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山水漾 59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輔仁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所 羅基敏所指導 吳宇棠的 臺灣美術中的「寫實」(1910—1954):語境形成與歷史 (2009),提出坤山水漾 59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繪畫、中國繪畫、寫實主義、現實主義、寫實、語境形成、跨文化語境、語義變遷、李石樵、吳天賞、何鐵華、李仲生、黃榮燦、徐悲鴻、蔡元培、陳師曾、魯迅、倪貽德、劉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坤山水漾 59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美術中的「寫實」(1910—1954):語境形成與歷史

為了解決坤山水漾 591的問題,作者吳宇棠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處理臺灣美術中的「寫實主義」與「寫實」概念,在語境形成過程中的各種語義建構。「寫實主義」出現在法、中兩國,一開始都是有意識地要與傳統文藝修辭斷裂,建立與「真實」或「現實」(正如所謂「傳統」一度也是歷史中的「真實」或「現實」)的連結。本論文的研究,便集中於探討這種具反抗屬性的「寫實」美術觀,在臺灣基本上欠缺自身傳統文藝箝制的條件下,如何開展的歷程。章節安排方面,分緒論一章,述論六章,結語一章:緒論,主要處理本論文研究背景的相關問題意識。包括:研究發想;西洋美術模仿論與寫實主義問題;臺灣美術寫實語境形成的區域氣候;術語迻譯問題與語境轉換,以及研究方法、斷代與論文架構。第一章主要是從18

55年庫爾培「寫實主義」宣言,探討其對於法國學院美術傳統的反撥意向;旁及十九世紀中葉以前,西歐美術模仿論與「現實觀」演變等相關概述;包括廿世紀後Réalisme術語的衍生詮釋與錯時運用的相關問題性;亦討論早期中文世界對於庫爾培的詮釋,旁及今日對於寫實主義畫家歸類上的若干疑義。第二章則是處理清末民初美術改革與「寫實」術語的語境奠基階段。包括:清末的「西畫形似」認知與「實體vs.空摹」的傳統批判,對於「寫實主義」中國語意的語境奠基作用;晚清到五四運動前後,在救亡圖存焦慮下的美術改革主張,與「寫實主義」美術革命論的提出。第三章則是淺析兩次大戰間,中國的四種「寫實」語用面貌;並以蔡元培、陳師曾、魯迅與

徐悲鴻為代表,探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國對於「寫實主義」的各種詮釋判斷。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訴臺灣美術中「寫實主義」觀念的多重移入現象。其中,第四章處理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圈寫實觀的語義問題,旁及近代日本藝壇的「寫生」與「寫實」探討及其對臺影響,並剖析了臺灣人美術家如何以「寫實主義」作為對抗總督府美展中日益強大的日本前衛美術勢力的語用交涉過程。第五章則主要探討國府接收臺灣初期的文藝政策,與左翼新現實主義木刻版畫來臺展佈的過程;臺灣人美術家如何回應「民眾的美術」風潮;臺灣人美術家的「寫實作風」如何在省政府美展中,被木刻版畫家批評為粉飾現實;以及左翼新現實主義文藝在臺的擴張與迅速消退。第六章國府遷臺初期部

份,則處理了政治氛圍如何左右了「現實」與「寫實」兩個美術話語見報率的消長;國府為拉攏美國而支持島內現代主義美術運動,以及此一運動中的「新寫實主義」術語如何反映了1930年代上海現代美術運動的影響;最後則是韓戰促成國府地位重新穩固,國府遂推展「三民主義的寫實主義」文藝運動來銷卸中共的「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但此舉卻進一步消解了臺灣「寫實主義」美術往社會現實面向發展的可能,而僅餘留「形象像真」的語義面向。結語,則總結評估臺灣美術「寫實」語境形成歷史與意義的複雜性與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