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乒乓球女雙決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南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陳耀宏所指導 許靖的 臺灣女子桌球競技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12) (2016),提出亞運乒乓球女雙決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桌球史、女子選手、運動發展、競賽成績。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 沈啟賓所指導 黃怡樺的 國內優秀女子桌球選手雙打技術分析(以文化大學黃怡樺鄭怡靜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三段技術分析表、分段指標評估法、假想敵的重點而找出了 亞運乒乓球女雙決賽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亞運乒乓球女雙決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女子桌球競技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12)

為了解決亞運乒乓球女雙決賽的問題,作者許靖 這樣論述:

臺灣桌球運動發展過程中,女子國家代表隊曾在亞錦賽、亞運會、世錦賽及奧運會等各項大型國內外重要賽事上曾有著輝煌的成績。然而目前學術界卻甚少相關史料論文,實屬可惜,引發筆者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臺灣光復後,臺灣女子桌球競技運動發展之歷程。筆者不但蒐集相關組織及單位發展歷程、國內外賽事成績,而且也訪問重要人物的相關史料。根據國內外比賽成績表現歸納分為嶄露時期(1945~1971)、沉寂時期(1972~1982)、復興時期(1983~2000)、現況時期(2001~2012)闡述臺灣女子桌球競技運動發展的歷程,以期可作為日後發展方向之參考。研究結果有:一、我國在培育桌球選手除政府規劃外,企業的

支持為現今一大重要特色,由企業組織所成立的女子桌球隊曾有榮工、臺電、味全、宏碁及一銀等大型企業參與,目前僅剩合庫及國泰持續培育新秀,並提供獎助學金、訓練資源、建教合作及就業機會等贊助辦法;二、國內賽事上,早期全國個人賽優秀女子選手有獲得多項連霸紀錄,出類拔萃、實力優異的選手甚至可入選國手多達10年之久。在國際成績上,早期曾在亞洲區比賽名列前茅,但中期受到國際外交情勢所影響,因而無法順利參與國際賽事,1990年起由大陸轉籍的國手為我國取得亞、奧運獎牌,後期臺灣本土選手僅取得亞運賽銅牌成績;三、臺灣女子桌球選手早期背景大多均有體育相關的家庭環境,中期則是因老師或教練的熱忱與選手本身的堅持之下努力不

懈,後期來自於學校及球隊有系統化的培養而造就目前績效。桌球打法的趨勢隨國際潮流從傳統直拍到現代橫拍;球路風格也由初期以一般平擊及旋轉球為主到近期以近檯擺速快攻相持結合兩面弧圈球等多元化的演變。

國內優秀女子桌球選手雙打技術分析(以文化大學黃怡樺鄭怡靜為例)

為了解決亞運乒乓球女雙決賽的問題,作者黃怡樺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女子桌球雙打技術,以黃怡樺、鄭怡靜為研究對象,九十九年度中華民國桌球錦標賽女子雙打16強共四場比賽21筆資料為研究範圍,以桌球三段技術分析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桌球分段指標評估法來對我國女子桌球雙打的三段技術指標進行分析研究。依研究結果顯示:一、黃怡樺、鄭怡靜的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總體指標值為「不及格」(58%)、發球搶攻段之使用率總體指標值為「較高」(35%)。二、黃怡樺、鄭怡靜的接發球搶攻段之得分率總體指標值為「良好」(61%),接發球搶攻段之使用率總體指標值為「一般」(39%)。三、黃怡樺、鄭怡靜的相持段之得分率總體指標值為「不及格」(44%),相持段之使用率總體指標

值為「較低」(26%)。根據以上結果給予下列建議:一、比賽的勝負為多方面因素而呈現之結果,本文研究僅以三段技術概括呈現分析,未來亦可分析三段技術中的各單項技術,以便更能掌握影響勝負的關鍵點。二、本文研究之場次為四場,其資料略顯不足,日後應針對2人雙打比賽做持續追蹤整理與分析。三、早日訂定奧運奪牌假想敵,蒐集相關比賽資料提供最新資訊,給予教練及選手平日訓練最佳之參考。