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加天氣預報15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鄭舒婷所指導 徐仕璿的 運用臺北市大崙尾山步道公民科學資料探討氣候變化對植物物候之影響 (2020),提出塔塔加天氣預報15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植物物候觀察、公民科學、生物多樣性保育、氣候變化、瀕危物種、白果雞屎樹。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趙芝良所指導 李慧珍的 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參訪者知覺價值探討:以氣候變遷知覺作為中介 (2019),提出因為有 台北植物園、人類行為調適、物種改變的重點而找出了 塔塔加天氣預報15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塔塔加天氣預報15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運用臺北市大崙尾山步道公民科學資料探討氣候變化對植物物候之影響

為了解決塔塔加天氣預報15天的問題,作者徐仕璿 這樣論述: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物候學已成為許多生態學家及環境科學家所投入之重要研究領域,然而國內鮮有針對區域尺度下植物群落之長期物候監測,尤其是低海拔都市近郊森林步道,對於植物群落如何適應外在氣候變化反映於物候上,仍所知有限。本研究運用由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累積之公民科學資料─大崙尾山步道十年植物物候觀察紀錄,並分別透過群落和物種兩種層級之分析,探討氣候變化對大崙尾山步道植物物候之影響。群落層級研究之物候型態分析結果顯示:大崙尾山步道之開花物種數高峰落在3至5月,果實成熟物種數高峰則落在9至11月。在排除僅有單一物種紀錄的科別後發現兩觀察區多數科別開花期和果熟期較為集中,多數相同分類群的植物有相近繁殖物

候型態。稜線區整體平均開花期(五月下旬)早於步道區(六月中旬),果熟期則較晚(八月上旬和七月下旬),花芽期至果熟期平均歷期,稜線區(75天)長於步道區(63天),比較兩區落葉樹種生長物候型態發現,稜線區開始萌芽展葉或落葉月份平均早了步道區約1個月,上述差異成因可能與微環境、物種組成、種內個體差異及物候紀錄時間範圍不同等因素有關。交互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累積降水量與太陽輻射量之間具有顯著負相關性,推測兩者可能共同影響開花植物群落之繁殖物候。過去一段時間之區域性氣候波動(如:ENSO事件),不僅是驅動大崙尾山當下氣候變化(尤其氣溫)的重要因素,也可能對地區尺度下植物群落繁殖物候造成直接或間接地影響

,然而不同尺度氣候因子對兩區繁殖物候指標的影響程度及時滯範圍並不完全一致。物種層級研究結果顯示:大崙尾山瀕危植物─白果雞屎樹(Lasianthus chinensis)族群,受2016年1月霜凍事件影響,該年主要繁殖物候─開花期高峰消失,隨後秋、冬季分別出現兩波異常開花期高峰,然而後者幾乎未結果,推測與蟲媒不同步有關。隨著全球暖化趨勢,未來30年其主要繁殖物候期將可能逐漸提前1至2個月,花芽和開花期高峰平均歷程將略為延長、結果和果熟期則略為縮短,族群整體開花至果實成熟期峰值更將顯著減少,種實來源降低情況下,恐影響族群新個體補充,因應未來暖化趨勢與極端天氣,對其族群存續之負面效益可能大於正面。根

據不同的研究問題與目的,本研究透過不同的分析方法,了解氣候變化對大崙尾山步道植群及白果雞屎樹繁殖物候之影響,研究成果有助於拓展我國對於本地低海拔森林植物於物候研究領域之科學認知,亦可提供長期物候觀察紀錄應用於植物適應氣候變化之參考。為進一步落實物種保育,期許未來能持續針對國內受不同威脅程度或保育需求迫切之物種,增加觀察個體與頻率,及早擬定植物物候監測計畫,以利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之推展與實現。

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參訪者知覺價值探討:以氣候變遷知覺作為中介

為了解決塔塔加天氣預報15天的問題,作者李慧珍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台北植物園為調查地點,以生態系統服務、知覺價值及氣候變遷知覺概念為基礎,藉由現地問卷調查及結構方程式模型,分析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參訪者知覺價值和氣候變遷知覺三者間的關聯模型,以及探討氣候變遷的中介效果。依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發現,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方面分成三個構面「調節與支持」、「文化」、「供給」;參訪者知覺價值方面分成四個構面「情感」、「社會」、「價錢」、「品質績效」;對植物園的氣候變遷知覺方面,則分成三個構面「物種改變」、「遊客調適行為」、「氣溫上升」。進行結構方程式模型路徑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對參訪者知覺價值具有顯著影響,參訪者的知覺價值受植物園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影響具有0.533的直接效果;二、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對氣候變遷知覺有具有顯著影響達0.399;三、氣候變遷知覺對參訪者知覺價值也同樣具有顯著影響達0.158;四、氣候變遷知覺在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與參訪者知覺價值兩者主要關係中具有中介效果,且具有0.063的間接效果。而氣候變遷知覺且受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ES)前置變數而具有15.9%的解釋力,而累積上述造成參訪者對植物園的知覺價值達37.6%的解釋力。據此,本研究建議如下:一、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之提升,有助於參訪者知覺價值提升;二、基於參訪者的氣候變遷具有中介效果,建議植物園可思考提升參訪者對於氣候變遷的感知,其將有助於提升參訪

者對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至知覺價值之關係,可提供後續管理實務建議之參考。關鍵字:台北植物園、人類行為調適、物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