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教務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佛光大學教務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姜吉仲寫的 宋代吏治法研究 和的 你一直在我們心中:吳新發博士懷念文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金門大學教務處> 教學資源中心> [成果展]佛光大學辦理 ...也說明:四、, 活動地點:佛光大學雲起樓一樓。 五、,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附件一)以Email方式回傳至教務處學生學習發展中心李禹德先生([email protected])。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文津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林思伶所指導 林薏慈的 大專院校通識教育轉型中的課程模式分析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2009),提出佛光大學教務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通識教育、通識課程模式、學習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 王政彥所指導 吳永銘的 高齡教育機構學習者生命態度、生死教育需求及機構因應對策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高齡教育機構、高齡學習者、高齡者、生命態度、生死教育需求、因應對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佛光大學教務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轉知:佛光大學2021第二屆「『跨域自學力』則補充: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轉知:佛光大學2021第二屆「『跨域自學力』-自學力的教與學」線上學術研討會(教務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光大學教務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宋代吏治法研究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教務處的問題,作者姜吉仲 這樣論述:

作者簡介   姜吉仲     1955年生於韓國全羅南道木浦市,歷史學博士,韓國國立慶尚大學歷史系教授。歷任該校國際地域研究院,人文學院院長、博物館館長及教務處長兼教學副校長。主要從事中國政治經濟史、教育史研究,在宋史研究方面有獨到之處。自2016年起擔任韓國「宋遼金研究學會」理事,著有《中國文化與科舉制度》(1994年)、《中國歷史的理解》(2009年)、《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2010年,譯著)、《中國的歷史與文化》(2019年)、《宋代官僚階層的現實認識與經世觀》(2019年)與《東北亞民族文化之再發現》(2019年,合著)等。研究授課之餘,積極投身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自2009年起,以海

外地域研究所為依託,連續舉辦「人間、文化、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海外名校名師開展交流。近10年來,先後獲邀前往青島大學、台灣新竹師範大學、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廣東河源市、華東師範大學與曲阜師範大學等地,積極參與有關領域的學術座談,認真把握前沿研究動向。 序章 研究背景與主題說明1 自 序01 1 緒 論1 2 宋代人文學、科舉制與吏治法8 2.1 宋代人文學的背景與特徵9 2.2 宋代科舉制的演化與論議31 2.3 人文學、科舉制與吏治法45 2.4 小結論53 3 宋代官僚改革主張與吏治法57 3.1 范仲淹61 3.1.1 范仲淹的現實認識─教書育人,為政之本61 3.1.2 范仲淹的吏

治法67 3.1.3 小結論91 3.2 包 拯93 3.2.1 包拯的現實認識─正大光明,為政之道93 3.2.2 包拯的吏治法95 3.2.3 小結論118 3.3 李 覯119 3.3.1 李覯的現實認識─勤王江湖,為政之責119 3.3.2 李覯的吏治法135 3.3.3 小結論139 3.4 歐陽修143 3.4.1 歐陽修的現實認識─以史為鏡,為政之鑒143 3.4.2 歐陽修的吏治法151 3.4.3 小結論158 3.5 司馬光161 3.5.1 司馬光的現實認識─浩德服眾,為政之求161 3.5.2 司馬光的吏治法176 3.5.3 小結論193 3.6 蘇 軾195 3.6

.1 蘇軾的現實認識─重文求實,為政之選195 3.6.2 蘇軾的吏治法208 3.6.3 小結論215 3.7 陳 亮218 3.7.1 陳亮的現實認識—赫日當中,為政之魂218 3.7.2 陳亮的吏治法249 3.7.3 小結論256 4 結 語259 5 參考文獻264 6 附錄:綜合年表268 自序     余致力宋學,專注教育,研讀史學,凡三十載。民國七十二年(1983),隻身赴臺,求學文大,拜賓四、旭軒及美如等先生門下,以「宋代社會、政治、經濟、教育與思想史」為專修。蒙恩師教誨,得前輩抬愛,歷時六年,得認博士,其中甘苦,不忍復談。     余集研究、教學之經歷,考察宋代吏治之諸般

情形。如陳寅恪先生之言,中國古代之人文社會,登極於趙宋。余以為,此不僅是對宋代文化之肯定,亦是對彼時政治、經濟與社會運行之讚賞,有效法大宋,改革現世之希冀。受恩師指引,余開始嘗試對宋朝吏治之研究,發掘其內涵,探尋其真諦,此是為余寫作本書之初衷。     唐宋之際,豪傑四起,外敵頻繁入侵,社會變化良多。太祖匡胤,以恢弘之氣勢,席捲天下,定鼎中原,得趙普妙計,收官印,削兵權,制錢穀,穩中央而制地方,重文臣而輕武將。以博大之胸襟,行文治之國策,建學校,興教育,擴科舉,納賢才,使國內一派生機盎然之氣。社會經濟方面,一改前朝禁錮之策,順應時代潮流,響應人民呼聲,去坊市之界,廢宵禁之限,致商賈大興,市場繁

榮,中外客商雲集,海陸商品流通。對外層面,強敵立於漠北,雖三番五次挑戰,終以歲幣收場。故開榷場,促貿易,以互通有無,增進感情,得百年太平,亦不失為曲線救國之計。     以上諸般政策得以實行,無一不是各級官員之功。宋代選官、任官之法,歷經改革,頗有時代特色,漸成定制。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科舉取士,一錘定音;官職差遣,互相牽制;審官評定,系統科學。如此,宋代吏治成為彼時政治經濟之靈魂,社會運轉之動力。正因有此政治體制作為支撐,方才使得宋代社會文化發展呈現出富強、文明、自由、和諧、與開放之特色。政治上,集權分權取捨得當,決策決斷合理有據;經濟上,士農工商互相協調,內外貿易繁榮穩定;文化上,市民文化

蓬勃發展,宋詞藝術登峰造極;對外關係上,貢使商賈紛至沓來,邊境沿海交流頻繁;思想上,儒學復興漸成趨勢,開明哲學始成大體。以上種種,均與宋代吏治之興,關聯頗深。     余曾在多篇論述及講演中言談及此。宋代之學術思想與文化,科舉制度,選官任官之法,政治經濟體制,與吏治之法,此乃「三位一體」之關係。正因如此,宋朝形成了不同以往,空前絕後的社會風氣。造成這一變化發生的因素,在於宋朝統治者的胸懷開明,新晉文臣士大夫之不懈努力,其中,以范仲淹、包拯、歐陽修與李覯等為代表的文人志士,以吏治改革為大旗,為社會進步,國泰民安奉獻良多。     自太祖太宗開國立基,真宗北伐定盟澶淵,至仁宗、英宗與神宗歷朝,國家

經濟社會文化雖取得長足進步,但數番外戰軍費猛增,年年科舉官吏暴漲,宮廷內耗不見回跌,積貧積弱亟待修正。對此,范仲淹首提十事,改革吏治,以教書育人,為從政之本;包拯坐鎮京師,職掌刑獄,以正大光明,為參政之道;李覯處江湖之遠,設館論道,以春秋古法,為議政之責;歐陽修提點貢舉,編史纂籍,以前車之鑒,為執政之師;司馬光權柄中樞,定章施則,以浩德服眾,為仁政之求;蘇軾出書香門第,遴選人才,以重文求實,為明政之選;陳亮睹分裂之亂,獨白隆中,以民族大義,為政治之魂。以上諸位,皆以為國為民為己任,以天下蒼生為寄託,以澄清吏治為根本,以救亡圖存為希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為黎民蒼生之福祉,鞠

躬盡瘁。     余曾在多種場合,闡明類似觀點。2009年,承蒙青島大學文學院魏韶華教授誠邀,與彼之同仁共好切磋,闡明對「宋代學術文化」之認知,追憶昔日求學臺灣,與諸位恩師請教學問之往事。2014年,得臺灣新竹師範大學邀請,參加彼之學術演說,再次與昔日同窗,暢敘前緣。2015年,時值韓國研究財團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辦之「韓中人文學大會」在首爾舉辦,余獲邀參加,與在座韓中頂尖學者,共同探討學問,並有幸結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先生。同年,余之母校中國文化大學與浙江大學合辦「兩岸宋史學會」在臺北舉辦,余作為校友,有幸參與其中,與宋史專家,互通有無。2018年,承蒙好友李院長之請,山東省曲

阜孔子研究院之邀,余得赴中國思想聖地,與彼之同僚,切磋儒學,倍感榮幸。     集其間之教學研究成果,與數幾次國際學術大會發表之經歷,綜合學者之見解指摘,終將「宋代吏治法」一書完稿。此書得以出版,余十分感謝彼時文大好友,現佛光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李紀祥先生,對余之鼓勵與指導。李先生精通國史,對本書之寫作,頗有見解。余就讀文大時,李弘祺教授先生,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亦對余之研究多有輔導指正。余以為,宋朝士大夫之經世思想,為國為民之人文精神,不僅只應停留在千年以前之歷史時空,其內涵與精髓於當今之世,亦多有借鑒汲取之意義。此是為吾輩史學文人,致力研究趙宋王朝之價值所在,亦是其留給後世之重要財富。

    本書雖於完稿之前,幾經校對,數番修改,然仍難免疏漏,歡迎各位批評指正。本書之初稿,歷經千般錘鍊,又幸得文津出版社諸位同好編輯修改,終得順利出版發行。在此,余僅對貴社致以誠摯感謝。   姜吉仲 2021年1月12日於 韓國晉州市國立慶尚大學校研究室 1 緒 論 吏治之道,安危所繫,國運所在。前朝歷代,皆以為綱。是故三代先秦,宋元明清,君主帝王,皆以官制為本。自秦以降,國朝官制,雖有異同,大體類似。中央地方,上下一體,軍政民生,內外兼備,是為集權諸法之一也。韓國古語有云:「人事乃萬事」有人事盡則萬事可成之意。中國亦有「吏治乃百治」之說。當今世上,人言不實,人事不公,爭鬥不息,政亂不止。如

此非常之象,竟成平常之態。韓非子云:「明主治吏不治民」,此所謂吏治之精要也。 古代中國,吏治幾經沿革,未嘗斷息。如陳寅恪所言,「至極於趙宋」以德才選官,終為吏治之本。官學之合一,乃文士大夫之始。幼時學於家,習待人接物,禮儀孝悌之道;冠後修於師,承德行操守,治平天下之法。選官任吏,科舉取士,亦如是也。為官則有教民之責,為吏則有安邦之任。此國朝官制之原也。 吏治之要在於「治」。治者,選、任、監、仕也。自古為君之人,雖有勤惰之分,賢昏之別,然於下臣,皆有選賢任能之需。素以公正廉明為榮,貪腐不正為恥。據《左傳》,舜嘗定皋陶之法,以昏墨賊殺為官者之戒,以廉明清正為官者之德。《雲夢秦簡》亦有述記。皇朝天子

,皆以為聖訓,昭告普天,鞭策群僚。 泱泱大宋,承李唐磅礡氣運,定五代崢嶸歲月。趙祖匡胤,加黃袍於陳橋,借點檢之精兵,因趙普之良策,與胞弟之奇謀,始定天下之霸業。舉杯酒而釋兵權,固中幹而削強藩,抑武功而興文治,攬賢士而共天下。二帝在位三十七載,雖北擊契丹而不破,意取幽雲而難克。然四境之內,政治安穩,經濟富足,商業繁榮,文化昌盛。國政方略運營得當,百姓生計幸福安康。雖外戰外行,卻也不損國運。 宋代諸多成就中,學術文化與科舉制度之發展,最為稱道。宋承前制,以科舉選官,文人士大夫,悉數登用。經濟社會,大大開放,商業海貿,國稅支柱。以文治國,以儒教民,官學私學,盛況空前。趙家王朝,體恤民情,善待大夫,上

書無罪,聞者足戒。經年三百,雖南北分斷,江山半壁,然國運不衰,古所罕見。

大專院校通識教育轉型中的課程模式分析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教務處的問題,作者林薏慈 這樣論述:

為了瞭解目前我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轉型中的課程模式與調查大專院校學生對於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滿意度有何差異,本研究以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蒐集以林思伶博士在2010年所主持的「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通識教育內涵研究及推廣子計畫」中所發展的「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調查問卷」為本,至民國99年5月31日前回收的問卷共計830份,其中有效問卷數為803份,作為本研究分析之用。問卷部分則利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獨立樣本t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出,目前我國大專院校對於通識教育課程的規劃具多樣性與多元化,且不同類型與屬性的大學也因為本身的背景與需求的不同,其

所規劃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架構也有所差異。問卷調查部分,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現況分析以「教師教學」之滿意度最高,其次為「學習成效」、「課程內容」,滿意度最低者是「課程安排」。在不同背景的學生對通識教育的學習滿意度方面,如性別、學制、學校屬性、部別以及不同年級中有顯著的差異。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如下:在規畫通識教育課程方面應著重簡潔明瞭,避免過於繁複的課程架構;應著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融合與整合,避免雙方產生壁壘分明的不良影響;在課程安排方面仍需考量到學生的需求,無論是課程設計或是課程內容的安排甚至是選課的方式,仍應以學生為主體來發揮;最後則建議未來研究方面可以以質性研

究的方式深入探討單一學校的個案研究或是校與校之間的比較,而後針對各校的差異提出具體的改進策略與建議。關鍵字:通識教育、通識課程模式、學習滿意度

你一直在我們心中:吳新發博士懷念文集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教務處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難以忘卻他逸興遄飛,侃侃而談的神貌。 話鋒中有迷茫,有結構,有發現,有識見。 這位可愛可敬的朋友,為我們留下無數溫馨的回憶。   ★本紀念文集為紀念《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譯者吳新發博士。吳博士於2015年逝世後,後留下家人、親友、學者、學生無限追思,遂整理各方緬懷散文於一冊為紀念輯。書中更除收錄吳博士生前多篇翻譯作品,可做為外文系、比較文學、翻譯學系研究者之參考資料。   吳新發(1955-2015)   雲林縣東勢人。1977年就國立高雄師範學院英語系畢業後,於雲林縣北港鎮建國國中實習一年。1979年與林月嬌結婚。1980年入學就讀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

所。1983年任教於中興大學外文系,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外文系主任、教育學程中心主任和教務處祕書等職。1989年赴英於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 Royal Holloway and Bedford New College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取得倫敦大學戲劇學博士學位。2006-2015年分別任教於中興大學、靜宜大學外文系、亞洲大學外文系,一生教學不輟、桃李滿門。   吳新發博士從高中時代開始抒情寫作,作品散見於各大報紙、期刊中;中年除了追求學問也喜歡翻譯,於1993年翻譯Terry Eagleton的《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一書,至

今仍為西方文學理論研究、比較文學、文學理論與批評之領域學者入門必讀的書籍之一,一生教學不輟,並陸續發表翻譯、文學評論作品逾二十篇。   學術之外,晚年興趣廣泛,練書法、撰春聯、蒔花、畫油畫、一派文人性格。他是家人、親友眼中真誠善良,對親友無微不至的老吳,他看似粗獷卻心細如髮,在理性中充滿感性;學生總能在他嚴肅的外表下,發現一顆頑童般的赤子之心,以及灑脫又孤寂的文人身影。2015年10月,喜愛蒔花弄草的老吳、吳老師終於真正回歸山林,追憶似水年華,留下無數溫馨回憶,遂整理至親、好友、各方賢達撰文紀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本紀念文集共分十六卷,卷一至卷六彙整家人、親友、學者、

學生緬懷散文,卷七至卷十六為吳教授生前親自整理的文章和照片;除了親友、各方賢達的紀念文章以外,希望能約略展佈吳教授在求學、為學、寫作、翻譯和生活過程的一鱗片爪。 本書特色   ★吳新發博士譯作《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至今仍為了解現代西方文學理論入門必讀的書籍之一。書中除彙整吳博士生前作品之外,亦收錄多篇過去翻譯作品,可做為外文系、比較文學、翻譯學系研究者之參考資料。   ★吳博士為人海派卻細緻,與各方賢達多有往來,其逝世後留下家人、親友、學者、學生無限追思,遂整理各方緬懷散文於一冊為紀念輯。  

高齡教育機構學習者生命態度、生死教育需求及機構因應對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教務處的問題,作者吳永銘 這樣論述:

論文名稱:高齡教育機構學習者生命態度、生死教育需求及機構因應對策之研究校 (院) 所組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畢業時間及提要別: 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博士學位論文提要指導教授:王政彥 博士 研究生:吳永銘 頁數:353頁提要內容: 本研究的主旨是探討不同社會人口變項的高齡學習者具有何種生命態度,生死教育需求的內容有哪些,生命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兩者之間有何關聯,以及高齡教育機構面對高齡學習者多樣的生死教育需求,將採取哪些因應對策來滿足高齡學習者的生死教育需求,根據本研究所得結果,擬定具體建議提供高齡教育機構日後辦理高齡生死教育時參考,協助高齡學習者滿

足其生死教育需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高齡教育機構學習者生命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調查問卷」和「高齡教育機構面對高齡學習者生死教育需求因應對策調查問卷」蒐集研究對象的資料;以平均數差異檢定(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以及考驗研究假設。 回收有效樣本南部七縣市長青學苑的高齡學習者有1023位,南部七縣市社會處和長青學苑的行政人員107位。本研究獲致下列十二項結論: 一、高齡學習者社會人口變項以70歲以下與配偶子女同住的家庭主婦佔多數。 二、高齡學習者大

部分具有正向積極的生命態度。 三、高齡學習者可能會採取行動去滿足其課程種類、實施方式、師資、場地、經費來源、服務措施等6個面向的生死教育需求。 四、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健康狀況、宗教信仰、縣市區域、規模性質等社會人口變項的高齡學習者,在生命態度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狀況、退休前職業、現今職業、宗教信仰等社會人口變項的高齡學習者在生死教育需求有顯著差異。 六、高齡學習者在生命態度和生死教育需求填答的結果有顯著一致性。 七、不同現今職業、縣市區域、性別等社會人口變項和生命態度在生死教育需求交互作用的結果有顯著差異。 八、高

齡教育機構大部分反應若有支援就會採用因應對策來滿足高齡學習者的生死教育需求。 九、不同縣市區域的高齡教育機構在實施方式與服務措施等2個面向有顯著差異。 十、不同縣市區域和規模性質在機構行政人員因應對策交互作用的結果皆無顯著差異。 十一、高齡教育機構所採取的因應對策和高齡學習者生死教育需求有顯著一致性。 十二、不同縣市區域和高齡學習者生死教育需求在機構行政人員採取師資面向因應對策交互作用的結果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