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頭螺絲起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圓頭螺絲起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珍妮佛・喬登寫的 殘暴之巔:K2女子先鋒的生死經歷 和麥可.西爾吉克的 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線上購買米字圓刀片螺絲起子 - 台灣福士也說明:只有福士能讓您:輕鬆安全地線上購買米字十字槽頭螺絲起子▷ 您的通路領域與業界專家» 找到最適合的產品✓超過125000 項產品✓提供賒購✓專門服務通路客戶.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宋鵬程所指導 陳佑姍的 性別、作業方向及不同螺絲起子對最大力矩及上肢肌群肌肉施力之影響 (2020),提出圓頭螺絲起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短柄螺絲起子、性別、肌肉骨骼傷病、肌電訊號、力矩。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謝慶達所指導 陳嘉順的 台灣住宅格局的變遷
—以科技發展史的角度 (2018),提出因為有 建築史、科技發展、台灣、住宅格局的重點而找出了 圓頭螺絲起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10個- 十字大扁圓頭螺絲M4 x 8mm (五彩) - iCShop則補充:10個- 十字大扁圓頭螺絲M4*8mm (五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圓頭螺絲起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殘暴之巔:K2女子先鋒的生死經歷

為了解決圓頭螺絲起子的問題,作者珍妮佛・喬登 這樣論述:

或許山並不在乎她們的性別, 但人類社會在乎。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meters山岳文學書系作品| TaiTai LIVE WILD   阿泰與呆呆  山女孩Kit│作家  王迦嵐│健行筆記創辦人  江秀真│台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易思婷│旅美攀登探險家  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詹喬愉 Tri Fish│《攀向沒有頂點的山》作者  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推薦  她們是女兒、妻子、詩人、母親,同時也是往神祕但殘暴的K2之巔走去的登山家。山中冒險的故事固然激勵人心,但背後夾雜著更多酸楚。性別優勢可能使女性在山

上得到額外的照顧,但這些關注也很容易轉換成惡意的攻擊──其實我們都不過是,妄想能得到山神青睞的人類。喬登細膩寫出五位個性迥異的女子,成名前的掙扎與榮耀後的陰影,努力在陽剛的高山攀登界贏得一席之地。她們所有的選擇都指向這座從冰河中拔地而起的山峰,為此,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山女孩Kit│作家 如果可以穿越時空,多麼希望能回到汪達的年代,成為她的夥伴,攀登世界高峰。這本書是描述五位女生攀登K2的過程,一路走來,為了攀登高峰,不斷地將自己推向死亡,愈接近峰頂愈無懼死亡,超越顛峰的精神與熱情,若非親身經歷,無法體會生命的完整滋味。秀真有幸曾走過前半段相同的路程,女性的勇氣、韌性和生命力與男性截然

不同,除了需面對環境的挑戰與困難之外,還有性別差異而生的歧視。秀真許願將來也組一支女子登山隊挑戰K2。 ──江秀真│台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不只是女人,我們是人。兩性雖因生理身體擁有不同的特質,卻有相近的夢、理想以及慾望。她們一個個,複雜多變如山。在探索八千公尺高峰的雄性世界版圖中,做為母親、妻子、情人、女兒的她們,擁有和冰隙一樣深邃的,無名之險之力。不只是女人,我們是人,愛恨貪瞋痴,K2面前,如此可悵可愛。 ──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自一九三九年美國登山隊的一名成員與三名雪巴在K2罹難後,這座滿是岩石、冰、風暴與深淵的「殘暴之巔」名聲遠播,近一世紀未曾改變。上世紀八○

年代,在多數為男性的職業登山界,卻有五名女子先峰打破性別的藩籬,先後登上這座八千公尺高、幾乎隔絕所有生命體的「死亡地帶」。 這五名登山家分別是: 汪達.魯凱維玆(Wanda Rutkiewicz,一九四三-一九九二),一九八六年登上K2頂峰 莉莉安.伯拉德(Liliane Barrard,一九四八-一九八六),一九八六年從K2下撤時死亡 茱莉.特利斯(Julie Tullis,一九三九-一九八六),一九八六年從K2下撤時死亡 向黛兒.莫迪(Chantal Mauduit,一九六四-一九九八),一九九二年登上K2頂峰 艾莉森.哈葛利夫(Alison Hargreaves,一九六二-一九九五),

一九九五年從K2下撤時死亡 一九九八年,一篇「最後一個活著離開K2的女人」逝世的文章,使得作者開始追溯這些女性登山家的腳步來到K2。她迷戀上這陌異無情的高地,也好奇這些女性為何留下家人與孩子,選擇在死亡邊緣生活?在女兒、妻子、母親這些身分之外,如何克服社會觀感與體能的極限,在山上既要應付月事,還得和男性登山隊員、揹夫、嚮導與官員角力? 本書記錄這五名女性登山家與父權體制纏鬥不休的身影,同時也向後人展示她們對攀登與高山的熱切嚮往,以及獻出生命也不足為惜的決心。  

性別、作業方向及不同螺絲起子對最大力矩及上肢肌群肌肉施力之影響

為了解決圓頭螺絲起子的問題,作者陳佑姍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I誌謝 V目錄 VI表目錄 X圖目錄 XVIII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動機及目的 51.3 研究架構 5第二章 文獻探討 72.1 螺絲起子作業常見之肌肉骨骼傷病 72.2 性別對最大握力及指腹捏力(Power Pinch)之影響 82.3 螺絲起子對最大力矩及肌肉施力之影響 102.3.1 螺絲起子對肌肉施力之影響 102.3.2 螺絲起子對最大力矩之影響 132.4 表面肌電訊號分析 15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3.1 研究對象 173.1.1 受測者 173.2 實驗設備 203.2.1 握力計及捏力計 203.2.2 螺絲起

子 213.2.3 扭力計及數據收集系統 223.2.4 肌電訊號量測系統 243.3 主觀感受問卷 293.3.1 Borg RPE 6-20主觀知覺施力量表 293.3.2 Borg CR-10主觀不舒適度量表 303.3.3 李克式五點量表 313.4 實驗設計 323.4.1 自變項 323.4.2 依變項 333.5 實驗流程 333.6 統計分析 34第四章 研究結果 364.1 性別對最大握力及指腹捏力之影響 364.2 螺絲起子、性別、及作業面方向對最大力矩之影響 374.3 螺絲起子鎖緊作業對上肢肌群施力之影響 404.3.1 男性進行鎖緊作業時對上肢肌群施力之影響 404

.3.2 不同性別進行鎖緊作業時對上肢肌群施力之影響 614.4 螺絲起子鎖緊作業之主觀評估 824.4.1 主觀知覺施力評估(Borg RPE 6-20量表) 824.4.2 主觀不舒適度評估(Borg CR-10量表) 904.4.3 李克式五點量表 98第五章 討論 1075.1 最大握力及最大指腹捏力 1075.2 最大力矩 1085.3 螺絲起子作業對肌群肌肉施力之影響 1105.3.1 作業面方向對肌肉施力的影響 1115.3.2 性別對肌肉施力的影響 1125.3.3 握柄直徑對肌肉施力的影響 1135.4 螺絲起子鎖緊作業之主觀評估 114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

166.1 結論 1166.2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17參考文獻 118表目錄表3.1 手部標記點之編號、名稱與定義(Okunribido 2000) 18表3.2 本實驗三種短柄螺絲起子之規格 21表3.3 Borg RPE 6-20量表 30表3.4 Borg CR-10量表 31表3.5 李克式五點量表 32表4.1 最大握力(Kgf)及指腹捏力(Kgf)之敘述統計 36表4.2 獨立樣本t檢定評估性別對最大握力及指腹捏力影響之結果 37表4.3 水平作業面方向鎖緊螺絲可產出最大力矩(N·m)之敘述統計 37表4.4 垂直作業面方向鎖緊螺絲可產出最大力矩(N·m)之敘述統計 38表4.5

自變項對最大力矩之變異數分析 39表4.6 作業方向最大力矩(N·m)之LSD成對比較 39表4.7 性別施行最大力矩(N·m)之LSD成對比較 40表4.8 各螺絲起子對最大力矩(N·m)之LSD成對比較 40表4.9 男性於水平面作業時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3表4.10 男性於垂直面作業時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3表4.11 男性於水平面作業時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4表4.12 男性於垂直面作業時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4表4.13 男性於水平面作業時伸姆短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5表4.14

男性於垂直面作業時伸姆短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5表4.15 男性於水平面作業時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6表4.16 男性於垂直面作業時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6表4.17 男性於水平面作業時二頭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7表4.18 男性於垂直面作業時二頭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7表4.19 男性於水平面作業時旋前圓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8表4.20 男性於垂直面作業時旋前圓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8表4.21 男性於水平面作業時屈指淺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9表4.22 男

性於垂直面作業時屈指淺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49表4.23 男性鎖緊螺絲時自變項對各肌群施力程度(%MVC)之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結果 51表4.24 男性鎖緊螺絲時自變項交互作用對肌群施力程度(%MVC)的影響 51表4.25 男性作業方向對伸姆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2表4.26 男性作業方向對二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2表4.27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3表4.28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4表4.29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伸姆短肌肌群

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4表4.30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5表4.31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二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5表4.32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旋前圓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6表4.33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屈指淺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6表4.34 男性鎖緊力矩對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8表4.35 男性鎖緊力矩對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8表4.36 男性鎖緊力矩對伸姆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

)之LSD成對比較 59表4.37 男性鎖緊力矩對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59表4.38 男性鎖緊力矩對二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60表4.39 男性鎖緊力矩對旋前圓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60表4.40 男性鎖緊力矩對屈指淺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61表4.41 水平面作業時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4表4.42 垂直面作業時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4表4.43 水平面作業時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5表4.44 垂直面作業時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

%MVC)之敘述統計 65表4.45 水平面作業時伸姆短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6表4.46 垂直面作業時伸姆短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6表4.47 水平面作業時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7表4.48 垂直面作業時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7表4.49 水平面作業時二頭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8表4.50 垂直面作業時二頭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8表4.51 水平面作業時旋前圓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9表4.52 垂直面作業時旋前圓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69表4.53 水平面作業時屈

指淺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70表4.54 垂直面作業時屈指淺肌肌群施力(%MVC)之敘述統計 70表4.55 鎖緊螺絲時自變項對各肌群施力程度(%MVC)之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結果 72表4.56 鎖緊螺絲時自變項交互作用對肌群施力程度(%MVC)的影響 72表4.57 鎖緊螺絲時自變項交互作用對肌群施力程度(%MVC)的影響 73表4.58 鎖緊螺絲時自變項交互作用對肌群施力程度(%MVC)的影響 73表4.59 作業方向對伸姆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4表4.60 作業方向對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4表4.61 作業方向對二頭

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4表4.62 性別對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5表4.63 性別對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5表4.64 性別對伸姆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5表4.65 性別對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5表4.66 使用螺絲起子對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7表4.67 使用螺絲起子對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7表4.68 使用螺絲起子對伸姆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8表4.69

使用螺絲起子對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8表4.70 使用螺絲起子對二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9表4.71 使用螺絲起子對旋前圓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9表4.72 使用螺絲起子對屈指淺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79表4.73 鎖緊力矩對外展姆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80表4.74 鎖緊力矩對橈側屈腕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80表4.75 鎖緊力矩對伸姆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81表4.76 鎖緊力矩對橈側伸腕長肌肌群施力程度(%MVC)

之LSD成對比較 81表4.77 鎖緊力矩對二頭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81表4.78 鎖緊力矩對旋前圓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81表4.79 鎖緊力矩對屈指淺肌肌群施力程度(%MVC)之LSD成對比較 81表4.80 男性於水平方向作業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敘述統計 84表4.81 男性於垂直方向作業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敘述統計 84表4.82 男性鎖緊螺絲時自變項對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結果 85表4.83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LSD成對比較 85表4.84 男性鎖緊力矩對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LSD成對比較 86表4.85 水平

方向作業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敘述統計 88表4.86 垂直方向作業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敘述統計 88表4.87 鎖緊螺絲時自變項對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結果 89表4.88 使用螺絲起子對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LSD成對比較 89表4.89 鎖緊力矩對上肢主觀知覺施力之LSD成對比較 90表4.90 男性於水平方向作業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敘述統計 92表4.91 男性於垂直方向作業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敘述統計 92表4.92 男性鎖緊螺絲時自變項對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結果 93表4.93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LSD成對比較 93表4.94 男性鎖緊力矩對上肢主

觀不舒適度之LSD成對比較 94表4.95 水平方向作業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敘述統計 96表4.96 垂直方向作業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敘述統計 96表4.97 鎖緊螺絲時自變項對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結果 97表4.98 使用螺絲起子對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LSD成對比較 97表4.99 鎖緊力矩對上肢主觀不舒適度之LSD成對比較 98表4.100 男性於水平方向作業滿意度之敘述統計 100表4.101 男性於垂直方向作業滿意度之敘述統計 100表4.102 男性鎖緊螺絲時自變項對滿意度之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結果 101表4.103 男性使用螺絲起子對滿意度之LSD成對比較 101表4.1

04 男性鎖緊力矩對滿意度之LSD成對比較 102表4.105 水平方向作業滿意度之敘述統計 104表4.106 垂直方向作業滿意度之敘述統計 104表4.107 鎖緊螺絲時自變項對滿意度之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結果 105表4.108 使用螺絲起子對滿意度之LSD成對比較 105表4.109 鎖緊力矩對滿意度之LSD成對比較 106表5.1 最大握力、最大指腹捏力、與不同螺絲起子在不同作業面方向產出 110圖目錄圖1.1 研究流程架構 6圖3.1 指針式身高體重計 18圖3.2 游標卡尺 18圖3.3 本實驗量測之手指長及手掌長,編號定義請詳表3.1 (Okunribido 2000) 19圖3

.4 本實驗量測之四指指寬及手掌寬,編號定義請詳表3.1 (Okunribido 2000) 19圖3.5 本實驗量測之手指厚度及手掌厚度,編號定義請詳表3.1 (Okunribido 2000) 20圖3.6 使用握力計量測最大握力 21圖3.7 使用捏力計量測最大指腹捏力 21圖3.8 (左)螺絲起子1、(中)螺絲起子2、(右)螺絲起子3 22圖3.9 扭力計 23圖3.10 訊號放大器 23圖3.11 數據收集器 23圖3.12 螺絲鎖緊作業實驗平台 24圖3.13 受測者於水平作業面執行鎖緊作業 24圖3.14 受測者於垂直作業面執行鎖緊作業 24圖3.15 生理紀錄模組(Biopac

System Inc., MP150) 26圖3.16 電極貼片 26圖3.17 貼片位置參考(Tixa 2015) 27圖3.18 最大自主施力量測方式參考(Hislop et al. 2013) 28圖3.19 AcpKnowledge 3.9.1.6軟體 29圖4.1 水平作業面方向及垂直作業面方向鎖緊螺絲可產出最大力矩(N·m) 38

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為了解決圓頭螺絲起子的問題,作者麥可.西爾吉克 這樣論述: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 「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 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原子彈到登月計劃,從探測太陽系外的宇宙,到深入微觀尺度的原子,這些都是「大科學」的產物,至今引導著產官學界的合作。     「大」,不是一個誇張的形容詞,而是特指一九三○年代開始,科學界從人員編制、經費投入、儀器尺寸等各方面,皆往鉅型化發展的趨勢。     居禮夫人時代的科學,往往由一位科學家,搭配兩、三位助理進行,到一九三○年代之後,一個實驗室可能包括數十名科學家,甚至成長為上千名專家的

社群;實驗設備從小到可以放在「掌上」或「腿上」,大型化到好幾棟建築物才能容納得下,甚至巨大到變成「地景」的一部分;經費也不再是一所大學能夠承擔,而是需要傾國家之力,再加上工、商業界的巨頭。     是誰創造了新的合作模式?是誰開始追求「大」儀器?答案是,厄尼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     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也是迴旋加速器的最初奠基者。他顛覆了科學家的傳統形象,發展出經營管理者的領導才能,還不拘領域,廣納技術人員。他在經濟大蕭條時代贏得資源,更讓「大科學」在二次世界大戰(加入曼哈頓計劃),以及戰後隨之而來的韓戰和冷戰裡,成為科學界、政治界和文化界的新典範。  

  在「大科學」新典範下,政府(特別是軍事單位)成為經費最大來源,工商業也逐漸影響學術界。科學家如何反省自身角色的改變?科學還是單純追求自然界真相嗎?還是科學界也需要從商業競爭當中,謀取自身利益?對「大科學」的追尋,究竟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科學家如何成為政治裡的科學家?政治圈又如何因為科學社群的介入而改變?     無論是褒是貶,勞倫斯創造了我們身處的世界,大科學是我們的進行式。     @厄尼斯特・勞倫斯的時代     厄尼斯特・勞倫斯能夠在經濟大蕭條時代,說服研究基金會(例如:洛克斐勒基金會)投入鉅資,也能夠招募各方而來的人員,打破學科界線,打造勞倫斯風格的實驗室,不論是工程師或技

術人員,只要有才能,都能在他的實驗室找到一席之地。最後,這樣的實驗團隊,還在世界各地複製,從美東到歐洲,都可以看到勞倫斯將迴旋加速器帶到世界各地的影子。他認為,與其視科學儀器為機密,不如幫助各實驗室打造迴旋加速器,加速讓高能物理的版圖變成科學界的常規。     勞倫斯啟動的迴旋加速器知識王國,不到二十年,加速器從11英吋進展到184英寸,用巨大的儀器探索微觀粒子的奧秘。在經濟大蕭條的時代,勞倫斯有能力說服金主,投入鉅資。接著在二戰時,勞倫斯加入著名的「曼哈頓計劃」,與各座山頭合作,研發原子彈,打造軍工複合體的雛形。戰後,美蘇和平對峙的冷戰時代,依然能持續獲得軍方贊助,成為軍備賽局裡關鍵性的毀滅

力量。     @厄尼斯特・勞倫斯的爭議,以及他與歐本海默     核子工業除了引發道德難題,讓世人思考投注武器研發的正當性,核子力量也應用於醫界放射性療法(與他弟弟合作),和工業界的核能發電。究竟「大科學」本身即有為了取得軍方資源,而內建的不道德性?或者,「大科學」因為軍方介入而具備有利的發展條件,當轉移到其他領域,例如:網際網路(Internet),能創造出未來的榮景。     勞倫斯是貢獻卓著的科學家,也是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所開啟的迴旋加速器研究,每次有了新發現,都會引發新一輪的疑問,而這些疑問又必須有更大、功能更強的機器才能回答。這種不斷掠取更多資源的追尋,讓人質疑:為何不去專注與人

類生活更相關的科學研究?     另外,他在冷戰「麥卡錫主義」狂潮侵害美國學術自由的時候,並沒有挺身捍衛。他也因為熟知募款技巧,而在冷戰時期,不斷規劃出更大的計畫;他相信計畫夠大,才夠有吸引力。他還在各方試圖推動「禁核試」的浪潮中,持續追尋核子武器的研發,選擇成為物理學界的少數方。     一般人提到核子工業(原子彈),多會聯想到歐本海默。歐本海默最有名的,是以人道關懷,說出「後悔身為科學家卻製造出殺人武器」的一番話。勞倫斯卻支持核試,他認為,只有繼續核試,人類才有可能有「乾淨」的核彈,不論這個主張是樂觀的天真,或是政治說詞。兩位不同立場的人原先是好友,只是歐本海默為人所知,勞倫斯卻被逐漸遺忘

。本書即是為了打開我們的另一隻眼,看見故事的另一半。     歐本海默雖受人敬重,但,是勞倫斯,他所創新的實驗室合作模式,改變了科學的內涵,以及科學和國家、產業界之間的關係。當因爲各界質疑,使得軍方逐漸淡出科學事業,商界和產業界填補了這樣的空間,成為下一波矽谷產業的推手。   名人推薦     張國暉(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   專文推薦      科學專業審定   劉怡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林敏聰(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 / 科技部政務次長)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與「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   蔡榮峰(國防安

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   顏擇雅(雅言文化發行人)   劉怡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推薦   各界推薦     這是一個史詩級的故事,伴隨著人類的悲劇和人類的勝利,作者以其專業,完成了一部傑作!——Richard Rhodes,歷史學家,曾獲普立茲獎     一反過去從歐本海默的視野來談原子彈的主流敘事,作者從故事的另一個主角、也就是厄尼斯特・勞倫斯的角度,讓我們重新省思這段科學的追尋,並特別描繪人類歷史從「小科學」走到「大科學」的轉變。——George Dyson,科學與技術史學家     愛因斯坦獨自坐在伯恩的專利局,就提出了改變世界的相對論。對比當代,許多基礎研究卻都仰賴龐大的預算

、眾多的人員和精密的儀器。我們的科學是如何變成「大科學」?作者從科學社群內部,刻畫了這一關鍵轉變。——Mario Livio,天文物理學家

台灣住宅格局的變遷
—以科技發展史的角度

為了解決圓頭螺絲起子的問題,作者陳嘉順 這樣論述:

許多的史料皆有記載帝王將相或者貴族帶來的社會改變,大多數都以英雄造時勢的觀點來攥寫歷史史料,延至今日的建築發展亦是如此。皆以建築師改變社會發展為主要觀點的論述隨處可見,或者是生活優渥、不愁吃穿,所以不會發現從古自今,這些建築設計空間的想法,改變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生活,而這些生活空間也是由整體性的社會因素所創造,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科技發展,因調查統計台灣論文極少論文有關於科技發展對社會影響的論文,想藉此研究提及與以往不同的觀點,探討現在與未來,台灣建築格局變遷最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