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懿文寫的 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媒體藝術學系| 大學問- 升大學找大學問也說明:112學年度特殊選才錄取標準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入學方式, 不須學測成績,多為資料審查和面試。各校系招生辦法不同,擇優錄取(詳見各校系簡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陳瓊花、邱誌勇所指導 黃孟明的 應用互動媒體網站於國中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 (2019),提出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機互動、互動媒體、互動性、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林淇瀁所指導 陳瑩芳的 鄉土記憶與民俗采風─王灝及其作品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王灝、鄉土、民俗、埔里、地方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則補充:臺藝大圖文系傑出校友施春禧榮獲「第16屆台灣金印獎-圖書印刷獎」2022/10/26 ... 臺藝大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落成啟用提供師生優質的學術研究與創作實驗場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

為了解決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的問題,作者張懿文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了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張懿文過去十多年的觀舞紀錄及舞蹈評論,介紹了在多樣化場域及展演形式的跨域舞蹈,並探討在當代視覺藝術中的跨界「編舞」,以及現代科技如何解構並重塑了編舞美學。     作者從編舞理論出發,考察了過去被「正統」舞蹈論述所忽視的跨界表演,如在美術館或替代空間中的行為表演、科技藝術中的身體裝置,甚至是面向普羅大眾的社交舞蹈和世界舞蹈,並進一步從舞蹈和表演理論的觀點,提供視覺藝術跨域身體展演的分析和討論。     本書上篇「論舞」,以「舞蹈展演空間——跨場域實驗」、「表演科技實踐——跨進人類世」、「當代舞蹈反思——跨文化對話」三個角度切入,探討表演的

美學演變、身體展演。下篇「話舞」是賞析二十多場舞蹈,以「論舞」的三個角度深入評析,並論證台灣當代編舞與歐陸「非舞蹈」實驗的交互影響,展望國際,同時關照在地的文化視野。   鑑賞推薦     陳雅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   邱誌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  

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石雕創作展 林冠君專訪
  

▲以紅酒象徵,具象欲望的表面張力
  
  人們展現欲望的時刻幾乎填滿了所有生活,林冠君以欲望為創作的原點,希望以此往深處挖掘更多藝術無限的可能性,透過作品傳遞給觀者。並藉由這次展覽,讓大家看見一位藝術家對於自身創作的思考過程以及脈絡。
  
▲踏入藝術運動領域
  在成長的過程中,林冠君的父親為體育老師,影響他甚多。選擇進入台藝大雕塑系前,林冠君的興趣是體育活動,國小與國中參加了各種體育校隊,像是田徑、躲避球校隊,以及鐵人比賽,造就他對於熱愛運動的興趣。直到升學時考慮到行業的發展性,因此轉而進入藝術領域。問起為何選擇石雕,他說石雕創作的過程常需要使用到力氣,那種鑿敲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種運動,在完成作品時像剛運動完一樣滿身大汗。這種有趣的類比令人會心一笑,也感受到他體現藝術行為的多功能。
  
▲關於欲望
  「欲望」一直是人類所探討的議題,像是哲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常以欲望作為學術發展與探討的論點,乃至文學和藝術持續有前人以其為題材作各面向的創作與發表。其中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心理動力論「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id)即代表人最為原始、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像是饑餓、性慾等,代表著無意識的唯樂原則。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除卻本能與滿足生理需求的部分,人們「想要」更多物質與心理的額外滿足,造就各種行為。
  關於本次展覽,林冠君「欲望」系列創作可追溯自2013年,他認為「欲望是驅使成長的動力,卻也是無盡的災難。人類的文明與歷史已經證明了一切」。各國為擴展領土與滿足自身對於統一世界的欲望,因此自古各國間戰爭不斷、與兩次世界大戰。同時欲望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為了像鳥一樣飛翔天際,而發明了飛機、為了增加生產效率有了兩次工業革命,生活因此而便利。然而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人類也因欲望驅使選擇破壞自然環境來滿足自身的利益。
  
▲系列作品發展脈絡
  「人類與自然環境,到了現在則擴展為人類跟自然的爭鬥,我的作品想要處理的就是人跟自然生命的關係。人類欲望會如何影響自然界的生物?」。林冠君提到他去過幾次動物園,以往對於動物園沒有什麼太深刻的體悟,直到有次見到園內被豢養的大象,面對著灰色水泥高牆不斷踱步,驚覺這些生命長時間困在人為的環境當中,造成牠們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即便雙眼失去靈魂、仍嘗試著衝出生命的枷鎖。
  「動物園中的動物們不過是全球化之下產生的物件,滿足了我們對新奇事物的欲望。」林冠君第一件以欲望為題的創作〈慾望性的愛〉因此而生。作品以大理石為材,刻劃象的揚鼻姿態,象牙處以人手代之,企圖阻止牠揚起鼻子,代表人類因欲望擺弄動,此系列「手」象徵掌權者的姿態,在地球上有權的物種更能自由實現他們對欲望的幻想。
  
▲自身欲望的象徵
  在幾件作品之後,林冠君開始思考作品與作者之間的關係「做為一個創作者,我期望作品與藝術家能夠產生更緊密的連結,或許是情感上的、經驗上的,或是生活中的,於是試圖將自己對欲望的想像化為作品的一個素材。」喜愛偶爾小酌幾杯的林冠君,選擇了對紅酒、酒瓶和酒杯的迷戀,作為自身欲望的展現與象徵。
  紅酒不僅是象徵了創作者的欲望,在聖經中紅酒象徵著耶穌因犧牲而流的血,有著犧牲奉獻的寓意。希臘神話中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os)為古希臘人欲望的具象化,象徵著潛意識的欲望與非理性的感官。紅酒也代表著身分與地位,酒標賦予了紅酒身分與品酒者的地位高低,在這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紅酒對一個人的身分、地位、權力的暗示。
  
▲人類與自然界的動物
  2014年10月17日,在肯亞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世界上僅存兩隻具有繁殖能力的公北白犀之一「蘇尼」(Suni)被發現死亡於圍場中,令北白犀距離滅絕又更近了一步。林冠君表示看到這則新聞,想到人類常因自身的欲望而進行盜獵,也許是為了那美麗的象牙或是珍貴的犀牛角作為藥材,更甚者為了紀念與娛樂而進行獵殺。啟發林冠君對於血腥、欲望與動物之間,新的創作聯想。
  犧尊為古代《周禮》六尊的其中之一,是古代盛酒的禮器「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以木質與青銅為材。到了明清,工匠們直接以犀牛角為材料,雕刻出酒杯的器形供權貴飲酒作樂,人們忽略血腥殘忍的獵殺過程,反而不停歌頌酒杯的華美。藉由創作林冠君想翻轉觀者的視角,以動物的頭部作為酒杯刺激觀者反思,結合自身欲望的象徵「紅酒、酒杯、欲望、權力、犧牲」相互連結,創作出紅酒系列的作品。
  
▲紅酒系列X大理石
  〈所謂血腥的觀點〉為紅酒系列第一件作品,犀牛頭部角被取走、掏空留下的傷口成為盛裝紅酒的器皿,紅酒代表未癒合的傷口與血腥,期望觀者對動物所受之苦感同身受。在這件作品中紅酒不僅止於表現鮮紅的血液,更象徵了人類的欲望造成這一切的開端,以及動物的犧牲、物種之間不對等的狀態。在完成這件作品後,林冠君發現紅酒的酸性侵蝕大理石碳酸鈣成分,使得石材染上紅酒的色澤。人為釀造的葡萄酒去侵蝕自然生成的大理石,這樣一個化學作用下恰巧符合人與自然的現況,與創作的理念不謀而合,讓他更確信此系列以大理石呈現作品更能展現層次。
  〈酒器系列-犀樽〉為此系列的第二件作品,呈現方式更加接近酒杯的功能和造型,其中同樣以犀牛頭部作為造型,掏空了整個頭部的空間,當紅酒倒入其中,觀者會以為可被裝滿,但酒水卻會從被掏空的犀牛角流出,以至酒杯呈現無法填滿狀態。代表著意圖測量人的欲望,但卻發現沒有被填滿的一天。而流出的紅酒在大理石檯桌上留下酒漬痕,與在桌緣因表面張力維持住的狀態,引發他去思考表面張力是否能夠為作品帶來新發展。
  
▲表面張力的寧靜感
  這次展覽展出的作品與裝置,以表面張力、與紅酒痕跡作為創作的新嘗試。林冠君認為「表面張力給人一種寂靜、飽滿與物理學臨界點的危險感受,我很喜歡這樣寂靜的氛圍。在紅酒系列中,我所刻劃的動物頭像沒有誇張的動態和神情,我認為這和我在面對這一些關於動物盜獵、屠殺的事件時,呈現的狀態是相符合的。身處遠方的我們無論如何激烈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都無法真實的接觸到牠死亡當下的孤獨與寂靜,只能透過文字、影片來了解事件的過程,來召喚自己的情緒。」希望大家透過此次展出作品,從中找到對於欲望的共鳴與反思。
  
▲林冠君以石雕與紅酒形塑了欲望的形體與張力,衝擊觀者視覺感受。
  
  
林冠君簡歷:1993年生
  
學歷: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
研究所:台灣藝術大學-雕塑所
  
得獎經歷:
2013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 優選
2014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國際袖珍雕塑展 金賞
2014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國際袖珍雕塑展 複製獎
2014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獎 金雕獎
第九屆台中大墩美展 優選
2015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獎 銀雕獎
2015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獎 金雕獎
  
展覽經歷:
2013草山行館-初草聯展
2014台藝大大漢藝廊-刻刻聯展
2014金車藝文中心-非常人聯展
2015科技與慾望林冠君創作個展
2016彩雲間2016雕塑計畫聯展
2016「石之道 台北」台藝大vs東藝大石雕聯展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應用互動媒體網站於國中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的問題,作者黃孟明 這樣論述:

生活於當今科技洪潮的數位原民,將科技媒體的人機互動關係,作為遊憩娛樂、溝通聯絡,以及參與各項學習應用的聯結;緣此,因應環境時空對於學習途徑的更新,及其趨勢引領下之十二年國教的教育變革,本研究透過故宮〈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的互動媒體網站,應用於國中視覺藝術鑑賞學習場域,主要目的是以科技媒體介入藝術鑑賞教學的人機互動思維,探究媒體本身互動性、教學的互動應用,以及媒體、使用者與鑑賞經驗三者間互動整體性。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所完全中學的國中部,其九年級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四週的鑑賞教學。爾後,透過學習者的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訪談方式,以及和視覺藝術教學者的訪談,評估分析媒體本身的互動性與

使用者、鑑賞學習經驗,三者彼此關係間的互動成效與整體性。研究數據與訪談的結果,本研究歸究其以下結論:一、互動性始於科技媒體,需建立強化、互動以及交流者的多重身分。二、教學體系的媒體應用,需開展多元感知的互動性鑑賞經驗。三、主題網站需強化使用者經驗與學習需求,改善互動媒體的整體性。最後,研究者針對:一、媒體本身的互動性;二、教學上的互動應用;三、媒體、使用者與鑑賞學習經驗的互動整體性;四、後續研究得以擴增與調整面向,提出建議,以資後續教學者及研究者參酌。

鄉土記憶與民俗采風─王灝及其作品研究

為了解決北 藝大 科技藝術研究所的問題,作者陳瑩芳 這樣論述:

王灝是南投地區最知名的作家,也是埔里藝術文化的推手,他的創作範疇非常廣,舉凡詩、散文、田野調查、作家訪談、文學論述、文學研究、歌詞、書法、繪畫均有涉獵,一共出版了十三本著作,將埔里舊時的鄉土風情,以文、以詩、以畫呈現這塊土地上的鄉土記憶與民俗采風。此外,王灝一生致力於鄉土民俗文化運動,他在1991年創立的「大埔城藝文工作室」是埔里地區最早成立的自發性文化工作團體,不僅推動多項文化宣傳並籌劃活動內容,還提出「產業觀光」的口號,將埔里產業帶入文化產業化。王灝在漫長的五十年文化經營中,確實貼近埔里進行文化探索與文學經營,他透過住民實際的生活經驗營造出在地文化的意涵,將埔里先民過往的生命記憶構建為在

地文化的資產,其作品涵藏著地方的歷史、文化、社會等空間脈絡,「地方性」成為王灝藝術創作的最大特色。他為了逐漸消失的鄉土、民俗文化曾做積極的記錄與保存,並透過文化活動實踐傳承的意義,王灝的目的就是為了重構消失的民間文化以及建構埔里庶民的生活舊俗,最特別的是他的作品除了具有他個人的獨特風格之外,他的文學成就已然超越狹隘的鄉土情懷。本論文除了肯定王灝的鄉土民俗書寫具有文學價值與時代意義,更讚賞他對傳統文化抱持的理念與實際作為,透過他的作品使吾人更加重視先祖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財產,並且使臺灣的鄉土文學與民俗文化更見豐厚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