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錄酶作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反轉錄酶作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attRidley寫的 23對染色體 和袁婺洲的 基因工程(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陳文逸所指導 洪靖雅的 應用磷酸根甲基化去氧核醣核酸引子以提升檢測單一核酸變異和微核醣核酸專一性之研究 (2020),提出反轉錄酶作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磷酸根甲基化去氧核醣核酸、聚合酶鏈鎖反應、引子設計、微核醣核酸、單一核酸變異、核酸類似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食品科學系 潘崇良所指導 蔡品嫻的 以洋菜及其水解產物誘導Pseudomonas vesicularis MA103不同洋菜酶基因表現順序與各洋菜酶水解寡醣組成之探討 (2010),提出因為有 洋菜、洋菜酶、寡糖、基因表現的重點而找出了 反轉錄酶作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反轉錄酶作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3對染色體

為了解決反轉錄酶作用的問題,作者MattRidley 這樣論述:

生物醫學的里程碑、重大的科學發現 第一本詳實介紹人類基因組,既叫好又叫座的遺傳學科普書 全球銷售逾百萬冊 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紐約時報》編輯十大最佳選書 「以充滿創意的手法,把極端學術性的人類遺傳學知識寫成人人可讀的科普讀物……不用一張圖片,也能帶領讀者很愉快地走進人類遺傳學的殿堂。」 ——武光東教授 人類的基因組(genome)是由23對染色體所組成的完整基因組合,也可以說是人類的一部自傳。這套基因組採用四個英文字母(A,T,G,C;代表四類鹼基對)來組合,DNA(去氧核糖核酸)總計包含了三十億個這類字母。 三百多萬年以來,我們的基因組代代相傳,並經過編輯、刪除、突變與

增添。 作者從人類的23對染色體裡各選出一個新發現的基因,述說其故事,並將人類與其遠祖的歷史,由生命誕生之初娓娓道來,鋪陳到未來醫學的啟蒙之際。 他羅列了我們與細菌共有的基因、使我們有別於黑猩猩的基因、讓我們罹患重疾的基因、可能影響我們的智力的基因、賦予我們語言文法能力的基因、指引我們的身體與頭腦發展的基因、讓我們具有記憶力的基因、促使我們展現先天與後天之神妙融合的基因、為達其自私目的而侵犯我們的基因、相互爭鬥的基因與記載人類遷徙歷史的基因……全書深入淺出,諧趣盎然,帶領讀者一窺人類遺傳之堂奧,自2000年出版以來,一直是遺傳學領域最受歡迎之科普讀物。

應用磷酸根甲基化去氧核醣核酸引子以提升檢測單一核酸變異和微核醣核酸專一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反轉錄酶作用的問題,作者洪靖雅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的進步,基因檢測已被廣泛用來協助醫生進行臨床疾病的篩檢及診斷,並對患者建立個人化治療。聚合酶鏈反應(PCR)具有的檢測靈敏度和精確性,在臨床醫療上作為基因診斷的標準檢測工具。在PCR檢測中遇到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單核苷酸變異(SNV)或是具有序列高度相似性的微小RNA (microRNA)時,容易因為分辨效果不佳而造成錯誤的診斷,影響治療成效。因此,有許多研究將DNA和RNA核酸類似物改質到檢測目標序列的引子上,以提升PCR檢測的精準性。磷酸根甲基化DNA (nDNA)是由本實驗室所發展的一種核酸類似物,因為磷酸骨架被修飾上甲基基團,使nDNA單體成為電中性。將nDNA修飾在引

子序列上可降低引子與欲檢測的核酸模板上雙股間的靜電排斥力,增加雙股的穩定性,但同時也因為甲基基團在雙股形成時也會產生立體障礙,降低雙股結構的穩定性。本研究藉由調控引子上nDNA的改質位置及數量,期望獲得檢測專一性最佳的nDNA修飾引子。本研究中使用部分修飾nDNA的引子,藉由調控nDNA於引子上的位置,以提升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qPCR)及反轉錄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RT-qPCR)對DNA及miRNA的檢測專一性。在檢測具有SNV的qPCR實驗中,使用KRAS基因作為本研究之目標序列,並透過調整不同nDNA的修飾位置,來增加nDNA修飾引子對SNV的辨識能力。而在RT-qPCR實驗中,使用僅有

單鹼基差異的let-7a及let-7c作為目標miRNA,並透過將nDNA修飾在stem-loop反轉錄引子上不同的位置,分辨高度序列相似的miRNA。由實驗結果證實,在區分SNV的qPCR實驗中,藉由調控nDNA修飾位置以及引子與模板在qPCR操作時的黏合溫度(退火溫度),可以讓nDNA修飾引子的辨識能力明顯優於未修飾nDNA的引子。從擴增動力學方面來看,nDNA修飾引子與wild-type(WT)模板的擴增效率與未修飾nDNA的引子相似,但相較未修飾nDNA的引子能更有效抑制SNV序列的擴增。最後RT-qPCR的實驗結果顯示,nDNA修飾之反轉錄引子在辨識高度序列相似性miRNA的能力明顯

優於未修飾nDNA的反轉錄引子,並可藉著調控nDNA的修飾位置影響反轉錄引子的結構及反轉錄酶的活性,得到檢測專一性最佳之反轉錄引子。本研究已成功將nDNA的修飾序列應用於qPCR以及RT-qPCR中,並可藉由引子上nDNA的設計及操作條件提升PCR檢測的專一性。期望未來通過合適的序列設計及nDNA修飾位置,將nDNA修飾序列應用在各種核酸檢測平台,以提供醫療上更精準的診斷及治療。

基因工程(第二版)

為了解決反轉錄酶作用的問題,作者袁婺洲 這樣論述:

《基因工程》第二版為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國家精品資源分享課教材,與教材配套有慕課視頻可供學習。 本教材主要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技術,涉及工具酶和基因工程載體及常用的基因表達系統,目的基因獲取、製備、擴增、導入與鑒定的各種方法。二是基因工程用於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技術,包括基因表達譜研究技術、全基因 組化學誘變和轉座子飽和誘變技術、基因敲除與基因敲減技術、過表達和異位表達技術、染色質沉澱等基因相互作用研究技術等,第二版還大篇幅增加了TALEN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歷史和進展。三是基因工程在工農業生產和醫學研究中的應用,包括轉基因植物、轉基因動物的製備與應用,轉

基因安全評價與監管,基因治療的原理、策略與研究進展。 本教材可用作國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及基礎醫學和製藥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員學習的教材和參考書,也可作為對轉基因技術和基因工程感興趣的其他領域人士科普學習的參考書。 袁婺洲,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系,1994年獲湖南農業大學遺傳學專業博士學位。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高級研究學者。自1994年起在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基因工程》和《遺傳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主持《基因工程》國家精品課程及國家精品資源分享

課程各1項,湖南省精品線上開放課程1項。主編教材2部,合編教材3部。獲“第11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二等獎1項,湖南師範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教學獎5項。 主編的《基因工程》教材獲2012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出版物獎(教材獎)二等獎。研究方向是利用動物模型研究人類心臟發育及心血管疾病基因的功能與調控機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1項及省級課題多項。在國內外雜誌發表研究論文120多篇,合作出版專著4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第五屆湖南省青年科技獎1項、湖南省“芙蓉百崗明星”1項。 1基因工程概述/001 1.

1基因工程的概念與基本流程/001 1.1.1基因工程的概念/001 1.1.2基因工程的基本流程/002 1.2基因工程的發展簡史/003 1.2.1基因工程誕生的背景/003 1.2.2基因工程的誕生/004 1.2.3基因工程的發展/006 1.3基因工程的研究意義和應用/007 1.3.1基因工程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007 1.3.2基因工程在工業領域的應用/008 1.3.3基因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009 1.3.4基因工程在醫藥領域的應用/011 本章小結/013 複習題/013 2基因工程工具酶/014 2.1限制性核酸內切酶/014 2.1.1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發現

和種類/014 2.1.2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命名/016 2.1.3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特徵/016 2.1.4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同尾酶/018 2.1.5影響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酶切反應的因素/020 2.1.6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酶切位點的引入與消失/022 2.2DNA連接酶/023 2.2.1DNA連接酶的作用/023 2.2.2不同末端的連接策略/025 2.2.3影響DNA連接反應的因素/027 2.3DNA聚合酶類/029 2.3.1大腸桿菌DNA聚合酶/029 2.3.2Klenow大片段酶/030 2.3.3耐熱的DNA聚合酶Taq/030 2.3.4T4噬菌體DNA聚合酶/031 2

.3.5逆轉錄酶/032 2.4鹼性磷酸酶/033 2.4.1鹼性磷酸酶防止載體自連/033 2.4.2獲得5′末端磷酸基團標記的探針/036 2.5末端去氧核苷酸轉移酶/036 2.6其他工具酶/037 2.6.1s型限制性核酸酶/038 2.6.2Cas核酸內切酶/039 2.6.3Dicer酶/039 2.6.4重組酶/040 本章小結/043 複習題/043 3基因工程載體/044 3.1克隆載體/044 3.1.1質粒載體/045 3.1.2噬菌體載體/053 3.1.3黏粒載體/057 3.1.4人工微小染色體/058 3.2表達載體/060 3.2.1原核表達載體/060 3.

2.2真核表達載體/072 本章小結/076 複習題/076 4目的基因的獲取與製備/077 4.1從基因文庫獲取目的基因/078 4.1.1基因組文庫的構建與篩選/078 4.1.2cDNA基因文庫的構建與篩選/083 4.2電子克隆法獲取目的基因/092 4.2.1利用EST資料庫進行電子克隆/093 4.2.2利用基因組資料庫進行電子克隆/093 4.2.3全長cDNA的判斷/094 4.2.4電子克隆基因的生物資訊學分析/095 4.3PCR獲取與擴增目的基因/095 4.3.1常規PCR/095 4.3.2反向PCR/102 4.3.3反轉錄PCR/104 4.3.4即時螢光定量P

CR/105 4.3.5多重PCR/110 4.3.6巢式PCR/113 4.3.7不對稱PCR/113 4.3.8RACEPCR/114 4.3.9原位PCR/114 4.4通過蛋白質工程改建目的基因/116 4.4.1蛋白質工程的概念/116 4.4.2蛋白質工程的定點突變技術/117 4.4.3蛋白質工程的定向進化技術/121 本章小結/123 複習題/124 5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的方法/125 5.1把目的基因導入大腸桿菌/126 5.1.1自然條件下的轉化過程/126 5.1.2感受態受體細胞的選擇/128 5.1.3外源目的基因轉化進入大腸桿菌細胞的方法/129 5.1.4外源

基因通過噬菌體轉導進入受體細胞/131 5.2把目的基因導入酵母細胞/133 5.2.1聚乙二醇介導的酵母轉化/133 5.2.2金屬陽離子介導的酵母轉化/134 5.3把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134 5.3.1DNA直接轉移法/135 5.3.2農桿菌Ti質粒載體介導法/137 5.4把目的基因導入動物細胞/141 5.4.1外源基因導入離體培養的動物細胞/142 5.4.2外源基因導入在體動物細胞/144 本章小結/147 複習題/147 6陽性轉化子的鑒定/148 6.1遺傳表型檢測法/148 6.1.1利用載體提供的表型特徵篩選和鑒定重組DNA分子/149 6.1.2利用外源目的基因

本身的序列提供的表型特徵篩選/153 6.2酶切電泳檢測/155 6.2.1凝膠電泳檢測篩選/155 6.2.2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酶切分析篩選/156 6.3核酸分子雜交/158 6.3.1Southern印跡雜交/159 6.3.2Northern印跡雜交/164 6.3.3蛋白質印跡分析/167 6.4PCR擴增鑒定篩選/168 6.5DNA序列測定/169 6.5.1Sanger雙去氧末端終止法/169 6.5.2化學降解法/171 6.5.3自動測序法/172 6.5.4二代測序技術/173 6.5.5三代測序技術/176 6.5.6單細胞測序技術/179 6.5.7高通量測序在組學研究

中的應用/180 本章小結/184 複習題/184 7基因工程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應用/185 7.1基因的表達譜研究技術/185 7.1.1胚胎原位雜交技術/186 7.1.2胚胎抗體染色技術/190 7.1.3基因晶片技術/194 7.2基因的突變研究技術/199 7.2.1化學誘變/199 7.2.2轉座子全基因組誘變/200 7.3基因敲除技術/204 7.3.1完全基因敲除技術/204 7.3.2條件基因敲除技術/209 7.4基因編輯技術/214 7.4.1鋅指核酶基因敲除技術/215 7.4.2TALEN基因編輯技術/218 7.4.3CRISPR基因編輯技術/221 7.5基因

敲減技術/241 7.5.1RNA干擾技術/241 7.5.2Morpholino干擾技術/244 7.6基因過表達與異位表達技術/246 7.6.1GAL4/UAS系統的構建/247 7.6.2GAL4/UAS定時開啟系統/248 7.7基因的相互作用研究技術/249 7.7.1凝膠遷移率阻滯技術/250 7.7.2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250 7.7.3酵母雙雜交技術/253 7.7.4免疫共沉澱技術/256 本章小結/257 複習題/258 8轉基因植物/259 8.1轉基因植物研究和生產現狀/260 8.1.1轉基因植物的研究概況/260 8.1.2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261 8.1.

3抗蟲轉基因作物/263 8.1.4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轉基因作物/266 8.1.5其他轉基因作物/268 8.1.6植物生物反應器/273 8.2轉基因植物的篩選與檢測/275 8.2.1報告基因/275 8.2.2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277 8.3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278 8.3.1轉基因安全性的由來/279 8.3.2轉基因安全性的爭論/279 8.3.3轉基因作物安全性評價程式/284 8.3.4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監管/285 本章小結/287 複習題/287 9轉基因動物/288 9.1動物轉基因技術/289 9.1.1顯微注射法/289 9.1.2逆轉錄病毒感染法/294 9

.1.3胚胎幹細胞介導法/297 9.1.4體細胞核移植法/299 9.2轉基因動物的篩選與檢測/305 9.2.1報告基因/305 9.2.2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306 9.2.3轉基因動物整體表型的觀察/309 9.3轉基因動物的現狀與應用/309 9.3.1轉基因動物的現狀/309 9.3.2轉基因動物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應用/310 9.3.3轉基因技術在動物育種中的應用/311 9.3.4轉基因動物在醫學研究中的應用/313 9.3.5動物生物反應器/314 本章小結/318 複習題/318 10基因治療/319 10.1基因治療的概念與策略/319 10.1.1基因治療的途徑與策略

/320 10.1.2基因治療的基本程式/321 10.1.3基因治療的發展、現狀與問題/323 10.2基因治療的載體/328 10.2.1逆轉錄病毒載體/328 10.2.2腺病毒載體/329 10.2.3腺相關病毒載體/332 10.2.4單純皰疹病毒載體/333 10.2.5非病毒載體/335 10.3重要疾病的基因治療/336 10.3.1遺傳病的基因治療/336 10.3.2腫瘤的基因治療/342 10.3.3愛滋病的基因治療/358 本章小結/367 複習題/367 參考書目與文獻/368 《基因工程》第一版教材已經使用九年了。九年的時間,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日

新月異,某些新技術和新進展甚至出現井噴式的發展與更替。早該將這些新技術和新進展寫進教材,但由於各種原因,《基因工程》第二版的修訂和編寫工作較為緩慢,在這裡對支援和熱愛本教材的讀者們致以深深的歉意。 《基因工程》第二版的修訂和撰寫工作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訂正第一版的錯誤。由於第一版教材編寫匆忙,教材付印後發現有幾處明顯的小錯誤,在第二版已經得到更正。二是重新繪製了教材中原有的全部插圖,並增加了較多原創的新插圖,統一了插圖的風格。對於教材中涉及的基因工程原理和技術,力求用更直觀易懂的插圖形式進行詮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加深印象。全部插圖的電子版都可以在數位課程網站獲取。其中基因工程載體一章,

在教材中呈現的大多是載體的結構示意圖,數位課程網站還補充了許多載體的詳細結構圖電子版,供學習者使用參考。第二版教材內容更新的第三個方面,是增加了基因工程技術最近幾年的最新進展和應用,如“Golden Gate”一步克隆法、無縫連接克隆快線、新一代DNA測序技術、iPS與體細胞克隆技術、TALEN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CART免疫治療等。尤其是對有關高通量測序、基因編輯和免疫治療技術的發展歷程和最新進展,本教材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和展望,“新”意十足,也饒有趣味。 教材第二版的架構略有調整,共分10章,主要是根據轉基因操作的程式為主線,先介紹了基因工程操作的兩大工具,接著闡述了目的基因獲

取的主要途徑以及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和陽性轉化子鑒定的主要方法,最後介紹了基因工程在基因功能研究、轉基因植物、轉基因動物和基因治療等方面的應用及最新進展,其中以基因功能研究技術為重點。參加第二版教材編寫的人員依然是湖南師範大學“基因工程”教學團隊,其中鄧雲教授修改了第2章和第3章的部分內容,李東屏教授修改了第8章,范雄偉副教授傾情撰寫了第7章、第9章和第10章的內容,其中CRISPR系統和CART免疫治療部分的綜述讓本教材妙趣橫生。萬永奇副教授提供了部分參考文獻。袁婺洲教授修訂和撰寫了第二版教材的全部章節以及每章的章前導讀與章後小結,並負責全書的提綱、統籌、組織、修訂、插圖繪製、創作與整理、

書稿審查和校對等工作。在此對所有編寫人員表示感謝! 第二版教材的插圖繪製經過了幾年時間的積累,其中湖南師範大學2013屆生物科學專業和2015級生物技術專業及基地班的許多本科生同學參與了部分創作與繪製工作,在此也對這些同學的付出表示感謝! 本教材的編寫和出版是在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信任與支持。 本教材的出版也得到基因工程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專案、基因工程國家精品資源分享課建設專案以及基因工程湖南省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建設項目和湖南師範大學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建設專案的資助和支援。 與教材內容配套的慕課短視頻也製作完成,由袁婺洲教授、范雄偉副教授以及萬永奇副教授講授

,已在智慧樹和愛課程網線上開放。歡迎讀者同步使用教材和慕課短視頻進行學習。 限於經驗、學識和水準,儘管已反復校訂,但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和同行繼續不吝指教為謝。 袁婺洲 2019年6月于嶽麓山下 第一版前言 基因工程技術自1973年誕生之後,以驚人的速度飛速發展,其應用成果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成為生物技術中發展速度最快、創新成果最多、應用前景最廣的一門核心技術。基因工程課程也已成為國內外高校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主幹課程。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自1997年開始為碩士研究生開設基因工程課程,是全院唯一一門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程。20

02年開始為生物技術專業和國家生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本科生開設基因工程專業課,現在授課物件已經擴展到了生物科學專業和樹達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本科生。2008年,湖南師範大學基因工程本科教學專案相繼獲得學校和湖南省教育廳的精品課程建設立項,2009年獲得國家教育部的精品課程建設立項。2006年之前,我們一直使用馬建崗編寫的《基因工程原理》作為教材,2006年以後選用了李立家和肖庚富編著的《基因工程》教材。為了配合《基因工程》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及時跟蹤學科發展前沿,我們於2009年底開始著手編寫這一本新的《基因工程》教材。 如今,生命科學已經進入功能基因組時代。基因工程在現階段的主要特色就是

基因工程技術與功能基因組學的完美結合與相互促進,因此本教材的主要特點就是第一次詳細介紹了基因工程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應用,而功能基因組研究的需求又促使基因工程技術不斷向前沿發展。對於師範類高校和綜合性大學的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生來說,目前國內的就業去向主要有兩個,一是去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繼續深造、讀研和攻博,二是去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生物製劑和製藥公司從事教學、科研、研發和銷售工作。不管哪一種去向,大部分的工作內容都會或多或少與基因工程及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技術打交道,因此本教材將基因工程技術與功能基因組學結合起來也適應了大學生就業的市場需求。 本教材共8章,由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基因

工程本科教學團隊的教師們編寫完成。袁婺洲教授負責全書的提綱擬定、統籌、組織、編寫、修訂、圖片收集、掃描、繪製與整理、章前導讀與章後小結的撰寫、書稿審查和校對等工作,並獨立編寫了教材第1章、第3章、第7章和第8章的內容,第2章由鄧雲副教授編寫,第5章由李東屏副教授編寫,第4章由萬永奇博士編寫,第6章由唐文峴講師編寫,博士研究生周軍媚參與了第3章電腦克隆目的基因內容的編寫工作。教材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吳秀山教授和生命科學學院領導的支持。在此對所有編寫人員及支持本書編寫的所有老師和同學表示感謝! 本書的編寫和出版是在化學工業出版社劉暢編輯的督促下啟動和完成的,與劉暢編輯的多次愉快的交流讓本書由設想變為

現實。感謝劉暢編輯的信任與支持! 本書的出版得到基因工程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專案、基因工程湖南省精品課程建設專案、湖南師範大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以及湖南師範大學出版基金的資助。同時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限於經驗和水準,加之時間倉促,書中錯漏定有不少,懇請讀者和同行批評指正! 袁婺洲 2010年5月于嶽麓山下

以洋菜及其水解產物誘導Pseudomonas vesicularis MA103不同洋菜酶基因表現順序與各洋菜酶水解寡醣組成之探討

為了解決反轉錄酶作用的問題,作者蔡品嫻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以洋菜 (agar)、洋菜糖 (agarose)、半乳糖 (galactose)及新洋菜二糖 (neoagarobiose, N2)誘導Pseudomonas vesiculiaris MA103後,所產生的洋菜酶及基因表現順序之差異。菌株MA103經不同誘導物誘導後,觀察其基因表現之順序及其胞外洋菜酶表現,並以高效能液像層析儀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分析不同時間之被誘導酵素水解液中的產物。Agarose經洋菜酶 (agarase)水解後之水解液,經過超過濾後以HPLC分析可得知產物主要為新洋菜二糖、四糖及

微量的六糖,再以膠過濾層析分離純化,以得到後續實驗所需之寡醣。在菌株MA103基因表現部分,設計專一性引子,並以聚合酶鏈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擴增反應觀察各洋菜酶基因表現,添加agar誘導後,培養90 sec 之基因AS4-36和培養30 min 之基因AS4-16表現量較低,在培養1 h時各基因皆明顯的表現;添加agarose誘導後培養90 sec時各基因皆明顯表現,且各時間點的10組洋菜酶基因表現量皆相似;添加galactose誘導之後培養90 sec之基因AS4-28和AS90-28未表現,培養10 min後基因AS90-28亦未表現,

培養30 min後AS4-28表現量減弱,培養1 h後各基因皆有表現;以N2誘導時培養90 sec後基因AS4-28和AS90-28未表現,培養10 min後各基因皆開始表現。在洋菜酶表現部分,10個洋菜酶分布於14.9 kDa到143.0 kDa ,在未添加醣類誘導物的對照組樣品中可見到約50 kDa之蛋白質條帶,在各種醣類誘導之胞外粗酵素液,皆可看到約100 kDa、85 kDa和50 kDa等條帶。在以agar誘導30 min後開始見到40 kDa和30 kDa蛋白質條帶;在galactose誘導30 min後觀察到35和20 kDa蛋白質條帶。誘導粗酵素液之水解產物部分,在agaros

e、galactose 和N2的各時間點都可觀察到新洋菜二糖 (N2)及四糖(N4)的產生,推測是因為粗酵素液產生了聚合作用,將半乳糖及新洋菜二糖 (N2)合成為四糖(N4)及未知的聚合醣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