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因應模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壓力因應模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程千芳,游一龍寫的 H5649航空心理學(二版) 和李訓維的 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洪葉文化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曾華源所指導 張雪的 挑戰VS對應:社會工作者角色壓力及因應模式之研究 ——以東莞為例 (2021),提出壓力因應模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工作者、角色壓力、因應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劉淑瓊所指導 彭宇君的 探討臺灣青年繭居現象 (2020),提出因為有 繭居族、青年社會退縮、隱蔽青年、生命歷程觀點的重點而找出了 壓力因應模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壓力因應模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H5649航空心理學(二版)

為了解決壓力因應模式的問題,作者程千芳,游一龍 這樣論述:

  第一作者曾歷任民航局航醫中心研究員及空軍官校心理諮商科教職達十數年,從事民航機師心理狀態評估、飛行員甄選工具的研發和飛訓生諮商輔導的工作。全方位的了解到軍航與民航各自有其所屬的任務與使命、人員培訓計畫、安全監控機制與對飛航文化要求的回應。十七年前伊始第一作者並加入歐洲航空心理學會並獲該會認證為航空心理學者,更深耨飛航安全實務問題的敏感察覺機制與問題解決策略和方法的有效實施。健康心理學的實徵研究結果在近十年來已逐漸為航空心理學各次領域活潑的帶入關鍵的思維主軸,本書已竭力引入這些即時的發展趨勢。為鼓勵有志於飛航相關工作及對飛航問題有興趣的讀者,本書於每一章的開頭都列有由第二

作者整理的幾則近二十年來因人為因素造成飛航事故的真實故事,一則能使讀者如臨其境,發為深省,引起讀趣;二則期盼經由這些可怕且代價昂貴的教訓分享,喚起國人對於飛航安全中人為因素的重視。本書具有清晰的心理學理論介紹、完整的航空心理學主題架構,並提供有最完整的實徵研究證據及實務工作的細心觀察。

壓力因應模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阿Kit約在兩年前退休之後,就獨自成立了吞嚥餐(軟餐)社企。她的工作室就在某商場的其中一個舗位,與別的商舖不同,她的地方沒有光鮮的招牌,並不起眼,內裏的空間並不大,然而設備一應俱全,有一半的空間是廚房供她做軟餐。

吞嚥困難人士包括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進食普通時,容易嗆咳或誤嚥,而軟餐的出現就希望他們不只以傳統的糊餐果腹,更希望保持食物原有味道,令進食者即使吞嚥困難,也可重拾進食的樂趣。政府在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就宣布,增撥7500萬元資助安老服務單位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軟餐。

「我就唔係做飲食,不過我幾有興趣煮嘢食。」阿Kit退休前是髮型師,現在工作室也是她自資改造以前的髮型屋。沒有飲食業的相關經驗,阿Kit創業的念頭也是退休後才出現,皆因她退休後經常四處聽講座及報讀不同課程,其中一個關於社企的講座令她印象深刻,因為她認為社企經營模式跟自己的很相似,「賺錢唔可以賺盡,你要睇社會有咩需要,回饋社會,譬如你會唔會請弱勢社群,或者你會唔會照顧需要者。」

阿Kit選擇以軟餐創立社企的原因,與其自身經歷有關,「我本身自己個胃係有啲事,有啲胃輕癱迹象,其實都維持咗十年八年。」她形容當時不論喝水還是吃東西都會嘔,最高記錄是連續7天不能進食、不能喝水,要入醫院吊鹽水,這令阿Kit深深體會到想食卻吃不到的苦,「你想食嘢、你吃唔到嘢,你會點呢?周身無力嗰陣,你嘅感覺係點呢?你身體弱成點?呢啲都係我親身感受。」

因此阿Kit很強調自己做的軟餐不只是為了顧客可以食到,「最重要係令佢想食嘢」,她不想進食者只吃到白烚無味的餸菜,所以會在了解對方的需要後,度身訂造不同的菜色,希望引起他們的食欲,軟餐不只是維食的食物,「如果他要食嘢維生,他唔係棵植物,唔係話定期淋水、施肥
,佢就可以生長,唔係咁,佢係人嚟。」

她指一些長者活動能力已經退化,如果吃這方面也引不了興趣,會使他們生存意志消沉,「佢肯食嘅話,他有營養,體力會好啲、身體會好啲,病痛都會少啲。」

一杯小小的軟餐,要令進食者得到充分的營養也不是簡單,阿Kit在製作當中會調控不同食材的分量,她也報讀了長者營養證書,希望在餸菜中有限的食物做到營養均衡,「如果本身想做好呢件事,就會去睇吓有咩甚麼可以幫到呢件事。」

在調配軟餐過程中,阿Kit習慣將餸菜打碎前先拍照傳給客人,「要畀客人知道佢哋食咗啲咩落肚。」她也希望為父母訂餐的子女也先嘗試一下軟餐的滋味,「你過唔過到自己嗰關?你覺得都好味,你先畀你父母食,你要知道你供養你父母,係拎咩供養佢。」

軟餐除了令進食者自己身體狀況有改善外,阿Kit認為這也是幫到照顧者,令他們照顧得容易一點之餘,壓力也小一點,「譬如老人家不肯食嘢、營養唔夠、周身無力嘅話,就等於你要扶一個醉酒佬,但如果佢自己有營養,即係佢有個力度,照顧佢嘅人會好好多,扶佢都無咁辛苦。」

食的味道重要,質感也很重要,「有時我哋都會揀骨嚟咬」,她認為吞嚥困難者與常人無異,都想盡量給予他們食物的質感,因此會因應進食者的能力,調製不同質感的食物,由最弱的糊狀、布甸狀、蘿蔔糕狀及午餐肉狀。

阿Kit指有不同的質地,有助避免進食者食道退化得太快,她亦會跟進顧客的情況,「我之後會再問會不會可以食硬啲,佢話可以我會提升,只要佢做到我就慢慢提升,如果佢最後食到正常餐,咁就恭喜你,我情願少個客。」

阿Kit的社企開業兩年半,由開始時將髮型屋重新裝修,到現時的營運,她估計自己已投入約100萬元,然而社企至今仍虧損,阿Kit指自己本是退休人士,對金錢沒有太大執着,反而覺得現時工作最大價值不是賺錢,「賺返嚟嘅係佢(吞嚥困難人士)肯食嘢。」

她舉例指,若有長者有90歲生命,但他80歲起不能進食,醫生要她插喉灌奶,「即係話佢有10年時間插喉灌奶先死,佢啲仔女見到父母插喉灌奶好唔好受呢?唔好受。如果佢肯吃呢啲嘢,譬如佢肯食3年,佢變咗插少3年喉,我要賺就係賺呢啲。」

阿Kit的社企現時仍是她一人經營,但她也想好了未來的發展計劃,如聘請弱智人士代為送餐,希望出多分力幫助弱勢社群,回饋社會。

挑戰VS對應:社會工作者角色壓力及因應模式之研究 ——以東莞為例

為了解決壓力因應模式的問題,作者張雪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探討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壓力和因應模式。研究目的有三。第一,探索東莞社會工作者眼中的職業角色,及其在不同的職業生涯階段形塑角色的過程中產生的職業角色壓力來源。第二,探索東莞社會工作不同發展階段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壓力類型及具體表現形式。第三,探索社會工作者角色壓力的因應模式,及其對本土社會工作發展之意義。本研究以主題分析的研究方法,針對東莞市(曾)在職的七名社會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東莞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角色、角色壓力的形塑以及因應是通過社會工作者與職業棲息地不斷互動而建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社會工作者在與環境的雙重轉換中,形塑出多元職業角色與角色壓力;角色壓力

受到微觀、中觀、宏觀各種因素的交織互動之影響;其因應的行爲與策略也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有所不同。總體來說,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一)社會工作者職業角色以間接角色與合併角色為主。行政工作的執行配合者、崗位調動的適應者、評估的迎合者以及關係維護與協調者的角色意涵具有本土特色。(二)社會工作者因應角色壓力的主要策略取向為「積極主動因應策略」與「積極被動因應策略」取向。在職業發展之初,社會工作者主要采取「積極被動因應策略」,社會工作者尤其需要具備文化能力和溝通能力;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兩種策略取向交替并存,社會工作者更需要具備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進階能力。(三)「個體勝任力」與「環境品質」是社會工作者因應角色

壓力的關鍵要素。針對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提升高校教育品質,有效培育學生就業力。第二,政府-行業協會-評估機構:三方合力改善社會工作職業發展環境。第三,提升社會工作機構管理能力,實現社會工作者與機構的有效互動。第四,發揮督導的教育與支持功能,增強社會工作者因應角色壓力之能力。最後,培育社會工作者個體韌性以提升社會工作者因應角色壓力之和個體勝任力。關鍵字:社會工作者、角色壓力、因應模式

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

為了解決壓力因應模式的問題,作者李訓維 這樣論述:

那些在你我周遭,令佛洛依德無從解釋的狀況, 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最不知如何面對的個案。   對外在環境充滿恐懼、焦慮、憂鬱、沒安全感,   卻為了擁有關係不擇手段,渴求一份刻骨銘心的愛。   你認識這樣的人嗎?或者,他就是你家人?   他們的生命充滿著壓抑與恐懼,   一會逃避,一會疏離,一會渴望愛與親密。   因為對人總是防衛、猜忌、控制的態度,   讓他們長期處在痛苦與煎熬中……   恐懼、焦慮、不安,辛苦的他們,都是「邊緣型人格」。   ▍與其說是疾病,不如說是狀況:   ‧他愈愛你,愈想控制你,寧願威脅也不相信溝通   ‧他總是非黑即白,愛你刻骨,瞬間恨你也入骨   ‧他的感情

與信任不能累積,傷害自己,也讓對方痛苦   ‧他總是不斷委屈抱怨,受害的角色希望有更多同情   ▍他們,都是受傷的無面者……   《犀利人妻》的表妹小三「黎薇恩」,外表天真,內心刺蝟,瘋狂地追尋愛情,自我傷害也傷害別人;電影《控制》中,高學歷的貌美妻子,為了報復丈夫外遇,用一連串犯罪設計,蠱惑操控對方不能離開……這些都是邊緣人格的寫照,常見於華人社會,卻被習以為常。   他們乍看與一般人無異,甚至特別外向可愛、幽默風趣。一旦建立起關係,往往掏心掏肺、用盡全力地付出,恐懼感卻會在某一刻推翻所有情誼。在他們非黑即白的世界裡,愛不是一百,就是零。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混亂的情緒暴起暴落,甚至以自

殘、自殺等激烈行為進行情緒勒索,身邊的人也傷痕累累。   與邊緣人格者共處,建立有界線的關係很重要。國內第一本以本土範例、親民易懂的大眾心理學形式寫成的邊緣人格專書,帶領讀者覺察、同理並與之建立友善關係。既為親友所寫,也提供專業助人者在治療上的實質建議。最重要的是,藉著此書,改變對邊緣人格的誤解與汙名化,真正去理解他們的存在。 本書特色   1. 本書閱讀對象:邊緣人格夥伴;家屬、親友;心理專業助人者。   2. 完整解析邊緣人格者的不安全感,它們來自:   ‧兒童時期的不良照顧經驗,孤單、疏於照顧、過度管控。   ‧童年的分離或創傷經驗,父母離異、性侵霸凌、家暴、貧窮。   ‧家庭的頻

繁衝突、冷漠氣氛、忽遠忽近的對待。   ‧邊緣型人格照顧者的神經質、焦慮、控制狂及不安全感傳承。   3. 給邊緣人格者的安全陪伴基本原則:   ‧Open(公開透明),坦誠的互動。   ‧Continue(持續關心),適度的持續關心,不要太親密。   ‧Boundary(堅守界線),一開始就說清楚自己的底線,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名人推薦   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張玨(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   蕭彤雯(資深媒體人)   賴芳玉(律師)   誠摯推薦   「訓維這十年來一直對邊緣型人格有深入的研究與訓練經驗,很開心看到這本實用的書籍問世。邊緣型人

格在心理諮商的工作上困難度高,而訓維不僅細膩描繪他們的樣貌、成因,還教導助人工作者與陪伴者方法,提供給彼此安全感的協助原則與療癒方式,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到許多困頓與困擾的人。」──吳姵瑩 作者簡介 李訓維   一名有著社工魂的諮商心理師,現為點亮心燈諮商中心所長、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基隆學生諮商中心督導、松德醫院外聘督導、利伯他茲基金會外聘督導、華梵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   希望透過心理治療,為社會帶來改變與正向連結,因此曾任社工,也帶領過義工訓練與專業助人團隊,是心理師與社工的訓練督導。曾在醫院、企業、大專院校、國高中、小學、社福單位、老人安養、安置機構、監獄、法院從事心理

諮商工作。   始終認為心理學專業應該要更親民、更易於理解和應用,因此立志推動心理學普及,於二○一七年開設點亮心燈諮商中心,希望讓大眾更容易被心理學概念服務。   點亮心燈諮商中心官網:tolightheartweb.strikingly.com/   點亮心燈諮商中心粉絲頁:www.facebook.com/tolightheart/   督導、演講及諮商邀約,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自序 永不停止的焦慮 引子 美麗故事的哀傷結局   PART 1 受傷的無面者|邊緣人格的樣貌 沒安全感的人生──「遲早你也會拋棄我。」 戲劇化的愛

情──浪漫、激情、高標準 長不大的王子與公主──感性、善良,卻自我中心 愛你、恨你與非黑即白──期待被拯救,內心卻永伴惡魔 長不出的自我──混亂、極端,靠他人的愛定位自己 關不起來的敏感接受器──善於同理,卻過度解讀 逃不開的悲慘與衝突──永遠帶傷看世界的被害者 得不到你,就傷害你──控制、報復、自傷與傷人   PART 2 掙扎求生的苦痛|起因與社會脈絡 邊緣人格的成因與相處之道──沒界線,是問題的開始 邊緣型人格疾患的特徵與防衛機制──猜忌,讓他們成為安全關係的絕緣體 無所不在的恐懼──為了不被傷害,而控制、依存與勒索 破碎的自我認同──與焦慮感相依為命的一生 受限於病理觀的臨床診斷──為

什麼邊緣型人格疾患難以確診,且容易被誤診? 主要照顧者是「邊緣因子」的散布原──家庭裡,被複製的人格與教養模式 走入「邊緣化社會」的危險文化──網路世界是焦慮、不安的培養皿 被埋沒的隱性邊緣人格──女人追愛是病態,男人求權是常態?   PART 3 安全感是最終解藥|給親友的協助原則 漸進式互動,給予有界線的溫暖──「無條件付出」,是讓彼此淪陷的開始 活得刺激,比平淡無趣有真實感──陪伴他面對孤單,追尋意義 不當「全能拯救者」──給建議,而非扮演問題解決者 三大「安全陪伴」原則──練習做個有品質的陪伴者   PART 4 如何協助與療癒?|給助人者的諮商指南 助人者的常見困境──好想幫他,卻力

不從心…… 助人者的六大基本功──處理好自己,才有處理他人的能力 專業訓練的限制──你面對的是人,而非一個問題或症狀 心理治療四階段──建立友善關係,重建安全感 諮商關係結束──結案是給他獨立成長的機會   曲終   自序 永不停止的焦慮   當焦慮來臨時,世界充滿張牙舞爪的怪物   恐懼,是幼兒時期我們所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成人後,卻成為我們很少談論到的情緒。它看似強烈,同時也反映出人脆弱的一面,在我們的文化中並不是一個能被接受的詞。我們傾向於不表達心裡的脆弱,而是身體的病痛,所以漸漸地,恐懼被我們悄悄地轉變,變成我們能接受的「擔心」和「焦慮」。這也是我所看到的,人世間最令人心疼的人

生樣貌。   「每一天,都有好多的事情值得焦慮和擔心:工作環境不佳、職場上的人際衝突、自己的健康問題、親密伴侶關係的失去、別人看似沒有意義的談話與交流內容……對我來說,這些都會變成永無止境的焦慮,讓我擔心不好的事情會發生。這些焦慮、擔心平常不會發生,但若是有任何風吹草動,讓它變得『可能發生』,我會期待能把它控制在手裡──用自我傷害的方式,對付可能會離開我的另一半;用情緒勒索,控制想要自己空間的孩子;減少去陌生地方;一直吃熟悉的食物;做規律性的儀式動作等。面對這個張牙舞爪的世界,我每天都不由自主地全身緊繃、煩惱,甚至因為無法控制場面而憂鬱、難過。這些事情沒有所謂喜歡或不喜歡,因為我確信這個世界

就是這樣──孤獨、危險,一點都不安全。」   這段文字所描述的這些辛苦的人們,我後來知道他們有個專業名詞: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 Disorder,簡稱BPD)。   在我開始諮商工作前,還在受訓實習階段時,「人格疾患」還很少人談論,雖然在書上看過資訊,但那時甚至還有人不知道邊緣人格到底包含哪些症狀。不過,令人訝異的是,所有碰過這類型人格疾患的人,都說他們對專業助人者來說,是不容易治療的對象,甚至很難幫助他們。即使有天真的碰到了,個案往往欲言又止,很難講清楚,讓人一頭霧水。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這些事情代表的是什麼,直到我開始諮商工作,真正深刻地接觸到這

些人事物之後,我才發現一個共同的議題:其實我們並不了解他們。很多關於邊緣人格的描述,都是書本上的知識,甚至是一些傳說般、口耳相傳的故事。   我在書裡面所看到的他們,充滿了很多的負面線索和診斷標準,所有我聽到、看到的內容,都是以「專業知識」的面向去解讀,有點理性,有點冷漠,再加上一些認為這種人是「患者」的想法。我們很難去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只想著要好好地「治療」他們,而不是嘗試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協助。   這樣的覺察與反思,讓我深刻驚覺,所謂的「專業」,反而讓我遠離了我想要幫助的人群、想要投入的助人事業,特別是這類「不討喜的人格疾患」。因此,我開始在自己的接案經驗中觀察:符合邊緣型

人格疾患診斷的人,到底他跟我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個不同會讓我們給他們一個診斷指標,而不只是被看成一般的適應問題?   在生活中看到的真實樣貌   非常令人訝異地,我發現生活周遭充斥著這個族群的夥伴,他們有著很多不同的樣貌,複雜到常常讓人搞不清楚他們真正的樣子……   在親密關係中,他可能是一個容易不安、自我中心且具掌控欲的伴侶。在工作中,他可能會是一個挑剔而在乎細節的老闆或同事。在家裡,她可能是既愛撒嬌又孩子氣,任性、情緒容易起伏變化,有諸多要求,又想黏著孩子的母親。在朋友圈,他可能是一個沒有界線,不停在不同圈子中大談生活委屈的抱怨者。而若在不熟悉的環境中,他又反而會是一個默不作聲,有

點畏縮、膽小,沒存在感的人。   在我投入邊緣型人格疾患的相關專業研究領域後,前後在臺灣看到了幾本類似的書籍,但依然沒有跳脫出專業者的敘述與框架。為這類型的人發聲的相當少,仍然都是從病理的角度去書寫。而我身旁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不要再用書本上的知識去理解他們,因為那些觀點跟他們真實的生活樣貌距離好遠。   我想要用我自己的生命跟他們互動,看到他們的內心與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供更適當的協助模式。   共同的痛苦與失落   我在諮商工作後第四年,決定出來開相關的專業課程及訓練,因緣巧合下,有很多邊緣型人格疾患的夥伴們聽聞課程,也都來「點亮」上課。我不敢說自己透過這樣的方式,幫

他們發聲或做了多少,但我因而有了很多邊緣人格的學員,也陸陸續續地,獲得更多與他們相處的機會。   好幾次,我在臺上上課,下面的幾位學員看著我掉淚,也有些夥伴面有異色,不斷地竊竊私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有位學員愈聽臉色愈是難看,最後,課程沒有上完就離開了。後來我又碰到這位學員來上其他課程,他告訴我,那是他第一次聽到自己的問題被如此具體地說出來。他沒料到自己的狀況會在課程中被這麼直接、具體地討論,要面對那些失落與痛苦太辛苦、太難過,當下腦中只有想離開的念頭。儘管如此,他還是想要幫助自己,想要努力讓自己更好,所以他做好心理準備後,又回來了。   這是我心中覺得非常有價值,也

繼續做這件事的原因。   恐懼、焦慮與對生活的不安,是這些夥伴一輩子的課題,但他們從來沒有想要放棄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求平衡,甚至一直努力嘗試掌控、協調,以預防所有可能發生的後果。這些夥伴是如此地積極求生,努力追尋生活的價值,然而過度用力與在乎的結果,常導致生活中的悲劇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我看著他們那麼努力,卻不被大眾了解,且被擺放在專業的框架之中,反而無法幫助他們。因為太多的事情發生在周遭,情緒勒索、控制狂、自殺威脅、危險情人等,都是會被拿來放在他們身上的汙名及標籤。這些負面資訊教會他們隱瞞、操控關係,他們雖然努力尋找突破的方法,卻也因為外在的壓力,增加現實生活裡的衝突。他們緊張、焦

慮、愈陷愈深,不安感加重,不斷跳出,又重返之前的壓力因應模式。這樣的辛苦,不斷在他們的生命過程中輪迴,又再加深。   個人取向與華人文化   這本書的誕生,與我成長經驗中很多重要的轉折有關。我的專業是重視人際關係的存在取向,裡面有許多實際的體會影響我至今。我不斷嘗試去理解他們的生命如何存在,特別是可能造成不安的相關因子;我看到他們為了擺脫自己內心的不安,而像無頭蒼蠅般,到處抓住任何可以依賴的人,然後用許多看似無意義、怪異、不合理的方式,試圖讓自己好過一些。   一旦焦慮源停止、消失,他們又能恢復成討人喜歡的好人形象。這類型的人隱匿在你我的生活周遭,以不同的行為、樣貌,出現在各種人際場合。

特別的是,在華人的電影、鄉土劇、傳統家庭跟人際互動中,我們會覺得這類人的誇張情緒、暴躁行為(俗話說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是可被接受的、有原因的、非常習慣的。直到有天,我們才發現自己陷入對方不斷的情緒勒索、予取予求,我們感到沮喪、辛苦,而忘了當初自己是如何毫無界限地包容對方。這就是華人社會的日常,日常到我們對這種肥皂劇會有的灑狗血劇情習以為常。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有類似情形的朋友了解自己的狀況,增加覺察並尋求協助。另一方面,也希望藉著這本書,改變目前世人對邊緣人格夥伴的誤解與汙名化,特別是從有著諸多侷限的病理觀裡跳脫出來,真正地去理解他們。   謹以此書獻給我太太、所有支持我的家人,以及

期待這本書許久的專業夥伴們。   沒有你們,這本書不會誕生。   引子 〈美麗故事的哀傷結局〉當焦慮來臨時,世界充滿張牙舞爪的怪物「從小,我的家庭就是破碎的。一直以來,我沒有一個完整、幸福的家。我心中只有一個期待,總有一天,我的生命中會出現一個喜歡我的白馬王子。我一生尋尋覓覓,只為了等待這個愛我的人出現。他會給我一個家,而且會無止境地愛我、包容我、照顧我,提供所有我想要的東西。我們的愛會持續到天荒地老……」這是典型的邊緣人格家庭寫照,也是他們內心最大的呼喊。但是他們沒想到,這樣全心全意地希冀與渴求,原來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邊緣型人格疾患——我相信有些人聽過這個名詞,以美國研究來說,患有邊

緣型人格疾患的數量可能有一千萬名以上,成人發生率約在百分之一到三,而男女罹患比率約一比三,女多於男。因精神疾病住院患者中,多達百分之二十為此症患者(臺灣因此診斷而住院者反而很少)。求助於美國精神醫療的患者中,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的患者被診斷出具有邊緣型人格疾患。雖然此疾患的患者很常見,但卻鮮為人知,原因之一是其診斷標準在一九八〇年才正式被美國精神醫學會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DSM-III),此外,也可能因為這已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在臺灣比美國更常見,後續會詳細說明)。也因為有人碰到他們的一些行為,百

思不得其解,而試圖去了解。包括助人者領域,我們常在談到所謂的「邊緣人格」(尚不到疾患的程度)時,可以發現在晤談情境中,我們最害怕遇到的,就是這類型的人。當然,若做得好,也會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來源。為什麼邊緣人格(簡稱BP)會讓我們有這麼多的挑戰、擔心跟挫折?我們提心吊膽的根源是什麼?讓我們好好來了解一下。一開始,她可能只是在你出門時,不停地打電話來確定、查勤,有很多的試探跟猜測。漸漸地,你的一言一行開始被放大檢視。你永遠有可以被懷疑不忠的地方,怎麼解釋也沒用。若你怕她不高興而隱瞞、少說一點,被發現了就是無止境的衝突、吵架,甚至口出惡言、動手傷害彼此,直到有人以撞牆、下跪、自我傷害等方式激烈地妥

協與道歉。不知不覺,關係變得愈來愈有壓力……但,再悲傷的結局,一開始往往都是個美麗的故事。

探討臺灣青年繭居現象

為了解決壓力因應模式的問題,作者彭宇君 這樣論述:

繭居族是新興的社會議題,在日本及香港已經引起政府的關注,並開始組織助人工作者協助;然而臺灣社會大眾及媒體欠缺對於繭居族的認識,鮮少有機會聽到他們的心聲,因而傾向指責、誤解他們的行為。本研究採用質性典範,以深度訪談法蒐集十四位青年從進入—維持—脫離繭居的歷程,並瞭解他們、家人與正式支持系統的互動。研究發現:(一)進入與脫離繭居的歷程輾轉曲折,青年進入繭居前已經承受學業、求職或工作的壓力,並經歷休學、畢業或離職的轉銜過程;脫離繭居時又要面對社會期待與同儕壓力。(二)繭居期間,青年個人健康容易因使用網路及3C產品而受到影響,且他們的日常生活(家務分工、經濟來源)也反映著家庭互動的變化。(三)青年普

遍沒有使用正式系統協助脫離繭居的經驗,可能由於資源吸引力或可近性不足。(四)繭居是不良壓力因應模式的重演,同時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青年能夠喘口氣。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繭居族相關政策、實務及研究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