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建立知識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如何 建立知識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施耀祖寫的 不改革,就淘汰!談企業變革與核心競爭力 和戴爾特.史巴特、華特.甘茲的 服務創新時代關鍵報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商周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吳廣文所指導 林雅琪的 智慧輿情監控系統發展策略 (2021),提出如何 建立知識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輿情監控系統、智慧化、數位轉型。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碩士班 顏孟賢所指導 王竹敏的 為什麼他的業績比我好? 員工、資源與文化制度互動論 (2020),提出因為有 組織資源、知識創造、文化制度、個人績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如何 建立知識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如何 建立知識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改革,就淘汰!談企業變革與核心競爭力

為了解決如何 建立知識庫的問題,作者施耀祖 這樣論述:

  身為社會公民一分子的企業,不僅得面對所處產業日益激烈的競爭,大環境中任何一項非可控制之變化都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發展與生存,有健全的體質,事先做好準備以應不時之需,才是企業身處變局最佳自處之道。顯然明確的警訊是促使企業跨過知易行難鴻溝的金鑰,正確的應對之道則在企業調整應變過程中提供一臂之力。   當企業經營者終日忙碌工作拚命向前衝時,輕忽企業體質和週遭環境潛在的變化,就如同忽視個人健康一般的自然;如果有人適時的提供完整的資訊並客觀的提點,天性敏銳的企業經營焉有不停下腳步,俯身撿拾掉落在腳邊的黃金並即時補綴漏洞,甚而因此籌思建構一口更堅固的箱子好盛裝更多的黃金。   企業變革聽起來彷如政治革

命般的血腥而令人畏懼,其實本質上只是提醒企業經者不要忽視了自身與環境的劇烈變化所需的提前準備,如何善加運用經營分析的工具找到企業經營潛在卻可能被忽略的重大問題和根源,由策略的形成要素解析檢測企業真實的強弱,由知已知彼中找到未來努力的正確方向,並建立一個不同於以往有效率的優質團隊好對應瞬息萬變的未來。 作者簡介 施耀祖   1951年出生,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研究所畢業,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企業家班第四屆畢業,曾任職於中山科學研究院、美商太嵩公司、羽田汽車等企業,從事研發、生產、售後服務等職務,之後轉任基泰建設、大霸電子、志品科技、正峰工業、復盛公司任高階管理職。專精於各領域之管理實務,相關著作均

為三十年來實務累積之寶貴經驗與心得。

如何 建立知識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課程【Office 365打造文件雲(文件庫與NARS比較)與知識雲(知識庫)】介紹:
˙文件雲:團隊想要高效率管理企業文件,是一個大家嚮往的目標。建立文件庫與圖片庫,輕鬆上傳文件、圖檔及大量文件、圖檔的方式。瞭解如何建立以特定範本為預設新文件的文件庫。另外包括文件檔案的追蹤設定和異動提醒。文件協同作業,快速有效完成大型文件。
˙知識雲:用於知識管理的一種特殊資料庫,以便於有關領域知識的採集、整理以及提取。知識雲中的知識源於領域專家,它是求解問題所需領域知識的集合,包括基本事實、規則和其它有關信息。不僅可以在該網站上隨時搜尋到所需要的文件之外,還可以更快速的讓電腦中的 Office 也能夠迅速搜尋到所有需要參考的文件。
孫在陽主講,[email protected]
Line:teacher.sun

智慧輿情監控系統發展策略

為了解決如何 建立知識庫的問題,作者林雅琪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如何將輿情收集技術智慧化,並規劃架設應用平台,研究目的包括了解目前輿情資料蒐集管道、探討輿情系統平台的競爭情況、以及探討輿情系統智慧化的可行發展策略。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與個案分析法,運用資訊分析產業架構建構平台指標,規劃架設應用平台,得以讓使用者以更快速便利的方式建立議題管理。本研究結論如下:輿情蒐集的管道以報章、雜誌等平面媒體或是近年興起的社群媒體為主,輿情的討論主題為時事、產業兩大趨勢;輿情系統平台中以LOWI輿情監測系統的功能較為完整,KOL Analysis Platform及WisersOne,KOL Analysis Platform主要以金融議題

相關,WisersOne則是以對企業服務為主;透過輿情系統智慧化,例如:建立知識庫、自動化配送通知、整合媒體行銷、智慧輿情監控儀表板,能為智慧輿情監控系統帶來實踐的價值。

服務創新時代關鍵報告

為了解決如何 建立知識庫的問題,作者戴爾特.史巴特、華特.甘茲 這樣論述:

  服務業為德國經濟的核心產業,早於2005年時,德國就已超越法國,成為繼美國、英國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服務業出口國。深知服務經濟時代已來臨、本著嚴謹積極的民族特性,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於2006年發起一項國際監測計畫,蒐集服務研究及服務相關產業發展的資訊,藉以建立知識庫並掌控發展先機。   本書中的13篇報告,便是這項長達5年觀測計畫的初期研究成果。從服務研究機構化的趨勢談起,到服務研究理論及服務創新政策的提出,以及統計資料的運用;而廣受討論的服務行銷、企業轉型、人力資源管理,甚至最為實用的行動建議等方面,也都在本書的研究範圍,理論與實務兼具,是研究單位、政界與企業在策略發展與決策時的重要依據。

本書特色   服務經濟時代正式來臨!   台灣已有超過八成企業投入服務創新,大型規模企業投入比例甚至高達九成,顯見服務經濟已勢不可擋。曾經,製造業為台灣帶來經濟奇蹟,現在,我們必須以服務業保障企業前景、再造經濟榮景。   服務領域的應用和機構化趨勢,適合亞太地區的服務創新策略,以及,企業如何以跨領域的服務行銷及新科技成功轉型,14位國際服務研究權威給你關鍵解答!   1.集結服務研究的權威專家群之論述,其國際觀及專業程度非一般學術研究可比擬。   2.國內第一本論述「國際服務研究方向及趨勢」的專書。   3.產、官、學、研界共同推薦,是為企業進行服務創新的最佳依據,政府著手政策立法的必備藍本。

作者簡介 戴爾特.史巴特(Dieter Spath)教授   德國工研院(Fraunhofer Institute IAO)院長 華特.甘茲(Walter Ganz)   德國工研院產業工程研究所所長   2006年,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發起一項國際監測計畫--服務相關活動與研究之國際監測(International Monitoring on Activities and Research in Services, MARS),蒐集服務研究及服務相關產業發展的資訊,藉以建立知識庫並掌控發展先機。戴爾特.史巴特及華特.甘茲將計畫成果及專家論述統整成13篇報告,揭露這項長達5年觀測計畫的關鍵成果

。 譯者簡介 陳琇玲(Joyce Chen)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嶺東科技大學講師、行政院國科會助理研究員、Alcatel Telecom系統程序專員暨ISO 9000主任稽核師,現專事翻譯,重要譯作包括《第五項修鍊III—變革之舞》、《杜拉克精選》、《供應鏈策略管理五大修練》、《歐巴馬勇往直前》、《2010大崩壞》、《富爸爸財務IQ》、《新富餘》、《大師的智慧》、《迂迴的力量》等書。 推薦序一:活化服務創新的基因,迎接服務經濟趨勢的來臨推薦序二:開創台灣未來經濟奇蹟,「服務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核心產業推薦序三:企業轉型的三大思考議題序文前言 第一部:服務研究的現況與未來1.知識

生產之展望:「服務」領域之研究發展的機構化趨勢2.服務研究的理論和應用焦點3.商用統計資料之趨勢:涵蓋更多服務相關統計資料所面臨的挑戰4.服務創新政策的演變5.亞太地區的服務創新策略6.服務科學、管理學、工程學與設計學:概述與參考7.擴大服務行銷的範圍:建立跨領域的服務行銷 第二部:未來服務經濟的關聯性--成功因素解析8.企業轉型:新組織模式與新經營模式9.以生產專案與工作來說明價值鏈或商品鏈:向更簡單的生產理論邁進10.人力資源管理11.技術與服務12.服務創新13.給服務研究和服務經濟的行動建議 推薦序一 開創台灣未來經濟奇蹟,「服務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核心產業   台灣與許多文明先進國

家已進入「服務經濟」或「體驗經濟」時代,台灣在國際間的成果更是有目共睹,如:台灣館在上海世博的傑出表現、夢想館在台北花博的成功、許多外籍來台觀光客被感動之旅遊評論,在在使產業與政府一致認同,未來台灣的競爭力除了高科技領域外,應發揚行銷台灣的「軟實力」,尤其是服務業。然而,我們過去對「服務」的了解,對「服務創新」的研究、人才之培育及重視,長久以來遠不如高科技,使得「服務」所產生的價值、生產力、品質及營運模式,鮮有創新或突破性的發展,當製造業規模增加而獲利率卻一路下降時,台灣經濟面臨成長停滯的困境與挑戰,因此,台灣的下一步應該轉型為服務創新的開拓者。   振興服務經濟,必須號召產官學研相關單位一起

響應,才能發揮並加速其綜效。從二○○八年起,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在溫泰鈞董事長的全力支持下,率先從學術界推動「服務科學」之學術研究及人才培育計畫,期盼更多專業人士從事服務科學學術研究及教學計畫。並於民國一○○年贊助成立「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希望能匯聚服務科學社群的熱情與活力,從學術、教育、產業及公共政策等面向出發,擴散並加速推動服務科學的學術研究、人力培育、產業創新與政策優化,灌注台灣發展新動力。   而今,台灣在發展服務創新的同時,也需借鏡國際經驗,《服務創新時代關鍵報告》是由德國聯邦教育研究研究部委託德國工研院及專家群完成的國際服務研究,也是第一本被引進台灣、論述國際服務研究方向及趨勢

的專書,提供企業與產業,走向以服務為導向的趨勢轉變,與未來挑戰的知識及理論,對於企圖從製造及高科技轉型至服務經濟的台灣產官學研各界,有許多值得參考之知識與理論。在此,我邀請大家一同深入了解此書的精髓,也歡迎加入本會推動服務科學的行列,相信在未來十年內,台灣服務產業將成長為下一個核心產業,成為全球服務經濟新典範。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顧問暨服務科學計畫主持人   鍾主民 推薦序二 活化服務創新的基因,迎接服務經濟趨勢的來臨   過去,「德國經驗」除了給人務實嚴謹、有條不紊的印象外,在研發製造、環保休閒、品質創新領域,也都有許多獨到的見解與堅持,也因此產生許多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體系與品牌企業,例如

: BMW、Mercedes-Benz、Siemens。隨著國際產業與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德國政府有感於服務經濟趨勢的來臨,從一九九○年起,就投入許多前瞻性服務研究,本報告就是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經過多年研究,針對「服務相關活動與研究之國際監測」計畫的成果精華,將之集結成冊,體現了「科學是為了預知,預知是為了行動」的主張。   我國的經濟體質過去以農業、製造業為主,現今,這種以生產為主的優勢已大幅改變,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已超過七○%。過去幾年來,探討服務創新的理論實務、發展程序以及KPI績效評估的研究也很多,本報告的發表,相信對國內有很好的借鏡與參考。最精彩的是,本報告提供跨

多國與跨時空的觀察與監控,將服務研發創新的理論,與實務訪談的個案做結合,研究範圍包含歐、美、亞、澳等多個國家,從各國政經社會層面的轉變與現代化服務經濟的發展中,整理並分析企業創新價值的策略與關鍵發展要素,在時空變遷過程中,剖析許多創新服務的系統發展之演進與結果,可以提供我國投入服務創新研發很多有價值的策略思維與觀點。   工研院服科中心過去曾經參與該計畫的部分研究,與德國產業工程研究所所長華特.甘茲(Walter Ganz)的合作過程中,也體會我國應該與德國一樣,從「製造品質優勢」走向「服務創新優勢」。在知識經濟與體驗經濟的趨勢中,服務創新不僅可以提高原有製造產業的價值與競爭力,也可以開創另外

一片新市場。在華人市場中,服務創新需要結合實體的物流與產品,更需要利用資通訊(ICT)科技結合產業領域知識與融合社會文化,以創造新的服務價值與流程;再結合跨領域的系統化整合,才可以將服務創新基因活化與昇華。服務創新的基因活化後,自然就會發展出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流程與創新服務,可以讓台灣在兩岸舞台與全球市場中,扮演創新服務的關鍵地位,融合創新的市場閘道及跨域創新服務的實驗場域,更能為台灣經濟與企業擺脫微利困境與紅海市場,推動下一波的經濟轉型,迎接服務型經濟與社會的來臨。   欣見此書在台灣出版,也希望此書能夠帶給國內相關單位與企業新的啟發與助益,共同見證與分享未來服務創新成果與榮景。 工研

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主任 唐震寰 推薦序三 企業轉型的三大思考議題   隨著新的「全球製造工廠」強鄰崛起,專業代工不再是企業獲利保證,而經營全球品牌與提升市場占有率的過往舊策略思維,亦相繼失靈。如何能使自己的企業轉型成功,變成所有企業人的共同迫切議題。   企業轉型要能成功,本書研究並提出三個最重要的議題。一、注意新型態的附加價值出現(如: App Market軟體免費下載,竟然變成消費者實質硬體採購時的關鍵考慮因素)。二、發展新組織與新經營模式(如:便利商店發展二樓開店概念, 販賣不在貨架上的虛擬商品。或是,百元理髮連鎖店做為價格破壞的舊服務新創新模式的領行者。)三、服務經濟產業化(如:傳統工

具機加入嵌入式電腦後,不但加強了自動化,與快速大量生產統一規格產品的強大能力,也提供中小企業運用單一全功能工作母機,服務小量客制化訂單的生產彈性,並開啟了新的利基市場)。   如同本書序文中轉述的法國數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所說,「科學是為了預知,預知是為了行動」。本書為正在思考企業下一個轉型策略行動方案的企業家們,準備了學理周延,調查研究極為嚴謹的長期觀察報告。本書的及時發行,應該會為台灣企業脫離眼前困境,走向下一個黃金十年康莊大道,帶來極具啟發性的貢獻。 研華科技技術長陳贊鴻 第五章 亞太地區的服務創新策略 李克勤(Alex Lee)5.1 摘要這篇論述說明台灣、香港、新加坡和中國的服務創

新現況與發展。我們會逐一探討這些國家的服務創新,以及推動服務創新提案的動機與驅動力,並以實例說明政府推動服務創新的明確動機。最後,我們會介紹產業推動服務創新研發所依據的方法論及其進展。從促進服務經濟的觀點來看,在這四個國家中,香港無疑是最進步的服務經濟體,新加坡則緊追在後,接著則是台灣和中國。我們特別挑選台灣、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做論述,因為這些國家有的以服務經濟為主,有的積極尋求服務創新來強大本身的經濟實力。針對台灣做的研究獲得的重要發現是,台灣已經充分利用本身在製造領域的卓著聲譽,讓經濟實力扶搖直上。而且近幾年來,台灣開始仰賴服務以維持本身的競爭力。香港讓人感興趣的是,香港雖然不是製造樞紐,

製造商卻利用香港的服務實力,讓本身的事業如虎添翼。新加坡一直很強調服務,也持續培養將服務方面的好名聲跟技術研發結合的一種思維。中國無疑是當今製造產出的龍頭;不過中國體認到要維持競爭力,就必須重視服務。目前,中國正推動幾項提案,處理這個領域的服務創新。對中國來說,要讓個人年平均所得達到預期成長,勢必要壯大國內服務市場,這樣做當然能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推動服務經濟的發展。中國政府和大學已察覺到全球服務創新這股趨勢,也在IBM的協助下採取行動宣導服務創新。不過,服務創新要在中國企業界生根,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因為大多數中國企業還忙著解決實際執行問題,而且他們大多認為具有卓越的執行力,就是企業成長的關

鍵。台灣的情況有些不同。台灣過去靠製造業創造經濟奇蹟,現在台灣企業卻面臨全球一流企業的激烈競爭,加上中國企業緊追在後,讓台灣企業紛紛體認到要生存就要改變。雖然服務創新是台灣政府不得不重視的一個關鍵領域;但是經過幾年在供應鏈後端力求生存後,台灣企業仍然不確定服務創新是否就是保障企業前景的解決方案,畢竟目前還沒有實質證據讓他們認清這樣做有什麼好處。要讓服務創新成為企業策略,就必須大力推廣、加強教育和提供實際成功故事才行。香港和新加坡都已經建立絕佳的服務基礎設施,並且藉此讓本身的經濟受惠。這二個國家抱持的心態不是要「力求突破」,而是要「持續成功」。5.2 亞太地區各國對服務創新的明確動機及支持這方面

努力的驅動力。亞太地區各國如何驅動服務創新?台灣台灣在全球經濟的重要性,遠超過本身在全球人口上的重要性。以二○○六年來說,台灣是全球第十六大經濟體,外貿總額高達四千二百億美元。這項佳績大多仰賴少數高科技產業的貢獻,包括電腦與相關產品、消費電子用品、半導體和資訊科技設備。成功帶來新的挑戰,目前台灣正面臨所有成功現代化經濟體都面臨的同樣挑戰:如何從製造導向經濟成功轉型為服務導向經濟。從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八六年,由於勞動人口從農業流向製造業,讓產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從二三%增加到四八%。現在,服務業的產值占台灣經濟產出的七三.二%,服務業就業人口約占總就業人口的六成。雖然目前工業產出只占台灣經

濟產出的二八%,卻對產業政策造成極大的影響。台灣有許多服務企業是為了支援製造業而存在,其他服務企業則做當地生意,這類服務的規模難以擴大,也無法發展成對外貿易模式。撇開這些挑戰不談,堅守以製造為優先的經濟政策,根本無法抵抗日漸興起的全球服務勢力。在現代化的經濟體中,製造業──尤其是以應用技術取代勞力時──就不再支持大量就業和經濟成長。雖然台灣從製造經濟轉型為服務經濟是步上歐美國家過去十五年的後塵,但是台灣本身所處的文化和經濟環境相當獨特:台灣的經濟相當倚重中小企業,而且台灣人愛創業又肯打拚。

為什麼他的業績比我好? 員工、資源與文化制度互動論

為了解決如何 建立知識庫的問題,作者王竹敏 這樣論述:

為什麼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員工,享有相同的資源,卻有截然不同的業績?過去研究指出,唯有當企業現有資源獲得充分有效地利用時,企業才有機會成長,可見擁有豐富資源不一定會有比較好的績效,企業中的成員如何運用資源創造價值才是經營致勝的關鍵。然而,資源是否有效利用並非全仰賴高階主管之管理能力,更是透過組織內所有基層員工共同善用資源,彼此產生良好的互動,從中萃取知識並培養知能,如此才能為個人與組織皆帶來正面的效益。世界上並不缺少資源,而是缺少善用資源的人,以前人們信奉「適者生存」,現在卻更強調「能者善變」,個人的能力差異或許會造成業績不同,但能否靈活運用組織內可掌握的各項資源,並透過良好的互動強化營運流程

效率,更是影響業績的關鍵因素,也才能將知識儲存在組織價值流程中推動組織持續進步。因此,本研究以組織資源與員工的互動關係出發,探討如何透過資源與員工長期的動態互動關係帶動企業文化與制度良性發展並進一步影響個人與組織績效的表現。本研究以不同特質、職位、年資的房仲業務為研究對象,對房屋仲介公司來說,主要收入來自於業務的業績,因此公司會設法將資深業務寶貴的銷售與開發know-how傳承下去,如此才能維持公司不墜的競爭優勢。擁有一群富含經驗與傑出銷售能力的業務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如何讓新進業務快速的培養銷售與開發相關知能、提升戰力,更是公司未來成敗的關鍵,透過探討員工與資源的互動塑造出共享、創新、知識交

流與傳承的文化以及透過激勵性獎酬制度強化整體互動關係,塑造能夠長期提升整體績效與留才之良性循環的作法及相關管理意涵。本研究發現組織可以透過良好的資訊系統、品牌形象、網路平台、教育訓練資源與組織成員互動,幫助員工學習、創新,進而將個人培養的知能擴散、儲存、運用至組織價值創造流程中,形成能夠讓員工學習與成長的企業文化,以及透過激勵性獎酬制度促進員工互動關係並有助於個人與公司整體績效的提升,在雙方皆獲利的狀態下公司能夠留住人才、吸引年輕世代的加入;員工也能運用組織資源學習、成長,創造更好的業績,同時也在互動的過程中為組織培養知能並共同參與企業文化與制度的形成。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未來組織內部資源投入與

規劃、組織與個別成員互動方式、內部知識管理、文化與制度設計之參考,並結合策略的需要選擇知能發揮的重點讓組織能力可以與時俱進並與團隊成員共創雙贏。未來研究方向可針對不同產業、經營方式以及更深入探討如何整合與創新以活化組織內部更多不同類型資源或是組織與合作夥伴資源分享之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