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造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人定勝天造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僕人康寫的 不一樣的老子 和江濤 孟飛 主編的 影響你一生的耶魯演講(英漢對照‧附贈MP3)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石油工業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定勝天造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一樣的老子

為了解決人定勝天造句的問題,作者僕人康 這樣論述:

領導管理、國防軍事、經濟發展一把罩,原來老子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不再以儒、佛、道觀點解釋《老子》,直指以往解經者對老子的誤解,並附上作者「帶著老子的眼鏡看《老子》」的精闢解說,帶你認識這部小而美的經典。   ◎老子著述內容豐富,知能學養超前當代,本書帶我們以現代科學的眼光再探老子真義。   ◎帶領沒讀過《老子》的讀者,輕鬆理解老子思想;讓喜愛《老子》的讀者,拋下成見,重新認識老子。     老子認為「人性本善」嗎?   老子說過「道」可以「修」嗎?   老子主張「無欲」嗎?   身為現代人的你,為何還需要讀2500年前的《老子》?     其實,老子沒說過「天人合一」,更沒講過「修道」

!   用老子的觀點來解讀《老子》,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老子。     《老子》不僅是修身養性的形上學,更包含哲學認識論、領導管理學、家庭教育觀、自然環保、生物科學、國防軍事、經濟發展、財政稅務、社會福利、外交政策、司法獨立等等,豐富程度冠絕諸子百家。   別再用錯誤的認知,讓自己錯過真正的老子!     ●生大病,常是因我們以為擁有身體的所有權而濫用身體,這就是「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的意思(第13章)。   ●「創造性的破壞」是必須的,我們真要長壽,就要接受一些「死而不亡」的破壞,這就是「死而不亡者壽」(第33章)。   ●帶負電的電子包覆著帶正電的原子核,這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第4

2章)。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第51章),「毒」是訓練,古代免疫醫學的做法之一。我們愛小孩,但是也要訓練小孩,尤其是忍受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   ●老子認為「常有司殺者殺」(第74章),殺害生命的權力不可以交給執政者,應該由另外一個專責部門來執行,這是行政與司法分立的重要觀念。   ●老子雖然贊成自由放任、不干預市場,但也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77章),這就是國家可以「課稅」做社會福利的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 僕人康     某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他曾任報社採訪中心記者,之後一直在金融機構服務,目前只是個平凡的中年金融從業人員。   他喜歡中國春

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尤其有興趣於最被世人誤解的老子,所以藉由本書分享心得,也歡迎您到他的臉書討論:   www.facebook.com/lauzhi88 前言 1. 能分辨「主觀」及「客觀」,就可以打開「眾妙之門」 2. 「美」、「善」沒什麼了不起的!人不要自以為是 3. 不自作聰明,「則無不治」 4. 不知誰創造「道」,只知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 5. 「萬物」和「百姓」都是用來彰顯「道」的存在 6. 凡事多留餘地,但不能鄉愿 7. 不自以為是造物者,就能天長地久 8. 「處眾人之所惡」的領導理論 9. 你的成就若非「天之道」的安排,斷不能成全 10. 老子從沒說過「

天人合一」 11. 老子不討厭「有」,也沒有獨尊「無」 12. 人性有很多問題:目盲、耳聾、口爽、心發狂、行妨 13. 濫用身體,就有大患 14. 不能「執道」的人,看了不明白,聽了不理解,抓了拿不到 15. 「善為道者」能跟三教九流的人相處,也能當個開心果逗人發笑 16. 我們不完美,常常犯錯,所以回歸自己的本性就叫「常」 17. 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是自然讓我們這樣的」 18. 忠臣很多,表示國家昏亂啊 19. 人就是人,不要想成為聖人 20.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1. 從萬物的「名」,可以觀察「道」 22. 「曲則全」不是「委屈求全」 23. 人生有涯,請尊重包容他人 24. 驕傲、

自誇都是「餘食贅行」 25. 我們服從的「王」,是遵守「道」的「王」 26. 人是英雄,錢是膽,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27. 「不善人」是「善人」的資源,不可小看 28.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錯特錯!因為「大制不割」 29. 別想操控市場 30. 不可窮兵黷武 31. 非不得已才動武 32. 新制度經濟學 33. 要長壽,就要接受「死而不亡」的破壞 34. 萬物不論大小,「道」都在其中 35. 領導者要有遠見,則「天下往」 36.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問題是⋯⋯ 38. 「禮」是亂源之首 39. 「人」妄想成為「道」的後果:「天裂、地廢、神歇、谷竭、萬物滅、侯王蹶」

40. 心胸開闊,不怕「反者」,幫助「弱者」 41. 建德若偷:做好事要偷偷做,不要到處張揚 42. 《易》的宗旨不過就是「凡事不要太極端」而已 43. 「身教」勝於「言教」 44. 全世界「感覺」最貴 45. 承認自己有缺點,才會沒有缺點 46. 禍患無窮啊!人性的貪婪 47. 看透弦外之音,宅男也能耳聰目明 48. 人生其實是「損之又損」的減法 49. 別跟自己的孩子鬥氣 50. 生命總是在挫折和磨難中茁壯 51. 要訓練孩子,尤其是忍受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 52. 見小曰「明」,「道」藏在細節裡 53. 幫助別人時也要特別小心 54. 「修德」有層次,就事論事才能知天下 55. 「修德

」不能成為「道」 56. 「玄同」:看似相同卻又不同 57. 法令管制愈多,鑽漏洞的人就愈多,百姓就愈窮 58. 只要你持守正道,會一直「福」下去,不會「禍福相倚」 59. 凡事早做準備,才能長久 60. 我們拜的「神」,其實可能是「鬼」假扮的 61. 大國最好低調、謙虛,用心處理「下流」的問題 62. 如果我們不認罪,「道」要如何免除我們的罪呢? 63. 不要忽視小事情或簡單的事情 64.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5. 不要用「聰明」治理國家 66. 領導者要廣納諫言,以身作則 67. 施政要「不敢為天下先」 68. 「不爭」,才能夠「用人之力」 69. 「慈」要發揮威力,必須不能輕敵 70.

聖人被褐而懷玉,別用外表判斷別人 71. 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 72. 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下一代又沒有希望,則麻煩大了 73. 任何事都有「天之道」的美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74. 「常有司殺者殺」,行政不能干預司法 75. 百姓的問題其實是統治者造成 76.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77. 徵稅做社會福利乃「天之道」 78. 想當領導人,就必須承受舉國上下的骯髒及倒霉 79. 老子反對「以德報怨」 80. 你有多久沒有親筆寫信問候朋友呢 81. 付出愈多,得到愈多 後語 前言     據說距今2500年前,周王國一個掌管國家中央圖書館的館長,眼看天下局勢將翻天覆地,決定西出函谷關,

離開周朝,去了哪裡沒人知道,只知道出關之前,硬是被關長留下寫了一部《老子》。   這個故事來自漢帝國司馬遷的《史記》,很浪漫,但無從證實,可能只是傳說。2500年來,關於老子這個人,我們知道的一直很有限,但他寫的《老子》流傳至今。   這部5000字的小書用字精簡優美,兼有詩詞雅韻:「上善若水」、「金玉滿堂」、「功遂身退」、「慎終如始」、「天長地久」、「大器晚成」、「寵辱若驚」、「出生入死」、「治大國若烹小鮮」、「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疎而不失」等,佳言絕句密度之高,冠絕諸子百家,流傳2500多年至今仍然為人琅琅上口。   但是,由於《老子》的遣詞造句也與後世流傳的主流儒家文化

經典有頗大差異,例如「玄牝」、「牝牡」、「芻狗」、「抱一」、「谷神」、「無名之樸」、「吾不知誰之子」、「吾將以為教父」、「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而貴食母」(媽媽可以吃?),造成誤解的地方甚多,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叫做《不一樣的老子》的原因。   對於以前沒讀過或讀不懂《老子》的讀者來說,本書可以讓您直探《老子》真正的意義;但對於自認為《老子》權威的讀者來說,您可能一時之間難以接受本書觀點。我建議您先靜下心想一想:您對於老子的看法,是否純粹來自於《老子》?有沒有混合其他學說?前後邏輯是否一致呢?   以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來說,就有非常多爭議,有人說老子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

是永恆的道」,既然如此,老子又何必寫5000字來解說呢?自己講「道」說了5000字,然後又說「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合理嗎?這是老子的意思嗎?   另外第13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玄學派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修道最高境界就是修到沒有身體,就不會有大患」,試問這樣的解釋有任何意義嗎?什麼是「修到沒有身體」?這是老子的意思嗎?   除了遣詞造句與主流經典不同之外,還有些是因為老子可能超前他的時代太多,導致當時解經者不能理解而產生爭議。但是我們拜現代科技之賜,卻很容易可以理解老子在講什麼,例如: 許多大師把「死而不亡者壽」翻譯成「身體死亡而精神不朽」,那

把這樣「已經死亡但精神不朽」的人稱做「長壽」有什麼意義呢?是要我們追求精神不朽嗎?這也未免太玄、太不實際了吧!有多少人能精神不朽?其實老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他的東西很簡單而直接,我們有現代生物學的知識就知道「死而不亡」的意思其實是「細胞新陳代謝」,用來說明勇於挑戰陳舊的重要,請參考本書第33章。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與現代物理學帶正負電子的原子及分子結合的描述一致,請參考本書第42章。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的「毒」其實真的就是在講「病毒」,是古代免疫醫學的一種做法,用來比喻「訓練、磨練」,請參考本書第51章。   其他解釋上的爭議主要來自於許多人是帶著

「儒家」、「道教」或「佛教」的眼鏡來解老,於是愈解愈玄,似有若無,似是而非,虛無飄渺,前後矛盾。事實上,老子的文字自成體系,極其清楚簡單,也很直觀,並不太需要引用別家的解釋。本書原則上就是用《老子》來解釋《老子》,若引用其他文獻則以春秋或以前的為主,如甲骨文、金文、《詩經》、《易》、《論語》等。 老子認為「人性本善」嗎?   「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是儒家的論點。但縱觀《老子》,老子其實認為人性有很多劣根性,甚至還有「罪」(《老子》第62章),應該是個「人性本惡」論者,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老子與同為「人性本惡」論的法家合併寫成「老莊申韓列傳」。老子也應該不會是「人本主義」者,而是「道本

主義」者,請參考本書第12、25章。   老子什麼時候說過「天人合一」?   我翻遍《老子》,發現老子只講過「抱一」,從來沒講過「合一」,這也合理。因為在老子眼中,人何其渺小,人性問題又多,如何能與崇高的「道」合一?請看本書第10章。   同樣,老子從來也沒說過「道」可以「修」。他說過我們可以「有道」或「為道」,就是沒說過可以「修道」。綜觀《老子》,只有第54章講到「修」這個字,而且是「修德」:「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講修什麼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德」,從來沒有說修「道」。   老子要我們修煉成「聖人」嗎

?   「聖人」每次在《老子》出現時,都是老子用來示範「道」的行為,可說是「道」的「人類化身」。但是,老子又主張「絕聖棄智」,可見他只要我們「行於大道」或做一個「為道者」或「有道者」就好了,千萬別自以為是「聖人」,需要萬民崇拜,請參考本書第19章。   老子主張「無欲」嗎?   老子其實主張「少私寡欲」,並非「無欲」。他還贊成「有欲」哩!他認為「故常有欲以觀其徼」,「無欲」的人根本對生命經驗「無感」,請看本書第1、11章。 老子主張「禍福相倚」嗎?   很多人把《老子》第58章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當成是老子的主張。然而,若我們仔細研讀,他其實是在批評「禍福相倚」,認為是人不守正道造成

;若我們持守正道,應該會一直幸福下去。請參考第58章。   老子認為「人定勝天」嗎?   老子認為我們的任何事若沒有「道」,斷不能成就。他說的很清楚:「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第51章),何況「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人」怎麼能勝「天」呢?請參考本書第23章。   許多人認為老子主張人類可以透過修道的方法,得到高深的智慧和豐富的知識,可以洞測天機,可以得到某種神通。奇怪,老子明明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怎麼會喜歡豐富的知識?他還再三告誡「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還警告若「人」妄想成為「道」,後果就是「天裂、地廢、神歇、谷竭、萬物滅、侯王蹶

」。請參考本書第39章。 另外,我們在解老時也要注意《老子》設定的讀者是誰?這樣才能知道老子為什麼這樣講而不那樣講。綜觀《老子》,我們可以發現它設定的讀者是統治階級,至少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般的「民」或「庶民」。這些讀者可能是:   「君子」、「王公」(第42章)、   「侯王」(第37、39章)、   「大丈夫」(第38章)、   「士」(第41章)。   這個區分很重要,否則我們看不懂老子一方面要「使民無知無欲」,另一方面又教我們「常有欲以觀其徼」。   在《老子》81個章節中有14章提到「民」,份量不少。而且,從這些引文中可知:「民」只是「被統治階級」。在老子的時代,人類的社會是分

成不同階級的。《老子》講到「民」的時候,就是指一般教育程度不高的庶民,也稱為「百姓」,只知道為貴族打仗及耕田,是構成一個社會的最底層的角色。   《老子》等於涵蓋了統治階級需要知道的知識,從第1章到第81章,從最基本的哲學認識論、領導管理理論、家庭教育理念、自然環保、生物科學、國防軍事、經濟發展、財政稅務、社會福利、外交政策、司法獨立等等,內容超越當時所有的知識,絕不誇張。   其實在2200多年前,漢帝國初期的文帝、景帝時期,老子學說曾經是主流,許多王公大臣喜歡老子到一個地步,乾脆用《老子》陪葬,如中國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帛書老子》,可見2200多年前《老子》就已經是暢銷書了。   最

後,如果您能在這本書中享受到這場老子的盛宴,請記得這是老子給您的,不是我。 11. 老子不討厭「有」,也沒有獨尊「無」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車輪有三十條支柱,共用一個軸心,軸心要有空洞,輪子才能轉,車子才能動。拉陶胚做容器,中間要挖空,才能用來裝東西。鑿開牆壁做門窗,才能用來當房間。這些比喻都有助於理解:「擁有」某些東西,例如輪子、容器或建築物的確便利,但是這些東西要空了才能使用。 【說明】 老子在本章談「有」、「無」的概念。他並不討厭「有」,也沒有獨尊「無」。他說「無欲以觀其妙

」、「有欲以觀其徼」(第1章)。「有」和「無」都只是工具。他只是討厭被「有」綁架、失去自由的感覺,請參考13章「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 有人花了大錢買名車,卻又捨不得開,這就是被「有」綁架,哪一天突然想通了開出來,就是「無之以為用」。 九九乘法也是這種事。你可以做一張九九乘法表來算乘法,很便利;但你若背起來,就可以不必這張表,就能運算自如,這也是「無之以為用」。 29. 別想操控市場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若你想拿下天下來做什麼事,我認為行不通。天

下是神的器具,這種器具人做不起來,人也拿不起來,想做想拿的人最後都會失敗。 萬物都有它自己的定律:有時候跟隨你,有時候自己走,有時候強,有時候弱。 所以聖人去除極端行為,去除奢華行為,去除驕傲行為。 【說明】 「天下神器」的意思是「天下是神的器具」。老子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5章),萬物和百姓都是用來當做祭神的工具。我們都會面臨苦難,有人「吃苦當做吃補」,活出生命的意義,充滿正面能量,這樣的生命用來祭神,神一定開心;但也有人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充滿負面能量,這樣的生命用來祭神,神大概會很生氣。

影響你一生的耶魯演講(英漢對照‧附贈MP3)

為了解決人定勝天造句的問題,作者江濤 孟飛 主編 這樣論述:

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北京大學這些世界頂級名校是廣大莘莘學子的夢想之地,這里人才薈萃、資源雄厚,在教育理念和實踐上都有不少值得借鑒之處。 而演講正是其中一道別致的風景線,它是觀念、知識、智慧交流和踫撞的前沿陣地,來自世界各地的政界名流、商業精英、知名學者及專家教授們,面對未來的社會精英掏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這些來自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聲音風格迥異、各有特色。其中既有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有輕松詼諧的即興發揮;既有對時下教育理念的探討。也有人生經驗的總結。睿智激昂的精彩演講不但令听眾震撼產生共鳴,更是將演講者的個人魅力發捧到了極致。 作者耗費大量心血獲取獨家資

料,從中精心篩選出18篇題材新穎、時代感極強的哈佛演講。采用中英同步對照的方式介紹給大家,方便讀者在欣賞地道的原文同時,還能享受到文字流暢精準的佳譯。 本書超值附贈外籍專業人士的全程錄音光盤,以純正的發音讓廣大英語愛好者享受身臨其境的听覺盛宴。從而使得它不只是讀者體昧演講技巧、領略名家名校風采的經典。更是學習原汁原味英文的上乘之作。 Unit 1 推動文化發展,建立和諧世界 Speech 1 敢于競爭,勇于關愛——國會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2001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Speech 2 真愛上帝,真愛鄰居——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2008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Speech 3 珍惜現在,把握未來——前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2008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Speech 4 人人都能成為總統——美國第43任總統布什2001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Speech 5 建立一個合乎倫理道德的全球化——愛爾蘭前總統瑪麗‧羅賓遜2002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Speech 6 推行“兼容並蓄”全球化之原委——聯合國第7任秘書長科菲‧安南2002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Speech 7 建立和平文化——前聯合國安理會主席以及聯合國副秘書長安瓦爾‧喬杜里2005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Speech 8 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美國第42任總統克林

頓2001年在耶魯大學300周年校慶上的演講 Unit 2 體味文化差異,促進國際交流 Speech 1 一個外交官生涯的文化差異——歐盟駐美使團副團長約翰‧理查德森2001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Speech 2 堅持環境與貿易同步發展——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2007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Speech 3 慈善事業的未來——史科爾基金會總裁薩莉2005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Unit 3 超越自我極限,奉獻個人才智 Speech 1 超越自我,挑戰極限——CNN主播安德森‧庫珀2006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Speech 2 給予別人,奉獻自己——耶魯大學法學院院

長哈羅德‧郭洪柱2008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Speech 3 用新方式思考——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拉維2006年在耶魯大學開學典禮上的演講 Speech 4 論悲傷——聖芳濟會修道士理查德‧羅爾2005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Unit 4 減排節能,消除環境威脅 Speech 1 建立低碳的日本社會︰政治家的責任——日本通產省前審議官川口順子2008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Speech 2 摒前人之見,尋環保之良策——加州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2008年在耶魯大學氣候變化會議上的演講 Speech 3 尋求綜合方案解決氣候變暖問題——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主席艾林‧克勞森20

06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 和巨人一起奔跑 我編了很多書,這套書的叢書序最難寫。首先難于對這些改變世界的家伙們的敬畏之情,其次是難于將這麼多厚重的思想觀點歸納甚至是穿針引線,于是截稿之日一拖再拖。在編輯的重壓下,今日百無聊賴翻閱書稿,看到前美國總統布什在耶魯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名時,不禁靈機一動,從各書挑選一篇演講題目作為此篇序言各段的標題,寫寫對這套書的感受,也算是對這些巨人們的敬意了。 Many Things Are Better Today 現在好于往昔 我想這句話不僅僅是對現在的狀況和過往狀況相比較的一個簡單描述,這是一種對信念的闡述。

現在好于往昔,而未來將會好于現在。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格林斯潘黯然離開美聯儲、金融海嘯席卷全球時,本‧貝南克站在哈佛大學演講台上時的那份鎮定和堅強。那是源于對事態進行嚴密分析之後的從容,也是對未來充滿美好願景的真誠。 和巨人一起奔跑,那麼什麼樣的人是巨人呢? 不是那些體態魁梧、四處炫耀、外表風光、內心虛弱、充滿恐懼的肌肉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霍金,近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憑借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一舉成為科學界的“搖滾巨星”。 出生的時候雙腿畸形,內髒錯位,整個人只有可樂罐那麼大的約翰‧庫緹斯,被醫生斷言活不到第二天,卻憑著頑強的斗志成為了國際著名

的激勵大師,走遍了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真正的巨人擁有堅強的內心、堅定的信念、鋼鐵的意志,以及人定勝天的樂觀態度。 l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Life 追尋生命的意義 人為什麼要奔跑呢?這是很多拙于行動、拙于思考的人經常納悶和尋思的問題。 “我相信生命的意義在于融入生活、積極地投入生活、追尋屬于自己的夢想,無論這個夢想是什麼。”美國國際軟件屋公司創辦人廖凱原2007年在北京大學獎學金頒獎典禮上如是說。 而前英國首相托尼‧布榮爾則認為,生活不僅僅是潘著,更重要的是不斷追求。當你開始時,必須具有目的性。讓自己生活

在緊迫感中,個人目標中至少有一部分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 我相信,奔跑是生命的一種積極狀態,不斷奔跑、不斷探尋、對未來和未知的渴求成為人類得以延續和進步的原動力。 只要不斷奔跑,你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巨人。 Education ls of Great lmportance 教育至關重要 我們如何才能追上巨人,和巨人們並駕齊驅呢? 年近七旬的挪威國王哈拉爾2006年在牛津大學的演講上說道︰Edu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教育至關重要。教育是發展和革新之源,是快樂和實用之源,是我們面臨新的挑戰和經營我們生活的靈感和勇

氣之源。 無論我們如何還原,我們不可能重現巨人們的生活環境。無論我們如何向往,我們不可能重返巨人們的生活時代。只有憑借教育的力量,我們才得以走回巨人們的精神世界,在他們的思想中補給、暢想、翱翔。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與巨人們並啟而行。 Everyone Can Become a President 人人都能成為總統 布什是幽默的,雖然很多人質疑他遣詞造句的能力,但我始終認為相比語言能力,幽默可能和態度更有關系。 布什也是勇敢的。世貿被襲時全民堅挺他,他勇敢地發動戰爭;金融危機時全晟不信任他,他依舊勇敢地戰爭。 在耶魯的畢業典禮上,布

什對所有的耶魯學子說,因為耶魯,才使得他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他更是戲謔“只要從耶魯順利畢業人人皆可當總統,即便中途輟學也能像切尼那樣成為副總統。” 我想,原因只有一個——和臣人一起奔跑,人人都能成為巨人。 江濤 2009年9月1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