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大陸探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回大陸探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瑤棋寫的 同臺共舞:大雅老仙ㄟ的臺灣生活手札 和李仁傑的 老兵,永不凋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康 和方集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吳威志所指導 邱意晴的 兩岸離婚制度之研究 (2018),提出回大陸探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離婚、子女之最佳利益、夫妻財產制、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兩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李筱峰所指導 陳芬蘭的 「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抗美援朝、韓戰、反共義士、返鄉探親、離散的重點而找出了 回大陸探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回大陸探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同臺共舞:大雅老仙ㄟ的臺灣生活手札

為了解決回大陸探親的問題,作者林瑤棋 這樣論述:

  不同文化在寶島聚集交匯,既獨特又融入世界的舞台。   記憶會褪色,日記存留歷史見證,發現臺灣生活之美!     與臺灣共舞85載─島民生活紀實錄   八十多年臺灣社會變遷日新月異,節錄林瑤棋醫師(大雅老仙ㄟ)二萬多天的日記,不同階段中值得珍藏的生活點滴,希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文字,與沒經歷二戰前後的人一起分享,了解那年代的市井小民是如何生活?     臺灣生活觀察家─連結新舊世代橋樑   林瑤棋醫師八十多年來走過四個世代,他翔實的日記等於轉錄了台灣半世紀的生活俗典,他是民間禮俗文化的活字典,十多年來以每年一本的速度,記錄及呈現屬於台灣的精神,是連結新世代和

舊世代的橋樑。     從歷史走來─與臺灣不斷進步著……   臺灣從日本的殖民而戰後的無政府動蕩,再從老K的極權統治,以迄今天的藍綠紅紛擾。在經濟方面從貧窮社會走入小康社會,在文化方面從奴隸教育走到今天的臺灣主體教育……等等,經過這麼多社會變遷的林瑤棋醫師,希望為臺灣留下完整的圖像,能讓後代子孫可以從他的書中看見舊臺灣的風土民情以及大時代的進步演變。   好評推薦     ◎王孟亮/國立中興大學教授   本書記錄著在臺灣生活中的一切(已經消失的,目前發生的),內容與臺灣的歷史、風俗、宗教、語言、地理……等有關,林瑤棋醫師書寫歷史,本身也充滿歷史,與臺灣一起舞出燦爛人生

!     ◎李翠瑩/資深媒體人    林瑤棋醫師是一位認真寫日記的生活記錄者, 從中看到了活蹦亂跳的台灣活力,深層的文化生命源流,經年累月對文化方面的研究,讓他變成一位醫界僅見的台灣禮俗文化頂尖研究者。

回大陸探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來台依親的江蘇姑娘,一次回大陸探親,吃到雲南風味的石鍋魚,大為驚豔,當下決定要把這個美味帶回台灣,還把家裡所有積蓄都拿出來開餐廳,她說沒有給自己留退路,就只能往前衝,再說,賺錢沒有辛不辛苦,只有肯不肯做,把吃苦當吃補,就有成功的機會。

店家資訊:
店家:巧遇石鍋魚
地址:桃園市八德區金和路25號
電話:(03) 366-0266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2017

兩岸離婚制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回大陸探親的問題,作者邱意晴 這樣論述:

兩岸自1949年起,因中華民國政府遷移至台灣,兩岸之法規即成為各自適用之情形,而此情形至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且七十年間隨著社會之發展,兩岸各自經過數次修法後,兩岸之法規之差異甚多。隨著1987年開放台灣人民回大陸探親,以及現今兩岸之交流日漸頻繁,因此兩岸通婚之人數亦隨之增多,惟當今社會之離婚率居高不下,需多人因此面臨了離婚之問題。 原本兩個於法律上不相干之人,會因為結婚之效力使雙方間之權利義務變得緊密,而離婚則是使兩個密不可分之人之分離,甚至是一個家庭的分裂,所影響的則不僅限於雙方當事人。 本文將介紹兩岸之離婚制度,由歷史之角度了解離婚制度之沿革,再研究比較兩岸離婚之現行法規,以離婚之方式

、離婚之身分效力、離婚之財產效力、兩岸通婚之人民於離婚之法律適用。透過探討兩岸之規定,藉此比較與了解其中之差異後,探討各自之優缺點,將缺點作為借鏡,另外擷取優點做為參考,得以作為未來修法之方向。

老兵,永不凋零

為了解決回大陸探親的問題,作者李仁傑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從老兵回大陸探親,沿途見聞與遭遇,   回到家鄉與親人們相處的經過與感想。   回大陸結了婚與太太生活相處的一些點點滴滴。   老兵在臺灣數十年單獨生活奮鬥經歷。   回憶在大陸作戰得失等一些片斷報導。

「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回大陸探親的問題,作者陳芬蘭 這樣論述:

本論文由一個寂寂無名卻參與「抗美援朝」戰役的小兵──陳長安先生的生命史為研究基點,追溯其因緣於時代下的悲喜人生。七十餘年的生命經驗(1931-2004)跨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興衰史,同時反映世界冷戰氛圍下國際局勢匹變,以及台灣邁向民主化的歷程。 本研究企圖跳脫過去傳統歷史論文的撰述模式,嘗試以「生命書寫」作為書寫的方式。強調於不同的時空中,再現其生活現實與生命軌跡,並透過理論的探討與文本的分析,觸及人生的衝突、創傷、離散或戰爭經驗等,藉以開展更寬廣的對話與思辯空間。歷史事件發生在每個不同個人的身上,都是一樁說不盡的「故事」,尤其處於動盪的局勢當中,每個經歷磨難而

倖存的生命,都顯得如此珍貴,彰顯著身為人的價值!失去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生命,所謂「國家」的尊嚴何以存續?所謂「領袖」的光芒又如何得以彰顯? 陳長安十歲開始負擔家計,未及二十又因家計從軍,貧窮與飢餓讓他不敢憧憬「未來」!詎料?在踏上所謂「抗美援朝」一途便自此與親人音訊全斷!而國共對峙的政治局勢更讓他滿懷的鄉愁硬生生地被阻絕了四十載!本研究綜合與陳長安生平相關歷史事件之發展,由以下三個層面深究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歷史意涵。首先,權力的過度擴張實為釀成時代悲劇的主因,「抗美援朝」一役塑造了「反共義士」的虛妄性。其次,陳長安因政權計劃性的欺騙流落至台灣,成為弱勢族群,產生一段社會底層的婚

姻,案主如何說服自己接受現狀的心理轉折?是筆者所欲深入探究的。最後,就社會學而言「陳長安先生已然選擇在台灣落地生根」,但其政治傾向卻始終認同「中華民國」,反對台灣成為民主獨立的國家!這種現象正是走過戰亂時代倖存者的特徵;因此要求老兵們體認民主的真正意涵其實是一種「為難」。本論文研究個案陳長安的一生堪稱為「一群小老百姓對大歷史的無言抗議」,對筆者而言,不僅成就兩代之間的交流,亦可稱為一種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