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想樂器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奇想樂器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hnPowell寫的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和尼爾‧蓋曼的 觸發警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soul 吉他價格奇想樂器|指標性樂器Fingerstyle吉他專門店 - Fsbjy也說明:奇想樂器 有限公司| 實體店面,C(Do),精華好文查找, 請問那些有加這房間星號的人 ... 的樂器行有朋友想買吉他來學託自己帶他看一下請問這附近有沒有評價不錯的樂器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出版 和獨步文化所出版 。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洪俊銘所指導 林佑達的 3D列印點心機之產品可行性於消費者接受度研究 (2014),提出奇想樂器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3D列印、3D列印材料、3D列印甜點、AHP。

最後網站【奇想樂器ptt】資訊整理& 奇想樂器相關消息| 綠色工廠 - Easylife則補充:奇想樂器 ptt,[問題] 請問中壢奇想樂器的師資? - guitar | PTT娛樂區,大家好: 因為最近決定要去奇想樂器行學木吉他, 我從來沒碰過音樂,完全的初學者, 想請問有去過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奇想樂器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為了解決奇想樂器評價的問題,作者JohnPowell 這樣論述:

你怎樣看待音樂,決定你成為哪種人! 哪些音樂具有實用性?歌詞如何造就人?   我們為什麼深受樂句起伏的吸引和影響?   如果《好音樂的科學》讓人重拾對音樂的熱愛   那麼《好音樂的科學II》藉由瞭解音樂的內涵   進一步深入剖析:為何你我那麼愛好音樂!     《好音樂的科學》在本地博客來、誠品藝術分類榜上,締造了持續暢銷長達一年的佳績;為回應讀者的厚愛,現在有了這本續集的問世。我們希望藉由本書,帶領您深入更有趣的音樂世界;同時──學著用音樂,對自己好一點!   這是寫給愛樂者的大腦科學,也是寫給認真聆樂者的音樂心理學+實用社會學。   人們喜愛音樂的原因之一,就是音樂能給予大腦適度的

刺激,並同時產生愉悅的感受。以科普作家的妙喻來說,音樂「不過就是大腦的健身房罷了」。當然,音樂遠不只是能讓大腦維持良好狀態而已,更是一種強大的情緒興奮劑。   音樂是良藥→→振作並集中精神╳轉移厭煩的情緒╳使某情境意義更深刻╳凝聚人心╳紓解壓力   ◎我們的大腦如何將音樂轉化為情緒?   ♦腦幹反射:突然發生聲響時示警;而其他腦區負責剎車   ♦節奏誘導:心跳速率與外界合拍,欺騙大腦去感受情緒   ♦評價制約:將樂曲與愉快事物相連結,使人有美好印象   ♦情緒感染:在正面旋律或歌詞中,同時轉變為開心狀態   ♦視覺心像:白日夢讓人放鬆──腦海浮現風景和其他影像   ♦情節記憶:「親愛的,他

們正在播我們的歌」的情緒效應   ♦音樂預期:由猜對或猜錯下面幾個音,感覺高興或激動   ◎平時,你喜歡哪種類型的音樂?   沉思與複雜:古典樂、爵士樂、民謠和藍調。   激昂與叛逆:搖滾樂、另類音樂,還有重金屬樂。   樂觀與傳統:流行樂、電影配樂、宗教音樂和鄉村樂。   活力與節奏:饒舌歌、靈魂樂以及電子音樂。   藉由上列四大分類,能完整分析出你的人格特質、文字技巧、運動能力,甚至是政治立場;而經由選擇哪種類型的音樂,能有效「放大」或「降溫」你的情緒。   ◎流行樂也有大學問!讓不同類型的音樂進入生活,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歌詞,如何巧妙與曲調做出搭配?

  而他和歌手愛黛兒又如何掌握了「提前唱出歌詞」的絕佳效果?   你知道嗎?你的音樂品味,透露了許多關於「你」這個人的訊息。對心理學家來說,只要一張你最愛的十大曲目清單在手,就能看出你是否外向、來自什麼樣的背景,甚至是年紀有多大。我們喜歡、討厭、或無感的樂曲不僅僅是妝點生活的背景音樂,實際上還塑造了我們的生活。   另外,由嚴肅的實用層面來看:   ♦如果音樂是良藥,我們該怎麼自我治癒?   ♦為何我們都該試著去聽懂「古典音樂」這樣形式複雜的樂曲?   ♦如何跨足「原本沒有好感」的類型音樂,有效從中汲取養分?   ♦怎樣讀懂自身內在的節奏和旋律──從此敏銳聰明、充滿決策力!   ◎本書還

收錄了更多,你從未聽聞的實用音樂小常識   隨身攜帶任何一件樂器,就能讓人的吸引力倍增?   音樂能治好人們的失眠,並且改變葡萄酒的味道?   搖滾歌手巴瑞.曼尼洛的歌,可用來控制青少年?   「莫扎特效應」與這位音樂天才本人沒什麼關係?   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只有鸚鵡能夠隨拍子起舞?   在生活中,我們為何常被電影音樂的作曲者戲弄? 本書特色   作者以原創且深入淺出的方式,充分整合了音樂相關的心理學與社會學領域數十年的相關研究;藉由音樂的各面向不同角度,探索各種多元可能──從音樂如何幫助嬰兒與母親聯繫、音樂如何改變葡萄酒的味道、或如何說服你在餐館花更多錢……。   本書將有效拓展你

的眼界(還有耳力);告訴你音樂是如何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造就我們生而為人的諸般經驗感受。 愛樂人齊聚盛讚   吳武璋    資深愛樂人、實體唱片行工作者   李明璁    臺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作家   連純慧    純慧的音樂沙龍創辦人   孫家璁 MUZIK古典樂刊發行人   張正傑    知名大提琴家   焦元溥    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院博士、資深專欄作家   廖珮岐     音樂治療師   劉名振《音響論壇》前主編、優聲學音響負責人   黎家齊    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   ──好音樂、好心情推薦!(以上排序,依姓氏筆劃)   ♪原本擔心喜歡音樂的感性會被分析音樂的理性所

打擾,但翻了書之後就停不下來。一路持續的好奇與解答,對話交織像流瀉不止的旋律,美妙也有趣極了!──李明璁 臺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作家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音樂要表達的,是言語不能描述,內心又無法忽略的情感。」而這份玄妙藝術的背後,究竟有哪些以科學為依據的趣聞軼事呢?這本豐富好書,絕對令讀者驚嘆連連、大呼過癮!──連純慧 純慧的音樂沙龍創辦人   ♪不相信音樂的功效有多大?《好音樂的科學II》帶你重新認識這帖世紀良藥。──孫家璁 MUZIK古典樂刊發行人   ♪關於我們所處「音樂過剩」機會和陷阱時代,作者拋出了令人著迷的議題,並與之回應。──《金融時報》   ♪作者的寫作風格很

健談、樸實無華;仿如安坐家中,以非正式的姿態開講,並為讀者帶來有趣的音樂時光。──《衛報》   ♪如果你曾覺得樂理中的半音、音階、和弦等術語隱晦難明,那麼本書將讓你感到放心。──《華爾街日報》   ♪包威爾在本書中對音樂的貢獻,堪比馬斯特與強森對性學的貢獻。──音樂家暨生物聲學家、《壯麗動物交響樂》(The Great Animal Orchestra)作者 伯尼.克勞斯(Bernie Krause)博士   ♪專為音樂愛好者所寫的一本書。──《大誌》(Big Issue)   ♪充滿洞見與奇想的饗宴。──Kirkus評論   ♪包威爾由他人(在心理學與社會學領域)幾十年的研究中汲取

精要,透過自身的幽默感,協助讀者用全新的角度聆聽音樂……本書提供了堅實的案例基礎讓我們瞭解:毫無疑問地,為什麼人們愛(同時需要)音樂。──《出版人週刊》  

3D列印點心機之產品可行性於消費者接受度研究

為了解決奇想樂器評價的問題,作者林佑達 這樣論述:

3D列印是快速成型之加法層積技術的一種。目前3D列印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各領域,大部份用於固態、液態或粉末相關材料的三維成品製作。3D列印技術通常使用高溫熱熔、紫外光固化、雷射燒結等堆疊累積型態的技術。以點心產業的應用來說,傳統手工製作點心的方法大多還是使用模具製造,除造價昂貴之外,造型變化少也是一大問題。本研究採用AHP層級分析方法分析消費者對於點心產業在 3D列印的點心產品可行性的接受度。本研究提出一個簡單、快速、及靈敏度高的AHP資料收集分析及決策方法,並以3D列印點心產品的接受度為主題,對不同族群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最後由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消費者可以接受一般3D列印的點心產品,而且具有3D造

型美感特質的點心較受歡迎。

觸發警告

為了解決奇想樂器評價的問題,作者尼爾‧蓋曼 這樣論述:

推理、奇幻、科幻、繪本、劇本、詩,無一不精的全能作家―― 尼爾‧蓋曼繼《易碎物》、《煙與鏡》後最新短篇集。 一出版,即空降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 我們需要提防的是什麼?是我們自己。   觸發警告:   點擊某連結後會連往令人不安、焦慮、恐懼,觸痛創傷的影像或敘述。   蓋曼認為與其等待哪天自己的作品被人加上「觸發警告」,不如自己先放。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作家筆下的哪些字句會是導火線,觸發你內心的小小機關,令你跌入那道躲藏在生命裡、布滿陷阱的黑暗長廊,再也不見天日……   〈關於卡珊卓〉   所有人都告訴我,他們和我那個初戀女友在臉書上聯繫上了。   這似乎是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問

題是,他們不知道,   那個叫卡珊卓的女孩只是我在十四歲時幻想出來的……   〈喀哩喀啦沙沙包〉   這個小男孩問我知不知道一種叫「喀哩喀啦」的怪物。   我滿心以為這只是他的腦袋瓜裡的無傷大雅的想像之一,   但他卻將我拖進了他腦中的黑暗裡……   〈無點〉   平凡無奇的某一天,某個戴著兔子面具的陌生人,前來拜訪布朗寧家,   並且大手筆地買下他們的房子,將他們趕了出去。   本來以為大賺一筆的布朗寧一家人,離開之後,卻發現所有房子都被陌生人買了下來,他們再也無處可去。那些戴著動物面具的陌生人,究竟有什麼打算?   收錄二十五篇風格各異,但同樣都充滿無人能夠模仿的尼爾蓋曼風格的精采短

篇。其中包含:英國三大文化象徵――福爾摩斯〈死亡與蜂蜜事件〉、大衛鮑伊〈瘦白公爵歸來〉、超時空博士(Doctor Who)〈無點〉的衍生小說,以及蓋曼和讀者以推特合作完成的十二篇古怪又充滿詩意的極短篇〈故事曆〉、白雪公主和睡美人擔綱演出,顛覆童話的〈沉睡者與紡錘〉,以及蓋曼廣受歡迎的代表性長篇《美國眾神》主角影子的又一詭異冒險〈黑犬〉。 各方好評   末路小花劇團、朱宥勳(作家)、李亞南(漫遊者文化總編輯)、宋尚緯(詩人)、臥斧(作家)、胡金倫(聯經出版總編輯)、高翊峰(小說家)、張妙如(作家)、張渝歌(作家)、崔舜華(詩人)、黃玠(創作歌手)、 潘柏霖(詩人)、鴻鴻(導演)打從心裡熱愛推

薦! (排名序以姓氏筆畫為準)   ‧寫作是一種技藝。但有的人特別在行──臥斧   ‧詩歌、小說與童話。奇想、怖懼與力量。這本書是蓋曼王國的城堡大門,現在,打開它吧!我們一起進去,然後好好玩耍。──張渝歌   ‧尼爾蓋曼的故事就像是一間能夠無限延展的恐怖房間,萬物齊備燈火通明期待你的淪陷,它很輕易就能讓你甘願永遠留在這裡面。──潘柏霖   ‧豐富的想像力……與處理壯闊主題的能力。――菲力普‧普曼(《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   ‧他的心靈是既黑暗又深不可測的海洋。每當我潛入其中,我所熟悉的世界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可怕、更加美麗的世界,而我甘之如飴。――《紐約時報》書評。   ‧

這本書將會滿足忠實讀者,並替蓋曼贏得新的粉絲。――《科克斯書評》   ‧蓋曼是當代奇幻小說中,最有特色的存在。――《軌跡》雜誌   ‧蓋曼成功讓幻想世界宛如真實的存在。――《泰晤士報》   ‧這本有著故事與詩的選集,不會讓你失望。蓋曼提醒了我們前有怪物,然而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魔法與奇蹟,還有愛。――《華盛頓郵報》 讀者迴響   美國、英國亞馬遜讀者★★★★☆評價。   Goodreaders超過兩萬筆登錄。 作者簡介 尼爾‧蓋曼(Neil Gaiman,1960-)   英國作家、編劇。從1980年代末以圖像小說《睡魔》(Sandman)系列原作成名後,蓋曼就成為全世界的科幻

、奇幻、恐怖、幻想小說愛好者的偶像。他的作品中總是並存著黑暗與詩意、詭譎和纖細,以及永遠令人難忘的靈光。曾獲得許多歐美重要大眾小說獎項,如:布拉姆‧史托克獎、雨果獎、軌跡獎、世界奇幻獎、卡內基獎等等。 譯者簡介 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兼藝廊「Mangasick」副店長,文字工作者。著有評論小誌《給好孩子的駕籠真太郎漫畫論》、《刺戟--青林堂與青林工藝舍簡史》,譯作有《喜劇站前虐殺》、《Another episode S》、《娃娃骨》、《飄》(合譯)、漫畫版《無魂者艾莉西亞》系列、《銀砂糖師與紅王國》、《向陽處的她》等書。 推薦序 寫作是一種技藝。但有的人特別在行──關於《觸發警告

》/臥斧   多年前曾有一次透過電子郵件訪問尼爾‧蓋曼的經驗。   雖然只是郵件訪談,但讀到蓋曼的回答仍然覺得神奇有趣;蓋曼的用字並不冷僻,也沒有費解的文法句構,但答案誠懇詳細,字裡行間透著幽默。在那回訪問裡,印象最深的答案有兩個:一是蓋曼認為當代的小說創作者,就像進入一個原始密林當中,觸目所及都是偉大的前人遺蹟,自己手上的工具卻只有一把開山刀;另一是蓋曼完全不擔心網際網路佔據人們的閱讀時間,相反的,他認為網際網路讓人們再度以文字為溝通的主要工具。   閱讀《觸發警告》這本短篇集,可以充份理解蓋曼這兩個說法。   《觸發警告》收錄了二十多篇蓋曼作品,有恐怖小說,有科幻作品,有詩,還有每

次蓋曼替自己的短篇集寫〈前言〉時,都豪氣地附贈的另一篇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有的應用了上古神話,有的使用了流行象徵,還有一篇當中的十二個故事,是與推特網友互動之後寫出來的。   在許多篇故事裡,可以讀出蓋曼擅用不同風格講述故事的功力。   〈月迷宮〉的描述流暢又充滿古老的敘事基調,有點像洛夫克萊夫特的恐怖故事,但沒那麼神經兮兮;〈橘色〉由回覆問卷的答案構成,讀者不知道問卷的問題是什麼,但會從一連串的答覆中讀出一個驚異的史蒂芬‧金式短篇,而且會好奇「是誰要主角填這份問卷?」;〈喀哩喀啦沙沙包〉初讀溫暖,在結局時忽然大幅翻轉;〈鑽石與珍珠〉則會讀到蓋曼將熟悉的童話揉進現代情節的巧妙。   在許

多篇故事裡,可以讀出蓋曼對於各種類型嫻熟掌控的應用。   〈死亡與蜂蜜事件〉主角是福爾摩斯,蓋曼用自己的方式告訴讀者:為什麼神探退休後要去養蜂;〈遺忘雷‧布萊伯利的男人〉充滿布萊伯利的作品哏,每句都讓人想起這位偉大的作家;〈無點〉會讓影集《超時空博士》的觀眾發出會心一笑,就算一集都沒看過,仍會覺得故事十分精采;〈沉睡者與紡錘〉結合兩篇經典童話,又在其中翻出新意。   蓋曼一向認為:寫作是一種技藝。   的確,任何人經過份量夠多的練習,都能寫出足堪閱讀的文字;但就如彈奏樂器、烹煮菜餚、騎腳踏車或者跑步等等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技藝一樣,真要寫得好,幾乎都得經過比「足夠」更多的練習,以及某種不自我

設限、願意將各種可能都試遍的瘋狂。上接遠古傳奇,下承網路訊息,同時觸及各式各樣的類型,從恐怖到推理、從懸疑到科幻,《觸發警告》呈現了蓋曼創作的多種面向,直如不可思議的魔術展演。   寫作是一種技藝。但有的人特別在行。   例如寫出《觸發警告》的尼爾‧蓋曼。 前言 1.小機關   有些事物會觸發不安的思緒。不過我在這裡要談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一些意象、字句、概念。如腳下陷阱般突然敞開的意象、字句、概念,使我們脫離安全、理性的世界,墜入更黑、更叫人不自在的空間。心跳是掉拍的鬧哄哄鼓擊,我們上氣不接下氣。臉龐與手指頓失血色,蒼白不已,呈露出我們岔氣喘息又震驚的姿態。   在那樣的時刻,在

所謂「觸動扳機」的關頭,我們會對自身有進一步的了解:過去的不會死去。有些事物會耐心地等待我們,於我們生命中的黑暗長廊內。我們以為自己已告別昔日,將它們拋諸腦後,任它們脫水、枯萎,隨風而逝。但我們錯了。後來它們都到了黑暗中,靜候,強身,練習最惡毒的攻勢(不知節制的凌厲重拳,目標是五臟六腑),殺時間,殺到我們歸返為止。   櫃子裡以及我們內心裡的怪物一直都在那片黑暗中,一如地板下方與壁紙後方的黴菌。而黑暗是如此浩瀚,無窮盡之時。宇宙的夜晚存量充足。   我們需要提防的是什麼?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機關。   我最初是在網路上看到「觸發警告」這個詞彙,它是為了警告使用者:點擊某連結後會連往令

人不安、焦慮、恐懼,觸痛創傷的影像或敘述。使用者看到這行警告,就可以過濾掉自己不欲接觸的內容,或做好心理準備再觀看。   我後來還發現,「觸發警告」已跨過虛實的分界,從網路躍入實體世界中,為此嘖嘖稱奇。有消息指出,有好幾所大學考慮在文學作品、藝術品或電影的開頭放「觸發警告」,讓學生知道前方有什麼等著他們。我發現這想法令我同時感到溫馨(我們當然希望接觸到那些作品會不舒服的讀者事先知情)以及渾身不自在。我剛開始擔任《睡魔》(以每月連載的形式發表)編劇時,每一期都印有「適合成年讀者」的字樣,我認為這是個明智的做法,可讓潛在讀者知道這不是給兒童閱讀的作品,有些畫面與敘述可能令人不適,也告知心智成熟者

(定義問題姑且不管),要讀不讀就看他們自己了。作品內容可能會令人不悅、震驚,或觸發一些不曾有過的念頭,但我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都是大人了,可以決定自己要讀什麼,不讀什麼。   我認為,我們大人閱讀的作品不該有警語和告誡,頂多來句「風險自負」。我們必須了解小說對自己而言是什麼,對自己而言有什麼意義。每個人對一個故事的體驗都不會與其他人有任何雷同之處。   我們在腦海中構築故事,挑揀字句,賦予它們力量,透過其他人的觀點看待世界。我們觀看他人所見,體驗他人的經歷。而我心懷疑惑小說是安全之地嗎?接著自問它們該是安全之地嗎?我小時候曾在讀完某些故事後感到懊悔,覺得時光要能倒流該有多好,我就不會

翻開那些書。因為我當時還沒做好心理準備,一讀就驚慌失措。這些故事裡瀰漫著無助,角色遭到羞辱或支解,大人脆弱,家長無法提供幫助。我深受其擾,夜晚夢境和白日夢都被那些意象盤據,深刻的憂慮與惶恐淹沒了我,但我也同時上了一課,小說讀者有時只能靠「離開舒適圈」來掌握舒適圈的位置。長大成人後的今天,就算我有能力消除孩提時期不快的閱讀經驗,我也不會那麼做。   世界上還有其他事物會令我渾身不自在,網路上的內容、他人的話語、實物都在其中。它們帶給我的不適永遠不會減弱,永遠叫人心神不寧,我碰上它們絕對無法全身而退;但是它們能帶給我新的領會,幫我開眼界,就算會製造一些傷痛,那些傷痛之中也會有激發思考、使人成長與

改變的效果。   看到「大學生閱讀作品該不該放『觸發警告』?」的相關討論後,我開始好奇,我的小說會不會在某天也被放入「觸發警告」?這麼做正當嗎?後來我決定自己先放。   這本書就像人生,有些內容可能令人難受。觸及死亡、疼痛,還有淚水、不適,各種暴力行為、殘酷,甚至凌虐。裡頭偶爾也會有仁慈,我是這麼希望的。甚至還會有一丁點快樂結局(從任何角度看都稱不上「好」的結局畢竟不多)。還不只如此,我認識有位叫洛姬的女士很怕觸手(尤其是上頭有吸盤的那種),真的很需要「書中有觸手」的警告。當魷魚或章魚突然冒出來,她就會衝到最近的沙發後方躲起來發抖,而本書某處就有一條碩大無比的觸手。   許多故事的收尾方

式是,至少對其中一個角色而言是壞結局。你已經收到我的警告了。 2.搭機安全須知   人有時會在不尋常的環境道出重大的真理。「我太常飛了」是我年輕時絕不可能理解的概念和語句。當時每次的空中旅程對我來說總是刺激又神奇,我會瞪著窗外的雲層,想像下方有一座城市或一個世界,而我能安然無恙地行走其間。不過我仍會不自覺地為空服員的智慧之語陷入沉思與冥想,當它是佛心或小寓言,或頂級訓示。   它是這麼說的:   先戴上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協助他人。   而我想到我們,我們所有人。想到我們戴的所有面罩、面具,包括隱藏的與顯露的。我想像大家偽裝成真實的那個自己,發現其他人的真實面貌比他們想像或呈現出來的還

要強烈或平淡。接著,我想到幫助他人的必要,想到我們是戴著面具去做這件事,不戴就會不堪一擊。   我們全都戴著面具,所以才如此有趣。   有些故事談論的就是這些面具,以及面具後方的人。   我們這些寫作者(靠虛構作品為生之人),和我們的所見所聞是一個連續體。更重要的是,我們和我們的閱讀經驗也是一個整體。   我有些朋友會因為別人不知道他的文字在談論、指涉什麼,因為別人遺忘了某些作者、故事、世界,便沮喪地加以斥責、發出咆哮,怒火中燒。我傾向從其他角度來看這件事,我曾經也是一張白紙,等待他人來撰寫。我透過故事學習人物與事物的相關知識,也透過故事了解其他作者。   許多書中的故事(也許大多數

都是)也是同一個連續體的部分,它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他作者、其他敘事之聲、其他心靈的存在。我打算利用這個機會在前言介紹一些作者和作品,讓大家知道沒有它們,這本書中的故事就沒有見天日的一天,還請多多包涵。 3.純粹的機運   這是我第三部短篇小說集,我知道自己非常幸運,才能走到這一步。   成長過程中,我一直很喜歡、很看重短篇小說這個形式。對我而言,它似乎就是人類最純粹、完美的創造物了,頂級的短篇小說之中,沒有半個多餘的字。作家纖手一揮,一個世界、世界的居民與種種意念就冒了出來。起承轉合帶你穿越宇宙,再帶你回到現世。我喜歡各種短篇小說集,從孩提時代選讀的鬼怪、恐怖故事集,到徹底改變我內在

的單一作者作品選輯都愛。   我最愛的短篇故事集不只向我訴說短篇故事,也會告訴我我原先不知道的事──關於那些故事的背景,或寫作技藝。我尊重不寫前言的作者,不過我愛他們的程度不會勝過另一類作者。後者讓我明白,選輯中的故事真的是某人一字一句寫下的,那個人會思考、呼吸、走路,八成還會邊沖澡邊唱歌,就跟我一樣。   短篇小說集不賣座,是出版界的常理。大家太常認為他是出了也是白費力氣的書,或只有小出版社會出的書,不如長篇小說那般扎實。不過對我來說,短篇小說仍給我飛行、實驗、戲耍的機會。我得以犯點小錯,展開小規模的冒險。此外,將小說選入選輯(例如這一本)的過程既可怕又有啟發性。當我將這些故事放在一起,

主題便會重新浮現、重新受到形塑,變得更加清晰。我會更清楚自己前十年到底在寫些什麼。 4.普通程度的致歉   我始終深信,短篇小說集就應該長得像那樣。它們不該是大雜燴,你不該隨隨便便將不願在同一本書中比鄰而居的小說收在一起。簡單說,它們不該同時收錄恐怖小說、鬼怪故事、科幻小說、童話故事、魔幻寫實小說和詩。它們應該要維持體面。   而這部短篇小說集並不合格。   我祈求各位寬容、原諒我這個過錯,以及其他諸多需要包涵之處,只盼望你們能在本書中讀到「寧願從沒讀過」的故事。看,下面就有一個等著各位去讀。   暗影   有些生物靠獵食維生,有些生物靠草料生存;暗影則潛伏不動。有時它們會不甘不願

地鬼祟來去,不過大多時候它們只會潛伏某處。   暗影不織網,世界就是它們的網。暗影不挖洞,你降生於此就是一種墜落。   有些動物會緊追你不放,速度快如風,不知倦怠為何物,為的就是將獠牙刺入你體內,撂倒你。暗影不追人,只會在追逐戰結束那刻移動到你必會經過之處,然後在那裡等你。那地方又黑又充滿不確定性。它們會找出你視線最後的停駐之處,然後在那裡等候。一直等,一直等,等到那地方成為你視線最後的停駐之處,等到你看見它們。   你躲不過暗影,因為它們已經先到一步了。你跑不贏暗影,因為它們守在你旅途的終點。你無法對抗暗影,因為它們耐性十足,會等到最後的最後才出手,屆時你已鬥志全無,打不下去了。最後一

拳已揮出,最後一刀已劃下,最後一句咒罵已吐出。這時,只有在這時,暗影才會現形。   暗影不吃尚未準備好受死的獵物。轉頭看看你身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