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崔巒(主編)寫的 崔巒教閱讀與寫作(五年級)(全新升級修訂) 和芭芭拉.霍芙博士 & 艾比.摩爾的 給i世代父母的震撼教育:太常打手機給孩子,會降低他的獨立性和成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長春 和知識流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心理健康與諮詢碩士在職專班 林清文所指導 羅芮敏的 國小高年級學童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情緒調節、典型相關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林宜玄所指導 廖千詠的 技術型高中家政群學生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學習興趣與生涯選擇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技術型高中家政群學生、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學習興趣、生涯選擇的重點而找出了 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崔巒教閱讀與寫作(五年級)(全新升級修訂)

為了解決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的問題,作者崔巒(主編) 這樣論述:

植物和僵屍們要開始新的旅程了,這次他們要帶小讀者們走進世界各國的知名博物館,去了解那些琳琅滿目的藝術品及其背后精彩的故事。他們要去的第四站可是世界五大著名博物館之一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一座偉大的百科全書式藝術博物館,里面到底有哪些藝術珍品呢?中國有哪些文物被收藏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呢?笑江南,台灣有名漫畫團隊,是較早到大陸尋求發展的台灣漫畫團隊之一。其創作的漫畫作品數量已達百部,多次入選台灣地區暢銷書排行榜,其中《三國演義》是靠前首部完整呈現《三國》全本故事的大型歷史漫畫作品。多年來,笑江南團隊始終致力於尋找本土漫畫圖書的突圍之路,以幽默、雋永的故事和鮮活、生動的形

象將傳統經典以漫畫語言表現出來,使年輕讀者更容易熟悉經典、接近傳統。曾獲台灣出版類優選獎——金鼎獎、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首屆動漫獎、國家精品動漫工程項目獎等。 第一單元成功之路崔巒教閱讀一拄着拐杖奔跑二幽默競選三用夢想點亮黑暗四林書豪:哈佛男生的籃球夢五你的奔跑地點選對了嗎六「小皮球」的舞姿七坐在對手旁邊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記一次成功的經歷第二單元探索新奇崔巒教閱讀一傑克遜的臉二旅行家樹三跑馬拉松的作家四奇妙的廣告創意五箭袋樹的舍棄六「健忘」的章魚七美國的「上帝小屋」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寫一篇調查報告第三單元走進自然崔巒教閱讀一廬山雲霧二石林三黃果樹瀑布四天下第一關五南極日出

六春雨寫意七夏威夷的熔岩隧道八密西西比河風光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寫一處美麗的景色第四單元博古通今崔巒教閱讀一和氏璧二老馬識途三五十步笑百步四緹縈救父五馮諼為孟嘗君市義六子產不毀鄉校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寫一篇讀后感第五單元人間真情崔巒教閱讀一農夫山泉有點甜二爸爸的自行車三一碗餛飩四世上最美味的泡面五復原的獎狀六順便的愛,最好的愛七我記住了你的「疤」八一個嬰兒和1000名士兵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爸爸媽媽的一天第六單元活靈活現崔巒教閱讀一縫葉鶯二美人松三美麗的珊瑚四勇敢的蜜蜂五蜘蛛織網六鶴影七松鼠搬家八我家的吊蘭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寫一種小動物第七單元學會生活崔巒教閱讀一另一扇窗二開心的大腳三樂觀是

一桶金四一顆豆粒五回到原點六人生是一門控制的藝術七有才華的保安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我認識的那個人第八單元談天說地崔巒教閱讀一航天食品二「愛國者」導彈發明之謎三靜電復印機的發明四什麼是蘑菇五豆腐的吃法六魚的睡姿七人類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節選)八鯨的自述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介紹一種物品第九單元哲理故事崔巒教閱讀一河與岸的戰爭二馬的困惑三哲學家的最后一課四永遠的坐票五命運帶不走的六容納七會「飛」的兔子八一寸蟲的生存哲學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寫一篇動物童話第十單元言為心聲崔巒教閱讀一朋友,我想對你說二小學生2012年暑假計划書三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四「讓文明永在身邊」演講稿五關於保護市區環境的建議書六大隊

委員競選稿七「小學生使用手機弊大於利」辯論稿八愛心捐書倡議書崔巒教寫作作文主題:寫一篇發言稿參考答案

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Apple 新出的 M1 iPad Pro 太香
但獺友知道它跟 2020 iPad Pro 差在哪?
iPad Air 4 還要考慮嗎?
最詳細規格、螢幕、處理器等整理,選擇障礙一秒痊癒

📢📢📢 同學 你怎麼做筆記 X 問卷調查
哈囉獺友們 👋
我們正在調查大專院校學生使用平板的普及性,同時要尋找隱身在校園中的筆記強者
只要你是大專院校學生,不管有沒有用平板或是用哪台平板,問券都填起來~
填寫問卷並上傳你的 iPad 筆記就有機會拿到 👉AirPods ✨✨✨
問券在下面👇
https://forms.gle/RmtFM5WgUnfXwJts9

【製作團隊】
企劃:Ping
腳本:Ping、Linzy
攝影:高小宇
剪輯:高小宇
字幕:Alice
企劃協力:Cookie
監製:蜜柑、宇恩、Emma

✨✨✨加入獺友快充組:https://supr.link/zZE8x

🔥 熱門影片 🔥
蘋果發表會懶人包!新色 iPhone、新 iPad Pro、AirTag、iMac!Apple TV 4K 也更新了!
👉 https://supr.link/arwKp

iPad Air 4 與 iPad Pro 實際上手比較!螢幕、處理器、喇叭用起來真的有差嗎?
👉 https://supr.link/APDcF

iPad Pro (2020) 開箱!買了它就不用買 MacBook Air 了嗎?
👉 https://supr.link/01OOf

ROG Phone 5 Ultimate 開箱實測!18GB 記憶體是什麼概念?四款熱門遊戲玩起來順嗎?
👉 https://supr.link/WK912

沒人告訴我 拍剪 4K 影片這麼麻煩這麼花錢阿!理由與心情
👉 https://supr.link/1VY3G

※更多開箱影片 👉 https://supr.link/hEERu
※更多 iPhone 相關影片 👉 https://supr.link/AzR5u
※更多 Android 手機 👉 https://supr.link/0K9Co
※教學小技巧大公開 👉 https://supr.link/lfyZk
※熱門藍牙耳機這邊找 👉 https://supr.link/SdDPr

【訂閱電獺少女 YouTube】 https://supr.link/o3WBV
【追蹤電獺少女 Instagram】 https://supr.link/nYIMY
【按讚電獺少女 Facebook】 https://supr.link/VAZd6
【電獺少女官方網站】 https://supr.link/AKiW8

國小高年級學童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的問題,作者羅芮敏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探討其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之關係,蒐集性別及年級為背景資料,在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上以使用年數、使用時間及智慧型手機使用功能量表進行了解;在情緒調節上以情緒調節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以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母體,採叢集抽樣方式抽取980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樣本,將回收的量表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典型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國小學童接觸智慧型手機呈現低齡化趨勢。(二)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過長比例增加。(三)國小高年級學童智慧型手機使用年數越長其使用時間越長。(四)國小高年級學童智慧型手機聯繫功能

逐漸被取代。(五)國小高年級學童智慧型手機使用功能在性別及年級上有所差異。(六)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調節能力以情緒覺察表現最佳。(七)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調節在性別上有所差異。(八)國小高年級學童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會影響情緒調節,彼此之間有相互影響關係。(九)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成長導向典型變數會影響情緒調節情緒自主導向典型變數。

給i世代父母的震撼教育:太常打手機給孩子,會降低他的獨立性和成就

為了解決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的問題,作者芭芭拉.霍芙博士 & 艾比.摩爾 這樣論述:

  這本重量級大書,內容揭露了在iPhone等高科技手機和facebook等網路工具使用頻繁下,對爸媽和親子關係會產生什麼劃時代的影響?   「i世代爸媽」源起於近十年,創造了養兒育女的新紀元,有效整合了爸媽、導師、摯友的角色,他們同時擅長快速撥鍵、上臉書、操作滑鼠,藉由通訊科技讓親子展開即時、頻繁的聯繫。這樣的情形遍布校園,學生使用手機、iPhone、電腦、Skype 以及所有最新科技與爸媽保持聯繫。但是學生因此變得獨立嗎?出自善意的爸媽是否適得其反,讓孩子不願成長?   根據此書的調查顯示,最常與爸媽聯絡的學生比較缺乏自主性,與同齡學生比較,心理發展低於標準值。這項結果令人憂心,因為在這個

年齡,獨立特別重要,而缺乏自主使得獨立生活變得困難。最近專家開始擔心「電子臍帶」效應對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包括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爾街日報和其它刊物也開始報導這項令人憂心的趨勢。   「學著放手吧!」當小孩上學時,爸媽總是這樣被勸說。但是在快速撥鍵的文化中,不管是用黑莓或Skype,親子之間頻繁的即時通訊都是前所未見。今天,即時通訊的i世代爸媽認為比起上個世代,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更親密了。爸媽融合了導師、心腹、朋友的角色,但是這對小孩真的好嗎?爸媽真的有放手嗎?並且這很重要嗎?   芭芭拉.霍芙博士是美國密德貝瑞學院心理學教授,與在紐約時報專題報導中學與大學趨勢的記者艾比.摩爾,在本書中針

對學生就學時與畢業後親密通訊的正反面提出深入的探討。年輕人無法獨立發展健康、相互滿足的關係,讓i世代爸媽拉起警報。   在平均每週通訊高達13次的頻率下,爸媽似乎很難放手讓小孩展翅高飛。霍芙博士的研究與艾比的報導揭露這個趨勢是如何在家庭、學校、工作場合中形成,又如何造成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習問題。從前,學生自己面對校園生活、學習解決生活問題,並在過程中成長。現在,很多學生把每個問題都丟給爸媽,希望立刻得到解決方案:「可以幫我改作業嗎?明天就要交了!」「洗牛仔褲時,洗衣機要怎麼設定?」問爸媽比上網查Google 或查維基百科還要方便。   作者發現爸媽以史無前例的干預程度,打電話給教授、同學,為小

孩選課,甚至不遵守校園榮譽規則,協助學生的作業。從上學之前到畢業之後,作者建議爸媽如何保持親密關係,同時讓小孩得到足夠獨立成長的空間。   手機和電腦不會說明為人爸媽該怎麼做。本書對有小孩即將或已經上學的爸媽,是一本無價的教養指南。 本書特色   美國FREE出版社2011年度大書!台灣與美國同步出版!   美國紐約時報書評推薦!今日美國書評推薦!!   紐約時報專題報導--揭發現代教育趨勢的驚人內幕&教導爸媽如何因應?   終於有一本解讀現代科技趨勢下親子關係衝擊的暢銷新書!!   紐約時報教育記者、教育心理學博士聯手出擊,本書針對i時代現象的最新研究指出,爸媽如果一直過於頻繁使用手機、網路

與孩子聯繫,孩子將會延緩成長、養成高度倚賴性、未來成就降低! 作者簡介 芭芭拉.霍芙博士 Barbara K. Hofer, PH.D.   美國密德貝瑞學院心理學教授,從事青春期轉變入成年期的研究與教學,她在哈佛大學得到人類發展碩士,並在密西根大學得到教育與心理學博士。她也是美國心理協會(APA)的成員,獲得該協會與美國教育研究協會所頒發在教學、研究與寫作方面的獎項。她的一雙兒女剛從大學畢業,也因此親身體驗這個i世代的教養問題。 艾比.摩爾 Abigail Sullivan Moore   在紐約時報定期報導中學與大學趨勢議題,她的兩個兒子一位是大學生,一位就讀中學,所以她每天都得面對i世代

爸媽的挑戰,她畢於賓州大學,在西北大學新聞學院得到碩士學位。 推薦序扮演「網路家教」的i世代父母        曾志朗父母『進化論』:從e世代到i世代    蔡炳坤要命的「電子臍帶」                  李  昂 第一章  i世代父母的衝擊「健康型」、「過度參與型」或「侵略型」 / 校園的即時通訊浪潮 / 孩子成年期遲到了 / 如何拿捏關懷尺度 第二章 電子臍帶──過度聯繫的親子關係 密德貝瑞學院調查結果/ 誰撥了這麼多通電話?/ 延續童年時期的溝通模式/ 孩子喜歡與爸媽頻繁聯繫?/ 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 親子間最常聊的話題 第三章 爸媽是永遠最好的朋友?電子臍帶讓成長變緩慢

/ 誰主導學生生活?Skype通訊的便宜症候群/ 學業成功的不二法門 / 爸媽過度參與何時了/ 家長掉入陪讀的書僮角色 / 十八歲的生日蛋糕 / 第四章 總是伸出援手v.s. 癱瘓.定力到底誰在讀書?/ 爸媽過度參與的七大錯誤/ 接近警戒線的範圍 第五章  錯誤迷思:孩子,我只要你快樂教養新勢力 / 過度聚焦「快不快樂」 / 二十四小時待命消防隊員 / 我隨身攜帶著『家』/ 快樂的空巢人生 第六章 親子關係的進化:好友型爸媽國中升高中的巨大轉變 / 按下快速撥號鍵,問題就解決了/ 青少年管理金錢技巧 / 社會心理學家眼中的「自我世代」/ 單親爸媽過度依賴孩子 / 將小孩當作最好朋友 / 孩子能

說不嗎? 第七章 「臉書」中的爸爸為何小孩較喜歡和媽媽說話?/爸爸角色正在改變 /臉書、推特鼓吹家長跟蹤大革命/ 臉書中的爸爸 / 男女生與爸媽討論主題不同 /寶貝男孩俱樂部 /簡訊創造更好親子關係 /危險的嘮叨 第八章  當小孩有學習與醫療問題 十六至十八歲快速轉變期 / 爸媽的四大不當反應  / 如何因應意外事件/ 第一學期的轉變 / 學習對健康負責 / 擬定通訊計畫表 第九章  爸媽洞察力可降低孩子心理問題校園心理疾病普遍加溫 /心理健康的警訊清單 /創造及維持愉快的對話 /爸媽要善用直覺 / 同儕協助很重要/ 第十章 「千禧世代」的特質畢業後溝通頻率有增無減 / 職場年輕人厭煩什麼?

/ 不景氣助長家長參與氣勢 / 年輕人的決策力跑去哪裡? /雇主是要錄取有自信的人  / 鼓勵孩子遵守職業道德 第十一章  鼓勵孩子獨立做決定健康關係的潤滑劑 /開學後幾個月觀察期 / 加強與爸爸的聯繫 / 適度回應抱怨 / 勿使用控制性語言進行溝通 / 敞開心胸面對爭議話題 / 鼓勵自信心的培養 推薦序1 要命的「電子臍帶」   前陣子密集的到美國八個大學以英文作演講,飛行了許多地方,真的見識到電子產品在美國人生活中占有的重要性。   不管是在等飛機、等餐飲,只要是一得空的等待的時刻,打開隨身的ipad、行動電話、電腦等等,那種熱中投入的樣子,真的讓我這個號稱「見多識廣」的人,都嘖嘖稱奇!

  校園裡,下課之後,人手一支行動電話談話,也果真是常見的奇景。如果不是這趟美國行,還真的不能全然了解《給i世代父母的震撼教育》這本書提出來的警訊。   相較起來,台灣一般生活中,尚還看不到這樣狂熱的被電子產品綁架的方式。台灣目前使用電子產品的父母,還不如書中講的嚴重,我們在科技的使用上,年長一代的,可能不如美國這樣所謂開發國家的高頻率。   但是,台灣的父母親必需更仔細的閱讀這本書,並從中學習。理由無它,我們的親子關係本來就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那就是父母親強烈的保護與掌控,以及相較之下,孩子的過度倚賴。   我們的子女在學習獨立的過程較西方人慢而且落後,這是整體社會文化結構下不爭的事實。所以

雖然我們的父母親尚且不像美國的父母親一樣,可以如此便利的用行動電話、電郵、簡訊「控制」子女。但如何以書中提示的「固定時間」、「階段性」的方式,維持與子女適度的親密關係,仍能作他們的導師、心腹與朋友,仍十分值得學習。   另一方面,作子女的,透過這「電子臍帶」,凡事只要一通電話打給父母親,就能方便的得到解答,不用自己摸索、找尋答案,對獨立的判斷與人格的養成,當然極為不利。   作子女的,也該好好從這本書中學習如何不只會將問題丟給爸媽,不要養成這種方便的過度依賴。   此外,要談論這本書,我還要會以一個不同的方式來做介紹。   首先,由於這是一本翻譯的書籍,在過去,只要是翻譯的書,重點都著重於原作

者,譯者通常不會被太過重視,好像譯者只要具備通曉某種外語能力,便已足夠。   作者當然十分重要,但是譯者一如影子一般,能給予書籍完整的立體形樣像,以及,份量。   談這本書,當然一定要談到翻譯者王中詩女士。她是我們美食會的成員,一個孩子的母親。我認識中詩的時候,她經營一個公關公司,有能力舉辦大型的餐酒盛宴。   我一向以喜愛香檳名聲在外,常常被邀請去參加那些頂級、華貴的香檳晚宴。國際知名品牌的香檳,有的棣屬於大的時尚集團,晚宴常常有音樂、藝術表演,香檳、美食、藝術,塑造了有品味的歡樂時光。   可惜隨著台灣經濟遲緩,這些國際知名品牌紛紛撤出台灣,盛宴不再。   再次見到中詩,發現她並不曾使自己

閒空下來,她學習鋼琴、作畫,表現得有模有樣,還能開畫展。更以其人脈和關係,組織了讀書會,果真認真的讀了許多書,我相信,這是使得她投入翻譯工作的重大理由。   我看到一位中年、成熟的女性,不只是外表美麗,具有品味,見過世面,從職場上退下來,不矯情、更絕非裝模作樣的在文學藝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片新的天空。   這相較於只會花時間購買名牌、喝下午茶八卦的女性,我當然覺得會活得更充實而且快樂。   而這樣從工作中暫退下來,卻能找到自己生活中心的母親,也方不會用「電子臍帶」,將自己與子女綁架在一起。   所以,就跟我一樣,相信這樣的一位懂得生活、品味不凡的成熟母親,選擇、翻譯出來的書,會對女性朋友們,以

及子女們有所幫助。 李昂(本文作者現為知名作家) 推薦序2 父母『進化論』──從e世代到i世代   科技文明的發展,已非「一日千里」可以形容,而是進入了「無遠弗屆」、「瞬息萬變」的境界。有人分析世代變遷的波長指出:農業世代歷經兩千年、工業世代也有兩百年、資訊世代只需二十年,下一個世代恐怕只剩兩年。一點都不誇張,才沒有多久光景,我們已經不自覺地從e世代來到了i世代。   「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e世代思維:electronic、emotional、egocentric、exigent等特質,呈現在價值選擇、語言表達、兩性互動、偶像崇拜、網路文化、叛逆行為等青少年議題上,隨處可見,對傳統價值

觀所造成的衝擊,常讓父母們苦無對策。而今,另一個新的挑戰又隨之而來,「不管喜不喜歡,高科技產品已成為i世代青少年DNA的一部分」,人與人的關係,全建立在一條網際網路線上,人與人的互動,皆在滑鼠與鍵盤之間游動,為人父母幾乎插不上手。無怪乎名作家吳若權先生曾感慨:「60及70年代出生的一代都是懂得反省的一代,不同的是,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自我反省的一代,1970年代出生的一代則是反省別人的一代;至於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則是不懂得反省為何物的一代。」   對此,難道為人父母者就束手無策、舉旗投降了嗎?當然不!作為i世代的父母,不僅要與時俱進、同步成長,還要調整步伐、全面因應,才能善盡職責。換

言之,i世代其實也促進了父母的成長與學習,而產生了『進化』的契機。如此一來,化危機為轉機,經過適當引導,將有機會讓intelligence、integrity、ideal等特質,成為i世代的代名詞,重塑i世代青少年的形象。   美國密德貝瑞學院心理學教授芭芭拉.霍芙博士與紐約時報名記者艾比.摩爾女士,以自身教養i世代子女的經驗,合著完成《給i世代父母的震撼教育》一書,內容揭露了在iPhone等高科技手機和facebook等網路工具使用頻繁下,對爸媽和親子關係所產生的影響與因應之道。全書共有十一章,從i世代父母的衝擊著手分析,除了深入探討『電子臍帶』的熱門議題外,並全方位分享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

以及幫助孩子學習、心理、醫療等問題,最後以養成孩子獨立思考、做決定為結語。全書一氣呵成、材料豐富,讀來深入淺出、精彩極了!有佐證的調查數據、親身的教養經驗、孩子的成長故事、情境的親子對話,最可貴的是,在每一章結束前並提出給家長、爸媽的真誠建議,實為今日i世代教養子女經典之作,拜讀感佩之餘,聊綴數語樂予推薦。 蔡炳坤(本文作者為前建中校長,現任台中市副市長) 推薦序3 扮演「網路家教」的i世代父母   i世代已經到了,現代人其實就是個數位經營者,他(她)必須學會把生活裡的各項細節套裝在全球化的數位平台上,而且這個平台是隨著個人的行蹤到處移動,個人生活上的所有資訊,盡在手(機)中。   政府的責任

是打造暢通的數位網絡,使家家都能聯結在數位平台上,無往不通,品質「良」「善」。父、母親呢?就必須擔負起「網路家教」的責任了。網路上的家庭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電子書、手機閱讀器、電子聯絡簿、視訊家長會議等,智慧型生活圈的i世代已經在改變社會的生態,如何教育自己和小孩做個優良數位生活經理人,確是當務之急! 曾志朗(本文作者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第二章 電子臍帶──過度聯繫的親子關係 榮獲書卷獎的安妮說:「真的很不容易!」,但現在似乎沒有她做不到的事,剛踢進學校的足球精英賽,還在國外進修了一學期,那麼不容易在哪?她想一想回答:「第一次不用靠爸爸完成自己的報告,而且發現我比他更了解這個研究主

題。」她開始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她非常驕傲跨越了這一關,就從二十一歲起。 學生使用手機、iPhone、黑莓機、電腦、Skype及所有最新的科技和父母保持聯繫,但有因此變得更為獨立嗎?自認出自善意的家長是否覺得過度聯繫反而適得其反,讓孩子不願意成長?密德貝瑞學院調查結果: 手機造成親子關係革命密德貝瑞學院曾經對學生做過一項調查,有關與父母通訊的次數,考上學校之前心理所預期的和之後實際次數有沒有差別? 結果顯示,考上學校之前,學生預期使用的即時通訊(包括手機、iPhone、電子郵件、Skype等)交談頻率,每週平均只有一次,因為學生們非常憧憬未來的獨立生活,很興奮地談論離家後自己可以

做決定,不需要每天向爸媽晨昏定省。一位男生驕傲地說:「我不會再將爸媽當作支援系統,我會努力建立自己的支援體系。」學生們的想法證實每週通話一次的假設前題非常合理,他們想像學校是一個沒有家長干預的園地,是演奏成年樂章的前奏曲,只要走進由交響樂曲譜成的學校殿堂,美妙音符就會自然流瀉,該假設前題似乎很合理。 不過,統計之後的狀況完全相反,甚至令人震驚,第一學期親子聯絡的頻率,每週平均是一四.四次,參與研究工作的畢業生娜娜驚訝地表示,她念高中時,同學很少隨身攜帶手機,現在校園裡卻隨處可見。行動電話先是攻占了學校市場,接著是家長市場,之後掀起了學生與爸媽之間的通訊革命。 這場革命帶來了重大改變

,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一代學生要如何因應?對於引頸期盼獨立的初生之犢來說,很像是獵人突如其來打了一槍,但我們同時也發現了另一項警訊:儘管學生的期望值和現實之間發生極大的落差,但大多數的學生並沒有覺得不愉快。回歸到基本問題:親子之間頻繁的接觸是否健康?在高中時期,孩子就受到家長的嚴格管教;到了大學,爸媽依舊沿用過去管教青少年的態度繼續監督,改用手機和電子郵件提醒孩子考試、打掃房間、掌握論文進度,令人訝異的是,學生習慣成自然,繼續依賴父母的管教。 專家開始擔心「電子臍帶效應」對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爾街日報》和其他相關媒體開始相繼報導這項令人憂心的趨勢。誰撥了這

麼多通電話?媒體大肆報導的同時,有人覺得未免過於杞人憂天,或許只會發生在第一個學期、只出現在那些貴族學校、只是特殊個案?也因為不同聲音出現,第二個學期結束後,我們又訪查同一批學生,說不一定長期離家關係會減輕思鄉之情,他們學會自己下決定?結果又和預期不同,親子熱線仍如火如荼地進行,其他調查仍顯示,就算入學前曾有短暫獨立生活的學生,比如:到其他國家遊學,並學習過管理自己的時間、金錢、生活等,但回歸學校生活後,仍然得接受家長遙控監督,所以獨立的種子剛萌芽,就被爸媽親手摘掉。為了瞭解問題核心,霍芙與調查小組進一步針對近一千名學生與家長進行擴大訪查。新出爐的報告結果,再次讓我們失望,原本以為度過頻繁聯繫

的第一學年,一切都會好轉,但事實正好相反,不論幾年級的學生,沒有地區或公私立學校之分,是一種持續增強的全國性現象,每週平均的家庭通訊次數是一三.四次,最常使用的工具是手機(九七%的學生都擁有),其次是電子郵件。該項研究結果,同時粉碎問題全部出自家長的假設,小孩打電話回家的次數幾乎和爸媽一樣。媒體報導似乎偏向父母不願意放手、堅持介入的角度,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學生們也樂於接受,甚至邀請家長一起進入學校生活。 霍芙在迎新派對遇見了一位活潑的新生小米,她聽完該項親子溝通研究的結果:「真的就是這樣呀!我幾乎每天打電話給爸媽,閒聊參加社團、選課、跟室友互動的各種問題。」 透過訪談一再發現,學

生通常會低估實際的聯絡次數,一位西岸的學生認為該項調查結果很荒謬,因為她一週「只」跟媽媽通話三次,她先是不屑,想一想之後大聲修正回答:「哦!其實我老爸每天在上班途中打電話給我,家人之間經常相互寄電子郵件,這種聯絡很適合我們。」 學生似乎不能意識到頻繁聯繫對成長時的獨立所造成的影響,所以他們的學校生活及體驗絕對和兄姊、爸媽有很大的不同。

技術型高中家政群學生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學習興趣與生涯選擇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學生使用手機 調查的問題,作者廖千詠 這樣論述:

近年來服務產業人力需求大量增加,家政群學生除升學相關科系外,就業領域除傳統職業外,還擴增了個人工作室、設計、休閒娛樂等相關服務行業,畢業生的生涯選擇比以往更加多元。因此本研究選取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的生涯選擇模組,藉以驗證學生的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學習興趣對生涯選擇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家政群學生的自我效能信念、結果預期程度、學習興趣與生涯選擇相關性均佳。二、不同年級、證照取得、學校地點與學校屬性的家政群學生之學習興趣有顯著差異。三、不同年級、科別、證照取得、學校地點的家政群學生之自我效能信念、結果預期程度與生涯選擇有顯著差異。四、家政群學生的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學習興趣及

生涯選擇有顯著正向關係。五、家政群學生的結果預期與學習興趣、生涯選擇有顯著正向關係。六、家政群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生涯選擇有顯著正向關係。七、學習興趣為自我效能與生涯選擇的中介變項。 研究結果可提供家政群科課程規劃與教師教學參考,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並促進個人的生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