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光纖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弗雷德瑞克.馬泰爾寫的 全球網路戰爭:全球化vs在地化 和秦文傑(主編)的 石油化工企業電氣設備及運行管理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VCOM 1.8M 光纖線 - PChome商店街也說明:VCOM 1.8m 光纖線。。24k鍍金端口可抵抗腐蝕,為連接器的末端提供最大的保護。光纖電纜通過光傳輸信號,從而完全消除RFI,EMI或接地環路干擾精密的拋光光纖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稻田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光電工程學系研究所 王俊達所指導 林穎璨的 應用於矽光子光纖陀螺儀之氮化矽光柵耦合器與多模干涉波導交叉設計 (2021),提出光纖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干涉式光纖陀螺儀、矽光子、氮化矽、波導交叉、光柵耦合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光電工程學系研究所 魏嘉建所指導 李丹宇的 以分時多工技術實現共用一個光源、相位調變器、光偵測器之多軸光纖陀螺儀 (2021),提出因為有 干涉式光纖陀螺儀、薩格納克效應、艾倫方差、分時多工技術、訊號處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光纖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Disney+ | 凱擘大寬頻.大螢暢看,歡樂不斷則補充:大螢幕看Disnay+就是現在!立即申辦光纖上網指定優惠方案,透過A1 box暢看24個月Disney+,豐富影音內容任你看,再享獨家大禮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光纖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網路戰爭:全球化vs在地化

為了解決光纖線的問題,作者弗雷德瑞克.馬泰爾 這樣論述:

「這是一場挑戰歷史與地理法則的革命, 我們現在不過還在這場數位轉變的開端而已。」   Facebook在全球擁有十三點五億個會員,Google每月的訪客數量超過十億,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具有高度行動性,數位世界似乎超越了空間與疆界。如果你認為數位化會加速全球統一化、日後會有「主流」網路產生、世界正因網路呈現一致的話,本書將顛覆你的觀點。   從矽谷到日本,從巴西、南非直到加薩,馬泰爾實際走訪五十多個國家,透過當地人使用網路的情況告訴你:網路並非全球化,而是在地化;它沒有打破地理限制、沒有消除語言上的隔閡、也沒有使文化趨於單一,相反的,只要有不同的領地,就會產生不同的網路使用方法──疆

界將會維持下去。   中國創造Google或Facebook的複製品,並結合審查系統建立屬於自己的網路;阿拉伯國家運用社群網路進行革命;以色列利用網路躍身為「新創企業之國」;巴西結合當地文化,使勒西菲港口重生為「數位港」。網路因區域、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具有地域性的特質;網路的未來將朝多元性發展,產生一個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聰明」(Smart)得多的數位世界。 本書特色   ★作者橫跨50多個國家,實地深入訪查。   ★顛覆人們普遍對數位化世界將超越空間與疆界的想法。   作者簡介 弗雷德瑞克.馬泰爾(Frédéric Martel)   出生於一九六七年,為法國記者及作家。他是法國

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的社會學博士,並擁有社會學、政治科學、公法及哲學這四個碩士學位,曾任美國及羅馬尼亞法國大使館的文化職,也以訪問學者的身分參訪哈佛大學及紐約大學。他曾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及法國高等商業研究學院(HEC)的企管碩士班開課,現於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de Paris)任教,並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IRIS)與法國文化部擔任研究者。   至今馬泰爾出版過九本書,其中包括《美國文化》(伽利瑪出版社,二○○六年,暫譯)和《全球文化戰爭》(弗拉馬利翁出版社,二○一○年)。這些書已在二十幾個國家,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外,他每週在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主持廣播節目《軟實力》(Soft Power),並在同集團的法國新聞廣播電台(France Info)有每週一次的短評節目《法國新聞觀點》(France Info Idées)。   編者的話 序言   第一章 河谷 「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著呢。」   第二章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審查制度只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睡覺!」   第三章 行動電話 巴西中產階級的能動性   第四章 IT 代表的是印度科技 他們掃描了二十六億隻眼睛 中國是硬體,印度是軟體   第五章 智慧城市 非洲開始起步走 「這是毋庸置疑的,巴西前進得太快了」 新創企業之國   第六章 都市更新

貧民窟及「包容」 Twitter 槓上毒梟 419 騙局   第七章 我的伊斯蘭 黎巴嫩的數位戰爭 加薩歡迎您 「伊朗人民看得到你的推文嗎?」 清真式網路   第八章 主管機關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綁手綁腳的主管機關   第九章 智慧策展 文化在非商業領域的延伸 創用CC 計劃(Creative Commons) 文化商品的末日 亞馬遜的雲端 文化批評已死!智慧策展萬歲! 「The Long Click」,以及我們所知的評論的末日 《哈利波特》和Booktubers 迷你歐普拉時代   第十章 社群電視 阿拉伯偶像 明日的電視 好萊塢的敗仗   第十一章 「.EU」 Ñ 西里爾字母的網際網路

. 魁北克(.quebec) 去Gengo 一下 歐洲的數位馬賽克   後 記 新興網路 主流網路 美國的特殊性 網際網路的巴爾幹化   詞彙表 資料來源   序言   《全球網路戰爭》(Smart)是一個關於數位全球化的調查。藉由深入田野,在舊金山、北京、約翰尼斯堡、加薩或特拉維夫—以及在總計五十幾個國家之中,試著描繪今日的數位轉變,以及其他來臨的數位世界。不管是從宏觀角度、或從膚淺的表面來看,科技的全球化似乎是一種統一化,我們都看得到類似的數位案例與日俱增。Facebook 有十三點五億會員,在這地球上每六個人,就有一人使用Facebook,其中還有半數是用手機登入的—而且「免費註

冊」。然而,網路在全球的形象雖然看似一致,但它其實因地而異。這就是《全球網路戰爭》的主題。   本書依據的論點很簡單:和人們所想的相反,網路及數位問題並不全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現象,它們紮根於當地,具有地域性的特質。和它最相關的人事物,其實就是男人和女人、新聞、電子商務、應用程式、地圖,和社群網路,而這些人事物之間原本就存在著有形的、實體的真實連結。它是一個「智慧型世界」,也是一個「渺小的世界」,但無論如何,它都是一個既不乏味、也不平坦的世界。   對那些直覺認為這個世界正在擴張、朝著單一網絡演變,並且認為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正在消逝的人來說,這本反直覺的書帶來另外一種觀點,它打破了人們普遍對數位

化世界將超越空間與疆界的想法。這也許很令人驚訝,網路並沒有廢除傳統的地理限制、沒有使文化認同解體,也沒有消除語言上的相異—網路反而還促成了這些現象。   未來幾年內,由於網路使用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區域化的一面甚至應該更加明顯。網路的未來並不是一個全球整體的概念,而是紮根於區域;它並不全球化,而是在地化。因此,我們應該停止探討以大寫I 開頭的「網路」(Internet),並用小寫複數的「網路」(internets)來取代—這也是我在本書中使用的寫法。這就是我的主題:網路的多元性。   這個思考網路的新方法催生了一個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Smart)得多的世界。網路的多元性、國家的獨特

性、語言及文化在數位世界中都各佔有一席之地。網路與身分認同、區域差異及語言不是對立的,它也不反對「文化例外」和多元性。這是好消息,也是本書的主要發現。數位轉變不是一個強化統一性的現象;它不會產生一個單一化的「主流」—不像文化全球化一樣。畢竟,我們所參與的是一個複雜得多的全球化現象,從這方面來看,它所引起的恐懼就值得討論,也許也必須換個角度思考。對那些生活在焦慮中,害怕因為全球化及科技大幅改變,而失去他們的身分認同的人—這是合理的擔憂─本書告訴他們不該如此悲觀,況且這也不是可能性最高的局面。   因此,網路比我們認為的還要「聰明」,這也就是本書命名的來由。原文書名的「Smart」(聰明)這個英

文字有好幾種用法,人們用它來指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智慧城市(smart city)、智慧電網(smart grid)、智慧經濟(smart economy)、智慧手錶(smart watch)、智慧型電視(smart TV),以及一個「更聰明」的世界。   由這些詞看來,人們想說什麼?「智慧」這個詞正成為單純的「網路」的同義詞,而且可以擴大到整個數位領域,包括可上網的行動電話、應用程式、科技,以及整體的數位範疇。當頗具盛名的紐約市警察局宣布他們成立了「智慧小組」時,代表的是該單位配有含影像監控、偵測器及審查系統的新巡邏車,以便記下車牌號碼後與罪犯資料庫即時比對。   然而,

在「智慧型」這個聽起來很酷的名稱下,其實還隱藏了更為可靠的安全用途—即使它不太引發這樣的聯想。它指的是現正來臨的網路的根本變化,也就是從資訊到傳播,以及現階段發生的、邁向知識網路的變化。有了web 2.0,與其上網接收資訊,網路使用者已經開始自己生產資訊,且從現在起,將網路視為人類發展的工具;在各大貧民窟裡,也不一定只將他們的時間花在「自拍」而已。在這方面,「智慧」是一個基本的字彙,它的意義宣告了網路的未來:知識的未來及區域化的未來。   這個我在各地都觀察到的網路區域化現象正在進行中,它並沒有排除全球化及加速化的現象。就像主流文化存在一樣,網路中當然也存在著一個整體統一的面向,但這些加速全

球化的現象並不顯著。當傳播溝通正在發展,而我們生活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時,有人質疑過嗎?此外,未來的投射仍然顯得氣喘吁吁,摩而定律(Moore's Law)預測微處理器的容量與性能每十八個月就會加倍(這個說法很虛假,其實這只是來自摩爾的推測),另一個光子學法則預測光纖線路的傳輸速度,則是每九個月就會加倍。在二○一三年,傳輸量達到每秒三百一十兆位元這個天文數字,在這種速度之下,只需要不到一分鐘,就能把美國國會圖書館—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所有藏書傳送完畢。即使將來,這些法則會無可避免的碰上它們在實體或經濟上的限制,對我們而言,數位世界仍會持續快速的成長,並且沒有終點。   最近,Google 的老闆

估計:「現在在網路上,我們每四十八小時所創造的內容量,等於從人類誕生開始一直到二○○三年為止所創造的量。」而且據他所言,到了二○二五年,我們的電腦將會比現在快六十四倍。這是一個挑戰歷史與地理法則的革命,我們現在不過還在這場數位轉變的開端而已。   《全球網路戰爭》是我前一本關於文化全球化的著作:《全球文化戰爭》的續集。當《全球文化戰爭》的主題聚焦在全球化及美國化當下的創意產業情形,而故意將數位問題擱置於一旁時,《創意戰爭》則專注於網路及數位世界。和《全球文化戰爭》相同,我在本書中優先採用第一手資料:因此,我持續進行調查,大部分的訪談都是新的、未出版過的。   畢竟,《全球網路戰爭》是一本去

神話的作品,它讓讀者知道,如果我們能夠了解網路現象的動態是深深根植在一塊土地、一個社群中,具有強烈的鄰近性的話,就能重新控制數位時代—也能重新控制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結論完全不是建立在任何意識形態的推理上,而是調查研究的結果。   在文章主旨牽扯到數位問題的情況下,研究者與記者該了解保有謙遜態度的重要性。網路加速的速度如此驚人,以致於所有我們堅信的事,都是靠不住的。   要是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完成,那麼書裡大概幾乎不會提到平板電腦,也不會提到iPad(於二○一○年四月發售);然而,它們卻完全顛覆了文化中的數位領域。若在大約七年前完成,書中也不會提及現在在我們生活中,佔如此中心地位的智慧型手機與

應用程式(第一支iPhone 在二○○七年發表,而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蘋果公司的App Store 則建立於二○○八年)。這本書若在九年前完成,書中甚至不會談到創立於二○○六年、且在那之後就一直具有決定性地位的Twitter;說到Facebook與YouTube,它們才剛要慶祝十二歲生日而已。要是這本書在十五年前寫成的話,書中幾乎不會有任何關於創立於二○○一年的維基百科的蛛絲馬跡,甚至也不會寫到在一九九八年時,仍只是一家新興公司的Google。我們也記得像芬蘭的諾基亞或加拿大的黑莓這種模範公司,他們錯過了轉型成智慧型手機的時機,結果只能顧影自憐;或是像微軟、戴爾、美國線上或雅虎這樣的數位巨人,

昨日它們還是所向無敵的,但今日必須再度自我創新。   視算科技(Silicon Graphics)這家具象徵性的新興公司失敗了,MySpace 的轉型不甚成功,輪盤聊天室(Chatroulette)搞砸了它的經濟模式,就連Google Reader 也離線了;更不用說那些幻想的城市、已經遭到遺棄且渺無人煙的現代龐貝古城了—例如第二人生。我們正經歷的科技與革命,進行速度快得令人目瞪口呆,想必能杜絕所有光說不練的景象。   然而,作為《全球文化戰爭》的續集,對我而言,解讀這個在到來的「後」世界,並且思考這股「未來潮流」,似乎是不可或缺的。該怎麼做呢?和每當談到「全球網路」時,只擔心「數量」的矽

谷精神領袖們相反,也不同於某些認為研究調查只需要操作辦公室裡的電腦就能完成的顧問專家,本書採用了迥異的研究方法:它假設網路在這裡與在別處是不同的,而且偏好的調查取徑範圍非常廣和深入(依照「broad and deep」這組當紅的詞)。   數位的對話在每個地方都是不同的,光連上線還不足以了解它們,我應該親身實地(IRL,所謂的in real life)拜訪網路的行動者,應該前進田野,走遍世界各地,沿著這些路線觀察,把網路瀏覽器拋諸腦後,這樣才能看見真正的網路;只有藉由質性田野研究調查,透過遍布五大洲的幾百次訪談,才可能漸漸了解這個正來臨的數位轉變的真實性與廣大的規模。  

光纖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一集 FlashingDroid 影片開箱評測 TCL 在香港推出的第一款 Soundbar,TCL Ray Danz。TCL Ray Danz 配備有 3.1 聲道喇叭,並支援 Dolby Atmos 聲效。而最獨特的是 Ray Danz 技術,透過物理設計令聲場更寬闊,而非單靠積極的 Digital Signal Process(DSP),目標要令音效立體而更自然。此外,TCL Ray Danz 支援完善的訊源輸入,包括藍芽、HDMI、光纖線,甚至 Apple AirPlay 和 Google Chromecast 都有支援!

歡迎訂閱 Ray Ma 的 YouTube 頻道:http://www.youtube.com/flashingdroid​​​

工作查詢 Email: [email protected]

讚好 Facebook 專頁:http://on.fb.me/1fXZrMX​​​

追蹤我的 Instagram : http://www.instagram.com/flashingdroid​​​

應用於矽光子光纖陀螺儀之氮化矽光柵耦合器與多模干涉波導交叉設計

為了解決光纖線的問題,作者林穎璨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研究干涉式光纖陀螺儀中用於感測旋轉角速度的光纖線圈在光積體化時所面臨的耦合問題。光學陀螺儀是用於偵測旋轉角速度的常用裝置,傳統的干涉式光纖陀螺儀由光源、分光器、相位調變器、光纖線圈等數個分立式元件構成,為了微縮與整合光纖陀螺儀系統,近年來出現利用絕緣體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 SOI)平台製作的積體化光學陀螺儀,能夠將大部分的元件以矽光子技術微縮至單一晶片上。在光纖陀螺儀中,低損耗的光纖線圈對量測旋轉角速度的精確度和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積體化光纖陀螺儀中作為感測線圈的矽螺旋波導由於具有較高的芯包層折射率差,因此波導側壁粗糙所導致的散射損耗會比光纖線圈大得多

,故本次研究我們選用折射率較低的氮化矽作為低損耗波導線圈材料,並設計波導交叉和光柵耦合器兩種元件,以解決感測線圈和單模波導之間的耦合問題。波導交叉元件部份,我們採用基於多模干涉(Multimode-interference, MMI)的交叉結構,波導層的厚度為300 nm。此設計利用多模干涉原理使光在準TE0與TE2之間轉換形成週期化圖形,配合放置在波導與MMI之間的過渡錐形降低模場直徑不匹配帶來的損耗,透過調整錐形結構與匹配MMI週期長度,能使光在通過波導交叉點時的繞射現象大幅減少。我們模擬了兩種不同的設計:單波導交叉與波導交叉陣列,模擬結果顯示單波導交叉穿透率為98.7 %,而波導交叉陣列

中平均單一交叉點損耗為99.6 %,等週期光柵耦合器部分經過結構優化,在淺蝕刻時具有49.2 %的理論耦合效率,全蝕刻時效率則為33.6 %。根據模擬結果顯示,基於多模干涉的波導交叉在損耗、頻寬和製程誤差容忍度方面優於光柵耦合器,因此我們選擇採取邊緣耦合方式,製作波導交叉結構將光從感測線圈中央引出。為了量測波導交叉元件的損耗並降低量測誤差,我們分別串接1~20個單波導交叉以及10~500個波導交叉陣列,利用光通過不同數量交叉產生的能量差異推算單個交叉點的損耗。量測結果顯示,單波導交叉損耗約為0.34 dB,而波導交叉陣列中每個交叉點平均損耗為0.025 dB,交叉串擾-61.9 dB,在152

5 nm~1611 nm的量測區間內單波導交叉穿透率差異小於0.48 dB。量測結果證明本論文設計之多模干涉波導交叉元件具有寬頻、低損耗、低串擾的優點,有望應用於矽光子干涉式光纖陀螺儀的感測線圈中。

石油化工企業電氣設備及運行管理手冊

為了解決光纖線的問題,作者秦文傑(主編) 這樣論述:

《石油化工企業電氣設備及運行管理手冊(精)》共10篇內容,主要包括石油化工企業電力系統特點、主網結構、繼電保護及自動裝置配置、自備熱電廠、電氣設備、電能品質、穩定控制及檢測技術、新能源及節電技術、電氣材料、系統優化工程案例。 《石油化工企業電氣設備及運行管理手冊(精)》中的各項技術、工程案例均來源於現場,濃縮了石化企業電力系統多年的運行經驗,吸收了大量事故教訓,是實踐經驗與規範、標準的有機結合和昇華,諸多技術已經過多年運行檢驗。 《石油化工企業電氣設備及運行管理手冊(精)》是石化企業電氣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將對提高石化企業電力系統技術管理水準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1

篇 石油化工企業電力系統特點 第1 章油田企業電力系統特點 1 1.1 陸上油氣田 2 1.2 海上油氣田 3 1.3 非常規開採油氣田 4 第2 章煉油化工企業電力系統特點 6 2.1 煉化電網的組成 6 2.2 電網一般性特徵 6 2.3 大型煉化企業電力系統特點 7 2.4 中小型煉化企業電力系統特點 8 第3 章煤化工企業電力系統特點 9 3.1 煤化工企業 9 3.2 煤化工工藝路線及特點 9 3.3 煤化工企業供電要求 9 3.4 煤化工企業電力系統特點 10 第2篇 主網結構 第1 章主網結構的特點 11 1.1 概述 11 1.2 對主網結構的基本要求 12 第2 章主網結構

的確定 13 2.1 關鍵因素 13 2.2 確定企業內部電網最高電壓 13 2.3 設置各級電壓等級 14 2.4 變壓器繞組形式 15 2.5 各級母線的接線方式 16 2.6 外電源接入 18 2.7 發電機接入系統及升壓站 18 2.8 大型電動機接入 19 2.9 主變數量和容量 19 2.10 電壓調節和無功補償 19 第3 章主系統運行方式 21 3.1 運行方式總體要求 21 3.2 正常運行方式 21 3.3 非正常運行方式 22 3.4 異常運行方式 22 3.5 禁止的操作及運行方式 23 第4 章煉化企業主要電氣設備及材料選擇 24 4.1 選型基本原則 24 4.2

GIS組合電器裝置 24 4.3 電力變壓器 24 4.4 發電機出線設備及勵磁系統 24 4.5 變電所 25 4.6 繼電保護裝置 25 4.7 電纜線路 25 4.8 電動機選型原則 25 4.9 其他 27 第3篇 繼電保護及自動裝置配置 第1 章繼電保護一般規定 29 1.1 總則 29 1.2 保護裝置分類 30 1.3 繼電保護裝置的“四性”要求 30 1.4 微機保護及自動裝置應滿足的要求 31 第2 章繼電保護裝置的配置 34 2.1 3~220kV線路保護配置 34 2.2 變壓器保護配置 39 2.3 發電機保護配置 43 2.4 電動機保護配置 47 2.5 母線保護

49 2.6 電容器保護配置 51 2.7 斷路器失靈保護配置 53 第3 章電力系統自動裝置的配置 55 3.1 一般規定 55 3.2 線路自動重合閘 55 3.3 備用電源自投裝置 57 3.4 頻率異常控制 58 3.5 故障記錄及故障資訊管理 59 3.6 暫態穩定控制及失步解列 60 3.7 自動調節勵磁 61 3.8 自動滅磁 62 第4 章對相關回路及設備的要求 63 4.1 對二次回路的要求 63 4.2 電流互感器及電壓互感器 64 4.3 直流電源 65 4.4 保護與廠站自動化系統的配合及介面 65 4.5 電磁相容 66 4.6 對斷路器及隔離開關的要求 67 4.

7 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通道 67 第5 章微機繼電保護裝置的選型原則 69 第6 章工程交接驗收 70 6.1 一般規定 70 6.2 反事故措施驗收 70 6.3 二次電纜驗收 71 6.4 屏櫃、端子箱及電纜敷設驗收 72 6.5 電流互感器及其相關回路驗收 73 6.6 電壓互感器及其相關回路驗收 73 6.7 變電站內部交、直流回路絕緣驗收 74 6.8 保護屏、箱體、端子箱驗收 75 6.9 保護裝置、繼電器的驗收 75 6.10 線路保護驗收 76 6.11 變壓器保護驗收 80 6.12 斷路器輔助保護及操作箱驗收 82 6.13 母線保護驗收 84 6.14 繼電保護回路傳

動驗收 85 6.15 故障錄波裝置驗收 86 6.16 自動化監控系統驗收 87 第7 章日常管理 88 7.1 運行管理 88 7.2 技術管理 89 7.3 定值管理 89 7.4 備用外掛程式的管理 90 7.5 檢驗管理 90 參考文獻 91 第4篇 自備熱電廠 第1 章自備熱電廠簡介 93 第2 章鍋爐及輔機 95 2.1 煤粉鍋爐基本介紹 95 2.2 CFB鍋爐基本介紹 96 2.3 輔助系統基本流程 97 2.4 輔機聯鎖保護 97 第3 章汽輪機 99 3.1 汽輪機工作過程 99 3.2 汽輪機的分類 99 3.3 本體主要零部件 100 3.4 汽輪機調節系統 100

3.5 汽輪機停機保護裝置 101 3.6 熱電廠汽輪機主要輔助系統簡介 101 第4 章發電機 103 4.1 發電機的基本原理 103 4.2 發電機的基本構造 103 4.3 發電機的冷卻 104 4.4 發電機的額定參數 106 4.5 發電機的電樞反應 107 4.6 發電機的特性 107 第5 章發電機的勵磁系統 111 5.1 勵磁系統的作用 111 5.2 發電機的勵磁方式 111 5.3 自並勵勵磁系統 113 5.4 可控矽整流裝置 114 5.5 自動勵磁調節器 115 5.6 強行勵磁 117 5.7 滅磁 117 第6 章廠用電系統 119 6.1 廠用電系統的設備

及負荷分類 119 6.2 廠用電源接線基本要求 119 6.3 廠用工作電源的接線方式 120 6.4 廠用備用電源自投的基本要求 121 6.5 備用電源自投切換時對系統安全性的分析 121 6.6 廠用電源切換裝置 122 6.7 微機備自投裝置 126 第7 章發電機交接試驗部分 128 7.1 測量定子繞組的絕緣電阻和吸收比或極化指數 128 7.2 測量定子繞組的直流電阻 128 7.3 定子繞組直流耐壓試驗和洩漏電流測量 128 7.4 定子繞組交流耐壓試驗 129 7.5 測量轉子繞組的絕緣電阻 129 7.6 測量轉子繞組的直流電阻 130 7.7 轉子繞組交流耐壓試驗 13

0 7.8 其他電阻的測量和耐壓實驗 130 7.9 埋入式測溫計的檢查 131 7.10 測量轉子繞組的交流阻抗和功率損耗 131 7.11 測量三相短路特性曲線 131 7.12 測量空載特性曲線 131 7.13 測量發電機定子開路時的滅磁 時間常數和轉子過電壓倍數 132 7.14 測量發電機自動滅磁裝置分閘 後的定子殘壓 132 7.15 測量相序 132 7.16 測量軸電壓 132 7.17 定子繞組端部固有振動頻率測試及模態分析 132 7.18 定子繞組端部現包絕緣施加直流電壓測量 133 第8 章發電機調試大綱 134 8.1 啟動調試設備範圍 134 8.2 啟動前準備工

作 134 8.3 發電機啟動調試前有關設備運行方式 135 8.4 發變組電氣啟動調試順序綱要 136 8.5 啟動調試試驗專案及步驟 136 8.6 發電機短路試驗 137 8.7 發電機空載試驗 137 8.8 勵磁系統調試 137 8.9 發變組零啟升壓試驗 139 8.10 發電機並網試驗 139 8.11 發電機帶負荷試驗 140 8.12 廠用電轉換試驗 140 8.13 發電機甩負荷試驗 140 8.14 發電機組168h試運行 141 8.15 發電機進相運行試驗 141 第9 章發電機並網 142 9.1 零啟升壓 142 9.2 系統啟動 143 第10 章運行管理 14

5 10.1 電壓調整 145 10.2 出力調整 145 10.3 頻率調整 146 第11 章系統事故處理 148 11.1 事故處理原則 148 11.2 主系統事故處理 149 11.3 廠用電典型故障及處理 151 11.4 發電機的異常運行及事故處理 154 11.5 變壓器的異常運行及事故處理 166 11.6 變壓器的事故處理 170 11.7 電動機異常運行及事故處理 172 11.8 配電裝置的事故處理 174 第12 章發電機孤網運行 191 12.1 自備熱電廠孤網運行產生的原因 191 12.2 孤網運行的特點 191 12.3 孤網運行的方案 191 12.4 某企

業電網快速減載系統案例 192 12.5 孤網運行的事故處理 194 第13 章主要發電設備選型原則 195 13.1 電氣設備選擇的通則 195 13.2 發電機的選擇 195 13.3 變壓器的選擇 196 13.4 電動機的選擇 197 13.5 高壓電器的選擇 197 13.6 低壓電器的選擇 198 13.7 互感器的選擇 200 13.8 電抗器的選擇 200 13.9 消弧線圈及消弧自動裝置的選擇 201 13.10 高中低壓成套配電裝置的選擇 201 13.11 電源設備的選擇 202 13.12 微機保護與監控、防誤操作裝置 204 13.13 電測量儀錶的選用 207 13

.14 變頻器的選用 207 13.15 電動機啟動器的選用 208 13.16 無功補償與諧波治理的選擇 208 13.17 母線與電纜的選擇 209 第5篇 電氣設備 第1 章變壓器 211 1.1 變壓器基本結構 211 1.2 變壓器分類 218 1.3 變壓器的技術參數 218 1.4 變壓器運行性能 223 1.5 變壓器暫態運行 225 1.6 變壓器過激磁能力 227 1.7 變壓器的抗短路能力 228 1.8 變壓器負載能力 229 1.9 變壓器耐受電壓能力 230 1.10 變壓器的試驗 232 1.11 變壓器的運行 235 1.12 幹式變壓器 242 1.13 整

流變壓器 245 1.14 接地變壓器 250 1.15 隔離變壓器 251 第2 章開關設備 254 2.1 252kV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 254 2.2 126kV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 263 2.3 40.5kV櫃式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 271 2.4 SF6 斷路器 284 2.5 真空滅弧室 294 2.6 發電機出口真空斷路器 309 2.7 40.5kV真空斷路器 322 2.8 7.2kV與12kV真空斷路器 334 2.9 空氣絕緣斷路器櫃 337 2.10 低壓開關櫃 342 2.11 智慧一體化低壓開關櫃 347 第3 章發電機 352 3.1 同

步汽輪發電機 352 3.2 非同步發電機 362 3.3 柴油發電機 366 3.4 燃氣內燃機發電機組 368 第4 章電動機 390 4.1 電機的分類 390 4.2 電機執行標準 390 4.3 防爆基礎知識 392 4.4 電動機結構 395 4.5 幾種防爆電機的設計和結構特點 414 4.6 電動機的安裝、使用和維護 417 4.7 低壓永磁電動機 422 第5 章電容器 430 5.1 高壓電力電容器 430 5.2 低壓電力電容器 432 5.3 濾波電容器 434 5.4 電容器運行管理 435 第6 章電抗器 438 6.1 分類 438 6.2 電抗器特點 438 6

.3 性能 439 6.4 試驗 443 6.5 電抗器運行管理 444 第7 章UPS 不斷電供應系統 446 7.1 UPS定義 446 7.2 UPS系統分類 447 7.3 UPS主要技術要求 449 7.4 安裝調試 453 7.5 UPS裝置維護檢修 454 第8 章EPS 事故電源裝置 458 8.1 用途 458 8.2 EPS的工作模式 458 8.3 結構 459 8.4 性能 461 8.5 安裝調試 463 8.6 運行管理 464 第9 章變頻器 468 9.1 高壓變頻器 468 9.2 低壓變頻器 481 第10 章互感器 486 10.1 電壓互感器 486 1

0.2 電流互感器 492 第11 章金屬氧化物避雷器及其線上監測裝置 500 11.1 類別 500 11.2 結構 502 11.3 特性與參數 506 11.4 試驗 513 11.5 線上監測 526 11.6 避雷器的管理與維護 528 11.7 避雷器選型原則 530 第12 章電湧保護器 539 12.1 石化行業電力系統特點及雷電防護的重要性 539 12.2 電湧保護器的定義和分類 539 12.3 結構及性能參數 540 12.4 防護原則 541 12.5 低壓供配電系統電湧保護器應用 543 12.6 試驗 544 12.7 選型原則 544 12.8 運行維護 546

第13 章繼電保護裝置 547 13.1 線路保護 547 13.2 母線保護 554 13.3 變壓器保護 560 13.4 發電機保護 570 13.5 電動機保護 581 13.6 電容器保護 587 13.7 電抗器保護 590 第14 章自動裝置 594 14.1 備自投裝置 594 14.2 低頻減載裝置 595 14.3 自動准同期裝置 595 第15 章變電自動化系統 598 15.1 調度自動化系統 598 15.2 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概述 610 15.3 變電站監控系統的基本功能 616 15.4 通信網路 622 15.5 變電站監控系統日常運行管理 624 第16 章

400V 配電系統監控裝置 631 16.1 系統組成 631 16.2 系統功能 634 16.3 系統的調試與運行 637 第17 章消弧線圈 639 17.1 分頭預調式 640 17.2 自動跟蹤式 651 第18 章中電阻接地裝置 657 18.1 原理 657 18.2 結構 657 18.3 接地電阻值的選擇 658 18.4 電阻接地裝置性能 658 18.4 電阻器參數 659 18.5 中電阻接地裝置的特點 659 18.6 出廠試驗 660 18.7 現場調試 661 18.8 運行和維護 661 18.9 選型原則 664 18.10 執行標準 665 第19 章接地選

線裝置 666 19.1 結構 666 19.2 原理 668 19.3 性能 669 19.4 參數 670 19.5 特點 671 19.6 出廠檢驗 673 19.7 現場調試 673 19.8 運行管理 675 19.9 選型原則 675 第20 章智慧型儀器表 677 20.1 結構 677 20.2 原理 677 20.3 性能 678 20.4 參數 680 20.5 特點 681 20.6 出廠試驗 682 20.7 現場調試 684 20.8 運行管理 685 20.9 選型原則 685 20.10 高級應用 686 第21 章防爆電氣 689 21.1 防爆照明 689 2

1.2 防爆控制器 691 21.3 防爆按鈕 694 21.4 防爆照明控制箱 695 21.5 防爆檢修電源箱 697 21.6 防爆插座 698 21.7 防爆區域靜電檢測裝置 700 第22 章電力電纜 702 22.1 變頻電纜 702 22.2 220kV電力電纜 704 22.3 110kV電力電纜 707 22.4 35kV電力電纜 710 22.5 10(6)kV電力電纜 713 參考文獻 716 第6篇 電能品質 第1 章SVC 無功補償裝置 719 1.1 SVC結構 719 1.2 SVC性能 724 1.3 SVC參數 728 1.4 SVC試驗調試 729 1.5

SVC裝置的運行管理 737 1.6 SVC選型 741 第2 章無源濾波裝置 743 2.1 結構 743 2.2 性能 743 2.3 特點 744 2.4 參數 744 2.5 調試 745 2.6 選型原則 745 2.7 運行管理 747 第3 章SVG 無功補償裝置 750 3.1 高壓SVG裝置 750 3.2 低壓SVG裝置 758 第4 章PQC 濾波補償裝置 766 4.1 結構 766 4.2 性能 766 4.3 特點 767 4.4 參數 768 4.5 調試 768 4.6 運行管理 769 4.7 選型原則 769 參考文獻 769 第7篇 穩定控制及檢測技術

第1 章石油化工企業電力系統穩定分析及模擬研究 771 1.1 電力系統模擬綜述 771 1.2 電力系統模擬理論基礎 773 1.3 電力系統數字仿真工具 775 1.4 石化企業電力系統模擬應用 777 第2 章煉化企業電力系統安全穩定控制系統配製 782 2.1 範圍 782 2.2 電力系統基本要求 782 2.3 擾動情況分類和三道防線 784 2.4 基礎控制 785 2.5 穩控系統適用物件 787 2.6 穩控系統組態 789 第3 章變電站快切裝置 797 3.1 變電站快切的使用場合 797 3.2 變電站電源快速切換技術 797 3.3 變電站電源快速裝置在石化企業的應

用 799 3.4 變電站快切裝置的工程設計 801 第4 章電動機分批自啟動裝置 803 4.1 晃電 803 4.2 電動機自啟動裝置的分散控制 803 4.3 電動機自啟動裝置的集中控制 804 4.4 高壓電機和高壓變頻器的自啟動 806 第5 章400V 系統防止電壓波動的技術 807 5.1 簡介 807 5.2 電壓波動的定義、分類及其產生原因 807 5.3 電壓波動對煉化企業的危害 807 5.4 電壓波動時電動機運行的狀態 808 5.5 防止電壓波動的措施 811 5.6 防止電壓波動措施相關計算原則 818 5.7 防止電壓波動措施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818 第6 章石

油化工企業供配電安全運行管理系統 819 6.1 概述 819 6.2 系統組成及網路結構 819 6.3 各子系統功能、組成和原理 820 6.4 系統性能特點 824 6.5 現場調試 824 6.6 運行維護 824 第7 章電壓暫降 828 7.1 概述 828 7.2 電壓暫降的定義及標準 828 7.3 敏感負荷 829 7.4 電壓暫降的影響 831 7.5 電壓暫降監測、治理及檢測技術 832 7.6 案例及工程細節 841 第8 章大型旋轉電機線上監測技術 843 8.1 局部放電監測 843 8.2 局部放電線上監測系統 863 第9 章GIS 局部放電線上監測技術 869

9.1 局部放電的概念 869 9.2 GIS典型放電缺陷 870 9.3 GIS局部放電檢測方法 871 9.4 GIS局部放電特高頻線上監測系統 872 9.5 GIS局部放電抗干擾技術 874 9.6 GIS局部放電診斷技術 874 9.7 GIS局部放電定位技術 878 第10 章電力電纜局部放電振盪波檢測技術 880 10.1 概述 880 10.2 電纜局部放電 881 10.3 電纜局部放電檢測方法 881 10.4 電纜局部放電振盪波測試技術 882 10.5 電力電纜振盪波測試技術的特點與優勢 883 10.6 電力電纜振盪波測試技術的應用 884 第11 章變壓器局部放電

線上監測裝置 885 11.1 概述 885 11.2 分類 885 11.3 原理 885 11.4 結構 886 11.5 性能 887 11.6 現場調試 887 11.7 運行管理 887 第12 章變壓器油中氣體線上分析監測裝置 889 12.1 概述 889 12.2 分類 889 12.3 原理和結構 890 12.4 性能 891 12.5 現場運行調試 892 12.6 運行管理 893 第13 章防爆區域轉動設備智慧線上監測技術 894 13.1 概述 894 13.2 分類 894 13.3 系統組成 894 13.4 工作原理 895 13.5 性能指標 895 13.

6 安裝與調試 896 13.7 運行管理 896 第14 章光纖線上監測技術 897 14.1 概述 897 14.2 分類 900 14.3 性能 902 14.4 現場運行 905 14.5 運行管理 905 參考文獻 906 第8篇 新能源及節電技術 第1 章分散式發電與微電網技術 909 1.1 分散式發電 909 1.2 微電網 929 第2 章能效管理系統 938 2.1 概述 938 2.2 能效管理方法論 938 2.3 能效管理績效體系 939 2.4 能效管理系統架構 940 2.5 能效管理系統網路架構 940 2.6 能效管理系統功能 942 第3 章油井1.14k

V 集中控制系統 945 3.1 概述 945 3.2 應用範圍 945 3.3 系統組態 945 3.4 技術指標 947 3.5 安裝調試 948 3.6 運行管理 948 第4 章燃氣冷熱電三聯供技術 951 4.1 概述 951 4.2 特點 951 4.3 系統組成 952 4.4 選型原則 954 4.5 系統調試 955 4.6 運行管理 958 第5 章永磁調速技術 964 5.1 概述 964 5.2 永磁調速器 964 5.3 永磁調速的特性分析 966 5.4 幾種不同結構形式的永磁調速器 968 參考文獻 970 第9篇 電氣材料 第1 章節能銅包鋁管母線 971 1

.1 概述 971 1.2 發電廠母線、電站母線 974 1.3 35kV母線 975 1.4 10(6)kV母線 976 1.5 結構 977 1.6 性能 978 1.7 特點 978 1.8 技術參數 979 1.9 形式試驗 979 1.10 安裝 980 1.11 交接試驗 980 1.12 運行管理 980 1.13 預防性試驗 980 1.14 選型原則 981 第2 章絕緣材料 982 2.1 概述 982 2.2 絕緣材料分類 982 2.3 性能 983 2.4 各種絕緣材料的技術參數 992 2.5 試驗 1006 第3 章接地材料 1016 3.1 概述 1016 3.

2 結構 1016 3.3 性能 1017 3.4 參數 1018 3.5 出廠檢驗 1018 3.6 現場施工 1019 3.7 選型原則 1019 第4 章防火材料 1020 4.1 類別 1020 4.2 性能 1021 4.3 參數 1022 4.4 現場施工 1022 參考文獻 1024 第10篇 系統優化工程案例 第1 章陸地油氣田電網優化 1025 1.1 電網概況 1025 1.2 電網存在的主要問題 1025 1.3 優化與改造的原則 1026 1.4 設備選型 1026 1.5 改造方案 1027 1.6 實施效果 1029 第2 章海上油氣田電網優化 1031 第3 章

煉化企業220kV、110kV 新老系統優化 1033 3.1 原系統概況 1033 3.2 原系統存在問題分析 1036 3.3 系統整合優化方案 1037 3.4 方案二的技術分析 1040 3.5 最終整合優化方案 1042 3.6 整合優化實施關鍵要點和注意事項 1044 3.7 整合優化後的效果分析 1046 第4 章煉化企業110kV 系統優化 1047 4.1 煉化企業對電網的要求 1047 4.2 某煉化企業電網簡介 1047 4.3 110kV系統優化方案 1049 4.4 110kV系統優化後的效果 1050 4.5 採取措施降低電網波動105 1 4.6 煉化企業電網優化

措施小結 1051 第5 章煉化企業自備熱電廠系統優化 1052 5.1 概述 1052 5.2 電力系統的現狀和問題 1052 5.3 優化思路和方案 1054 5.4 組織和實施 1055 5.5 效果評價 1056 第6 章煤化工電力系統建設方案優化 1058 6.1 煤化工企業電力系統 1058 6.2 供電系統方案優化的基本原則 1058 6.3 工程案例分析 1058 第7 章中化企業電力系統建設方案優化 1063 7.1 電源可靠性 1063 7.2 負荷與電壓等級 1064 7.3 系統主接線 1064 7.4 變電所設置 1065 7.5 電力線路 1065 7.6 變壓器

1065 7.7 自備電站 1065 7.8 大電機啟動 1066 7.9 總體原則 1066 參考文獻 1066 附錄一解決方案 1067 附錄二產品資料 1081

以分時多工技術實現共用一個光源、相位調變器、光偵測器之多軸光纖陀螺儀

為了解決光纖線的問題,作者李丹宇 這樣論述:

干涉式光纖陀螺儀(Interferometric Fiber-Optic Gyroscope, IFOG)在近年的發展中逐漸成熟且進步,靈敏度(Sensitivity)及穩定度(Stability)也提升到足以供國防軍事及航空系統使用,所以協助各個維度定位以判斷方向的多軸光纖陀螺儀系統是不可或缺的,而考量到成本及體積大小,我們嘗試減少元件的使用數量,因此運用一組光源、相位調變器及光偵測器的多軸光纖陀螺儀系統是我們研究的目標之一。在研究上以實現三軸光纖陀螺儀為目標,但是本文先以雙軸光纖陀螺儀進行初步的實驗量測與分析。在共用一組光學元件的雙軸光纖陀螺儀系統中,我們在同樣時間之下只能收到兩個軸合併

後的陀螺儀訊號,因此我們必須設計不同長度的兩個線圈合併分時多工技術,使得兩線圈可以對合併後的陀螺儀訊號有不同的貢獻比例(比例因子),並且在不同時間用不同的調變頻率來得到兩組不同的比例因子,再來可以藉由聯立的方式求得各軸的轉速資訊。在實驗上,我們先以單軸光纖陀螺儀系統量測在不同調變頻率下的比例因子,觀察其效率變化。然而我們發現若系統在靜止時的偏壓嚴重,改用複數線性擬合的方式能夠提高比例因子的精確度。接著我們運用分時多工技術觀察鎖相放大器的響應時間,確認其可行性,再將此技術用於共用一組光源、相位調變器、光偵測器之雙軸光纖陀螺儀進行測試,找出各線圈對應不同調變頻率的比例因子,並驗證其正確性。最後我們

量測雙軸光纖陀螺儀系統之艾倫偏差,發現系統將受週期性雜訊的影響,但此雜訊的影響會隨著調變頻率增加而逐漸減小,因此在最後我們考慮週期性雜訊的影響及比例因子的大小,選擇了最適當的調變頻率,增加系統之穩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