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 檢討自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分手後 檢討自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艾蜜莉‧雷諾茲寫的 我的躁鬱人生不抓狂指南:面對混亂失序,如何生活、戀愛,好好照顧自己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防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 劉育偉、鍾秉正所指導 黃子珊的 網路霸凌之法制研究 (2021),提出分手後 檢討自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網路霸凌、匿名、網路去抑制、道德解離、數位通訊傳播法。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民族音樂學系 盧長劍、黃乾育所指導 劉仁照的 《融合塔羅組曲》作品分析—在命運中和「塔羅占卜與愔聲」邂逅 (2021),提出因為有 塔羅占卜與愔聲、融合塔羅組曲、塔羅組曲、塔羅牌、機率音樂、共時性與音樂創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分手後 檢討自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分手後 檢討自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的躁鬱人生不抓狂指南:面對混亂失序,如何生活、戀愛,好好照顧自己

為了解決分手後 檢討自己的問題,作者艾蜜莉‧雷諾茲 這樣論述:

  我走過狂躁抑鬱,崩潰自毀,   曾以為自己沒有未來,不值得被愛。   現在,讓我為你的雨天撐傘。   ★最誠實慘痛的告白   ★最暖心實用的陪伴      ※附台灣版求助專線與網站資源      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任何有類似經驗的人,或任何經驗完全與我不同的人,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或至少得到一些啟發,知道該如何有效地面對。我希望他們可以避開我曾犯下的一些致命錯誤,或最起碼感覺好一點,因為不是只有他們會在談戀愛時不小心說漏了嘴,或鬱症發作時活像隻亂翻垃圾的浣熊。——艾蜜莉.雷諾茲      我曾是不快樂的青少年,十三歲開始自殘而後企圖自殺。大學時期,我是抑鬱又狂躁的怪咖。我不

知該如何面對繽紛多彩的大學社交環境,只剩下一團混亂的人際挫敗。我日夜顛倒、在網上一日發數百則貼文,甚至傷害自己。我的失序行徑讓旁人退避三舍,還在背後稱我「瘋女人」。歷經幾番休學,我才斷斷續續完成學業。鬱期時,我酗酒自殘,蓬頭垢面,在床底囤積幾十支酒瓶,穿著幾天沒洗的衣服去上班;躁期時,我徹夜不睡,到處發表不知所云的高論。我忽視了心理警訊,糟蹋別人的好意,摧毀我的生活與一切情誼,我以為我會一直瘋下去。   這是我跌跌撞撞、有點糗也有點好笑的經歷。我想寫給正走在復原之途、或是正陪伴親友同行的你,這段路途有笑有淚、有晴也有雨,希望這些實用的指南與建議,能幫助你走得更平穩,更能好好照顧自己。   

  ●好好照顧自己   15個振作的方法+9個進階自我照護+設定SMART目標=維持穩定狀態      ●看醫生   診斷不是貼標籤,別讓診斷結果成為你的束縛。      ●復原之路   我的服藥與心理治療經驗,耐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談戀愛   面對伴侶,誠實為上,給對方選擇的機會。      ●陪伴有精神疾病的伴侶   千萬別說:「為什麼你不去看醫生/不去跑步/不吃得營養一點?」      ●避免自殘   緩和想傷害自己的衝動,轉移注意力。      ●因應復發   復發不會抵銷你曾付出的努力,留意觸發因子,擬定應變計畫。      讀者五顆星推薦      ★★★★★這本

書提出很實用的觀點,也附上許多細節,因此更有助益。我願意推薦給所有我抓狂及沒抓狂的朋友。      ★★★★★真實道出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知道別人也跟自己擁有相同的經驗才不感孤單。本書提供的建議不管對精神疾病患者或親友都很實用。我極力推薦給深受心理問題所苦的朋友或其家人朋友。      ★★★★★讀了本書會覺得:我應該會沒事的,畢竟每個人也都在掙扎。      ★★★★★就像有人跑進我的腦而且把我的想法全部寫出來,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很令人安心。作者很巧妙地不讓讀者覺得太孤單,但給予建議時又會以平起平坐的方式。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正面臨心理問題,買了吧!!!      ★★★★★非常寫實也非常有趣。推

薦給正在與精神疾病奮戰的人,或是有所愛之人正在與精神疾病奮戰。      ★★★★★我相信這本書能幫助曾經或現在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包括我。這本書如實呈現精神疾病的發作情況,而且憂鬱的週期發作時有時候的確很討厭。      ★★★★★我買了三本要送朋友,但最後我一本都捨不得給!    名人推薦        許欣偉(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校訂、導讀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一致推薦 作者簡介     艾蜜莉.雷諾茲(Emily Reynolds)   自由撰稿人,定居倫敦。寫作主題包括心理 健康、科技、自然科學與性別的專題報導與評論,亦涉獵

音樂、交友、兩性等類別。曾任職《連線》(WIRED)雜誌一年,主要撰寫新聞與專題,作品也散見《紐約雜誌》(NY Magazine)、《衛報》(Guardian)、《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新政治家》(New Statesment)、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等。建立以實用自我照護為目標的推特帳號「@everydaycarebot」,自動推播如何與心理疾病共處的實用建議。二○一六年,為女性之聲(Words by Women Awards)共同創辦人,為英國唯一授予女性記者的獎項。 譯者簡介     婁美蓮   台中人,喜歡優游文字、喜歡學習語言、喜

歡涉獵新知,所以始終熱愛翻譯這個工作。英文譯作有《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察沃的食人魔》、《走進西藏聖山》、《鏡頭背後的勇者》、《旅行,教孩子學會勇敢》等;日文譯作則有《惡意》、《白色巨塔》、《米樂的囚犯》、《黃色大象》、《活屍之死》、《Another》、《味的散步》等。   引言 1.看醫生 2.自我照護 3.談戀愛 4.求學 5.自殘與自殺 7.家人和朋友 8.網際網路 9.復原與復發 附錄:相關資訊與求助管道 ※ 附台灣版求助專線與網站資源 致謝   推薦序01 心理不舒服,誰能告訴我該怎麼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美國情境行為科學協會專業會員*)   

  「心理師,你知道嗎?」坐在對面的個案,猶疑著是否要繼續說。      「你說,我在聽。」      「其實,在走進治療所之前,我已經在樓下門口徘徊了好幾次……」      雖然物質進步、文明逐漸進展,我們擁有更好的醫療技術來處理身體的各種疾病。但唯獨「精神疾患」這塊,多數民眾的觀念其實還停留在古早時代。從新聞報導到日常用語,都可見到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      研究顯示,心理疾病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只是,就像感冒一樣有輕、有重,不是所有心理困擾都要就醫才會好。但是,確實有一定比例的心理困擾需要專業協助。      心理疾病常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牙痛看牙醫?「嗯,合理。」感冒看家醫?「也

合理。」心痛看心理師?「有這麼嚴重嗎?睡個覺就好啦!」、「那不是給瘋子看的嗎?」正是這種對心理困擾、精神疾病的錯誤觀念,使得身心科、心理諮商蒙受了不少「委屈」,也讓民眾就診前的心理壓力倍增。      這狀況其實不太妙。事實上,在心理「困擾」發展為「疾病」的過程,若能及早接受協助,反而能大幅避免發病或惡化的可能。心理健康就跟身體健康一樣,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治療疾病之外,歐美國家也將心理諮商視為一種「預防保健」,甚至更積極的視為「人生教練」。幫助一個人把自己的人生從八十分進步到九十分。      汙名化使得精神疾病變成不適合開誠布公討論的話題,也阻礙了正確知識的傳播。患者共有的心聲常是:「為什麼

沒有人可以早點告訴我這些事?」對此困境,身為躁鬱症患者的作者也有同感。「未被診斷、自我(用錯誤的方式)治療、誤診、接受正確治療、恢復、復發、慢慢穩定」。作者詼諧又直率地,大方秀著自己跌跌撞撞換來的傷口,告訴大家如何讓這條走得順一點。      讀著這些故事,過來人或許會感動地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比方說,知道自己罹患精神疾病,感受其實非常複雜。一方面,對於內心之痛,我們終於找到一種解釋,這是種解脫。但同時,我們又會想極力擺脫這個標籤,深怕標籤之下自己的本質逐漸消失,這是種恐懼。被這兩股力量拉扯著,常使人處於認同的矛盾之中。      又或者是對症狀進行赤裸又殘酷的自我剖析,無論我們是否曾有相同經

歷,都更能同理身心失衡的感覺。透過這些自述,「食不下嚥」從一句成語、一個症狀,變成了一段故事。未來,面對心頭的不舒服時,我們不會只一味追問:「你為何明知傷肝卻還是酗酒?」、「你為什麼要自殘?」。讀過本書後我們會知道,症況只是一種表層,底下還有很多故事沒有被聽見。      心頭不適,其實是有方法可以面對與處理的。作者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妥善照料後,這些苦不必然會使人走上自我毀滅之路。反而能引領我們走上另一條自我探索的路——一條雖然辛苦,卻能讓我們看見獨特人生風景的路。      此時或者過去,無論處在心理苦痛中的人,是自己還是親友。在這段孤單的路上,我們都盡力了。除了練習好好照顧自己的起居、

閱讀正確的資訊之外(本書針對這兩點,恰好提供了非常多具體的作法與示範),請不吝於透過專業協助陪你找到力量,走過那段最辛苦的路。也請別讓社會不成熟的刻板印象,阻礙你去做你覺得為自己好的、重要的事。別擔心、別害怕、別再徘徊,請讓我們有機會聽聽你的故事。      「精神疾病依舊不能阻止我做我想做的事」。作者所言不假,本書即是見證。期望本書的出版,能讓大眾對心理疾病有更多正確的認識,讓不必要的汙名化可以慢慢被破除。更期望作者的故事,能鼓勵更多深受心理苦痛的朋友們,耐心自我照護,必要時勇敢協尋專業幫助。深信在未來某天,走過心頭的苦痛時,我們也能跟作者一樣,完成那些我們真心想做的事。      *本文作

者現任職初色心理治療所。專長為心理評估、心理治療。經營有臉書:心理師想跟你說、心理學部落格:心理師的口袋。    推薦序02    如何與病共存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這是一本獨特的情感性疾患病人自助手冊。作者將自身經驗系統化,回溯如何將青少年時期開始的劇烈情緒起伏,及其伴隨著斷裂生活,納入精神疾病的概念,以及種種與病共存的「撇步」。      不同於專業人士撰寫的類似書籍,作者將談戀愛、受教育,人際關係(家人與朋友),以及網際網路使用專章處理,使本書更生活化,更貼近病人與家屬的需求。我相信不只是舊稱躁鬱症的情感性疾患病人讀來有感,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讀了,也能收觸類旁通之效。 引

言   被診斷罹患了躁鬱症,是我這輩子最開心的時刻。談戀愛、畢業、姪子出世……這些風花雪月的小事兒,跟「你罹患了第一期躁鬱症(biploar 1 disorder)」這句話相比,根本不算什麼。遇到真命天子?沒什麼大不了。把學士帽丟到半空中,代表你終於從三年的勤奮向學解脫了?隨便啦!當你坐在昏暗、單調的小房間裡,聽著精神科醫師對你說:「沒錯,你確實罹患了慢性心理疾病。」時,那些再也不重要。   我知道我的語氣不太莊重,但我一點都不誇張。說到我的確診之路,的確是條漫漫長路。我經常坐在簡陋的候診室裡一耗就是好幾個小時。從我第一次發病開始,我花了十年的時間──十年,跟精神科醫生、家庭醫師(GP),

還有兩光的心理諮詢師打交道;十年的誤診和吃錯藥讓我生病、發胖,甚至病情加重。我可以像小朋友背九九乘法那樣,把我吃過的藥名如數家珍地背給你聽──「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三環類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非典型抗精神病劑(atypical antipsychotics)」等等;還有被誤診的那些病名,什麼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啦、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啦 ,以及模擬兩可的「你應該過幾個禮拜就會好了。」我接受、否認,然後終

於接受「自己的心理健康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那感覺就像是參加鐵人三項或超級馬拉松,或入圍了歌唱選秀節目,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所以,即使有點後知後覺或事後諸葛,但那天當我被確診時,我真的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   第一次心理出現問題是在我十三、四歲的時候。它們毫無預警,說來就來,我根本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或自己到底有什麼感覺。我只記得大部分時間我都懶洋洋的,精神無法集中,對學校課業或班上同學興趣缺缺。後來我開始暈眩,它發作的如此頻繁,彷彿我的靈魂游離於肉體之外,感覺非常不真實(我後來才知道這在臨床上叫解離狀態——試圖讓自己的意識和造成壓力的環境分開)。坐校車回家的路上,我會呆呆地

望著窗外的房子和商店從眼前閃過,卻沒辦法把這些影像跟「自我」產生任何的連結。      此外,我感覺到極度的悲傷;我變得嗜睡,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唯一能讓我活過來的事就是自殘。我會偷偷在家裡或趁學校午休的時候,躲在廁所裡做些不好的事。      我那時沒想到自己有可能是病了。我完全沒有這樣的念頭。      之所以如此,我想部分原因在於憂鬱症或躁鬱症的許多症狀,都跟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很像。差別在於嚴重的程度和時間的長短。只是身為一個十四歲的羞澀青少年,你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跟別人講述你的感覺。在維基百科上瀏覽介紹沙特(Sartre)的文章,把我的不舒服看成是深奧的存在主義哲學,也完全沒有幫助

。天曉得,那種窒息的恐怖感覺並非出於我個人的選擇;這不是我要的人格特質或生活方式,而是影響我人生甚鉅的疾病。      沒有用。我依然非常沮喪。      十年後,在我鬱症發作最嚴重的時候,我終於確診了。歷經跟男朋友的慘烈分手後,我先是哭了好幾天,然後就演變成幾個星期都沒辦法下床。最後的幾個月我簡直是一灘爛泥。我不吃不喝,不見任何人,我啥事都不做,只睡覺和哭泣。我哭得太兇,導致我的身體再也擠不出一滴眼淚。我持續服藥了快一年,才有辦法重新哭泣(順道一提,最後我是怎麼走出來的?靠的是一則狗食廣告。雖然這跟我期待的大卡司、大製作不一樣,但你知道的,無魚蝦也好)。      終於,我再也不在意被男朋友

甩了,而我了解到我的愛哭、嗜睡、沒有食欲——不知道哪天會鼓足勇氣跑去給巴士撞?是因為我真的病得很重。老實說,那感覺糟透了,被分手竟然成為我人生唯一關注的事。如果沒有它,不知我會變成怎樣?      你可能以為知道自己病了會讓事情容易許多?而我確實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模式:覺得心情很糟,看醫生,吃藥,等噁心的感覺過去,磨牙,恢復正常。不過,這次的發作比以往都還要嚴重;隱藏在我身體裡的某個怪物拚命想要出來,我根本控制不了它。      我真的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不過,就在它突然竄出的那天,我迫切感受到自己應該要馬上去找醫生。我確實做了。我跑去住家附近的診所,掛了以前我從沒看過的醫生的號。我很焦慮,不過

在醫生的眼裡,我就跟一般的病人沒什麼兩樣。當我告訴她我有自殺傾向時,她直接當作沒聽到,只是問我:「妳為什麼悲傷?」擺在桌上的厚厚一疊病歷,她連看都不看一眼。我告訴她我沒有為什麼悲傷——我就是病了。可她卻繼續追問:肯定會有什麼原因。她每問一個問題,我脆弱的信心就愈是瓦解崩潰。診療到一半,我終於忍不住建議她,請她確實看過我的病歷後,就知道我所言不假,而她竟然反問我要不要試著戒菸?最後,她把我送出診間,並告訴我說兩個禮拜內如果還想要自殺的話,再回來找她。她好像沒有想到,如果兩個禮拜內我不再試圖自殺,可能是因為我已經死了。      看來地方的心理衛生信託制度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我需要轉診或住院治療,

可偏偏我兩項資格都不符。在醫院,我拿到一張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的傳單和一小包面紙。這讓我覺得,醫院唯一勝過診所的地方,就是它們的紙張消耗量比較大。      我感到挫敗;崩潰、渺小且挫敗。就像是溺水的人,我拚命想抓住什麼,就算是一根稻草都好,然而,一切是如此徒勞。我感到無比絕望,焦躁不安地想做點什麼,即使我並不確定那是什麼。我必須不斷努力,才能從床舖走到浴室;現在,我好不容易拖著腳步走進了醫院,卻得到其實我並沒有那麼嚴重的答案。      幸好我少走了一大段冤枉路,想辦法看到了一位私人開業的精神科醫生,他願意花時間聽我講述我的病情並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某種程度上,我已經確定自己得的是躁鬱症,當我躁症發作,只要跟我相處超過五分鐘的人,馬上就能明白這一點。有某個朋友告訴我,我們第一次見面我就連珠炮似地轟炸了他二十分鐘,完全不讓他有插嘴的餘地。後來才知道原來我好死不死地碰到了前男友。我也曾好幾次讓自己背負幾千英鎊的債務,千里迢迢搬了兩次家,一口氣註冊、選修了三種學位課程,後來勉強修完了一個。      截至目前為止,我都把焦點擺在鬱症發作的時候。青少年時期我就是莫里西的粉絲,而自殘這件事對追尋自我定位的孩子來說,好像蠻正常的,我完全沒想到自己的躁症已經很嚴重。我自以為躁症發作時的我「才是真正的我」。這樣說可能有點誇張,不過,比起鬱期時的髒亂邋遢

,至少躁期的我比較像個人樣。我從來就不覺得躁症是個問題,因為它太有趣了——我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能言善道,口才好得不得了,而且我覺得自己性感極了,簡直就是萬人迷。      一直到我搬到倫敦自己住,我才發現躁症對我的生活影響有多大;我不管情緒或行為都非常衝動,那嚇壞、甚至趕跑了我的一票好友。我手頭很緊,不過我沒有助學貸款,也沒有窮到要向父母伸手的地步。我有一個全職的工作和排得滿滿、最多一個禮拜六天的約會行程表。我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睡眠,卻還是累到不行。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出現問題,也許真正左右我心智的不是提不起精神的抑鬱,而是一直靜不下來的狂躁?      從我青春期第一次發病,到最後確診為杜

鵑窩的成員之一,這段期間,心理健康對我生活的各個面向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我的教育、工作、家庭生活、性生活、自我定位——所有某人藉此跟世界產生連結的東西,全部被摧毀殆盡。我有切身之痛,知道千萬不要在你生病的時候跟男朋友約會,知道要如何(或不要)跟你的同事討論你的病情,如何挨過痛苦的療程和諮商。我希望有人能事先告訴我,希望我沒有因為無力處理躁鬱症帶給我的阻礙,而失去了那麼多友誼、親密關係和工作機會。      於是,這本書誕生了。在我一路走來披荊斬棘時,從來沒有類似的東西可以指引我。如果有的話該有多好!所以我決定自己寫一本。說真格的,我也曾讀過一堆心理勵志書。不過,當你連洗個澡都沒辦法時,一本告

訴你如何「專注在成功上」,如何「向宇宙下訂單」的書,根本是個屁。我只想懇求上帝:「拜託,讓我不要生病。讓我能像正常人一樣洗頭。」      談論心理健康的書有一大堆,但卻從未引起我的共鳴,或和我的經驗相呼應。有的悲慘回憶錄刻意美化精神疾病造成的性濫交,瘋狂且自戀地建議「透過愛可以得到救贖」;更有一堆冷冰冰剖析病情的臨床研究報告。從來沒有一本書可以讓我「藉由作者的經驗,確認自己的病情」,讓我「覺得沒那麼孤單」,讓我「可以把它誠懇且有效的建議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為了彌補這樣的缺憾,這本書誕生了。      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任何有類似經驗的人,或任何經驗完全與我不同的人,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問

題,或至少得到一些啟發,知道該如何有效地面對。我希望他們可以避開我曾犯下的一些致命錯誤,或最起碼感覺好一點,因為不是只有他們會在談戀愛時不小心說漏了嘴,或鬱症發作時活像隻亂翻垃圾的浣熊。      至於,那些心理健康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他們有一點概念,知道罹患慢性精神疾病大概是什麼情形,打破一些迷思,提供一個參考架構,讓那些有可能發病的人能夠有所依據。      這本書可能很悲傷,甚至很殘忍。我們將探討自殘、自殺、吸毒等許多負面事情,你也許會讀不下去,特別是當你有類似經驗時。書中所有章節的標題都開宗明義地寫得很清楚,所以,如果你真的覺得某個主題讓你不舒服,不妨先跳過。它也可能粗鄙不堪,不過,

這就是精神疾病的真相,但它也可能令你大笑。裡面有很多指引和量表,所以應該蠻實用的,不過,我可不想叫它什麼心理勵志書,因為心理勵志書全是陳腔濫調,一點幫助也沒有,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讓你舒服一點,得到力量,或至少感到沒那麼孤單。         2.自我照護      自我照護的急救方:十五個讓你振作起來的方法      你感覺自己一團糟。你現在的狀況真的很不好。所以,你要怎麼辦呢?以下便是最基本的自我照護方法,旨在照護身體的感覺與生命的安全。執行起來非常簡單,卻很重要。話說,只要能讓你覺得好一點(或至少沒那麼糟)的方法都很重要,而且,最要緊的是,它們肯定有效。      •拉開窗簾      每

次這樣做,都會讓我忍不住想像蛇一樣,對著太陽發出嘶嘶的恫嚇聲,不過,過一會兒就好了,我感覺自己比較像個人了。進階版,如果你的窗台非常凌亂,趁這個機會收拾一下;進進階版,不妨把窗戶也打開。      •呼吸新鮮空氣      能到戶外是最理想的狀態,即使只有五到十分鐘都不嫌少。不過,如果你做不到,那也沒有關係,只需把窗戶打開就好。呼吸新鮮空氣會讓你覺得舒服一點,它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讓你的家、你的臥室變得比較好聞或清新一點。      有辦法真的走出去當然最好,就算你的裝扮(套頭毛衣配睡褲,加上外套和圍巾)非常詭異、引人側目也沒有關係。不行的話,就坐在窗戶旁,做幾個深呼吸吧,想像再過不久你的房

間聞起來就不那麼像垃圾場了,為自己歡呼一下。      •淋浴或泡澡      一堆自我照護的指南告訴你,當你在淋浴或泡澡的時候,可以順便冥想一下。去感受水打在皮膚上的觸感;用心嗅取肥皂的香味。這樣做會讓人放鬆,但對我而言,最大的愉悅來自於我終於可以不用像垃圾一樣臭的事實上。      如果可以,洗個泡泡浴,用好一點的沐浴乳。你大可不計成本,把你喜歡的都買回來,那肯定很爽,但便宜也是有好貨的。LUSH便是我的愛牌;我浴室的籃子裡隨時擺放著他們家的沐浴球和泡泡浴錠,方便緊急時取用。它們非常好聞,洗完後皮膚還會滑滑的。你可以泡上一、兩個小時,泡到皮膚發皺,或是邊泡邊用筆電看沒有營養的電視節目。至少

,能幫你撐過難挨的一個小時;說不定被溫暖的熱水包覆時,你甚至會產生前所未有的愉悅感呢。      •洗臉      不需太費事——就普通肥皂、洗面乳和熱水就行。再次強調,如果你有能力購買奢侈品的話當然很好,但終究只是要把臉上的髒汙洗掉而已。      如果你習慣化妝,卻在鬱症發作時沒辦法卸妝,建議你一定要這樣做。你會看起來比較清爽,即使你本人並無自覺。      •把衣服穿上      我習慣裸睡,所以這句話對我而言,真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如果你的居家打扮一向是睡衣,不必覺得你一定要穿得多正式。只需把「睡覺穿的睡衣「改成」稍微乾淨一點的居家服「即可,或是換上一件舊T恤也行。總之把衣服換了。我

也不知道這樣做為什麼有用,但真的有用。好幾個獨居的人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跟我交換過意見,他們告訴我,鬱症發作時他們每天會強迫自己換衣服,所以真的有效。      如果你預先幫自己買來一堆便宜卻非常舒適的睡衣(花個五英鎊到鬧區的商店就可買到),效果會更好。所以,不妨一次採購個三、四套,這意味著你隨時都有柔軟舒適的衣服穿。當朋友覺得很沮喪的時候,我喜歡送他們睡衣:乾淨、柔軟、寬鬆的衣物可以讓身體的不適、痛苦變得比較容易忍受。      •喝一杯水      耐人尋味的事實:據說脫水的許多症狀都跟焦慮或憂鬱症發作時很像。你可能已經經歷頭昏眼花、天旋地轉、全身無力、心跳加速的情形,這些都會讓暈眩加重或引

發暈眩本身。喝一些水吧!雖然,它不會讓你就此脫離地獄,但至少它可以減輕一些服藥的副作用。多喝水有數不盡的好處,它可以抵銷憂鬱症發作時的身體不適。我還發現多喝水是讓皮膚變好的關鍵。是啦,過了二十五歲你還是會長斑——我臉上也有斑,但至少它讓我覺得自己沒那麼骯髒醜陋,像一坨爛泥。附帶說明,多喝水意味著會多上廁所,所以,即使你一整天都躺在床上,為了上廁所,你還是不得不爬起來一下。棒透了!對吧?      •伸展      這件事最棒的地方在於你不需要起床就可以做,是說如果你沒辦法起床或不想起床。有很多瑜珈的伸展動作可以讓你躺在床上/穿著睡衣進行,試著上網去找一下。對我而言,把身體整個撐開來——包括手腳

——有助於讓我清醒一點,變得比較有活力,同時也提醒了我:現在攤在這裡的一團肥肉,我這無用的身體,還有辦法挪動,還能感覺到自由和喜悅。      •列一張待辦事項清單      清單的內容不需太複雜,也不需太具挑戰性。只要想成比例行公事清單再難一點就可以了。想想生活中有那些事是需要優先處理——比如說,幾點鐘之前起床,洗個澡,換上乾淨的衣服——把這些事寫進你的清單裡。即便你完成的事非常少,也非常簡單,完成後把它們劃掉,會讓你覺得自己有生產力又積極。把微不足道、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放進待辦事項清單,是我為我的心理健康做的最棒的一件事;也許我沒辦法出去跑步,但我總能回個信吧?耶,我又完成一件事了;我覺得自

己總算比較像個有行為能力的人了。      別擔心你把標準訂的太低,也別擔心如果你沒辦法做到要怎麼辦。這個表隨時可以修正,也沒有時間限制,所以,就算你只完成一項或沒有半項,都不需要恐慌。列出一張表本身就是項成就了,畢竟你已經完成了一件事,對吧?      •整理眼前的環境      「房子收拾乾淨,心靈自然整齊乾淨。」(tidy house,tidy mind)我最討厭聽人說這句,因為它一再提醒我,我是多麼混亂的一個人。即便如此,我不得不同意這句話確實有些道理。      當我試著整理一下環境時,呃,我不是指把抽屜、衣櫃裡的東西全部翻出來整理了,也不是指洗洗刷刷好幾個小時,我指的是稍微清理一下

床頭櫃,把窗台上的東西拿走,把塞在床底下的衣物撈出來,把躺在地板上的衣服掛兩、三件起來,把垃圾桶拿出去。就算你只是整理一下垃圾,比方說,把它們集中成一堆,你都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你正在為未來的你(如你所知,到時他肯定沒那麼沮喪)鋪路,讓日後整理起來會比較容易。      在我把囤積了五十支的酒瓶丟了五、六支後,我覺得自己的神智似乎清醒了一些,即使這樣做,僅是巨大工程的一小步驟。這讓我了解到打掃的任務,乃至於憂鬱這個障礙,是可以克服的。我的家還是一團糟,但至少有了些許的改善。這樣做真的有效,雖不致令我士氣大振,從此改頭換面,卻帶給了我一線希望。         3.談戀愛      伴侶有精神

病時該怎麼辦      絕對別向有精神疾病的伴侶說出這樣的話把事情搞砸很簡單。說錯話?很簡單。開不該開的玩笑,吵架時的氣話,拿他和前任比較……你能惹毛對方的方法多的是。特別是當你的伴侶有精神疾病,這爛攤子絕對會讓你不知該如何收拾。      不過,不用怕!我這不就來拯救你了嘛。雖然我沒辦法告訴你一定要說什麼——你也知道,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想聽的情話都不一樣;卻可以告訴你,絕對不要說什麼。以下這些話,打死都不能講。      「難道我不能讓你快樂嗎?」      我的很多段感情都曾令我快樂;他們讓我笑,想辦法逗我開心,他們可會耍寶了。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我的精神疾病並沒有因此而痊

癒。我還是會沮喪,我還是會胡思亂想,我還是會產生幻聽。只因為我不是活在浪漫喜劇的復古場景,會突然有個大叔或會仙法的女士跳出來,幫我把所有問題給解決了。      質問某人你是否能讓他快樂,無異於把他們的心理問題攬在自己身上。你彷彿在說:「我倆是那麼契合,相處起來也很融洽,為什麼你還是感到悲傷?」或許你真的不懂。其實我也不懂,老兄。我也很困擾,為什麼我有工作、有伴侶、有一票死忠的好朋友,卻還是三不五時地被絕望毀了。這讓我有罪惡感,讓我覺得自己不知足。所以,別再火上澆油了。你可不可以改問:「我該怎樣做才能讓你比較好過?」或許你得到的答案是「沒有」,又或許你會得到啟示,知道可以提供那些實質的幫助照護

精神病患,或讀一讀自我照護那一章。      「為什麼你不去看醫生/不去跑步/不吃得營養一點?」諸如此類,沒有建樹、自以為是的廢話。      我知道,你這麼說全是出於好意。我也知道,只要跟別人提到精神疾病,就會重複聽到同樣的話。你男友的姐姐自從分手後就去上了皮拉提斯課,你女朋友的媽媽告訴她你應該試試看針灸治療。今天如果你是工作不順心或是想要培養新的興趣,這些好心的建議或許有用。但你不是,你是憂鬱症發作。      聽到陌生人講這番話會讓人很火大,不過,他們不認識你,所以,大可左耳進、右耳出,全當他們放屁。但如果這番話是出於你所愛的人的口中,那殺傷力可就他馬的大了。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夠努力

。」或「明明還有很多事你可以做的。」而就算這些話是出於好意(大多是),對你們的感情也完全沒有幫助。如果你真的想幫你的伴侶做點什麼,就去把碗洗起來吧。多出點生活費,給他一個擁抱,請他吃頓好的。但,千萬別叫他們出去跑什麼步。      「我是不是做錯了?」      這句話跟「難道我不能讓你快樂嗎?」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前項)。問某人你是否做錯,毫無助益。當然,如果你講了什麼尖酸刻薄的話,或是他們要你做什麼而你沒有做到,或是忘了餵貓什麼的,那他們的情緒低落可能就是你的錯了。然而,他們的精神疾病可能來自遺傳、基因突變、腦部功能失調和生活經歷,原因錯綜複雜,根本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也許,你可以問他「有什

麼事特別讓你困擾」,而不是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因為真的不是你的錯。      「我們都有悲傷/焦慮/激動的時候。」      這是真的。我們的確如此。多數人在準備考試或考駕照時都會覺得緊張,有時甚至是沒來由的焦慮。但多數人一個禮拜有好幾天下得了床,他們的悲傷也沒有那麼病態。並不是所有人光想到要搭火車或參加舞會就會換氣過度、呼吸困難。      就人類正常的情緒反應而言,一般人跟精神疾病患者大不相同。也許你覺得表示同情(同理他們所經歷的)有用,但除非你也是精神疾病患者,否則一點用也沒有。可能問他們覺得怎樣還比較好吧?讓他們講講自己的心路歷程和行為動機。傾聽,而不是把你的經驗強行推銷給他們,否則只

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當你精神生病時跟其他人交往,會讓對方辛苦,當然,你也會很辛苦。你心裡會浮      現一種揮之不去的想法,覺得自己不可愛、天生有缺陷什麼的。其他人都活得好好的,      不會沒事疑神疑鬼、緊張兮兮、傷心到快要死掉——為什麼偏偏是我?當然,這樣講不      盡公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要處理。你不是他,你怎麼知道人家沒有煩惱?      而這也是為何我向前男友隱瞞自己病情的原因。我煮飯、我打掃,苦心塑造自己是個居家好女人的形象,讓看到我Instagram照片的一票好友全嚇傻了。我在扮演正常人,並希望有一天演著演著就像真的了。      我的病也讓我把別人推開——

我害怕如果讓他們進來,他們會發現在我那平易近人、活潑外向的外表下是個扭曲破碎的靈魂。我就好像俄羅斯娃娃,剝開一層一層的外表,裡面的樣子只會愈來越醜陋。我為什麼要讓別人看到這一面?我為什麼要讓他們看到真正的艾蜜莉(有躁鬱症的艾蜜莉),然後讓他們討厭我呢?      不過,這樣做太極端了,是不對的。我是有躁鬱症,我是生病了。有時我的表現的確很令人討厭,很不可愛。但同時我也是善良又有同情心,我的朋友都說我很聰明,我會在晚餐聚會上講最好笑的笑話、聊最勁爆的八卦。我還是有很多優點值得被愛。每一個有精神疾病的人也都是如此。優點和缺點同時存在,誰也不能或不應該抹煞了誰。今天就算我「沒有」精神疾病,其他人也未

必會喜歡我。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有些事就是這麼奇怪,沒有什麼道理。不管我喜不喜歡「真正的艾蜜莉」,這都是我。這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是集快樂、悲傷、狂躁、抑鬱、愛……任何你能想到的東西的綜合體。      我一直覺得我的感情路早就註定好了——我只有三條路可走。一:精神疾病「被治好」,遇上某人,從此過著幸福、正常,有如童話般的日子。二:對方接受我有精神疾病的事實,並藉由愛情神奇的救贖力量,陪我一起走下去。三:做自己,這意味著「完全像個精神病患」並孤單一輩子。      事實證明,那三條路我都可以不走。你也可以不走。愛情有幫助,但並不一定能「治癒」你的心理問題,不管有多少低成本的獨立電影跟你吹噓它的功

效。而且,你不需要等到完全康復或絕對正常了才值得被愛。      莫因精神疾病而自卑,你依然可能得到真實完整的愛。這個道理我花了好長的時間      才明白。要是我能早點想通的話,或許我跟自己相處起來也會比較快樂吧。 導讀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許欣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監事)   當精神科醫師二十多年來,我發現有時候病患不見得想聽醫師的建議。      「我難過……好羨慕你……我對自己好失望……醫生你很堅強對不對?我真的好軟弱。為什麼你離我好遠?你應該不懂我的痛苦。」      重看幾年前一位病人寄來醫院的電子郵件,我心中

仍感一波波衝擊,但慶幸今天她依然存活著。她的話透露出許多病患心中一個不能說的念頭:「醫生你說得都對。但是你不懂我。」醫生在診間苦口婆心給了建議,病患卻認為醫生未曾經歷她的悲慘遭遇,將醫病間的距離放大為鴻溝,覺得醫囑沒有幫助。相反地,由於疾病經驗和生命歷程近似,病患通常較不抗拒來自另一病患的建議與打氣。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精神科醫師所寫的介紹躁鬱症或憂鬱症的好書,然而,病患面對這些書籍仍可能被「你不懂我」的心情所干擾。本書完全不同,徹頭徹尾是從作者艾蜜莉.雷諾茲做為病患的觀點,來審視精神醫療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難題,作者的筆觸幽默、自嘲、時而挖苦時而真摯,將她在英國醫療體系下的就醫經驗描述得活靈活

現,她的建議拿來台灣不但適用而且實用,例如,在第一次就診前事先做好準備、自我照護的十五個方法等,比起醫療專業人員給予的建議,她的建議顯得更具說服力也更受用!      相較於英國國家健保(NHS)底下嚴格的家庭醫師制度,亦即需要家庭醫師轉診才得以見到精神科專科醫師一面,在台灣健保制度下,要見到精神科醫師真是太容易了。全國各大醫療院所皆有精神科或身心科的門診服務,有情緒困擾或身心問題的民眾可以直接掛號,攜帶健保卡看診,有需求者亦可接受健保支付的個別心理治療。而這幾年精神科診所如雨後春筍般,在國內各地出現,民眾可以就近前往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精神醫療的普遍性和可及性又向前邁進一步。但是就醫的便利性

也帶來副作用,國人迷信名醫,民眾毫無節制地四處求醫,重複用藥的現象頗嚴重,有的病患長期領取固定藥物,私底下卻不吃其中某些藥,又不告知醫師,於是家中藥物堆積如山,如此浪費令人費解!艾蜜莉.雷諾茲提及無論是藥物沒效、有副作用或想停藥,都要和醫生重新討論治療計畫。我相信這是她最棒的建議之一。      關於精神疾病個人經驗的書寫,過往曾有蘇珊娜‧凱森所著的《遺失心靈地圖的女孩》,描寫她在六O年代末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障礙,且被送進精神科專科醫院住院兩年的心路歷程,已改編為電影《女生向前走》。之後最知名的典範當屬凱‧傑米森所著的《躁鬱之心》。將本書和《躁鬱之心》作個比較是有趣的閱讀方式。《躁鬱之心》以統

整的自傳體例撰寫,對躁鬱症的思考既恢弘且細緻;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呈現躁鬱症的精神病理,而是精神疾病患者該如何適應現實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就醫、戀愛、求學、自殘自殺、如何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等,甚至有一章的主題是「網際網路」!作者把自己的故事打散,分置於不同章節標題底下來探討,有自白也有具體建議,寫法活潑而戲謔。兩位作者都是在青春期發病,病程都出現明顯躁期、鬱期、強烈自殺意念和企圖,兩位皆主張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都不可偏廢。艾蜜莉.雷諾茲說「心理治療就是在宿醉隔天早晨站在鏡前對自己的細細端詳」,凱‧傑米森則說「心理治療是個避風港,也是個戰場」,又形容心理治療「獨特、奇異、刻骨銘心」。她們兩位用美麗的語言

見證了心理治療在臨床上的重要性。      但凱‧傑米森畢竟是臨床心理學博士、躁鬱症專家,艾蜜莉.雷諾茲的素人病患身分凸顯出本書的可貴。我特別被作者的自省所觸動。她提到對診斷病名的過度認同、診斷成為做錯事的藉口:「我把診斷銘刻在自己的腦海,每當我做錯事,我就像唸經般複誦一遍,這是我有生以來犯下的最大錯誤。因為這意味著我不會去檢討自己的行為,我失去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力。這讓我成了心理疾病的被動受害者。」當我在看診時,不只一次「不要單用精神疾病來定義人生」這句話差點脫口而出,但類似的話若由醫生直接說,聽起來恐怕像指責。現在由做為病人的作者反覆闡釋此觀點,這是她反思生命經驗後的淬鍊見解,更加令人信服

。      我樂意將本書推薦給所有精神疾病患者及其親友。罹患精神疾病不是出於個人選擇,因此本書的別稱或許可以叫做「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帶著精神疾病過日子,其辛苦程度常人難以體會,因為疾病影響情緒、思考、感知、判斷,等於全面影響自我感覺,也連帶影響病患的社會關係,導致病患陷入寂寞、絕望的漩渦。當我們旅遊到陌生國度時,需要地圖和旅遊指南來確定行進方向,而罹患精神疾病的焦慮顯然千百倍於此。衷心期盼本書可以成為陪伴病患的完全攻略本,如果本書可以讓病患感到被瞭解、被接受、孤單減少、萌生希望,那將是我們精神科醫師最想看見的事,也是醫病雙方共享的夢。只是精神醫學終究有其侷限,我想起一句佛洛伊德曾引用的法

國外科醫生名言:「我包紮他的傷口,治癒靠上帝。」此刻我們真的需要艾蜜莉.雷諾茲的最愛——莫里西(Morrissey)歌聲的慰藉與祝福:   So 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let me, let me   Let me get what I want   This time   ……   So for once in my life   Let me get what I want   Lord knows, it would be the first time*   *源自台灣電影片名,於二○○八年上映,由鈕承澤自導自演。   *歌詞出自莫里西擔任主唱

的史密斯樂團(The Smiths),於一九八四年推出的歌曲 〈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

分手後 檢討自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女孩們分手沒什麼
勇敢面對它!
-------------------------------
【分手別做的事】
📍跪舔
📍快速進入新戀期
📍一蹶不振

【分手後可以這麼做】
📍不留對方物品
📍承認結束,封存回憶
📍靜下思考

【面對分手】
📍接受分手事實
📍陪伴家人及朋友
📍承認錯誤,改變自己
📍轉變風格
📍充實自己
-------------------------------
✨訂閱我的頻道 https://goo.gl/cJUSVh
-------------------------------
✨Instagram 👉🏻https://goo.gl/m5Ro8b
✨Weibo 👉🏻http://weibo.com/ashleexiu/
✨FB 👉🏻 https://www.facebook.com/ashlee.lin.0/
-------------------------------
常用的營養品
✨【MYPROTEIN】http://bit.ly/Ashleexiu
✨【專屬6折碼】👉🏻MYPASHLEE
-------------------------------
常用的拉力帶
✨【VERSA GRIPPS】https://www.versagripps.tw/
✨【折扣碼】👉🏻Ashlee
-------------------------------
高蛋白健身魚
✨【POSEIDON】https://www.poseidonfh.com
✨【折扣碼】👉🏻Ashlee
-------------------------------
更多影片
✨我被突擊了?! Feat.May https://youtu.be/nbtXUPQfmyM
✨最近飲食/訓練/有氧更新 https://youtu.be/ESxND_FHfnw
✨10個減脂失敗的原因 https://youtu.be/ehkcdfrVgPg
✨差點回不了家 https://youtu.be/yD8BGPTROpw
✨我在越南做什麼?https://youtu.be/w4y2kBYwpIU
✨一日姐妹 feat. Horseking https://youtu.be/Rmt9c20tP04
-------------------------------
✨ 二手出清 👉🏻 https://shopee.tw/show_o_o
-------------------------------
原文字幕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只有你自己會陪你自己最久
你怎麼知道當你跨出這一步之後
你不會遇到更好的人
你不會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人生呢?
嗨大家好 我是Ashlee
歡迎來到我的頻道
我今天的行程是要去台北拍片
所以現在趕快弄一弄就要出發
相信有追蹤我instagram的sugar們
都有看到我這幾天發了一則貼文
那這則貼文是在講我跟前任的感情 結束
那 自從我發了這個貼文之後
開始收到很多sugar問我一些感情的問題
讓我覺得 wow
原來有這麼多女生為感情所苦
所以我想要趁這集影片跟大家分享
我是如何面對分手
我是如何調適它 如何應對它的
剛結束跟??的拍攝
那我們回到主題
我想要先聊聊
我經歷過大風大浪
經歷過很多偶像劇情節的感情
一直到現在這個年紀 我對感情的體悟
我覺得呢
人是
一個人生來
最後
也是會你一個人走掉
所以你是會陪你自己最久的那個人
那現在呢我想要分享一些
我曾經犯過的錯

希望你們不要犯一樣的錯
第一個
跪舔
我知道剛經歷分手的時候那種痛苦真的是
很難承受的
尤其是一段很長時間的感情
一段很深的情誼
或者是說你甚至把對方當作你未來走一輩子的對象
他是你最好的朋友 你最好的夥伴
他的突然離開 這段感情的突然結束
你生活中突然造成的巨大改變
這個真的是對人的心理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我現在是完全不推崇這樣的方式
有一些人他會為了想要挽回這段感情
他不想要去面對這個失去的痛苦
所以他會低聲下氣的去
求對方 或是奪命連環call
或是在對方樓下等 或是
各種
但我不建議這麼做是因為
今天如果跪舔有用的話
你們就不會走到分手這一步了 對吧
既然都已經分手了就千萬不要死纏爛打
因為在最後的階段如果你還是死纏爛打
你讓對方感覺到
你很需要他
沒有他的話你的生活就是一團亂的話
那這樣子
會讓對方反而 這是心理學上的
會讓對方反而對你更反感
覺得你一點魅力都沒有
再來第二個就是
快速進入 新戀情
雖然說快速進入一段新戀情
是一個最快恢復的方法
但我覺得這不但對你
也對你的新對象都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情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
分手就馬上跟另外一個人在一起
我們並不是真的花時間觀察
認定這個新對象
覺得 哦就是他了
我想要跟他在一起
而這個時候我們只是在
彌補自己心中的那個空虛寂寞
想要從中得到一些安慰
那這樣子對方就很容易淪為一個 備胎
一個rebound boy
你可能不是真的愛他
然後你也沒有
真正的去接受你前面關係的結束
再來第三個
一蹶不振
就像我前面說的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只有你自己會陪你自己最久
千萬不要因為一個分手
就否定你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只是因為一段感情的結束
就停滯了你自己的進步
那太不划算而且太沒有魅力了
分手傷痛只是一個過渡期
轉移注意力跟時間會沖淡你的情緒
你想一下
你過去的分手經驗
你現在再回頭看 是不是覺得
呃 我那個時候是怎樣
我幹嘛哭成那樣子 我幹嘛這麼難過
我現在不是比那個時候過得更好嗎
你回想一下就好
每當你又經歷一次分手的時候
你就回想你上一次有多苦
然後後來還不就走出來了
以上的分享 說來簡單
但我知道做下去不容易
所以我這邊也提供幾個
分手的時候 你可以做的事情
把所有對方的物品
或者是你看到會想到他的物品
全部裝起來 燒掉
沒有啦 也沒有真的要燒掉
就把它裝在一個你看不見的地方
你可以把它送出去 把它丟掉
但千萬不要寄給他
要寄給他要等到你真的已經完全
放下這段感情
再跟他聯繫
而且最好不要親自面對他
可能透過他的親朋好友
問他這些東西還有沒有需要
再來 分手你可以做的事情
這一件事情我自己
還滿常用的
而且對我來說還滿管用的
我會在分手期間的時候
把過去我們的所有回憶
包含照片
包含去哪邊的紀念品
包含日記 或是一些
訊息類的東西
全部看過了一次
在看的當下同時真的心會超痛
因為你要去接受說
這個東西已經結束了 這個東西是過去
以後不會再有了
那也會因此就是會
放聲大哭阿啊 然後非常的痛苦
但我覺得就是要讓自己痛到最痛
然後想哭就大聲的哭
這樣子你會恢復得更快
除此之外呢 我也建議你可以把
你為什麼喜歡這個人
或是說你為什麼會喜歡這段感情的原因寫下來
還有這段感情
哪裡讓你不喜歡 哪裡讓你不舒服
全部都把它寫下來
我覺得當你可以坐下來靜靜的去思考
把這些頭緒都有邏輯性的把它寫下來之後
你真的會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不要的是什麼
然後去檢討自己在過去這段感情做錯了什麼
然後讓你變為更好的一個人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分手呢
我覺得首先是你
必須要接受這段關係的結束
回想過去 尤其是年紀小一點的時候
每次分手的時候我都覺得
天好像要塌下來 好像要世界末日了
沒有他我怎麼活 我快要死掉了
但是事實證明我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而且我還活得比以前更好
而且當我變得更好的時候
前任回頭選擇權在我
基本上我都不會想要了
再來這點也是大家分手的時候要做的事情
就是多花時間陪伴你的家人 陪伴你的朋友
他們才是一輩子的
他們會讓你感覺到溫暖
以彌補你過去重色輕友的 罪
再來一點呢是
剛剛有提到的
你需要承認錯誤 改變自己
就像前面說的
其實一段關係之所以會結束
一定有它的問題所在
那你可以趁這段時間好好的思考 好好的沉澱
自己是哪裡做得不夠好
自己哪邊可以再改進
可以做得更好
讓你的下一任 擁有更幸福的生活
然後你也可以藉此做一些改變 比如說
你可以換髮型 你可以
換一個穿衣風格
學習一下新的技能
或者是接觸不一樣的興趣
多認識不同的人
會讓你看到其實
你雖然分手了
但是有另外的更多機會為你打開大門
最後一點呢
就是充實自己
單身的時候空檔變多
你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例如你可以去學習
你可以閱讀 你可以健身
你可以找一個新的興趣
專注在學習或是工作上面 認識更多的朋友
不同領域的人
去旅遊 去看這個這麼大的世界
你為什麼要因為一個小小
區區的感情 在家裡哭呢?
你怎麼知道當你跨出這一步之後
你不會遇到更好的人
你不會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人生呢?
結論就是
一段關係的結束代表著是
這一段感情實體上結束了
但是你們在相處的過程中
你們彼此帶給對方的美好
帶給對方的快樂
跟你們在磨合的過程中
彼此性格、價值觀
甚至是技能上面的提升
這些都是會跟著你一輩子的
其實每一段感情都是一個成長
我們應該要好好的感謝我們前任
讓我們現在可以變成一個這麼好的人
而且未來我們還會變成更好的人
所以 開心點吧
振作起來女孩們
好 那今天就是我分享我怎麼樣面對分手
我怎麼樣看待他
我希望對你有幫助
那如果你覺得
這個影片對你
真的有點幫助
請幫我按個讚
然後如果
你有朋友
有需要的話呢
非常歡迎你可以分享給他
那謝謝你看到現在 我們下次見
peace


#感情 #分手

網路霸凌之法制研究

為了解決分手後 檢討自己的問題,作者黃子珊 這樣論述:

在網路去抑制效應及道德解離的錯綜作用下,常令網路使用者誤認網路世界無法可管,導致偏激言論的發生而衍生網路霸凌,儘管我國在刑法、民法及行政罰法等範疇均設有相關規範,但面對網路傳播快速、匿名及無國界等特性,如僅能適用過去以傳統犯罪為雛型所制定之立法,恐在犯罪偵查及受害者保護等方面形成漏洞。 因此,本文參酌美國、紐西蘭、韓國及日本等國之立法例,提取我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之調取票制度、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授權成立的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以及著作權法通知及取下程序等防處機制的精華,建議以行政院推出之《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為基礎,課予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與義務,著重於改善網路霸凌言論

下架及匿名身分揭露等實務問題,另將網路傳播列為刑罰加重事由,輔以教育強化人民對網路霸凌及法律規範之認知,降低網路負面效應,以期不違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利之宗旨,而有效預防網路霸凌及完善受害者救濟管道。

《融合塔羅組曲》作品分析—在命運中和「塔羅占卜與愔聲」邂逅

為了解決分手後 檢討自己的問題,作者劉仁照 這樣論述:

  本篇文章討論筆者如何結合「塔羅占卜」與「機率音樂」的概念來創作《融合塔羅組曲》與《塔羅組曲》。而此篇論文的內容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文獻回顧、第三章《融合塔羅組曲》之創作理念及學習經驗、第四章 《融合塔羅組曲》之創作素材與分析、第五章 結論」。  第一章則講述筆者的「創作源起與動機」、「目的與問題」、「範圍與限制」、「方法與分析」以及「音樂會計畫書」。第二章則是簡略地介紹與「塔羅相關研究」與「機率音樂相關研究」。第三章為「創作理念及學習經驗」,包含「塔羅占卜流程與個人占卜」、「影像配樂的學習經驗」、「塔羅占卜」與「機率音樂之共時性」、「音樂學習之經驗回顧」。第四章則是「創

作素材與分析」,分成「塔羅圖像牌義與愔聲素材之聯想」、「樂曲分析與象徵意涵」、「範例與應用方式」以及「小結」。第五章則是「音樂會問題檢討」、「未來創作之期許」與「結語」。  最後,筆者期望自己可以透過塔羅占卜與機率音樂的創作概念,呈現多元的作品,並尋求創作的出口,為塔羅、音樂及聲音等領域,持續嘗試結合不同的創作方式與思考概念,也是筆者的求學過程與紀錄,期望分享階段性的學習成果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