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翰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人口紅利翰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達瑞爾.布瑞克約翰.伊比森寫的 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 和黎春的 高管背景與企業發展:金融化、創新性與經營績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財務金融技術學系 王信文、張元所指導 陳俊榮的 中國電影產業票房績效之驗證性因素分析 (2021),提出人口紅利翰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電影產業、票房績效、驗證性因素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劉梅君所指導 張宗坤的 我國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1927-1984) (2021),提出因為有 勞動史、法律史、法律形成、法典化、勞動基準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口紅利翰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口紅利翰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

為了解決人口紅利翰林的問題,作者達瑞爾.布瑞克約翰.伊比森 這樣論述:

不只是台灣, 全球人口都面臨災難性的衰退,衝擊著現在與未來的世界! 過去,人類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 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   這背後絕非僅出於高房價、低薪資等眾人琅琅上口的因素。   這波人口急遽下降的趨勢,將比你我想像中來得更快、更猛、更危急。   全球經濟、政治等國際局勢與競逐版圖,更將遭遇徹底的顛覆與重塑!     過去多是因為氣候、瘟疫、戰爭等災難造成人口銳減;然而這一次,是我們人類自己選擇減少生育,造成經濟停滯、高齡化社會、缺乏新創活力與勞工力。     屢獲殊榮的記者和國際知名的社會研究人員走遍六大洲,親自採訪各國最重要的人口專家、深入當地人群與家庭,

探究為什麼人們不願意生小孩,且人口崩潰的趨勢如此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在這場人口崩潰之戰中,中國因一胎化政策在崛起之路上大跌一跤、美國則受移民之賜重拾優勢、印度搖身一變成為新世紀經濟童話。但是加拿大早已認清人口崩潰的事實並做好準備,成為未來的明日之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本書將讓我們看清一個無法抵抗、阻止且不斷縮小的未來,但如果我們願意且現在開始行動,仍然可以塑造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你不須等個數十年,才能目睹一個正在變小或變老的世界。   你只須看看自己,因為這就是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本書特色   ★《寇克斯書評》「當代與社會議題類」年度最佳書籍★   全球人口衰

退,已經衝擊著現在與未來的世界!   過去,人類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   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 名人推薦   新書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序)   丘美珍|專欄作家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林靜儀|醫師   胡采蘋|財經網美   曾啟瑞|醫師・TFC臺北生殖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   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必榮|東吳政治系教授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路易斯.達奈爾 |《最後一個知識人》作者   丹.賈德納|《超級預測》作者   馬格納斯|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主任   ►丘美珍,專欄作家   這是一部精采的人口歷

史學及社會學,從裡面我們看到女性在人口消長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專家說:大腦是最重要的繁殖器官。當女性有了足夠的資訊,以及可以養活自己的經濟能力之後,她們的大腦會說:晚點生,或生得少一點,才是對自己有利的人生決定。因此,少子化可能變成全球的未來。以前是「高生育率,壽命短」的時代,如今是「低生育率,高齡化」的時代。如何在這樣的全球化趨勢中,找到生存之道,不但是企業的議題,也是個人的議題。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雖然在全球尺度上,作者所提出遠比聯合國悲觀的人口增長預測,仍有待未來的檢驗;但是在長期為少子化與老年化所困的東亞,本書無疑是重要的及時雨,書中所提出對應少子化策略

,尤其是加拿大的開放移民政策,對此刻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諸國,具有重要的啟示。對於將少子化視為國安危機的台灣而言,本書或許是近年來關於人口危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林靜儀,醫師   老實面對吧,生育計畫已非美好家庭形象或社會責任可以左右。與其不斷討論為何女人不再想要更多孩子,不如支持每一個生育孩子的家庭。同時更重要的,是打破以年齡界定勞動力提供、社會福利需求的思維,未來的世界,必須智慧化與數位化改變勞動與服務輸出的模式,並且建立不同性別和年齡對經濟和產業的支持模式。   ►胡采蘋,財經網美   我們以為不生小孩可以一輩子自由,但是我們所揮霍的,是人類幾百萬年來努力進化、繁衍族群,使人性善

的一面得到發揚的,屬於我們族群共同的成就。   ►曾啟瑞,醫師・TFC臺北生殖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   我們居住的地球,因工業化、都市化及國際化在過去半個世紀,己造成過度的碳化,再加上塑化劑、戴奧辛等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已經引起全球暖化,海水逐漸上升,森林面積驟減,氣候極端,人類生殖能力受損。地球的反撲,加上高度都會化導致年輕人遲婚、晚婚及不婚,造成許多國家人口逐漸減少,變成一個老化的社會。如果我們不善待我們居住的地球,最後人類會自取滅亡。在此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正視此問題,解決人類的最大危機。   ►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以宏觀視野、生動筆觸來探討本世紀最不可忽視的

人口衰退現象。作者分析了來自六大洲、不同文化政經制度的國家所經歷的人口變遷過程,來呈現「低生育率」現象並非已開發高所得國家所獨有,而是伴隨著女性賦權、都市化與宗教世俗化等關鍵因素,迅速在非洲、拉丁美洲與印度等區域逐漸成為環球趨勢,而將導致本世紀末全球人口總數銳減。本書值得所有關心性別、環境與人口議題的讀者詳加研讀!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在國際政治上,錢流是跟著人口紅利走的。哪一國人民年輕,國際投資就往哪流動。人口的增減,直接影響到一國政經實力的消長。中國大陸警覺到人口逐漸減少,毅然放棄四十年的一胎化政策,轉而鼓勵一家可以生三個小孩,就是最好的證明。本書全方位論述了人口問題

的衝擊與影響,是非常及時且值得閱讀的好書。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這本書擁有非凡的吸引力與重要性。兩位作者運用令人大開眼界的數據和生動活潑的敘述方式,闡述世界正如何以一種你我難以接受的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路易斯.達奈爾 ,《最後一個知識人》作者   儘管當今全球人口在膨脹,世界各地的出生率卻已經開始下降。過去人口下降由自然災害或疾病驅動,但現在這般低迷景象卻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在這本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書中,作者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提出為什麼人口過剩不會是本世紀末的問題,而是全球人口迅速減少,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因應。     ►丹.賈德納,《超級預測》作者

  為了實現正確的未來,必須挑戰我們的假設,而許多人都假設人口將繼續增長。但本書作者提出一個開放性的挑戰──人口崩潰。任何關心長遠未來的人(我希望是所有人),都應認真對待此一挑戰。     ►馬格納斯,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主任、《紅旗警訊》作者   具有高度可讀性,針對都市化世界下的人口減少,提出非常具爭議性的見解。   ►《紐約時報》   雄心勃勃地重新構想人類的未來。   ►《華爾街日報》   結合新聞才華以及對社會科學的精通研究。     ►《新政治家》   這本書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將難以掌握的全球趨勢,與當今世界上易於理解的個人選擇聯繫在一起。並針對深刻的變革,提出一番引人入勝的解說

。   ►《環球郵報》   小規模家庭和生育率的驟降,儼然已成為全世界的問題。多虧有這兩位作者為此寫了一本深具啟發性的指南。   ►《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   作者論點清晰、敏銳且可讀性強,顛覆了一般人對環境到移民的一切觀念,是場對傳統智慧的刺激挑戰。   ►《寇克斯書評》   自一九六〇年代以來,世界各地都發出災難性的人口過剩警告。但經過深入研究的專家解釋,警告並未成真背後的原因,將讓你我都大吃一驚……   ►《書目雜誌》   我們對於地球人口的認知是否有誤?多虧作者艱辛地查核事實與有力的分析,在這本書中進行重新評估,並提供充足且有說服力的論據。   ►《星期日郵報》   這本

易讀、易懂的書,需要你我的立即關注。     ►《星期日泰晤士報》   有趣的研究。   ►《文學評論》   論點清晰又平衡。   作者簡介 達瑞爾.布瑞克 Darrell Bricker   卡爾頓大學政治學博士,並擔任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博士研究員。在加拿大前總理穆爾羅尼任職期間,曾以公眾意見研究總監的身分服務於加拿大總理辦公室。現任全球最大調查研究公司益普索的公眾事務(Ipsos Public Affairs)首席執行長,是企業聲望、社會調查以及政治選舉預測領域的專家。 約翰.伊比森 John Ibbitson   加拿大最大的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Globe and Ma

il)自由作家。擁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其報導與專欄主要涉及北美的政治與全球人口統計趨勢。出版多本作品,並曾獲國家報紙獎、唐納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國家圖書獎、延齡草圖書獎和多倫多市圖書獎提名。   兩位作者本身都是成功的作家,第一本合著《大轉變》(The Big Shift)(暫譯)是對加拿大政治變化的一項研究,成為該國排名第一的暢銷書。 譯者簡介 李祐寧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旅居海外,目前從事專職翻譯工作。譯作包含《投資心理戰》《會計帝國》《被壓榨的一代》《說理》《金融投機史》《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等。   各界推薦 序:走遍六大洲,窺見人口衰退的真相

第一章 人口簡史 第二章  馬爾薩斯與後繼者們 第三章  歐洲一片白髮蒼蒼 第四章  亞洲經濟奇蹟的代價 第五章  寶寶經濟學 第六章  非洲問題 第七章  巴西的工廠關門大吉 第八章  移民的推力與拉力 第九章  印度象崛起,中國龍衰退 第十章  第二個美國人的世紀 第十一章  衰退時代下的文化滅絕 第十二章  加拿大的解決之道 第十三章  未來的挑戰 致謝 註釋   序 走遍六大洲,窺見人口衰退的真相   「是個女孩。」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日,在即將跨過午夜時,丹妮卡.梅.卡馬丘(Danica May Camacho)在擁擠的馬尼拉醫院裡誕生,正式宣告全球人口突破七十億大

關。事實上,也有可能是幾個小時後在印度北方邦村落裡誕下的納吉斯.庫瑪(Nargis Kumar),帶領人類跨過這道門檻。或者,也可能是那名誕生在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小男孩──彼得.尼可拉耶瓦(Pyotr Nikolayeva)。   當然,也有可能這一切跟他們無關。那個正式帶領我們邁向七十億人口大關的小生命,他/她的降臨並沒有任何鏡頭或儀式性演說為其留念,因為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與地點。我們唯一能肯定的是,根據聯合國的最佳預測,全球人口將在該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前後,突破七十億。各國也相應地選擇了幾名新生兒如丹妮卡、納吉斯和彼得等,做為這歷史性分水嶺的象徵。   對許多人而言,這並

非值得載歌載舞的時刻。印度的衛生部長古拉姆.納比.阿札德(Ghulam Nabi Azad)認為,全球人口上升到七十億「不僅無法讓人喜悅,反而使人憂愁︙︙只有當人口穩定下來後,我們才能享受喜悅。」   這也是許多人的擔憂,他們警告著人口危機降臨的可能。智人隨心所欲地繁衍著,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估計,每年有至少一億三千萬名新生兒,而這些小生命正壓迫著我們在食衣住行條件上的應對能力。隨著人類擴散到全球各地,森林消失了,物種開始滅絕,大氣變得溫暖。   這些先知們宣稱,只有當人類願意拆除這顆人口炸彈,我們才不至於面臨愈來愈嚴重的貧困、糧食短缺、衝突與環境劣化。如同某位現代版馬爾薩斯(Malth

us)所言,「除非出現劇烈的人口成長衰退、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或素食主義在全球廣泛興起──亦即所有與當代潮流為之相反的發展,否則人類將面臨富足時代的終結。」   然而,這一切都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足以做為二十一世紀,同時也是人類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將在未來約莫三十年內,也就是人口開始減少時發生。一旦人口衰退開始,就無法停下腳步。我們面臨的不是人口爆炸的挑戰,而是人口驟減的隱憂──人類一族必須面對殘酷、且代代皆須承受其壓力的淘汰,而這樣的情況過去從未發生。   倘若你認為這聽起來過於聳動,我一點也不意外。聯合國預測在進入二十二世紀、人口開始穩定前,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內從七十億,成長到一百一

十億。然而,有愈來愈多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學家認為,聯合國的預測過高。他們認為,較有可能的情況是人口在二〇四〇年至二〇六〇年間,攀升到九十億的高峰,接著開始衰退,而這種情況甚至會促使聯合國,為這個趨勢選出代表性的死亡個案。在本世紀結束前,我們或許會退回此刻的水準,且人口成長也會穩定下跌。   全世界約有二十幾個國家已經出現人口衰退的情況;到了二〇五〇年,數量甚至會攀升至三十幾個。某些最富裕國家的人口,年年都在衰退:日本、韓國、西班牙、義大利以及多數東歐國家。「我們是一個瀕死的國家。」義大利衛生部長比阿特麗絲.羅倫辛(Beatrice Lorenzin),於二〇一五年時感嘆。   但這不是什麼

大新聞。真正的大新聞是:人口最多的開發中國家也因為生育率愈來愈低,而變得愈來愈少。數年後,中國就會開始面臨人口流失;在本世紀中葉,巴西和印尼也會跟進。即便是很快就會成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其人口也將在一個世代後進入穩定,接著開始下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的生育率,目前仍舊很高。然而,即便在這裡,年輕女性獲得受教權和學會避孕方法的發展,也讓事情出現了改變。非洲國家那隨心所欲的嬰兒潮,很有可能用比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預期還快的速度,畫下句點。   在學術研究與政府報告中,處處皆能看到生育率正在加速下滑的跡象,而其他現象只能透過與一般民眾的訪談得知。所以為了搜集本書的研究資訊,我們這麼

做了。我們飛到六大洲的數個城市:從布魯塞爾到首爾,奈洛比到聖保羅,孟買到北京,還有棕櫚泉、坎培拉、維也納。當然,還有更多停留點。我們和學者及政府官員交談,而且更重要地──我們也和年輕人談:大學校園和研究機構,以及各地的貧民窟。我們希望知道他們對於自己這一生最重大決策的想法:是否、以及什麼時候生孩子。   人口衰退無法被歸類為一件好事或壞事,但其確實是一件大事。今天所生下的孩子,將在一個與我們當前處境和預期極為不同的世界裡邁入中年。她/他發現這個世界更為都市化,犯罪率更低,生活環境更理想,但也有著更多的老人。要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但要滿足生活開銷卻變得不容易,畢竟醫療看護與老人退休金吃掉了她/

他大部分的收入。學校變得更少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孩子了。   要想感受人口衰退所造成的衝擊,不需要等到三十或四十年後。在已開發國家,我們早就置身其中:從日本到保加利亞,由於年輕勞動力與消費者數量銳減,導致提供社會服務,甚至是推銷冰箱都變得更難。日漸都市化的拉丁美洲與少數非洲區域裡,由於女性愈來愈能掌握自身命運,相同的情形也在上演。我們會發現許多家庭中的孩子變得愈來愈晚才搬出去,因為他們根本不急著成家立業,也絕對不想在三十歲前就生孩子。在動盪不安的地中海區域,我們也能看見為了逃離艱困局勢的難民們,湧入那已經開始變得空曠的歐洲領土。   很快地,我們或許就會目睹此一發展對全球國力角力戰所造成的

影響。而人口衰退或許也會主宰數十年後的戰爭與和平本質──某些國家必須焦頭爛額地應付著人口縮減與老化問題,某些國家的人口卻依舊平穩。未來數十年所必須面對的地緣政治挑戰,或許將涉及該如何適應並協調那因為一胎化政策而被憤怒與驚惶包圍的中國。   某些擔憂人口衰退會導致災難的人,提倡透過國家政策來提高每對伴侶願意擁有的孩子數目。然而證據已經顯示此舉無效。「低生育率陷阱」告訴我們,一旦生一個或兩個孩子成為常態後,常態就會繼續下去。伴侶們不再視生孩子為實踐家庭義務或向神交差的一部分。相反地,他們視撫育孩子的舉動為一種個人成就,而就這個目的而言,一個孩子就滿足了。   解決人口衰退問題的其中一種辦法,就

是輸入替代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兩位加拿大人想要寫下本書。數十年以來,與多數大型已開發國家相比,加拿大接受的移民人口數量最多(按人均數計算),同時種族對立、貧民窟問題或針對此議題爭執不休的情況,也比其他國家來得輕微。這是因為加拿大視移民為一種經濟政策──在擇優制度下,加拿大移民者平均受教程度比本地人還要高。此外,加拿大也採納了多元文化主義:在其文化馬賽克(cultural mosaic)之下,人人共享慶祝自己原生文化的權利,這也塑造出地球上少數幾個較和諧、繁榮且多語言的幸福社會。   並非所有國家都能以加拿大那般泰然自若的態度,接納湧入的移民潮。許多韓國人、瑞典人和智利人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法

國堅持移民者必須有身為法國人的自覺(儘管許多老法國人根本不認為辦得到這種事),導致移民社群被孤立在邊緣地帶,與社會格格不入並低人一等。英國則預測該國人口會繼續成長,並在本世紀末時,從今日的六千六百萬成長到八千兩百萬──只要英國人願意繼續接納穩定的外來移民。但脫歐公投顯示,許多英國人希望將英吉利海峽變成一道護城河。為了應戰人口衰退,各國必須同時接納新移民和多元文化主義;前者很難,而後者對某些人而言,更是不可能。   在諸多強權中,美國獨特地因為人口衰退而受惠。數世紀以來,美國總是歡迎新移民,先是大西洋彼岸,然後是太平洋,接著是今日德州的格蘭河岸(Rio Grande)。數百萬人興高采烈地跳進這

個大熔爐(美國版的多元文化主義),豐富了彼此的經濟與文化。移民讓二十世紀成為美國的時代,而繼續接納移民能讓二十一世紀依舊為美國的天下。   但凡事總有例外。近年來,高漲的陰謀論、本土主義者與美國優先者,威脅要切斷那曾經讓美國之所以強盛的移民潮,並在邊界築起一道與世隔絕的高牆。在川普總統(Donald Trump)的率領下,聯邦政府不僅嚴加遏阻非法移民,更同時遏阻了具有技術的移工。這對美國經濟而言,無疑是一道自殺政策。如果這樣的變化是永久性的,如果美國人毫無理智的恐懼讓他們背棄了原有的移民傳統,並將世界拒於門外,那麼美國在人口、權力、影響力及財富方面,也將步上衰退一途。這是每一位美國人都必須做

出的決定:做一個開放、具包容力且歡迎外來者的社會,還是一個閉關自守並因為孤立而凋零的國家。   過去,人類此一種族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我們自發性地選擇減少人口,而這樣的選擇會是永久的嗎?答案是:非常有可能。儘管有時政府確實能透過慷慨的兒童照顧福利及各種補助,來提高夫婦願意撫養的孩子數量,卻怎麼樣也無法將生育率提高到足以永續維持人口數量的替代率──也就是每名婦女生下二.一個孩子。除此之外,這些政策的代價也非常高昂,因此在經濟不景氣時,預算往往會立刻被刪減。而讓政府去說服一對原本不打算生的夫婦生孩子,在道德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爭議。   在我們逐漸適

應這個愈來愈小的世界時,我們該慶祝抑或哀悼人口的凋零?我們會努力確保人口的成長,還是欣然接受一個人人都能活下去且比較不需要拚命的世界?答案仍然未知。或許某位詩人會發現,人類有史以來,這是頭一遭顯得如此蒼老。   第四章  亞洲經濟奇蹟的代價愈來愈老的日本井深大(Masaru Ibuka)是一名深感挫折的執行長。身為索尼(Sony)企業的共同會長,他很喜歡一邊走路一邊聽歌劇,而索尼那台旗艦型攜帶式卡帶錄音機 TC-D5 儘管常見,卻還是太笨重了。於是,他請工程師為了他的個人需求,設計出一台真的能便於攜帶的產品。井深大對交上來的成品非常驚艷,因此帶著產品跑到會長盛田昭夫(Akio Morita

)的面前,說道:「你不覺得一台可以讓你邊走邊使用的立體聲卡式播音機,是一個超棒的點子嗎?」隨身聽於是問世了。索尼的工程師刪去原有卡式錄音機的揚聲器及錄音功能,設計了一款更輕盈的耳機,並將裝置的效能強化到僅用兩顆三號電池就能驅動的程度。在進行了少許的宣傳活動後(畢竟當時對攜帶式音樂播放裝置的需求仍為未知),索尼於一九七九年七月推出了 Walkman,並期望能在一個月內賣出五千台。然而,銷售量居然直接大破五萬台,卡式隨身聽也成了一九八〇年代的象徵性代表。而研發出更便宜、音質更動聽的攜帶式音樂系統的嘗試,在歷經 Discman、iPod 及智慧型手機後,演化成如今我們隨身就能享受的音樂串流資料庫。W

alkman 成為日本創意及行銷遠見的巔峰里程碑,但自此之後,幾乎是一路往下。倘若你想要了解人口衰退對一個社會的影響,不妨看看日本。一九五〇年,在日本努力地想要重建因為二戰而被摧毀的經濟時,日本婦女的平均預期生育率為三個孩子。但當「日本製造」在一九五〇年代成為廉價且劣質的代名詞時(請回想老舊的電晶體收音機),日本母親開始選擇生少一點孩子。到了一九七五年代,隨著日本製造成為品質與高價位的代表(以豐田汽車的 Corolla為例),且該國也成為已開發國家後,曾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這個國家,其生育率下滑到替代率之下,並於二〇〇五年降到最低點一.三,接著再些微反彈到如今的一.四。這種情況在大型已開發國家

內並不罕見,但日本與典型的歐洲或北美洲國家卻很不同。日本人可是──嗯,非常的日本人。日本是一個秉持血統主義(jus sanguinis,也稱屬人主義)的國家:獲得公民身分的條件就是透過血緣,或更準確而言──透過擁有公民身分的雙親。倘若丹麥籍夫妻在加拿大生下孩子,這名孩子同時會是加拿大與丹麥的公民;但同樣一對丹麥夫妻在日本生下孩子,這名孩子只會是丹麥的公民。

人口紅利翰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90424八大GTV 政院砸1400億 蓋捷運環狀線二期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DLbttgF0NhE

捷運環狀線試車,第一階段預計在年底前通車,行政院在核定第二階段的1400億預算,也就是北環段,從新莊的新北產業園區站移路串連到內湖的劍南路站,南環段則是興建大坪林到木柵動物園,雙北的通勤時間縮短,再拉抬蛋白區房價。

記者 陳靜宜、陳泊翰 採訪報導……↓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預計是九年半以後會完工,那等於是這九年的期間每一年都可以不斷地去重新炒作這個話題,所以說我們保守估計房價應該會至少加持個兩成以上是不成問題的。」

記者 陳靜宜 :「像是在新北市蘆洲的徐匯中學站,過去你搭捷運要到內湖的劍南路站至少要33分鐘,未來環狀線通車只要18分鐘。」

以蘆洲房價平均每坪40萬來看,未來可能每坪漲到50萬,而環狀線的轉運點劍南路站也享受到捷運紅利。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內科或美麗華附近的店面或者是像商辦,這種商業強度、上班族的人口都會增加。」

房仲業者預估劍南路站一出站的大直美麗華和餐飲店面,店租至少漲兩成,就看業績能否也跟著人潮水漲船高。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04/190424gtv-1400.html

中國電影產業票房績效之驗證性因素分析

為了解決人口紅利翰林的問題,作者陳俊榮 這樣論述:

電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標竿,在電影的研究文獻中,影響票房收入的因素尚未獲得共識且相關假設仍然尚待驗證。中國挾其龐大人口紅利,電影產業的消費市場早已引起各國覬覦,尤以中美在2012年簽訂入世後的電影市場開放,當年度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近年來針對海峽兩岸電影交流的學術研究雖不斷增加,惟大多關注電影本體,重視分析作品或導演的風格、作品的藝術特色、美學價值等等,甚或關注其作為一個產業的轉變和發展趨勢,對於具有特色社會主義色彩的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相關的實證研究,少如鳳毛麟角,至於分析影響票房收入之研究,亦付之闕如。本文針對2016~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每年前50大影片的製作公司與發

行行銷公司,進行原始資料之蒐集,以因素分析法探討影響票房收入的構面,並進一步以迴歸分析各因素與變數對票房收入的影響程度。實證結果顯示,賣座資訊與製片商專業性等兩項因素對票房收入的影響扮演關鍵性的正向角色,賣座資訊的貝它(β)係數高達0.901,亦即首周票房、影評-評比觀眾人數與上映檔期等,對票房收入具有重要影響,這符合行銷理論已逐步在封閉市場開放初期所發揮的功效。至於卡司陣容與影片性質則對票房收入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惟其標準化的貝它(β)係數僅分別為0.055與0.051,顯示在幅員遼闊的中國電影市場,地方觀眾的需求與中央政策並非完全一致,且電影產業深受政府的規章所控制,致有小部分電影難以跳脫

社會主義的宣導思想。本研究得到之結果,可提供給業者在電影前製時期思考如何提高成功率降低失敗風險,並在未來的電影行銷與發行上提出強化成功因素之建議。

高管背景與企業發展:金融化、創新性與經營績效

為了解決人口紅利翰林的問題,作者黎春 這樣論述:

  1984 年, 漢姆布瑞克和曼森(Hambrick & Mason)提出了高階梯隊理論, 該理論對於研究企業策略行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高階梯隊理論指出企業所做出的策略選擇與企業行為, 除了受到外部環境與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更重要的因素企業高層管理者。      不同高管做出的策略選擇以及對資訊的解讀是有差異的,這些差異來自高管過去的經歷、價值觀、認知和個人特徵。自此,高階梯隊理論開啓了高管個人特質與企業戰略行為關係的研究視角。     本書在高階梯隊理論的指導下,深入探討了高管的各類特質對企業資源分配、創新行為與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基於企業要素密集

度, 研究高管的金融背景對企業金融化水準的影響。    (2) 基於企業股權特徵, 研究高管職業背景下的管理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3) 基於管理層收購企業, 考察高管的政治背景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 作者簡介   黎春     經濟學與管理學雙博士,統計學院、社會經濟統計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市公司財務指數研究中心副主任,區域統計學會理事會理事。長期從事經濟統計與公司金融交叉領域的研究,在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參編多項著作。 1 導論 1. 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 2 研究思路與內容框架   一、理論篇 2 理論基礎 2. 1 高階梯隊理論 2. 2 委託代理

理論 2. 3 社會資本理論 2. 4 人力資本理論 2. 5 高管特徵對企業影響的相關研究   3 高管金融背景與企業金融化的理論框架 3. 1 高管金融背景 3. 2 企業金融化 3. 3 要素密集度的行業劃分 3. 4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4 高管管理能力與企業創新的理論框架 4. 1 CEO 管理能力 4. 2 企業創新 4. 3 CEO 特徵與企業創新 4. 4 企業股權特徵與企業創新 4. 5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5 高管政治背景與企業績效的理論框架 5. 1 高管政治背景 5. 2 企業績效的測度 5. 3 管理層收購 5. 4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二、實證篇 6 研

究設計 6. 1 高管金融背景與企業金融化 6. 2 高管管理能力與企業創新 6. 3 高管政治背景與企業績效   7 基於要素密集度的高管金融背景與企業金融化 7. 1 企業要素密集度的劃分 7. 2 描述性統計 7. 3 實證結果   8 基於股權特徵的CEO 一般管理能力與企業創新 8. 1 CEO 一般管理能力指數的生成 8. 2 描述性統計分析 8. 3 相關性分析 8. 4 迴歸結果分析   9 基於管理層收購的高管政治背景與企業績效 9. 1 描述性統計分析 9. 2 管理層收購、高管政治背景條件下企業績效的差異 9. 3 迴歸分析   三、結論篇 10 結論與啟示 10. 1

高管金融背景與企業金融化 10. 2 CEO 一般管理能力與企業創新 10. 3 高管政治背景與企業績效 參考文獻 前言     1984 年, 漢姆布瑞克和曼森(Hambrick & Mason)提出了高階梯隊理論, 該理論對於研究企業戰略行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高階梯隊理論指出企業所做出的戰略選擇與企業行為, 除了受到外部環境與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更重要的因素企業高層管理者( 以下簡稱高管)。 不同高管做出的戰略選擇以及對信息的解讀是有差異的, 這些差異來自高管過去的經歷、價值觀、認知和個人特徵。 自此, 高階梯隊理論開啓了高管個人特質與企業戰略行為關係的研究視角。     本書在高階梯

隊理論的指導下, 深入探討了高管的各類特質對企業資源配置、創新行為與經營績效的影響, 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基於企業要素密集度, 研究高管的金融背景對企業金融化水準的影響。 近30 年來, 全球經濟經歷了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以及金融化三次重大變革(戈拉德, 2005)。 金融化在全球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企業金融化正是金融化在微觀層面上的體現。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金融行業存在較高的資本回報率, 從而引發了「實體企業金融化」大量出現的現象。 企業的利益需求催生了企業金融化, 同時企業金融化程度又隨著企業各種內部資源、能力和外部市場機會的變化而動態變化

。 在此基礎上, 高管是否具有金融專業背景和從業背景, 對企業金融化程度具有明顯的影響。 同時, 企業金融化程度又會受到企業生產要素特徵的影響。 因此, 在企業生產要素密集度特徵的調節作用下,本書通過考察高管的金融背景對企業金融化水準的影響效應,論證了高管的金融背景對企業資源配置的影響。     (2) 基於企業股權特徵, 研究高管職業背景下的管理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 經濟增速放緩, 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投資拉動進入瓶頸期, 創新驅動被視為中國經濟增長轉型的核心動力。 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有很多, 作為管理層核心的首席執行官(CEO) 則起到至關重

要的作用, 經理人的偏好、能力和決策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戰略乃至命運(柯江林等, 2007)。一方面, CEO 的管理能力綜合反應了其利用資本經營的能力、選人和用人的能力、計劃和控制的能力、識別機會和風險的能力、創新能力、處理不確定事項的能力等。 但CEO 的管理能力是一個寬泛且難以測量的指標, 本書借鑑了庫斯托迪奥(Custodio, 2013)的研究思路, 認為CEO 的管理能力可以通過其職業背景、從業經驗和地位來描述, 在此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高管一般管理能力指數。 另一方面, 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又對CEO 的企業管理權具有制約與制衡的作用。 因此, 本書從企業的股權特徵出發, 基於CEO 的職

業經歷, 論證了CEO 一般管理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效應。     (3) 基於管理層收購企業, 考察高管的政治背景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 目前有關兩者關係的研究, 結論並不統一,有的認為高管的政治背景是企業的寶貴資源, 對企業績效具有正向效應, 能為企業帶來額外的利益(菲什曼, 2001; 阿迪卡里等, 2006; 昂等, 2007; 張川等, 2012; 約翰遜等,2016)。 但也有研究認為高管的政治背景對企業績效具有負向效應(法恩等, 2007; 王慶文等, 2008; 杜興強等,2009)。 這一結論的差異引發了我們對該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本書將研究樣本界定為管理層收購企業, 對比

考察擁有政治背景的高管當其只是作為管理者時, 是否會對自身政治背景的利用有所保留, 或有更多政治方面的考量, 或受到更多的政府干預, 從而對企業績效存在負向影響; 而當高管不僅是管理者還是所有者時, 是否會充分利用其政治背景, 以獲取更多資源或政策傾斜, 使得企業有更好的績效表現。     本書的研究與出版得到了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的關懷與大力支持。 在研究過程中, 孫宏洋碩士、譚潔碩士、平志波碩士和劉晨陽碩士等也積極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 本書的出版同樣離不開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的支持與金欣蕾編輯的細緻工作。 在此一併感謝!     本書的內容只是高管背景特徵與企業戰略行為研究的滄海一粟, 由於

筆者能力與水準有限, 本書不可避免地存在錯誤與遺漏, 竭誠希望讀者朋友和相關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提出您的寶貴意見, 以便我們進一步補充完善, 取得更大的進步!   筆者 2.5高管特徵對企業影響的相關研究 張祥建(2015)認為經理人是企業戰略行為的主導者,其掌控力是決定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對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配置,經理人掌控力的核心功能是確 定企業戰略方向和目標、整合和配置各種資源;二是戰略執行力,經理人掌控力體現為戰略執行力和操盤運作能力,直接關係到企業的運作過程和效率,最終影響到企業績效;三是創新能力,經理人掌控力影響著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可以對資源進行創新性利

用。圍繞經理人對企業影響的這三個主要方面,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聚焦於高管特徵與企業發展領域,主要集中在企業戰略行為、企業創新水準與企業績效等方面。 2.5.1高管特徵與企業戰略行為 就高管特徵與企業戰略行為的關係,研究者們廣泛關注到高管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等對企業戰略變化、企業投資行為與投資效率等方面能產生顯著影響。班特爾(Bantel)等(1992)利用財富500強公司數據,證實了高管的認知觀念與公司的戰略變化傾向有關,結果顯示高管團隊的平均年齡越低、學歷背景越高及高管任期較長的企業發生戰略變化的可能性越高,反應了高管特徵的差異影響了個人認知觀念。威瑟姆(Wiersems)等(1992

)、芬克爾斯坦(Finkelstein)等(1996)研究發現,高管的任職時間越長,辨別有效信息的效率越高,處理危機的能力越強。Hambrick等(1996)研究高管團隊異質性與企業競爭力的關係,認為有多元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工作經歷的高管團隊能夠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孫海法等(2006)研究發現任期越長的管理者之間也更相互信任、更有默契,其經驗也比任期短的管理者更豐富,而任期較短的管理者團隊可能會導致企業戰略決策的失誤。另有學者從性別的角度研究高管特徵與公司財務活動的關係,認為男性高管在公司重大決策中的表現比女性高管更加自信,收購和發行債券的行為比較頻繁。

我國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1927-1984)

為了解決人口紅利翰林的問題,作者張宗坤 這樣論述:

解嚴前夕的1984年,勞動基準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論者多據此猜測:自戰後至該法制定前,保障勞工核心勞動條件的勞動基準法制並無可觀或變化之處;一切勞動保護皆因且皆自勞基法而生。透過台灣各圖書館、檔案管有機關與機構典藏的檔案證據、新聞報導與回憶史料,同時借鑑台灣法律史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嘗試反駁此一命題的同時,也將說明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所反映的社會、經濟、政治意涵,從而顯現勞動法律史對社會史、經濟史和政治史的可能貢獻與對話關係。關於台灣勞動基準法制的發展脈絡,本文討論的時間範圍起自勞工法典起草的1927年,到勞動基準法制訂的1984年,並以勞動立法擬議、提出與討論的發動時機,分為五個時期討論:即1

927至1937年的勞工法典起草與工廠法制定期、1958至1961年的勞工法起草期、1964至1972年的第二次勞工法起草期、1969至1974年的勞工安全衛生法立法期,以及1973至1984年的勞動基準法立法期。透過清理與重構這段歷史,我嘗試將勞動基準法制的形成脈絡,定位在冷戰戒嚴時期中華民國台灣國內勞動官僚與經濟官僚間恆常存在卻又相對隱蔽的衝突場域。此一場域中,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衝突與兩難,透過各自在政府部門中的政治代理人傳遞、對話與交鋒。作為發展主義的遺產,此一場域在戒嚴後開始中介著勞資間長期受壓抑的必然衝突,儘管帶來順法鬥爭的紅利,卻也埋下法律拜物教與勞動法意識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