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尋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台灣尋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寧雅寫的 不只有巧克力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和王雅倫的 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閱樂國際文化 和成大出版社所出版 。

中臺科技大學 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張桓忠所指導 廖仁偉的 2021年臺中萬春宮酬神會研究 (2021),提出台灣尋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萬春宮、酬神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邱炯友所指導 施佳旻的 獨立書店的選書服務:兼論其與公共圖書館之行銷推廣合作 (2020),提出因為有 獨立書店、選書服務、公共圖書館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尋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尋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只有巧克力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為了解決台灣尋奇的問題,作者楊寧雅 這樣論述:

  自從立陶宛在台灣爆紅以來,各界對於立陶宛有許多好奇與疑問,這個國家為什麼如此勇敢、有什麼特色?     然而,相關的資訊有限,能夠看到的多是像教科書般簡略、被周邊大國欺壓的歷史敘述,或是僅限於暢銷的啤酒、巧克力,以及短期旅遊資訊。     作者在前往立陶宛前,也有一樣的困惑,深諳人們心中的疑問。因此在友人及出版社的鼓勵下,結合研究、採訪與親身經驗,深入介紹這個國家。     立陶宛曾是歐洲在中世紀最大的國家(立陶宛大公國),擁有大國的風範,保留最多中世紀後期的古式建築、城市輪廓與遺跡,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承襲來自貴族的底氣,他們在現代也展現了各

種韌性與勇氣,在森林裡以游擊戰、在街頭以肉身阻擋坦克、走私書籍以傳承語言與文化,爭取復國、獨立,不僅是前蘇聯國家脫離鐵幕的領頭羊,目前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周邊國家與政治犯仗義執言,甚至是設定議題的領袖。有趣的是,這個遠在8000多公里的國家,跟台灣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大家已知的政治際遇,還有烹調與口味類似的飲食小吃、台灣人創立的珍珠奶茶、同是被認為難學的語言、低調內斂卻友善溫暖的人民性格、敬愛自然諸神的宗教觀,與諸多社會生活體制,常常令人感到似曾相識的驚喜。可惜的是,因為立陶宛的面積與人口在歐洲算是小國,人們在此的旅程往往非常短暫,旅遊書也只能簡略帶過,錯失許多值得尋奇的美食與文化特色、深

度的自然與人文風景。實際上,立陶宛一年四季都提供令人驚豔的旅遊體驗,而且這二年還有許多難得的國際盛事,像是2022年的歐洲文化之都、2023年的首都建城700周年慶典、2024年的歌舞節,都是值得造訪的豐富旅程。     看見立陶宛這個獨特國家的,不只是台灣。在近幾年,許多新興產業版圖以及國際評比中,立陶宛也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積極引進人才與投資。從最適合外派人士的城市、最漂亮的聖誕樹、最值得旅遊的城市、聯合國的文學都市、外資直接投資潛力、金融科技、基因編輯與生物科技、精密雷射與太空產業、綠色生活……,都吸引各方矚目。這是勇敢走出海外、熱衷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台灣,在認識立陶宛時,不容錯過的

面向與新機會。     這是一個特別且值得認識,但我們還不熟悉、很多人好奇的國家。立陶宛跟台灣的緣份才剛開始,期許這本書成為串起兩地的橋樑,提供無論只是想要開展國際視野、了解這個國家,還是打算前往旅遊、求學、從事各種交流與合作的讀者,對立陶宛有更多認識,大幅縮短學習曲線與適應歷程,更快、更容易地開展更多收穫。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深入探索立陶宛的專書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

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旅居立陶宛的新聞大獎得主楊寧雅的第一線觀察報導,帶你認識立陶宛。   各界推薦     本書讓我們看到立陶宛的立國精神,也讓我們想更進一步了解這個在歷史、地理、人文等各方面和台灣似曾相識,但又坐落在遙遠北方的歐洲國家。——林全(前行政院院長;現任台灣東洋藥品公司董事長)     這一年,立陶宛經常盤踞在台灣的新聞版面上,台灣與立陶宛有一些相同的處境,透過楊寧雅小姐流暢的文筆,生動描繪立陶宛。這本書涵蓋了多個面向,不僅包括立陶宛的悠久歷史文化、人文況味,也詳細介紹了立陶宛近代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包括它

的fintech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歐洲的最大群集,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好書。——謝金河 (財信傳媒董事長)     本書作者不但生動描繪立陶宛的庶民日常,更融合了台灣的視野、多年國外生活與旅居立陶宛的在地經驗,深入探索立陶宛獨特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底蘊、帶讀者認識豐富多元、融合古典與現代、人文與科技的立陶宛,讓讀者在閱讀常有「原來是這樣」的心領神會和層層驚喜。——平珩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兩廳院藝術總監)     類似台灣夜市的美食、和台灣一樣內斂善良的人民、七十萬公里的自行車道、畢生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冰鬆餅、世界獨一無二琥珀打造的桑拿屋、可以翱翔於古

城之上的熱氣球;冬季的光影節、聖誕老人路跑、秋季的採蘑菇大賽、 夏季的藝術節、春季的聖加西彌祿節…。真想現在就立刻揹起行囊,帶著《你想知道的立陶宛》,踏上旅途。——徐智薇(旅遊達人;畫家)

台灣尋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家去找小人國的時候
記得要好好維護環境別破壞喔

#防疫期間口罩要乖乖帶好喔!!
#工作人員全程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兩女一唄頻道(不定時會上新片喔!!)
https://youtu.be/as9GW8LDcRU

唄姬ig: https://reurl.cc/x05xm4​​​​​​​​​​​
抖音: https://reurl.cc/odkzMg​

合作or商務邀約請寄信至下方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21年臺中萬春宮酬神會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尋奇的問題,作者廖仁偉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以 2021年萬春宮酬神會為主體,透過歷史研究、行動研究與訪談等方法,瞭解活動舉辦過程的演變,嘗試建構廟宇活動與歷史文化結合發展的機制。研究後發現:一、2021年以前的酬神活動,能兼顧傳統與創新,結合當地藝術家與藝術團體,推廣媽祖精神與文化,是具有永續性的發展模式。二、酬神活動溯源如同歷史文化尋根一般,藉由將媽祖精神具體化, 從而傳揚出去。三、2021年底,萬春宮舉辦學術類型的國際研討會,從宮廟拓展到大學、大陸、藝文團體、文物展覽館,未來仍將以更多藝文方式持續規劃。本研究係從深度訪談的觀點,探討酬神活動的多樣化來傳揚宗教精神的潛力,希望能提供未來舉辦相關活動時的參考構想。關鍵字:酬

神會、萬春宮

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修訂版)

為了解決台灣尋奇的問題,作者王雅倫 這樣論述:

  2016年,一批保存尚稱良好的關於臺灣早期,共127片濕版(Wet Plate Collodion)與乾版(Dry Plate Gelatin)的清末明初玻璃版被發現且回到臺灣。其內容是一批清末西方人在臺灣開港後,以南臺灣為主要經商生活所遺留下來的影像,時間約莫是在1865至1916年間。這些玻璃版的圖像價值一方面是增補了臺灣攝影史尚未發現的早期文化資產,從這些攝影師有計畫的記錄過程,揭示了清末臺灣開港後,這塊土地上民眾的寫實日常(尤其以臺南、高雄居多)、族群以及稀有的視覺經驗與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影像美學的判讀,在西方殖民地拓展的年代,一種觀看方式隨著攝影術進入亞洲,它在交換異國

記憶的活動中成為一種特殊的視角、一種距離感的對比。這一批由多位攝影師和傳統相機所記錄下的倖存圖像,成為今日我們梳理臺灣近代發展史時一份科學上的證據,為百年臺灣歷史史料再添一筆視覺藝術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0年指出「文化遺產」為所有藝術的源頭,它匯集了來自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和社會的觀點,並影響人們的創造力。本書採用文獻法、圖像風格比較法、攝影技術及田野調查法,費時三年考掘這段從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所帶來的經濟、宗教與醫學等歷史的影響,並如何投射在臺灣攝影史的黎明光影中。   本書特色     內容包括古籍收藏家徐宗懋由國際所購藏的127片影像玻璃版,其震撼

性內容改寫了臺灣攝影史。   聯合推薦     李乾朗 臺灣傳統建築研究權威教授   沈  冬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暨語言訓練測驗中心主任   吳嘉寶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創辦人   莊  靈 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陳立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張照堂 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攝影家   黃明川 電影導演   黃子明 影像工作者   劉益昌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各界好評     莊靈(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

學會創會理事長)   作者專力親為對這批玻璃版影像詳加考證、逐片比對、甚至親赴多處原拍現場進行踏勘,以及諮詢當地耆老或相關專家獲得結論後,才下筆論述。這本書的出版,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這批珍稀影像老照的早期臺灣攝影史專著而已(其實隨著作者的深入研究,本書已經為早期臺灣影史上多幀影像作者不明的疑義,考尋出確切的答案);實際上本書還可以說是一本透過百年前多位外國和本國攝影者及被攝者(包括人、物、景)所釋出的各項可貴資訊的研究所得。     劉益昌(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無論是史前或者是17世紀前後臺灣和外界的交往、互動,大都只能從留存的文字記錄、圖像、建築結構以及保

存在地層中的遺跡和遺物,透過文獻以及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建立過去歷史的情況。王雅倫利用了這一批難得的資料,對於19世紀中葉以來和臺灣貿易體系具有密切關聯的臺南安平、高雄打狗的人物、風景做了充分的考證詮釋,可說完整的地呈現了當時的臺灣南部區域作為貿易體系一環的重要面貌,不但可以當作歷史書來閱讀,更可以作為南部區域歷史地景的重要參考與依據。     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在建構臺灣美術史的浩大工程中,攝影研究的起步,無疑較晚,但攝影藝術獨特的科技與史實特色,卻在起步伊始,即展現強力的分量;王雅倫於1997年出版的《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攝影與歷史的

對話》,即為經典代表。24年後,王雅倫再以臺灣藏家所藏塵封的127塊玻璃版(Wet/Dry Plate),抽絲剝繭,重建五位(組)攝影家在19世紀臺灣的足跡與攝存影像,考掘西方經濟、宗教、醫學在這個島嶼交會時迸發的火花;將是在重構臺灣美術史的工程中,再添一堅實礎石。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研究權威教授)   臺灣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以後,成為東亞及南亞之間的重要航線中點,有許多機會接觸東西方文明。19世紀後期的西方攝影家以尋奇的眼光為臺灣留下少數的影像,成為非常珍貴的歷史紀實資料。近年來,19至20世紀初期的臺灣古照片漸被發現,猶如地下珍貴文物經考古出土,雖是古老的攝影照片,卻

給予我們極新鮮的感受。每每看到從未見過的歷史影像,都使我們的眼睛無不為之一亮!每張攝影作品都能夠被發掘新事物。我特別注意照片中的建築物,其中有些今天仍健存,可以古今對照,特別有價值。無法辨識的建築可能已毀失,也可能尚未被認出,又成為另一件懸案,吸引人們繼續探索。古照片中的臺灣建築不易判讀,因為它們的特徵要自建築的構造細節才易指認,何況攝影家未在照片中標示地點,這又增加辨認的困難。這本新書的出版,作者著實花費很長的時間考證,諸多困難下難免有遺珠之憾,但本書無疑地是一本具有極高價值的臺灣史料。     沈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暨語言訓練測驗中心主任)   王雅倫是臺灣少數長於影

像研究的學者,在《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一書中已充分展現了她的深厚學養,這一本《臺灣攝影史的黎明》可謂又一力作。透過收藏家提供的老照片,作者溯源探流,以文獻和影像參照互補,深入而細緻地呈現了一百五十餘年前鏡頭之下的南臺灣風土民情。她考證了照片的來源及流傳,勾稽了參與其事的洋人及臺人攝影師,以飽滿的筆觸詮釋了鏡頭之下南臺灣的商業、海關、買辦、教會及庶民生活,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臺灣史及攝影史著作。     吳嘉寶(1985年行政院文建會百年臺灣攝影史料整理小組召集人/視丘攝影藝術學院、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創辦人)   就像操作影像軟體修圖的人,最需要精煉影調控制等暗房工藝

一樣,自問「我要往哪裡去?」的人,更需要徹底掌握「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兩問題的答案。身處「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影像早已完全自由」;攝影4.0版時代的今天,臺灣社會更是刻不容緩地需要釐清一百八十幾年前就已誕生的「圖像自動科技:攝影術」是如何進入臺灣的。王雅倫所著的這本《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來得正是時候。把晚清時期在臺灣拍攝的127張玻璃版底片影像裡的人事時地物底細全都弄清楚,確實是耗費腦力心力;無比艱鉅浩大的工程。     陳立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作者爬梳歷史文獻資料詳細,逐一釐清拍照者與照片中之人事時地物與攝影材料。攝影在當年並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過程中多少

帶有任務性並有其限制性。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幾乎考證出每一張照片的拍攝者,在百年後的今天重建了大部分的資料並初步將它還原。閱讀過程中宛如回溯一部臺灣攝影黎明史的索引書,按圖索驥過往早期臺灣攝影活動,更有趣的是最早臺灣攝影卻是從南臺灣的臺南、高雄與屏東開啟濫觴。     黃明川(電影導演)   臺灣最早期攝影影像再取得已經展開新的途徑,著者王雅倫解析早年除歐美攝影家、博物學家、傳教士及洋商拍攝之外照片來源的多樣性,依此本書顯示了更多未知或知之不深的拍攝者與照片收藏人,並深入各別研究;而事實上將玻璃版攝影術引入臺灣的並非專業攝影家。有趣的是,洋商依《天津條約》入住打狗、安平港通商,吻合約翰

.湯姆生來臺的第一張玻璃版照片拍攝打狗港,使西洋影像風潮無意中先從臺灣南方吹起。     黃子明(影像工作者)   影像作為人類文化活動與自然演替的記錄,甚至觀念的傳達,歷史不過百餘年,但如今已成最重要也最普及的媒介,在許多議題上的話語權更具有主導地位;1980年代就負笈法國研究美術史的王雅倫,對早期臺灣影像研究著力甚深,本書延續她長期鑽研領域,書中相關影像的考證,連建物部分立柱、樹木種類都請文史學者耆老再三確認,足見嚴謹程度,相信這批塵封百餘年的影像,對我們認識先民生活及社會發展將有極大助益。

獨立書店的選書服務:兼論其與公共圖書館之行銷推廣合作

為了解決台灣尋奇的問題,作者施佳旻 這樣論述:

獨立書店受到出版產業衰退與民眾閱讀習慣改變的大環境影響,以及與連鎖書店和網路書店的競爭包夾中。面對經營上的困難,許多獨立書店開始提供個人化的書籍推薦服務,提升實體書店的服務體驗。本研究以獨立書店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獨立書店的選書工作經驗、選書者專業知能以及提升選書能力之方式;另以公共圖書館作為輔助研究對象,瞭解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雙方在社區中扮演之角色、兩者的合作意願與合作現況,最後提出能結合選書服務的行銷推廣合作模式。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訪談10位有提供選書服務的獨立書店經營者,再從獨立書店的訪談結果中,挑選曾與獨立書店受訪者有過合作關係的4位公共圖書館館員作為輔助研究對象,更全

面瞭解雙方的合作經驗。研究結果分為「獨立書店的店內採購選書工作」、「獨立書店的多樣化選書服務經驗」、「選書工作要點與選書者知能」、「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的社區功能角色」以及「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的行銷推廣合作」等五項敘述如下:一、獨立書店的店內採購選書工作:(1)書籍採購考量標準將從書籍資訊、書店定位與銷售經驗作綜合判斷;(2)一般書籍的採購數量為1至3本,若判斷有銷售熱度或舉辦相關活動則會多訂;(3)書籍採購以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為首要管道。二、獨立書店的多樣化選書服務經驗:(1)選書工作種類多樣,包含策展式、書袋式、為個別顧客或是機構單位、社區圖書室的個人化選書;(2)機構單位或社區的圖書室

有選書服務的需求;(3)選書諮詢服務已成為一項接案性質的專業工作;(4)為兒童選書的需求較成人顧客為多。三、選書工作要點與選書者知能:(1)透過閱讀習慣的提問聚焦讀者的閱讀需求;(2)書評與書單為選書工作中首要使用的參考工具;(3)選書者必須具備好奇心與求知慾,擁有書籍與出版的專業知識,更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選書能力。四、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的社區功能角色:(1)獨立書店作為「社區微型文化中心」是自然形成非刻意為之,且較適用於偏鄉的實體書店;(2)獨立書店於社區中是資源的提供者與文化價值的傳遞者,提供社區需要的書籍與身心安頓的空間,並能作為培育共同理念者的串連平台,啟發他人思想;(3)獨立書店的

書籍專業度與自主性較公共圖書館高,雖然一者為商業性質一者為服務性質,但同樣以閱讀推廣為目標。五、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的行銷推廣合作:(1)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雙方合作意願高,可藉由獨立書店組織發聲或是公共圖書館主動向獨立書店提出合作邀請;(2)國內獨立書店與公共圖書館目前多以舉辦講座為主要的合作模式;(3)獨立書店具備書籍專業與選書工作經驗,未來能推行結合選書服務的合作模式。據此,本研究對獨立書店、公共圖書館以及政府政策提出下列建議:一、對獨立書店的建議:(1)可將選書諮詢服務設為書店的專業收費項目;(2)獨立書店相關組織可開設選書工作教育訓練課程;(3)同區域內的獨立書店可建立自己的互助交流

組織。二、對公共圖書館的建議:(1)宜增強與地區獨立書店的連結,培養長久互動的交流;(2)藉獨立書店選書專業發展公共圖書館的讀者顧問服務功能;(3)主動與獨立書店提出合作企劃,建立合作關係。三、對政府政策的建議:(1)設置獨立書店為公共圖書館做新書閱選的補助預算;(2)於公共圖書館多元閱讀推廣計畫中增設與在地民間藝文機構合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