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廣播節目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全國廣播節目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陶曉清寫的 那些在青春網的日子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國廣播小潘也說明:... 全國生活資訊歷史歌單DJ&節目表服務項目有意思的電台Mradio. 網路上關於全國廣播podcast-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 ON AIR 晚安寶拉、小潘關於全國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博士班 孫秀蕙所指導 周瑄的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電視節目符號研究 —以1983-2018 年央視春晚小品為例 (2020),提出全國廣播節目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改革開放、央視春晚、喜劇小品、符號學、意識形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東亞學系 江柏煒所指導 洪士惠的 華人社會之節慶創造與認同建構: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歌樂節」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海外華人、華人社會、巴生歌樂節、節慶創造、認同建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國廣播節目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國廣播線上收聽| Radios.tw則補充:功能表. 最愛 最近聽了. 廣播類型 全部類型 · Top40 新歌 · 談話節目 · 全球音樂 · 新聞 · 中文 ... 談話節目. 簡介. 全國廣播為中部地區的電台,其定位在都會性與主打25-50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國廣播節目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那些在青春網的日子

為了解決全國廣播節目表的問題,作者陶曉清 這樣論述:

最保守的廣播媒體,推出的最前衛的音樂頻道!   1988年,位於現在帝寶豪宅的「中廣青春網」誕生了,   在沒有網路、沒有Spotify的年代,   她從青春出發,伴著許多人的青春歲月,一段無法被取代的集體音樂記憶。   中廣青春網,不只是當時中國廣播公司的變革,也更新了那一代的耳朵,搭起年輕人與熱門音樂的橋梁。   她找來陶曉清擔任總監負責整個媒體的規劃和營運,讓她成為台灣廣播有史以來,第一個長達12小時連續播出熱門音樂的頻道。   中廣青春網的DJ也都是一時之選,如周華健、哈林、黃舒駿、黃韻玲、鄭華娟、鄭開來、蘇來、朱衛茵、袁永興……這個實驗性質十足的頻道,還找來一群創意十足的

企製人員,首度引進「call in」直播,玩出許多創意。   這些DJ和特別的企畫小組,一新節目型態,讓聽眾覺得新鮮,在沒有串流音樂的年代,廣播電台就是音樂最即時的發聲舞台,而透過青春網播放的R&B、Jazz、New Age、Adult Contemporary……更是不少人的音樂啟蒙,音樂的選擇不再貧瘠。   這樣的青春網無法複製,她帶給那一代人搜尋另一種聲音的新選項,與類比時代最有趣的音樂體驗。   本書精彩內容,包括:   .青春網創立背景故事、有趣的活動。   .DJ龔懷主(Robin)、朱衛茵、于婷、李方、周華健、哈林、黃舒駿、黃韻玲、鄭華娟、鄭開來、蘇來、袁永興、蔣

國男……暢談青春網。   .超過200張復古照片、文件,重溫青春網。   .唱片宣傳聊青春網的江湖地位;記者歐銀釧、趙雅芬聊回憶中的青春網;聽眾談青春網陪伴他們的歲月。   .廣播人馬世芳與另一半結緣史。 名人推薦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趙少康、作家、媒體工作者  蔡詩萍、廣播人  馬世芳  專文推薦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電視節目符號研究 —以1983-2018 年央視春晚小品為例

為了解決全國廣播節目表的問題,作者周瑄 這樣論述:

中國自1978年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至2018年已經有四十年之久。這一政策對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以80後為主的世代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在這個過程中,電視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既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宣傳者和記錄者,自身又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推進改革。在這四十年間,中國電視媒體建構了怎樣的宣傳話語體系,成為本研究的核心關注。本研究以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社會變遷為背景,聚焦於中國電視節目的符號特點,以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1983-2018年)的喜劇小品節目為研究對象,剖析央視春晚小品的符號運作原則、話語體系,及其背後的情境脈絡和意識形態運作,並探尋其在三十六年間所發生的變化。本研究借鏡傳播政治

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考量國家與市場的雙重因素,找出影響媒體改革的重要政策、事件和節點,將這一過程劃分為「新舊並存的改革滯後期(1978-1989年)」、「產業化、集團化探索期(1990-2000年)」、「全球化背景下的擴張期(2001-2010年)」、「『做大做強』的文化軟實力輸出期(2011-2018年)」四個階段。這一劃分以「媒體」為中心展開,緊扣本研究的關注點,亦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媒體改革過程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其後,本研究聚焦於大眾文化實踐的文本,考察在政治制度、文化政策等特殊條件下,文本意義的生產,以及不同社會群體間的權力關係與意識形態。央視春晚所演出的182個「喜劇小品」,反映

了中國文化中「族群」、「階層」和「性別」之間的關係。其中涉及「族群」關係的小品,主要反映團結統一的意識和身份認同,數量較少。反映「階層」關係的小品,以貼近日常生活的「小人物」形象為主,表現了不同階層群體間、或同一階層群體內部的互動和矛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社會階層也發生了流動和更新。反映「性別」關係的小品,絕大多數均呈現了夫妻/男女之間如何化解矛盾、和諧相處。通過對十個代表性小品文本的符號分析,本研究發現,央視春晚在「角色特質」方面,參與演出的演員早期多來自公營事業單位的藝文團體,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出現越來越多簽約私營企業的演員和團體;而「語言」、「服裝」等一方面塑造角色形象,一方面用以錨

定角色身份和權力關係。在「情節」敘事方面,每個小品都具有相似的結構,符合戲劇結構特點,但較為簡單;每個階段的小品也體現了當時的流行文化元素;「二元對立」是小品中重要的符號運作方式。在「場景」層面,舞台佈景的不斷進步,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後在資金、技術、審美、人員專業性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本研究分析的十個春晚小品都蘊含著當下政治、政策的影子,具體的意識形態宣傳方式有以下四種:隱含在主題和背景中;隱含在人物身份中;隱含在敘事情節中;隱藏在對話和語言中。央視春晚的屬性決定了它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綜合體的本質,但中國的社會背景、文化和權力關係,與西方具有顯著差異,這也造就了其獨特的媒體話語和文本意義的產

生,因此不能與西方論述一概而論,必須回到中國的社會脈絡中進行討論。本研究的結果亦表明,央視春晚中的意識形態宣傳,一直與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政治政策密不可分。媒體作為主要的意識形態宣傳場域,並未迴避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與衝突,而是致力於給予這些問題一個正向的、符合眾所期待的解決,凸顯國家在處理改革開放過程中各種社會問題的掌控能力,以增強閱聽人信心,獲得支持。

華人社會之節慶創造與認同建構: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歌樂節」為例

為了解決全國廣播節目表的問題,作者洪士惠 這樣論述:

馬來(西)亞位居馬六甲海峽,是東西交通運輸的樞紐,成為中國人下南洋經商的聚居地之一。華人從17世紀開始在沿海聚居城市中成立各類型的宗鄉會館,具有社會功能、福利功能及仲裁功能,角色類似原鄉地方的官府,有凝聚華人向心力的作用。華人傳統的文娛生活隨著華人移民來到馬來(西)亞地區,不僅受到華人的重視,並受到良好的發展。但隨著新型的娛樂型態引入、戰後社會風氣變遷,華人的傳統文娛生活逐漸沒落,激起各華人社團文化保存的危機意識。1974年位於雪蘭莪州巴生市的音樂性社團,聯合創立巴生歌樂節以推廣健康之音樂文娛活動,試圖力挽狂瀾。巴生歌樂節的各社團輪辦制度是歌樂節的創舉,跨越傳統的方言群疆界,加強會館與會館間

的連結。巴生歌樂節創立至今45個年頭,它已具備節慶的成熟制度與儀式,截至目前最多曾有29個宗鄉會館、音樂社團、報紙媒體等共同舉辦,這種跨越方言群合作的節慶,對內不僅促進了會館內部的傳承與團結,且重新建構巴生華人對華人文化認同;對外則直接及間接的推動了音樂界的發展,推廣巴生地區的文化形象。本文集中討論了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戰後文娛活動的演變,以及巴生在地的音樂性團體的發展,並介紹巴生歌樂節被創造的過程及發展,探討巴生歌樂節對華人團體及華人社會之內部整合作用,以及對馬來西亞音樂界及巴生市之外部連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