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管理方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品質管理方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文治寫的 APIS:先進生產改革技術 和中國生產力中心的 卓越經營績效評核技術手冊﹝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0.2 品質管制原則 - 食品安全管理系統ISO22000介紹也說明:本標準規定的品質管制體系要求是對產品和服務要求的補充。 本標準採用過程方法,該方法結合了PDCA(策劃、實施、檢查、處置)迴圈與基於風險的思維。 過程方法能使組織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中國生產力中心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黃源協所指導 朱祥磊的 長者服務創新技術對服務品質影響之研究—社會工作者觀點之分析 (2021),提出品質管理方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長者服務、社會工作、創新技術、服務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鄭有進、謝金雲所指導 顏翊純的 採用開源軟體後專案之軟體品質管理方法 (2020),提出因為有 開源軟體、專案管理、持續整合的重點而找出了 品質管理方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QC七大手法與Excel軟體結合運用- 課程資訊則補充:瞭解各項手法的意義及製作方法 2.妥善處理數據資料並加以應用 ... 品質管理推動人員、品質改善小組成員、第一線督導人員、對QC七大手法結合Excel軟體運用有興趣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品質管理方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APIS:先進生產改革技術

為了解決品質管理方法的問題,作者許文治 這樣論述:

傳統生產現場存在許多管理盲點,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無駄 APIS以3大內涵、2大改革方式,翻轉管理觀念,自根源解決問題 徹底消除一切無效工作,用最少的投入資源,換取最高效率的產出!   大批量、集中式生產,減少換模次數,成本較低?   高速自動化的生產設備,能有效提升產出量?   愈精密的設備,就愈能產出良好的品質,降低不良率?   依經驗預測訂單,提前生產,就能夠趕上客戶愈來愈提前的交期?   小批量的多回式生產,適速自働化的生產設備,流暢的生產布置方式,才能提升生產效率。購入通用機,再依需求組裝附屬機構,打造專屬通專機,提高設備可動率,解除定員化限制,降低人員使用率,有效縮減成本。接單

後依序及時生產,材料先進先出,以達成零庫存、低不良,大幅改善生產現場工作效率,並減少六缺──缺量、缺工、缺人、缺電、缺水、缺地的困擾。   APIS的3大內涵為:   1.心:改變傳統公司利益最大化、生產者有利優先考量、大批量集中生產、依據預測生產、庫存為必要惡物、少樣多量、一回大量的迷思與觀念。   2.技:實踐「心」的理念時,所使用的工具及技法,包括生產線布置的改善、機器設備的改良、作業動作流暢化、人力安排極小化、生產計畫的設計、品質管理方法、現場管理技巧及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   3.體:變革時,企業在行動上及運作上的實際改變,包括改善同部門內人員單打獨鬥情形、組織內部制度的隨意性

及不公開性、變革會議舉辦的不定期性,以及無人指導,閉門造車的傳統心態。   APIS的2大改革方式為:   1.多條真龍小線的麻雀工廠:以產品別之工序,水平安排機器設備布置,一個化、一貫化、一體化地連續活動,此即真龍線。先極大化生產線產能,再極小化產能至最適,即為小線,以符合變種變量的彈性生產體制。麻雀工廠則指每一座工廠內都要具備自己的製造、品管、生管計畫、機修、製程、材料倉庫、成品倉庫等部門,以免各單位距離過遠,須花費過多時間溝通協調,而延誤決策行動的時間。   2.滾動十三週生產計畫:滾動十三週生產計畫體系是一種週別生產計畫方式,計畫共十三週,每週更新一次,每次僅能安排未來一週產能,不

可過多或過少。給予生產線的計畫指示,也只提供次週所須生產的類別及數量。週別生產計畫能快速反映客戶的需求變化,縮短交期、準時出貨、減少庫存,並消除無駄。   本書集結許文治多年實務經驗,精準指出企業問題根源所在,改變傳統生產者大批量集中及依據預測之生產方式,打破庫存為必要惡物的迷思與觀念。為有效降低成本,須由根源進行改革,包括生產線布置及機器設備的改良、作業流暢化、人力安排極小化、生產計畫的設計、品質管理方法、現場管理技巧及企業管理制度等改革。此外,企業亦須改變組織內部制度的隨意性及不公開性,定期舉辦變革會議,以持續求新求變。  

品質管理方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智翔的議會質詢-交通局、捷運工程局、政風處(9/29)】

#學生專車摔車意外

這個月初,壽山高中學生在搭乘學生專車時,發生電動門開啟導致學生摔出車外的意外,雖然學校專車的業務主要是學校自行跟客運業者接洽,主管機關為教育局;發生事故的車輛,檢驗責任在於公路總局轄下的監理站,我們市府的交通局看起來與該起事故並無直接關係。

但智翔必須強調,學校專車的行駛僅於上下課時段,其餘時段該車輛與司機與一般市內公車無異,加之與客運公司溝通、評鑑等業務,都屬於交通局,如何確保後續不會再發生類似事故,交通局應有更多方式來協助業者提升服務品質,並保障更多市民的生命安全。

#人行道設置問題

上個會期質詢時,智翔有提供兩點關於人行道設計的建議,其中一項便是參考澳洲墨爾本市中心的街道設計,重點在於,利用些微的高度做出區隔,讓熱鬧的商業區也能保有實體人行道與路邊停車空間。

「以設計引導行為」的思維方式,是智翔希望交通局在實施人本交通願景的長期方針,同時,行人空間的方便性,也與商業區的活絡息息相關,更多的行人能為店家帶來商機,相同的主張,智翔也在倡議振興桃園舊市區時談過許多。

而今天就局長所言,市民對於人行道與停車格的重新設計,摻雜了對自用停車空間或是做生意等考量,智翔則認為,民意有時對進步的政策是阻力,有時可能也是助力,而負起與民意溝通的責任,除了是我們代議士的工作外,政府也應該一起努力,如果交通局願意,也可以先從小範圍來實驗看看。

#工安管理落實及加強臨時督導

太魯閣事件後,勞動部長曾宣示一個月內全面檢查台鐵的標案工地,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的綠線捷運工程,今年四月也曾發生死亡工安意外,那麼綠線捷運工安管理與督導是否落實?抽檢的頻率為何?

捷工局局長則回答,工安管理有賴統包業者自律外,還有監造單位與PCM(工程專案管理)來協助。而智翔也建議,主管單位的臨時抽驗不能事先通知,否則無法知道工地真實的情況,會後再請捷工局提供近來針對綠線捷運工地的抽檢資料給我們。

#桃園捷運先導公車

根據審計報告指出,桃園的綠線捷運先導公車在路線上,GR(蘆竹區中正北路-南崁路二段)與GR2(八德區介壽路二段-建德路)已偏離捷運原先規劃的路線。

先導公車主要功能應為協助捷運路線規劃、培養大眾運輸量等,所以再請捷工局會後就先導公車的路線、班距、載客量研擬改善方法,並提供書面資料。

🎞完整質詢影片請看:
https://youtu.be/NmcRXDMk0ME
🎞youtube頻道請搜尋: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長者服務創新技術對服務品質影響之研究—社會工作者觀點之分析

為了解決品質管理方法的問題,作者朱祥磊 這樣論述:

作為一個助人的專業技術,在中國大陸「政府購買」服務為主要潮流的氛圍下,長者服務領域社會工作不僅需要對秉持自己價值倫理議題進行討論、重視服務方法技術的實踐,而且反思如何更好地做好社工服務管理,並通過不斷創新保證自身良好的服務品質亦是非常重要。中國大陸的社會工作服務發展正處於起始和政策福利配套逐步完善的階段,加之兩岸服務使用者自身價值觀的差異,服務使用者基本的需求介入後滿意程度都非常高,服務需要和服務期待之間的落差測評並不明顯。但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專業教育優先開展,而且養老服務領域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積累,社工實際專業服務能力、專業環境和專業實踐產出並不一定能達到從業者自身對專業的期待,社會工作者自身

的「期待」和實際的「應用」之間存在較大差別,尤其是在提倡創新發展的階段更是明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一)瞭解社會工作者視角下長者服務創新技術認知和應用的情況;(二)瞭解社會工作者視角下長者服務品質期待與落實現狀;(三)分析長者服務管理創新技術對服務品質的影響,並分析其影響程度;(四)提出促進或改善創新技術對服務品質改善的相應策略。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的方法,在檢閱老年社會工作、創新技術及服務品質相關文獻,借鑒黃源協教授服務品質量表的同時,研究者自設創新技術量表,以養老服務全覆蓋的東莞養老領域的社工為例進行普查,共計收回問卷466份。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社會工作者視角下長者服務創新技術及

服務品質重視程度及應用情況良好,優勢保持項目較多;(二)重視服務理念/方法認知和應用有利於創新技術及服務品質技術發展;(三)創新技術及服務品質均存在著「期待-實踐落差」的困境;(四)創新技術及服務品質應然面能有效地解釋其重要程度,同時個別存在負面效應;(五)長者創新技術使用頻次及服務品質落實程度相關,並有一定中介作用。在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分析後,本研究建立在創新技術及服務品質的基礎上,從政策、實務與學術等三個面向分別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建立養老服務品質基礎上的創新技術之相關政策、實務及學術研究上的參考。

卓越經營績效評核技術手冊﹝修訂版﹞

為了解決品質管理方法的問題,作者中國生產力中心 這樣論述:

  本手冊共分為六章節,目的在於協助欲申請國家品質獎之企業或組織,提供專業的卓越經營評量制度架構解說及實務推動展開經驗分享,期望讀者能藉由本手冊更進一步了解國家品質獎意涵及全面品質管理的精髓,掌握導入的關鍵,發揮事半功倍之效益! 出版緣起 推薦序一 追求卓越品質 強化產業競爭力 推薦序二 企業自我檢視暨推展卓越經營品質之良方 推薦序三 一個解決問題、走出困境的智慧 手冊使用說明 壹、國家品質獎概論 一、核心價值 二、國家品質獎架構 三、國家品質獎主要變更綜觀 貳、卓越經營管理 一、何謂TQM與卓越經營管理 二、生產力再造與卓越經營管理 三、落實卓越經營管理重點工具 參

、卓越經營評量體系 一、卓越經營模式的崛起 二、我國卓越經營的推動歷程 三、如何執行評量模式 肆、融合國家品質獎與卓越經營評量體系 全面卓越經營評量體系 一、領導【權重120】 二、策略管理【權重80】 三、研發與創新【權重80】 四、顧客與市場發展【權重100】 五、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權重80】 六、資訊運用策略與管理【權重80】 七、流程(過程)管理【權重110】 八、經營績效【權重350】 功能典範評量體系 (一)製造品質典範型 1.落實產品製造(技術服務)品質之情形【權重60】 2.落實產品製造(技術服務)品質之效益【權重40】 (二)服務品質典範型 1.落實服務(商品)品質之情形

【權重60】 2.落實服務(商品)品質之效益【權重40】 (三)經營技術典範型 1.落實特定經營管理技術之情形【權重60】 2.落實特定經營管理技術之效益【權重40】 (四)地方經營典範型  1.落實地方經營之情形【權重60】 2.落實地方經營之效益【權重40】 五)永續發展典範型 1.落實永續發展之情形【權重60】 2.落實永續發展之效益【權重40】 (六)產業支援典範型 1.落實產業支援之情形【權重60】 2.落實產業支援之效益【權重40】 伍、評審標準評分準則及情境模擬 一、卓越經營評審標準評分準則及情境模擬 (一)、評量方法(要素) (二)、評分等級 (三)、計分方法說明 (四)、評

分模擬情境 二、功能典範評審標準評分準則及情境模擬 (一)、評分方式 (二)、評分等級 (三)、評分標準 (四)、評分模擬情境 陸、企業如何展開國家品質獎準備 國家品質獎推行步驟 編著者簡介   推薦序 追求卓越品質 強化產業競爭力 元智大學工程學院講座教授 王國明                      近年來國內爆發多起食安事件,顯示國內企業追求營運績效的同時,仍須回歸根本,重視產品品質及經營品質倫理;而行政院於民國79年設立「國家品質獎」,今年已邁入第24屆,設獎之目的係在建立企業整體卓越經營績效與形象,以提升企業卓越經營管理水準,並樹立擴散學習楷模。透過每年國家品質獎之

選拔,持續喚起國人對整體經營品質的重視,鞭策企業導入正軌,使企業不但要追求利潤,也要重視社會責任,樹立臺灣於國際之品質王國形象。同時,藉由國家品質獎之持續辦理,彰顯企業(組織)經營品質之維繫,必須持續改善、不能有所間斷的核心思維,一來鞭策得獎者持續向上、追求創新卓越之正面動能,二來可發掘各產業具卓越經營品質之「隱形冠軍」,樹立臺灣經營品質王國之形象,開創國家品質經濟商機。   為協助國內企業、組織及政府機關達成追求卓越品質之目標,中國生產力中心特規劃此系列叢書之編撰工作,以系統化闡述全面品質管理的精髓,以及卓越經營績效評量制度意涵與工具、技術應用;俾欲申請國家品質獎之企業(組織),快速掌握導

入關鍵,發揮事半功倍之效益。   我國「卓越經營績效評量制度」係於民國93年由中國生產力中心,師法歐美卓越經營知識與技術,內化淬煉後建置,藉由評量制度導入服務,有效透過系統化的方法,協助企業組織檢視自我經營品質的優劣程度,同時針對缺失或待改善處提出具體改善方案,強化我國整體產業之卓越經營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回顧2013年,根據IMD「201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在60個受評國家中,我國排名第11,其中評比類別「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較2012年明顯滑落,雖有一部分原因可歸咎於國際景氣情勢不佳,但政府仍應虛心檢討,針對表現欠佳項目積極改進。而國家品質獎

自第24屆起,開放政府機關得申請獎項,目的係希望加入政府機關的力量,透過政府機關升級、轉型與結構調整,以持續提升政府整體動能,協助企業強化投資、刺激國內經濟發展與擴展國際舞台,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成就臺灣品質國家之品牌形象。   註: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簡稱IMD),因評比結果對於政府檢討相關施政措施、資源配置及國家吸引   工商投資等,具導引及參考作用,各國政府均相當重視各項評比結果。 企業自我檢視暨推展卓越經營品質之良方 第13屆及第19屆國品獎個人獎得主 高辛陽 品質學

會及工程學會兩領域會士   國家經濟情勢與社會環境,均在快速的轉變,我國經濟發展亦相隨在調整,為了使我國商品能持續在國際市場上擁有競爭力,以加強企業高品質的決心、提升卓越經營之績效等,殊有必要。政府乃設立卓越經營績效評核機制,持續推展,其目的係界定企業實踐品質管理與提升企業經營之成就,期以評選、樹立一個最高的卓越經營管理典範,藉此促進業界能循觀摩學習並透過此評核程序,清楚地將此卓越經營管理規範,提供企業強化體質、增加競爭力的參考。   卓越經營績效評核所獲榮譽,係屬國內目前最高全面品質經營的桂冠,也是一個大型組織學習活動,其評核過程務須經縝密籌劃、訂定周詳的評核標準與嚴謹的評核程序,並聘請

產、官、學界專家代表,參照相關評核作業,訂出專業的卓越經營評量制度,以審慎、負責的態度,歷經嚴謹的評審程序以及內容廣泛評審標準、檢驗,遴選出具質優之卓越經營績效企業,能足為企業界與國人的標竿,是項評核規範,亦係企業用作自我檢視整體推展卓越經營品質之良方。   卓越經營績效評核機制經推展多年,對於產業界乃至整個社會的品質意識,發揮了積極影響的功能,對於是項卓越的貢獻,已深植各界並獲致肯定。在「沒有最好,祇有更好」的精神下,卓越經營績效評核技術,在主辦單位悉心執行下亦日益精進。評核手冊乃就評核制度、架構、核心價值等分就評核結構的八大構面;針對推動全面品質管理TQM之理念,卓越經營績效之評核技術,

評量體系、評量準則,以及情景模擬等之重點工作,提出務實、詳盡之析述,非僅提供審查委員評審作業之參考,猶可作為推動卓越經營績效籌劃之依循。冊列各節均為評核技術之精髓,深值參照。 一個解決問題、走出困境的智慧 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教授 陳啟光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現今所處的周遭環境,相信我們絕對沒有樂觀的理由,因為目前環繞我們的盡是足以讓人產生悲觀的事實,諸如:重大災難的肆虐、生存環境的破壞、環境氣候的劇變、經濟財政的危機、勞工失業的攀升、民主自由的停滯,加上倫理道德的淪喪等。可能每個人心中最大的疑問是──那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且讓我們先回顧人類過去的歷史,找尋是

否有比我們現今所處情況更值得悲觀的時代,然後看看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走出困境,從他們的身上找尋解決問題的智慧。   20世紀前半葉短短50年中,人類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死傷人數總計上億。戰後,尤其是那些戰敗國家(諸如日本),民生凋敝,物資缺乏,復建困難重重。然而,當戴明博士告訴那些滿心絕望的日本企業界人士說:您們只要按照我教導的品質方法好好去行,保證您們五年之內可以贏過西方的國家。事實證明,日本人只花了四年的時間就迎頭趕上。箇中道理何在?因為日本人不但認真奉行戴明所教導的品質方法,並且融入東方固有重視人性的文化思想,使其成為一套具全面性創新的管理方法。這套創新的管理方法就是「卓越經營管理」的前

身,強調「顧客導向」、「根據事實」、「全員參與」、「持續改善」,以及重視「組織長期發展」之「全面品質管理」。   我國在60年代就引進這套日本的品質管理方法,歷年來對於企業競爭力與產品品質提升,均有非常顯著的貢獻。行政院於1989年設立國家品質獎,以表彰在實施、推廣與創新研發全面品質管理卓有成效的企業、團體與個人。經濟部工業局更於1994年順應此領域之世界潮流,引進融合全面品質管理精神的卓越經營評量制度,嘗試導引企業組織透過「自評」與「外評」的制度,定期檢視經營活動之優勢機會及改善方向,並據此擬定經營體質優化策略及行動方案。   很高興中國生產力中心彙整多年來協助企業與政府推動卓越經營評量

制度的心得,編寫此技術手冊。綜觀手冊內容,除了詳細解說卓越經營八大構面的評量重點、評量方法及提供實例展示之外,同時也將實施卓越經營與全面品質管理的核心價值理念做簡明的闡述,相信這些內容對於有興趣推動此制度的企業組織一定有很大的助益。   基於個人過去參與此制度建立與協助推廣的經驗,以及研究卓越經營管理的心得,認為若欲臻於一個真正卓越企業的境界,除了一方面要好好導入此制度,遵循本技術手冊第參~陸章所提及的卓越經營評量過程與方法,進行定期的企業內部自評與專家外評之外;另一方面,也要鼓勵企業全體員工多費心思於經營體質優化策略及行動方案之擬定、執行與建立共識。此部分活動,讀者可以參考本技術手冊第貳章

第二~三節所提及的品質改善工具與手法,以及第肆章各大構面的建議。藉由「卓越經營評量」與「改善方案之研擬、執行」兩方面的努力,將可以落實戴明的PDCA管理循環,及全面品質管理所強調的「顧客導向」、「全員參與」、「根據事實」、「持續改善」與「長期發展」等核心價值理念。   最後,回到第一段提及的問題:處於現存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雖然外在環境有讓人悲觀的事實存在,但是我們卻沒有悲觀的理由,個人認為唯有努力實施全面品質管理才是唯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克服困難環境的本能,當我們深入了解全面品質管理的內涵,即能夠體會此管理方法就是展現此項本能的最佳路徑圖。   三、

國家品質獎主要變更綜觀成功唯一的真理就是隨著時代的脈動,持續精進。國家品質獎在評審項目與內容上經歷多次變革,申請對象由製造業跨入非製造業之七大行業,並於民國90年起全面開放各行各業申請,獎項別也配合在企業獎、中小企業獎及個人獎之外,新增機關團體獎;101年參選機制由申請制調整為申請制與推薦制並行,101年將評審標準33中項整併26中項,並酌調整評分項目名稱及評分權重;102年則將政府機關納入參獎對象;自103年起參酌歐美先進國家獎項制度及我國國情需求,展開一連串獎項機制檢討,獎項架構與內容重新調整,包括分級設獎、增設功能性獎項、擴增獎別及分業評審等制度,並將原5式評審基準、2本評審重點及評審手

冊,分別擴增到12式評審基準與19本評審重點及評審手冊。國家品質獎自民國98年起,將評審標準與卓越經營績效評量制度整合,目的是希望藉由此制度導入,引導企業由內部自我評核開始,檢視企業經營狀態, 持續改善經營體質,再透過政府輔導資源的投入,及外部專家顧問的協助,不斷激盪改善、創新及成長,以提升企業核心技能及整體競爭力,進而挑戰國家品質獎的殊榮。而企業蛻變過程中,所重視的不是獲獎的結果,而是過程中的加值效果,如經營品質的內化、人才培育、員工積極投入及對公司政策的支持、企業文化的形成,以及企業形象、品牌認同的提升等。自民國79年設立國家品質獎以來,共計已經有近百家的企業及組織獲獎,國家品質獎對於樹立

品質管理典範具有一定之貢獻及成效,而根據104年台灣經濟研究院針對歷屆國家品質獎得獎者經營績效調查,其指出得獎者於獲獎後,在員工學習與成長、內部流程、顧客等對於公司整體均有改善。當然,對於能獲得國家品質獎殊榮之企業組織而言,是一種肯定,也代表一種最高的品質尊榮象徵,更是企業所肩負的另一種社會責任,鞭策全體同仁持續貫徹卓越經營的理念,締造更加亮眼的經營績效,從而帶動各界追求品質的風潮,樹立無可撼動的產業標竿典範。 

採用開源軟體後專案之軟體品質管理方法

為了解決品質管理方法的問題,作者顏翊純 這樣論述:

近年來開源軟體盛行,但將開源軟體加入專案中也伴隨著相對應的風險,例如開源軟體的程式碼存在安全性疑慮,開源軟體和專案有不相容的程式碼,或是開源軟體突然宣布不再維護和更新甚至直接下架等,導致程式可能存在資安風險、功能錯誤或無法運行等問題。本論文提出一套採用開源軟體後專案之軟體品質管理方法,透過靜態程式碼分析維持專案品質,搭配專案測試,避免因為加入開源軟體導致專案功能錯誤,並藉由持續整合工具,建立審查循環,在每一次提交新程式碼時自動執行測試及分析程式碼漏洞,以達到定期確認專案與開源軟體整合後的穩定性。此管理方法除了可以在專案加入新的開源軟體時使用外,也可以在更新專案中已存在之開源軟體時使用,藉此降

低加入或更新開源軟體的風險,避免開源軟體和專案結合後產生衝突或存在安全性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