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碳素電暖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北方碳素電暖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達瑞爾.布瑞克約翰.伊比森寫的 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 和佐藤健太郎的 改變世界史的12種新材料:從鐵器時代到未來超材料,從物質科學觀點看歷史如何轉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精選10 款好看又好用的電暖爐Ptt Dcard 網友大推(含電暖器比較)也說明:在安全性上,北方電暖器也考量得很周到,不論是異常、傾倒、超溫都會立即自動斷電,使用上很安全,比較特別的是這台有紅外線遙控操作,讓你從遠處操控。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黃俊明所指導 陳聘東的 水地暖加熱裝置之研究 (2020),提出北方碳素電暖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供暖、水地暖、奈米碳管、SWOT、TRIZ。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周鴻騰所指導 羅淑棠的 成人鷹架探究教學於耐逆境可食野菜之學習成效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遷調適、耐逆境可食野菜、6E 鷹架探究教學法、學習成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方碳素電暖器的解答。

最後網站電暖器 - 燦坤線上購物則補充:JJPRO 家佳寶3D擬真碳火壁爐式電暖器/ 暖氣/ 暖爐(JPH01). 網路價$2780. SONGEN松井PTC陶瓷發熱電暖器SG-110FH(B). 網路價$890. SONGEN松井PTC陶瓷發熱電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方碳素電暖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

為了解決北方碳素電暖器的問題,作者達瑞爾.布瑞克約翰.伊比森 這樣論述:

不只是台灣, 全球人口都面臨災難性的衰退,衝擊著現在與未來的世界! 過去,人類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 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   這背後絕非僅出於高房價、低薪資等眾人琅琅上口的因素。   這波人口急遽下降的趨勢,將比你我想像中來得更快、更猛、更危急。   全球經濟、政治等國際局勢與競逐版圖,更將遭遇徹底的顛覆與重塑!     過去多是因為氣候、瘟疫、戰爭等災難造成人口銳減;然而這一次,是我們人類自己選擇減少生育,造成經濟停滯、高齡化社會、缺乏新創活力與勞工力。     屢獲殊榮的記者和國際知名的社會研究人員走遍六大洲,親自採訪各國最重要的人口專家、深入當地人群與家庭,

探究為什麼人們不願意生小孩,且人口崩潰的趨勢如此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在這場人口崩潰之戰中,中國因一胎化政策在崛起之路上大跌一跤、美國則受移民之賜重拾優勢、印度搖身一變成為新世紀經濟童話。但是加拿大早已認清人口崩潰的事實並做好準備,成為未來的明日之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本書將讓我們看清一個無法抵抗、阻止且不斷縮小的未來,但如果我們願意且現在開始行動,仍然可以塑造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你不須等個數十年,才能目睹一個正在變小或變老的世界。   你只須看看自己,因為這就是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本書特色   ★《寇克斯書評》「當代與社會議題類」年度最佳書籍★   全球人口衰

退,已經衝擊著現在與未來的世界!   過去,人類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   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 名人推薦   新書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序)   丘美珍|專欄作家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林靜儀|醫師   胡采蘋|財經網美   曾啟瑞|醫師・TFC臺北生殖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   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必榮|東吳政治系教授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路易斯.達奈爾 |《最後一個知識人》作者   丹.賈德納|《超級預測》作者   馬格納斯|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主任   ►丘美珍,專欄作家   這是一部精采的人口歷

史學及社會學,從裡面我們看到女性在人口消長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專家說:大腦是最重要的繁殖器官。當女性有了足夠的資訊,以及可以養活自己的經濟能力之後,她們的大腦會說:晚點生,或生得少一點,才是對自己有利的人生決定。因此,少子化可能變成全球的未來。以前是「高生育率,壽命短」的時代,如今是「低生育率,高齡化」的時代。如何在這樣的全球化趨勢中,找到生存之道,不但是企業的議題,也是個人的議題。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雖然在全球尺度上,作者所提出遠比聯合國悲觀的人口增長預測,仍有待未來的檢驗;但是在長期為少子化與老年化所困的東亞,本書無疑是重要的及時雨,書中所提出對應少子化策略

,尤其是加拿大的開放移民政策,對此刻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諸國,具有重要的啟示。對於將少子化視為國安危機的台灣而言,本書或許是近年來關於人口危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林靜儀,醫師   老實面對吧,生育計畫已非美好家庭形象或社會責任可以左右。與其不斷討論為何女人不再想要更多孩子,不如支持每一個生育孩子的家庭。同時更重要的,是打破以年齡界定勞動力提供、社會福利需求的思維,未來的世界,必須智慧化與數位化改變勞動與服務輸出的模式,並且建立不同性別和年齡對經濟和產業的支持模式。   ►胡采蘋,財經網美   我們以為不生小孩可以一輩子自由,但是我們所揮霍的,是人類幾百萬年來努力進化、繁衍族群,使人性善

的一面得到發揚的,屬於我們族群共同的成就。   ►曾啟瑞,醫師・TFC臺北生殖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   我們居住的地球,因工業化、都市化及國際化在過去半個世紀,己造成過度的碳化,再加上塑化劑、戴奧辛等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已經引起全球暖化,海水逐漸上升,森林面積驟減,氣候極端,人類生殖能力受損。地球的反撲,加上高度都會化導致年輕人遲婚、晚婚及不婚,造成許多國家人口逐漸減少,變成一個老化的社會。如果我們不善待我們居住的地球,最後人類會自取滅亡。在此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正視此問題,解決人類的最大危機。   ►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以宏觀視野、生動筆觸來探討本世紀最不可忽視的

人口衰退現象。作者分析了來自六大洲、不同文化政經制度的國家所經歷的人口變遷過程,來呈現「低生育率」現象並非已開發高所得國家所獨有,而是伴隨著女性賦權、都市化與宗教世俗化等關鍵因素,迅速在非洲、拉丁美洲與印度等區域逐漸成為環球趨勢,而將導致本世紀末全球人口總數銳減。本書值得所有關心性別、環境與人口議題的讀者詳加研讀!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在國際政治上,錢流是跟著人口紅利走的。哪一國人民年輕,國際投資就往哪流動。人口的增減,直接影響到一國政經實力的消長。中國大陸警覺到人口逐漸減少,毅然放棄四十年的一胎化政策,轉而鼓勵一家可以生三個小孩,就是最好的證明。本書全方位論述了人口問題

的衝擊與影響,是非常及時且值得閱讀的好書。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這本書擁有非凡的吸引力與重要性。兩位作者運用令人大開眼界的數據和生動活潑的敘述方式,闡述世界正如何以一種你我難以接受的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路易斯.達奈爾 ,《最後一個知識人》作者   儘管當今全球人口在膨脹,世界各地的出生率卻已經開始下降。過去人口下降由自然災害或疾病驅動,但現在這般低迷景象卻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在這本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書中,作者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提出為什麼人口過剩不會是本世紀末的問題,而是全球人口迅速減少,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因應。     ►丹.賈德納,《超級預測》作者

  為了實現正確的未來,必須挑戰我們的假設,而許多人都假設人口將繼續增長。但本書作者提出一個開放性的挑戰──人口崩潰。任何關心長遠未來的人(我希望是所有人),都應認真對待此一挑戰。     ►馬格納斯,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主任、《紅旗警訊》作者   具有高度可讀性,針對都市化世界下的人口減少,提出非常具爭議性的見解。   ►《紐約時報》   雄心勃勃地重新構想人類的未來。   ►《華爾街日報》   結合新聞才華以及對社會科學的精通研究。     ►《新政治家》   這本書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將難以掌握的全球趨勢,與當今世界上易於理解的個人選擇聯繫在一起。並針對深刻的變革,提出一番引人入勝的解說

。   ►《環球郵報》   小規模家庭和生育率的驟降,儼然已成為全世界的問題。多虧有這兩位作者為此寫了一本深具啟發性的指南。   ►《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   作者論點清晰、敏銳且可讀性強,顛覆了一般人對環境到移民的一切觀念,是場對傳統智慧的刺激挑戰。   ►《寇克斯書評》   自一九六〇年代以來,世界各地都發出災難性的人口過剩警告。但經過深入研究的專家解釋,警告並未成真背後的原因,將讓你我都大吃一驚……   ►《書目雜誌》   我們對於地球人口的認知是否有誤?多虧作者艱辛地查核事實與有力的分析,在這本書中進行重新評估,並提供充足且有說服力的論據。   ►《星期日郵報》   這本

易讀、易懂的書,需要你我的立即關注。     ►《星期日泰晤士報》   有趣的研究。   ►《文學評論》   論點清晰又平衡。   作者簡介 達瑞爾.布瑞克 Darrell Bricker   卡爾頓大學政治學博士,並擔任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博士研究員。在加拿大前總理穆爾羅尼任職期間,曾以公眾意見研究總監的身分服務於加拿大總理辦公室。現任全球最大調查研究公司益普索的公眾事務(Ipsos Public Affairs)首席執行長,是企業聲望、社會調查以及政治選舉預測領域的專家。 約翰.伊比森 John Ibbitson   加拿大最大的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Globe and Ma

il)自由作家。擁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其報導與專欄主要涉及北美的政治與全球人口統計趨勢。出版多本作品,並曾獲國家報紙獎、唐納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國家圖書獎、延齡草圖書獎和多倫多市圖書獎提名。   兩位作者本身都是成功的作家,第一本合著《大轉變》(The Big Shift)(暫譯)是對加拿大政治變化的一項研究,成為該國排名第一的暢銷書。 譯者簡介 李祐寧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旅居海外,目前從事專職翻譯工作。譯作包含《投資心理戰》《會計帝國》《被壓榨的一代》《說理》《金融投機史》《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等。   各界推薦 序:走遍六大洲,窺見人口衰退的真相

第一章 人口簡史 第二章  馬爾薩斯與後繼者們 第三章  歐洲一片白髮蒼蒼 第四章  亞洲經濟奇蹟的代價 第五章  寶寶經濟學 第六章  非洲問題 第七章  巴西的工廠關門大吉 第八章  移民的推力與拉力 第九章  印度象崛起,中國龍衰退 第十章  第二個美國人的世紀 第十一章  衰退時代下的文化滅絕 第十二章  加拿大的解決之道 第十三章  未來的挑戰 致謝 註釋   序 走遍六大洲,窺見人口衰退的真相   「是個女孩。」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日,在即將跨過午夜時,丹妮卡.梅.卡馬丘(Danica May Camacho)在擁擠的馬尼拉醫院裡誕生,正式宣告全球人口突破七十億大

關。事實上,也有可能是幾個小時後在印度北方邦村落裡誕下的納吉斯.庫瑪(Nargis Kumar),帶領人類跨過這道門檻。或者,也可能是那名誕生在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小男孩──彼得.尼可拉耶瓦(Pyotr Nikolayeva)。   當然,也有可能這一切跟他們無關。那個正式帶領我們邁向七十億人口大關的小生命,他/她的降臨並沒有任何鏡頭或儀式性演說為其留念,因為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與地點。我們唯一能肯定的是,根據聯合國的最佳預測,全球人口將在該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前後,突破七十億。各國也相應地選擇了幾名新生兒如丹妮卡、納吉斯和彼得等,做為這歷史性分水嶺的象徵。   對許多人而言,這並

非值得載歌載舞的時刻。印度的衛生部長古拉姆.納比.阿札德(Ghulam Nabi Azad)認為,全球人口上升到七十億「不僅無法讓人喜悅,反而使人憂愁︙︙只有當人口穩定下來後,我們才能享受喜悅。」   這也是許多人的擔憂,他們警告著人口危機降臨的可能。智人隨心所欲地繁衍著,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估計,每年有至少一億三千萬名新生兒,而這些小生命正壓迫著我們在食衣住行條件上的應對能力。隨著人類擴散到全球各地,森林消失了,物種開始滅絕,大氣變得溫暖。   這些先知們宣稱,只有當人類願意拆除這顆人口炸彈,我們才不至於面臨愈來愈嚴重的貧困、糧食短缺、衝突與環境劣化。如同某位現代版馬爾薩斯(Malth

us)所言,「除非出現劇烈的人口成長衰退、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或素食主義在全球廣泛興起──亦即所有與當代潮流為之相反的發展,否則人類將面臨富足時代的終結。」   然而,這一切都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足以做為二十一世紀,同時也是人類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將在未來約莫三十年內,也就是人口開始減少時發生。一旦人口衰退開始,就無法停下腳步。我們面臨的不是人口爆炸的挑戰,而是人口驟減的隱憂──人類一族必須面對殘酷、且代代皆須承受其壓力的淘汰,而這樣的情況過去從未發生。   倘若你認為這聽起來過於聳動,我一點也不意外。聯合國預測在進入二十二世紀、人口開始穩定前,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內從七十億,成長到一百一

十億。然而,有愈來愈多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學家認為,聯合國的預測過高。他們認為,較有可能的情況是人口在二〇四〇年至二〇六〇年間,攀升到九十億的高峰,接著開始衰退,而這種情況甚至會促使聯合國,為這個趨勢選出代表性的死亡個案。在本世紀結束前,我們或許會退回此刻的水準,且人口成長也會穩定下跌。   全世界約有二十幾個國家已經出現人口衰退的情況;到了二〇五〇年,數量甚至會攀升至三十幾個。某些最富裕國家的人口,年年都在衰退:日本、韓國、西班牙、義大利以及多數東歐國家。「我們是一個瀕死的國家。」義大利衛生部長比阿特麗絲.羅倫辛(Beatrice Lorenzin),於二〇一五年時感嘆。   但這不是什麼

大新聞。真正的大新聞是:人口最多的開發中國家也因為生育率愈來愈低,而變得愈來愈少。數年後,中國就會開始面臨人口流失;在本世紀中葉,巴西和印尼也會跟進。即便是很快就會成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其人口也將在一個世代後進入穩定,接著開始下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的生育率,目前仍舊很高。然而,即便在這裡,年輕女性獲得受教權和學會避孕方法的發展,也讓事情出現了改變。非洲國家那隨心所欲的嬰兒潮,很有可能用比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預期還快的速度,畫下句點。   在學術研究與政府報告中,處處皆能看到生育率正在加速下滑的跡象,而其他現象只能透過與一般民眾的訪談得知。所以為了搜集本書的研究資訊,我們這麼

做了。我們飛到六大洲的數個城市:從布魯塞爾到首爾,奈洛比到聖保羅,孟買到北京,還有棕櫚泉、坎培拉、維也納。當然,還有更多停留點。我們和學者及政府官員交談,而且更重要地──我們也和年輕人談:大學校園和研究機構,以及各地的貧民窟。我們希望知道他們對於自己這一生最重大決策的想法:是否、以及什麼時候生孩子。   人口衰退無法被歸類為一件好事或壞事,但其確實是一件大事。今天所生下的孩子,將在一個與我們當前處境和預期極為不同的世界裡邁入中年。她/他發現這個世界更為都市化,犯罪率更低,生活環境更理想,但也有著更多的老人。要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但要滿足生活開銷卻變得不容易,畢竟醫療看護與老人退休金吃掉了她/

他大部分的收入。學校變得更少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孩子了。   要想感受人口衰退所造成的衝擊,不需要等到三十或四十年後。在已開發國家,我們早就置身其中:從日本到保加利亞,由於年輕勞動力與消費者數量銳減,導致提供社會服務,甚至是推銷冰箱都變得更難。日漸都市化的拉丁美洲與少數非洲區域裡,由於女性愈來愈能掌握自身命運,相同的情形也在上演。我們會發現許多家庭中的孩子變得愈來愈晚才搬出去,因為他們根本不急著成家立業,也絕對不想在三十歲前就生孩子。在動盪不安的地中海區域,我們也能看見為了逃離艱困局勢的難民們,湧入那已經開始變得空曠的歐洲領土。   很快地,我們或許就會目睹此一發展對全球國力角力戰所造成的

影響。而人口衰退或許也會主宰數十年後的戰爭與和平本質──某些國家必須焦頭爛額地應付著人口縮減與老化問題,某些國家的人口卻依舊平穩。未來數十年所必須面對的地緣政治挑戰,或許將涉及該如何適應並協調那因為一胎化政策而被憤怒與驚惶包圍的中國。   某些擔憂人口衰退會導致災難的人,提倡透過國家政策來提高每對伴侶願意擁有的孩子數目。然而證據已經顯示此舉無效。「低生育率陷阱」告訴我們,一旦生一個或兩個孩子成為常態後,常態就會繼續下去。伴侶們不再視生孩子為實踐家庭義務或向神交差的一部分。相反地,他們視撫育孩子的舉動為一種個人成就,而就這個目的而言,一個孩子就滿足了。   解決人口衰退問題的其中一種辦法,就

是輸入替代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兩位加拿大人想要寫下本書。數十年以來,與多數大型已開發國家相比,加拿大接受的移民人口數量最多(按人均數計算),同時種族對立、貧民窟問題或針對此議題爭執不休的情況,也比其他國家來得輕微。這是因為加拿大視移民為一種經濟政策──在擇優制度下,加拿大移民者平均受教程度比本地人還要高。此外,加拿大也採納了多元文化主義:在其文化馬賽克(cultural mosaic)之下,人人共享慶祝自己原生文化的權利,這也塑造出地球上少數幾個較和諧、繁榮且多語言的幸福社會。   並非所有國家都能以加拿大那般泰然自若的態度,接納湧入的移民潮。許多韓國人、瑞典人和智利人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法

國堅持移民者必須有身為法國人的自覺(儘管許多老法國人根本不認為辦得到這種事),導致移民社群被孤立在邊緣地帶,與社會格格不入並低人一等。英國則預測該國人口會繼續成長,並在本世紀末時,從今日的六千六百萬成長到八千兩百萬──只要英國人願意繼續接納穩定的外來移民。但脫歐公投顯示,許多英國人希望將英吉利海峽變成一道護城河。為了應戰人口衰退,各國必須同時接納新移民和多元文化主義;前者很難,而後者對某些人而言,更是不可能。   在諸多強權中,美國獨特地因為人口衰退而受惠。數世紀以來,美國總是歡迎新移民,先是大西洋彼岸,然後是太平洋,接著是今日德州的格蘭河岸(Rio Grande)。數百萬人興高采烈地跳進這

個大熔爐(美國版的多元文化主義),豐富了彼此的經濟與文化。移民讓二十世紀成為美國的時代,而繼續接納移民能讓二十一世紀依舊為美國的天下。   但凡事總有例外。近年來,高漲的陰謀論、本土主義者與美國優先者,威脅要切斷那曾經讓美國之所以強盛的移民潮,並在邊界築起一道與世隔絕的高牆。在川普總統(Donald Trump)的率領下,聯邦政府不僅嚴加遏阻非法移民,更同時遏阻了具有技術的移工。這對美國經濟而言,無疑是一道自殺政策。如果這樣的變化是永久性的,如果美國人毫無理智的恐懼讓他們背棄了原有的移民傳統,並將世界拒於門外,那麼美國在人口、權力、影響力及財富方面,也將步上衰退一途。這是每一位美國人都必須做

出的決定:做一個開放、具包容力且歡迎外來者的社會,還是一個閉關自守並因為孤立而凋零的國家。   過去,人類此一種族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我們自發性地選擇減少人口,而這樣的選擇會是永久的嗎?答案是:非常有可能。儘管有時政府確實能透過慷慨的兒童照顧福利及各種補助,來提高夫婦願意撫養的孩子數量,卻怎麼樣也無法將生育率提高到足以永續維持人口數量的替代率──也就是每名婦女生下二.一個孩子。除此之外,這些政策的代價也非常高昂,因此在經濟不景氣時,預算往往會立刻被刪減。而讓政府去說服一對原本不打算生的夫婦生孩子,在道德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爭議。   在我們逐漸適

應這個愈來愈小的世界時,我們該慶祝抑或哀悼人口的凋零?我們會努力確保人口的成長,還是欣然接受一個人人都能活下去且比較不需要拚命的世界?答案仍然未知。或許某位詩人會發現,人類有史以來,這是頭一遭顯得如此蒼老。   第四章  亞洲經濟奇蹟的代價愈來愈老的日本井深大(Masaru Ibuka)是一名深感挫折的執行長。身為索尼(Sony)企業的共同會長,他很喜歡一邊走路一邊聽歌劇,而索尼那台旗艦型攜帶式卡帶錄音機 TC-D5 儘管常見,卻還是太笨重了。於是,他請工程師為了他的個人需求,設計出一台真的能便於攜帶的產品。井深大對交上來的成品非常驚艷,因此帶著產品跑到會長盛田昭夫(Akio Morita

)的面前,說道:「你不覺得一台可以讓你邊走邊使用的立體聲卡式播音機,是一個超棒的點子嗎?」隨身聽於是問世了。索尼的工程師刪去原有卡式錄音機的揚聲器及錄音功能,設計了一款更輕盈的耳機,並將裝置的效能強化到僅用兩顆三號電池就能驅動的程度。在進行了少許的宣傳活動後(畢竟當時對攜帶式音樂播放裝置的需求仍為未知),索尼於一九七九年七月推出了 Walkman,並期望能在一個月內賣出五千台。然而,銷售量居然直接大破五萬台,卡式隨身聽也成了一九八〇年代的象徵性代表。而研發出更便宜、音質更動聽的攜帶式音樂系統的嘗試,在歷經 Discman、iPod 及智慧型手機後,演化成如今我們隨身就能享受的音樂串流資料庫。W

alkman 成為日本創意及行銷遠見的巔峰里程碑,但自此之後,幾乎是一路往下。倘若你想要了解人口衰退對一個社會的影響,不妨看看日本。一九五〇年,在日本努力地想要重建因為二戰而被摧毀的經濟時,日本婦女的平均預期生育率為三個孩子。但當「日本製造」在一九五〇年代成為廉價且劣質的代名詞時(請回想老舊的電晶體收音機),日本母親開始選擇生少一點孩子。到了一九七五年代,隨著日本製造成為品質與高價位的代表(以豐田汽車的 Corolla為例),且該國也成為已開發國家後,曾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這個國家,其生育率下滑到替代率之下,並於二〇〇五年降到最低點一.三,接著再些微反彈到如今的一.四。這種情況在大型已開發國家

內並不罕見,但日本與典型的歐洲或北美洲國家卻很不同。日本人可是──嗯,非常的日本人。日本是一個秉持血統主義(jus sanguinis,也稱屬人主義)的國家:獲得公民身分的條件就是透過血緣,或更準確而言──透過擁有公民身分的雙親。倘若丹麥籍夫妻在加拿大生下孩子,這名孩子同時會是加拿大與丹麥的公民;但同樣一對丹麥夫妻在日本生下孩子,這名孩子只會是丹麥的公民。

水地暖加熱裝置之研究

為了解決北方碳素電暖器的問題,作者陳聘東 這樣論述:

供暖是寒帶或亞熱帶國家(地區)居民冬天生活的基本需求。以中國大陸為例,由於人口眾多,是當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供暖需求地區之一,其絕大部分的供暖型態,即是利用天然氣為熱源加溫水,將熱水透過集分水器輸送到室內地面裝飾材料下方鋪設的導熱水管,再經由空氣室內對流,達到暖房效果,此供暖型態一般稱為『水地暖』。早期水地暖的熱源是燃煤鍋爐燒水,因霧霾空汙問題嚴重,在近年逐步改由天然氣替代煤炭。天然氣看似比過去燃煤乾淨許多,但是很多研究資料顯示,燃氣仍會製造包括《京都議定書1997》所定義的各種「溫室氣體」。截至目前,由於燃氣設備在家庭中仍存在一氧化碳中毒與氣爆的安全問題,因此天然氣仍然不是理想的乾淨能源。本

研究企圖利用奈米碳管具有快速升降溫、高效能加熱、能耗少的特性,運用已知的奈米碳管加熱模組,針對既有水地暖設施的規格要求,開發一個替代天然氣能源的新型綠能加熱裝置。透過SWOT策略分析與TRIZ發明原理,組合水地暖設備要求的設計概念,達到高效率、低耗能與安全的加熱器機構設計目標。

改變世界史的12種新材料:從鐵器時代到未來超材料,從物質科學觀點看歷史如何轉變

為了解決北方碳素電暖器的問題,作者佐藤健太郎 這樣論述:

  科學與文明的化學反應、材料與歷史的物理變化 日本獲獎科普作家佐藤健太郎解析撰述 鐵、橡膠、膠原蛋白……等十二種材料 如何轉動時代之鑰、開啟改變歷史的關鍵時刻   從材料科學角度建構全球史! 本書介紹12種你最熟悉,卻未想過他有扭轉世界歷史能力的材料。 世界的變化快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音樂載體即是一例,自戰後從唱片到CD登場後不久就讓出了寶座,至今由網路的串流及影片網站取代,急速消失。變化難以預測。作者認為世界如此快速變化,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材料」。自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至今,這些名詞證明了材料的出現是文明邁向新階段的關鍵。回到唱片的例子,最早的唱片是以蟲膠製成

,五○年代由於更加耐用便宜又易於量產的聚氯乙烯(PVC)唱片出現,使得流行樂的巨大市場成形。 推動歷史的材料有很多種,既有大量普及的材料,也有被競相爭奪的稀有材料,有自然和加工的材料,也有人工材料。本書選出其中十二種並介紹相關的歷史,希望能和讀者一窺材料才是打開時代之門的鑰匙。   ▌人人都愛黃金,但卻「不實用」 黃金是最為人渴望,也是集歷史於浪漫於一身的存在。黃金在牙醫治療或是電子上的用途都是很後期才被開發的,古代的黃金,如同希臘神話邁達斯國王點石成金故事所說本身毫無用處,主要是作為裝飾和貨幣,後者是最重要的用途。作者從神話切入,並介紹了黃金在日本的歷史,以及人類對黃金的追求,如淘金熱、西班

牙對印加帝國的征服,還有煉金術從現代化學的角度來看,要在燒瓶裡轉換元素是不可能的,但數千年的鍊金術發展中也發現了許多化學物質,磨練出基本化學實驗技術,化學進步後也才發現了黃金的新用途:導電。 作者也介紹了黃金的化學特性、作為貨幣的變化。今日的黃金已不再作為貨幣,但在人們心中仍是高價而保值的金屬,寄託著人類的想像。黃金卻造就了它吸引人目光的無限魅力,甚至成為計量「價值」的重要素材。   ▌從黏士到堅硬材料,陶器成為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存在 陶瓷器的燒製是考古學者判斷文明的指標,也是自古便為世界各地人們常用,至今仍是生活裡被廣泛使用的材料。目前考古所知最早的燒製品是在中國湖南省出土,大約一萬八千年前的

土器。日本則是在冰河期結束時開始使用。各種形式的燒製品有助於水以及食物的儲存和調理,大幅提升人類的繁榮。 作者從化學變化來解釋為什麼黏土經過高溫能變得更加堅固耐久,並介紹了中國低溫燒製的陶藝技術(秦俑、長城磚塊)還有為了取得燃料過度砍伐森林對環境的影響,並從釉藥的進步再帶到白磁在中國和歐洲瓷器頂點梅森瓷器的起源,最後提及現代科學技術和陶瓷材料。伴隨人類超過萬年的陶瓷器,作為材料還隱藏著各式各樣的潛力。   ▌膠原蛋白不只留住青春,還在戰場上保你一命 經歷多次的冰河期以及必須跨越寒冷地域旅程的人類,在很長的時間裡唯一的防寒衣物是動物毛皮。毛皮要能使用必須經過加工,鞣製過的皮革具有柔軟度,能保溫且

輕盈,即便在有許多替代材料的今天依然很受歡迎,其祕密就在皮主要成分的膠原蛋白上。 作者從生物化學角度介紹膠原蛋白的特殊結構和重要性,膠原蛋白約占人體的三分之一,但和其他蛋白質的構造以及功能不同,主要是位於細胞外,發揮連結的作用,也是皮能維持柔軟彈性的原因,也是骨頭和肌腱的主要成分。骨頭是舊石器時代人類重要的硬質材料之一。蒙古帝國征服世界所使用的複合弓是在木製弓內側貼上動物骨頭或肌腱來加強彈性和硬度。貼合兩者的明膠、也是由膠原蛋白而來。除此之外,膠原蛋白也用在底片的塗料上。 今日由於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和替代材料的開發,皮草皮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常見,底片也被數位相機取代。但膠原蛋白作為美容、醫療修

補,還有生物醫學植入材料受到矚目。若說由植物產生的材料中最重要的是纖維素,那麼動物材料裡最重要的就是膠原蛋白。   ▌運用最廣泛的金屬王者 鐵是材料之王。但鐵本身是柔軟的白色金屬,需要和其他金術製成合金才能擁有堅硬的優點,且容易鏽蝕,融點高達一五三五度,需要一定技術才能加工。鐵的優勢在於(和其他金屬比較下)易於取得。如果黃金的是稀少尊貴的代表,鐵就是能廉價大量生產的代表。 為什麼鐵的存在數量比其他金屬多?作者認為解答在核物理學中。人體由許多元素構成,包括碳、氧還有鐵等元素。這些元素是從星星而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內部超過一千萬度以上的高溫裡,核融合產生新的元素,我們的太陽中進行的是氫的融合,產生

了氦。更加古老而巨大的恆星中則有更重的原子融合出更重的元素,但並非永無止境。元素合成的界線就是鐵,是最安定的存在。地球上的重金屬還有人體中的重元素,可以說都是星星的碎片。現在的宇宙最多的仍是氫元素,和排名第二的氮元素總和大約佔全宇宙百分之九九點八七。但經過數百億數千億年後,鐵的比例會逐漸增加,最後變成都是鐵素的寂靜空間。 後半作者以鐵合金中最重要的鋼為切入,從西臺人和鐵的歷史說起。西臺人因鍛造鐵器而興盛,衰亡可能為了鍛造而跟過度砍伐森林有關。另一假設是西臺人為了尋求森林資源東進,後被稱為韃靼人。西臺帝國以及製鐵技術擴散的歷史還有很多疑問尚待證明。後半則是介紹日本刀的鍛造,還有不銹鋼的歷史。 從

西臺以來人類進入鐵器時代,恐怕鐵會持續材料之王的寶座直到人類消亡。   ▌纖維素造就了傳播之王 纖維素是地球上最大量的有機化合物,全球植物每年共可產出一千億噸。這樣大量的素材實際已被人類廣泛運用,從布料、食品、藥物錠劑都有纖維素,其經過化學加工後在高科技製品中也是不可缺的材料。但生活中最常間的纖維素製品應該是紙。 本章中作者從蔡倫的發明談起,蔡倫發明的紙重要性在於不但原料價格低廉,品質亦大幅提升,使得文化易於保存和傳播,並使中國能發展出書法等藝術。科舉制度能持續到二十世紀,紙的存在也功不可沒。作者從化學角度解釋纖維素的強韌和特點,並介紹了製紙技術在日本的發展以及和紙的特點,還有製紙技術因怛羅斯

之役傳到西方,以及印刷術的發展等。 纖維素作為主要知識和情報載體的王者地位,直到二十世紀後半才因磁性紀錄載體的出現而受到威脅。但陪伴人類兩千年的紙,作為材料也出現了大進展,那就是奈米纖維素(Nanocellulose)的出現,具有輕量而高強度的特點,混合其他材料可能製作出能通電的紙。雖然目前仍有成本高昂的缺點,未來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或許會成為今後社會發展的關鍵吧。   ▌千變萬化的碳酸鈣   若説鐵是材料的王者,碳酸鈣就是大明星。碳酸鈣來自石灰岩,即便是資源貧乏的日本也相當豐富。從教室裡的粉筆到食品添加物,濕壁畫的使用材料,碳酸鈣用途廣泛,在藝術上嘉惠人類良多。作者從地科角度說明碳酸鈣在地球

大量存在的理由。地球誕生時大量二氧化碳溶於海水,並和海底火山噴發的鈣元素結合,這讓地球大氣裡的二氧化碳比例下降,降低氣溫。和地球大小和質量類似的金星就沒那麼好運,海洋在吸收二氧化碳前就被蒸發,結果殘留大量二氧化碳,溫室效應讓溫度高達四百度以上。 石灰和木灰是最易取得的鹼性材料。粉碎的石灰石或貝殼經燒過後的生石灰具有殺菌效果,且能用來照明。石灰能調節土地酸鹼,是糧食生產的重要物質,也能用在防止病蟲害上。宮澤賢治也曾為推廣石灰的使用而奔走。但石灰最重要的用途是作為水泥,能用做建材,其中最能有效利用的就是羅馬人。條條大路通羅馬,固定大路表面的石板還有各種公共建築的都是水泥。 後半段作者則將重點放在海

洋生物。地球誕生時融入海水的二氧化碳也對海生物造成的影響,形成他們禦敵的硬殼。現在能有那麼多大量便宜的攤酸鈣能使用,也是受惠於當時的海中生物。然而碳酸鈣產物也有高價品,即是珍珠。作者在此介紹了珍珠的歷史、日本養殖業的發展,最後提到珊瑚礁和地球暖化危機。   ▌編織出帝國的柔軟素材 作者回憶小學時社會科背誦的地圖符號裡有「桑田」記號,由於當時周遭環境裡已經看不到桑田,作者一直對這個記號抱著疑惑。在昭和初年,桑田面積占日本農地四分之一,大約四成的農家養蠶,這也對日本農家建築和習俗產生影響。『日本書紀』和中國神話都顯示絹很早就出現在人類歷史中,也影響到日本的漢字。 絹觸感光滑,帶有光澤且耐用,並具有

透氣性且能保溫,理由是其成分絲蛋白的性質以及製程上。作者從化學結構和纖維形狀來解釋原因,並介紹絲路的歷史、以及日本從平安朝到現代的養蠶取絲歷史,包括蠶的品種改良、製絲工廠在日本現代化過程的角色。在化纖取代蠶絲的現在,桑田的地圖符號已在二零一三年廢止,科技也將目標轉向蜘蛛絲的利用,或許也可能有強化蠶絲的出現。   ▌運動與交通的世紀革命 二○一七年富比世公布的運動員收入排行榜裡,前百大中球類運動就占了九十名。風靡全球的球類運動裡,許多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誕生。這些運動中,比如足球擁有悠久歷史,棒球最初的比賽方式和現在完全不同,但都在差不多的時期裡大幅發展,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品質優良的橡膠普及,讓球本身

能大幅改良且有穩定品質的緣故。作者接下來介紹了天然橡膠的產生,並從化學結構來說明橡膠有彈性的秘密。哥倫布第二次航行中發現橡膠並帶回歐洲, 英國化學家發現他能擦去鉛筆字跡。但橡膠能被廣泛使用,則是在固特異發明硫化處理使得汽車發明產生交通革命。作者再次提起材料和時代的關係性,他認為如果是中國道士取得橡膠,或許是否也能發明加硫法,若是把橡膠交給羅馬人,是否能讓幫助羅馬帝國更加擴張。想像各種可能,也是一種樂趣。   ▌地球兩端的吸引,開發了強力磁鐵的應用 為什麼磁鐵能吸引鐵的謎直到二十世紀才被解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電子旋轉產生磁性。電子的旋轉方向有兩種,一般物質中兩者數量相同,抵消了磁力,但由於鐵的原

子構造特殊,無法抵銷,因此產生磁性。人類發現磁鐵時間尚無定論,中一個說法是遊牧民族的鞋或拐杖上的鐵製品吸住了黑色的磁石,而發現了天然磁鐵。最早利用磁鐵的是中國人。作者在此介紹了指南車和「天子南面」的由來,還有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以及古代人因磁石「偏角」現象產生的困擾。伊能忠敬在一八一七年繪製出正確的日本地圖,他的仔細測量是最大的因素,但也受惠於當時日本附近的偏角近乎於零的運氣。 作者接下來介紹了物理學上第一部闡述磁學的專門著作《論磁石》,再從地球的地磁場延伸到近代電磁學的誕生以及在記錄媒體上的應用。最後則介紹了近代日本對強力磁鐵的開發。 ▌人類在天空遨翔的最大功臣 鋁是地球上非常普遍的元素,在地

表上的含量僅次與氧和矽,排行第三。但由於鋁和氧的結合太強,長久以來都是以氧化狀態存在,直到一八二五年才首次被提煉成金屬。具有輕盈、合成後有能有一定強度的優點,鋁作為金屬被人類使用的歷史卻只有兩百年左右,直到二十世紀才確立了量產方式而被廣泛使用。 作者本章中介紹了鋁的歷史,丹麥化學家成功提煉出鋁,以及法國拿破崙三世對鋁的熱愛,還有十九世紀分別成功提煉出鋁的美國科學家。並從化學角度解釋鋁為何輕盈、以及如此容易氧化的元素為什麼位是不易鏽蝕的材料,以及鋁在飛機製造上的應用等等。 ▌無所不在的塑膠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也污染了未來 作者幼年裝著果汁的玻璃瓶,在一九八二年的食品修正法後被塑膠取代。輕盈,耐用,價

格低廉又容易形塑和上色,還可製作出不同的強度跟機能,塑膠取代了許多素材被應用在今天的日常生活、甚至航太用途上。而最早察覺到塑膠的人是誰呢?作者從工匠獻杯給羅馬皇帝的故事推測,那個不會粉碎的玻璃杯說不定就是塑膠材質的。作者引用日本工業規格的定義,塑膠是一種以高分子物質為主原料以人工製成各種用途的固體,並從分子和化學結構來說明這個定義,並介紹人工合成樹脂的歷史,從十九世紀的硝化棉、到二十世紀確立高分子的概念,到尼龍、聚乙烯的發明以及量產。最後提及塑膠的未來發展以及海洋污染的問題。   ▌影響近代科技最主要的元素:矽 僅僅一個世代,電腦就從企業或是研究機構裡的巨大機器化身為智慧型手機,成為日常生活的

一部份,這數十年來的社會變化,也有許多和電腦有關,因此矽是代表現代社會的材料。 在過去,人類也為了精密計算打造出各種工具,作者從古代希臘人打造用來計算天象的安提基特拉機械開始介紹,談及十七世紀著名的數學家帕斯卡、萊普尼茲設計過齒輪式的計算機,被視為電腦先驅巴貝奇的計算裝置開發、到真空管電腦的誕生。但電腦能發展成今日的樣貌,還是因為矽。 矽和氧是週期表上下相鄰的元素,性質類似,但在生物界幾乎沒有矽的存在。作者從此出發介紹矽的特性、化學構造以及用途,還有半導體從鍺到矽的發展過程,以及對電腦、人工智慧等產業的影響。  

成人鷹架探究教學於耐逆境可食野菜之學習成效研究

為了解決北方碳素電暖器的問題,作者羅淑棠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謝誌 III目錄 IV圖目錄 VII表目錄 VIII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 1一、 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1二、 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與氣候變遷關係 2第二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問題 6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6二、 研究問題 8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研究範圍界定及限制 9一、 名詞解釋 9二、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第一節 耐逆境可食野菜相關研究 11一、 可食野菜 11二、 耐逆境可食野菜 14第二節 鷹架探究教學法與學習遷移相關研究 20一、 鷹架探究6E相關教學研究 20二、

學習遷移理論 34第三節 運用6E鷹架探究教學模式於耐逆境可食野菜課程 36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第一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場域 44一、 研究對象 44二、 研究場域 44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44一、 個案研究法 44二、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45第三節 教材與教學設計 49一、 成人學習特性 49二、 教材設計與架構 49三、 教學設計與教學流程 51第四節 篩選個案訪談的工具 60第五節 個案訪談工具 62一、 焦點討論法心得寫作 62二、 個案訪談記錄 63第六節 質性資料處理與分析 64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66第一節 耐逆境可食野菜的基本

概念知識能力 66一、 具系統化的數位多媒體教材能提昇概念知識 68二、 科學研究與醫藥文獻能提昇學習興趣及食用信心 75第二節 戶外植物體驗學習能強化基礎概念知識,提昇自然觀察力 82一、 戶外五種感官體驗學習可提昇植物辨識能力 84二、 戶外體驗學習可增進植物耐逆境概念、環境污染與健康的警覺性 91第三節 小組體驗探究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引發自主學習動機 97一、 分組實作體驗教學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 99二、 分組合作體驗學習能促進成人自主學習動機 105第四節 分享評析有助反思分析,促進知識內化 111一、 教師評析可以修正小組探究結果,學生本身隱性顯性知識相交流,有

助學習反思 112二、 同儕典範學習可以促進知識內化,提昇學習反思 114第五節 精緻內化作品發表,有助食品加工開發能力 117一、 作品發表,有助學習者統整所學進行發想與創作 119二、 期末作品發表會有助知識技能、情意提昇作用 123第六節 學習近遷移能力—學以致用在氣候變遷蔬菜作物調適執行力 134一、 運用在氣候變遷農業生產調適或減緩的實踐上 135二、 具氣候變遷危機意識及調適知識 145第七節 因應未來更複雜氣候變遷情境及不同情境之學習遠遷移能力 149一、 防災調適之學習遷移力 150二、 結合相關知識與經驗應用在其他領域之學習遷移力 154第五章 結論與建

議 158第一節 結論 158一、 系統化的數位媒體PPT教材能促進基本概念知識 158二、 在戶外植物體驗學習能強化概念知識,有助提昇自然觀察力 159三、 小組體驗探究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引發成人自主學習動機 159四、 在小組實作作品的分享評析有助反思分析,促進知識內化 159五、 精緻內化期末作品發表,有助食品加工開發能力 159六、 具延伸擴展應用在相同情境的學習近遷移能力 160七、 具延伸擴展應用在未來更複雜的氣候變遷及不同情境的學習遠遷移能力 160八、 結語 160第二節 建議 161第三節 教學反思 162參考文獻 163附錄 182圖目錄圖 1

-1 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作物的影響 3圖 1-2 耐逆境可食野菜與氣候變遷關係 5圖 2-1 「近側發展區」的動態本質示意圖 21圖 2-2 「ZPD」的動態本質 23圖 2-3 以學習者以活動為中心的「6E探究學習環」 34圖 2-4 「6E學習環探究模式」教學理念設計 36圖 2-5 「6E鷹架探究教學」各階段教學設計、目標與研究目之關聯圖 43圖 3-1 研究架構 46圖 3-2 研究流程圖 48圖 3-3 耐逆境可食野菜教材架構圖 50圖 3-4 成人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之教學流程圖 59圖 3-5 研究個案篩選流程圖 61圖 5-1 6E鷹架探究教學研究於成人

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之成效 161 表目錄表 2-1 蔬菜常見急性傷害之誘因與可能出現之症狀 15表 2-2 臺灣15種野外耐逆境可食野菜對不同逆境忍受能力 19表 2-3 「6E學習環探究教學模式」,各階段教學重點 37表 2-4 6E鷹架探究教學各階段鷹架種類及支撐情形 37表 3-1 6E鷹架探究式教學模式各階段之教案設計、教學內涵及目的 52表 3-2 耐逆境可食野菜單元課程設計 53表 3-3 「耐逆境可食野菜辨識能力評核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62表 3-4 個案訪談受訪者之背景資料 64表 3-5 個案訪談受訪者之質性資料編碼表 65表 4-1 數位多媒體PPT教材

講授對概念知識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67表 4-2 戶外植物體驗學習對提昇基本概念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84表 4-3 小組探究實作體驗對食品加工技能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98表 4-4 小組作品之分享評析對反思修正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表 112表 4-5 精緻內化之期末作品發表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118表 4-6 學習近遷移-學以致用在氣候變遷執行能力統計分析 134表 4-7 學習遠遷移-防災調適能力以及應用在不同領域能力統計分析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