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觸控原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多點觸控原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楠寫的 智能交互技術與應用 和高安邦胡乃文馬欣的 松下PLC技術完全攻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勛瑞光電:7寸電容式觸控螢幕實現多點觸控 - 壹讀也說明:電容式觸控螢幕內部由驅動電極與接收電極組成,驅動電極發出低電壓高頻信號投射到接收電極形成穩定的電流,當人體接觸到電容屏時,由於人體接地,手指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旭村所指導 徐楷評的 拼圖法教學融入食農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多點觸控原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農教育、拼圖法教學、行動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陳志銘所指導 陳勇汀的 從多層次角度分析同儕協助應用於閱讀學習之合作增強效應與合作抑止效應 (2020),提出因為有 同儕協助閱讀學習、合作記憶典範、子群組探勘、模糊特殊模型探勘、閱讀行為事件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多點觸控原理的解答。

最後網站什麼是多點觸控技術,有哪些用途則補充:觸控 技術分為兩種,一種是單點觸控,它的特點是只能識別和支持每次一個手指的觸控和點擊;還有一種是多點觸控技術,它能把任務分解為兩個方面的工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多點觸控原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智能交互技術與應用

為了解決多點觸控原理的問題,作者馬楠 這樣論述:

深入淺出地探討和解讀了人工智慧中的智慧交互技術,包括交互原型系統設計、基於移動設備的智慧交互軟體發展、智慧語音交互及交互技術設計與評價方法。   第1章主要介紹智慧交互技術的基本知識;第2章主要討論了感知認知與交互技術的結合;第3章講解了交互設計的基本準則;第4章講解了交互系統的原型設計,介紹了面向軟體應用的基本的交互設計方法和基本流程;第5章針對移動設備,介紹了App軟體交互設計方法;第6章針對當今熱門的Android應用程式交互設計,詳細解讀了該作業系統的特點與架構、應用開發方法及手段,並通過App. Inventor工具實現應用開發;第7章介紹了智慧交互技術中的熱門應用之一——語音交互技

術的設計方法,並通過語音辨識和合成、對話交互的實驗使讀者深入掌握智慧語音交互技術;第8章介紹了智慧交互技術的設計及評價方法;第9章重點介紹了智慧交互技術的前沿問題及應用領域。    《智慧交互技術與應用》以自動駕駛作為主要應用場景介紹智慧交互技術。書中各個章節中均設計了習題,大部分章節配有詳實的實驗指導。《智慧交互技術與應用》可作為智慧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電腦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機器人工程、數位元元媒體技術等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交互設計、使用者介面設計、人工智慧應用、移動軟體發展等相關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序 前言 第1章 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 1.1 人機

交互概述 1.1.1 人機交互的定義 1.1.2 人機交互的起源與發展 1.1.3 感知智慧在交互技術中的作用 1.2 智慧交互的研究內容 1.2.1 傳統人機交互技術研究內容及發展 1.2.2 智慧交互技術研究內容 1.3 智慧交互技術與相關學科 1.3.1 智慧交互技術與電腦科學 1.3.2 智慧交互技術與軟體工程 1.3.3 智慧交互技術與工業設計 1.3.4 智慧交互技術與生理學 1.3.5 智慧交互技術與認知心理學 1.4 習題 第2章 感知認知和交互技術 2.1 知覺和認知 2.1.1 人的感知 2.1.2 感官與交互體驗 2.1.3 知覺的特性 2.1.4 認知過程及影響因素

2.2 輸入/輸出設備 2.3 交互技術 2.3.1 基本交互技術 2.3.2 語音交互技術 2.3.3 多點觸控交互技術 2.4 基於感知技術的人車交互 2.5 習題 第3章 交互設計準則 3.1 用戶體驗的定義 3.1.1 交互設計流程 3.1.2 交互設計的原則 3.1.3 用戶體驗的應用環境 3.2 桌面系統應用的交互介面設計相關類型 3.2.1 獨佔應用 3.2.2 輕應用 3.2.3 後臺應用 3.2.4 Web應用 3.3 桌面系統應用介面設計原則 3.4 桌面系統應用交互設計技術 3.5 實驗1:思維導圖與產品功能設計 3.5.1 實驗目的和類型 3.5.2 實驗內容 3.5

.3 實驗環境 3.5.4 實驗步驟 3.5.5 實驗報告要求 3.5.6 實驗注意事項 3.5.7 考核辦法和成績評定 3.6 習題 第4章 交互原型設計 4.1 交互設計體系 4.1.1 需求分析 4.1.2 架構與流程設計 4.1.3 方案設計 4.1.4 方案驗證 4.1.5 設計跟蹤 4.1.6 其他 4.2 交互原型設計工具簡介 4.3 實驗2:手機App原型開發設計 4.3.1 實驗目的和類型 4.3.2 實驗內容 4.3.3 實驗環境 4.3.4 實驗步驟 4.3.5 實驗報告要求 4.3.6 實驗注意事項 4.3.7 考核辦法和成績評定 4.4 習題 第5章 移動交互設計

5.1 移動設備及對話模式 5.1.1 移動設備 5.1.2 對話模式比較 5.2 App介面設計風格 5.2.1 介面配色 5.2.2 字體的選擇 5.3 移動應用平臺規範 5.3.1 Android應用設計規範 5.3.2 iOS應用設計規範 5.4 實驗3:麟輕應用交互 5.4.1 實驗目的和類型 5.4.2 實驗內容 5.4.3 實驗環境 5.4.4 實驗步驟 5.4.5 實驗報告要求 5.4.6 實驗注意事項 5.4.7 思考題 5.4.8 考核辦法和成績評定 5.5 習題 第6章 移動終端的交互設計實戰 6.1 Android作業系統 6.1.1 Android系統特點與架構

6.1.2 Android開發工具簡介 6.2 圖形化程式設計開發Android程式 6.2.1 App Inventor開發環境 6.2.2 App Inventor簡單操作 6.3 實驗4:移動端網路介面調用的實現 6.3.1 實驗目的和類型 6.3.2 實驗內容 6.3.3 實驗儀器、設備 6.3.4 實驗原理 6.3.5 實驗步驟及要求 6.3.6 實驗報告要求 6.3.7 實驗注意事項 6.3.8 思考題 6.3.9 考核辦法和成績評定 6.4 實驗5:移動端人臉檢測實驗 6.4.1 實驗目的和類型 6.4.2 實驗內容 6.4.3 實驗儀器、設備 6.4.4 實驗原理 6.4.5

實驗步驟及要求 6.4.6 實驗報告要求 6.4.7 實驗注意事項 6.4.8 思考題 6.4.9 考核辦法和成績評定 6.5 習題 第7章 語音交互設計 7.1 語音交互簡史 7.2 語音交互的優缺點 7.2.1 語音交互的優點 7.2.2 語音交互的痛點 7.3 實驗6:語音辨識和語音合成 7.3.1 實驗目的和類型 7.3.2 實驗內容 7.3.3 實驗儀器、設備 7.3.4 實驗原理 7.3.5 實驗步驟及要求 7.3.6 實驗注意事項 7.3.7 思考題 7.4 對話設計 7.5 實驗7:對話交互 7.5.1 實驗目的和類型 7.5.2 實驗內容 7.5.3 實驗儀器、設備 7.5

.4 實驗原理 7.5.5 實驗步驟及要求 7.5.6 實驗注意事項 7.5.7 思考題 7.6 習題 第8章 智慧交互技術的設計與評價 8.1 智慧交互技術設計思路 8.2 智慧交互產品設計的相關因素 8.3 智慧交互產品設計的品質評價 8.3.1 交互需求評估 8.3.2 交互設計評價 8.3.3 服務任務評價 8.3.4 交互性評價 8.4 智慧交互設計的測試 8.5 智慧交互介面設計的評價 8.6 習題 第9章 智慧交互技術前沿問題及應用領域 9.1 智慧交互技術的前沿問題 9.1.1 人工智慧時代的智慧交互技術 9.1.2 標準化問題 9.1.3 虛擬實境及網路使用者介面 9.2

無人駕駛中的交互認知 9.2.1 基於自然語言交互認知 9.2.2 基於多來源資料融合的協同共駕模式多通道控制權交互研究簡介 9.3 智慧交互技術在智慧網聯汽車環境下的應用 9.3.1 車聯網環境簡介 9.3.2 車聯網環境與智慧交互技術應用 9.4 基於雲機器人平臺的智慧交互及其應用 9.4.1 雲機器人平臺簡介 9.4.2 智慧交互技術在雲機器人平臺的應用 9.5 習題 附錄 交互設計快速檢查清單 參考文獻

多點觸控原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更多產品資料:https://anlander.com/collections/portable-monitor
? 記得訂閱我地呀:https://www.youtube.com/techritualtv?sub_confirmation=1

--------產品規格------
● 15.6 吋 1080P 10-bit QLED 多點觸控面板
● DCI-P3 色域覆蓋
● 700nit 高亮度
● 支持 DisplayHDR 600 影像畫面更亮麗
● 支持 AMD Free Sync 影像同步技術
● USB-C + HDMI 齊全接口
● 支援 USB-C 供電方式
● Switch / Samsung Dex / Huawei / Notebook 一線直連

--------時間序------
0:00 簡介
0:55 市面上銷售多數係 LCD
1:12 LCD 技術原理
1:58 LCD 技術缺點
2:16 LCD 技術優點
2:26 QLED 技術原理及優點
2:46 Intehill QLED 便攜屏幕規格
3:23 購買便攜屏幕建議
3:45 結語

--------歡迎各公司提供優惠-------
anlander 網店:https://anlander.com/AK-RA38
優惠碼:AK-RA38

石先生【IG】https://instagram.com/stoneip
石先生【FB】https://www.facebook.com/stoneip.info
石先生【YT】https://youtube.com/stoneip

------------訂閱-------------
【YT】https://www.youtube.com/techritualtv
【FB】:https://fb.me/techritual
【IG】:https://instagram.com/techritual
【Web】:http://techritual.com

#香港 #廣東話 #開箱 #測試

拼圖法教學融入食農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多點觸控原理的問題,作者徐楷評 這樣論述:

本研究內容與歷程為以「拼圖式教學法」設計「食農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採行動研究探討學生對食農教育課程的學習成效、學習興趣,以及教師在教學時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並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本研究設計四項教學活動,進行兩個階段的教學循環,並以國小高年級24位學生為樣本。研究方法採質、量並重的方式,藉由蒐集與分析教學錄影、教學札記、學生文件(學習單、植物觀察紀錄表)、協同教師觀察紀錄表、學習興趣問卷、學生訪談紀錄等相關文件資料。經兩階段之教學活動設計課程獲得以下成果與結論:(一)學習興趣問卷結果在第一階段平均分數為4.26分(滿分為5分),第二階段平均分數為4.49分,兩階段平均分數皆高於「同意」程度

(4分),顯示學生對於「食農教育課程」教學活動是有興趣;(二)第一階段課程學習單的平均答對率為65.4%,第二階段課程學習單的平均答對率為76.1%,顯示以「拼圖法教學進行食農教育課程」活動,對學生的食農概念學習有成效;(三)教師調整食農閱讀文章的內容及字數,以改善教師在教學中遭遇部分學生閱讀上的差異與困難,並結合班級經營方式,鼓勵小組表現較佳的組別,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四)教師調整學生分組工作,以改善種植體驗工作不均等的問題,並針對種植相關知識說明,增強學生對於實際種植的問題解決能力;(五)教師專業成長包括教學課程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拼圖式教學能力的增長、教學研究能力的增進。本研究最後提出以

「拼圖法教學融入食農教育課程」在教學上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供有興趣進行食農教育教學之教師利用及參考。

松下PLC技術完全攻略

為了解決多點觸控原理的問題,作者高安邦胡乃文馬欣 這樣論述:

“攻略”引自成語“攻城掠地”,即“進攻佔領”的意思。所謂“松下PLC技術完全攻略”就是將攻克松下PLC技術的流程指南、注意要點、訣竅、方法和步驟等告知讀者,讓讀者省去摸索的時間,少走或不走彎路,完全把松下PLC學到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書共有9章,內容主要包含:快速打開PLC技術領域的大門、熟知松下PLC的主要硬/軟體資源、掌握松下系列PLC的程式設計工具軟體、探索PLC控制系統設計方法、傳承PLC基本的程式設計規則與常用的程式設計環節、探索松下PLC通信功能的開發應用、掌握PLC綜合應用中的觸控式螢幕和組態王技術、學會松下PLC的安裝與維護、完全攻略松下PLC的速記表等。其宗旨是以“

授人以漁”的方法,指導和引領PLC工程技術人員在掌握正確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的基礎上,以設計實踐案例為示範和樣板,與時俱進、舉一反三,不斷自主創新,設計出PLC工程應用的精品來。 本書內容翔實,圖文並茂,闡述清晰透徹,可讀性、實用性強。本書既可作為PLC工程應用設計人員的指導書,也可作為理工科大學相關專業本/專科師生的實用教材和參考書。 第1章快速打開PLC技術領域的大門001 1.1PLC概述001 1.1.1PLC的誕生與迅猛發展001 1.1.2PLC的定義和標準008 1.1.3PLC的特點、功能及應用011 1.1.4PLC與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微機及集散控制系

統的比較016 1.2PLC的基本結構及工作原理018 1.2.1PLC的基本結構018 1.2.2PLC的工作原理026 1.3PLC的技術性能032 1.3.1基本技術性能032 1.3.2PLC的記憶體分配及I/O點數034 1.4PLC的分類035 1.4.1按結構形式分類035 1.4.2按I/O點數和程式容量分類039 1.4.3按功能分類039 1.5PLC的程式設計語言039 1.5.1梯形圖039 1.5.2指令表040 1.5.3順序功能圖041 1.5.4功能塊圖041 1.5.5結構文本及其他高級程式設計語言041 思考題041 第2章熟知松下小型PLC的主要硬體資源

043 2.1FP1系列PLC硬體設定及其功能043 2.1.1FP1概述043 2.1.2FP1系列PLC的硬體構成及特性049 2.1.3FP1的內部寄存器及I/O配置056 2.2FP-X系列PLC硬體設定及其功能066 2.2.1FP-X單元部件066 2.2.2FP-X模組的等效電路圖及接線圖069 2.2.3FP-X的內部寄存器和I/O配置078 2.3FP0、FP∑系列PLC硬體設定及其功能081 2.3.1FP0、FP∑系列PLC的產品構成081 2.3.2FP0、FP∑記憶體分配082 2.3.3FP0、FP∑技術性能084 思考題087 第3章掌握松下小型PLC的主要軟體

資源088 3.1基本順序指令088 3.1.1ST、ST/和OT指令089 3.1.2“/”非指令090 3.1.3AN和AN/指令090 3.1.4OR和OR/指令091 3.1.5ANS指令091 3.1.6ORS指令092 3.1.7PSHS、RDS、POPS指令093 3.1.8DF和DF/指令094 3.1.9SET、RST指令095 3.1.10KP指令095 3.1.11NOP指令096 3.2基本功能指令096 3.2.1TMR、TMX和TMY指令(計時器)097 3.2.2CT計數器指令098 3.2.3F118(UDC)加/減計數器099 3.2.4SR左移位暫存器指令0

99 3.2.5F119(LRSR)左/右移位暫存器指令100 3.3基本控制指令101 3.3.1MC(主控繼電器)和MCE(主控繼電器結束)指令102 3.3.2JP(跳轉)和LBL(標號)指令103 3.3.3LOOP(迴圈)和LBL(標號)指令104 3.3.4ED(結束)和CNDE(條件結束)105 3.3.5步進控制指令105 3.3.6副程式調用指令107 3.4比較指令108 3.4.1ST=、ST<>、ST>=、ST>、ST<、ST<= 字比較指令(載入)110 3.4.2AN=、AN<>、AN>=、AN>、AN<、AN<= 字比較指令(與)111 3.4.3OR=、OR<>

、OR>=、OR>、OR<、OR<= 字比較指令(或)112 3.5高級指令115 3.5.1高級指令的類型及其構成115 3.5.2資料傳輸指令115 3.5.3算數運算指令121 3.5.4資料比較指令129 3.5.5邏輯運算指令132 3.6特殊指令135 3.6.1並行列印輸出指令135 3.6.2高速計數器指令136 3.6.3F355(PID)指令140 3.7松下小型PLC的主要軟體資源概述142 思考題142 第4章掌握松下FR系列PLC的程式設計工具軟體144 4.1FPWIN GR程式設計工具軟體145 4.1.1FPWIN GR程式設計工具軟體簡介145 4.1.2參

數設置148 4.1.3程式編輯151 4.1.4本節內容概述161 4.2NPST-GR程式設計軟體161 4.2.1NPST-GR簡介與安裝161 4.2.2NPST-GR程式設計軟體162 4.2.3NPST-GR功能總覽165 4.2.4程式設計和監控運行169 思考題182 第5章探索PLC控制系統設計方法184 5.1PLC控制系統設計概述184 5.1.1PLC控制系統設計步驟184 5.1.2總體方案設計186 5.1.3PLC選型設計186 5.2電氣系統及電氣圖的設計189 5.2.1電氣圖設計基礎189 5.2.2電氣圖設計原則和方法191 5.3控制程式設計195 5

.3.1控制程式的模組化設計195 5.3.2程式設計方法195 5.4PLC控制系統的抗干擾設計198 5.4.1干擾源及其傳播途徑198 5.4.2抗干擾措施199 5.5PLC控制系統的接地技術200 5.5.1安全接地200 5.5.2工作接地200 5.5.3遮罩接地200 5.5.4接地方法201 5.6PLC控制系統設計實例201 5.6.1四工步注液機的PLC控制201 5.6.2溫度報警系統204 5.6.3銑床的PLC控制206 5.6.4看板彩燈閃爍PLC控制210 思考題213 第6章PLC基本的程式設計規則與最常用的程式設計環節215 6.1PLC梯形圖的特點215

6.1.1PLC梯形圖的基本規則216 6.1.2PLC梯形圖的特點216 6.1.3PLC的助記符語言程式216 6.2PLC梯形圖程式設計方法217 6.2.1PLC程式設計前的準備217 6.2.2PLC程式的結構形式218 6.2.3PLC程式設計方法219 6.3PLC程式設計技巧220 6.3.1程式編制的一般技巧220 6.3.2邏輯程式設計技巧222 6.3.3運算程式設計技巧233 6.4PLC程式設計最常用的程式設計環節238 6.4.1按鈕操作控制239 6.4.2時間控制242 6.4.3閃爍控制(振盪電路)243 6.4.4順序迴圈執行控制243 6.4.5報警控制

248 6.4.6多點控制程式249 6.4.7二分頻控制程式252 6.4.8交流電動機的正反轉可逆控制252 6.4.9電動機星/三角(Y/△)啟動控制程式255 6.4.10流水燈控制257 6.4.11混合液體設備的控制260 6.4.12自動送料裝車控制264 6.4.13智慧控制266 6.5PLC教學實踐中常用的幾種典型程式設計環節270 6.5.1TVT-90A箱式PLC學習機270 6.5.2電動機控制273 6.5.3八段碼顯示274 6.5.4數值運算276 6.5.5天塔之光277 6.5.6水塔水位自動控制278 6.5.7自控成型機279 6.5.8自控軋鋼機281

6.5.9多種液體自動混合282 6.5.10自動送料裝車系統284 6.5.11郵件分揀機285 6.5.12交通信號燈控制288 6.5.13電梯控制297 6.5.14TVT-90C臺式PLC學習機299 6.5.15正火爐和回火爐的自動控制301 6.5.16自控飛鋸304 6.5.17看板彩燈閃爍控制307 6.5.18FP1型PLC特殊功能的應用312 思考題319 第7章探索松下PLC通信功能的開發應用320 7.1松下PLC的通信功能320 7.2通信功能的實現322 7.2.1通信的基本知識322 7.2.2局部網路和網路通訊協定324 7.2.3MEWTOCOL-COM

通信協議327 7.2.4MEWTOCOL-DATA資料傳輸協議338 7.3P-LINK通信系統340 7.3.1通信系統的配置340 7.3.2P-LINK通信方式341 7.3.3資料傳送通信方式346 7.3.4遠端通訊方式347 7.4 FP系列機的乙太網347 7.4.1PLC的乙太網協定347 7.4.2ET-LAN的配置348 7.4.3ET-LAN的I/O分配與共用記憶體分配349 7.4.4ET-LAN通信的實現351 7.5遠端I/O通信系統353 7.5.1遠端I/O系統的配置353 7.5.2遠端I/O系統的I/O位址分配354 7.5.3遠端I/O系統的通信方法35

6 7.5.4遠端I/O系統主單元與從單元的設置357 思考題358 第8章掌握PLC綜合應用中的觸控式螢幕和組態王技術359 8.1 觸控式螢幕359 8.1.1觸控式螢幕的特點及使用359 8.1.2GTWIN軟體使用364 8.1.3參數設置366 8.1.4GTWIN基本操作370 8.1.5設計舉例378 8.2組態王380 8.2.1概述380 8.2.2建立一個新工程381 8.2.3動畫連接389 8.2.4報警和事件395 8.2.5趨勢曲線401 8.2.6報表系統405 8.2.7控制項411 8.3PLC的綜合應用414 8.3.1試驗電爐PLC控制系統414 8.3

.2自動記憶挖掘機控制系統421 思考題425 第9章學會松下PLC的安裝與維護427 9.1PLC的安裝和接線427 9.1.1安裝427 9.1.2佈線428 9.1.3控制單元輸入端子接線428 9.1.4控制單元輸出端子接線429 9.1.5A/D轉換單元的接線430 9.1.6D/A轉換單元的接線431 9.1.7FP1 I/O連接單元的接線431 9.1.8接地線431 9.2PLC的自診斷及故障診斷功能432 9.2.1故障監測432 9.2.2常見故障及其診斷方法432 9.3PLC的維護和檢修433 9.3.1維護和檢修434 9.3.2備份電池更換434 思考題435

附錄松下PLC技術速記表436 參考文獻472

從多層次角度分析同儕協助應用於閱讀學習之合作增強效應與合作抑止效應

為了解決多點觸控原理的問題,作者陳勇汀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現今閱讀學習研究中,能夠應用於多人異質性教學環境的同儕協助合作閱讀教學法已蔚為主流。儘管許多研究證實了同儕協助能為閱讀學習帶來合作增強效應,但也有其他研究指出,包含同儕協助在內的合作學習亦可能帶來合作抑止效應。本研究主張應深入分析可能影響同儕協助的各種研究變項。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同儕協助應用於閱讀學習所帶來的合作增強效應和合作抑止效應。接著進一步發掘造成合作增強效應與合作抑止效應的相關變項之規則,並從學習者的閱讀行為找出支持規則的相關證據。研究場域:從兩所以常態編班組成的國小三年級班級中,各選擇兩個班級。總共四個班級進行教學實驗。研究對象:合計總共有87位國小學習者參與

教學實驗。研究方法:學習者被分為22個小組。一半被安排到具有同儕協助之閱讀學習的實驗組、另一半則是沒有同儕協助之閱讀學習的控制組。實驗組使用重點主旨策略和著重於識字解碼的認知監控策略來閱讀文本,並能看到其他同儕使用閱讀理解策略的方式。實驗組學習者被鼓勵去比較同儕使用閱讀理解策略的方式與自己的異同,並給予其他同儕閱讀理解策略的使用建議,或對認同的使用方式表示喜愛。控制組的閱讀活動則跟實驗組相同,但控制組被安排為僅有個人的專注閱讀,並沒有同儕介入。研究設計: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資料蒐集與分析:本研究蒐集的學習者資料,包括了根據預測和回想計算的閱讀學習成效、反映學習者特質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態度

、合作學習風格,以及基於閱讀行為記錄的閱讀策略行為、合作機制因素和同儕協助因素。經過以學習者小組為單位的統整後,本研究隨後進行整體、宏觀與微觀三個層次的影響閱讀理解成效因素分析。整體層次的分析是使用的是共變數分析,用以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學習成效上的差異;宏觀層次的分析是利用模糊特殊模型探勘,用來發掘各個研究變項造成合作增強效應和合作抑止效應的規則;微觀層次的分析是透過行為事件分析,而分析結果能夠作為支持宏觀層次探勘規則的相關證據。研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協助對於閱讀學習造成了微弱的合作增強效應,但未達顯著。本研究深入分析各個變項後,發現造成合作增強效應的規則來自於重點主旨策略的使用次數

,以及部分合作機制因素與同儕協助因素的影響。其中,重點主旨策略能夠發揮合作增強效應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習者會利用此策略相互討論。另一方面,造成合作抑止效應的規則包括了認知監控策略的使用、閱讀態度較高與偏向合作學習風格。學習者在使用認知監控策略時,可能因為過於仰賴同儕並缺乏深入的互動,導致了合作抑止效應的發生。結論:本研究發現同儕協助應用於閱讀學習中帶來了些微的合作增強效應,並歸納了造成合作增強效應與合作抑止效應的各別規則,以及揭示兩種閱讀理解策略所造成的影響。後續在規劃閱讀活動時應將本研究發掘的規則納入考量,以發揮同儕協助的最大效益。未來研究可考慮運用模糊特殊模型探勘來分析其他閱讀理解策略的影

響,或是基於本研究的結果發展閱讀輔助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