨接虛實的創作手法,揭示著新藝術創作時代的來臨。   在個人創作相向亦是有迸發的多元發展,早在2013年,鄭曦然(Ian Cheng)在倫敦藝術博覽會上便展示了虛擬實境作品—《熵牧人》(Entropy Wrangler Cloud)。2014年,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在邁阿密展出的《標準套房》(Junior Suite),藉由虛擬實境的頭盔,讓參與者體驗他們身處在實際酒店房間之數位模擬物中,感受快速墜落的房間和陽台。同年度,Facebook斥資20億美元收購Oculus VR;Go

ogle也相繼推出Google Cardboard,隨後更邀請著名的新媒體藝術家麥克・奈馬克(Michael Naimark)作為Google第一個駐棧的虛擬媒體藝術家。而Apple則收購Flyby Media準備大張旗鼓開發。2017年,由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執導的第一部虛擬實境電影《肉與沙》(CARNE y ARENA),獲得第一個奧斯卡特別獎,讓觀眾轉化成參與者的角色,並透過體驗,站在移民者的視角,深入其內心,感受移民的生活。   然而,這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創作的風潮卻引來許多質疑性的反思。《國際藝術論壇》(Artforum

International)在2017年11月號刊登了藝術道格拉斯・柯普蘭(Douglas Coupland)與丹尼爾・伯恩鮑姆(Daniel Birnbaum)關於虛擬實境技術對未來影響的對話,柯普蘭即直言對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表示擔憂,並覺得虛擬實境的體驗與現實的景象相距太遠,他將摘下虛擬實境的頭盔後面對現實感到的不舒適感稱為「後VR憂傷」(post-VR sadness),指涉一種「現實的喪失」與「自我的消逝」,並批判其並非是一烏托邦,而是一個監獄。     將焦點置放於台灣,應用虛擬實境技術於藝術創作的新媒體藝術家也有相當的創作能量。從陶亞倫、黃心健、涅所開發(NAXS Corp.,前

CBMI)、吳秉聖與張徐展等藝術家紛紛開始實驗虛擬實境創作。其中,涅所開發的《Render Ghost》、吳秉聖與張徐展的《Space in Space計畫》、陶亞倫從《出夢入夢》、「時間全景」個展、到〈國美館No. 1〉的系列性創作不斷地透過裝置引領參與者沉浸入虛擬實境的影像世界。2017年,由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與黃心健合作的《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sabiata)更獲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的VR最佳體驗大獎(Best VR Experience)。綜括來說,虛擬實境技術在1960年代之後的快速發展至今已累積為數不少的新藝術創作,虛擬實境創作的新形式

不僅透過數位形式創造出無中生有的虛擬影像,更透過先進裝置設備讓物理空間能夠拓延到虛擬世界;更重要的是,其互動方式邀請觀眾參與其中,讓身體成為構連物理空間與虛擬世界的中介。   因此,站在此創新藝術實踐浪潮的2020,本《藝術松》(ARThon)的創刊號便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主軸命題,廣邀台灣相關領域對虛擬實境有深入涉獵的專家學者,從哲學、美學、虛擬藝術創作、產業、個案研究、訪談等不同視野與面向切入,探究虛擬實境的多元可能性。在本創刊專輯中,王柏偉的〈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區分了「虛擬現實」、「虛擬實境」與「現實的過渡」三種VR作品的模態,從當代思潮的多元論述

視野切入,討論台灣近期的VR影像創作領域內,可辨識出的主要敘事與裝置模式。邱誌勇的〈沉浸於感知經驗中的共感聯覺:論虛擬藝術的美學底蘊〉則以哲學的辯證策略,從「影像」、「介面」與「感知」三個面向討論,論述虛擬實境的藝術品不在於如何創造一個新的沉浸空間、不在於如何打破傳統電影敘事邏輯,也不在於如何描繪出栩栩如真的數位影像;虛擬實境造成的客體現象需建立在與體現主體間的互動「經驗」關係上,而此「經驗」應為一動詞,表意動態性的情境。   柯宜均從電影視角出發的〈VR電影的革新之路〉則在探討虛擬實境作為新型的電影創作工具,究竟是傳統電影的延伸、或將徹底顛覆其定義?挑選幾部具代表性的VR影視作品,從中認識

VR電影製作技術的轉變。文章並強調隨著圖學運算、穿戴式裝置、5G串流、人工智慧演算法等技術不斷進步,未來還會激盪出什麼樣的電影敘事語法與體驗形式,是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造夢工廠。而胡敏君在〈淺談XR中的AI〉一文中則貼近當代趨勢,點出XR的技術發展不僅在硬體上有大幅的進步,軟體上也大量運用了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演算法,從人機互動、場景理解到內容製作,都仰賴AI技術帶來更為方便的互動與擬真的體驗。文中介紹了XR系統開發中的三大AI議題,透過實際應用研究,強調未來在開發XR應用系統前先仔細思考其適用性與必要性。此外,許夢芸的〈從現況窺探未來:VR產業發展概況

,及其未來性〉 則為讀者彙整了過去數年間,VR產業在技術創新與產業拓展的現實狀況,強調我們的沉浸式體驗現階段仍舊受限於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的技術,但是在未來三至五年裡,我們對於沉浸真實的體驗將愈來愈真實。未來,這些科技被預期將提供更為個人化的、更容易取得的、以及更為設計完善的經驗。   在產業之外,葉杏柔和陳禹先兩位作者提供我們關於虛擬典藏的個案與哲思觀點。葉杏柔的〈Archive or Alive?談在地實驗『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以個案研究討論,提出「我們有可能如臨現場般,體驗已謝幕的演出嗎?」的問題意識,透過個案創作的實踐過程討論在科技輔助之下,人們是否可以藉由穿戴裝置與全景介面

,使觀者因身處沉浸式(immersive)影像,可直覺地透過頭部、甚至身體走動而「自選景框」。在沒有導演,沒有導播情境下,自己決定所見,如同身處於表演現場。而陳禹先則從巨觀視角討論〈美術館可以典藏虛擬實境藝術作品嗎?〉則從國際典藏虛擬實境的趨勢與案例,分析VR進入美術館典藏機制的有機情境和成為典藏品後的多重挑戰,接續引用英國泰德美術館做為全球最完整的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的研究推手,導讀他們如何典藏虛擬實境藝術的保存策略,最後提出臺灣具備充足背景資源以典藏虛擬實境藝術作品的理由,希望能藉此建立國內各美術館典藏虛擬實境藝術作品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施登騰與王新仁分別從影像介面與聲音介面切入討論V

R體驗的議題。施登騰的〈數位實境與虛擬論述的並置—從VR展示科技的介面性談起〉提出將虛擬實境作為數位實境技術應用的觀點、從數位視覺創作形式與文法,談虛擬實境在「盛載敘事內容」上的介面性議題,並從文化技術觀點討論以數位技術的介面性,思考虛擬實境技術作為一種永續發展應用如何對於數位科技的轉譯文法與博物館科技應用有愈發深刻的影響。而王新仁則是從聲音的面向來討論VR,其文章〈VR之聲:從身體到發聲體〉揭示了不管是在遊戲引擎、或是在電影成音的後製上,都可以見到空間聲響(Spatial Audio)的議題不斷的被重新討論。王新仁從技術文本的視野切入討論身體感知除了依靠視覺外,更需要仰賴場景中各種的發聲體,

來彌補視線不足之處。他強調聽覺和視覺,在腦內從一開始就是協同而非單獨分析,而人們也只有透過聲音的判斷,才能夠做出更正確的反應。而近年來新技術的發展,使VR體驗時聲音的發聲方式更接近真實世界狀況,不脱戲的沉浸感,更能引導觀眾體驗VR內容,感受新真實。   此外,本專題也邀請王柏偉、邱誌勇、郭一、詹媛安、蔡遵弘以「共筆論壇」的方式,討論VR的多元面向議題。同時,專輯也透過聚焦於四個關鍵字—「共感聯覺美學」、「沉浸」、「掃描」與「觸控」,以及焦點藝術家訪談,討論與VR創作的相關概念,並了解陶亞倫在虛擬藝術領域創作的心路歷程。最後,「巴黎抒情愜意中心」與「根莖」兩個當代數位藝文機構的介紹,期盼讀者對

此一專題領域有更廣泛的認識與理解。   《藝術松》可以說是《數位藝述》精神的延續,並作為台灣數位藝術相關知識生產的新園地,藉由台灣數位藝術中心的民間機構力量,共築論述與實踐的共構平台。正如執行長黃文浩所言,我們希望透過藝術松學校的影音導讀、Podcast與期刊的出版,引薦更多數位藝術的當代思潮。我們強調,數位藝術(或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不單是科技創新,更不僅是科技展示,更重要的是藝術實踐與人文思潮的齊肩並進,讓實踐與理論、研究平衡發展。 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文/王柏偉 如果虛擬實境  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具有「形塑世界」能力的「媒介」,那麼它形塑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現實 紀

傑克(Slavoj Žižek)談及政治主體化時,他注意到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 )為了處理後現代時期大眾媒體興起而導致的民主危機,所以從感知層面上補充過往對於政治的討論,特別聚焦在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象」(simulacrum)理論的問題。洪席耶區分了柏拉圖式的原初政治(arche-politics)、亞里士多德式與霍布斯(Thomas Hobbes)式的超政治(para-politics)與社會科學式的後設政治(meta-politics)三種政治類型,並認為大眾媒體與(意見之擬象的)科學所推動「後民主」在「可見性的地位—世界的圖像—政治活動的形

式」三元關係上,擬象統治意味著「主權人民—實證人口—科學知識的人口」三者的統一,這以擬象取代了現實,並取消了「人民」,當然也一併取消了「民主」,對洪席耶來說,這是「擬象的統治」。  紀傑克認為在這三種「對政治性時刻的否定」的類型之外,還必須加上極端政治(ultra-politics)這種用以說明法西斯主義以「(階級)戰爭」這種將衝突導向極端、透過直接軍事化來取消政治的類型。為了將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兩種不同的極權主義區分開來,除了提出「法西斯主義是極端政治,而共產主義是後設政治」這個命題之外,紀傑克還特別延伸了洪席耶對於感知、表象(appearance)與擬象關係的討論,認為斯大林主義式的共產

主義是極權主義之所以會發生,就在於後設政治中「平等—自由的表象(形式民主)」與「(經濟文化及其餘各種差異的)社會現實」間的鴻溝。在這裡,「表象」恰恰不是「純然的表象」,而是具有「效力」、可以重新構連社會經濟過程,並使其政治化的「形式」。換句話說,由於「現實」並未跟上「形式」,但形式具有政治效力,所以十月「革命」雖然發生了;但「現實上,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因為十月革命讓整個社會實體保持完整不變。

安卓 遊戲 論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小人物大對決)遊戲下載頁面:https://www.tap.io/app/180276
目前只開放安卓系統的手機才能下載
需先下載Tap app:https://www.tap.io/mobile
每天精心挑選優質遊戲與資訊,集「下載」、「評分」、「論壇」三合一的遊戲平台。在這裡你將發現:尋找遊戲,無比容易。

大數據與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研究 - 以中國社會信用系統建立為例

為了解決安卓 遊戲 論壇的問題,作者江威增 這樣論述:

大數據亦稱作巨量資料,在於蒐集大量資料,透過電腦科技以進行整理和分析,已成為政府及企業界處理大量資料的有力工具。在網路技術成熟、數位裝置普及和資料量大幅增長下,大數據科技發展帶來是否會侵害個人隱私權,亦成為現代資訊社會重要的法律議題。大數據科技可能面臨私人企業濫用個人資料、政府掌握個人資料監控民眾之隱憂。 本文以中國社會信用系統推行為例,以分析大數據科技發展下個人資料保護的議題。中國在 2006年由中國人民銀行推行一套全國企業與個人之徵信信用系統,不同於美國及德國的信用報告制度,中國之社會信用系統直接由中國政府主導、統一管理之社會信用系統,社會信用體係不僅被作為評估個人或企業金融可信度

之一種方式,亦可以作為中國目前之社會和治理問題之一種解決方案。由於中國社會信用體系透過大數據處理個人資料,已造成是否侵害隱私權的威脅。 尤其,中國政府將於 2020 年以社會信用體系評分評級作為強制措施,推行包括最高法院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與公告交通違規名單,己引發人權組織的抨擊。因此,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就在分析中國之社會信用制度,透過大數據科技之發展,對於個人或企業資料之掌控,是必要或不必要的?是否會造成個人隱私權的侵害或威脅,最後做出結論,並提出本文的看法及建議。

偏執樂觀:諾基亞轉型的創業式領導力

為了解決安卓 遊戲 論壇的問題,作者[芬]李思拓[美]凱薩琳•弗雷德曼 這樣論述:

諾基亞曾經統治了智慧手機行業,在iPhone和Android突然出現後,諾基亞被推下了懸崖。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這家公司損失了超過90%的價值,收入呈自由落體狀態,裁員成為普遍現象。專家預測,諾基亞破產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在極短的時間裡,諾基亞反彈了。從2012年到2016年的四年裡,企業價值增長了20倍以上,諾基亞得以重生。 在諾基亞的轉型過程中,策劃和領導諾基亞東山再起的人就是本書作者,諾基亞董事會主席李思拓。他深刻揭示了諾基亞崩潰的根源,並和盤托出了諾基亞在內部管理、業務重組和商業談判等所有細節。 閱讀本書,你將學習到如何利用李思拓所說的“偏執樂觀主義”的精

神,借鑒他在企業轉型時刻的商業生存策略和領導力模式,從容應對商業和管理中的各種挑戰,推動企業走向可持續的成功。 李思拓(RistoSiilasmaa) 現任諾基亞公司董事會主席。他於2008年加入諾基亞董事會,2012年5月出任董事會主席。作為董事會主席,他帶領諾基亞從一家每況愈下的手機公司,轉型成為一家成功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公司。在轉型過程中,他將諾基亞的終端設備及服務業務剝離給微軟,並收購了諾西通信和阿爾卡特-朗訊。 李思拓也是芬蘭網路安全公司F-Secure Corporation(芬氏安全)的創始人,自1988年至2006年,擔任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在此之後,

他一直擔任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李思拓同時兼任Futurice公司董事會成員、芬蘭工業聯合會董事會副主席。他還是芬蘭科技業協會主席、歐洲工業領袖圓桌論壇成員。 此外,李思拓還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市長國際企業家顧問委員會委員、世界互聯網大會高級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而且,他還是最近成立的中芬創新企業合作委員會的芬蘭主席。 李思拓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09年度北歐董事會主席獎、2007年度最具影響力的IT領袖獎、2003年度十年最佳領袖獎,以及歐盟開放創新戰略和政策小組授予的2015年創新傑出人物獎。 李思拓擁有赫爾辛基理工大學理學碩士學位,並於2018年被阿爾托大學理工學

院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凱薩琳·弗雷德曼(Catherine Fredman) 曾與多位商界領袖合作,參與創作了多本最暢銷商業類圖書,包括與安迪·格魯夫(Andrew Grove)合著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游向彼岸》(Swimming Across),以及與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合著的《戴爾直銷》(Direct from Dell)。 推薦語 譯者序 致謝 導讀 自由落體般墜落:危崖之邊  // 001 我們手機業務的營收幾乎像自由落體般在墜落,投資者開始把諾基亞的股票歸為“垃圾股”,甚至連媒體

也在猜測諾基亞何時會破產。 一家之言,引以為戒  // 007 第一部分 成功之毒  // 011 第一章 微弱的聲音擾亂心弦:魚躍龍門  // 012 1988—2008年:諾基亞是一艘引領著世界走向未來的行業巨輪。我既需要以他們為榜樣去學習,也希望能探究他們成功的秘訣。 創建我理想中的公司  // 013 系統性故障  // 015 初創公司排名倒數第二的合作夥伴  // 018 來自董事會的邀請函  // 019 董事會到底做什麼  // 020 第二章 讓人眼花繚亂的光芒:瞬息京華  // 027 2008年:這與我曾經參加過的會議議程截然不同。但是,我卻對其中的一項感到詫異,或

者更確切地說,是對幾乎沒有觸及這一話題而感到意外。因為我們只花了幾分鐘去討論蘋果手機。 短暫的時尚還是潛在的威脅  // 031 塞班陷阱  // 034 從硬體轉向軟體  // 037 在北京大開眼界  // 038 “如何”及“為何”  // 040 情況大不相同  // 042 學會用偏執樂觀主義去領導  // 043 第三章 “你來自一家小軟體公司”:烽鼓不息  // 049 2009年1—7月:在危機之中,企業可能無法辨別不同的事件,會誤以為這些事件都是由單一的原因導致的,所以常常無法做到正本清源。 追逐地平線  // 051 走錯派對的客人  // 053 進入塞班隧道  //

054 “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  // 056 情況有多糟糕  // 058 重組帶來的負面影響  // 061 與奧利拉共進午餐  // 063 三個問題,闡明事實  // 065 第四章 我們的Maemo賭注:孤注一擲  // 071 2009年9—12月:Maemo系統展現了諾基亞仍然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而我們現在需要把這種力量轉化成產品銷量。諾基亞迫切地需要贏得一場勝利。 遭到諾西通信的重拳一擊  // 074 再次調整戰略  // 076 成功的毒藥  // 078 第五章 現實帶來的傷痛:感時撫事  // 086 2010年1—8月:在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在過去兩年裡讓我憂心忡忡

,同時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帶有火藥味的備忘錄  // 088 “安卓無處不在”  // 092 “你們不是我的競爭對手”  // 093 董事長的沉默訊息  // 094 赫爾辛基,麻煩來了  // 095 戰略會議上的意外  // 098 更換首席執行官  // 102 不要被你的角色所束縛  // 106 第六章 新任首席執行官掌舵:下車伊始  // 110 2010年9月—2011年1月:塞班已經敗下陣來,MeeGo還處於起步階段。鑒於蘋果和安卓的優勢,諾基亞到底能否迎頭趕上呢? 塞班系統的“技術債務”  // 113 MeeGo登場  // 115 流淌著諾基亞的“藍色血液” 

// 116 象徵與訊號  // 118 帶來新氣象  // 119 創建第三個生態系統  // 120 關於MeeGo的其他意見  // 123 MeeGo,皇帝的新裝  // 124 第七章 艱難的抉擇:一擲乾坤  // 128 2011年1—2月:選擇Windows Phone是一場豪賭,我們既有可能滿載而歸,也極有可能輸到傾家蕩產。儘管安卓帶來的收益不可與之相提並論,但完全失敗的可能性也相對要小得多。 “為什麼選擇安卓”  // 129 為什麼不選擇安卓  // 130 另一種選擇  // 131 與微軟共同前進  // 133 總是凝視黑暗的一面  // 136 第八章 逃離熊熊

燃燒的鑽井平臺:風蕭蕭兮  // 140 2011年2—12月:諾基亞總是能在危急關頭創造奇跡,所以,我們可以再次創造奇跡的可能性也絕非異想天開。 充分地溝通,但小心你說出的話  // 144 三足鼎立  // 146 假如我們需要奇跡  // 147 大規模裁員與“員工轉職計畫”  // 149 一個令人悲傷的春天  // 150 讓“婚姻”美滿  // 151 高層變動  // 153 董事會為何沒能做得更好  // 155 第二部分 轉型再戰  // 163 第九章 在危機中肩負責任:天降大任  // 164 2012年1—4月:“創業式領導力”的理念是任何人和組織為了成功適應當今這

個風雲變幻的世界而不可或缺的。 棺材板上敲釘子  // 165 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 168 打破常規的勇氣  // 169 加強與管理團隊的往來  // 171 絕望之聲傳來  // 173 警鐘響起  // 174 創業式領導力的前進之路  // 176 偏執樂觀主義的力量  // 182 第十章 黃金準則:規矩繩墨  // 188 2012年5—6月:這八大準則為董事會的運作方式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也闡明了當我們試圖控制自身所面臨的混亂時,應該採納哪些原則。 年度股東大會上的殘酷考驗  // 189 董事會的行為規範  // 191 黃金準則  // 192 通向公開透明的征途  /

/ 197 打造可成功的計畫  // 198 戰略性象徵  // 199 重整旗鼓,始于信任  // 200 第十一章 B計畫,C計畫還有D計畫:計出萬全  // 204 2012年6—12月:情景規劃,既能讓你們把忽略重要內容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又能讓你們為最終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都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考慮備選方案  // 205 你是司機還是乘客  // 207 記起我們的棄嬰  // 210 來自微軟的雙重打擊  // 211 智能手機的備選情景  // 213 聚光燈下的Lumia  // 216 在企業文化中,融入情景思維  // 218 第十二章 挽救與微軟的聯姻:情何以堪  //

222 2013年1—4月:成敗輸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舉棋落子。 試圖維護我們的合作關係  // 223 規劃我們絕處逢生的情景  // 224 以正確的方式對弈  // 227 鮑爾默開始言歸正傳  // 228 為談判爭取時間  // 230 我們似乎是在兩個不同的星球上  // 233 “事在人為,成事在人”  // 235 第十三章 不斷地重啟談判進程:循環往復  // 238 2013年4—6月:我們設計了更好的談判方式:4×4會議方法。 約束投行顧問  // 239 4×4會議方法  // 240 時間耗盡  // 242 企業價值的三角劃分法  // 244 “該死

”的會議  // 245 絕望是創新之母  // 248 微軟的意外  // 249 事不過三?  // 250 我們必須前進  // 252 動之以情,助畫方略  // 253 第十四章 果敢篤定地去行動:大勇若怯  // 257 2013年4—7月:微軟擁有大量海外資金。他們需要進行投資,為什麼不和我們一起呢? 尋找出路  // 258 轉變我們的思路  // 261 多筆交易正在進行中  // 263 錢就在那裡  // 264 出售王冠上的寶石  // 267 機不可失的會議  // 268 偏執樂觀主義者的成功談判策略  // 271 第十五章 交易進行中:天下大事  // 27

6 2013年7—11月:這筆交易從理性而言完全合理,但在情感上變得錯綜複雜。 倒計時開始  // 277 千絲萬縷的細節  // 279 兩周任務清單  // 281 發佈聲明的前一周  // 282 “手機諾基亞”的最後一天  // 283 家庭會議  // 285 發表公開聲明  // 286 反對的聲音  // 289 特別股東大會  // 293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 295 第十六章 諾基亞轉型的秘訣:重塑之道  // 301 2013年9—12月:我們意識到對於轉型後的諾基亞來說,重要的是要去從事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成為一家優秀的企業,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全新的棋局

  // 302 首席執行官的五大目標  // 306 尋找折中的辦法  // 309 可程式設計世界  // 311 勇於擁抱遠大夢想  // 313 誰來執掌新諾基亞  // 315 “言不信者,行不果”  // 316 第十七章 腳踏兩個世界:行勝於言  // 320 2014年1—4月:如同壯士斷臂,當壯士走向微軟的時候,手臂卻被留下來,去解決問題。 與監管審批的搏擊  // 321 建立我們全新的資本結構  // 323 領導轉型過渡期  // 324 一個誘人的機會  // 327 新的諾基亞,終於誕生了  // 328 新任首席執行官  // 329 彌合企業文化之鴻溝  //

331 以身作則,相習成風  // 333 第十八章 建立我們未來的基礎:基業長青  // 338 2013年10月—2016年1月:阿爾卡特-朗訊和諾基亞可以各自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我們雙方的業務恰似“華容道”上的各塊,拼在一起嚴絲合縫,在整合之後穩操勝券。 謹慎地前行  // 340 確立“緬因州”專案  // 342 從A計畫轉向B計畫  // 344 “是時候出手了”  // 346 拼圖中的所有碎片  // 347 像上了機油般運轉  // 350 獲取信任  // 351 最佳及最終報價  // 353 持股比例達到95%  // 355 聯合公司的第一天  // 359 “我

們是一家重生的公司”  // 360 結語 創造你自己的幸運:勞謙君子,有終吉  // 369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我們都有機會盡可能地促使積極正面的情景發生。   譯者序   本書的譯者汪宏強及本人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的同班同學。本書的作者諾基亞集團董事長李思拓先生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的委員。譯者與李思拓先生結緣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在本書中,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了自我剖析。本書的第一部分全面解析了諾基亞這家昔日手機行業的霸主,因何在短短幾年內兵敗如山倒,是因為企業文化的缺陷、戰略定位的錯誤,還是因為執行力不足?作者全面闡述了諾基亞衰敗的種種跡象及原因。在本書

的第二部分,作者通過審時度勢的分析,以及對各種情景的考量,最終做出出售手機業務的艱難抉擇。但這一決定,對一家曾經給芬蘭帶來50%出口收入的企業,對芬蘭、芬蘭人、諾基亞人究竟意味著何等的切膚之痛呢? 在芬蘭“西蘇”精神的指引下,在以李思拓先生為首的諾基亞董事會及管理團隊的領導下,諾基亞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買斷諾西通信的股份並以其為核心;以極高的價格出售HERE地圖業務;以諾基亞科技的專利技術為依託,在完全沒有付出任何溢價給全球知名激進維權基金的情況下,通過不走尋常路的運作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與阿爾卡特-朗訊的全面整合。這是近代商業史上罕見的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 諾基亞董事長李思拓先生

,秉承他偏執樂觀的創業式領導力,帶領身處危崖之邊的諾基亞人,對當年的終端移動設備市場進行了充分的情景規劃。李思拓先生當機立斷,親手斬了“虞機”,與此同時,憑藉縝密的規劃、過人的膽識、高超的談判技巧和真誠的溝通藝術,通過西門子的貸款,買斷了合資公司諾基亞西門子通信的全部股份。諾基亞以全球通信廠商營收排名第四名的身份,低價全面收購當時正在盈虧線上掙扎的第三名阿爾卡特-朗訊。這一系列舉措,不但改寫了全球通信業的競爭格局,而且再次讓諾基亞這家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芬蘭企業成功地完成了轉型,成就了諾基亞近代商業史上的又一次涅槃重生。 在我們求學及本書翻譯期間,全球通信市場圍繞著5G的競爭愈演愈烈。手機行

業再一次發生巨大的變革。華為和三星先後推出折疊手機,十年後消費者開始不斷質疑蘋果公司的創新能力。 翻譯本書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對EMBA所學內容融會貫通的再學習過程。當我們這種非“合併收購”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高管控制權變更”“餘股強制擠出機制”這類專業問題時,歐洲的教授很驚訝。在對一個模擬公司進行估值的遊戲裡,我們以15美元之差,近乎完美地給出了公司的估值。通過本書的翻譯,我們不但對合併、收購、對等收購等專業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還從作者對創業式領導力理念、情景規劃、企業文化、公司整合、戰略轉型等方面大量翔實的案例分析和總結中,受益匪淺。這是一本商學院學生不可或缺的好書。 正如

西門子董事長思納博先生在推薦語中所言:“無論你的企業有多麼成功,都要不斷質疑假設,面向未來尋找機遇,秉承開放心態並懷抱著一種創業式的心智模式去引領未來。”希望本書所揭示的諾基亞的種種衰敗原因,可以讓企業家、公司的管理者們引以為戒,書中所分享的寶貴經驗彌足珍貴。 感謝李思拓先生的信任與支持。 感謝各位教授及項目的老師對我們的關愛與呵護。感謝諾基亞校對小組的大力支持,他們是(排名不分先後,女士優先):馬濤、樊俐、陳宇紅、辜軍、陸茵、徐靜、王媛媛、苗琦、權桐、林濤、解朝暉。在與各位的合作中,我們切身地體會到了書中所描述的諾基亞“備選方案”的企業文化。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歐俊編輯的協助。

宏強,能與你合作是我的榮幸。我們盡了人力之所能,希望這本書出版以後,能去南京看看小周、Kiwi和剛出生的Kimi。本書的中文版是我們同窗之誼的留念。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本書的翻譯工作,部分完成于北京至南京的高鐵,上海到新加坡的飛機,法蘭克福至阿布達比的航班,丹麥哥本哈根的候機廳,法國戴高樂機場的登機口,法國楓丹白露的圖書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自習室。我們是在工作、學習之余翻譯諾基亞董事長的書,重壓之下,本書必定會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多多體諒,並提出回饋意見。 對那些當年不得不離開諾基亞的中國員工,希望本書能給你們帶來慰藉。今天的你們,也許正奮戰在手機設備、通信或其他領域。我相信,你

們仍然在傳遞著諾基亞“科技以人為本”的精神。 感謝,感恩。 無問西東!   2019年7月27日 高大眾   致謝 出版本書的靈感源自我多次向芬蘭國內外的人分享有關“諾基亞轉型”的故事。諾基亞轉型的故事引起了幾乎所有聽眾的共鳴。聽眾中既有致力研究商業案例的學術組織,又有熱衷於對趣聞逸事進行報導的媒體記者,還有那些曾經為諾基亞奮鬥過的和當下正在努力的諾基亞人,也有對我們的經驗教訓興趣盎然的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以及許多其他團體。在幾乎所有的場合中都會有聽眾向我提議,“你應該寫本書。” 讓我下定決心著手準備本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諾基亞的故事本身就值得稱頌。每當有人問我“哦!諾基亞還在嗎?我以為

你們已經被微軟收購了呢”時,我就感到很痛心。 在諾基亞轉型的這段歲月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希望能將其中的一些經驗分享出來。 想要學有所獲總是需要理智上的坦誠,而坦誠有時難免會令人感到痛苦。從企業文化的角度而言,與學習型企業文化相對立的是一種“非學習型”的企業文化。在這種企業文化中,人們報喜不報憂,領導者的破壞行為被縱容,探索嘗試也被扼殺,因為在“非學習型”的企業文化中,失敗讓人反感,且會遭到懲罰。 承認諾基亞曾出現過許多上述情況,對我來說並非易事。對諾基亞轉型過程中曾經發生的某些細節避而不談,對我來說肯定會容易得多。然而,這層窗戶紙必須被捅破。如果我們不能誠心實意地談及往事,就無法從挫

敗中吸取教訓。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的經歷直言不諱,就無法幫助別人避免重蹈覆轍。如果我們不能進行自我批判,也就永遠無法建立一種具有競爭力,且生生不息、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最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在記載一家企業的歷史時,刻意地去掩蓋某些關鍵事件和事實的真相。 我希望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既保持坦誠,同時也儘量避免提及某些人。那些人對我們企業文化上存在的缺陷,以及在決策上的失誤難辭其咎。儘管我已經意識到我所描述的一些事件或許對當事人來說相當敏感,但我的初衷絕不是中傷他人。如果我傷害了任何人的感情,我對此深表歉意。 然而,哪怕只有一家企業能因為本書中所分享的經歷而被挽救,那麼我們為這本書所做的一切

努力就都值得。如果一些董事會和管理團隊能夠因此更加緊密地配合,更有成效地合作,那就沒有辜負我們通過本書來分享經驗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一些大型企業能夠因此變得更富有創業精神,那也就達到了我夢寐以求的結果。如果一些小型初創公司可以學會以一種更為系統化的方式去規劃未來,那麼本書就給商業世界帶來了改變。 書中所涉及的觀點都出自本人,我對書中的內容完全負責。我所記述的一切全部基於本人的親身經歷,此外有數十人為書中的內容進行了詳盡的核查。在此我對參與其中的各位,表示由衷的感謝,但我相信書中仍不免有紕漏之處(但願只是一些小的瑕疵)。 在我稱讚那些為諾基亞轉型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以及為本書做出貢獻的人之前,

我必須對一個語法問題進行澄清。這個有趣的語法問題源自我個人的商業理念。在本書的初稿中,有時我會用“它”或者“他們”兩種不同的稱呼來指代某家公司。這很顯然是前後不一致的,甚至會令讀者感到困惑。在我們的編輯指出這一點後,我意識到,我和我的同事一直使用“它”來指代我們不太瞭解的那些公司,而如果那些企業的管理團隊與我相識,我則會使用“他們”來稱呼這類公司。 我鍾情於商業是因為這其中完全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公司之間無“商”可言,真正言“商”的是參與其中的人(“人工智慧”或許正開始成為一個例外,在後面的章節裡,我會更多地提及“人工智慧”)。 既然我認識微軟的決策者,那麼把微軟寫成“它”似乎顯得不太尊重

。而當我知道是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和他的團隊在做思考與決策後,那就更不能寫成“‘它’接受了我們的條款”,而應該用“‘他們’接受了我們的條款”來描寫。 我們曾經嘗試全部使用“它”,或者全部使用“他們”來保持文中語法上的前後一致,但結果顯得不太自然,最後又恢復到原來的寫法。現在,你已經理解了這兩個代詞背後的指代邏輯,我希望你能夠接受“它”和“他們”在本書中不一致的用法。 當我們自己動手第一次做某件事時,總是會有所收穫,這也包括準備這篇致謝。以前讀到其他作者在“致謝”裡感謝每個人時,我總是會忍俊不禁,好像這些被提及的人剛剛獲得了奧斯卡獎一樣。現在,我能理解這一點了,因為在

諾基亞轉型的故事中,有太多人值得提及和感謝,但是加上這麼多名字會降低書的可讀性。諾基亞的故事裡有數不勝數的無名英雄,他們在最艱難的條件下,年復一年地堅持著,始終保持著幽默風趣,並且依然能夠不畏風險、勇於創新。我無法列出你們所有人的名字,對於書中未曾提及的人,能與你們共事是我莫大的榮幸。 諾基亞轉型的過程中凝聚了許多人的努力與心血。在讀完這個故事後,你或許會覺得我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但事實並非如此。讓人遺憾的是,人們總是傾向於把是非成敗都歸結於個人。下列諸位的各種積極貢獻都應該給予稱讚。 感謝(排序半隨機)路易絲·彭特蘭(Louise Pentland)、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

op)、揚內·拉克索(JanneLaakso)、斯科特·辛普森(Scott Simpson)、蒂莫·托伊卡寧(TimoToikkanen)、喬·哈洛(Jo Harlow)、康培凱(Olli-PekkaKallasvuo)、凱·奧伊斯塔莫(Kai Oistaemoe)、蒂莫·伊哈莫蒂拉(TimoIhamuotila)、邁亞·泰米(MaijaTaimi)、亨利·蒂裡(Henry Tirri)、裡卡·蒂耶阿霍(RiikkaTieaho)、尤哈·埃克雷斯(JuhaAkras)、泰羅·奧揚佩雷(TeroOjanperae)、尤哈·普特基蘭塔(JuhaPutkiranta),瑪律科·阿赫蒂薩里(Marko

Ahtisaari)、克利斯蒂安·普羅拉(KristianPullola)、揚內·韋斯托拉(JanneVestola)、亞爾莫·庫裡(Jarmo Kurri)、馬庫斯·博斯(Marcus Boser)、加里·韋斯(Gary Weiss)、拉傑夫·蘇立(Rajeev Suri)、漢斯-於爾根·比爾(Hans-Juergen Bill)、瑪麗亞·瓦塞羅納(Maria Varsellona)、馬克·盧昂內(Marc Rouanne)、巴西爾·阿爾萬(Basil Alwan)、巴斯卡爾·高蒂(BhaskarGorti)、費德里科·吉倫(Federico Guillen)、馬庫斯·韋爾登(Marcus

Weldon)、卡爾林·布瓦克(Kathrin Buvac)、巴里·弗倫奇(Barry French)、周德翰(AshishChowdhary)、亨利·泰爾沃寧(Henri Tervonen)、明娜·艾拉(MinnaAila)、邁克爾·戴利(Michael Daly)、尤西·科斯基寧(JussiKoskinen)、埃爾西·希拉蕊(ElsiHilari)、圖卡·塞佩(TuukkaSeppae)、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菲力浦·加繆(Philippe Camus)、蒂莫·拉皮(TimoLappi)、陶德·舒斯特(Todd Schust

er)、唐亞·迪克森(Donya Dickerson),以及其他我曾有幸共事過的許多優秀的人。 感謝我的董事會同仁(大體上按資歷排序):本特·霍爾姆斯特倫(BengtHolmstroem)、瑪喬麗·斯卡迪諾(Marjorie Scardino)、凱約·蘇伊拉(KeijoSuila)、格奧爾格·埃恩羅特(Georg Ehrnrooth)、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黑爾格·倫德(Helge Lund)、卡裡·斯塔迪格(Kari Stadigh)、康佑坤(JoukoKarvinen)、布魯斯·布朗(Bruce Brown)、貝琪·內爾森(Betsey Nelson)、瓊·蒙蒂(

Jean Monty)、奧利維爾·皮烏(Olivier Piou)、路易士·休斯(Louis Hughes)、愛德華·科澤爾(Edward Kozel)、珍妮特·霍蘭(Jeanette Horan)、薩里·巴爾德奧夫(Sari Baldauf)等。 我也要感謝“芬氏安全”(F-Secure)的所有“夥伴”,是你們讓我懂得了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特別感謝這些年裡我的助理伊爾瑪·霍蒂寧(Irma Huotinen)。沒有她的幫助,我根本不可能完成這本書。 我和凱薩琳·弗雷德曼(Catherine Fredman)攜手撰寫了本書。她認為,就算沒有她的參與,我也可以完成這本書。但那將會是一本面目全

非,在各方面都會相形見絀的書。謝謝凱薩琳,感謝你的合作以及與你在這一路上的歡聲笑語。 最重要的是,謝謝你們,凱蘇(Kaisu)、內拉(Nella)、米科(Mikko)和傑西(Jesse)。  

臉書使用行為與印象整飾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安卓 遊戲 論壇的問題,作者黃鈺淳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印象整飾與臉書使用行為間的關係,並蒐集不同年齡層的臉書使用者做比較。本次研究使用網路問卷調查,總計回收634份有效問卷,以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回歸、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比對。本研究得到以下發現:一、不同性別與年齡的臉書使用者在臉書使用行為上會有差異。二、不同性別在能力整飾上有顯著差異。三、不同年齡層臉書使用者在印象整飾上有差異。四、印象整飾、性別不會對臉書使用行為產生交互作用。五、能力整飾與「意見發表」行為呈正相關。六、關係整飾與「關注他人心情」、「分享喜悅」、「感謝他人」、呈正相關。七、關係整飾與「抱怨討拍」與「意

見發表」呈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