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廣播亮晶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城市廣播亮晶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薩瓦爾寫的 隔間:我們如何從19世紀陰暗帳房走到21世紀Google人性化辦公空間 和郎伽.優哥希瓦的 幾點鐘去看牙比較不會痛?:德國最熱門科學節目為你知識充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先覺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張景鐘所指導 簡明儒的 貨櫃屋建築技術規範之研究 (2021),提出城市廣播亮晶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貨櫃屋、建築技術規範、結構計算、層間變位、模組化、防腐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 劉世閔所指導 鄭坤益的 一個自閉症樂團的敘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自閉症、樂團、音樂治療、音樂活動、敘事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城市廣播亮晶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城市廣播亮晶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隔間:我們如何從19世紀陰暗帳房走到21世紀Google人性化辦公空間

為了解決城市廣播亮晶晶的問題,作者薩瓦爾 這樣論述:

  人生而自由,為何自困於辦公室隔間裡?      ◎2014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2014亞馬遜歷史類年度選書   ◎2014野獸日報最佳非小說類選書   ◎2014《公司》商業雜誌評為年度最耐人尋味的書籍   ◎亞馬遜4顆星好評      每天八小時以上,一週至少五天,今日我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辦公室裡。辦公室的座位與裝潢,除了工作上的使用,也象徵辦公室中的權力關係。你喜歡靠窗的位置嗎?位於角落的隔間是否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這些「眉眉角角」其實有著百年的演變史。      你能想像一百年前在辦公室工作是何等榮耀!相較於工廠,辦公室曾是充滿希望的地方,象徵向上流動的各種可能性。上班族有

更高的社會地位,而且他們在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摩天大樓中工作。但是,為何今日在辦公室中的你我很少會這麼想?      本書從十九世紀跨越到二十一世紀,透過摩天大樓興起、泰勒管理概念、女性進入職場以及大眾流行文化等多面向觀察一部辦公室的社會史,剖析其中白領上班族的生存之道與自我認同。      你將會發現辦公室和你想的不一樣:   ●FB的開放性辦公室其實一百年前就有了!但卻是為了方便監控員工而設計!   ●高樓大廈與空調,讓百年前上班族逃離工廠地獄!但為何今日的你上班卻覺得像在坐牢?   ●女性出現在辦公室裡,竟讓職場充滿誘惑與危機?打字員、速記員、祕書從此成為女性員工的專屬。   ●因為佛洛伊德

心理學,大老闆們真的注意起員工的心理需求了嗎?還是僅為了管理和監控!   ●空間變革又是為了誰?是人性化需求,還是為了讓你在辦公裡待更久?      辦公空間的更迭,有過管理考量,也有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今日我們看到兩種趨勢,一種是Google、臉書、蘋果等人性化的開放空間,而其中許多設計在過去百年間明顯有跡可尋。另一種則是在家工作取代在辦公室上班,看似與工業革命之前相去不遠,但卻暗示著一種變化:上班族曾被視為被動的從眾主義者、他們不具開創性,只能遵循辦公室政治移動,但今日他們拋棄象徵地位的辦公桌,尋找自由與解放,或許將可能成為百年來辦公室歷史的終點。結果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名人推

薦      專業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王志弘/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龍/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張弘毅/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副教授、圖書館館長   邱啟新/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助理教授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作為典型的現代空間,辦公室是理性效率與疏離乏味交融的所在,是監控和隱私交鋒的地方,搬演著階級和性別的跌宕劇情。讀者既可以觀覽辦公室及配屬物件的有趣故事,也能目睹利潤與聲望驅動的辦公大樓投機史;出入微觀與宏觀之間,體察社會和空間的微妙關聯,正是苦勞之餘的樂事。──王志弘/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本書發人省思,

直指西方社會辦公場域百年變遷,特別是辦公室「方寸之間」╱隔間(cubed)問題;國外書評不錯,可供上班族,特別是產官學各界參考。本書還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學習將同樣議題,置入時間長河之中,然後觀察同樣議題的變與不變,並且分析變與不變的道理。──張弘毅/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副教授、圖書館館長      國際好評   隨便翻開《隔間》的任何一頁,讀者都可以找到精采評論,讓他們恨不得在公車或地鐵上拉著不認識的乘客讀給他們聽。……豐富、有趣、出乎預期地精采……充滿才華……寫作技巧優異而具有獨創性,堪稱傑作。——書本論壇      令人驚嘆的研究作品……薩瓦爾綜合了大量相關書籍、電影、文章、第

一手描述,呈現出形塑白領階級工作的眾多歷史動力與意識型態……薩瓦爾評論的文藝作品廣度也同樣具有啟發性。很難想像有其他作品會把愛爾傑小說、芭芭拉.史坦威的電影、還有密斯的建築材質選擇放在一起,檢視其重要性,甚至以同樣的敬意與熱情來討論。——波士頓環球報      本書內容包括摩天大樓的興起、女性進入職場、二十世紀中葉上班族從眾主義引發的焦慮、以及矽谷類似大學宿舍的『趣味』工作場所。薩瓦爾採取的是懷疑的立場。相較於大多數討論當代職場的作品都在宣揚可疑的革命性創新(那些暢銷書作家不加辨別地抓住辦公室設計或管理花招,就如喜鵲收集亮晶晶的垃圾一般),這種態度是值得肯定的。——蘿拉.米勒,Salon.co

m      非常精采……讀起來趣味盎然。寫作技巧傑出而結構清楚。現代美國人不論男女,大多數人都花一半以上的清醒時間在工作,因此這也是值得探討的重要主題。——理查.桑奈特,紐約時報書評      傑出的作品……新鮮而包羅廣博知識……薩瓦爾是充滿活力且細心的作家。他高於其他眾多非小說類作家的地方,在於他不僅陳列事實,而且能夠在經過思考後,以新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德維特.嘉納,紐約時報      非常棒……寫作手法優異……讀起來趣味盎然。——馬汀.費勒,紐約書評      縝密而認真……薩瓦爾下了很大的功夫,成果地呈現職場演變與社會勞動力變化之間的關係,而這些變化至今仍影響著我們……薩瓦爾是

個孜孜不倦的研究者,而且他運用文詞的才能足以讓一個『組織人』被開除。——華盛頓郵報╱書本世界      介紹美國辦公室發展史的精采著作。內容包含文化史、建築分析、以及管理學。另外也涉及勞工經濟、性別研究、以及流行文化。本書巧妙地檢視了占據我們生活大半時間的辦公室演進過程。——華盛頓郵報      薩瓦爾成功地寫出兩性共同在辦公室工作後引發的種種騷動。書中有趣的細節讀起來就像寫給「廣告狂人」編劇的筆記……他不僅以有趣的方式呈現這些資料,也建立其間的關係……關於工作的書籍很多……但本書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以趣味方式檢視現代員工的歷史,並讓現代員工也能從中學習。——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這是一本

具有啟發性的書,包含絕佳的題材與敏銳的觀察。任何人想要探究美國白領階級就業困難、經濟不安全感等現狀形成的過程,都應該讀這本書。——野獸日報a      相當傑出的作品……以巧妙的方式呈現……書中有許多精采片段,尤其是探討職場上的性別議題……薩瓦爾優雅的文章以及強烈的道德感也在讀者心中留下印象。——國家雜誌      引人入勝的辦公室生活史……介於學術與報導文學之間的愉快作品……薩瓦爾的文章也巧妙地融入口語風格……[他]揭穿假面具的傾向也是很大的優點。——衛報(倫敦)      犀利而引人入勝的辦公室歷史。——經濟學人      近年來最棒的一本流行史學作品,探討與我們大多數人(根據統計數字)相

關的主題。——快速企業    作者簡介     薩瓦爾 Nikil Saval   印度裔美國人。現居費城。2004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現為作家、編輯、新聞工作者。從2004年起他開始研究辦公室的起源,後來還於美國n+1雜誌上發表了〈辦公室的誕生〉一文。他目前是n+1數位出版的編輯,文章也常刊於知名線上雜誌「slate.com」、《紐約時報》、《倫敦書評》、《牛津美國》雜誌、《洛杉磯時報》、《赫芬頓郵報》與《新政治家》等媒體。做過勞工相關研究,並替「Unite Here」勞工組織當過志工。 譯者簡介 黃涓芳   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及語言所,曾任創意編輯、英語研究員等職。目前為

英日文自由譯者。 王年愷   翻譯審訂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現就讀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譯著包括《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Too Big to know》(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科技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等,文章亦散見於《PAR表演藝術》和《繆斯客》雜誌。   歡迎賜教:[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屈身「久工格」的上班族 前言 第一章 職員階級 第二章 辦公室的誕生 第三章 白色女衫革命 第四章

 摩天大樓興起 第五章 組織中的男女 第六章 開放式設計 第七章 空間侵略者 第八章 未來辦公室 第九章 辦公室與它的終結 獻詞 作者注 中英名詞對照及索引 推薦序 屈身「久工格」的上班族   十八世紀的產業革命不但改變了西方國家的生產型態,也改變了社會組成。勞工,也就是出賣體力的勞動者開始聚集在新設立的工廠,並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景觀,因此引發權貴者的疑慮,甚至以「危險的階級」稱之。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社會主義者曾思索如何管理這個正在發展的產業社會,其中聖西門提倡由銀行家為首的職業代表團體來管理,此一倡議雖為空想,但可看出在他眼裡職業或許有高下之別。同時為了因應工運而產生的社會改革與國會普選

,泰半被視為回應勞工運動的訴求,工團與工會的組成更是勞動者意識抬頭的象徵,過去兩百五十年工廠的出現與勞工的處境可說是產業社會分析的焦點。至於眾人眼中的會計、文書記錄員等商業勞動者,現稱為白領勞工,人數自近代商業復甦就持續成長,更因應專業發展而愈發專職化。他們就像聖西門眼中的新興商業活動一樣,勞心而不勞力,儼然有著不同的形象與社會地位。      白領人士的社會地位,原初正是如此正面。布楠在《專業人的世界》用專業人管理以對抗極權主義意識形態,杜拉克也稱頌大公司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力。然而細究商場的動態時軸變化,天下無一日而起的豪商,商業組織的演化與內部變遷可作更深入的分析。美國自一八八五年至一九二五

年之間,經歷了大規模的產業整併運動。許多家族公司被大型企業併購,各類專業白領勞工如售貨員、廣告代理快速增加,中層管理如經理亦大量出現於組織。此時公共行政與工廠管理已經是關注焦點,從本書的人力資源管理角度觀之,辦公室經理與工廠監工差別幾希,白領的工作世界並不比勞工來得自由。      多年來大眾對於白領職場生活並非不予正視,而是以苦中作樂心態一笑置之。一九九〇年代暢銷全球的「呆伯特」系列便是一例,也是白領工作場所議題有市場需求的明證。本書作者向米爾斯的《白領階級》致敬,後者在學界享有盛名,可能因為行文嚴謹而不易閱讀,不易打入大眾市場。此外,黎士曼的《寂寞的群眾》比《白領階級》早一年出版,相當程度

先行占有了大眾市場。米爾斯對二次戰後的美國大眾社會有更強烈的批判,說明物質環境對芸芸眾生的多面影響。相形之下,黎士曼的焦點集中在個人心理,提醒新興休閒消費活動的後續效應。本書不僅接續了米爾斯的分析,也以鮮明的主題,深入黎士曼討論的休閒等活動對白領階級的影響。       本書先說明在十九世紀,美國的白領工作者如何自視為有別於勞工的階級,以及十九世紀末行政管理興起使得辦公室空間配置獲得重視,還有持續存在的女性員工議題。進入二十世紀,建築與室內設計使得企業高層相信變化環境可以改善工作效率,雖然事實證明不盡然如此。高層更使用心理測驗「瞭解」員工,「整合」工作之外的生活,無不是為公司生產著想,至此白領

階級雖然號稱勞心不勞力,處境實與現代管理制度下之勞工無異。本書揭露白領勞工的工作實態,讀者若有接觸作者所列出的文學與戲劇創作,或可更有感觸。何以愈至現代,權力運作愈是無孔不入,何以愈是環境改良,白領勞工自主便愈是受限。 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林志龍 前言      影片是由監視攝影機拍攝的,所以畫面顆粒很粗,沒有聲音,視角也固定不動。這是很眼熟的景象:日光燈照明的狹小空間裡,設置著密密麻麻的方形小隔間,員工雙眼都盯著電腦。一名穿襯衫打領帶的男人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有個同僚蹲在他桌旁的檔案櫃前拿取文件。這幅景象一開始沒有太多變化,直到蹲著的男人突然抓起文件丟向同僚。同僚往後倒退,男

人又舉起沉重的電腦螢幕(古早時代那種巨大的映像管螢幕),摔向旁邊的隔間,撞在桌角摔落到地上冒出黑煙。接著他又以自持冷靜到詭異的態度,再度從地上撿起紙張,擲向遠處嚇呆的同僚。紙張飄散在半空中,宛若特大的慶祝用彩色紙屑。他又跳到桌上,猛踢將辦公室隔成方格狀的薄隔板,直到扭曲變形。兩名同僚躲在角落用手機拍攝。男子在盛怒中以飛快的腳步在室內四處搜尋,從一張辦公桌後面找到一根長棍,立刻拿來攻擊影印機。最後終於有一名員工奮不顧身地從他手中奪走棍子,把他制伏在地上。失去武器的男人被壓在地上,遭電擊槍擊昏。在最後的影像中,他在地上不斷扭動,抓著自己的肚子、領子和領帶。      「監視器記錄的辦公室抓狂影

片,是所有辦公室居民的幻想。」二○○八年六月Gizmodo網誌上的影片連結如此描述。在原始影片爆紅之後,拿手機拍攝的同僚之一也上傳自己的影片:這次的影片有聲音也有色彩,更鮮明地呈現出牆壁病態的牙膏般綠色、紙張紛飛中旁觀者的尖叫,還有暴動的男子最後幾分鐘的痛苦與興奮,然而仍舊無法勝過監視器拍攝的原始影片呈現的全景:人人熟知的擁擠辦公室,顯然具有讓怒火爆發的條件和可能性。影片第一則留言說:「這傢伙太屌了!他懂得該怎麼生活。其他的牢友應該和他一起反抗才對。」影片觀賞次數超過數百萬次後,當然會有人開始質疑影片造假(這年頭誰沒有平面液晶螢幕?)。可是不論是真是假,這部影片的確觸動觀看者的心弦。不論是正負

評論,都懷有共通情感——就如某部落客寫的:「所有員工內心深處都希望這是真的。」        一九九七年,斯克斯辦公家具公司針對在辦公室方格狀小隔間工作的上班族進行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九十三的人希望換一個工作場所。二○一三年雪梨大學兩名研究者的研究,顯示情況幾乎沒有改變:小隔間中的工作者(占所有辦公室員工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對於工作環境滿意度最差(不意外地,在可關門的辦公間內工作的人,對工作環境最滿意)。對於辦公室空間,或者更普遍地對於辦公室生活的不滿(無數的麻煩、冷嘲熱諷、嚴重的挫敗及微不足道的勝利)已經蔓延到廣泛的文化層面中。在「上班一條蟲」這部電影裡,三名心懷不滿的工程師拿球棒狂敲並狠踹

辦公室印表機,發洩被公司裁員的挫折感(你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幾十支網民業餘仿效影片)。在帕克的《請假日》和費瑞斯的《然後,我們就Bye了》這兩本小說中,正確的電子郵件禮儀成了近乎學術討論的議題,而平時上班日最值得高興的時刻,就是發現早餐會議留下來的免費貝果。兩本小說的敘述者都是非特定人格的「我們」,更能捕捉白領社會中消極的從眾主義與缺乏特色的匿名性。最早的英國版「辦公室風雲」(現在已經重拍成美國、法國、德國、魁北克、以色列、智利版本,還計畫推出瑞典與中國版)當中,有個角色折磨另一個人的方式,是把他的釘書機放入果凍模型裡。丹麥作家榮格森的全球暢銷書《例外》則把「辦公室政治」的概念發揮到極致

,讓辦公室裡的員工彷彿都在計畫暗殺彼此。      更有名的作品當然還有《呆伯特》。這部漫畫把平凡乏味的日常,轉變為精簡的辦公室諷刺劇。呆伯特自然而然發展出一小系列的商品,然後很快就變成它所諷刺的辦公室環境中處處可見的配件,包括無所不在的桌上型月曆、馬克杯、滑鼠墊,還有填充玩具(都可在網路商店的「辦公室小物」類別購買)。雖然《呆伯特》有時相當灰暗,但它的基本調性是簡單,甚至人道的情感。這種情感由「上班一條蟲」其中一個角色描述得最簡單扼要:「人類不是用來坐在小小的隔間,成天盯著電腦螢幕。」      或者你也可以改寫一下盧梭的句子: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處不在小隔間中。」       

 巴爾札克曾說,幸福沒有歷史;辦公室也是如此。社會學家米爾斯曾經寫道:「白領階級悄悄地溜進現代社會」,而容納他們的辦公室也同樣悄悄出現。工廠這類工作場所伴隨著隆隆噪音進入我們的世界,但辦公室卻通常很安靜。當米爾斯在二十世紀中葉寫作《白領階級》(目前唯一全面處理該主題的書籍)的時候,在辦公室工作的男女已經快要占美國人口的多數,不過辦公室的起源仍舊成謎。或許是因為這個議題太無聊,沒有人覺得有必要認真去探討。      辦公室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受到矚目。當時的辦公空間稱作「帳房(countinghouse)」,幾乎和幾世紀前義大利商人的工作場所沒什麼差別。這些辦公室空間狹小而舒適,有些或許只有狹

小。「史高治(狄更斯小說《聖誕頌歌》主角)帳房的門是打開的,讓他能夠監視員工。他的員工在狹小而陰暗、類似牢房的小房間裡抄寫信件。」員工在正值青春的時期進入這種「牢房」,離開時已經身形佝僂、積勞成疾。在這裡有許多活動進行,但似乎只生產出紙張。打從一開始,辦公室就被認為配不上它從事的工作。商業是高貴的,甚至還很刺激,可以讓人冒險、致富。      相對地,辦公室則貧弱、空虛,更重要的是很無聊。在這裡進行的差事感覺枯燥乏味。然而正是這種單調無趣但體面的特質,使辦公室成了二十世紀不可或缺的論述形成之處:中產階級的言論,以及向上流動的保證。窩在陰沉辦公間中的員工有一天可能爬到頂層;在混亂的資料處理部

門工作的會計只要辛勤努力,有一天可能會成為公司總經理;在辦公室隔間裡賣肝的工程師,將來也可能用他的程式碼進入董事會。不論辦公室被如何貶低,卻沒有其他工作場所像辦公室一樣,持續提供對未來的展望,並保證穩定而體面的生活。      換句話說,辦公室原本不應該是沉悶的象徵。事實上,自從二十世紀初期,辦公室就被賦予美國職場中最烏托邦式的理想與情感。當辦公室在二十世紀初期興起,從原本的行政中心,擴大成為鍍金時代的大企業,它成了逃離另一個單調沉悶象徵(工廠)的避難所。沙利文與萊特等有遠見的建築師,設計出工廠生產線般充滿效率與規律的辦公室,卻沒有工廠環境存在的肉體危險與辛苦勞動,也因此辦公室職員享有更高

的社會地位。在一九五○年代,初階職員也可能幻想他(或者相較之下極少數的「她」)有一天會爬上高層,承擔更多責任,並掌管更多部屬。      在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很少有其他工作可以在地位與象徵性權力上比得上白領員工。他們的工作場所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譬如紐約的利華大廈或西格拉姆大廈等。到了一九六○年代,管理經營理論學家開始想像新型態的職員出現,在進步的電腦科技輔助下成為「知識工作者」,亦即受過良好教育、有創造能力的白領專業人士,受雇進行思考工作。辦公室設計理論家試圖為這些新型態職員設計五花八門的辦公室,像是德國的Bürolandschaft(辦公室景觀)試圖讓辦公室的布置緊扣文書工作流程

;或是普洛斯特的「可動式辦公室」,替行動派、有思考能力的未來職員設計出活動式模組隔間牆。一九九○年代則出現更多關於辦公室的烏托邦想像,隨著過度炒作的網路泡沫而火上加油:宛若迷你城市的辦公室、有保齡球道的辦公室、像校園般廣闊的辦公室、宛若家中精心布置的車庫或遊戲室般小巧舒適的辦公室等。到了二○○○年代,由於電子通訊發展日新月異,設計師與理論家開始預測實體辦公室的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隱形而無所不在的網路使用者:有的在咖啡廳,有的在客廳裡參與名義上位於孟買的某家公司的會議,而他們本人可能穿著睡衣舒舒服服地躺在康乃狄克州的新迦南。      然而經過深入探討,就會發現情況並沒有這麼樂觀。把工廠模式移

植到辦公室,讓白領工作變成單調而反覆的勞動。二十世紀中期的中階主管開始覺得自己的心靈受到桎梏,成為被馴服的「組織人」,連靈魂都被公司囚禁。女性在進入職場之後,通常被派去做行政或祕書工作,很難得到升遷機會,而且性騷擾又讓她們的從屬身分加倍。辦公室本身也開始無限地被複製。每座如西格拉姆大廈般優雅的建築,都有十座毫無靈魂的模組仿造品,其室內裝潢也缺乏人的溫度。有人試圖認真解決這些問題,卻引發更多問題:德國的「辦公室景觀」混亂,讓人無法專注工作。普洛斯特的可動式辦公室到後來被扭曲為美國辦公室中最惡名昭彰的象徵:方格狀小隔間。即使是瘋狂的網路公司辦公室,在許多中的記憶中留下的也不是建築烏托邦主義,而是辦

公室員工瘋狂的工作時間。許多人開始稱呼他們為「白領血汗工廠」。至於咖啡廳裡優雅的自由工作者,的確是很多人實際的生活型態,但他們隨時都得擔憂經濟上的不穩定、缺乏福利保障,而且工作環境相對比較孤立。簡單地說,白領員工期盼的自由與升遷,到最後往往都無法如願。      為什麼規畫師、建築師、設計師和主管的良善意圖無法替美國員工打造出快樂的工作環境?而少數成功的辦公室案例又為什麼能夠成功?為什麼從梅爾維爾的小說《錄事巴托比》到「上班一條蟲」中揮舞球棒的員工,表面上看似高貴的辦公室生活魅力,實際上卻虛幻又令人失望?辦公室內的妥協與變化如何影響外面的世界?      本書將透過隱姓埋名的辦公室職員

,有時甚至是他們使用的打字機、檔案櫃、座椅,來討論辦公室的設計與歷史。此外,本書也會介紹試圖從物質與社會角度形塑辦公室的人物故事。他們的目的通常是想要改善上班族的生活,但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本書中的歷史,視角來自那些實際感受到這些改變的上班族。        這本書受到米爾斯的《白領階級》一書啟發,也是對他的致敬。這部憤怒的經典作品討論的是二十世紀中葉的非勞力工作者。雖然我不會詳加討論該書內容,但本書中處處可見該書的影響與想法。不過兩本書的寫作方法當然不同:米爾斯的書屬於社會學類別,或者至少屬於他獨特而主觀的社會學。我的書則屬於社會史,夾雜著一些新聞學,到最後則嘗試涉獵未來學。此外,米爾斯

使用的「白領階級」一詞比「辦公室」更為廣泛和空泛,除了辦事員和速記員之外,也包括教授、推銷員、醫生和將軍等。我把自己的主題局限在辦公室,排除了他所探討的許多專家與政治議題,或者只是以較間接的方式討論這些議題。本書透過辦公室來探討歷史——透過數十年來辦公室員工的情感與態度,以及企圖憑自己想法來規畫辦公室員工能夠做什麼、該做什麼工作的那些人1。      《白領階級》在一九五一年出版時,白領員工略少於工作人口的半數。大多數觀察家都認為,這群新興階級會取代工匠與小商家老闆組成的舊中產階級。當時這批新興階級還沒被塑造出明顯特質,其政治傾向與對生活的展望也還不明確。米爾斯的評論頗為嚴苛。他認為白領員

工是「小人物」,是自主的順從者,自認獨立、有企業觀,但其實卻是大公司的奴隸。雖然他們的工作變得和工廠勞工一樣單調乏味,但他們工作中類似名望、地位等非實質層面,使他們不認為自己屬於特定階級,有特定的利害關係。他們的政治傾向曖昧不明。米爾斯寫道:「他們最有可能隸屬於什麼樣的政治集團與運動?答案是:最有可能獲勝的政治集團與運動。」2他正確點出白領員工非常容易屈服於名望、地位等模糊概念,而且他們也自知這一點。他當年描述的職場社會特質到今日仍舊存在。辦公室內存在著過度友善而空洞的人際關係,同時也存在著乏味而令人麻木的工作,以及孤立的個體。      米爾斯在討論時把所有白領員工都看成新興中產階級,把

他們視為同一族群。但辦公室的歷史卻顯示情況並非這麼固定。辦公室的情況很少是固定不變或無庸質疑的,更別提辦公室員工對自我與人生機運的理解。把米爾斯綜觀式的辦公室描述帶入歷史中檢視,可以看到意識型態與階級形成又消失,而對於該如何工作、為何工作的想法也不斷改變。      米爾斯也不可能確切理解,當辦公室不像商店和工廠等其他工作場所,而是進步工業化社會的象徵時,情況又是什麼樣子。當德國記者科拉考爾一九二○年代造訪柏林時,他驚訝於這座城市充斥著「職員文化」,處處都是領薪水的上班族。今天不論在任何一座美國或歐洲城市,都不會有人為這樣的現象感到驚訝。辦公室文化已經成為這個國家主要的職場文化;美國是個職

員國家。本書要探討的正是這種局面如何形成的歷史,並分析其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意涵。      

貨櫃屋建築技術規範之研究

為了解決城市廣播亮晶晶的問題,作者簡明儒 這樣論述:

目錄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錄 Ⅳ圖目錄 Ⅶ表目錄 Ⅸ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動機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方法 21.4. 論文章節與內容 3第二章 文獻回顧 52.1. 貨櫃建築概述 52.2. 歷年來國內外有關貨櫃建築的研究與探討 132.2.1. 貨櫃概要 142.2.2. 貨櫃建築在環境永續性及可行性的相關研究 152.2.3. 貨櫃建築在結構性能的相關研究 182.2.4. 貨櫃建築在隔熱保溫性能的相關研究 232.2.5. 貨櫃建築在通風、採

光、隔音吸音與防火性能的相關研究 262.3. 國際間有關貨櫃建築技術規範的發展 302.4. 小結 33第三章 中美兩國貨櫃建築技術規範介紹 343.1. 中國貨櫃建築技術規範介紹 353.1.1. 中國貨櫃建築技術規範之總則、術語、符號 353.1.2. 外圍護結構構造、內部構造和內裝修規定 383.1.3. 建築設計、模塊化設計規定 513.1.4. 結構設計基本規定、結構計算、結構節點設計 533.1.5. 地基基礎 623.1.6. 建築防火、防腐蝕、集裝箱式房屋的製作施工及驗收規定 643.2. 美國貨櫃建築技術規範

介紹 703.3. 小結 71第四章 適用於臺灣的貨櫃建築技術規範建議與相關問題探討 734.1. 適用於臺灣的貨櫃建築技術規範建議 734.1.1. 貨櫃建築技術規範總則、專有名詞定義、符號說明建議 734.1.2. 外殼構造、內部構造與內裝修規範建議 754.1.3. 建築設計、模組化設計規範建議 844.1.4. 結構設計基本規定、結構計算、結構節點設計規範建議 854.1.5. 貨櫃建築基礎規範建議 964.1.6. 建築防火、防腐蝕規範建議 974.1.7. 貨櫃建築製作與施工驗收規範建議 1004.2. 貨櫃建築相關

問題的探討 1044.2.1. 貨櫃在投入運輸貨物以外的最早期運用歷史 1044.2.2. 貨櫃建築的優點與缺點 1064.2.3. 貨櫃能堆疊多高 1084.3. 關於貨櫃建築耐風、隔熱保溫的探討 1094.3.1. 貨櫃建築的耐風 1094.3.2. 貨櫃建築的隔熱保溫 1104.4. 典型的模組化貨櫃建築運用實例 1114.4.1. 中國大陸在集裝箱組合房屋與裝配式建築的推廣發展歷程 1134.4.2.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設計與施工 1154.4.3.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設計與施工特點解析 1174.5. 小結

132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45.1. 結論 1345.2. 建議 136參考文獻 138附錄 162

幾點鐘去看牙比較不會痛?:德國最熱門科學節目為你知識充電

為了解決城市廣播亮晶晶的問題,作者郎伽.優哥希瓦 這樣論述:

★令50萬德國人拍案叫絕!來自歐洲最強經濟體,激盪知性與想像的發現之旅!★108問,家事到天下事,無所不答!知識一哥帶領你把玩科學,養成聰明頭腦!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一切該知道的,但是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人的盲點!拍案之餘,也令我們深思。」──李偉文(作家、醫師) 最不教條而趣味洋溢的2分鐘小科學!   打呵欠為什麼會傳染?幾點鐘去看牙醫比較不痛?   為什麼高樓附近的風特別大?為什麼電梯不會直直往下掉?   為什麼臭襪子可以把蚊子引開?為什麼要打到蒼蠅那麼難?   你對世界的好奇心,他用最有趣又科學的解答滿足你! 德國人最信賴,有什麼問題就問他!   讓上百萬觀眾天天收看的科學節目主持人優哥

希瓦,總是以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開始,從人人都有過的經驗出發,帶領大家進入知識的迷人世界。   從薪水談判中聊到數學,在星期天早上的可頌麵包中切入歷史,仰望夏日的天空看到物理學……有時候他會稍微帶大家繞點路,卻令事物之間的脈絡更清楚。他引導我們遊走於日常生活的各種知識,甚至告訴你實用的祕訣:你知道幾點鐘去看牙醫最好嗎?   只要仔細觀察,每天都可以有新發現,因為在生活的各種小事物背後,正隱藏著趣味盎然的故事和令人驚奇的關連!   從巴哈、貝多芬,到雙B汽車,德國憑什麼在歐債危機的風雨飄搖中,仍是舉世稱羨的最強經濟體?   憑的是實力,也就是傲人的科技與工藝。   優哥希瓦告訴你,即使看似

不起眼的問題,也要好好解答,因為對既有知識的懷疑,正是促成驚人進步的原動力! 小現象.大學問女性為什麼容易腳冷?   百分之八十的女性都抱怨腳冷。   看看兩性身體的熱能管理,男性顯然占了優勢。肌肉就是人體的暖氣機,覺得冷的時候我們會發抖,透過肌肉運作來讓受凍的身體暖和起來。   然而女性的肌肉卻只有男性的一半,所以女性的「人體暖氣機」規模小得多。   另外,當我們一覺得冷,通常會把身體縮起來,好減少體表面積,讓釋出到環境中的熱能少一點。女性有胸部,體表面積比較大,釋出的熱量會比男性多。   身體為了讓重要器官維持溫度,供應其他部位的血液就會減少,像四肢、眼睛和鼻子。這樣熱能就會流向身體的核心

部位。天冷的時候,女性腳部的血管會收縮得更快,而血液不流通的地方就不會產生熱,腳趾溫度甚至可以降到攝氏八度!   所以,女性容易腳冷是大自然的一種求生策略。   不過,幸好還有我們男人在。 作者簡介 郎伽.優哥希瓦 Ranga Yogeshwar   德國最有魅力的科學節目主持人。   1959年生,在盧森堡、印度兩地成長,德國亞琛科技大學物理學碩士,主修實驗粒子物理與太空物理,2009年獲烏帕塔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他的父親是印度籍科學家,母親是出身盧森堡的藝術史家,祖父是科林圖書分類系統的發明人。他自己曾就讀音樂學院,多元背景塑造出豐富的知識養分,以及獨特的個人風格。   他曾任職於瑞士核

能研究所(SI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後來轉戰新聞工作。自1987年起在西德電視廣播公司(WDR)科學組任職,負責策畫科學節目,並因主持「夸克與鈷」(Quarks & Co)、「八點前小知識」(Wissen vor 8)等節目而家喻戶曉。他擅長以熱情活潑的解說,以及深具娛樂性的實驗,將複雜概念轉化為簡單易懂的有趣知識,在德國擁有廣大粉絲。   1999年,德國業餘天文學家克諾佛,將自己發現的小行星以優哥希瓦的名字命名(20522 Yogeshwar),由此可知優哥希瓦在德國科學界的盛名。他深具親和力的形象,在推廣普及科學上獲得諸多獎項的肯定,包括侯茲普林克新聞獎(Georg-von

-Holtzbrinck-Preis)、施密特新聞獎(Helmut-Schmidt-Journalistenpreis)、格林獎(Grimme-Preis),以及科學報導年度記者獎。無怪乎,德國新聞通訊社Teleschau讚譽優哥希瓦是「全德國媒體圈最聰明的腦袋之一」。   2009年出版《幾點鐘去看牙比較不會痛?》,長銷逾50萬冊,使他躋身暢銷作家的行列。2010年續集《原來如此!》(中文書名暫定)上市,更立即躍登亞馬遜網路書店總榜冠軍。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爆發核災,他製作了福島核災專題報導,為德國大眾解說核災事故,獲得德國電視獎的肯定。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

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近期譯作包括《希望真的存在》《不拖延的人生》(先覺出版)、《如何穿過一張明信片》(究竟出版)、《道歉服務公司》(寂寞出版)等。 前言 女性為什麼容易腳冷? 感官與理智:我們的身體如何運作 1泡澡的時候,怎樣能讓手指頭不皺? 2為什麼A型的人不能捐血給B型的人? 3滿月真的有特殊魔力嗎? 4為什麼在水裡看不清楚? 5臭腳丫比較容易被蚊子叮嗎? 6肌肉痠痛是怎麼產生的? 7為什麼有的人聲音高,有的人聲音低? 8為什麼一看到特價品,人就失去理智了? 9「血壓」到底是什麼? 10為什麼有些人不能喝牛奶? 11為什麼羽絨衣特別保暖?

12為什麼手、腳會發麻? 13為什麼會起雞皮疙瘩? 14打噴嚏是怎麼一回事? 15打呵欠會傳染嗎? 16女性為什麼容易腳冷? 17不必三D眼鏡,就能看見立體的三D圖像? 星星為什麼一閃一閃亮晶晶? 天地無限大:宇宙、風和天氣 18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19彩虹為什麼彎彎的? 20雲朵裡面藏了什麼? 21霧是地上的雲嗎? 22星星為什麼一閃一閃亮晶晶? 23我們住的銀河系有多大? 24下雪的時候為什麼特別安靜? 25月球表面坑坑疤疤,是因為沒「拉皮」? 26無論在哪裡,看見的月亮都一樣嗎? 27看花式溜冰就能明白地球如何轉動? 28漲潮和退潮,都是因為月亮嗎? 29五萬個人一起跳躍,能引發地震嗎

? 30美麗的流星其實是太空中的灰塵? 31春天什麼時候會來? 32為什麼月蝕出現的機會比日蝕多? 33為什麼在高樓大廈附近風特別大? 34人在沼澤裡會沉下去嗎? 35怎樣才能像太空人那樣飄浮起來? 電梯會直直往下掉嗎? 給初學者的科技常識 36投自動販賣機不被退幣的祕訣是什麼? 37電梯會直直往下掉嗎? 38該撞上一棵樹,或迎面駛來的汽車? 39為什麼會有高壓電? 40往空中開槍的話,子彈掉落的速度有多快? 41以光束移動的夢想,會成真嗎? 大象的耳朵為什麼那麼大? 動物的祕密生活 42為什麼鳥群會排成人字飛行? 43蛾為什麼會飛向燈光? 44大象的耳朵為什麼那麼大? 45為什麼貓的眼睛會發

亮? 46要打到蒼蠅為什麼那麼難? 47褐色的雞蛋比較營養,還是白色的雞蛋? 48睡著的小鳥為什麼不會從樹枝上摔下來? 49為什麼冰上的鴨子不會凍住? 怎樣才不會被閃電打到? 日常生活小常識 50手帕為什麼是正方形的? 51「潤滑費」是怎麼來的? 52怎樣才不會被閃電打到? 53德國小一新生為什麼要領開學禮物筒? 54第一個按「標準規格」製造的工業產品是什麼? 55化學性和物理性防曬乳,哪種比較好? 56德國國旗為什麼是黑紅金三色? 57紅地毯是怎麼來的? 58 A4紙的「A4」是什麼意思? 59照片上的人為什麼會有紅眼睛? 60求職面試:下水道蓋子為什麼是圓的? 61「順時針」和「逆時針」方

向是怎麼訂的? 62為什麼吐司掉下去時,總是塗果醬的那一面著地? 奧運有「文學」這一項嗎? 更高,更快,更遠:運動上的挑戰 63奧運馬拉松賽跑為什麼是四二一九五公尺? 64高爾夫球的球面為什麼有凹洞? 65在比賽中使用藥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66奧運有「文學」這個項目嗎? 67網球和愛情有什麼關係? 人為什麼會暈車? 海、陸、空:汽車與交通 68汽油和柴油有什麼不一樣? 69人為什麼會暈車? 70「部落格」這個名詞是怎麼來的? 71一輛汽車會製造出多少二氧化碳? 72車子打滑怎麼辦? 73安全氣囊如何起作用? 74衛星導航是怎麼將車子定位的? 75客機的機翼有可能折斷嗎? 76長程飛行後為什麼

會有「時差」? 香檳裡的氣泡是怎麼來的? 大家請慢用:來自廚房、地下室和儲藏室的有趣事物 77綜合麥片如何拯救生命? 78可頌麵包是怎麼來的? 79為什麼做卡布奇諾時,機器會轟隆隆地響? 80冰淇淋的祕密是什麼? 81香蕉在哪裡成熟? 82糖和鹽為什麼可以保存食物? 83巧克力為什麼會燃燒? 84為什麼有些牛奶的保存期限比較長? 85食物的保存期限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86香檳酒裡的氣泡是怎麼來的? 87礦泉水和可生飲的自來水差別在哪裡? 88為什麼牛奶加到咖啡裡會凝結? 水滴為什麼會在熱鍋上跳躍? 甜蜜的家:關於家務你該知道的事 89怎樣才能讓地下室不發黴? 90馬桶坐墊和洗碗布,哪個比較髒?

91為什麼塑膠餐具在洗碗機裡乾不了? 92為什麼用肥皂能洗得乾淨? 93水滴為什麼會在熱鍋上跳躍? 94為什麼浴簾總是朝裡面鼓起? 95浴缸裡的水流掉時所產生的漩渦往哪個方向轉? 96該怎麼對付頭蝨? 97為什麼洗衣服時襪子會跑進被套裡? 98一面鏡子至少要多大,才能照到全身? 買樂透為什麼不能選123456? 數字的祕密! 99「零」是怎麼來的? 100 「13」這個數字為什麼特別? 101「數位」是什麼意思? 102為什麼分期付款比較貴? 103航海時為什麼以海里來計算? 104買樂透為什麼不能選123456? 105觀眾提供的答案有多可靠? 106德國的中心點在哪裡? 107你會「算」

嗎? 108為什麼這本書有一百零八章? 前言每個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看待   我們的世界充滿驚奇。木蘭樹清楚知道要在春天的哪個時節綻放花朵,蒼蠅用後腳來清潔牠們透明的翅膀。貓咪抖動腳掌做著白日夢,沒有人知道牠夢見了什麼。渺小的單細胞生物在牠們安靜的微小天地裡盡情舒展,宛如太空船般緩緩行過一滴水滴形成的汪洋。   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太容易忘記自己身處的世界是多麼美妙,這個世界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謎題和祕密。   陽光照耀的秋日草地上,為什麼露珠總是會往草莖的末稍移動?為什麼蜘蛛不會像蒼蠅那樣被牠自己所結的網黏住?放眼望去,處處都隱藏著疑問,許多問題卻不見得有實用的答案。對日常生活沒有幫助,不能

帶來商機,沒有實際的用處!   然而,正是這種看似不切實際的問題一向吸引著我。小時候,我能好幾個鐘頭直盯著蚯蚓吃東西,有時連功課都忘了做。觀察雲朵在天空堆積變幻是莫大的樂趣,有些雲朵述說著故事,它們的臉孔會慢慢變老,最後在藍天裡消散。把腦袋深深埋進夏天的草地,昆蟲的小宇宙就會在我眼前開展,牠們在由草莖和樹根構成的城市裡找到前進的路。牠們永遠在移動著,可是,牠們怎麼知道自己該去哪兒呢?   我一再碰到這些看似沒有用的問題,不過,和在炙熱爐面上跳舞的水滴相比,世人認為知道水管的口徑大小或稅率等級比較重要。   後來我明白,並沒有所謂「重要」和「不重要」的問題,因為每一個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看待。  

 然而我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卻洋溢著自大的篤定,因為書裡絕口不提那些懷疑和失敗的嘗試,不提那些疑惑和走錯的路,不提錯誤的假說和理論,不提過往歷史上在通往認知途中那無數次的繞路而行。   那些教科書把公式、定理和現象當成不可動搖的真理傳授給我們,當成無需追問的絕對事實。畢氏定理就像一條教義,世世代代的學生滿心敬畏地臣服於學校的拷問,在這場拷問中不是「對」就是「錯」。數學計算只有唯一一種方法,如果你選擇另一種方法,說不定還能更快算出答案,但你就有被退學的危險。我們不是在學習,我們是在惡補,就算在學校裡待了二十年,大多數的人還是連最簡單的問題也答不出來。例如:「一面鏡子要有多大,才能把整個人照進去?」(

我會在本書裡告訴你!)   在漫長而驚奇處處的探究過程中,「認知」絕不是最終的結果,頂多只是期中結算。   進步是許多「胡思亂想」的結果,有賴好奇的人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十八世紀賈法尼(Luigi Galvani, 1737-1798)的時代,很多人可能都認為他瘋了。他研究了青蛙腿抽搐的確切原因!他觀察到蛙腿在接觸解剖刀時會有反應,儘管青蛙已經死了!然而這種現象只有在解剖刀的銅質跟鐵質部位互相接觸時才會發生。當其他人都致力於日常生活的「重要」事物,這位義大利生物學家用不同的金屬、金屬線、解剖刀和青蛙來做實驗,向未知的電流領域開出了一條路。如今他被奉為進步的開路先鋒。   一九二一年夏天,印度物

理學家拉曼(C. V. Raman, 1888-1970)搭船前往歐洲。也許他有很多空暇來欣賞海水的顏色,不過和其他乘客不同,地中海的湛藍讓他百思不解。一回到他的故鄉加爾各答,他就著手研究這個現象,結果在光波的探索上為認知開啟了另一道門。一九三○年,他以光的分子散射獲得諾貝爾獎。「拉曼散射」替許多現代醫學診療奠定了基礎。   抽搐的蛙腿、海水的顏色......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問題,有時候會有出人意料的「重要」答案,哪怕不見得是原先所尋找的答案,我們只不過在事前無法預知。不知道有多少次,難解的問題、失敗的嘗試,和對既有知識的懷疑,導致了驚人的進步;不知道有多少次,不被看好的人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   他們誠實地提出問題,並且以同樣的誠實尋找答案,而在尋找的過程中,他們不被想當然耳的觀念所矇騙。他們所走的路,每一條都充滿了不安和寂寞,親近大自然及其奧祕卻也帶來美妙的欣喜。   好奇始於一個問題,而且永無止境。有些人願意親自走一趟,好親自去發現、去讚嘆,這個世界的大美會在這些人面前展現。這趟探究之行,得到的犒賞並不在於得到諾貝爾獎,也不是發明科技儀器,而在於認知本身。我們是否是頭一個解開一種現象之謎的人,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投入和滿足。   每一個人都是第一次發現這個世界!第一次看見星空,第一次經歷暴風雨,第一次看見果蠅翩翩起舞,還有第一次發現到熱牛奶表面的

那層薄膜。而每一個現象都同樣令人著迷:彩虹的璀璨幾千年來都不曾褪色,月亮升起的夜空永遠那麼迷人,彷彿前所未見。睜開眼睛,每一秒鐘都能領受到種種獨一無二的賜予。   在這個令人興奮、驚奇的世界,本書頂多只是個小小的路標。如果在左顧右盼之際,你發覺某樣東西引人入勝,就請你離開這條路,自己去發現! 長程飛行後為什麼會有「時差」?「各位乘客,我們剛剛降落在法蘭克福機場⋯⋯」窗玻璃外面是個灰濛濛的早晨,下著毛毛雨|又回到德國了。下飛機之後我覺得冷颼颼的,毛衣塞在行李箱裡,因為在洛杉磯起飛的時候陽光燦爛,而且在攝氏三十度的氣溫下,誰會想到毛衣。不久之後我看著同機旅客睡眼惺忪的臉孔,我們全都有一個共同點:

對我們來說時間還是午夜,就算有人在飛機上能夠小睡一會兒,我們體內的生理時鐘還是在按照加州時間轉動。頭一次做長程飛行的人很快就會體驗到飛行時差是什麼意思,敏感的人往往接連幾個星期都會抱怨睡不好,在不該餓的時間覺得餓,或是在白天裡突然打起瞌睡。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地球被劃分成不同的時區。在十九世紀,就連德國境內的時鐘都有不同的時間。慕尼黑中午十二點的時候,柏林的鐘塔顯示的時間是十二點零七分。從前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時刻!各地的時間是以太陽的移動為準,太陽走到最高點的時刻是正午十二點。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從一個城市旅行到另一個城市,他得先弄清楚當地的時間,並且根據這個時間來調整他的手錶。例如,在從前的火

車時刻表上還看得出來,在巴登使用的是卡爾斯魯爾時間,在符騰堡使用的是斯圖加特時間,在奧地利使用的則是布拉格時間。對於在長途旅行中必須多次轉車的旅客來說,那真是夠混亂的了。一八九三年四月一日,德皇威廉二世終於頒訂了統一時間的法律。從那時候開始,全德國的時鐘才有了相同的時間。其他的國家也隨之跟進,以國際標準時間作為依據。國際標準時間是在零度經線的時間,這條經線通過英國的格林威治。從那裡開始,經線每往東十五度就加一小時,每往西十五度就減一小時。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看出每個地方的時間和兩地時間的差距:在法蘭克福和紐約之間的時差是減六小時。也就是說,把德國的時間減去六小時,就是紐約此刻的時間。相反的,法蘭

克福和莫斯科之間的時間差距是加兩小時,也就是說:德國時間+兩小時=莫斯科時間。在像俄國或美國這樣領土廣大的國家,同一個國家裡還會區分成幾個不同的時區。所以說,時間差距不曾改變,可是我們的世界變大了。例如,如果你讀到這幾行字的時候在德國是黃昏時分,在加州太陽才剛剛升起,在東京的人則睡得正甜,因為那裡是深夜。一天之內經歷的時差如果超過兩小時,就會讓我們的生理時鐘難以應付。第一個感覺到飛行時差後果的人,是一九三○年代初期的美國飛行家威利.波斯特(Wiley Post),他在八天的時間內沿著地球朝東飛行。比起波斯特的螺旋槳飛機,新型的噴射機能更快地飛越長程距離,所以時差問題如今讓許多旅行的人深感困擾。

雖然從很多年前開始,科學家就嘗試揭開人體「生理時鐘」機制之謎,但直到如今我們知道的還是少得出奇。實驗室在自願受試者身上做過實驗,受試者在以人工照明、沒有時鐘的房間裡度過幾個星期,結果這些人的每日週期很快就調整為一天二十五小時。也就是說,我們的生物時鐘走得比較慢,因此每天都必須重新加以校正。在這件事情上,明亮的陽光顯然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所以在旅行手冊上也一再向經常飛行的人建議,在一趟長途旅行之後,不管再累,也不要立刻上床睡覺,而要盡可能到室外去吸收陽光。「光線治療」也被用來治療睡眠障礙。誰要是在陽光明亮的白天上床睡覺,就得花更長的時間來調整時差。美國外交部給所屬人員的指示上提到另一個辦法:咖啡

因。從起飛開始就依照目的地的時間來飲用每天所喝的咖啡,這樣就比較容易適應時差。這個方法就算有幫助,背後的道理卻很難解釋清楚。我們的生理時鐘關係到許多因素,以特殊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身體。舉例來說,我們忍受疼痛的程度也受到時間的影響。必須去看牙醫的人最好在下午才去,因為和早上相比,在下午的時候我們對疼痛比較不敏感,而且麻醉藥的效果在下午也比較持久。究竟哪一種方法最能解決時差的問題,到最後還是要依照個人的經驗來決定。經常旅行的商務人士提供給我各式各樣的小祕訣:從酸黃瓜到冰冷的雙腳,再到兩瓶勃艮地葡萄酒,最好是一起飛之後就喝。不過,關於葡萄酒那一項我會建議你最好別試,否則你會從飛行變成飄浮!

一個自閉症樂團的敘事研究

為了解決城市廣播亮晶晶的問題,作者鄭坤益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灣第一個完全由自閉症青少年所組成的樂團-「陀螺打擊樂團」(化名),自1990年初創至目前為止,其優異的表現享譽於國內、外特教界與身心障礙團體間,經常成為媒體報導與大家想要進一步了解的對象,為此能夠藉由本文「敘事研究」方式,提出該樂團經營發展過程的經驗,供學界、教育界及民間團體參考。 本研究共選取六位受訪者作為主要報導人,其中三位為自閉症樂團成員的家長、一位為協助樂團運作的工作人員及二位樂團的指導老師,採用敘事研究方式,透過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輔以相關文件進行分析。 依據本研究的發現,歸納出如下結論:一、 自閉症者過動的行為與情緒問題,可以藉由樂團持

續性的音樂訓練得到改善。二、 藉由優異的音樂才能賺取收入,成為自閉症樂團成員新的職業發展選向。三、 樂團的訓練可以培養出成員優異的音樂表現,對社會具有正向的意義與價值。四、 給予自閉症者長期的專業協助更優於給自閉症者一筆龐大的金錢援助。五、 樂團成員優異的音樂表現,讓家長的精神壓力獲得療癒。六、 為了爭取演出的機會,樂團成員家長彼此間發生排擠的現象,影響了相處的和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