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選課規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台大選課規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素真劉順汶許婉鈴周聖心周依禪蔡秉錡林家安羅于涵王蕙萱朱智豪寫的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 和丹尼爾‧格林伯格的 用「自主學習」來翻轉教育!沒有課表、沒有分數的瑟谷學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與「鉅杏顧問有限公司」相似的公司 - 104人力銀行也說明:... 學得深人且極具學習成效,並大大的減輕了學員在選課上的負擔,歡迎您洽詢比較。 ... 用品的全方位供應商本公司福利方面除了一般勞保,健保及勞基法規定外,公司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開學文化 和橡樹林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林安邦所指導 汪祐豪的 大學自治之實務探究─以校園安全與警察進入校園為範疇 (2019),提出台大選課規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校園安全、大學管理行政權、警察權行使、警察進入校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陳信行所指導 白逸軒的 我國學生自治的運作與想像-學生自治組織設計的探索性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學生自治、學生政府、歷史制度主義、理監事制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選課規定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大首屆全校不分系擬收30人畢業授予文或理學士 - 聯合報則補充:扣除全校和學程必修學分,高達48個必修、24個選修學分,都可在全校自由選課。最後將授予文學士或理學士畢業證書。 台大教務長丁詩同表示,台大大學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選課規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

為了解決台大選課規定的問題,作者張素真劉順汶許婉鈴周聖心周依禪蔡秉錡林家安羅于涵王蕙萱朱智豪 這樣論述: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挖掘自1999–2018年,最貼近永和在地的生活記憶與生命故事,呈顯屬於永和的常民文化與公民社會發展歷程;回看這二十年來,永和在台灣歷史洪流中走出的軌跡、留下的印記、發生的改變,並以此展望這座城市與台灣社會的未來。 作者簡介 張素真   永和社大副主任、生態雙和社區師資班講師,編有《迷霧中的探索:社大辦學紀實》,負責第一章〈地震中誕生的新芽〉文稿撰寫。 劉順汶   永和社大福和濕地志工隊主責,負責第二章〈水泥叢林中的世外桃源〉文稿撰寫。 許婉鈴      永和社大樸門系列課程與香藥草花園營造主責,曾任大愛電視台《沒有黑板

的社會課》節目企劃;負責第二章〈水泥叢林中的世外桃源〉及第三章〈「不一樣大學」的畢業生〉文稿撰寫。 周聖心   永和社大特別助理、千里步道執行長,出版《千里步道環島慢行》、《到農漁村住一晚》,皆獲選為年度好書,負責第四章〈前所未有的「公共參與週」〉文稿撰寫。。 周依禪   永和社大生活藝能DIY及人文類課程主責,曾任記者、小農市集行銷企劃,負責第五章〈學習就是遊戲〉的文稿撰寫。 蔡秉錡   永和社大藝術及肢體類課程主責,負責第五章〈學習就是遊戲〉的文稿撰寫。 林家安   永和社大主任秘書,具寶藏巖文化空間營造經驗,亦為城市故事志工隊顧問,負責第六章〈走入社區巷弄〉文稿撰寫。

羅于涵   永和社大公共性社團及社會類、法律類、心理學課程主責,負責第七章〈生活在「地方」〉的文稿撰寫。 王蕙萱   本書責任編輯,負責第八章〈一起玩社團〉文稿撰寫。 朱智豪   永和社大音樂、語文、資訊課程主責,曾任體育記者;負責第九章〈解放知識,翻轉教室〉文稿撰寫。 編者簡介 策劃編輯 永和社區大學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這句黑格爾的名言,也是永和社大的Slogan:   不需捨近求遠,此地當下,   我們就在雙和落地生根,用心營造,唱歌跳舞吧!   在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的倡議下,永和社區大學於1999年9月開辦,至今已將邁入20個年頭,累計近十萬人次

的社區民眾進入這個學習的大家庭。2010年起更推動「生態雙和」的願景,希望雙和不再只是個睡覺的臥房城市,而是我們生活、成長和記憶之所在。   這本書記錄了永和社大20年來在地實踐的成果,在分享、傳述這群夥伴與這座城市的故事時,也邀請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在社大一起學習、一起築夢。 責任編輯 王蕙萱   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為社區大學工作者。   常覺得自己的嘴巴跟不上腦袋,所以喜歡用文字表述想法。   希望發掘更多,城市角落的家常滋味與故事。 繪圖設計 陳瑞秋   出生於臺中豐原,畢業於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研究所。   現居台北,從事插畫、繪本與設計工作。   喜歡留意都市中脫序的風

景 。   網站:itsdoseyes.tumblr.com   推薦序 玫瑰的芳香始終如此濃烈 園丁們的記憶 永和社大二十年 序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永和社區大學  大事紀 【學習,是一種革命】 第一章  地震中誕生的新芽——永和社區大學的創校故事 第二章  水泥叢林中的世外桃源 ——「福和濕地生態教育園區」與「樸門生態農園」 第三章  「不一樣大學」的畢業生——她/他的第二人生 第四章  前所未有的「公共參與週」——打破「自掃門前雪」的僵化思維 【學習,是一種生活】 第五章  學習就是遊戲——跳脫框架,玩出潛能 第六章  走入社區巷弄——在地實踐的社區行動 第七章  生

活在「地方」——創造在地好生活的可能性 【學習,是一種態度】 第八章  一起玩社團——公共性社團的多元面貌 第九章  解放知識,翻轉教室-來社大上課吧! 後記  社大的18:55   推薦序 園丁們的記憶   黃武雄 社區大學運動倡議者/永和社區大學創校主任/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1、   20年忽焉而過。永和社大是一座大花園,無數的園丁曾在這裡用心耕耘。從墾地、鬆土、播種,到天天灌溉。當我寫下這幾句話時,許多熟悉的面容與身影,從記憶中湧現。   我無法一一描述每一位園丁為這座花園出過的心力,與他們留下的故事。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園丁。   永和社大自始就不是一批人在辦學

、在販售知識商品;另一批人來上課,或來消費。不是,自始就不是。   正好相反,這是一所由學員、講師與行政人員,三方面共同經營的民主學校。校務會議各佔三分之一的代表。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園丁。20年過去,每一位園丁的記憶裏,都為這座大花園留存好多故事。這些故事,構成一個圓圈;一個圓圈,代表一位園丁心中的那些記憶;所有這些圓圈的聯集,便是永和社大二十年的集體記憶。   當然,很多圓圈彼此會有交集。越多圓圈重疊的交集,越是大家的共同記憶。   2、   記憶本身,最是真實,無論是個人的,或是共同的。真實的記憶,是人間最珍貴的東西,其中有些形諸文字,有些沒有。但兩種都一樣珍貴。   只是形諸

文字的記憶,可能流傳久遠;沒有文字的,久了就變得模糊。但形諸文字本身,就是一道失真的關卡,因為文字的重構,就是一系列挑選、過濾、編排、詮釋,甚至是變造的過程。   沒有文字的記憶,雖然會漸漸模糊,但記憶者,例如我們的園丁,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把記憶轉化成不同形式,真實的印記在社會內部,並一代代流傳下去。   例如,某個園丁在社大的課程中,討論教育或性別的問題,與其他園丁相互激盪,有些感觸,有些改變,他(或她)把這些討論過的記憶,轉化成行動,重新對待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影響他的親友。就這樣,記憶轉化,深深銘刻在相關的人身上,尤其孩子們,一代代傳遞下去。   這就是園丁們的記憶,如何介入社會

的內涵 ,也是這座大花園不會褪色的價值。   3、   素真與蕙萱遞給我這本書稿,囑咐我寫一篇1500字的文章,兩週內交稿。我接收到的訊息就是:把我記憶圓圈中,關於園丁們那些故事,形諸文字。   當我翻閱書稿,第一幕場景出現。921大地震隔週,1999年9月28日夜,永和社大創校開學的第二天,上仟熱情的園丁們,湧入校園。那晚,電力還沒恢復,全校黑漆漆,人手一根蠟燭,四處游走。   我也手持蠟燭,走進教室。我的課是「數學人文與教育」。關於課程內容,我簡單說了幾句話,大家便在燭光搖曳中,相互認識,逐一說出自己走進這門課的心情。   就這樣學期開始。十八週之內,一半的時間,我談了一些有趣的知

識,包括數學,例如負負得正,為什麼?畢氏定理如何決定空間結構?、⋯還有一些數學史;另一半的時間,我們討論十幾本書,內含修伯里的《小王子》、卡薩爾斯的《白鳥之歌》、庫里士南的《教育與生命的意義》、徐四金的《夏先生的故事》⋯還有Forest Carter的《少年小樹之歌》⋯。   學期結束時,大家不肯散去。我自身的健康與工作安排,又不容許我繼續開課。於是決定組成「人文讀書社」。就這樣,讀書會一路進行了10幾年,未嘗中輟。書單的記錄顯示至少讀了兩、三百本書。   大家一起讀過、討論過很多經典作品,包括杜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瑪佐夫兄弟們》、卡繆的《瘟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還有馬奎茲、費滋

傑羅、安部公房、⋯加上其他包含斯賓諾莎、伏爾泰、台灣史、中國通史、明治大正昭和⋯的書籍。   為什麼要讀這些書?為了打開經驗世界。華人的精神世界,太單元太封閉。透過好的文學,深入不同時空之下,人複雜糾葛的處境;思考問題,重構價值,也因此慢慢看到自己。   謮書會的參與者,從一直盯著表面文字、盯著情節,停滯在看戲人的品頭論足,⋯到逐漸發展出一種探索背景條件、尋求普遍性的抽象觀點。   我從旁觀察,看到大家思考的層次,慢慢在提升、內心的改變慢慢在累積。   今年初春,大家來在我住的山上聚會,美麗的陽光照映身上,鈴鐺的笑語灑落草地。時光流逝,20年前園丁們在燭光下一張張的容顏,因歲月的痕跡,變

得更加柔和。   4、   書稿中一段段的文字,勾起一幕幕場景,從記憶中,召回園丁們一寸寸的耕耘:生態農場、颱風大水、文化夜市、公共論壇、通識選課規定、學位爭取、立院遊說、運動會、兒童文化、南洋姊妹、無車上學路、教育研究、千里步道、…。   每一幕場景浮現一批可愛的園丁、他們的故事、無數笑與涙的記憶。   光是我自己的記憶圓圈,就龐大到我沒有能力用15萬個字,形諸文字。更遑論1500個字?   我只好放棄一一書寫的企圖,把這些珍貴的記憶,交還給:與它重疊的圓圈們。這樣可以呼應書稿中的訪談文字;另一方面,那些沒有文字的,就透過園丁們各自的生活實踐流傳下去。   然後我從園丁們集體記憶的大

集合中跳出來,踏入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叫社大的「理念世界」。   5、   傳聞有個老園丁,曽在看板上寫下創校的理念世界。   那麼,就譲這個老園丁借用這1500個字的殘餘篇幅,溫習這個理念世界的面貌。   看板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但它曾經有過這幾段文字:   據說,這座大花園的園丁們,要帶動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的社會,進行全面學習。民主社會票票等值,每一個社會的成員心智成熟,擅于獨立思考,思想開明,視野廣闊,就會替這個社會打造出新文化。   據說,這座大花園的園丁們,要在這裡深入探討,從「集體主義、擴張主義、神秘主義」的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愉快的討論自由與獨立,討論多元文化的價值。

  據說,這座大花園的園丁們,要在這裡白話知識、從根本問題出發,重新認識社會、認識歷史。還有,認識自己。然後,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不再人云亦云。   據說,這座大花園的園丁們,要在這裡學習十八般生活藝能,開展種種創造活動,注滿生命的漿汁。   據說…據說…。   6、   1999年夏天,在那些 “據說”的分頁,我用蠟筆手繪這麼一張圙A:   三個小精靈,代表三個園丁。他們一起在校園中庭,討論事情,一起墾地、一起播種、一起灌溉大花園。   三個園丁,塗上緑、紅、紫三色。   緑代表環境保護、重視生態、保留主義;   紅代表階級意識、尊重弱勢、平等對待;   紫代表真實知識、回歸根本、

重視獨立自由與多元價值。   這張圖,一度是社大的LOGO,做成社大的提袋:   相信嗎?二十年了,我還拎著這個舊提袋。這圖B是今午剛拍的,裡頭放著近月要出版的幾何手稿。   7、   衆多 “據說”構築成創校時期的理念世界。然後,園丁們默認這樣的理念世界,以此為基礎,動手開創,並灌溉這座大花園。   20年過去,一代代的園丁,在這裡注入心血,帶著珍貴的記憶回到生活:帶著笑與淚;把記憶當作種子,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自覺或不自覺的,散播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這些言語行動,看似無形,卻鑲入於社會深層,流傳久遠,為較好的未來鋪路。   這是社大不會褪色的價值。   —謹此,寫給在這座大花園耕

耘與灌溉的園丁們,曾經與未來的園丁們。   黃武雄 於新店山上 2018年9月19日

大學自治之實務探究─以校園安全與警察進入校園為範疇

為了解決台大選課規定的問題,作者汪祐豪 這樣論述:

從2001年成大發生學生不當使用影音事件讓檢警進入校園搜索的爭議開始,到近年來臺大、清大發生的校園安全事件,以及最近大學生於校園內發起相挺香港反送中的活動,這些發生在大學校園的安全維護事件很容易成為社會大眾以及媒體鎂光燈注目的焦點,也容易需要請求警察的介入協助,不過大學校園有其自治自主的空間與環境,警察權行使於大學校園時應有所限制,然而大學校園亦非法律所不及之治外法權場域。近年來在大學自治之濫觴下,國家行使之公權力多尊重大學所為之各項決定,縱然教育部與內政部警政署已有針對警察進入校園訂頒相關機制,但實務上仍顯不夠周延完善與被落實。本文從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角度切入,先探究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

基本概念、範圍與限制,再論及大學自治下之大學管理行政權與駐衛警察隊之設置功能,以及警察權行使之作用對象與警察權行使於大學校園之方式,並從法學之觀點,探討大學自治與警察進入校園之衝突與競合,並提出警察進入校園的綜合性評估量表,並運用數個新聞案例進行評析,另綜整法律與實務上之考量與需求,提出警察進入校園之程序機制,以作為學校與警政單位訂定相關規範時之參據。

用「自主學習」來翻轉教育!沒有課表、沒有分數的瑟谷學校

為了解決台大選課規定的問題,作者丹尼爾‧格林伯格 這樣論述:

「自主學習」實踐經典!美國瑟谷學校創校人的第一手觀察記錄 「不是為了考試成績、不是為了得到獎勵、不是為了合乎規矩, 孩子們主動、認真學習來的東西, 才能在他的生命中具有意義、發揮作用……」 ──丹尼爾‧格林伯格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學生應該學些什麼?孩子能負責到什麼程度?他們應該自主到什麼程度?民主社會中的學校應該如何辦學?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即使有改革之心,也只能這麼想一想而已;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雖然心疼孩子在傳統教育裡跌跌撞撞,卻也莫可奈何。   ●兒童天生好奇,只要給孩子一個學習環境,他就會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   瑟谷學校(Sudbury Valle

y School)是美國第一家「自主學習學校」,成立於西元1968年。瑟谷的教育哲學植基於對人的信任,和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人生而好奇。」   傳統教育體制中,制式化地要求孩子在某個年紀做某些事、以某種特定的方法與速度去學習某些被認定為重要的學科。瑟谷則相信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他們完全尊重個體自決的權利。   透過本書,讀者將能認識瑟谷過去數十年的部分經驗,包含該校的部分價值觀與執行面:學生法庭、榮譽制度、認為玩得開心比輸贏更重要的體育活動……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參閱的另類模式,書中無負擔又充滿驚喜的教育理念,比方說開放大孩子和小孩

子一起學習的混齡制、讓孩子想學的時候再學……更值得家長深省、落實於親子互動之中。   ●每個孩子都學會了基本學科──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時間表、自己的方式學到的!   雖然沒有人管,孩子們或早或晚都會自己學會閱讀,一般在八歲左右學會,最早的五歲、最晚的十二歲。孩子們到了十一、二歲便會想學算術,一般可以用半年的時間,每週上兩堂課的速度,學完小學六年的所有數學課程。想上大學的孩子,大約花半年卯起來猛K入學的參考書,都能申請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其中許多人甚至進了一流大學。   瑟谷認為,不斷灌輸各種知識給孩子,將導致吸收不了的孩子自覺是笨蛋、吸收得了的孩子自以為優秀,但是誰也不會真正知道怎

麼樣處理人生。瑟谷的學生都顯得有自信,他們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要什麼……他們獨立自主,懂得解決問題。這些能力都不是書本中學得到的,但是這些能力都是他們將來面對人生時最大的資產。 專家推薦   瑟谷學校的故事,看似一則則傳奇,卻是真實發生的歷史,讓我對自由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啟發了我甚多觀念,值得對教育有熱誠的朋友們反覆閱讀。──《心教》作者 李崇建   大部分的大人都以為,如果沒有上下課、沒有課綱,孩子不會主動學習、不會有堅持度。事實上剛好相反:每個孩子都會找到一樣、兩樣,甚至許多樣興趣,無休無止地埋頭苦幹。作者的說法我完全同意!──親職教育作家、資深媒

體人 陳安儀   教育不是商品,每個孩子也都不一樣,無法大量複製,但卻可以造就獨特、有創意的個體。我們的社會需要不同的人才,像瑟谷學校這類體制外學校所培養出的獨特、有創意的個體,正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文展賦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清枝   ◎親職教育作家、資深媒體人 陳安儀‧專文導讀   ◎作家 李崇建、人文展賦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清枝‧感動推薦

我國學生自治的運作與想像-學生自治組織設計的探索性研究

為了解決台大選課規定的問題,作者白逸軒 這樣論述:

  現今台灣學生自治組織的組織架構與運作以「學生政府」 模式為主,而學生政府的形成約可追溯到1980年代末。然而迄今運作逾30個年頭,全台灣各大專院校的學生自治組織,卻面臨許多困境,難以發揮其功能。  本文透過文獻分析法以及對早期與當代的學生自治工作者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並以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分析當今學生政府的發展歷程,認為1980年代末的臺灣追求民主化的社會背景,是學生自治組織轉型與現今類總統制學生政府誕生的關鍵時刻(critical juncture)。訴求普選是當時的一個行動上的選擇,但這樣的選擇進而限縮了後續的制度選擇,走向了學生政府的型態,接著是一個30年的路徑依賴(

path dependence)過程。  另外檢視現今學生自治組織以學生政府的制度形態發展至今,在運作上實際所面臨的問題,接著進一步從制度面探討,認為學生自治組織與國家政府有本質上的差異,而與人民團體較為接近。在未來的制度改善方面,則某些部份可以參考工會法的設計,包括理監事制度的組織架構、幹部的保障、財務面的改善以及避免學生自治組織被不當干預可參考工會法中的不當勞動行為規範,都可以是未來學生自治組織制度改革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