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明勳寫的 解鎖!北號誌樓 和GregGrandin的 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雄市前鎮區待售房屋的歷史成交紀錄及各大房仲開價比較 實 ...也說明:高雄市前鎮區前鎮加工出口區買屋比價。共有0筆,新上架0筆,最新降價0筆,2021/11/03更新。彙整信義房屋、永慶房屋、591等各房仲待售房屋,一站比較所有開價滿足您尋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劉梅君所指導 張宗坤的 我國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1927-1984) (2021),提出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動史、法律史、法律形成、法典化、勞動基準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楊護源所指導 黃瑛明的 沙地桑田紀: 高雄前鎮沙地地區之研究(1920-1970) (2020),提出因為有 前鎮河、前鎮國小、沙地、築港、台碱的重點而找出了 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檔案瑰寶-繁榮經濟的高雄加工出口區 -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則補充:民國55年12月3日,政府於高雄設立臺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成功促使產業升級,穩定經濟發展,引導開設其他加工區,這項建設乃當時獨步全球的做法,也引起國際關注,許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解鎖!北號誌樓

為了解決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的問題,作者謝明勳 這樣論述:

  高雄港站「北號誌樓」是國內僅存最完整的傳統機械電氣操作型態號誌樓,昔日扮演控制縱貫線、屏東線,及臨港線進出高雄港站眾多轉轍器和號誌機的繁重角色,如今雖因不再有列車進出而解除任務,但建築本體及控制設備仍保存完整,是見證鐵道技術發展的珍貴工業遺產。     本書從高雄鐵道的起源、鐵道路線的演變,到北號誌樓的誕生、作用,以及號誌樓內部閘柄的機械運作原理,再到停用後的保存與活化利用,完整記錄了高雄港站北號誌樓的前世與今生。   本書特色     1. 台灣僅存最完整的傳統機械電氣操作型態號誌樓,其歷史與操作原理大公開。   2. 透過文字與歷史照片、站區規劃圖、路線圖等,講述高雄港站區與北號誌

樓的歷史演變;搭配號誌樓剖面圖、機械聯動圖等,解析北號誌樓的實際運作;最後從調查研究與復原規劃圖中探討北號誌樓的活化與再利用。   好評推薦     北號誌樓所保存的機器設備,每一件都十足珍貴,特別是列車進出站,開通進路時,控制轉轍器鎖錠及顯示號誌狀態的「發條式限時解鎖器」,仍完整地保留著,對於研究鐵路號誌裝置的人而言,在理解機械構造及運轉安全設計的基本原理上,絕對是值得參考的重要設備。―(日本)鐵道博物館副館長 荒木文宏     雖然臨港線鐵路已經停駛,但是保存下來的舊高雄港站區,除了軌道外仍有室內機具完整的號誌樓聯動機械。在「工業遺產2.0」的保存思維上,號誌樓內的各式機械,即便不能百分之

百回復原本用途,仍可直接演示其運作的原理,這正是「工業遺產2.0」保存的極佳範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洪致文     如果用車站人生來形容鐵道運轉本業,那麼這個號誌樓就有如是人的靈魂一樣,是集站務於一,只要此處運作順暢則一切大致平穩運行,所以也可說號誌樓指揮若定就有如車站內的定海神針一般。―台灣鐵路管理局第二十任局長 周永暉

我國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1927-1984)

為了解決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的問題,作者張宗坤 這樣論述:

解嚴前夕的1984年,勞動基準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論者多據此猜測:自戰後至該法制定前,保障勞工核心勞動條件的勞動基準法制並無可觀或變化之處;一切勞動保護皆因且皆自勞基法而生。透過台灣各圖書館、檔案管有機關與機構典藏的檔案證據、新聞報導與回憶史料,同時借鑑台灣法律史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嘗試反駁此一命題的同時,也將說明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所反映的社會、經濟、政治意涵,從而顯現勞動法律史對社會史、經濟史和政治史的可能貢獻與對話關係。關於台灣勞動基準法制的發展脈絡,本文討論的時間範圍起自勞工法典起草的1927年,到勞動基準法制訂的1984年,並以勞動立法擬議、提出與討論的發動時機,分為五個時期討論:即1

927至1937年的勞工法典起草與工廠法制定期、1958至1961年的勞工法起草期、1964至1972年的第二次勞工法起草期、1969至1974年的勞工安全衛生法立法期,以及1973至1984年的勞動基準法立法期。透過清理與重構這段歷史,我嘗試將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脈絡,定位在冷戰戒嚴時期中華民國台灣國內勞動官僚與經濟官僚間恆常存在卻又相對隱蔽的衝突場域。此一場域中,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衝突與兩難,透過各自在政府部門中的政治代理人傳遞、對話與交鋒。作為發展主義的遺產,此一場域在戒嚴後開始中介著勞資間長期受壓抑的必然衝突,儘管帶來順法鬥爭的紅利,卻也埋下法律拜物教與勞動法意識的後果。

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為了解決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的問題,作者GregGrandin 這樣論述:

科技樂觀主義最後如何拋棄了我們?   ◆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獎決選名單◆   ◆《紐約時報》《紐約客》《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波士頓環球報》《舊金山紀事報》《芝加哥論壇報》年度選書◆   亨利・福特,這位推出劃時代鉅獻「T型車」的人,雖沒有具體發明任何產品,但他是將裝配線應用在現代工業的第一人,掀起生產模式、管理思維的革命,也定義出一種全新的人與機器關係。這個「量產革命」的起手式,進一步催生出二十世紀的消費社會。   這位資本家的心目中對科技有種樂觀的想像,他不信任會讓人紙醉金迷的金錢,而相信科技和道德相結合,可以給工人階級美好的生活。他照顧工人的家庭、教育、健康、生

老病死各個面向,因為素質好的工人,才能勝任生產線上的職位。   他結識同時代的科技人:愛迪生、汎世通等,也和政治人物多有交手:老羅斯福、小羅斯福等,他後來接受美國政府的提議,在二次大戰期間為軍方製造轟炸機。他不斷最佳化工廠的生產流程,水力不能浪費,先拿來為廠區發電;整地過後清出的木材不能丟棄,要外銷出口賺一筆。最後他看上了亞馬遜,要在那裡控制生產輪胎的原料,並讓南美的橡膠事業重回榮光。   福特夢想中的「橡膠帝國」不只是一個橡膠園,而是一座從無到有的城市,在濃密雨林的無人之境,昂然矗立起一座文明之城。不過,曾經締造汽車王國的亨利福特,這次卻栽了跟斗,什麼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為什麼擁有機械力

量的大亨,連一塊原始雨林都搞不定?又為什麼他企業裡的那一套無法移植到這個弱勢偏遠的化外之地?   歷史學家格倫丁以故事手法講述企業、政府間的角力,也從底層角度,描繪膠工、少數族群如何回應大企業的「施惠」雇用,還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橡膠樹這個物種和土地之間的相互演變。讓讀者一探現代生活創造者亨利福特的真實面目,以及美國如何透過企業,將勢力深入拉丁美洲(同時帶還有聯合水果公司、賀喜巧克力公司),並影響了當今的巴西產業發展。藉由橡膠這個人類得以開啟工業革命的重要資源,將人與環境的互動寫入全球史的關懷裡。 本書特色   1.流暢的故事敘述。   2.對亨利福特堪稱現代工業生產線的發明者,他所生產

的汽車深刻改造了美國和全世界,也改變工人階級的生活。本作品對此為大亨,對現代苦悶、單調生活的創造者,有深刻的描寫。 名人推薦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著有《看見不潔之物》)   一部傑作!……作者說了個精采絕倫的故事,裡頭充滿多采多姿的人物,有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也有命運坎坷的市井小民。除此之外,還有險阻重重的冒險,以及過程中獲得和失去的或大或小的財富。——《明星論壇報》(明尼蘇達州最大報)   生動的歷史……研究詳盡……觀察細膩,深刻紀錄了近百年的經濟思潮和美國與南美洲的關係,給人當頭棒喝之感。——《芝加哥太陽報》   有一群才氣縱橫的美國歷史學家認為,無論歷史給我們什麼

樣的道德教訓,故事都一定要說得動人。幸運的是,這樣的人愈來愈多,格倫丁就是其中之一。本書正是這樣的一本歷史著作,把歷史變得平易近人……迷人的敘述方式把汽車業在當代面臨的危機、全球化的問題和現代消費主義的矛盾,歷歷呈現在讀者面前。——《洛杉磯時報》   作者為亨利‧福特的理想提供了別於一般的微妙詮釋。——《今日美國報》   作者詳盡記錄了福特之城的失敗過程,以及它帶給福特的希望。——《紐約客》   洗鍊的文筆有如精湛小說的筆觸……書裡的畸人和惡棍在他筆下栩栩如生,故事也因此獲得生命……非凡之作!——《美國保守派》雜誌   說到底,福特之城就是一個經典的美國寓言,內容說的是失敗的烏托邦,脆

弱的夢想在無情世界裡擱淺的故事,具備了精彩故事的種種元素。這個故事如此吸引人,令人納悶過去怎麼從來沒有人把它寫成一本書。作者成功駕馭了這個多線發展的複雜故事,最後的成果介於康拉德和伊夫林沃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美國學人》雜誌   一個描寫文化、價值、人類和自然之間的衝突的磅礡故事。——《書單》雜誌   令人著迷……在這部生動的歷史著作中,作者招來一幫打擊工會的惡棍、一名挪威船長,還有一個脾氣暴躁的植物學家,呈現福特之城橡膠園的短暫歷史。——《瓊斯夫人》雜誌   福特在亞馬遜叢林艱辛多舛的探險歷程,是作家夢寐以求的故事。作者充分利用了其中的戲劇張力……他對福特的評價時而批判,時而同情

,但都一樣敏銳。——《倫敦書評》雜誌   當一個天才歷史學家兼說故事大師找到一個資源豐富的寶藏,魔法於焉誕生!格雷丁這本描寫福特之城的著作就是魔法的結晶。書中呈現了亨利‧福特一九二八年為了建立一個田納西州大小的工業╱農業烏托邦,陸續派去征服及教化亞馬遜叢林的美國冒險家的悲壯故事。我會推薦親朋好友、同事學生讀這本書有以下理由:故事格局浩大,步調緊湊;人物精彩有趣;細膩刻畫亞馬遜叢林,同時描繪出晚年奮力奪回他所釋放的強大力量的亨利‧福特——可能是至今最成功的描寫。——知名傳記作家David Nasaw   身為讀者,我為這部紀錄福特烏托邦的著作深深著迷。福特之城儘管壽命不長,但裡頭高爾夫球場和

方塊舞應有盡有。身為作家,我嫉妒作者找到了這麼有趣的寫作題材。對照今日的歷史時刻,福特之城的興衰有著令人毛骨悚然的似曾相識感。——美國作家Adam Hockschild  

沙地桑田紀: 高雄前鎮沙地地區之研究(1920-1970)

為了解決前鎮加工出口區歷史的問題,作者黃瑛明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沙地桑田紀」顧名思義,是敘述開發沙地這個地方的歷程。《高雄前鎮沙地地區之研究 (1920〜1970)》是以前鎮沙地為中心,闡述歷史文化地景空間時間,藉著深入剝析論述,介紹認識,從而了解沙地地景和產業變化的經過,發現它的價值和意義。    沙地是一個名不見經傳、史籍忽略、地方傳說不多的小地方。但仍可由有限紀錄,從歷史脈絡,史前遺址的發現、荷蘭貿易時期、鄭王駐軍定名、清代官方駐軍、中原人士冒險渡海來此開墾,使得沙地逐漸被開發。到了日治時期,為了建設高雄南方大港,由哈瑪星起,分期築港,沙地在日治末期,被短暫推上了榮景。國民政府治台後,因國際局勢和戰略要位,美國適時援助,政府接續建

設,加工出口區、國營各事業單位、拆船業,前鎮成為經濟火車頭。一波波的建設,經濟的榮景,將沙地推向了歷史的浪頭,一脈相傳蛛絲馬跡的歷史線索,讓人得以按圖索驥,尋得沙地被先賢開發的歷程。    經濟發展後造就了許多就業機會,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但也衍生了許多問題。住宅政策配套未跟上,求職者一房難求,只好克難蓋起違建,雖解決眼前問題,但也潛藏社區髒亂和安全的疑慮;環保意識和工作環境也隨著民智提升,對空氣、噪音和各種對人體健康潛在的影響,民眾環保訴求,抗爭越趨激烈;另外沙地位於飛機場限建範圍,法令約束趨嚴,建蔽率無法提高,是否有限空間,會影響沙地社區未來發展。種種因經濟發展,卻又限縮沙地繁榮前景,逐漸

浮出檯面。    經由閱覽史籍,實地田調,加上對於地方的使命和自己的期許,化為無窮的熱情。更覺沙地像是一塊剛被挖掘出土的璞玉,它豐碩的文化價值,如同台灣各地小鎮發展的縮影,不只可以填補高雄歷史失落的一角,也可以成為探索台灣各地小鎮發展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