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精神醫學期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台灣精神醫學期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蔡逸周,(美)蔡張美玲寫的 養育星兒四十年:一個孤獨症家庭的心路歷程 和PearlKing的 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精神醫學會 - Hoot |也說明:社團法人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為台灣的老年提供優質的身心服務:促進老年精神醫學之 ... 2016/05/13 歷屆保羅楊森博士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優秀期刊論文獎得獎人季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夏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中山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班 王郁茗所指導 黃子玲的 即興音樂治療應用於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之個案研究 (2020),提出台灣精神醫學期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即興音樂治療、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個案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醫學院 護理研究所 陳玉如所指導 林玉蟬的 血液透析病人復原力與身心症狀困擾之相關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心率變異、血液透析、復原力、壓力感受、炎症反應、疲憊、憂鬱、失眠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精神醫學期刊的解答。

最後網站洪成志醫師Chen-Jee Hong, MD - 行為與基因實驗室則補充:陽明大學醫學院副教授(2005/08/01~ ). 陽明大學遺傳所遺傳諮詢組兼任教師(2000/03~ )(課程表).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兼任與授課教師. 台灣精神醫學期刊執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精神醫學期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養育星兒四十年:一個孤獨症家庭的心路歷程

為了解決台灣精神醫學期刊的問題,作者(美)蔡逸周,(美)蔡張美玲 這樣論述:

孤獨症專家,如何養育自己的孤獨症孩子?本書主要講述了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蔡逸周教授和同為精神病學家的夫人蔡張美玲,陪伴自己的孤獨症兒子思諦走過40年的心路歷程。對於一個孤獨症孩子來說,在其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都曾是艱難的挑戰,但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思諦不僅成了可靠的工作伙伴、貼心的家庭好幫手,也是父母的旅伴。思諦一家人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弱小的人也有不凡的天賦,展現在不可思議之處。目前,思諦在一家圖書館上班,同時,還在一家超市做兼職理貨員。蔡張美玲(Merling C. Tsai,M.D.)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移居美國前執業於精神科,專注於精神醫學研究,並以共同作者身份發表數

篇相關的研究論文。自大兒子思諦被診斷有孤獨症后,一直致力於當兒子的工作教練。另外,她也在教會的「友誼團契」擔任導師。蔡逸周 (Luke Y. Tsai,M.D.)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精神與小兒科榮譽教授及榮譽研究科學家;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終身會員;《孤獨症譜系障礙研究》《發展遲緩心理健康研究》等期刊編輯委員;《台灣醫學期刊》《台灣精神醫學期刊》客座編輯委員;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貢獻者;美國精神醫學會DSM-5臨床及公共衛生審閱委員會同行審閱委員;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及密歇根大學醫學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部前任主任;密歇根大學醫學中心發展遲緩孤獨症項目創始人及前任執行負

責人;美國孤獨症協會專業顧問委員會前任主席及現任委員。退休以后,在密歇根奧克蘭大學教育學院任客座教授,並繼續積極地出版有關孤獨症的研究論文、書籍及負責撰寫一些書的部分章節。論著等身,出版的作品包括90篇以上研究論文及35本書籍。常被邀請到世界各國演講、擔任顧問或研究者。

台灣精神醫學期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職場冷暴力」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林煜軒 博士/醫師
     
內容簡介:
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排擠你,
或貶低、批評、羞辱,惡意操弄你……
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
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卻難以啟齒的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的根源──6種人格缺陷,你遇到了哪幾種?
  
3種慣老闆:
‧反社會型人格老闆:「做業務的就是髒。你明年業績沒180%,不用來了!」
‧狂妄型自戀人格老闆:「員工就是聽命的奴才,還肖想跟我平起平坐!」
‧強迫型人格老闆:「哪個員工比我早下班,他就絕對大有問題。」
  
3種豬隊友同事:
‧戲劇型人格同事:你咬牙煎熬完成的工作,功勞全被收割、掠奪。
‧依賴型人格同事:「你才剛來公司,為什麼不做以前大家都在做的事?」
‧畏避型人格同事:遇事不斷推拖閃躲飄,你一問,他還說那是你的問題。
  
不是你「做得不夠好」,而是你正遭受職場冷暴力的茶毒
  
  職場冷暴力對一個人最大的戕害,是傷人不見血。它如冰刃,日日侵蝕著你的尊嚴,再加上是在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裡,因此你開始合理化對方的冷暴力,甚至自我懷疑,苛責自己做得不夠好。
  
  慣老闆或許是職場冷暴力的始作俑者,但豬隊友同事卻常成為幫兇或共犯,如豬隊友同事揣摩上意,與慣老闆沆瀣一氣,而你淪為被孤立、霸凌的對象,日日彷若坐牢。
  
  擁有醫療界、學術界及企業界資歷的林煜軒精神科醫師,他以豐沛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的學養,犀利又細膩地分析6種人格缺陷,從冷暴力如何巧妙地如同癌症擴散、蔓延,到身為小職員的我們,該如何調適、應對,甚至若最後選擇離職,林醫師也提供最實用的轉職處方箋。
       
作者簡介:林煜軒 博士/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
  林煜軒博士為國內少數兼具臨床、企業界資歷的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及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林醫師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在四年住院醫師任期內,在國際期刊發表了十九篇學術論文,不但創下科內空前紀錄,也遠超過助理教授的平均學術產值,之後僅花兩年時間,即取得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創下最快拿到博士學位紀錄。
  
  曾經擔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輝瑞藥廠產品醫師(醫藥學術顧問)、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譯作《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獲國健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編製的「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目前已翻譯為德、法、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芬蘭、葡萄牙、土耳其、印度等多國語言。
  
  研發三款雲端服務的手機程式(App),且取得多項國內外專利。編寫國際知名網路成癮教科書中「智慧型手機成癮」章節。目前已發表三十餘篇學術論文於國際期刊。
  
  曾獲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保羅楊森博士研究論文獎」(二○一八年、二○一六年、二○一三年)、第十一屆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最佳學術海報」、「青年學者旅行獎(Travel Award)」(日本京都,二○一三年)、財團法人台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論文獎「優等獎」(二○○七年)、台灣睡眠醫學會大會論文獎「口頭論文優選獎」(二○○七年)。
  
  平日熱愛古典音樂與棋藝,曾任長庚大學弦樂團小提琴首席,且為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六段棋士。

即興音樂治療應用於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精神醫學期刊的問題,作者黃子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應用即興音樂治療於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透過即興音樂治療歷程記錄,探討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的溝通動機與口語表達的改變情形。本研究採個案研究設計,以目的取樣,於南部某早療機構招募3~6歲兒童參與本研究;選入標準為經醫療機構確診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且主要表現為低口語或無口語表達者,排除標準則為視覺或聽覺障礙、共病其他精神疾病(如:焦慮症)者、兒童之監護人不同意或無法配合進行本研究者,總計三名兒童參與本研究。即興音樂治療採用旋律型樂器、節奏型樂器及音效型樂器,並輔以音效型繪本,每週進行2次,每次30分鐘,執行期間為八週。資料收集方法包括治療過程影音紀錄及兒童之主要照顧者之訪談紀錄,

並輔以標準化測驗工具「自閉症類群障礙檢核表(華文版)」(Checklist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hinese Version, CASD-C, 2017)及行為觀察記錄表,作為兒童臨床行為表現之評估。進行治療前先與兒童之家長進行告知同意並簽署參與研究同意書後,與兒童之家長及教師進行訪談記錄,以了解兒童在家庭與學校中的行為表現,並以自閉症類群障礙檢核表(CASD-C)評估個案障礙情形,研究過程以錄影器材及觀察記錄表為觀察紀錄工具。所得影音資料謄錄為文本,綜合訪談紀錄、CASD-C、觀察紀錄表,依治療歷程的階段性,探討兒童之音樂表現、臨床行為表現、口語或非口

語表達、以及與研究者互動的轉變歷程脈絡,並從多方面的資料來源與研究者的反思的多方探討下,建立本研究的信實性。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一、 音樂治療的介入使個案藉由與音樂的連結,增加與他人及環境的情緒反應與感知,並進而能較快速地建立治療關係,以利活動的進行。二、 以半結構式的三階段方式進行即興音樂治療,對於異質性高的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而言,是合適且具彈性的活動方式。三、 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是對於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最適宜的研究方式,藉由個別的臨床實作觀察與紀錄,可深入分析個案在音樂或行為等方面的表現與反應。四、 藉由即興音樂治療,得以促進ASD兒童社會互動能力發展。個案在音樂治療

活動中,除了音樂的表現也能藉由使用樂器或其他非語言的方式與他人溝通與互動。五、 藉由即興音樂治療,得以啟動低口語的ASD兒童語言能力發展。三位個案在活動療程終期,在口語方面提高了表達的意願。六、 三位個案的療程次數不同,由成效結果來看,療程次數的確會有影響,雖然一些國外的文獻提到短時間的治療就能達到效果,但是,由本研究結果來看,個案需要更多次療程的音樂刺激,來持續引導口語及非口語的使用,進而增加社會溝通與互動。 依據研究結果顯示,即興音樂治療對於促發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的溝通動機與口語表達行為反應有正面的影響。在進行即興音樂治療之後,家長與老師表示,可以感受到個案在與人的互動中有明顯

的正向改變,因此,個案與同儕間逐漸可以發展良好的社交互動能力,發展出合宜社會行為、更能融入團體生活中,且將所學類化至家中。希望此類個別化設計的課程可以實際更廣泛運用在早療特殊教育上,讓兒童在學齡前得以在歡樂的氣氛中,逐漸建立與外界的連結,才有機會學習互動。 在此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出發點是觀察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的臨床表現與歷程為主,以即興音樂治療模式為介入,研究者非使用單一的即興音樂治療模式,而是綜合使用即興音樂治療模式,採用三階段的半結構性形式,以及使用了即興音樂治療中的臨床音樂技巧,可算是一個前瞻性的綜合使用,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早期療育被證實有效,目前較常被使用的治療方式為行為治療

(如:ABA行為改變技術、遊戲治療、TEEACH團體治療),治療目標多以提升生活適應功能為主,但是,自閉症為神經功能缺損的障礙這個事實並不會被改變,其神經缺損的部位同時也可能影響認知與語言的功能,雖然即興音樂治療被證實對於改善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核心障礙是有用的,但在臨床心理治療上較少有人使用音樂治療的方式,主要是因為使用音樂治療需要專業的音樂基本能力,並瞭解音樂元素與熟練的音樂技巧,本研究期望可以提供國內臨床心理師在自閉症兒童的心理治療領域一些臨床實作上的參考。

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

為了解決台灣精神醫學期刊的問題,作者PearlKing 這樣論述:

  本書同時囊括   1993年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及巴黎精神分析學會   年度優良書籍獎的經典之作   若說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是人類文明史的劃時代產物,《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就是繼佛洛伊德之後,精神分析理論發展的重要產物,更是人類文明智慧的重要結晶與遺產之一!   《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一書,完整實錄了英國的精神分析師們和移民至英國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師們,在倫敦所舉行的三次年會、五場行政會議和十場系列學術討論會中,為了澄清何謂佛洛伊德所傳遞的精神分析概念,所展開的激烈言語辯論,包括嬰兒期的性幻想、潛意識幻想的本質與功能、原欲發展理論與退化

的定義、本能衝突論、死之本能的內涵、超我的形成、早期自我的功能與早期超我、心理病理之爭議、焦慮與罪疚感的來源、精神分析技巧及精神分析師的訓練等議題。   佛洛伊德於1939年辭世後,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成了激烈辯論的戰場。這論戰因梅蘭妮‧克萊恩所引進的精神分析理論之有效性與地位而爆發;她的理論是否偏離佛洛伊德的基本主張?如何面對這些偏離等?雖然整個討論的爭議要點在於理論與實務,然而卻擴及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導權、未來的組織架構及訓練的傳遞和擴充。為了討論這些爭議,學會展開了一系列的學術討論會,精神分析學會的教育訓練委員會探討什麼是可被接受的精神分析技巧,理事們則想辦法使學會的組織結構更民主。

  這本巨著記載了四○年代英國精神分析發展史裡,一段極具震撼並富創意的事件。在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裡,轟炸機來回穿梭倫敦的天空,來自維也納的精神分析師及英國精神分析師挑燈夜戰,針對精神分析本質之爭議產生激烈對談,這些血淋淋的對話與辯論,以錄音的方式逐字轉譯為文字。不管這些文字留給書中人物或讀者何種記憶,這本舉足輕重的史書,不但替精神分析的知識產生歷程,確立了某種爭辯的形式,也讓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在國際精神分析學界裡,擁有精神分析知識創造者的權威。   實錄了整個論戰的歷程,對於有興趣了解精神分析之發展及其理論辯思歷程的學者和臨床工作者而言,是一本很珍貴的參考文獻。因為它不僅包括精神分析重要理論

的澄清與思辨,也在兩派系人馬對於人類心智之樣貌的豐富對話中,記錄了精神分析科學知識的產生流程。縱觀精神分析史裡的文獻資料,這本巨著中所記錄的豐富內涵,至今仍是絕無僅有,我們期待它如荷馬史詩般可歌可泣。 得獎記錄   1993年美國精神分析學會(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年度優良書籍獎   1993年巴黎精神分析學會(Paris Psychoanalytic Society)的年度優良書籍獎 書評、推薦   這是一項以一絲不苟的態度所完成的重要研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史帒納與金促成這些論戰資料公諸於世的努力是無價的,而這些資料的重要性絕不會輕易地隨著讀者們的仔細檢視而減低。──彼得‧魯尼茲基(Peter Rudnytsky),《倫敦書評》專欄作家   誰能想到,這近千頁的檔案內容竟能如此戲劇化……本書引人入勝的力量來自那些被看似已被埋葬,卻活躍至今的議題。就這方面而言,本書的編者們應為了他們出色的組織能力而受到讚賞。──珍奈特‧榭爾絲(Janet Sayers),《英國心理療法雜誌》   精神分析學派在後佛洛伊德時代最重要的資料!──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法國精神分析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榮譽會員 編者簡介 珀爾.

金(Pearl King)   英國精神分析學會資深訓練精神分析師,曾經擔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為了表彰她的貢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成立了Pearl King檔案基金會。出版著作無數,包括《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榮獲1993年美國精神分析學會,以及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的年度優良書籍獎。並於1995年獲頒「對精神分析傑出貢獻的Sigourney勳章」。 呂卡爾郖.史岱納(Riccardo Steiner)   英國倫敦Westminster University榮譽教授、英國精神分析學會資深精神分析師,出版著作無數,包括《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榮獲1

993年美國精神分析學會,以及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的年度優良書籍獎。也於2001年獲頒「對精神分析傑出貢獻的Sigourney勳章」。 譯者簡介 林玉華   現任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傳心心理治療所負責人,同時兼任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和學術教育訓練委員以及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取得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證照。專長為精神分析、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以及動力導向父母諮詢。譯著包括《兒童精神分析》、《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伊底帕斯情結新解》以及《僵局與詮釋》。 蔡榮裕   現任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兼學術教育委員、臺灣

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應用與推廣部門」召集人、《精神醫學通訊》編輯顧問、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及「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師。曾擔任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創會理事長、臺灣精神醫學會監事、臺灣精神醫學會「精神分析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台灣精神醫學期刊」執行編輯委員,以及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精神分析研究。   與會者簡歷:Pearl King 前言與致謝 譯者導讀 導讀 第一部分:英國精神分析學會論戰之展開 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之歷史背景與發展:Pearl King 第二章 首次非常行政會議與決議案 第三章 第二次非常行政會議

第四章 第三次非常行政會議 第五章 第四次非常行政會議 第六章 第五次非常行政會議 第七章 背景資料補充 第八章 學術討論的機制 第二部分:第一系列學術爭議討論會 第一章 學術論戰背景:Riccardo Steiner 第二章 Susan Isaacs的論文〈潛意識幻想的本質與功能〉 第三章 第一次學術爭論議題討論會 第四章 第二次學術爭論議題討論會 第五章 第三次學術爭論議題討論會 第六章 第四次學術爭論議題討論會 第七章 第五次學術爭論議題討論會 第八章 醫療及兒童福利委員會 第九章 Paula Heimann 的論文〈早期發展中內攝與外射角色的一些觀點〉

第十章 第六次學術爭論議題討論會 第十一章 第七次學術爭論議題討論會 第三部分:學術爭論及候選學員之訓練 編者按(1):Pearl King 第一章 備忘錄引言:Edward Glover 第二章 備忘錄討論:James Strachey 第三章 對於備忘錄的回應:James Strachey 第四章 有關技巧之備忘錄:Marjorie Brierley 第五章 備忘錄:Anna Freud 第六章 有關技巧之備忘錄:Melanie Klein 第七章 有關技巧之備忘錄:Ella Freeman Sharpe 第八章 有關技巧之備忘錄:Sylvia M. Payne

第九章 教育訓練委員會草稿報告 第十章 對於教育訓練委員會草稿報告之迴響 第十一章 教育訓練委員會定稿報告 編者按(2):Riccardo Steiner 第四部分:第二系列學術爭議討論會 編者按:Pearl King 第一章 Paula Heimann和Susan Isaacs關於〈退行〉之論文 第二章 針對Paula Heimann和Susan Isaacs關於〈退行〉之論文的討論 第三章 第八次學術爭論議題討論會 第四章 梅蘭妮‧克萊恩關於〈嬰兒的情緒生活與自我發展──論及憂鬱心理位置〉之論文 第五章 第九次學術爭議討論會 第六章 第十次學術爭議討論會 第五部分:

論戰後之重組 編者按(1):Pearl King 第一章 第六次非常行政會議 第二章 第七次非常行政會議 第三章 第八次非常行政會議 第四章 條文修正行政會議 第五章 年會和幹部選舉 第六章 安娜‧佛洛伊德和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之發展 編者按(2):Riccardo Steiner 結論:Pearl King 附錄:致教育訓練委員會:梅蘭妮‧克萊恩 參考書目 索引 前言 譯注者導讀──歷史長廊盡頭隱隱乍現的光芒   如果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是人類文明史的劃時代產物,那麼,對精神分析或精神分析史有興趣的讀者,會發現這本《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以下簡稱論戰)

不只是繼佛洛伊德之後,精神分析理論發展的重要產物,亦是人類文明智慧的重要結晶與遺產之一,雖然精神分析做為一種知識的傳遞及治療的專業,至今才不過百年。   《論戰》於1992 年聞世,翌年即同時榮獲美國精神分析學會(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及巴黎精神分析學會(Paris Psychoanalytic Society)的年度優良書籍獎((Book of the Year)。這本巨著記載了四○年代英國精神分析發展史裡,一段極具震撼並富創意的事件。在二次大戰的陰霾裡,轟炸機來回穿梭倫敦的天空,來自維也納的精神分析師及英國精神分析師挑燈夜戰,針

對精神分析本質之爭議產生激烈對談,這些血淋淋的對話與辯論,以錄音的方式逐字轉譯為文字。不管這些文字留給書中人物或讀者何種記憶,這本舉足輕重的史書,不但替精神分析的知識產生歷程,確立了某種爭辯的形式,也讓英國精神分析學會 在國際精神分析學界裡,擁有精神分析知識創造者的權威。   《論戰》的引發要追溯到二次大戰期間,維也納分析師走避納粹政權,而紛紛遷居到英國,以及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1882-1960)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根據其臨床經驗所提出的理論和技巧。   克萊恩在英國的系列演說中,以臨床實例描述嬰兒的內在世界及嬰兒的早期焦慮和潛意識幻想,特別是被死之驅力所主導

的「口腔及肛門施虐特質」(oral and anal sadism)及嬰兒幻想中施虐─受虐的內在客體關係(sado-masochistic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這種視嬰兒為一獨立且會思考的個體之思路,遭到當時來自維也納分析師們的強烈質疑。維也納的分析師們認為嬰兒缺乏先前經驗,因此無法建構克萊恩所謂的咬斷、切割、焚燒、摧毀、撕碎及重建等幻想。他們也質疑克萊恩的理論中所強調的,嬰兒在認知上的「詭辯能力」(sophistication)及「先天知識」(innate knowledge)。對於嬰兒期的幻想本質與功能及其所衍生的其他爭議,觸發了長達四年的論戰。這論戰對於

英國及全世界精神分析學發展的影響,可比擬為中國春秋戰國年代,孔孟儒家思想在戰亂流離中對中國歷史和思維的深遠影響。   《論戰》一書,完整地實錄了英國的精神分析師們和移民至英國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師們,在倫敦所舉行的三次年會、五場行政會議 和十場系列學術討論會中,爲了澄清何謂佛洛伊德所傳遞的精神分析概念,所展開的激烈言語辯論,包括嬰兒期的性幻想、潛意識幻想的本質與功能、原慾發展理論與退化的定義、本能衝突論、死之本能的內涵、超我的形成、早期自我的功能與早期超我、心理病理之爭議、焦慮與罪疚感的來源、精神分析技巧及精神分析師的訓練等議題。   根據Ernest Jones 的理解,爭議的重點在於維

也納的分析師認為克萊恩及一些英國分析師高估了「早期的幻想生活」(early phantasy life),而忽略「外在現實」(external reality),但是Ernest Jones認為維也納的分析師們可能忽略了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心理現實」(psychical reality)(參考本書第一章)。簡言之,維也納的分析師們認為克萊恩太強調兒童期的潛意識幻想或「心理現實」(psychic reality) 對於幼兒心智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有了「f」開頭的「fantasy」(幻想)與「ph」開頭的「phantasy」(潛意識幻想)之差異的對話。由於本書主要在於談論「phantasy」,為了避免

與潛意識幻想(unconscious phantasy)混淆,因此全書將phantasy譯為幻想。   整個論戰在當時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Sylvia Payne的協調下,算是和平落幕,雖然當時維也納的分析師們勉強簽下了「君子協議」(Gentlemen Agreement)(訂定克萊恩夫人和安娜‧佛洛伊德女士的授課權及學生的修課規定)。協議內容隱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接受克萊恩所提出的論點為佛洛伊德理論的進一步澄清或延展。這結論使維也納的主辯之一Edward Glover,在失望之餘選擇離開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安娜‧佛洛伊德則在大家的慰留之下同意持續留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並主持一個訓練課程。論

戰後逐漸衍伸出的三個學派(當代克萊恩學派、當代佛洛伊德學派和獨立學派),在過了一甲子後的今天,雖然三方合作的善意猶存,英國精神分析學會裡的戰火並未熄滅,與其說這是論戰留下的傷口,勿寧說是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在追求真理上的執著。   相對於其他精神分析或佛洛伊德著作的中文翻譯,《論戰》中譯本的出版,具有相對的重要位置。因為它不僅包括精神分析重要理論的澄清與思辨,也在兩派系人馬對於人類心智之樣貌的豐富對話中,記錄了精神分析科學知識的產生流程。縱觀精神分析史裡的文獻資料,這本巨著中所記錄的豐富內涵,至今仍是絕無僅有,我們等待它如荷馬史詩般可歌可泣。 一甲子後,我們以中文回頭爬梳在這些言詞爭議的字裡

行間,試圖經歷當時人物中理性與情緒的對談,也許讀者會想從故事中當事者的人格特質、潛意識幻想或政經角度來理解這場論戰,但我們建議,讀者從本書的內容裡,就精神分析科學知識產生的歷程之角度,仔細品味這場論戰。   我們得以有機會讓可能塵封在檔案室的聲音與文字,變成厚達近千頁的巨著,必須感謝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Pearl King和Riccardo Steiner兩位具有前瞻眼光及堅定執行力的精神分析師兼史學家,他們讓我們有機會回首這些動人的爭論。   有關本書中呈現的佛洛伊德原著引句,原文內文是採用James Strachey的標準版翻譯,在註解部分則是本書兩位原編者從德文直譯而來的英文,由於

這兩個版本多所重複,中文版在註解中將重複之處以刪節號標示之,差異之處則在內文中以粗明體標示,這樣的處理方式雖令人不盡滿意,但祈減少讀者在閱讀兩個版本時所產生的混淆。另外,中文版全書中的粗明體是論文原作者所標示的重點字,而粗黑體則是兩位編者所標示的重點字。 編者導讀   「除非精神分析被視為一個封閉的系統,無法延展、修正或發展,否則其臨床工作者不得不承認現有的精神分析理論無法清楚說明一些新現象,並嘗試為這些新發現提出新的假設。」(King, 1981)這段話引出了一些問題:要如何評估這些新理論?這些新知識又該在何時納入精神分析的知識體系中,繼續傳授給下一代?   1940到1946年間

,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會員為了梅蘭妮‧克萊恩根據個人臨床發現所發展出的理論與研究,面臨了這個難題。究竟克萊恩的學說是否延續佛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的主軸?抑或克萊恩的貢獻係根植於完全不同的假設基礎,導致她和先前的Carl Jung一樣偏離了佛洛伊德的基本前提,創建了另一支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師們像其他學者一樣,必須面對如何將新的發現與新的理論納入對於知識主體的理解、並達成共識?舉凡科學、醫學、社會學、文學,甚至史學等任何學習領域,若想發展其知識領域,並鼓勵該領域的研究與學術發展,這個問題將無可避免。Riccardo Steiner曾經在一篇關於《論戰》的文章中討論過這樣的困難,他

使用更巨觀的研究框架,將精神分析論戰與學術史上的「革命」相提並論(Steiner, 1985)。   科學、哲學、政治思想或對任何一門學科發展所進行的研究都有充分的證據指出:當學者對於他們所觀察的現象抱持不同觀點或在解釋上有所分歧時、在新發現可能顛覆既有的權威或面臨任何與接納新思想有關的議題時,這些激烈的爭論都會不斷出現。我們不難發現,任何新的思想都可能被視為意圖奪取原先的專業、摧毀過去所建立的知識,並對於已被認可的假設造成威脅。這種改革與抗拒的歷程將無可避免地與個人利益的興衰、更廣泛的意識形態、和種種人性深處的心理因素有著緊密關聯。   企圖解決任何專業的一些基本爭議,而導致悲慘的人

際鬥爭、號召擁護者來對抗反對陣營,以及造成因議題所導致的個人的不愉快等等例子屢見不鮮,儘管如此,過濾、整合或屏棄新想法、和新發現仍會持續下去。就我個人知識所及,沒有任何報告詳載這些討論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因此也無法研究這些專業困境是如何解決的;使用了何種解決方法;有哪些陷阱或陰謀;而使我們得以從研究這些爭議中學習當時在這過程中的心理與社會壓力,以及這些壓力造就了有益或有害的結果。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專業人士或知識分子在面對可能改變或調整他們先前所持觀點的議題時,會這麼不愉快,甚至惡劣?其中必然有一部分係因對他們而言,專業技能和自尊早已與個人的智識(學術)成就密不可分,一旦這些賴以

為生的假設遭到攻訐或批評,很可能會被視為一種人身攻擊。對於精神分析師而言,這樣的情況會更加明顯,因為分析師必須深層地運用他們的心靈,以便從事這有創意的工作。在此脈絡下,他們所用的理論與概念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分析師對於這些理論貫注了強烈的情緒及非理性和潛意識的假設,並以此整頓他們所面對的現象,並賦予意義。   在本書中,我們將主要取自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檔案(Archives)的逐字稿、紀錄及其他資料集結起來。決定舉辦關於爭議議題的討論時,學會的執行祕書──Sylvia Payne帶來一位速記員將討論內容記錄下來,提供給那些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而無法出席的人。從這些來源所蒐集的資料巨細靡遺地描

繪了上述的問題與困難,我們主要希望將這些資料提供給想完整了解整個學術與制度改變過程的研究者。   這份資料所涵蓋的詳細討論與事件,僅包含二次大戰時期的四年間所發生的事。我們希望提供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一份歷史切片,用顯微鏡詳細檢視。過了五十年,讀者有機會藉此同理當時各個講者,並嘗試了解與評估當時所討論的議題與意見的分歧,時至今日,許多議題仍和當年一樣與分析師有著切身的關聯。為了忠實呈現當時事件與爭論的樣貌,我們盡可能將這些資料以時間順序排列,使讀者能夠想像自己處在當時參與者的情境中,就如同分析師在與病人工作的情境一樣。分析師以及他╱她的病患不會知道治療的結果,當時的主要參與者也無法得知事件會如

何演變。   讀者將遇見各個事件過程中的主角,並從其論文和回應中了解他們。本書並不試圖刪去充滿憤怒、令人難受與歧視性的言論。之前已經提過,就像許多這類型的學術論戰一樣,單刀直入的辯論可能帶有許多人身攻擊與情緒化的色彩。但我們認為讀者將看到這整個討論最後對所爭議的議題有著非常奇妙、透徹且嚴謹的探討。主要參與者的背景與經歷,記載在本文之前的簡短傳記中。為了學術目的,讀者若能了解本論戰中的主要陣營與成員,或許能對了解整個爭議有所幫助。反對陣營包括安娜‧佛洛伊德本人,以及Edward Glover、Melitta and Walter Schmideberg、Willi and Hedwig Ho

ffer、Barbara Low、Dorothy Burlingham、Barbara Lantos與Kate Friedlander。擁護梅蘭妮‧克萊恩新思想的一方,包括Susan Isaacs、Joan Riviere、Paula Heimann、Donald Winnicott及John Rickman。處在中間陣營的參與者不偏袒任何一方的觀點,他們希望雙方能達成某種妥協、持續對話,並找到雙方的共同點。這些中立人士包括Ernest Jones、Sylvia Payne、Ella Sharpe、Marjorie Brierley、William Gillespie、John Bowlby、

James Strachey、Michael Balint及Adrian and Karin Stephen。   無法完全以發展順序記載整個事件的困難之一,在於自1942年的初次會議後,一些學術差異解決方案或改變組織的討論,重疊地出現在不同公開討論會中。我們盡可能採用時間軸方式,將這些論戰依不同時期劃分為五個階段。但是,我們會在必要時插入一些摘錄或引證資料,以串起這些不連貫的事件片段。   第一部分第一章由Pearl King敘述發生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的背景與發展,接著是五次非常行政會議的逐字記錄。這些會議一開始由四位會員連署發起,但後來許多會員提交解決方案做為

討論議題。這些會議於1942年的2月至6月間舉行。第一部分同時包含與會議議題有關的資訊,並且探討如何進行這些學術差異的討論。   第二部分由Riccardo Steiner所撰寫的評論拉開序幕,這評論包括了從1943年1月至5月,圍繞著Susan Isaacs的論文〈幻想的本能與功能〉(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hantasy)所進行的前五場學術爭議討論會。雖然Paula Heimann的文章〈早期發展中內攝與投射的一些面向〉(Some Aspects of th Role of Introjection and Projection in Early Dev

elopment)在1943年6月就已經開始傳閱,但直到10月和11月才被討論。7月時,有一項關於學會未來的專業關係與活動的重要政策討論,由今觀之,這次政策討論形成的決議對後來的論戰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關於這場會議的逐字記錄詳見第二部分第八章。   第三部分包含一些論文與備忘錄,內容主要在於探索這些學術差異對訓練準分析師與選擇訓練分析師(training analysts)所造成的影響。文章涵蓋的時期從1943年9月開始到1944年3月。雖然這部分所涵蓋的資訊並未對教育訓練委員會的會員公開(除了對會員的最後報告之外),但是這些討論大綱及一些會員似乎已經促成的決議,無疑地對委員會某些會員的

行為產生了影響,而且其他成員一定已經感覺到了。這些討論特別影響到第四部分學術討論會的出席與討論議題。   第四部分包括了最後三次學術爭議討論會,期間從1944年2月到5月。第八次學術會議討論Susan Isaacs與Paula Heimann合著關於〈退化〉(Regression)的論文。Glover、Hoffer與Friedlander在十二月已經傳閱了他們的評論,但他們並未親自與會討論這篇文章。第九與第十次會議討論梅蘭妮‧克萊恩的論文〈嬰兒的情緒生活與自我發展──特論憂鬱心理位置〉(The Emotional Life and Ego Development of the Infa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epressive Position)。這幾次會議的討論氣氛與第二部分的討論有所不同,因為Glover與安娜‧佛洛伊德的支持者並未參與這些會議。因此克萊恩學派論文的主要討論者是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原始會員們。   第五部分包括三次非常行政會議,主要在於處理Glover的請辭事宜,以及會員對於Glover攻擊軍方精神科醫師(一部分是因為他在醫學委員會的選舉中落敗的關係)一事所產生的抱怨,同時處理在本書第一部分曾提到,不同委員會針對訓練與組織章程等議題的報告與建議。最後兩章描述精神分析學院為了配合安娜‧佛洛伊德及她的同事們而重新安排

的訓練計畫,以及所簽署的「紳士協議」(Gentlemen’s Agreement),以確保在學會與學院中的主要委員會必須有來自不同觀點的對等代表。本書最後試圖討論這些論戰對未來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所造成的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的發展 英國精神分析的歷史與Ernest Jones息息相關,他是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創始者,1900年以優異的成績取得醫師執照,並贏得許多勳章。他對心理病理學產生濃厚興趣,因而致力成為一 位成功的主治醫師和神經學家。在此同時,他透過姊夫Wilfred Trotter的引介,認識了佛洛伊德的研究工作。1898年Trotter曾在《腦》(Brain)這份神經科學雜誌上,閱讀Mit

chell Clarke對於《歇斯底里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Breuer and Freud, S. 1895)的書評。當姊夫將這書評介紹給Ernest Jones時,兩人皆被佛洛伊德的論點所著迷,決心開始學習德文。閱讀了佛洛伊德德文原文的其他論著之後,Jones開始將其所學應用在其臨床工作上,並 於1905至1906年間,將這個新的療法運用於他的第一位精神分析病患。隨後,Jones便展開了窮其一生的國際交流。 1907年他在 阿姆斯特丹巧遇Jung,並被邀請到Jung在瑞士工作的Burgholzi醫院。翌年,他積極參與在薩爾茲堡(Salzburg)所舉行的第一次國

際精 神分析學會年會。在該年會上,他發表了〈日常生活中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in Everyday Life),在本篇論文中他賦予了「合理化」一個新的概念與意義(Jones, 1923)。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此年會中首次遇見佛洛伊德,並展開了和佛洛伊德之間的私人交往與學術上的交流,這關係一直持續到佛洛伊德1939年於英 國辭世為止。 然而Jones在英國時發現精神分析先驅們的命運非常坎坷,就像佛洛伊德在維也納所面臨的。倫敦的醫師同仁正如同維也納的醫 師們,對於醫師向病人談論性事的妥當性相當質疑。Jones所面臨的問題,無疑地是導致他於1908年接受精神醫學診所主任一職及後

來接受多倫多精神醫學 副教授職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出任此職位直至1913年。在這段期間內他曾多次造訪歐洲,並使他得以接受佛洛伊德的親信之一Ferenczi的個人分析。 Jones也在加拿大與美國大力推動精神分析知識的傳遞,並於1911年協助成立了美國精神分析學會(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APA)。他所撰寫的《精神分析論叢》(Papers on Psycho-Analysis)是第一本與精神分析有關的英文著作(Jones, 1912)。

血液透析病人復原力與身心症狀困擾之相關探討

為了解決台灣精神醫學期刊的問題,作者林玉蟬 這樣論述: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1第二節 研究目的 7第三節 研究假設 8第二章 文獻查證 9第一節 慢性腎病變介紹與血液透析概論 9壹、慢性腎病變分期及診斷 9貳、血液透析介紹 11第二節 血液透析病人之身心症狀困擾 12壹、壓力 14貳、疲憊 16叁、失眠 18肆、憂鬱 19第三節 血液透析病人自主神經功能表現 22壹、血液透析病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23貳、以心率變異評估自主神經功能 26第四節 復原力與身心健康的關係 32壹、復原力之定義 32貳、復原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探討 36第

三章 研究架構 41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 41第二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42第四章 研究方法 47第一節 研究設計 47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 48第三節 研究工具及其信效度 49第四節 收集資料步驟 57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60第六節 研究倫理考量 63第五章 研究結果 64第一節 受試HD人口學特性、疾病及治療特性分佈狀態 64壹、受試HD病人人口學特性 64貳、受試HD病人疾病及治療特性分佈狀態 65第二節 受試HD病人心理、生理方面復原力與身心症狀困擾 (壓力、疲憊、失眠、憂鬱)之分佈情形 69壹、心理方面復原力之分

佈 69貳、生理方面復原力之分佈 74叁、受試HD病人身心症狀困擾之分佈 88第三節 受試HD病人心理方面復原力(RS)與生理方面復原力(心率變異、發炎指標)之相關 108第四節 受試HD病人心理方面復原力與身心症狀困擾(壓力 、疲憊、失眠、憂鬱)之相關 110第五節 受試HD病人生理方面復原力(心率變異、發炎指標)與身心症狀困擾(壓力、疲憊、失眠、憂鬱)之相關 112第六節 受試HD病人其身心症狀困擾(壓力、疲憊、失眠、憂鬱)之相關 114第六章 討論 116第一節 受試HD病人人口學特性、疾病及治療特性分佈狀態 116壹、受試HD病患人口學特性 116貳、受試HD病人

人口疾病及治療特性 117第二節 受試HD病人心理、生理復原力(心率變異與發炎指標)與身心症狀困擾(壓力、疲憊、失眠、憂鬱) 之分佈 119壹、受試HD病人心理方面復原力 119貳、受試HD病人生理方面復原力 120參、受試HD病人之身心症狀困擾 124第三節 受試HD病人心理、生理方面復原力與身心症狀困擾 (壓力、疲憊、失眠、憂鬱)之探討 128第七章、研究結論、建議與限制 140第一節研究結論 140第二節研究建議 141第三節研究限制 143參考文獻 144英文文獻 144中文文獻 192 『表』目錄表1-1 慢性腎臟疾病分期 10表2-1 心率變異-時域分

析法 30表2-2 心率變異-頻域分析法 31表3-1 描述性統計……………………………………………………..61表3-3 推論性統計………………………………………………….….62表5-1 受試HD個案基本人口學之描述性分….…………….………67表5-2 受試HD個案疾病特性之描述性分析 ……………………..68表5-3 心理方面復原力之分佈…...…………………………….…..…70表5-4 復原力與受試HD人口變項(連續變項)之相關之相關…...…72表5-5 復原力於不同人口學變項及疾病特性(類別變項)之分佈情形……………………………………………………………..73表5-6

受試HD病人生理方面復原力(心率變異)之分佈情形…...…75表5-7 心率變異與受試HD人口學、疾病特性之相關………….….80表5-8-1 心率變異於受試HD不同人口學、疾病特性(類別變項) 之分佈..……………………………………………...…….…81表5-8-2 心率變異於受試HD不同人口學、疾病特性(類別變項)之分佈………………………….…………………………….82表5-9 HD病人發炎指標之分佈情形…………….…………...………84表5-10 發炎指標與與受試HD人口變項(連續變項)之相關…….…86表5-11 發炎指標於受試HD不同人口學、疾病特性(類別變項)

之分佈…………..……………………………………………..87表5-12 受試HD病人壓力知覺之分佈………...………...………..…89表5-13 壓力知覺與受試HD人口變項(連續變項)之相關……...…..91表5-14 壓力知覺於受試HD不同人口學、疾病特性(類別變項)之分佈……………………………………………………………92表5-15 受試HD病人疲憊量表之分佈……...…………...…………..94表5-16 疲憊與受試HD人口學、疾病特性之相關…..………..……96表5-17 疲憊於受試HD不同人口學、疾病特性(類別變項)之分佈97表5-18 受試HD病人匹茲堡睡眠品質量

表之分佈……………...… 99表5-19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與受試HD人口學、疾病特性之相關…………………………………………………………....100表5-20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於受試HD不同人口學、疾病特性(類別變項)之分佈………………………….……..….…...…101表5-21 受試HD病人貝克憂鬱量表之分佈………………….….…104表5-22 貝克憂鬱量表與受試HD人口學、疾病特性之相關….….106表5-23 貝克憂鬱量表於受試HD不同人口學、疾病特性(類別變項)之分佈………………………………………………..……..107表5-24 受試HD病人心理方面復原力與生理方面復原力

(心率變異、發炎指標)之相關……….…………….…….…..109表 5-25 受試HD病人心理方面復原力與身心症狀困擾之相關......111表5-26 受試HD病人生理方面復原力(心率變異、發炎指標)與身心症狀困擾(壓力、疲憊、失眠、憂鬱)之相關...…..113表5-27 受試HD病人身心症狀困擾(壓力、疲憊、失眠、憂鬱)之相關…………………………………………..………..…115『圖』目錄圖 1-1研究架構圖…………………………………………………….41圖 2-1研究設計流程圖……………………………………………….59『附錄』目錄附錄 一 人體實驗同意書附錄 二 基本屬性量表附錄

三 復原力量表附錄 四 中文版壓力知覺量表附錄 五 血液透析病人疲憊量表附錄 六 中文版匹茲堡睡眠量表附錄 七 中文版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附錄 八 復原力量表授權附錄 九 中文版壓力知覺量表授權附錄 十 血液透析疲憊量表授權附錄十一 中文版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授權附錄十二 中文版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授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