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哲學思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甿寫的 玄理與性理:魏晉玄學中的儒家與道家 和馬大勇的 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孔子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Podcast Season 1 Archives - walkingbook 行冊也說明:開台週年雜想,聊聊思想上的預備,聊蔣渭水,聊文化協會百年。 podcastwalkingbook三觀世界觀人物專訪人生觀價值觀只能喝酒的圖書館台灣哲學思想上的預備思想預備故事文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 和任性出版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盧福壽所指導 黃緗宜的 魏晉玄學裡的藝術思想 (2021),提出哲學思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玄學、魏晉、自然、佛學、藝術思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研究所 謝其昌所指導 林宗德的 駐足.意識空間—林宗德創作研究論述 (2021),提出因為有 水墨、漂流木、空間、意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哲學思想的解答。

最後網站內格爾:做隻蝙蝠的感覺是怎樣的?經典心靈哲學思想實驗則補充:若你有在書店翻過或細讀過《哲學入門九堂課》(What Does it All Mean?)這本小書的話,你可能對其作者有印象,他是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哲學思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玄理與性理:魏晉玄學中的儒家與道家

為了解決哲學思想的問題,作者吳甿 這樣論述:

  本書以「理」為名,曰《玄理與性理》,是一部言理之書,雖所涉以魏晉玄學之論題為主,所論卻是普遍的理的問題。以魏晉玄學論題來展開,只因魏晉人最善談理,玄學時代為中國思想史中最哲學,最富方法學意識,湧現最多哲學範疇之時代。本書藉重構魏晉玄學之兩大課題︰「言意之辨」(方法學)與「自然與名教」(時代中心論題),把道家玄理與儒家性理帶進現代哲學言說之域――令人覺得意味深長的是,「言意之辨(語言哲學)」、「自然(自由)與名教(道德倫理)」亦正是當代哲學的關注中心。    本書名「玄理與性理」,非謂天地間自有各種理,道家揀個「玄理」,儒家挑個「性理」,今論二理之得失及其關連也。本書認

為,天地間自有理,然皆不離人心之活動與作用,心動理立,心明理察,心靜理直(或寂),故謂心即理;非僅此也,本書更認為,人同此心,唯心之動靜非一,故心一而理殊,然殊理同歸一心,殊途同歸一理,而理一分殊,分一命殊,此之謂性理;即心言性,即性言理。然心不僅可具眾理,且可統眾理、會眾理以至平鋪眾理、寂化眾理,無而能有,有而能無,攝存在於活動,即存在即不存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之謂玄理。此則是心之活動本身內在之「有、無、玄」之理。心只是一心,人卻萬殊,理則多途,如何可以言說之、授受之?是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謂「超越而內在」。是本書與《實證與唯心》相呼應,為實證唯心論之理學篇。   【叢書簡介】

  本系列是吳甿教授多年之集大成之作,作者師從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研習中西哲學。書中深入探析中國哲學問題,邏輯性強、學術性高:《實證與唯心》以邏輯、批判之方法,由存在的實感,實澄本源與理想;《玄理與性理》藉魏晉玄學,把道家玄理與儒家性理带進現代哲學言說之域;《目的與存在》以中西宗教、哲學之交匯與影寒,貫穿目的論、實證唯心論等哲學思想。  

哲學思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2015867901900201 就有機會抽《牛津通識:柏拉圖》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1.7.23 - 2021.8.6
👍感謝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提供5本贈書
-
牛津通識書籍優惠購:https://activity.sanmin.com.tw/promotions/oxford/0626/index
-
►本集語錄:
「愛是神聖的瘋狂。愛的瘋狂是神給人們的最大幸福。」- 《費德羅篇》245c
「民主政治雍容地把我們的美好念頭踐踏在腳底下。它不顧及政治家的學問,也不尊重任何為人民友好的人。專制起源自民主政治。」-《理想國》558b,562b
-
►本集關鍵字: 理型論 | 對立論証法 | 共相問題 | 古希臘少年愛 | 蘇格拉底 | 理想國 |靈魂三分說 | 哲學家皇帝 | 咒術迴戰 | 創世紀 | 牛頓| Max Tegmark | Roger Penrose | 存在主義
-
►本集推薦書目:
Julia Annas《【牛津通識】柏拉圖》
柏拉圖《論愛論美》
柏拉圖《理想國》
柏拉圖《泰鄂提得斯》

魏晉玄學裡的藝術思想

為了解決哲學思想的問題,作者黃緗宜 這樣論述:

思想應用在個體生命的領域中,開展玄學家觀照生命藝術的思想根本探究。本文建構在魏晉玄學、生活、藝術、禪學的基礎上,發展出橫向魏晉玄學時期藝術思想脈絡,論文架構上,是以四個章節分別論述本論的思想脈絡「魏晉玄學藝術思想由內而外的影響」、「魏晉玄學藝術思想佛禪影響」、「魏晉玄學藝術思想書畫音律延伸」、總結來說明,中國藝術理論裡的生命轉化特質,而生命轉化還其真實自由的境界,本論以觀物之思維,嘗試以開闊的角度再理解魏晉玄學,重新詮釋貫通魏晉玄學的藝術生活思想。

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孔子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為了解決哲學思想的問題,作者馬大勇 這樣論述:

  ◎孔子為何周遊列國?因為沒有一個國君想用儒家治國,他只好到處教書遊說。   ◎秦國用法家統一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蓄積國力,直到漢武帝登基,儒家才被注意。   ◎儒學為何從沒人理,轉眼變治國工具?這得從董仲舒的「解釋」說起。   ◎儒學就像作業系統,幾千年來更新過四次版本,孔子的儒學不等於現在的儒學。       作者馬大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學特聘教授。   曾被推舉為最受歡迎的中文教授。   在本書中,他將儒家文明分為五個時期:   孔子奠基期、孟子成熟期、兩漢經學期、宋代理學期和明代心學期。   解析儒家思維是如何像電腦作業系統一樣,歷經四次的版本更新,

  從原本的中庸之道、民為貴、君為輕的民主思想,   一步步變成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成為各朝代帝王穩固皇權的最佳推手。   就此儒學變成帝王學,開啟了千年以來人民為皇權奴隸的中央集權體制。   ◎孔子的儒學,是教你如何當君子     《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4次,禮字出現74次,   孔子的重要理念「中庸之道」,更成為宋元以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這個具有人道主義的思維,為何不被當時的統治者如春秋諸侯或秦國採納?   因為亂世中,做君子的好處太少,當小人能得到的利益比較多。   ◎孟子是民主思想的啟蒙者,但被後代皇帝刪掉了     孟子思想的最大亮點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

輕」,   這套民主思維後來為何會消失?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君為輕」三個字,就把《孟子》一書狠狠摔地上,   刪節版《孟子》就此誕生,往後一百年,學生學到的孔孟儒學知識都是不完整的。   ◎因為董仲舒的「特殊解釋」,從此百家遭罷黜,皇帝獨尊儒術     秦國用法家思想滅六國一統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治國,修生養息,   兩大皇權都對儒家思維沒興趣,直到漢武帝劉徹時期,   董仲舒為了拍皇帝馬屁,重新解釋,儒術從此轉化帝王術。   他口中的儒教,跟孔孟闡述的儒學,哪裡不一樣?差在造神。   ◎宋元明清重新詮釋儒學,想當官者必讀四書      宋、元之後,孔子的《中庸》又重新被提起,

  因為它教你用大學之道維持國家秩序。   儒學家朱熹更讓《四書集注》成為為官者的必讀聖書。        至於為什麼是宋朝與明朝,跳過了大唐盛世?   因為東漢黨錮之禍殺害許多知識分子,儒家文化走向低谷;   南北朝興盛佛教;至於唐朝則儒、釋、道並重。   直到韓愈寫的《原道》為儒家文明打下基礎,在宋代發揚光大。   打天下靠武力,龍椅要坐穩就靠統治,   儒家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而且延續千年「至今」不墜。 本書特色   儒學為何從沒人理,轉眼變治國工具?這得從董仲舒的「解釋」說起。   孔子的儒學,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名人推薦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

駐足.意識空間—林宗德創作研究論述

為了解決哲學思想的問題,作者林宗德 這樣論述:

藝術創作是創作者對於生命過程的每一事件和精神表現的意識歷程。尋求時間流動中的短暫停留,探討客觀的生活體察及主觀的情境結合,透過形式、意象去呈現其時代意涵。因此,創作理念定位在「駐足,意識空間」。 身、心、靈本為一體,外在的人為汙染,導致三元素的不平衡,希望藉由觀察、分析其嚴重性,期盼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與省思,而有了創作動機。主要創作媒材是宣紙、設色與水膠,藉由剖析筆者內心的感受,聯結哲學思想,並回顧東方現代水墨觀點與西方新視覺模式,進行東西方思想的反思與沉澱,最後透過西方科學分析的思維,加諸感知「時間」與「空間」之不同思維,讓作者對「意識」的認知,能夠建立全觀性的思維模式與創作的作品進行聯結

,建構個人獨特的繪畫風格。繪畫創作嘗試以「意識空間不斷推移」的感知為主軸,反思個人繪畫創作中對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的變遷和心靈層面省思,透過學理基礎和觀看的方式,進行當代水墨的表現。藉由1、漂流木系列,2、空氣汙染系列,3、意象系列等三系列,關照環境、守護大地是人文情懷的顯現,也是凸顯生物中心主義的最大的價值。「意識」能參照過去,也能展望未來,讓心靈得到最大的自由。有感於當代藝術的多元型態,受近代物理科學的影響,本文嘗試深度咀嚼與省思東方哲學與繪畫技法後,重拾起東方視角看待西方文明,經過深度轉譯後,重新再造出屬於東方、屬於全球在地化、屬於臺灣的全新繪畫風格,為筆者的期盼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