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program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石文傑所指導 謝秉泓的 PBL教學法應用於程式設計教學之成效研究 (2019),提出因式分解program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PBL教學法、相依樣本t檢定、程式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秦爾聰所指導 劉德晟的 探究教學對九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影響之行動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數學探究教學、數學學習動機、數學成就的重點而找出了 因式分解program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因式分解program,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PBL教學法應用於程式設計教學之成效研究

為了解決因式分解program的問題,作者謝秉泓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專題導向學習法」針對彰化縣某所技術型高中的機器人社的社團學生進行教學,並在課後採用「學生課程滿意度調查」與「學生學習成效問卷」探究學生上過此「程式設計課程」之滿意度與學習成效。本研究針對「學生課程滿意度調查」、「學生學習成效」,分別使用「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與「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結果如下:一、 「PBL教學法應用於程式設計教學」獲得學生喜愛二、 「PBL教學法應用於程式設計教學」可提昇學生學習成效。關鍵詞:PBL教學法、相依樣本t檢定、程式設計

探究教學對九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影響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因式分解program的問題,作者劉德晟 這樣論述:

摘要身為一名新手教師,研究者在經過研究所的學習後,了解數學探究是增進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方式之一,因此透過本研究來探討探究教學,對研究者曾教授過的未經過特意挑選的九位九年級學生(男生3人,女生6人),其數學學習動機的影響;另外因為數學成就仍然是現今學生以及家長評價數學能力是否成長的依據,因此也探討數學探究課程對於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本行動研究,依循Elliot(1991)提出的行動研究循環模式(規劃、行動、觀察、反省與修正)進行研究設計,為期一個學期(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兩次的行動研究循環。探究教學課程設計則是依據Siegel、Borasi、Fonzi(1998)提出的探究環(i

nquiry circle)的四個階段(1、準備與聚焦探究階段2、執行探究階段3、對探究出來的結論進行綜合和溝通階段4、評估與延伸階段),設計探究教學教案並進行數學探究教學。本研究以數學學習動機量表收集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表現,以學生定期評量成績(Z分數)作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的依據,於學期初收集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量表與前次的學生定期評量成績(Z分數)作為前測量化資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收集學生的學習單、教師的教學反思紀錄與課室錄影資料,研究後收集學生定期評量成績、數學學習動機量表作為後測量化資料,並且輔以訪談資料對學生在數學學習動機以及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因此研究工具包含學生定

期評量成績、數學學習動機量表、學習單、教師教學反思紀錄、晤談資料、課堂錄影資料。研究結果顯示:1、透過探究教學,探究課程使得九年級學生數學成就獲得提升,另外提升部分九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2、透過訪談可以得知,高數學學習成就學生對其數學探究課程較為無感,教育會考對中低數學學習成就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產生影響。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本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探究課程的表達與討論的內容較為不熟悉,花很久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溝通與訓練,因此建議未來進行探究教學的相關研究時,可以先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再進入探究課程之中,較為有助於研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