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錄酶pcr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反轉錄酶pcr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東戈寫的 子宮頸與乳腺細胞病理學圖譜 和(美)韋弗的 分子生物學(原書第五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軍醫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生物科學系研究所 陳韻安所指導 何佳蓉的 落地生根粉末對櫻桃蘿蔔活化氧族跟抗氧化能力的影響 (2020),提出反轉錄酶pcr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落地生根、櫻桃蘿蔔、五環三萜類、維他命C、反轉錄酶PCR。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化學研究所 周芳如所指導 吳書任的 開發探針修飾磁性奈米矽球並輔以非酵素型核酸分子催化放大訊號技術之光學感測平台來檢測心血管疾病因子 (2019),提出因為有 心血管疾病 (CVD)、生物感測器、miRNA、光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反轉錄酶pcr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反轉錄酶pcr,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子宮頸與乳腺細胞病理學圖譜

為了解決反轉錄酶pcr的問題,作者劉東戈 這樣論述:

分上下兩篇,共10章,上篇為子宮頸病變,下篇為乳腺病變。各章節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論述了宮頸和乳腺的正常、非腫瘤、良性和惡性腫瘤細胞病理學的基本特點以及各類疾病的細胞形態學特征、鑒別診斷要點及易發生的誤診原因,涵蓋了細胞病理學的常規和液基細胞學制備技術及細胞學質量控制等內容,書后附有子宮頸細胞學異常的臨床管理。《子宮頸與乳腺細胞病理學圖譜》采用高質量彩色照片600余幅,文字簡明扼要,易於理解,適合臨床各級病理科醫師和臨床醫師閱讀參考。劉東戈,現任衛生部北京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並獲得「中央保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1983年8月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學系,199

1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病理系研究生畢業,於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學習,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在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老年學系學習。從事病理學專業近30年,掌握病理學基礎理論,熟悉病理學的國內外發展趨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病理診斷和技術的工作經驗,具有解決臨床病理診斷復雜疑難問題的能力,尤其對細胞病理及神經病理學的診斷和研究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在婦科,非婦科及穿刺細胞學、老年性痴呆、腦血管病及腦血管畸形,腦腫瘤及各系統疑難病理等的病理診斷和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上篇 子宮頸細胞病理學第1章 子宮頸的解剖和組織學第一節 大體解剖第二節

組織學一、固有鱗狀上皮二、柱狀上皮第2章 子宮頸細胞病理學的發展和現狀第一節 子宮頸癌的流行病學及發病因素第二節 人乳頭瘤病毒與宮頸癌癌前病變的關系第三節 巴氏五級分類法一、巴氏五級分類法二、其他問題第四節 子宮頸細胞學診斷報告方式的進展第五節 TBS報告系統2001-2004第3章 子宮頸細胞學的形態診斷與鑒別第一節 正常宮頸細胞形態一、鱗狀上皮細胞二、腺上皮細胞三、其他良性細胞第二節 感染性子宮頸細胞形態一、細菌二、真菌三、滴蟲四、病毒第三節 良性反應性宮頸細胞形態一、炎症反應性細胞改變二、與放療有關的反應性細胞變化三、與宮內節育器有關的反應性細胞改變四、萎縮,伴或不伴炎症五、濾泡性宮頸

炎第四節 鱗狀上皮細胞的異常一、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二、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三、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四、鱗狀細胞癌第五節 腺上皮細胞異常一、非典型腺上皮細胞二、子宮頸管原位腺癌三、腺癌第4章 TBS報告及臨床意義第一節 Bethesda系統第二節 標本質量評估一、滿意標本條件二、不滿意標本三、不滿意標本處理原則第三節 非腫瘤子宮頸細胞學診斷及其臨床意義一、未見上皮內病變/惡性(細胞)二、病原微生物感染性子宮頸細胞三、其他非腫瘤性子宮頸細胞第四節 鱗狀上皮細胞異常及臨床意義一、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二、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三、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四、鱗狀細胞癌第五節 腺上皮細胞異常及臨床意義一、非典型腺上皮細

胞二、子宮頸管原位腺癌三、子宮頸管腺癌四、子宮內膜腺癌五、子宮外腺癌第六節 子宮其他少見惡性腫瘤一、小細胞癌二、惡性中胚葉混合型腫瘤三、惡性黑色素瘤四、惡性淋巴瘤第5章 宮頸液基細胞學技術及質量控制第一節 液基細胞學原理第二節 液基細胞制作技術比較一、宮頸液基細胞學標本采集二、ThinPrepTM液基細胞學制備技術三、SurePathTM液基細胞學制備技術四、細胞離心制片技術第三節 細胞形態學與常規塗片細胞形態學的比較第四節 液基細胞制片的質量控制一、標本的采集二、液基細胞學標本性狀及前期處理三、制片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四、液基細胞學染色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第五節 細胞自動掃描儀下篇 乳腺細胞病理學第

6章 乳腺細胞病理學總論第一節 乳腺細胞病理學概述第二節 乳腺細胞病理學簡史第三節 乳腺腫塊FNAC檢查適應證第四節 乳腺FNAC檢查的相關情況一、乳腺FNAC檢查的優缺點二、乳腺FNAC診斷的准確率三、乳腺FNAC的工作方式四、針吸細胞檢查操作和閱片人員的資質及培訓第五節 乳腺FNAC檢查前的准備工作一、乳腺FNAC檢查前了解病人基本信息二、知情同意書的內容第六節 針吸操作的原理、技術及標本制備一、針吸操作的原理二、針吸操作的基本要求三、穿刺方法分類簡介四、乳腺針吸的操作程序五、FNAC標本處理技術第七節 針吸取樣后的工作一、穿刺操作記錄二、常見穿刺合並症的預防與處理第八節 塗片質量的評估、

診斷標准及FNAC報告的書寫一、乳腺FNAC塗片質量的評估二、乳腺導管上皮病變FNAC診斷標准三、乳腺腫物FNAC的報告書寫格式第九節 乳房檢查部位分區、乳腺的組織學及細胞學一、乳房檢查部位分區及穿刺腫塊(或結節)的定位二、乳腺的組織學三、乳腺良性病變針吸標本中的常見細胞四、細胞大小的測量五、乳腺細胞塗片的閱片方法第7章 乳腺疾病的針吸細胞學第一節 乳腺良性病變的針吸細胞學一、乳腺炎二、乳腺非腫瘤性囊腫三、乳腺非腫瘤性增生性病變四、乳腺常見良性腫瘤的針吸細胞學第二節 乳頭狀腫瘤的針吸細胞學一、導管內乳頭狀瘤二、乳頭狀癌第三節 導管上皮細胞非典型性增生的針吸細胞學第四節 乳腺癌的針吸細胞學一、乳

腺癌的臨床及病理學特點二、乳腺癌的針吸細胞學特點三、常見類型乳腺癌四、其他類型乳腺癌第五節 乳腺其他惡性(或潛在惡性)腫瘤的針吸細胞學一、分葉狀腫瘤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三、其他罕見的惡性腫瘤四、轉移性腫瘤第六節 乳腺針吸細胞學的鑒別診斷、誤診原因及糾正措施一、乳腺針吸細胞學的鑒別診斷二、乳腺針吸細胞學檢查的誤診原因與糾正措施第8章 現代醫學實驗技術在乳腺針吸樣本中的應用研究第一節 概述一、核分級二、乳腺癌針吸細胞學分級推測患者預后的研究三、DNA倍性四、增殖指數五、腫瘤的S期增殖指數六、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七、分子標記物八、乳腺癌細胞性染色體九、前哨淋巴結印片十、反轉錄酶PCR第二節 細胞塊在針

吸標本中的應用一、95%乙醇凝固后甲醛固定細胞塊制作法二、「荷包蛋細胞塊」制作技術第9章 乳頭病變的刮片細胞學第一節 適應證及基本操作方法第二節 常見乳頭病變刮片細胞學一、乳頭濕疹樣病變二、皰疹病毒感染三、乳頭腺瘤四、乳頭Paget病第10章 乳頭溢液的細胞學第一節 概述一、乳頭溢液發生率二、乳頭溢液檢查的臨床意義三、乳頭溢液的危險因素第二節 乳頭溢液分泌量、肉眼特點及其意義一、溢液分泌量的評價二、肉眼所見及臨床意義第三節 乳頭溢液標本采集方法一、真性溢液或假性溢液的分辨二、乳頭溢液的取樣方法第四節 乳頭溢液細胞學特點一、注意事項二、常見良性細胞三、常見惡性細胞第五節 乳腺常見疾病的乳頭溢液細

胞學一、內分泌障礙二、炎症三、導管擴張四、導管內乳頭狀瘤五、乳腺癌第六節 乳頭溢液細胞學鑒別診斷索引

落地生根粉末對櫻桃蘿蔔活化氧族跟抗氧化能力的影響

為了解決反轉錄酶pcr的問題,作者何佳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落地生根粉末處理櫻桃蘿蔔後,能否運用落地生根中粉末以提升櫻桃蘿蔔抗氧化能力和調節 ROS。本研究結果: 在 0.5 g 處理組的葉片於 H2O2 和 O2- 染色分析表現量明顯提升,POD、 AsA 和總類黃酮含量檢測中明顯提升,DPPH 清除自由基能力檢測中也有較高的含量,SOD-c 電泳分析中顯現最高強度的表現量,RsAPX1 RT-PCR 檢測中也呈現有最高強度的基因表現量。在 1.0 g 處理組的葉片於 H2O2 和 O2- 染色分析表現量較 0.5 g 處理組的葉片明顯降低,DPPH 清除自由基能力檢測中含量有明顯提升。在 0.5 g 處理組的莖於 H2O2 染色

分析表現量較多,DPPH清除自由基能力檢測中含量有明顯的提升,總類黃酮檢測中含量有明顯的提升。在 1.0 g 處理組的莖於 H2O2 染色分析表現量最多,類胡蘿蔔素、POD、DPPH、vitamin C 和五環三萜檢測中含量明顯提升, RsAPX1 和 RsCAT3 RT-PCR 檢測中基因表現量顯現最強, SOD 活性含量分析以及 SOD-a 電泳分析條帶顯示出 1.0 g 處理組的莖是比 0.5 g 處理組的莖有提升含量及表現量。本研究結論: 本實驗結果未有一致性,推測與植物組織特異性有相關聯,但總體來看,落地生根粉末明顯增加櫻桃蘿蔔抗氧化能力的含量。

分子生物學(原書第五版)

為了解決反轉錄酶pcr的問題,作者(美)韋弗 這樣論述:

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發展過程中誕生的一門實驗性極強的新興學科。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Robert F. Weaver遵循這一學科發展的特點,於1999年出版了Molecular Biology一書。《分子生物學(原著第五版)》以原始研究論文為基礎,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對結果的分析而逐步展開對分子生物學理論的講述,文字通俗流暢,敘述由淺入深。 隨著學科的迅速發展,幾經修訂再版的《分子生物學》第五版共有導論,分子生物學方法,原核生物的轉錄,真核生物的轉錄,轉錄後加工,翻譯,DNA複製、重組和轉座,以及基因組等8個部分共25章的內容,書後還附有術語表。每一章節都以提出科學問題、展開研究過程開始,以提供

思考習題、推薦閱讀文獻結束。   Rob Weaver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的首府托皮卡市,在弗吉尼亞州的阿靈頓地區長大。1964年在俄亥俄州的烏斯勒學院獲得化學學士學位。1969年在杜克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專業博士學位,此後他在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從事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WillamJ.Rutter教授研究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結構。 1971年他受聘於堪薩斯大學,任生物化學助理教授,後晉升為副教授,並于1981年任教授。自1984年以來,Rob Weaver一直擔任生物化學系的系主任,1995年開始擔任文理學院副院長。 文理學院管轄14個不同的系和研究中心,Weave

r教授分管科學和數學系。作為一位分子生物學教授,他主講分子生物學概論和癌症分子生物學兩門課程,並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實驗室進行感染鱗翅目幼蟲的杆狀病毒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Weaver教授的研究受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和美國癌症協會的資助,發表了多篇科學論文。並且他還與同事一道合著了兩本遺傳學教科書,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寫過兩篇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文章。作為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人員,他在歐洲的兩個實驗室(瑞士的蘇黎世和英國的牛津大學)分別進行了一年的訪問研究。   譯者序 序言 致謝 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目錄 第Ⅰ部分 導論 第1章 分子生物學簡史 1

.1傳遞遺傳學 孟德爾的遺傳定律 遺傳的染色體理論 遺傳重組和遺傳定位 重組的物理學證據 1.2分子遺傳學 DNA的發現 基因和蛋白質之間的關係 基因的行為 1.3生命的三個域 第2章 基因的分子特性 2.1遺傳物質的特性 細菌轉化 多核苷酸的化學本質 2.2 DNA結構 實驗背景 雙螺旋 2.3 RNA基因 2. 4 核酸的物理化學性質 DNA結構的多樣性 不同大小和形狀的DNA 第3章 基因功能簡介 3.1 儲存資訊 基因表達的總體過程 蛋白質結構 蛋白質功能 信使RNA的發現 轉錄 翻譯 3.2複製 3.3 突變 鐮狀細胞貧血病 第Ⅱ部分 分子生物學方法 第4章 分子克隆方法 4.1

基因克隆 限制性內切核酸酶的作用 載體 用特異性探針鑒定目的克隆 cDNA克隆 cDNA末端快速擴增 4.2 聚合酶鏈反應 標準PCR 用反轉錄酶PCR進行cDNA克隆 即時定量PCR 4.3 表達克隆基因的方法 表達載體 其他真核載體 利用Ti質粒將基因導入植物 第5章 研究基因和基因活性的分子工具 5.1分子的分離 凝膠電泳 雙向凝膠電泳 離子交換層析 凝膠過濾層析 親和層析 5.2 示蹤標記 放射自顯影 磷屏成像 液體閃爍計數器 非放射性示蹤 5.3 核酸雜交的應用 Southern印跡:鑒定特異DNA片段 DNA指紋和DNA分型 DNA指紋和DNA分型在法醫學中的應用 原位雜交:基因在

染色體中的定位 免疫印跡(Western印跡) 5.4 DNA測序和物理圖 Sanger鏈末端終止測序法 自動化DNA測序 高通量測序 限制圖 5.5基於克隆基因的蛋白質工程:定點誘變 5.6 圖譜定位與轉錄物定量 Northern印跡 S1核酸酶作圖 引物延伸法 截斷轉錄和無G盒轉錄 5.7 測定體內轉錄速率 細胞核連綴轉錄 報告基因轉錄 測定體內蛋白質積累 5.8 分析DNA-蛋白質相互作用 濾膜結合 凝膠阻滯 DNA酶足跡 DMS足跡法和其他足跡法 染色質免疫沉澱(ChIP) 5.9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 5.10 尋找與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RNA序列 SELEX 功能SELEX 5.

11 基因敲除和轉基因 基因敲除小鼠 轉基因小鼠 第Ⅲ部分 原核生物的轉錄 第6章 細菌的轉錄機制 6.1 RNA聚合酶的結構 σ亞基是一種特異性因數 6.2 啟動子 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結合 啟動子結構 6.3 轉錄起始 σ因數促進轉錄起始 σ因數的再利用 σ迴圈的隨機模型 啟動子處DNA的局部解鏈 啟動子清除 σ因數的結構和功能 α亞基在UP元件識別中的功能 6.4 延伸 核心酶在延伸過程中的作用 延伸複合體的結構 6.5轉錄的終止 Rho非依賴型終止 Rho依賴型終止 第7章 操縱子:細菌轉錄的精細調控 7.1 lac操縱子 lac操縱子的負調控 操縱子的發現 阻遏物與操縱基因間的相

互作用 阻遏機制 lac操縱子的正調控 CAP的作用機制 7.2 ara操縱子 ara操縱子的阻遏環 ara操縱子阻遏環的證據 araC的自主調節 7.3 trp操縱子 色氨酸在trp操縱子負調控中的作用 衰減作用對trp操縱子的調控 衰減作用的失效 7.4核糖開關 第8章 細菌轉錄機制的主要轉換模式 8.1 σ因數的轉換 噬菌體感染 孢子形成 擁有多啟動子的基因 其他σ因數的轉換 抗σ因數 8.2 T7噬菌體所編碼的RNA聚合酶 8.3 λ噬菌體對E.coli的感染 λ噬菌體的裂解繁殖 溶源態的建立 溶源期cI基因的自我調節 被λ噬菌體感染後寄主命運的決定:裂解或溶源 溶源菌的誘導 第9章

細菌中DNA-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9.1 λ阻遏物家族 利用定點突變探測結合的專一性 λ阻遏物-操縱基因相互作用的高解析度分析 434噬菌體阻遏物-操縱基因相互作用的高解析度分析 9.2 trp阻遏物 色氨酸的作用 9.3 對蛋白質-DNA相互作用的一般性認識 四個不同堿基對的氫鍵形成能力 多聚DNA結合蛋白的重要性 9.4 DNA結合蛋白:遠程作用 Gal操縱子 重複的λ操縱基因 增強子 第Ⅳ部分 真核生物的轉錄 第10章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啟動子 10.1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多種形式 三類細胞核聚合酶的分離 三類RNA聚合酶的作用 RNA聚合酶亞基結構 10.2 啟動子 Ⅱ類啟

動子 Ⅰ類啟動子 Ⅲ類啟動子 10.3 增強子與沉默子 增強子 沉默子 第11章 真核生物中的通用轉錄因數 11.1 Ⅱ類因數 Ⅱ類預起始複合物 TFIID的結構和功能 TFIIB的結構和功能 TFIIH的結構和功能 仲介物複合體和RNA聚合酶Ⅱ全酶 延伸因數 11.2 I類因數 核心結合因數 UPE結合因數 SL1的結構和功能 11.3 Ⅲ類因數 TFIIIA TFIIIB和TFIIIC TBP的作用 第12章 真核生物的轉錄啟動因數 12.1 啟動因數的類型 DNA結合域 轉錄啟動域 12.2 啟動因數DNA結合模體的結構 鋅指結構 GAL4蛋白 細胞核受體 同源異型域 亮氨酸拉鍊和螺旋-

環-螺旋域 12.3啟動因數各功能域的獨立性 12.4 啟動因數的功能 TFIID的募集作用 聚合酶全酶的募集 12.5 啟動因數間的相互作用 二聚化作用 遠程作用 轉錄工廠 複合增強子 結構轉錄因數 增強體 絕緣子 12.6 轉錄因數的調控 輔啟動因數 啟動因數的泛素化 啟動因數的SUMO修飾 啟動因數的乙醯化 信號轉導途徑 第13章 染色質結構及其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13.1染色質結構 組蛋白 核小體 30nm纖絲 染色質折疊的更高級結構 13.2 染色質結構與基因活性 組蛋白對Ⅱ類基因轉錄的影響 核小體定位 組蛋白乙醯化 組蛋白去乙醯化 染色質重建 異染色質與沉默 核小體與轉錄的延伸 第

Ⅴ部分 轉錄後加工 第14章 RNA加工I:剪接 14.1 斷裂基因 有關斷裂基因的證據 RNA剪接 …… 第Ⅶ部分 DNA複製、重組和轉座 第Ⅷ部分 基因組  

開發探針修飾磁性奈米矽球並輔以非酵素型核酸分子催化放大訊號技術之光學感測平台來檢測心血管疾病因子

為了解決反轉錄酶pcr的問題,作者吳書任 這樣論述:

根據報導統計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 31%,並且逐年的攀升且年輕化,是目前第一大的死亡原因,然而心血管疾病若能提早受到診斷並接受藥物治療是有助於患者提高存活率。因此,本研究在開發用於診斷 CVD 的生物感測平台。許多研究證實 miR-208a 與 CVD 有相當大的關聯,並且作為 CVD 的潛在標記。透過 DNA 探針官能化修飾及易於分離的磁性奈米粒子建構了非酵素型光學生物感測平台。我們準備了不同修飾方法的磁性奈米粒子,並研究出最佳化的修飾條件,來作為 DNA 探針的模板,再透過富含鳥嘌呤 (Guanine)的產物來催化四甲

基聯苯胺 (Tetramethyl benzidine TMB),並利用此氧化還原反應所得的比色訊號來分析目標 miR208a。透過訊號差異能使我們區分目標 miR-208a 是否存在。然而,此感測平台還需要改善對低濃度檢測的靈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