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系統天線色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光系統天線色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佳穎,蘇思云,譚竹雯等寫的 臺大科學家的研究故事5 和田民波的 創新材料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51 光合色素@ 6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 - 隨意窩也說明:光合色素在葉綠體中組合成兩個光系統,即光系統I(PSI)及光系統II(PSII),這兩種光系統的構造相似,均由天線色素及反應中心組成。這兩種光系統均位於類囊體膜中,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五南所出版 。

崑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曹俊文所指導 李彥廷的 以葉綠素螢光法研究碳氫污染物對綠豆生長之影響 (2019),提出光系統天線色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環芳香烴化合物、植物毒性、葉綠素螢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生物科技學研究所 朱修安所指導 邱宜芳的 藍綠藻光系統二的細胞色素b559基質端之突變株的光譜學及功能特性分析 (2012),提出因為有 光合作用、光系統二、細胞色素b559、光抑制、藍綠藻、天線蛋白、藻膽體、葉綠素螢光的重點而找出了 光系統天線色素的解答。

最後網站[功課] 普生光合作用的部份簡單小整理 - PTT Web則補充:光反應可依其反應順序歸納為如下三個階段:(一)吸收光能:葉綠素a及b能夠 ... 囊狀膜內中有一個光系統(PHOTOSYSTEM),每一個光系統都有數個天線色素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光系統天線色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大科學家的研究故事5

為了解決光系統天線色素的問題,作者吳佳穎,蘇思云,譚竹雯等 這樣論述:

13項頂尖的研究發現,14個科學人的人生故事。   現今當紅的物理學前沿是什麼?從宇宙起源到高能物理,臺灣如何參與世界頂尖的研究?鳥類除了會合作孵育幼雛之外,竟然還有自己的方言?臺灣身為水果王國,農家要如何盡早預防蟲害,讓產業轉型成為科學農業?全球蜜蜂神祕消失的背後原因究竟為何?糖尿病患者的年齡逐漸下探,與兒童的肥胖有關?   本書收錄了享譽國際的十三項研究發現,透過深入探訪的報導,我們得以知道科學家如何帶領團隊、如何做研究、如何解決問題與困難,讓我們了解他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一窺其內心深處的熱情與執著。細細品味書中的內容,可以發現這些科學研究不只是距離遙遠的學術論著,而是與生活息

息相關的智慧結晶;其背後的故事不僅能打動人心,也讓我們能從中獲得值得仿效的處事之道。

以葉綠素螢光法研究碳氫污染物對綠豆生長之影響

為了解決光系統天線色素的問題,作者李彥廷 這樣論述:

光合作用是植物能量代謝的主要路徑,對於環境變化會有敏銳且直接的反應;綠色植物會在陽光充足下,利用葉綠體或相關色素來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取生長所需的能量。葉綠體內有兩套光合作用系統,依發現的順序分別被命名為光合作用系統一與光合作用系統二,由光合作用系統中的色素組成的天線會吸收光能並將其運送反應中心,再由反應中心將其轉化為化學能,再經由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將其儲存至分子中。研究光系統 PSII 檢測葉綠素螢光是一種非破壞性和高度敏感的方法,此方法廣泛被應用於植物的生理逆境檢測。光能被葉片的葉綠體吸收後會以三種方式轉換,分別為:光化學作用、激發為螢光、多餘的能量會作為熱發散,三種轉換作用會互相消長,

任何一種轉換方式有所增強的話,另外兩種便會有所下降。因此,透過測量葉綠素螢光的產量也可取得光化學及發散熱的數據。本研究利用苊(Acenaphthene)、菲(Phenanthrene)、芘(pyrene)等苯環化合物以及柴油,在塑膠容器中添加20g的土壤以種植綠豆,約經過7天的種植時間後,在第7天及第10天時利用光合作用螢光偵測儀來檢測綠豆之光合作用效率。本研究透過檢測F0、Fm、Fv/Fm、F0’、Fm’、ETR、NPQ及Y(II)等不同的參數來探討汙染物對綠豆生長以及光合作用之影響。研究顯示各污染物在各參數之數值不盡相同,但趨勢是在10ppm及100ppm的情況下,綠豆的生長可以得到比不添

加汙染物的情況還要更加良好的生長速度、植物高度,但到了1000ppm以上就不是如此了,在1000ppm的情況下綠豆的生長就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有些綠豆雖然可以生長出約7-9cm高的莖,但其葉片生長受明顯抑制。結論為在低濃度作用下,植物的生理作用會被刺激的效果,但高濃度則對植物有確切的抑制作用,推測其原因,應是低濃度汙染物改變了土壤中的C:N比,較符合植物生長所需,但真正原因仍待釐清。

創新材料學

為了解決光系統天線色素的問題,作者田民波 這樣論述:

  《創新材料學》共分10章,每章涉及一個相對獨立的材料領域,自成體系,內容全面,系統完整。內容包括半導體積體電路材料、微電子封裝和封裝材料、平面顯示器相關材料、半導體固態照明及相關材料、化學電池及電池材料、光伏發電和太陽能電池材料、核能利用和核材料;能源、信號轉換及感測器材料、電磁相容—電磁遮罩及RFID 用材料、環境友好和環境材料,涉及最新技術的各個領域。本書所討論的既是新技術中所採用的新材料,也是新材料在新技術中的應用。

藍綠藻光系統二的細胞色素b559基質端之突變株的光譜學及功能特性分析

為了解決光系統天線色素的問題,作者邱宜芳 這樣論述:

細胞色素b559是光系統二複合體其中一個必要的蛋白質,它是由一個α次單位及一個β次單位組成的含血鐵質蛋白質(分別由psb E及psb F基因轉譯而來)。前人的研究已經提出細胞色素b559參與了次要的電子傳遞鏈,藉由在光系統二中形成一個循環的電子傳遞路徑以保護光系統二免於遭受光抑制,然而詳細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我們在研究細胞色素b559的過程中將藍綠藻野生株Synechocystis sp. PCC6803養在含5 mM 葡萄糖及10 μM DCMU 的BG-11固體培養基,我們鑑定到一個自發性產生的突變株,這個突變株在細胞色素b559的α次單位上帶有R7L的突變。這個突變株在光自營的條件下的生

長速率跟野生株很接近,但是在光異營的條件下長得明顯比野生株來得快。77K螢光及295K螢光光譜結果顯示突變株從藻膽體傳到光系統二反應中心的能量傳遞有部分抑制或非耦合的現象。我們認為在細胞色素b559的α次單位R7L的突變會改變藻膽體異藻藍素核心複合體與光系統二的結合能力,進而降低從天線分子到光系統二反應中心的能量傳遞,因此保護了突變株免於DCMU導致的光抑制損傷。為了更深入了解細胞色素b559的結構及功能,我們設計了一系列在基質端帶電殘基的點突變(Glu6, Arg7, Asp11 and Arg17 of the α subunit and Arg17 of the β subunit),所

有的突變細胞皆能行光自營生長,並能組合穩定的光系統二。然而R7Eα、R17Eα及R17Lβ突變細胞明顯長得比較慢,而且比野生型細胞更容易遭受光抑制。我們的結果顯示這些精胺酸殘基(Arg)及血鐵質丙酸基的靜電結合力對維持細胞色素b559的結構及氧化還原性質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這些精胺酸突變細胞中,藻膽體中異藻藍素核心複合體與橘色類胡蘿蔔素蛋白質(orange carotenoid protein)的結合能力也被改變了。而超高效液相層析色譜的結果顯示在黑暗條件下R7Eα及R17Lβ突變株的質體醌匯集處(PQ pool)較野生株還原。在內文中我們將詳細討論細胞色素b559的結構及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