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 光反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光合作用 光反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植物生理學 和田中修的 3小時讀通植物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世茂所出版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化工與材料工程系 戴永銘所指導 鄭兆均的 鎵酸鉍/石墨化氮化碳之複合型光觸媒製備及其光還原CO2之應用 (2021),提出光合作用 光反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甲醇、g-C3N4、光還原、CO2、鎵酸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所 許秋容、孫英玄所指導 劉鑑緯的 卷柏科二區葉綠體之結構、可塑性、光合作用表現與轉錄體 (2021),提出因為有 卷柏科、二區葉綠體、單一葉綠體、陰性植物、可塑性、光合作用、光保護、光形態發生、轉錄體、差異表達基因、隱花色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光合作用 光反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光合作用 光反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植物生理學

為了解決光合作用 光反應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植物的礦物營養、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同化物的運輸與分配、植物激素、植物的生長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植物的衰老生理、植物的逆境生理和植物次生代謝。書中除了闡明植物生理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外,對某些知識的前沿進展、作用機制及應用也有獨到的論述,包括水分、離子的跨膜運輸機制,提高水分、養分利用率、光能分配和酶活性調節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基因工程,呼吸鏈上複合體、電子傳遞途徑的多樣性及種子貯藏、果實保鮮,同化物的運輸機制和生產應用,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和作用機制,植物次生物質代謝工程,植物光信號傳導和光敏素作用機制,植物程式性細胞死亡和

衰老的分子調節,植物抗性的機制及基因工程等內容。   期許此書能成為植物研究人員或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光合作用 光反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先備知識:
1.光合作用與ATP/NADPH

影片重點:
1.NADPH是一種核苷酸,在光合作用中扮演輔酶的角色。
2.NADPH分解釋出氫離子與電子提供碳反應所需。

更多教學影片在均一教育平台 http://www.junyiacademy.org/

鎵酸鉍/石墨化氮化碳之複合型光觸媒製備及其光還原CO2之應用

為了解決光合作用 光反應的問題,作者鄭兆均 這樣論述:

光還原為可持續和綠色太陽能燃料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通常被認為是同時克服環境問題和能源危機的有吸引力的解決方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BixGayOz/g-C3N4 複合光催化劑用於光催化 CO2 還原為甲醇。由於成分的相對能帶排列,異質結構表現出高效的電荷分離並具有顯著的光催化氧化和還原能力,可用於甲醇生產。本論文採用化學沉澱法和水熱法合成了BixGayOz/g-C3N4複合材料。 X射線粉末衍射儀、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儀、高分辨率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漫反射光譜儀、比表面積分析儀和螢光光譜儀用於測試產品的分子元素組成、帶隙、化合物結構和氧化態。所有樣品的光催化活性

均基於在 254 nm 紫外輻射下 CO2 轉化為甲醇的情況進行評估。在紫外光照射下,在 450 mL NaOH 溶液中,0.05 g Ga2Bi1-2W-700-50wt% 複合催化劑達到最大甲醇生成率。該反應條件的結果表明RMeOH的甲醇形成速率= 3792.01 μmole/g-h。這項工作提供了一種簡單的策略來調整光催化劑和半導體異質結的能帶結構,以實現高效的光催化 CO2 還原。

3小時讀通植物學

為了解決光合作用 光反應的問題,作者田中修 這樣論述:

從農業經濟實用角度切入 了解植物學原理,控制植物生長   柵狀組織、鬚根、乙烯、光週期性……115個關鍵字,進入植物學的世界!   植物學並不是一門枯燥的學問,從農業經濟學「利用」的角度切入,首先了解植物生存的機制,進而利用這些機制,轉而控制植物的生長,研究植物栽培的技術,呈現最新植物工廠科技。   植物學入門的第一本書,帶你走入植物奇妙的世界! 名人推薦   輔仁大學理工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蘇睿智 審訂

卷柏科二區葉綠體之結構、可塑性、光合作用表現與轉錄體

為了解決光合作用 光反應的問題,作者劉鑑緯 這樣論述:

葉綠體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胞器,具有高度保守的形態與結構。然而有一種新穎的巨大杯狀葉綠體,二區葉綠體 (bizonoplast),近期卻在古老的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發現。二區葉綠體首次發現於陰性的紅卷柏 (Selaginella erythropus),其位於小葉背面的表皮細胞中,單個葉綠體即佔滿整個細胞。二區葉綠體特點為超微結構可分為上、下兩區,此結構被認為與促進捕光和適應陰暗環境有關。目前對二區葉綠體的了解仍然有限,許多演化與生理生態問題仍待進一步探索。本研究以卷柏科為對像,欲回答下列問題:(一)二區葉綠體在卷柏科的發生率為何?(二)二區葉綠體的形成是否受光量或光質

影響,並具有可塑性?(三)二區葉綠體是否具有較好的光合作用表現?(四)何種基因調控二區葉綠體的形成? 卷柏科僅含卷柏屬 (Selaginella),經系統化取樣全球七個亞屬的76種卷柏 (約卷柏屬的10%) 探討二區葉綠體的發生率。結果顯示44種陰性物種具有表皮細胞型之單一巨大葉綠體,當中的11種其葉綠體為二區葉綠體,呈杯狀(6種)或二裂形(5種)。這些具有二區葉綠體的物種均為同穗亞屬 (subgenus Stachygynandrum) ,分佈在新、舊大陸。因卷柏屬的基位種 (basal species) 為多葉綠體型,可知二區葉綠體為卷柏科植物演化後期才出現的特徵。 選取臺灣

當地卷柏調查棲地的光環境兩年,結果顯示具有單一葉綠體的物種皆生長於陰暗環境 (光量介於0.4至2.1%全光);且藍光大多強於紅光,又遠紅光強於紅光。以紅卷柏試驗二區葉綠體對於不同光量或是光質的可塑性與光形態發生。紅卷柏在高光環境和下方光源處理不會形成二區葉綠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表皮細胞內出現大於一顆的橢圓形葉綠體。使用藍光或是紅光栽培實驗中,紅卷柏皆可形成二區葉綠體;但在紅光處理組有較低的發生率,且二區葉綠體的上區的類囊體群較少,但澱粉粒累積較多。紅光處理下的植物有較低的光系統二的最大光化學潛能 (Fv /Fm),但未達顯著差異。 進一步比較具二區葉綠體與非二區葉綠體物種的光合作用,結果含有

二區葉綠體的物種在原生環境下有較高的光系統二的最大光化學潛能。葉綠素螢光的光反應曲線顯示有二區葉綠體的物種在低光下有更好的光保護能力。然而在實驗室栽培的下,具二區葉綠體物種的光系統二的最大光化學潛能與氣體交換測量之光飽和時最大光合作用效率 (Amax, maximum photosynthesis rate) 都呈現較低的值。二區葉綠體透過免疫金標定 (immunogold labeling) 光合作用相關蛋白,經量化分析顯示其上區平行狀的類囊膜群富含光系統一,較相似於基質類囊體 (stroma thylakoid)。 以紅卷柏轉錄體 (transcriptome) 探討與二區葉綠體形成的有

關基因,其組裝包含261,978個轉錄本 (transcript) 與獲得159,160個推測基因 (putative gene)。組裝後的轉錄體N50值為2,273個鹼基對。在差異表達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比較中,含二區葉綠體的組別具有77個上調之差異表達基因與39個顯著之GO項目 (gene ontology term);與99個下調之差異表達基因與130個顯著之GO項目。比較上述兩組差異表達基因之基因富集分析 (gene ontology enrichment analysis),含二區葉綠體組別的上調基因中沒有發現任何顯著之GO項目在細胞組

件分類群 (cellular component group),卻含有較多與逆境關之GO項目。在176差異表達基因中,包含各一個PsbA、隱花色素 (cryptochrome) 和PIF (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 的基因、三個PPR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基因與16個熱休克 (heat shock) 蛋白基因。這些基因可能與光系統、葉綠體發育和類囊體形成有關,並參與二區葉綠體的形成。 古老的卷柏科植物具有高度的葉綠體多樣性,適應陰性環境的物種發展出巨大葉綠體或進一步形成二區葉綠體,此為維管束植物僅見,顯現其獨特的演化軌跡

。二區葉綠體對不同的光環境表現出可塑性,並可以為植物在低光環境下帶來更好的光保護能力,可確認此特徵具有陰性適應意涵。本研究首次以具有二區葉綠體的物種探討其轉錄體,所得的結果可運用於日後相關研究以檢測及分析相關的基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